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8:58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1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5-01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0.9%,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10%~20%演变为慢性乙肝,后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1)。因此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期能够及时清除病毒,对阻止病程的进一步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00年7月~2001年9月用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5例,观察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DNA病毒(HBVDNA),转换情况,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本组资料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急性期乙肝患者为我院住院病人,全部为男性,年龄25~53岁。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标准诊断,急性乙肝初次感染4例,慢性乙肝急性发作1例。治疗前HBsAg、HBV-DNA及HBeAg均为阳性,5例患者均有腹胀、乏力、纳差及恶心,小便赤黄,大便偶有灰白。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肝剑下及肋下1~2cm处,质地软,脾脏不大,肝区有明显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340~3840U/L,谷草转氨酶(AST)512~1747.2U/L,总胆红素38.25~101.73umol/L,间接胆红素16.98~24.15umol/L,腹部B超显示有胆囊炎声像图改变,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有脂肪肝的表现。

1.2 治疗 常规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消炎及利胆,并加用抗乙肝转移因子4mg 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2 结果

治疗1周后5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皮肤及巩膜黄疸开始消退。连续用药20天后,黄疸基本消退,肝脏回缩,肝区叩痛消失,肝功能及胆红素复查在正常范围,腹部B超复查胆囊炎声像图消失;治疗1个月后,3例急性感染者HBsAg及HBV-DNA和HBeAg转阴,1例慢性乙肝和1例急性期乙肝患者HBeAg转换为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HBV―DNA明显下降,分别由治疗前2.33x10 9拷贝/ml、2.37x107拷贝/ml降至治疗后2.32x104拷贝/ml、1.64x104拷贝/ml。HBeAg转阴率达100%(5/5),HBV―DNA转阴率达60%(3/5),HBsAg转阴率60%(3/5)。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均无特殊不良反应。疗程3个月和随访6个月~1年,观察其临床症状和HBV―DNA转阴后均稳定。

3 讨论

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国内外学者公认用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定为首先药,但是在转氨酶和黄疸指素明显增高的急性期时,上述两种药物均属禁用。而抗乙肝转移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剂对慢性乙肝抗病毒作用一直还未得到肯定,我们在急性期乙型肝炎患者选择抗乙肝转移因子抗病毒治疗显示有效,提示抗乙肝转移因子对治疗急性期乙肝HBVM和HBV―DNA转阴有明显疗效。且价格相对便宜,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探索,以达到早期清楚病毒,防止病程向慢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2

一、方法

将住院人数和传染病报告人数各自分为肝病和杂病两大类。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首先汇制散点图分别判断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然后计算相关系数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2005~2014年统计资料均依次排列.住院肝病人数1196,1106,1511,1368,1370,1171,1162,1638,2188,2049住院杂病人数746,459,508,1795,1665,1442,1198,860,954,2779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601,579,561,819,1359,1001,623,442,740,608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1168,639,936,2696,2292,1803,2044,1606,1447,3054

二、结果

1.住院肝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不呈线性相关。

2.住院杂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0.9490,检验统计量t=2.67,p<0.05,显著性有效。

3.住院人数和传染病报告人数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0.7934,检验统计量t=3.69,p<0.05,显著性有效。

三、讨论

从上述结果看出b,我院收治的肝病人数与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无明显的直接关系,杂病患者的多少是杂病流行态势的直接反映,住院患者的多少受传染病流行情况直接影响。1.根据患者对医院的需求,主要以肝病的诊治为中心,做好肝病的诊治工作。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工作成效已经得到显现,现在新发乙肝病例已明显减少。因为传染病报告是初诊病例,乙肝的复诊病例不进行报告,现在的肝病患者又大多数是乙肝患者,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院传染病报告的肝病人数逐年下降,但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多数是慢性肝病的复诊病人,这是我院住院的肝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的肝病人数不具线性相关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随着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和推进,从2012年起,我院的住院病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病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过去患者没有医疗保险,得病后往往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愿住院治疗,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转变为慢性肝病甚至是肝硬化,这就造成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多数是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病疗效慢,患者住院时间长,占用床日较多,目前我院床位利用还是以肝病为主,所以要重点做好肝病的诊治工作。

2.医院病种分类具有特殊性,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的多少直接体现了住院杂病人数对医院的需求大小。除肝病外,杂病患者是我院收治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杂病种类多,它的流行情况直接决定我院整体的收容状况。杂病具有季节性强、发病急等特点,疗效快,患者住院时间短,占用床日较少,周转快。为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病种间的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所以占用的房间较多,这样导致对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及医院的管理工作影响巨大,因此要时刻关注杂病的发病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床位和人员布局,满足患者治疗上的需要,进而也能够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关注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做好住院人数的预测工作。通过对传染病报告人数的关注,掌握各种传染病流行态势,建立住院人数对传染病报告人数的回归模型,对住院人数进行科学的预测。开展前瞻性的工作,对预测的住院人数达到不同数量范围时,医院要建立相应阶段的各种工作预案,提前做好工作安排,以便能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整体布局,达到有条不紊地、高效地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诊治工作。

