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9:00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1

风湿与类风湿不一样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字之差。但它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不少人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两个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脏和关节病变最为显著。由于本病发病急,病初多以全身发热和显著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延误病情,缠绵难愈,造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患者从而失去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常侵害儿童与青年,初次发作多在5-20岁之间,急性发作,常在秋冬之际或早春季节。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等常为本病诱因。临床表现典型者多表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疼痛,常由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常对称波及膝、踝、肩、肘、髋等大关节,局部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亦可只限于一二个关节,无红、热等症。发作时有发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典型者仅有关节酸痛。而无红肿灼热等表现,急性症状消退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经常反复发作,病种缠绵,并可侵犯心脏,形成风湿性心脏病,但关节不畸形,为风湿性关节炎。

再讲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初起先有乏力、疲劳、体重减轻、手足发麻,自此以后关节疼痛、僵硬、皮色潮红、按之温热、关节肿大渐渐显著,日久腿胫肌肉萎缩。全身常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病情逐渐进展,病程可达数年之外,时轻时重。发病急者,一次发作后可数月、数年后暂无症状,日后再行反复发作,引起关节畸形、僵硬不灵活,从而导致残废,最常波及的关节为指、掌、踝、腕、膝等部,且对称发作,手指关节波及时常呈梭形肿大,波及关节较多者,常不能动弹,终日不离被褥,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前者好发生于大关节部位,愈后较好,不留畸形,但易侵犯心脏是其特点;后者好发生于小关节部位(如手指关节),愈后较差,易留畸形是其特点。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2

中图分类号:R589.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49-01

痛风性关节炎(gout)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首发于足拇趾,跖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亦好发,出现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发病急骤,剧痛难忍,长期反复发作可使受累关节发生畸形。中医古籍中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近年来采用“痛风消”组合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收集5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来自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并能遵从医嘱治疗者。患者年龄26~60,平均45.6岁,男43例,女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病程均为7天以内。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有关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痛风消组合剂由独活15 g,秦艽15 g,竹叶15 g,石膏10 g,甘草10 g等组成。(痛风消颗粒剂由云南省中医医院生产,批号:滇药制字(Z)04A00054;痛风消洗剂由云南省中医医院生产,批号:滇药制字(Z)04A00053),用法:口服,每次15 g,1日3次;外用,每日200 mL,加温水(50度左右)稀释至1000 mL,趁热浸泡熏洗患病关节,每次泡洗30 min,每日泡洗2次。对照组:竹叶石膏汤加味(淡竹叶10 g,生石膏30 g,知母15 g,沙参30 g,麦冬15 g,法夏15 g,海桐皮15 g,海风藤15 g,透骨草15 g,淫羊藿15 g,薏苡仁15 g,独活15 g,石菖蒲10 g,大枣10 g,甘草10 g)用中药饮片的免煎剂,等分成3份,每次1份加温开水适量调匀后口服,每次服1份,1天3次。2组疗程均为1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酸及肾功能恢复正常,连续随访半月以上无复发;有效: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血尿酸检查有改善(较治疗前下降5%);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血尿酸及肾功能超过正常范围。

3.2治疗结果见表1。

3讨论

痛风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热痹”、“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患者平时恣食肥甘厚味、腥膻之品,损伤脾胃,脾虚则不运,胃虚则不化,则中焦痞涩,水湿内停,转化为湿邪,湿邪留着于关节,经气血脉不得通畅,壅而化热、化淤,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之象,因此,湿、热、瘀乃本病主要病因病机[2]。目前中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如《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风湿热痹症,用白虎桂枝汤治疗;风寒湿痹症,用薏苡仁汤治疗;痰瘀痹阻症,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治疗;气血肝肾亏虚症,用独活寄生汤。故其治法都为单一的清热利湿法,但在临床观察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不单纯是寒证、热证,而是由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夹内在之痰湿相互交作,邪气不得外散,郁遏化热于皮肤腠理而导致急性关节肿痛发作,为寒热交织之病症。在内为寒湿痹阻,经脉气血不通,在外为痰湿郁热蕴结不得解散,故其治法不能单一的化寒化热,而应采用寒热异治、内外分消的方法。痛风消组合剂就是采用寒热异治、内外分消的方法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3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宣痹汤

