急性焦虑病的治疗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53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1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焦虑;抑郁

急性左心衰是心内科常见急重症,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危重,患者痛苦。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在紧急抢救患者同时,进行患者心理安慰和必要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对救治左心衰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9年住院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4例进行分析,了解焦虑抑郁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住院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47~76岁至间,平均(65.2±3.8)岁。其中,男31例,女33例。其中,合并心脏肥厚或扩大28例,合并高血压心脏病25例,合并II型糖尿病13例,合并冠心病21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左心衰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精神异常、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调查工具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调查,焦虑量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评定和抑郁量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

汉密顿焦虑量表于1986年用于中国,并进行分析评定修订为中国常模。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果小于6分,患者就没有焦虑症状。

汉密顿抑郁量表由Hamilton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本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五级评分法(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少数项目采用三级评分法(无,轻~中度,重度)。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程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患者没有抑郁症状。

对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超过14分的患者进行抗焦虑治疗,对于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超过20分的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对这些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调查。

1.3 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急性左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

抗焦虑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阿普唑仑片0.4 mg,或肌内注射地西泮2.5 mg,3次/d。抗抑郁治疗:给予抑郁患者氟西汀20~40 mg,2次/d。总疗程为2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再次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调查,若HAMA或HAMD评分减分率≥70%为显效,≥30%为稍有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结果。可见,治疗前64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43.8%,焦虑平均评分为(24.4±5.3)分,治疗后焦虑发生率为17.2%,焦虑平均评分为(13.7±4.2)分,抗焦虑治疗对降低焦虑发生率,减轻焦虑症状。治疗前64例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48.4%,抑郁平均评分为(31.9±4.7)分,治疗后抑郁发生率为20.3%,抑郁平均评分为(19.7±5.1)分,抗抑郁治疗对降低焦虑发生率,减轻抑郁症状。

HAMA评分发现,治疗前焦虑患者28例,对患者采用抗焦虑治疗后,总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60.7%,其中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1例。HAMD评分发现,治疗前抑郁患者31例,对患者采用抗抑郁治疗后,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58.1%,其中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3例。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多由慢性心血管疾病引起[2]。本研究中,急性左心衰患者均合并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这些慢性心血管疾病导致并加重了急性左心衰,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诱发多种躯体及心理症状,当心理情绪达到自我调整的上限,则不能承受最终导致焦虑和抑郁障碍。有研究指出焦虑障碍与颞叶、额叶功能下降有关。心理失调表现的焦虑、抑郁情绪等反过来影响患者的躯体症状和治疗效果,因此,正确和积极处理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分别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降低,平均评分减少。

参 考 文 献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焦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闭塞痉挛、血液循环受阻缺血造成的部分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病情重且变化快,病死率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据医学统计表明,心肌梗死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是最危险的时期,患者情绪波动大,可使患者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药物作用因此就会减弱[1]。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增强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配合用药,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观察对象为2010年8月-2012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本院急诊内科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制定[2]。入选患者共98例,其中男57例,平均(58.2±9.58)岁;女41例,平均(64.1±7.83)岁。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中男27例,平均(56.4±8.57)岁,女22例,平均(62.8±8.68)岁,小学文化5例,初中以上文化44例,前壁梗死28例,下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4例,合并心律失常12例,合并心衰3例;对照组中男30例,平均(59.8±7.63)岁,女19例,平均(66.2±7.73)岁,小学文化6例,初中以上文化43例,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1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5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合并心衰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合并疾病、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为rt-PA,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如入院常规宣教、遵医嘱用药、常规护理、出院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重点给予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后第1天待病情稳定后就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最初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患者本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心理状态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然后再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护理指导,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估两组患者精神状态,随访观察2个月后评估后两组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

1.3 心理护理措施

1.3.1 集体心理护理 每周三下午请专科医生和专业的心理护理专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及预防保健措施,运用相关的表格或式图片进行相关的测试(如艾森克个性问卷﹑焦虑测试相关题目等),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积极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