4.做好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技术培训和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的一部分,在谋求自身生存的同时,又肩负着突发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其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病死率高,危害大,如非典和禽流感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我院作为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市及周边服务半径内居民的医疗救治任务,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具有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建立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系统,作好必要的医疗设备配置和技术储备,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应急与危重病症救治经验的专业医疗队伍,确保面对各种突发传染病时,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保证应急救治工作圆满完成,这样才能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3

[关键词] 急性黄疸型肝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090-02

急性黄疸型肝炎其主要发病机制多因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湿热毒邪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胆汁不得外泄而周身发黄。茵陈、山栀、大黄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有利于黄疸消退。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伤寒论・阳明病》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1-2]。清热利湿配合活血化瘀之法,适当随证变通,收效较好。并附验案1则以佐证。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笔者于1998年9月~2009年9月采用清热利湿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中,急性甲型黄疸肝炎84例,急性乙型黄疸肝炎36例,男性10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1岁,平均35岁;病程7~30 d。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大于80 U/L,总胆红素(TbiL) 30~106 μmol/L,HBsAg阳性者3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0年5月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修定的诊断标准[3]。

1.2治疗方法

基本方剂:茵陈30 g,山栀15 g,赤芍15 g,车前子(包煎)30 g,连翘30 g,柴胡12 g,黄芪30 g,虎杖15 g,垂盆草20 g,田基黄20 g,大黄12 g,丹参20 g,茯苓15 g,甘草5 g。若湿重者加藿香、佩兰或川朴;腹胀肝区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纳差者加焦三仙;胁下块者加鳖甲、三棱、莪术;脾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失眠多梦加夜交藤、酸枣仁,每日1剂。用法:头煎加水400 ml,煎3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煎30 min,取汁150 ml。两煎混合,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

西药治疗: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维生素C 3.0 g、肌苷0.2 g、维生素B6 0.2 g及ATP注射液40 mg、辅酶A注射液100 U,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点滴,均1次/d,15 d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1个月。

基本方剂使用临床依据: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或晦暗,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胸脘痞满,大便干或溏薄,小便黄赤,苔黄腻或白滑,脉弦滑数或沉缓无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2结果

治愈95例,好转25例,未见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

3病案举例

患者,男,36岁,初诊日期:2004年7月21日。

全身发黄、腹胀、尿黄1月余。入院1周前开始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厌油,继而周身发黄,诊断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入院后经中西医治疗,曾用过青霉素、维生素B12,葡萄糖,辅酶A,肌苷,地塞米松等,中药曾服用茵陈蒿汤等,经治疗2周,黄疸仍未消退。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如橘皮色,肝脾肋下未及,肝功能检查:TBiL:40 μmol/L,结合胆红素(DB):10.2 μmol/L,ALT:508 U/L,AST:315 U/L,HBsAg(-)。刻下:患者发热已退,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不明显,腹胀,小便短赤,排尿有灼热感,大便稀。舌苔微黄、质正常,脉滑数。

西医诊断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认为是湿热发黄(偏于中下二焦)。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退黄。

方药:茵陈60 g,山栀15 g,赤芍15 g,白芍15 g,车前子(包煎)30 g,连翘30 g,柴胡12 g,虎杖15 g,垂盆草20 g,大黄12 g,丹参20 g,瞿麦12 g,泽兰12 g,木通10 g,丹皮10 g,泽泻10 g,茯苓15 g,甘草5 g。

治疗经过:按上方继服,曾加减使用过茯苓、猪苓、焦白术、知母等。8月6日,患者诉右上腹部疼痛,胸满心烦不安,夜间自觉发热,失眠、小便短赤,排尿时尿道灼热不适,仍按上方加安神药,并用知柏地黄丸。9月7日,肝区痛已消失,黄疸消退,化验肝功能全部正常,肝脾肋下未及,近期临床痊愈,出院门诊观察。

4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范畴。其发病机制多因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湿热毒邪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胆汁不得外泄而周身发黄。湿邪阻隔中焦,脾胃升降失调,病位在肝脾。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肿胀,使胆汁不循环常道,浸淫肌肤所致。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伤寒论・阳明病》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故本人运用清热利湿法配合活血化瘀药以增加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从而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方中茵陈最善清利湿热,退黄疸;山栀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有利于黄疸消退[4]。丹参活血化瘀利于黄疸消退、降酶,赤芍清热凉血化瘀;虎杖活血化瘀,与赤芍同用清肝利胆,是退黄和改善肝功能的理想药物,车前子、垂盆草、田基黄、连翘、茯苓等有较强的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并能抗肝损伤、降酶,其中车前子、茯苓等有显著清除肝细胞水肿的作用,并能降低锌浓度,加速肝组织修复[5]。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有利胆作用,能增强胆汁分泌,并有解热与抗肝炎病毒,抗肝损伤的作用;虎杖、连翘、栀子、垂盆草等能增强胆汁分泌而利胆,能降代血清总胆红素和转氨酶,对受损之肝细胞有修复再生作用。赤芍、丹参、黄芪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使肝细胞营养及氧的供应得到改善。西药用能量合剂,维生素等保肝治疗,可加速改善机体的机能状态,提高治疗效果[6]。

结语:近年来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口服采用清热利湿法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具有很大优势,且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在治疗期间及愈后的一年半载,一般应忌食辛辣酒膻腥等刺激性食物,可防其复发。

[参考文献]

[1]朱世增.关幼波论肝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6-18,118-127.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33(6):53.