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刘裕平(苍梧县中医院,广西  苍梧,543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宣痹汤加减对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宣痹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Curative effect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Methods: Xuanbi Decoction on 80 cases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were treated, results : the treatment group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e in 25 cases, effective in 10 cases, improvement in 5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Xuanb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acute gouty arthritis, Xuanbi decoction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盐在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本病好发于男性或绝经期女性,下肢关节尤其拇趾关节为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好发部位。我院三年来以宣痹汤加减配合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与单用秋水仙碱和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3-5年,平均年龄3.8年。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选择均符合1981年ARA修订标准:A关节液中有特征性尿酸结晶或 B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有尿酸盐 C具备以下12条中6条:①急性关节炎发作大于1次②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到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可见关节红肿 ⑤第一拓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第一拓趾关节炎发作 ⑦单侧跗骨关节炎发作 ⑧可疑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 ⑾不伴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 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阳性。

1.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血尿酸在470—492umol/l,平均481umol/l,年龄40—70岁,病程1—7天。对照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血尿酸在465—485umol/l,平均478umol/l,年龄46—72岁,病程1—10天。

2、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用秋水仙碱片0.5mg 每12小时1次,别嘌呤醇片0.1g每天3次,共用14天。治疗组加用宣痹汤加减,处方:防己10g、蚕沙8g、薏苡仁15g、大枣10枚、甘草6g、赤小豆15g、连翘10g、滑石10 g、半夏10g。加减:局部发热明显加忍冬藤、公英,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上方每日1付,视病情变化随证加减,14天为一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均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痹病专业委员会1984年制定的痹病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降至正常,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②显效: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血尿酸接近正常,随访1年以上有复发者。③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有明显进步,血尿酸有所下降者。④无效:症状控制不明显,各方面均无进步者。

3.2 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40例,其中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0例。对照组其中临床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7例,无效13例。

3.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4、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常见于风热湿痹,多由于形体肥胖、过食肥甘等引起脾失健运,痰湿内蕴,郁而化热,湿热交蒸,阻遏气血,经络不通,而致关节红肿热痛。主要病机湿热、痰瘀为主。临床上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主,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由防己、蚕沙、薏苡仁、大枣、甘草、赤小豆、连翘、滑石、半夏组成,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治法,原书用于风湿热痹之痹证,目前多用于治疗各种关节炎,诸药加减合用以达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功效。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联用秋水仙碱、別嘌令来抑制尿酸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治疗效果,加快病情缓解,可谓标本兼治。本病通过临床观察,宣痹汤联用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4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RA)治疗方式,为今后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方法:随机性抽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风湿关节炎病例,其中,47例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 RA( ERA), 55例为非老年 RA (NERA),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身体指标严格检查。结果:ERA组、NERA组综合对比后发现,ERA组病发速度快,男性的病例发病次数多;类风湿因子 (RF)阳性率相对较小;抗环瓜氨酸多肽 (CCP)抗体阳性率较高( P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老年病学;临床特点

Elderly Clinical analy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bstract】Objective: Elderly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treatment, the accumulation of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Method: Randomness extraction in June 2008 -2009 in June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02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of which, 47 cases were aged 60 or older RA (ERA), 55 were non elderly RA(NERA), 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physical indicators of stringent checks.Results: ERA group, NERA found that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group, ERA group of fast onset, men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disease; rheumatoid factor (RF) positive rate was relatively small;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 antibody positive ratehigher (P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 geriatric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医学调查显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属于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是常见的病变征兆。目前,国内的患病率在 0.32 %~0.36 %,但老年 RA(ERA)占有的比例高达10 %~33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ERA患者人数不断增加。随机性抽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风湿关节炎病例,其中,47例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 RA( ERA), 55例为非老年 RA (NERA),对两组患者综合诊治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为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风湿关节炎病例,其中,47例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 RA( ERA), 55例为非老年 RA (NERA)。选择的病例均满足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AC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患病时间在2 年内。ERA组,男性 18例,女性 29例, 男女比为 1:1.6;中位年龄 67岁( 62~78岁);平均病程( 14.8~11.0)月;起病方式:31例急性,10例中间型,6例隐匿型。NERA组,男性8例, 女性 47例, 男女比为 1:5.8 ;中位年龄37岁( 20~58岁 );平均病程 ( 23.7~22.1)月;起病方式:13例急性, 12例中间型,32例隐匿型。