1.3.2 个体心理护理 由专业人员对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患者诉说不适症状,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交谈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情绪低落者给与劝导和安慰,使其心情舒畅;对心存顾虑者给与解释,消除其顾虑情绪;对于易激动者,指导其用宣泄法、转移法保持平静的心境去应对不良的刺激等,总之根据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消除患者因其不良情绪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配合治疗。

1.3.3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产生不是激发事件或是不良刺激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加工在歪曲或是错误的思维影响下形成的,所以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如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或是生活习惯等,教会患者采取自我放松方法调剂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大口深呼吸或是采取复式呼吸方法放松情绪。

1.3.4 人际心理治疗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像家人一样体贴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患者,在日常的护理治疗工作中与患者边做治疗边沟通,经常询问患者:“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你这样躺着舒服吗?”,“我还可以帮您点儿什么? ”等。这样的心理沟通方式更易于患者接受和认可,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基础上得到制定心理护理方案更多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计划(包括影响疾病疗效的可说服性图例、临床案例等)。

1.3.5 音乐疗法 在不妨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晚上7点半到8点安排音乐欣赏时间,播放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放松心情的音乐例如贝多芬的钢琴曲和莫扎特的音乐等,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3.6 争取社会支持 最佳的心理康复环境莫过于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心身早日康复。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造成的情绪波动特别大,所以要帮助患者寻求有效支持。医院会安排下午3点到4点半的时间为家属探病时间,鼓励患者与亲属、朋友、同事及其他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康复治疗氛围,最大限度地消除负性情绪刺激,排除患者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亲情的温暖。

1.3.7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要继续治疗,应建立护患联系卡,定期随访,提供无偿医疗保健指导,指导患者逐渐增加体育锻炼,改变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4 评价指标

1.4.1 精神状态评价 试验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测定,以标准分大于50分作为判断焦虑症状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心理护理对患者精神状况的影响状况,标准分小于30分为精神状况稳定,大于50分为不稳定,30~50分为基本稳定。

1.4.2 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评价 随访2个月后,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能否遵医嘱用药,能否坚持复查、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克服不良习惯、戒烟、戒酒等依从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状况比较 1周后试验组患者在焦虑指数上优于对照组,情绪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不稳定人数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结果比较 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完全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症,发病急骤,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快速转换都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可发生猝死[4]。同时Moser等做了焦虑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发现,焦虑是引起住院心梗患者并发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5]。缓解上述焦虑情绪最好的方法是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通过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和保健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解答患者问题,消除顾虑,音乐疗法等规范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症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试验组的情绪稳定程度优于对照组,这有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与治疗方案,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不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痊愈有重要的意义[6]。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不仅与情绪激动有关,劳累、饱餐、受寒等均可诱发,其危险因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有关。此病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而规律的服药并定期复诊。其发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起居和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改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和服务,是急性心梗控制的关键一步。本组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集体和个体心理干预、认知干预、人际心理治疗、社会家庭支持、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等多项措施,促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诱发与危险因素,认识到依从性及遵医嘱行为的重要性,由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本研究结果表2表明心理干预治疗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达到了77.6%及83.7%,而对照组仅有57.1%和65.3%。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身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又有身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护理方案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必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仅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机体植物神经功能趋于平稳,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自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在药物治疗的帮助下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治疗目标,值得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 Huffman J C,Pollack M H.Predicting panic disorder among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Psychosomatics,2003,44(3):222-236.

[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70-173.

[3]郑碧玉.125例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0,7(15):83-84.

[4]娜,陈仙芳,陆弋.心理干预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3):3685-3722.

[5]张桂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J].家庭护理,2006,46(8):14-15.