[3]苏立稳,常立刚,卢永宏,等.中药饮剂退黄1、2号治疗肝炎胆红素血症30例[J].中西医综合肝病杂志,2004,14(3):166.

[4]田庚善.病毒性肝炎及肝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4-128.

[5]刘燕玲,洪慧闻.肝胆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9,547-559.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4

调查还提示,乙肝患者渴望疗效能预测。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乙肝患者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帮助患者做出正确预期;

最新国际“4P医学管理模式”能有效帮助乙肝患者管理疾病。

前不久,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肝基会)、《生命时报》、搜狐健康频道联合推出的题为“让乙肝患者明明白白治疗”的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在广西桂林正式公布。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乙肝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的诉求。

对于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疗程的预期过高,超过五成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同时,乙肝患者的依从性急需提高。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仅有34%的患者没有自行中断过治疗;此外,近九成的患者希望明确知道疗程,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

本次调查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推出,为期6周,有超过3000名乙肝患者填写了有效的问卷。调查显示,52.5%的患者尚未认识到抗病毒的作用,仍有53.5%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来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在新闻会上指出,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对治疗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现实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DNA阴性和e抗原血清转换。而知道这个正确答案的患者甚至不到1/4。”万谟彬教授指出,“参与此次调查的网友,近3/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如果考虑到教育程度的因素,可以说,全国乙肝病人对于治疗的认识水平可能要更差一些。”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在新闻会上指出,针对患者对疗效和疗程的过高预期,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通过患者教育实现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性(participatory)。通过个体化治疗并预测疗效,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科学认识乙肝治疗的疗效和疗程。同时,医生要把患者教育放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背景下考虑,患者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在新闻会上也指出,乙肝患者需要接受更为系统的患者教育。据了解,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家园项目”自2007年4月启动至今,已推广到了28个省,社会成效显著。项目累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达26.4万份,开办慢性乙肝健康教育讲座共计300余场,成为乙肝患者教育的重要平台。

本次调查发现,乙肝患者对疗程给予了特别关注,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近85%的调查者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患者开始治疗时,除了希望了解疗效、副作用以及费用等信息外,也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54.7%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49.0%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此,万谟彬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乙肝患者关注疗程,希望预先知道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这并不奇怪。但是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同,乙肝病人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对疾病以外的因素格外关心。”本次调查显示,除了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外,担心影响工作、就业,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是患者开始治疗的重要动因,其比例分别占到了46.3%和48.4%。此外,由于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之间,他们在发病前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万谟彬教授认为:“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他们一方面求治欲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尽量减少疾病治疗对生活的影响。关心疗程,希望尽早结束治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受此影响,不少患者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 近25%只能接受为期一年的治疗。当疗程超过患者的预期时,10.8%的患者会要求医生更换治疗方案或者找其他医生寻求帮助,20.9%的患者则选择治一段再看看。庄辉院士强调:“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不仅关乎治疗效果,也关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疗效的预测,有助于他们保持很好的心态。如果患者对疗程存在先入为主、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认识,一旦目前的治疗方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为他们能否坚持治疗埋下隐患。”此次调查显示, 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认识到乙肝治疗不能随便停药的只有五成,66%的患者曾经自行中断过治疗。

目前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并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预期。万谟彬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提示患者的基线特征,如治疗前ALT的水平、DNA 的载量、甚至HBsAg载量及基因型都会对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临床上也倡导采用“路线图”的方法指导患者用药,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疗效。现在,临床医生使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治疗时,往往就参考“路线图”的概念来进行疗程中的管理。根据路线图的建议,患者服药24周时需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如果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00copies/ml),则为完全病毒学应答,这类患者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到第二年,将有近一半的患者可以实现“双达标”,在“双达标”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年后,如果仍维持应答,则达到停药标准;如果24周时,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在300-10000copies/ml之间,则为部分病毒学应答,此类患者需了解其服药的依从性并加强随访;如果病毒载量仍高于10000copies/ml,则治疗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同时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换药。万谟彬教授指出,“借助路线图,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化验指标的变化,为患者预测疗效。”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5