1.2 方法对两组病例的具体情况综合对比,如:一般资料、临床症状、X线表现等。具体内容有:起病方式、首发关节、握力、关节疼痛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对病人的起病方式划分,急性起病:起病急,病人能说出病发的时间、症状;隐匿起病:起病慢,病人身体症状发生在3个月以上的时间;中间型:以上两种起病之间,症状出现在1~3个月内。

1.3 实验室检查:(1)抗角蛋白抗体(AKA):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定性分析,所用的试剂为医学上标准试剂。(2)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第二代):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SA法),所用的试剂为医学上标准试剂。定量检测抗 CCP抗体> 5IU /ml判为阳性。(3)其它方面:类风湿因子 (RF) (免疫比浊法 )、 ESR、 胸部 X线片, 双手 X线片,心电图。

1.4 统计学分析选择 SPSS 13 . 0软件完成研究。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计量资料用 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女性占有的比例均较大,而在 NERA组中男性发病率高。ERA组急性起病多,患者的严重程度不一。

2 .2 相关症状:ERA组病例首发在肩、膝关节等大关节的人数大于NERA组(P< 0.001),腕关节等小关节疼痛差异性不显著 (P>0.05);两组晨僵时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2.3 实验室检查:此次 ERA组病例,放射学改变(ò级以上)要明显少于NERA组(P 0.05);RF阳性率较低;抗 CCP抗体在 ERA组中敏感性比 NERA组高 (P

3 讨论

资料显示,我国社会RA发病率在 0.33%~0.38 %,该病是导致人群劳动力减弱、致病致残的重要因素,而老年人群占风湿关节炎的比例高达 40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诊治不及时多会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改变及功能异常。患者发生关节疼痛等症状后如及时接受检查、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对于病情控制多有较好的效果,并有助于改善关节炎进展,保护关节功能。

临床上对于老年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多借助于患者的临床症状、 血清学指标、关节 X线改变,而自身抗体则是判断的重点依据。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把60岁以上的 RA病人称为“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此次研究显示,ERA组与 NERA组相比存在的特点: 虽女性患病仍较多,男女之比为 1:1.6 ,但相对NERA组,男性发病明显升高(NERA组男:女为 1:5.8);ERA组通常发病较急、症状不典型,第一次发病位置多在肩、膝关节等位置,与 NERA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ERA组 RF、 AKA阳性率与 NERA组相比显著降低。对ERA疑似患者,应尽快接受放射学检查、抗 CCP抗体、RF等检查,尽早掌握患者的病情以及时治疗。病情诊断后发现,老年患者存在多关节持续肿胀,并可能合并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其他疾病。ERA中男性患病率升高,急性起病比例较大,大关节发病较多。通常情况下,RA的晨僵时间要长于骨性关节炎,累及的关节数也相对较多。若老年患者存在膝关节持续肿胀,经治疗后效果不显著的则需排除ERA。医生对于 ERA的诊治需结合老年人特点,结合辅助检查,提高正确诊断率,防止和控制关节破坏,阻止功能丧失,减少疼痛,兼顾其他老年常见的系统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鲁然. 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研究与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 , 4 ( 6): 846 - 847 .

[2] 李桂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11): 11- 12 .

[3] 陈志伟, 武剑, 邓迎苏, 等. 脱亚胺基重组鼠聚微丝蛋白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 9( 3): 161 - 163 .

[4] 左川, 杨南萍, 彭晓东. 抗角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2): 97- 99 .

[5] 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第13版) :2708-2716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5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及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一旦发病,往往终身罹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丰富,用药疗效确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1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营卫失调,外受邪气侵袭,或素来体虚,气血失运,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肿大灼热等症。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近几年来,现代医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戚建弘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因肾气虚弱,肾阳或肾阴不足时,机体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罹患“骨痹”,最终导致自身的骨损害。陈湘君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由正气虚弱,机体卫外不固,致使外邪侵袭,流注于筋络,留于关节而引发本病,其正虚病机可概括为:①卫气亏虚:一则是邪来之时无力御邪于外,一则是在邪人体后无力驱邪外出;②肝脾肾不足:脾虚则生湿或气血生化乏源,肝肾虚则筋脉骨节失养,而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直乏力。王海申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为本虚,诱因为毒邪,病理产物为痰瘀。罗强等认为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而出现关节肿痛僵硬,其中寒湿阻络、瘀血阻滞为本病主要特点。方在旺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而标实表现在:①发病之初症状以邪实为主,②病久人络,深达骨髓,气血瘀滞,筋脉痹阻,发为诸骨肿痛,摇转不能,两者只是在病位深浅与阶段不同。李晓云等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症,因体质、环境、对邪毒易感性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气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湿热或寒湿是主要病理因素,络瘀血痹是主要病理症结。瘀毒交结、痹阻脉络是发病进展的关键所在,贯穿疾病的始终。