[6]肖海燕.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前沿,2010,5(8):76-77.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肌梗死;焦虑;抑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5~87岁,平均62.57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76 h。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4~86岁,平均63.42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79 h。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发病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如下几个标准:①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自主表达个人意识。②患者发病时间均0.5 h。⑤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过程,并愿意配合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患者排除标准下述患者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①患者精神状况不佳,或者有明显精神疾病者。②患者语言沟通障碍者。②入院时经诊断为高血压,或者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患者。④患者既往存在焦虑或抑郁症。

1.3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引导、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理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1.4评价工具使用问卷调查法就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调查。问卷由我院根据有关研究成果自行编制。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个人基本情况,比如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焦虑量表。该量表包括20个问题,每个问题共4个选项,代表焦虑症状出现的不同频率。累计20个问题的得分得到总粗分。在总粗分的基础上,乘以1.25,则得到患者焦虑标准分。如果得分超过50分,则认为患者存在焦虑。第三部分为抑郁调查量表。该量表共设置问题20个。按照14级评定抑郁出现的频率。累计各个问题得分得到总粗分。总粗分×1.25则为标准分。如果标准分大于53分,则认为患者存在抑郁情况。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标准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标准分比较见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标准分分别为(53.05±5.83)、(53.09±5.77),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分分别为(49.29±5.22)、(45.32±4.76)。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由于该病发病快、病死率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3]。通过良好的护理,可以有效消除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康复[4]。

从本研究来看,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就焦虑情绪而言,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标准分分别为53.05±5.83、53.09±5.77,均超过了50分;从抑郁情绪来看,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标准分分别为58.15±7.81、58.27±7.99,均超过了53分。

经过治疗与护理后,2组焦虑标准分分别为49.29±5.22、45.32±4.76,抑郁标准分分别为52.13±4.77、48.35±4.25。较之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且分别低于50和53分标准。表明护理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不良情绪。

就不同的护理方法来看,优质护理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消除影响更为明显。统计学结果表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2组患者在焦虑和抑郁标准分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应该与优质护理模式将患者起到了较好的心理引导和情绪舒缓作用有关。焦虑和抑郁作为不良情绪中常见情绪,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对治疗信心的缺失。在优质护理中,针对患者这一心理状态,强化了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较好的消除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来看,通过综合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明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7879.

[2]张志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383.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4

一位40岁的商场营业员,在一次与顾客发生争执遭投诉后被扣罚奖金,气愤不平。夜间突发胸闷、心慌、胸痛和头痛,去医院急诊发现有心脏病(心率136次/分,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和高血压(180/110毫米汞柱),经吸氧、输液等处理后症状缓解,心率、血压恢复正常。但第2天晚上,前日夜间的症状再次出现,又去就诊,如此发作持续了一个星期。于是他轮流到多家三甲医院,在2个月的时间内找了18位高级医师诊治,用过多种治疗方案都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作,我成了第19名诊治医师。

通过仔细询问和检查,我发现他的心动过速和高血压都是“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引起的躯体症状,于是改变治疗方案,改用一种SSEI类药物――舍曲林,12天后症状缓解,一个月后恢复了工作。

人的心与身是密切相关的整体,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影响心理,心理因素也可影响身体。例如,紧张恐惧时会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苍白,甚至全身发抖.血压升高等,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躯体的损害,引起心脏、胃肠、脑等内脏的病变。这种在起病原因上存在明显心理因素的躯体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对人体构成损害的心理因素称为心理应激,很多心血管疾病都深受其影响。我曾调查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理异常,发现早期以紧张恐惧为主,后期则以抑郁为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有重症抑郁要及时干预。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与心源性猝死。美国学者调查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重症抑郁的患者约占26.7%;如不及时干预,死亡率将增加3-5倍。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半年内,有重症抑郁和没有抑郁症的人死亡率分别为16.5%与3%,其中,是不是及时解决对子后果影响极大。

除降压外,要注意解除可能伴有的焦虑。对于合并紧张焦虑的高血压病人来说,除用降压药外,增加某抗焦虑药物(如黛力新,此药本身并无降压作用)其疗效比单用同一降压药高近50%,也略高子不合并紧张焦虑的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效果。这充分证明,焦虑紧张增加高血压,解除焦虑可以增加降压的效果。