关键词: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全球人群感染率约为3%,急性丙型肝炎以往主要传染途径为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据统计约85%急性丙型肝炎可转变成慢性丙型肝炎,约5%~25%的慢性丙型患者发展成肝硬化,10年内30%HCV相关肝硬化患者可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每年约1%~3%丙肝患者发生肝细胞癌[1-2]。因此,对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有效的治疗并阻止其慢性化演变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7例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临床症状、抗-HCV和HCV RNA的临床观察,分析急性丙型肝炎发生、发展及临床进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7例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段为18~56岁,平均年龄为(29.34±2.15)岁。入院时13例患者有乏力症状,15例患者有食欲下降症状,7例患者出现肝区不适症状。其中黄疸性肝炎5例,黄疸指数为49~330 μmol/L,172.5 μmol/L 2例。无黄疸型肝炎12例,丙氨酸转氨酶(ALT)为148~1200 U/L。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准[2]。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HCV R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法进行检测,其HCV RNA检测下限为1.0×103IU/ml。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法进行检测。另外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护肝、降酶等内科综合治疗。

2结果

17例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血清学标志物和HCV RNA的动态变化为:入院时抗-HCV阳性的有15例,所有患者的HCV RNA均>1.0×103 IU/mL。出院后3个月时,抗-HCV阳性的有17例,HCV RNA均>1.0×103 IU/mL的有15例。出院后6个月时抗-HCV阳性的有17例,HCV RNA均>1.0×103 IU/mL的有14例。出院后12个月的情况和出院后6个月的情况相似。通过治疗2 w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其中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有14例,占82.4%。治疗4 w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但在随访1年后发现,有6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现象,占35.3%。

3讨论

当人类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并伴随整个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中。暴露于HCV后1~3 w,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前者症状相对较轻,其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轻度肝肿大、少数患者伴有低热症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间,我国大多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多数是由于输血或血制品感染的,在92年之后其感染途径主要是以医源性、性生活、母婴传播为主,其中母婴传播率较高。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早期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如果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测,就无法判定其病发时间,对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也非常困难。另外,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输血、血制品、未经消毒处理的注射器,不符合规范的针刺或手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医疗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临床上已经全面开展了HC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另外,医疗用品中一次性的医疗用品使用越来越普及和广泛,输血或血制品致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转播途径也在发生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7例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在患者出院12个月后,仍有14例患者的HCV RNA>1.0×103 IU/mL,说明成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容易慢性化。其中只有3例患者的HCV RNA

综上所述,在治疗前期对患者进行病毒检查,观察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和HCV RNA动态变化,有利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有效治疗方案。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因素仍是输血或血制品,对输血或血制品进行丙肝病毒检测及合理规范输血是有效控制和预防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94-198.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6

[关键词]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肝功能;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a)-0105-03

Effect analysis of antivirus treating hepatitis B related chronic-and-acute liver failure

XU Fei JIANG Man-lei ZENG Jing-ke HU Jiang-ling LIANG Bin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ntivirus treating hepatitis B related chronic-and-acute liver failure. Methods 92 patient with hepatitis B related chronic-and-acute liver fail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November 2013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46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regula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related chronic-and-acute liver failu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antiviral therapy of lamivudine. Changes of indices of live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and improvement rate and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levels of Alb,PTA was increased,and levels of TBiL,AST was decreased and the improving degree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dic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epatitis B;Chronic-and-acute liver failure;Antivirus;Liver function;Survival rate

临床上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其中乙型肝炎是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应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十分必要[1],其中肝移植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治疗措施,然而因肝脏资源严重缺乏,医疗费用高,在临床上推广难度大。长期的临床实践治疗发现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积极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本研究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5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35~68岁,平均(47.2±8.8)岁;观察组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33~69岁,平均(47.6±9.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指标、病毒复制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输白蛋白和血浆、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内科综合处理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抗病毒治疗,剂量为100 mg/次,1次/d,疗程24周。

1.3 观察指标

①肝功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②好转率和存活率: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缓解、肝功能指标改善、PTA>40%则为好转,反之为无效,并观察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存活率[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Alb、PTA水平升高,TBiL、AST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于对照组(P

2.2 两组好转率、存活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好转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4.3%、60.9%,高于对照组的39.1%、37.0%(P

表2 两组好转率、存活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受损严重,表现为Alb、PTA水平下降、TBiL、AST水平升高等生化指标的改变[4],由于临床缺乏特效治疗手段、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受到了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也加强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方面的研究[5]。

研究发现,抗病毒药物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其中拉米夫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其能够影响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抑制病毒DNA的复制,降低病毒量而减轻肝细胞损伤,缓解肝脏炎症[7],进而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改善,促进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好转、提高存活率。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可能与乙肝病毒不断复制而诱发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有关[8],伴随着HBV的持续复制,从而引起剧烈的细胞免疫反应。拉米夫定能影响HBV的复制、抑制HBV有关抗原肽的表达,进而缓解免疫应答反应、保护肝细胞、促进患者的预后[9]。另外,拉米夫定应用方便、起效快且安全可靠,在临床各种肝衰竭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肝功能各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好转率、存活率分别为54.3%、60.9%,对照组仅为39.1%和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常规内科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春梅,刘涛,辛艳春.HBV免疫反应自发再激活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13, 30(6):556-558.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3] 刘慧敏,王宪波,曾辉,等.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生存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21-24.