2 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辨证分型论治、专方验方应用和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 辨证论治:王永梅等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前者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法,用玉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者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用宣痹汤合二妙散。缓解期以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为法,以指迷茯苓丸加减。林如祥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毒、瘀、痰人手分型治疗,其中外虚内损型,先补脏腑之虚而后治痹;湿热互结型,则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选三妙散加味;痰瘀交阻型,则活血化瘀除痰,自拟导痰逐瘀痛风汤;阳虚寒胜型,宜温肾助阳、祛寒镇痛,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之类加减。黄莺飞从虚论治痹症,脾肺气虚者,宜健脾益肺、祛风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和防风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宜健脾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五苓散合薏苡仁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乌头汤加减。付澄洲从“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辨治思想出发,提出“寒热两症”,“虚实两治”,临证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实痹”、“虚痹”、“顽痹”施治。治实痹,祛邪通络调营卫,方用“五藤二龙汤”;疗虚痹,强筋壮骨’益肝肾,方用“参芪壮骨汤”;克顽痹,行瘀化痰调经脉,方用“通化痹汤”。严余明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慢性两期论治,急性期时主张大量清热解毒药配伍小剂量宣痹祛湿、通络止痛之品,使热毒去、寒湿散、痰瘀消、气血流通;慢性期正虚为主,治以温肾祛寒、除湿散风、活血通络,诸法灵活组方,疗效较佳。

2.2 专方:徐茂林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用《金匮》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化裁,屡获佳效。吴学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美洛昔康药物组比较,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显效率40%,有效率14%,无效率1%,优于对照组。认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艾正海用芍药甘草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3个疗程治疗后,中近期控制20例,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2.3 中成药:童海燕等将84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白芍总苷胶嶷,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4 中医外治:常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外治法有:中药熏洗疗法、针灸、敷贴疗法等。中药外治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快、作用显著,不良反应小。所选用药物多是温散风寒、祛湿活血通络之类。刘芳采用内服药物配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并设对照组(单纯内服药治疗)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4%、91.4%,对照组分别为78.1%、8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丰等运用骨科熵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91例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骨科煳药由血竭、杜仲、骨碎补、附子、透骨草等组成,每日1次,时间20分钟,1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者占65.9%,好转者占31.9%,未愈者为2.2%,总有效率97.8%。李方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应用薄氏腹针,主穴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引气归元,按中医辨证选配穴,局部取阿是穴,疗效明确,尤以气滞血瘀型与寒湿阻络型为佳。岳宝安等将3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长蛇灸,以局部不烫伤为度,每次灸3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对照组根据辨证用中药治疗,每日1剂,2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81.4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纪英莲通过中医辨证,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简便高效,毒副作用小,重用威灵仙、雷公藤、羌活等药物,可明显改善关节肿痛。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6

若不运动有何后果?

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首先侵犯关节,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并使之受到破坏,患者常因惧怕疼痛而不进行运动和锻炼,结果关节融合强直以致残疾。生活、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不能工作、没有收入。精神和情绪低落、无助,前途渺茫,生存没乐趣。

运动疗法有何好处?

通过运动调动全身各关节经络血气的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输送阳气和改善心血管健康水平的目的。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出现关节强直,维持、改善和恢复关节功能。运动还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振奋精神,延长寿命。增强体质和免疫机能,提高骨质密度(强健骨骼)和生活质量。改善活动能力,如类风湿关节炎晨起互用对侧手指协助屈伸手指,即可缓解手指僵硬及疼痛的程度、缩短僵硬的时间。运动几乎对任何人都有裨益。对风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配合其他治疗而获得较好疗效,得以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不依赖他人。患者朋友看到这些应该会感觉到关节功能即将改善,身心也会愉悦起来。

运动的方式有哪些?