治疗心衰,也要治心理。一位65岁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在受惊吓后突然发生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被诊断为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按此治疗一天,症状无明显改善。我发现病人恐惧心理严重,烦躁不安,虽然心率达136次/分,但心力衰竭的客观表现不显著。说明她这是恐惧心理而非心脏病严重,给予抗焦虑治疗,情况很快改观。据一组对心脏急诊病人的系统观察,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病人中超过50%者伴紧张恐惧心理,1/4可呈惊恐发作表现,只治心衰,不治心理效果会不理想。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5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12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血液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20例。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根据年龄的不同,把6~10岁区间的儿童分为低年组,把11~14岁之间的分为高年组。试验低年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8.12±1.91)岁,平均病程(2.25±1.04)年;试验高年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8.93±1.56)岁,平均病程(2.35±1.74)年;对照低年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9.03±2.34)岁,平均病程(1.98±1.36)年;试验高年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8.73±2.09)岁,平均病程(2.88±1.2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6];②已得到正式告知,准备或正在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住院病人,预计住院或存活三个月以上;③目前无精神病和意识障碍;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非急性白血病患者;②年龄小于6岁;③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④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不配合治疗者。

1.3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公认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1.4治疗方法

1.4.1试验组

按照化疗方案,予大剂量化疗、联合化疗、巩固维持化疗阶段。心理干预的实施:①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临床心理干预人员逐病房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摄入性谈话,约10~15分钟。内容主要涉及患者个人身份情况、入院后的状况、以倾听为主,适当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注意运用共情、温暖、积极关注和真诚等技术,力求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②一般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心理干预材料,举办家属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干预人员要求患者及家属将学到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术运用到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出院后的整个康复过程。③重点心理干预,研究者在对患者实施一般心理干预约2周后,实施重点心理干预,分为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小组治疗的方法,疗程为8周。

1.4.2对照组

予大剂量化疗、联合化疗、巩固维持化疗阶段,未给予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库的数据均经SPSS17.0版本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低年组)治疗前后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高年组)治疗前后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1),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6

焦虑症是怎么引起的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焦虑症的症状有哪些

焦虑是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而焦虑症就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绪障碍,往往包含两组症状: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的情绪症状。焦虑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并,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口干、出汗、颤抖、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面色潮红、失眠、尿频、腹泻等等躯体症状。有时还会有濒死感,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可起病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起病可急可缓,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的诱因。

得了焦虑症怎么治

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往往较好,它可治疗、可预防。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康复,恢复往日笑容。

药物治疗在焦虑症的早期治疗要尽快足量使用安定类抗焦虑药,以便尽快控制焦虑,因为抗抑郁药发挥抗焦虑作用,往往需要两三周的时间,如果不尽快控制焦虑症状的话,会对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焦虑症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具体使用哪种药物,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焦虑症,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停药以及加减药量请咨询医生,千万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加重病情。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焦虑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配合心理治疗,对于焦虑症的恢复,效果更好。

如何预防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不错的情绪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焦虑症患者就会反复就医,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给个人及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所以要积极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有良好的自我心态。要知足常乐,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 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再次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7

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结果:危机干预前患者有明显的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和有明显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危机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明显改善,掌握了心肌梗死相关知识,能配合治疗,改变一些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诱发心肌梗死因素,并学会积极自救的方法。

结论:系统全面地进行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不仅满足了住院患者强烈的健康知识要求的愿望,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恐惧、紧张情绪,而且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和满意度,增加了对疾病治疗信心,也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危机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06-01

急性心肌梗死是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疾病,有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坏死,往往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常可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有效的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我们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危机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采用自制患者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疾病治疗的信心、目前所担心的问题、不良生活习惯(如情绪易激动或紧张、过度疲劳、晚睡、失眠等)、不良饮食习惯(如吸烟、喝酒、饱餐等)、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