[4] 张耿林,高志良.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1(1):5-8.

[5] Huang K,Hu JH,Wang HF,et al.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29):3448-3452.

[6] 姜立胜,李用国,陈姝,等.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2):110-113.

[7] 王香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3):297-298.

[8] 肖灿辉,梁赢,黄飞飞,等.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乙肝患者IL-32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2):87-89.

[9] 斯崇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2):100-102.

[10] 尹胜平,郭堑,蒋茵,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82-183.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7

1.曾经输过血,是否有必要做一次丙肝检测?

A.是 B.否

2.以下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感染丙肝?

A. 不要共用剃须刀B. 不任意穿耳环孔C. 高危性生活时用安全套D.以上都对

3.丙肝症状明显,患病后自己能感觉得到,对吗?

A.对B.错

4.丙肝从表现、预防、治疗上,都与乙肝差不多。对吗?

A.对B.错

5.与男性相比,女性感染丙肝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对吗?

A.对B.错

6.丙肝病毒(HCV) RNA阳性、转氨酶(ALT)正常者,需不需要治疗?

A.需要 B.不需要

7.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是否可以根据个人的感觉停药?

A.可以 B.不可以

8.患了丙肝后,可以适量饮酒。对吗?

A.对B.错

正确答案和特别提醒

1.正确答案:A

特别提醒: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染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包括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国内外公认输血是引起HCV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输过血液和血制品,尤其1992年前(当时血液和血制品没做过丙肝抗体检测)曾经输过者,有感染丙肝的可能,应进行抗HCV和HCV RNA检查。在医疗工作中,我们碰到许多曾输过血者,平时无任何不适等症状,直至体格检查或发生肝硬化后才知患有丙肝。

2.正确答案:D

特别提醒:调查发现,我国丙肝感染率为3.2%,较乙肝明显低。只要采取以下措施,就能最大限度避免感染丙肝:①尽量减少输血,如必须输血,尽量用志愿供血者的血,而不用职业供血者的血。②不要共用牙刷、牙杯、剃须刀等卫生用具。③不任意文身和穿耳环孔,即使在此过程中用酒精消毒,也不能灭活病毒。④夫妻有一方丙肝感染,夫妻性生活时应使用安全套。⑤如果某部位出血,应该用消毒剂擦干,不要污染他人用品。⑥禁止注射,禁止。

3.正确答案:B

特别提醒:丙肝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之前,可有长达20~30年的病情隐匿期。期间,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感染者无明显感觉,或仅表现为轻度疲劳乏力等,极易被忽略。事实上,即使转氨酶升高,也可以没有异常不适。由于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明知患有丙肝,也不愿诊治。正因为如此,多数患者常在疾病发展到晚期,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才开始接受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据统计,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演变为慢性丙肝,其中有10%~15%的患者可能在20年左右后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每年有1%~7%的会演变为致命的肝癌。

4.正确答案:B

特别提醒:丙型肝炎表现与乙型肝炎不完全相似,尽管两者同样是病毒性肝炎,都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首先,从症状上说,乙肝容易活动,表现出的症状比较多,如黄疸比较明显、转氨酶升高等,相对更容易被发现;而丙肝症状很不明显,最常见的表现是疲劳,容易与工作引起的疲劳混淆。其次,成人感染丙肝病毒后有60%~80%会发展为慢性丙肝;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5%~10%的人发展为慢性。再次,从预防而言,乙肝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而丙肝目前还没有预防性疫苗。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现在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丙肝是完全可以痊愈的;而乙肝难以清除病毒,因此难以完全治愈。

5..正确答案:A

特别提醒:虽然丙肝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 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感染丙肝后,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

延伸阅读

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易发展为慢性:①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②老年和高病毒载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③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感染丙肝者,其中10%~20%发生肝硬化。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1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化。

6.正确答案:A

特别提醒:临床发现ALT正常而HCV RNA阳性的患者,肝组织有明显炎症,不治疗的话病情会逐步加重。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只要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肝患者,就必须抗病毒治疗。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抗丙肝病毒治疗方案。经济困难者可以选择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但疗效相对差。

7.正确答案:B

特别提醒:治疗丙肝的疗程较长,一些患者可能会擅自停药,这不可取,会影响疗效。对于基因Ⅱ、Ⅲ型的丙肝,抗病毒疗效较好,疗程为半年。而基因Ⅰ型丙肝属于难治性丙肝,在HCV RNA检测转阴后,还需要巩固用药44周,因而疗程有时需达72周。此外,亚洲人抗病毒疗效较欧美人明显高,因而应尽早开始正规治疗,并坚持治疗,切莫擅自更改治疗方案。还要正确处理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出现任何病情变化要及时通知医生。如果使用保肝、降酶药或保健品,一定要事先征得医生的同意。