由专科医师根据病情(关节障碍程度)制定整体及局部运动的种类或方式――个体化运动处方。然而急性发作期不宜运动,待病情缓解即可做床上关节屈伸活动。饮食起居尽量自理:如穿脱衣裤、鞋袜、结解纽扣,持杯端碗、拿筷吃饭、倒水,自己上下床、自由翻身、洗漱等。病情稳定后缓步行走。关节肿痛消除后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如:行走、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爬楼梯、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跷跷板训练等等。伸展肢体关节部位的活动,也可用弹性带、弹簧锻炼握力和拉力。运动和锻炼需要坚强的毅力,必要时需加服止痛药来进行,如关节自主活动受限,也可由他人帮助在温热和按摩下进行被动运动。

运动注意事项如何?

风湿病急性期、脏器功能失代偿期,不宜过度运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运动时要缓和适度。骨质疏松病人不可举重,并避免跌跤。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较强运动,可随身携带些饼干或糖果,以备出现低血糖时之急需。运动时间,起初每次约5分钟,渐次增长至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总之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避免造成不良影响。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以主动运动为主。当某些关节因病变主动活动有困难时,可在他人帮扶下进行。如果患者食欲差、失眠、体重下降,这时应考虑可能是运动过度所致,可酌情减少运动量。

五 运动有何禁忌症?运动之于风湿病十分必要、不可或缺。然而某些情形当属例外,以下禁忌症或为专家共识:并发血管炎或心肺病变者;心力衰竭或新发作的心绞痛;心脏传导失常,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新近发生的心肌梗塞(在6周以内);心肌炎或心肌炎所致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运动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51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活动性或难以控制的代谢性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机能不全;活动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关节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需要在监督下运动的因素:运动时心绞痛发作;装置心脏起搏器;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神经节阻滞药等;极度肥胖;短暂性脑缺血;运动诱发的哮喘;肾功能衰竭;贫血,血红蛋白定量少于7克/分升。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7

痛风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和经绝期后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2%~18%,痛风的患病率为0.2%~1.7%,在我国20岁以上人群约2.4%~5.7%存在尿酸过高(台湾省30岁以上高尿酸血症为17.3%),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可达到24%以上,各年龄段痛风总的患病率约为0.84%。血尿酸浓度越高,患痛风病的机会就越大,高尿酸血症有10%~20%最终发展为痛风。

1 痛风的现代研究

1.1 现代医学病机及病程分期: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大多属于遗传性,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主要因为肾脏疾病、血液病等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食物等引起的。痛风的发生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和在体液中的溶解度,痛风发病前常有漫长的高尿酸血症史,而血尿酸的平衡取决于嘌呤的吸收和生成与分解和排泄,任何能够使嘌呤吸收和生成增多或使生成和排泄减少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仅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并尿酸性结石也不能称之为痛风。痛风意味着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反应性关节炎或(和)痛风石疾病,其发生是尿酸在体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

根据痛风的病程变化,分为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1)急性期:由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典型发作常起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跖关节,依次为踝、跟、膝、腕、指、肘等关节,90%为单一,偶尔双侧或多关节同时或先后受累,呈红肿热痛,可有关节腔积液,也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数周自然缓解,缓解时局部可出现本病特有的脱屑和瘙痒表现。(2)间歇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控制后转为间歇期,间歇期可表现为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痛风肾病或尿酸性尿路结石,也可无明显症状,而仅表现为嘌呤代谢失常所致的高尿酸血症,间歇期可数月、数年乃至终生,但多数反复发作,甚至到慢性关节炎阶段,个别者无间歇期直接延续到慢性期。

痛风发作时一般疼痛明显,少数症状轻微。多于春秋季节发病,可因饮酒、高蛋白饮食、脚扭伤、穿紧鞋、多走路、受寒、劳累、感染、手术等而诱发。

1.2 现代医学分期治疗

1.2.1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迅速有效地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常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秋水仙碱对于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可使90%以上病例在用药后24~48小时内症状缓解,故常作为痛风发作时的首选药,但本药无降低尿酸作用,且用药后可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等不良作用[1]。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有较强的消炎、解热、镇痛作用,易合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作用。上述两类药物无效或禁忌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1.2.2 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防治和保护已伤害的脏器功能,常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合成药。(1)促进尿酸排泄药:适用于高尿酸血症期及间歇期和慢性期,常使用丙磺舒、磺吡酮和苯溴马隆,但均有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的不良作用。(2)抑制尿酸合成药: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者,或不适于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者,常使用别嘌醇,有发热、皮疹,肝肾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不良作用。