1.2.2 调查方法。患者入院后当天用调查表进行一次调查,住院后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调查。对文化程度低不能独立完成调查的患者,由调查者逐条说明,征得患者意见后代为填写。共发出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1.2.3 危机干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个性、文化层次、疾病严重程度和心理状态,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对患者采取的支持性、启发性心理护理方式、关心安慰患者,稳定情绪,调查并分析每例患者的发病诱因,症状及危险因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病因、诱因、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则是宣教的重点,目的让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全面的了解,正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了解治疗的过程,给患者创造好的休养环境。指导患者必须保持大便通畅,不要强行用力。如果排便困难者可用灌肠法帮助排便,防止增加腹压诱发病情加重,引起心脏猝死。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恐惧,指导家属如何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温暖,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患者住院后医院里环境的不良刺激,反复的检查及治疗,易使患者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如看到危重患者或听到病友的介绍,特别是看到抢救危重患者来回奔忙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和焦虑,好像自己也面临威胁。出现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把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威胁作适当的说明并给予安全暗示和保证。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各种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说明副作用与不治疗加重病情发展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以使患者权衡轻重,减少恐惧心理反应并主动配合检查治疗。

1.2.4 统计学方法。对干预前后患者2份调查表用百分比进行统计。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心肌梗死的诱因是寒冷、过度疲劳、情绪紧张、情绪激动、失眠、饱餐、饮酒、吸烟、大便过度用力和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1]。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病人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发病后自然产生焦虑恐惧,对疾病的担忧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及神经递质的变化,从而引发血管、血液动力学及肠胃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极为不利[2]。本组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患者对疾病过分担心、对治疗不了解、也有担心疾病影响工作、担心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担心丧失劳动生活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危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顾虑、使患者认识到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本组患者通过认知、情绪、行为的全方位危机干预,同时干预者以理解、同情、尊重的态度帮助患者,使其了解疾病知识、了解发病时积极自救的知识,认识治疗过程,清楚应如何配合医生、护士,教会患者进行康复活动的方法,增强其对治疗的安全感。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帮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全方位心理护理。从表1可以看出给予患者危机干预后,患者对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明显提高,表示会改变一些以前没当回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饱餐、饮酒、吸烟、情绪激动等,对疾病的焦虑恐惧情绪明显减轻,提高了治疗疾病的信心。系统全面地进行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不仅满足了住院患者强烈的健康知识要求的愿望,减轻患者焦虑情绪,而且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和满意度,增加了对疾病治疗信心,也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3]。

参考文献

[1] 罗林杰,王朝晖,董少红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吸烟与其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3):206-208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nursing in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Choose fromJanuary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13 in our department in hospital of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56 patient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and control group all 28 patients.The twogroupswerecomparedintermsof hospital stay, anxiety, depression,therapeutic effect,satisfactoriness.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ata comparison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patients can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tient's bad mood,reduce the hospitalization days,improve the patien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mak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effectively, it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re;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Young and middle-aged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病情很不稳定,不仅发病迅速发病时疼痛难忍,且患者会常出现紧张、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继而引起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升高,刺激心肌的兴奋,而增加了心肌的负荷,从而加重了病情[1]。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从2010年起我院CCU室对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了心理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CCU室住院的中青年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8~ 58岁,平均年龄(40.23±9.56)岁;对照组28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7~ 60岁,平均年龄(41.09±10.1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并通过心电图确诊为右心室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治疗。

1. 2. 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心内科护理。

1. 2. 2观察组观察组除与对照组一样行常规的治疗

护理以外,实施心理护理疗法,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发病机制、病因、治疗的过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可能的预后情况,使患者可以充分的了解诊疗的过程从而降低其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更好的配合治疗过程。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以促进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康复。2术中护理: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使患者能够调整到最好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手术的完成。3术后环境护理:患者术后被送到监护病房,可能会对监护病房的环境、各项医疗设施产生陌生感,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向患者介绍监护病房各项仪器的作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关注患者术后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心理有波动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疑问,消除其心理的负面情绪,增强其对术后康复的信心。

1. 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 3. 1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 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

1. 3. 2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2]:除测试内容与SAS不同, 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基本相同, 累积各条目得分为总分, 总分越高, 抑郁情绪越严重。

1. 3. 3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等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心功能基本恢复,好转出院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心功能好转为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或未缓解,心功能无变化或治疗无效死亡为无效[3]。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住院天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3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比较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9