8.正确答案:B

特别提醒:酒是肝病患者的大敌,一定要戒酒。酒精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丙肝病毒水平上升,而免疫力低下易导致病毒攻击肝脏。

延伸阅读

在生活上还要注意以下细节:①重度脂肪肝会影响抗病毒疗效,应该适当控制饮食。②如果未接种甲型、乙型肝炎疫苗,要及时接种,以免感染甲、乙肝病毒后导致肝脏损害加重。③避免有毒的化学物质,如少吃含色素和防腐剂过多的食品,生病时谨慎使用有肝脏毒性的药物。④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和过分劳累。⑤注意生活检点,避免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等。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8

[关键词] 重型肝炎;治疗学;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47-03

Treatment of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LV Yimin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 Rusha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Rushan 26450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clinical success rate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All 13 cases of acute liver disease liver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upport therapy, application of adrenal cortical hormone, cholagogue corrected cholestatic and other measures. 14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ffica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by comprehensive therapy clinical cure rate 92.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covered rate 71.4%. Indexes of biochemistry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cute severe hepatitis after careful treatment, fatality rate should be lower than 2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ealing rate, use the principle of presented with and liver protection therapy principle, hormon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principles of use of antibiotic drugs in 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in treatment of acute severe hepatitis

[Key words] Severe hepatitis; Treatment; Efficacy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进展快,往往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县市级基层医院担负着一线救治任务,临床医生审时度势,综合应用多种保肝、抢救措施,纠正酶胆分离,减少并发症,通过恰当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我们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3例(有住院病历举证),疗效突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治疗组: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入我科住院的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3例,诊断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和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2]。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56.23±11.4)岁;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其中感染HAV1例,HBV4例,HCV2例,HEV3例,EB病毒感染1例,未分型病毒感染者2例;13例中早期肝衰竭7例,中期4例,晚期2例[2]。13例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均≤40%,平均值(27.63±8.35)%;ALT最高者3375μ/L,最低者1151μ/L,平均值(2132.5±685.7) μ/L;所有患者的ALB最低值在(21.5~37.1)g/L之间,平均值(27.85±4.12)g/L;TBIL最高值在(606.0~218.6)μmoL/L之间,平均值(374.63±107.03)μmol/L;1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9例,其中并发感染者5例(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胆管炎1例,肠道感染1人,感染原因不明1例),肝性脑病3例,腹水2例(包括合并胸水1例),脑水肿2例,电解质紊乱1例。13例中,在原有肝硬化(静止期)的基础上发病者1例,合并酒精肝者1例。除外有严重心、肾、脑血管疾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和胆道阻塞性肝损伤。

对照组:以临床报道的14例重型戊型肝炎为对照组[3],其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与治疗组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急性重型肝炎早期阻止肝细胞凋亡、坏死、促进肝再生是关键。治疗组13例患者均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威佳牌)、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静脉滴注,(1~2)次/d。13例患者中11例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肌苷注射液、葡醛酸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3例患者均输注新鲜血浆,每次160~300mL,其中1例患者输白蛋白4次,每次10g,1例患者兼用人工肝治疗。所有患者输血制品次数在2~13次之间,每例患者输血制品平均约6次。13例患者中10例给予中成药肝炎灵注射液4 mL肌肉注射,1次/d。(2)有TBIL升高者,11例以地塞米松片口服,其中7例患者开始以地塞米松注射液3~5 mg,(1~2)次/d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TBIL下降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3)有肝性脑病者,给予复合氨基酸(15AA)注射液或六合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或用乳果糖口服。脑水肿患者配合中药辨证施治,缓解症状。(4)有10例患者在治疗淤胆期间以熊去氧胆酸片口服,7例应用苯巴比妥片口服。瘙痒者苯巴比妥片可缓解症状。(5)有感染证据者,4例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1例肠道感染口服盐酸小檗碱片、多酶片治疗。(6)有HBV感染者4例,其中1例使用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7)有4例患者下午发热,以“牛磺酸”口服对症治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2 对照组 14例输注新鲜血浆和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亮菌甲素、思美泰、维生素C、维生素K1,常规对症治疗各种并发症[3]。

1.3 检测方法

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DXC-800生化分析仪,广州标佳试剂盒;凝血功能检测采用日本SYSMEX凝血功能检测仪CA-500,上海太阳生物试剂;HBV-DNA检测采用美国ABR7300检测仪,PCR法,杭州艾康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F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13例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其中12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后自动出院,临床治愈成功率92.3%。14例重型戊型肝炎其中治愈好转10例,死亡3例,1例自动出院,治愈好转率7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改善均好于对照组。12例患者住院时间最长者79d,最短25d,1例自动出院者住院13d,平均(37.77±11.8)d。1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12例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至60%左右的时间为7~23d,平均约(11.58±3.21)d。13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12例酶胆分离现象消失,酶胆分离现象消失者从入院至总胆红素下降到160 μmol/L以下的时间在7~74 d,平均约(19.16±14.9)d。见表1。

3 讨论

在肝病患者中,年龄较大者易于发生急、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组13例患者中,中老年人占92.3%,感染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EB病毒、未分型肝炎病毒,均可出现急重肝,对照组重型肝炎死亡3例,均为老年人[3]。

有研究证实,血清TNF-a、IL-2、IL-6和IL-8水平与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相关[4],IL-6能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和靶细胞的损伤,或增强CTL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导致肝脏炎症和免疫损伤,还可增加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5];L-18也参与加重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性损伤。所以,急重肝炎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抑制免疫损伤很有必要[6],只要有淤胆现象,就要尽快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可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一般淤胆者口服给药即可,注意维持治疗和减量治疗的尺度。有人提出,应用激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7]。其实不然,13例患者中1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未发现与感染有直接关系;当然,急重肝炎患者应用激素应掌握的原则是“短期应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则少用,能早用不晚用”。

早期使用血浆也很重要,只要有大面积肝坏死、有急重肝员可能的患者,入院1~2d就要动员患者输注血浆。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作为急重肝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产品质量有差异,疗效悬殊很大,治疗组13例急重肝炎患者全部应用“威佳”牌产品,疗效可靠,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一样,均为2次/d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4h,在病情危重、病人体质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间隔8h每天2次静脉滴注。急重肝炎患者保肝治疗应掌握的原则是:“多药同用,大量重复应用,能早用不晚用,不用损肝药物”。

治疗组13例患者均有酶胆分离现象。临床上对急重肝炎要严格掌握熊去氧胆酸的应用时机,原则上ALT下降至300 IU/L以下才能使用,必要时配合苯巴比妥片口服。13例中1例患者应用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后恢复。对于大便不畅者可使用中药“泡茶”疏通大便,并且有利于退黄,急重肝炎在ALT未明显好转之前,一般不给患者服用中药水煎剂。急重肝炎后期,持续淤胆的患者“阴黄”不少见,注意必须辨证施治。治疗酶胆分离应掌握的原则是“先保肝后利胆,配合激素,掌握用药时机,中药辨证施治,斟酌应用人工肝”。

有报道重型肝炎并发院内感染的比率50%,不包括原有感染[7],提出要注重防治。我们认为不能把抗生素作为急重肝炎的常规用药,治疗组13例中仅4例有充分感染证据者应用了抗生素,并且都是使用5~7 d,感染控制后即停药。有报道肝衰竭的患者给予苦参碱注射液、抗生素作为基本治疗之一,32%~57.5%的死亡率[8]。我们认为苦参碱注射液在肝衰竭时可增加肝脏解毒负担,许多抗生素对肝脏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两种药物不能作为肝衰竭基础用药而普遍性使用,尤其不能应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否则,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急重肝炎患者应用抗生素应掌握的原则是“尽量不用,能晚用不早用;感染控制后,立即停用”。

肝性脑病应用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9]有临床疗效。急重肝炎早期,中药水煎剂的“首过效应”可能对肝细胞修复有影响。13例患者均未用甲硝唑等抑制肠道细菌药物以避免对肾脏的副作用。下午发热时应用牛磺酸片对症治疗,不得使用新癀片等对肝肾有副作用的药物。13例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尽量不用增加肝脏解毒负担、对肝肾有副作用的药物,因而未出现肝肾综合征。

在抢救急重肝炎患者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因人而异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很重要。要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正在精心地实施治疗,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重型肝炎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4种,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趋势、治疗措施均有所不同。各地、各医院对于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用药疗效不同,甚至病死率为32%~57.5%[8]或者50%~80%[10];这些报道可能包括“大量”慢性重型肝炎。我们的经验证明: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当具有更好的临床治愈成功率,病死率要低于20%。应当多开展不同类型重型肝炎临床治疗措施的研究,探讨不同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治疗组13例患者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基于“医院基本用药目录”“新农合报销”“公费医疗报销”品种,未使用新特药物,仍然取得较好疗效,资料真实可靠,特请医疗同行切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诊疗指南[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5): 321-324.

[3] 张照如,昌荣林,陈红,等. 戊型肝炎102例临床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64-265.

[4] 陈川英,程全红,涂相林,等.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4):279-280.

[5] 虞贷斌,李亚明,段钟平. 细胞因子与肝损伤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J].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4(5):26-29.

[6] 李丽军,李铭,李卫,等. 使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价值的再探讨[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3):163-164.

[7] 魏秀丽,张国梁. 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2):119-120.

[8] 张骏飞,刘波,杨家宏,等.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6):411-413.

[9] 李文勇,钱宜丹,邱绍勤,等. 结肠灌洗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评价[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2):133-135.