间质性膀胱炎 ( 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到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研究显示焦虑是IC的明显诱因, 控制IC症状首先就应改善患者焦虑情绪[1]。本次研究收治间质性膀胱炎患者23例,除对症施以药物治疗外,还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杭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23例,均为女性,年龄29~66岁,平均(45.61±6.13)岁。其中工人10例、农民6例、干部3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包括文盲5例、小学6例、初中9例、高中及以上3例;月收入1 000元以下4例,1 000~2 000元15例,2 000~3 000元3例,3 000元以上1例。病程1~8年,平均(3.43±2.52)年。曾被误诊为尿路感染18例、妇科疾病11例、躯体形式障碍6例、疑病症2例。23例患者入院后行麻醉下水扩张术后均发现有点状出血,出血点超过三个象限,且每个象限 ≥10 个以上的出血点[2], 病理未发现膀胱原位癌、结核性膀胱炎等疾病。尿常规未见异常,尿动力学检查未见有非自主性膀胱收缩。临床诊断符合间质性膀胱炎。

1.2 方法

23例患者治疗均采取麻醉下水扩张术联合口服阿米替林片,并结合心理干预治疗。

1.2.1 心理评测 对可能患有焦虑症的病人实施心理量表的测量,选用的测量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3]。SAS结果评分:50分以下正常;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本次研究23例病人入院第一次SAS 测评分值为52~67分,达到中度焦虑13例,表现出焦虑症的心理症状:担忧、紧张、警惕增高、着急、烦躁害怕、不祥预感和惊恐等。

1.2.2 心理治疗方案 短期治疗目标为正确面对疾病,能配合治疗及护理。长期治疗目标为纠正病人的歪曲意识形态,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判断客观现实的能力,从而缓解内心冲突 ,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开展新生活。入院后同病人共同分析焦虑症状出现的原因,消除顾虑,使病人对治疗产生信心与渴望 ,而发挥心理治疗应有的作用。麻醉下水扩张术前以认知疗法、行为治疗为主要方法 ,纠正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训练病人正确的行为模式。术后以指导生活、工作为目的的适应性训练为主。

1.2.3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时期、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等进行分析。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信息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有必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间质性膀胱炎的基本医学知识及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并向患者说明间质性膀胱炎并非绝症,以给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于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经济支持成为治疗过程中患者较为关心的问题。患者尤为关心治疗成本,在了解有一例患者月收入低于500元后,护理人员积极与其所在社区取得联系,获得社会资助,完成治疗。

1.2.4 争取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往往长期反复就诊,但治疗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伤痛,同时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患者担心丈夫会嫌弃自己,家庭是否和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故采取各种方法与家属联系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多探视,让患者时刻感到来自家庭的重视和呵护,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心理应付能力。本次研究有2例为离异女性,其中1例长期独居,严重缺乏家庭支持,医护人员通过多方联系外地亲属前往探视,使其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2.5 指导放松技巧 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肯定自己。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渐渐地消除焦虑的本能反应,使自己平静下来。感到焦虑时还可做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同时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舒解压力。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也可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次,可恢复舒坦的呼吸,减轻或控制焦虑症状的发生。

1.2.6 出院指导 向患者说明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可能反复,对于症状反复,不应有消极情绪,仍应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向患者介绍治愈病例的治疗经验,给患者以正面引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给予患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便于患者及时反馈病情,倾诉治疗间歇期的烦恼。同时安排好患者门诊随访的具体时间。工作紧张、过度劳累是导致复发的常见诱因,指导病人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当地进行户外锻炼,急性发作期要休息;调整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主,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每3月门诊随访一次,成功随访3~12月,无1例失访。患者SAS测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第三次SAS测评结果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P

3 讨论

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尿痛、性交困难、夜尿、慢性盆腔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可能与膀胱壁缺陷、自身免疫失调、病毒或细菌感染、毒素、盆底功能失调以及炎症反应有关, 常常被误诊[1]。本次研究23例患者除1例外均有误诊经历,一般获得明确的诊断都要经历四五年的时间。患者往往因此心理负担较重,一方面想通过各种诊疗手段尽快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又担心各种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所以焦虑的情绪在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中普遍存在。本次研究中23例患者入院初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