[10] 林世德,罗亚文,苏毅,等. 重型肝炎研究进展[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1):73-75.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9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肺栓塞84例疗效。方法 将84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常规口服华法林治疗外,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丹红注射液,对照组仅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5.45%和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丹红注射液;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肯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肺栓塞的发生常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近年我科以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40例;治疗组:低分子肝素+丹红注射液组44 例。对照组的年龄为(62.25±0.52)岁,治疗组为(1.93±0.7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1) 经胸部增强CT 和超声心动图或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1 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1]。(2) 无条件溶栓或无溶栓禁忌者,无抗凝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于确诊急性肺栓塞当日,分别进行以下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低分子肝素41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14天。治疗组:低分子肝素+丹红注射液。在给予对照组相同药物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 ,1次/d×14天,两组病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第一天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此后根据INR调整剂量,控制INR波动于2~3之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治疗1个月后临床情况,血气分析,CT肺动脉造影作为判断标准:治愈: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正常,CT肺动脉造影血栓消失。显效: 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动脉血氧分压>75%,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内血栓或缺损肺段减少> 75%。有效: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有所减轻,动脉血氧分压有所上升,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内血栓或缺损肺段减少50%~75%。无效: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无明显变化,动脉血氧分压无明显上升,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内血栓或缺损肺段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不配对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以P

2 结果

2.1 高危因素 8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存在≥1个的高危因素,其中慢性心肺疾病50例(59.5%),下肢静脉疾病15例(17.86%),长期卧床5例(5.95%),肥胖4例(3.57%),应用止血药剂5例(5.95%),妊娠4例(4.76%),骨折2例(2.38%)。

2.2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指标变化见表1。从表1 可见,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呼吸和心率都明显减慢,PaO2 明显提高,D-二聚体下降和平均肺动脉压获得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

2.3 疗效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疗效见表2。由表2 可见,单用抗凝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77.5%,两药联用的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5.45%,差异有显著性。

2.4 并发症 对照组有2例(5%)患者发生皮下出血;治疗组有3 例(6.8%)发生出血,为鼻衄或皮下出血。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3]显示,肺栓塞是一种多发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急性肺栓塞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肺栓塞的形成往往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25%~30% 的肺栓塞患者同时存在慢性心肺疾病[4,5],在我科的84 例患者中,有59.5%病例存在慢性心肺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由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第三大肺血栓栓塞形成危险因素的存在,加之反复呼吸道感染,常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年老体弱、活动受限等特点,容易发生肺栓塞。因此,单独抗凝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可能是不够的。

我科近4年收治的8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用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用抗凝治疗和抗凝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均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低分子肝素加丹红注射液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用药安全。

低分子肝素为第二代肝素,是肺栓塞的主要抗凝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血液凝固的级联反应,阻滞血栓的形成和血栓的进程。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两味药组成,丹参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并能清除氧自由基。丹参具有肝素样作用,且比肝素更安全。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作用,红花提取物在体内,体外均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变指标,纠正血液循环障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凝血酶活性并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6]。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基础上,丹红注射液起到改善多种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作用,两药联用,疗效增强,相辅相成。

本研究证实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肺栓塞有明显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2 Silverstein MD,Heit JA ,Moh r DN,et al. T 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 rombo sis and pulmonary embo lism: a 252year population2based study. A rch intern med,1998,158(6):585-593.

3 Heit JA,M elton J,Loh se CM,et al. Incidence of venousth romboembo lism in ho sp italized patients vs community residents. Mayo Clin Proc,2001,76(11):1102-1110.

4 程显声,何建国,高明哲,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2,141(1):6-10.

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篇10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低分子肝素钙;参麦注射液;临床效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病变引起肺功能异常[1],继而发生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厚,甚至出现心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及时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内容之一[2]。为了探究分析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给予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麦注射液的治疗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急诊收治的9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急诊收治的9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5±5.4)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8.6±1.2)年。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本组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同时本组患者的年龄均不超过75岁;近期没有使用过抗凝类药物;没有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近期手术史等;同时本组患者均不对低分子肝素钙和参麦注射液过敏。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急诊收治的9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治疗方案,其中包括低流量的吸氧、药物化痰、吸入以及解痉平喘的治疗,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和调节患者身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平衡等。与此同时,在这些基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针(天津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H2006019 )5000U,采用脐周围皮下注射,每日2次,每个疗程为10d。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同上述的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Z51021845 ),采用静脉注射(40mL配入250mL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每日一次,每个疗程为10d。对比两组患者在经1个疗程之后的临床效果。

1.3评价指标

治疗结束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率基本恢复正常小于100次/分钟,心功能等级升至I-II级,则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心功能等级有所上升,则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肺心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除了原发肺部疾病症状体征外,还伴随心功能障碍[3],同时随着其急性发作的次数增加,患者的心肺功能损伤日益严重,患者从患病初期心肺功能代偿期到失代偿期,最终发生呼吸衰竭和心理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麦冬皂甙、人参皂甙[4],能够增加患者冠状动脉供血情况,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P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给予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参麦注射液的效果好,能够明显改善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爱香.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30-32.

[2]张春艳.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3):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