虽然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能有效控制患者IC症状及焦虑情绪,但因为这类药物一般都是精神类药物,许多患者一开始对这类药物很排斥。所以心理干预在治疗初始阶段尤为重要,心理干预使病人学会了用自我调节与放松的方法摆脱苦恼,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同时使病人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这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可起到促进作用。冯湛华等[4]通过对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在治疗初期实施心理干预能显著减少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的研究,并提高治疗依从性(P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后,作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把心理康复作为早期综合康复的一部分[5],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通过出入院宣教,放松行为指导等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病人的焦虑状态,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治疗在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 Van Ophoven A, Hertle L. Long term results of amitri-ptyline treatment for interstitialcystitis[J]. J U rol, 2005, 174(5): 1837.

2 吴阶平. 泌尿外科[M]. 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1. 908.3 Spiegel D. Cancer and depresion[J]. Br J Psychiatry, 1996, Suppl(30):109-116.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篇10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是综合医院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患者非常痛苦,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心理学评估与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做简要介绍。

1材料与方法

1.1病人来源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心脑血管门诊及住院病人, 共计52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既往无精神病史,无认知功能障碍,检查合作,能完成量表的评定。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9~85岁,平均年龄为(70.6±7.1)岁。文化程度:本科6例,大专15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11例。婚姻状况:有配偶38例,无配偶14例。疾病诊断:心绞痛10例,心肌梗死1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例,心性心律失常10例,脑梗死11例,病程4~14年。有烟酒嗜好者均为男性,其中吸烟超过20年者22例,饮酒超过10年者5例,超过20年者18例。

1.2量表评定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在入组一周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定[2],评定量表前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讲解,要求患者仔细阅读后真实评价过去一周的状况。两个量表各有20条项目,根据出现的频度,评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4个等级评分。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反向评分题依次评为4、3、2、1。心理干预结束时对研究组病人再次进行评定。每个病人的评分相加则得出该量表的总粗分,然后根据公式转换成标准分。

1.3心理干预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放松训练、认知矫正三部分。总体干预疗程为6个月。

1.3.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向患者讲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如发病因素、常见的临床症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急性发作时如何自救和求救知识等。

1.3.2放松训练对情绪抑郁患者,首先训练患者进行情绪管理,鼓励患者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如转移刺激(听音乐、看报纸、逗小孩)使怒气烟消云散,把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向当事人说出来,既可宣泄愤怒,又可加强人际沟通。帮助患者澄清负性自动想法,纠正患者非理性认知。其次,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培养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如练习书法、绘画、欣赏音乐、表演舞蹈等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情操。如静坐、步行、太极拳、放风筝、泡温泉、走进大自然等对抗焦虑和抑郁情绪,使身心放松。第三,教患者使用深呼吸来调节紧张焦虑情绪。

1.3.3认知矫正包括与患者讨论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的合理性,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避免过度担心,训练患者发展适应良好的认知模式。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治疗后SD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SDS评分为(50.6±9.21),与国内常模(41.88 ±10.57)比较患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说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情绪较正常人群严重。经过心理干预后,将患者治疗后的SDS评分(42.12±7.69)明显较治疗前(50.6±9.21)降低,P=0.02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2.2患者治疗前SAS评分与常模比较的结果见表1。结果说明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得分明显降低,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2.3患者治疗前后SAS单项均分比较见表2。表1患者治疗前SAS评分与常模比较(含15个正向题与5个反向题表2患者治疗前后SAS单项均分比较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属于急诊重症,有时会危及生命或出现后遗症,故患者会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更为突出。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到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甚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根据评估后,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开展综合性的干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科学地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度运动,体重增加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针对不同的负性情绪,可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利用放松技术可使身心松弛,运动能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参加一些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学会管理抑郁情绪,有效地宣泄和控制愤怒情绪,帮助患者识别负性自动想法,纠正非理性认知,可有效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所伴发的抑郁和焦虑情绪[3]。

参考文献

1Michael H. Ebert, Peter T. Loosen, Barry Nurcomba著,孙学礼译.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