1.3 其他一般治疗:早检查、早发现高尿酸血症;减少外源性嘌呤来源,避免含嘌呤的饮食;控制饮食热量,防止过胖;增加尿酸排泄,多饮水,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药;避免各种诱因;碱化尿液等。

2 痛风的中医病机及治法探析

目前现代医学中有关痛风病的治疗,多用促进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合成药或消炎止痛药等,虽然可以缓解急性关节炎的症状,有一定降低血尿酸的作用,但并不能解决体内嘌呤代谢紊乱问题,且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因而明显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而中医药学辨证分期治疗本病,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高尿酸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生化基础,降低血尿酸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高尿酸血症中医责之为湿浊、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作祟[2],而该病理产物的发生,总由脾肾亏虚所致。脾虚则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肾虚则二窍开合不利,分泌清浊无权;导致水湿内停,凝滞为痰为瘀,则可为高尿酸血症,表现为痛风间歇期与缓解期;水湿痰瘀化热,湿热痰瘀痹阻经络,则表现为痛风急性期。总之,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痹阻经络为标;脾肾亏虚、湿热痹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急性期以湿热痹阻标实为主,兼有脾肾亏虚;间歇期和慢性期以脾肾亏虚为主,兼有湿邪阻滞。

痛风的防治,应针对其脾肾亏虚、湿热痹阻为主的基本病机,并考虑到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兼有本虚以及间歇期和慢性期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的不同,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辨病辨证与临床分期相结合,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健脾补肾可以调补先天、后天之本,调整和恢复脏腑功能,脾健肾强则脏腑调和,气血津液运行如常,湿浊瘀毒,无由从生,尿酸产生、代谢正常,则其病自愈,此乃治本之法;清热则红肿热痛可消,利湿泻浊,通利前后二窍,使湿热浊毒从二便而下,邪有出路,尿酸排泄有道,故清热利湿为治标之要务。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法的基础上,遣方用药应根据其临床分期而有所侧重。急性期的治疗,在痛风病整个治疗中占重要地位。针对其急性期的治疗就应该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健脾补肾。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则主要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并发症为主,间歇期和慢性期可以健脾补肾为主,兼清热利湿。

参考文献:

[1] 唐燕琴.痛风的药物治疗[J].海峡药学,2001,13(2):102.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6月-2011年3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患者的检测资料,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19-65岁。

1.2 试剂: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捷门公司生产,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检测方法: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RF、抗-CCP、CRP、ASO。选择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的检测数据为对照组。

1.4 结果:选择的4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检测结果中,22例抗-CCP阳性,说明抗-CC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9例患者ASO阳性,说明患者有链球菌感染;CRP升高说明患者有组织损伤;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显著升高,表明患者存在体液免疫亢进。

2.讨论

C-反应蛋白是人类急性反应蛋白,没有特异性,目前已经作为医院常规检测项目,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依据。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不仅是炎症标志物,本身直接参与炎症过程。最近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是糖尿病人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006《Nature》报道英国Mark B.Pepys领导的小组设计新药1,6-双磷酸胆碱-乙烷可抑制CRP对人体损伤,降低心脏病风险。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C-反应蛋白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反应蛋白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C-反应蛋白又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炎症缓解期和用抗风湿药后,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且在贫血和心力衰竭时不象血沉那样易受影响。C-反应蛋白亦于r球蛋白和RF呈平行关系。C-反应蛋白和后二者都是阴性而ASO升高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良好;三者都是阳性且含量高,而ASO降低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反应蛋白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抗-CCP和血沉是类风关的敏感指标,但单纯的升高不能作数,最新的类风关诊断标准里面,这两项单独算分,但仍是以关节炎为主要的评分,如果你的手指关节持续肿痛达6周以上,并有上述检查结果,建议你到正规医院就诊,完善你的风湿检查,必要时行受累腕关节平片及MR,同时评价是否为早期类风湿,可予NSAID和(或)DMARS等治疗,在经济许可下可使用生物制剂治疗。要想治好类风湿病,首先要抑制住由于炎症所产生的新生血管的再生,不让它继续攻击,袭击,破坏关节的软骨。第二,要修复再生已经被袭击,破坏的软骨。第三是要消炎镇痛。通常大家都是吃吃止痛药,暂缓疼痛,根本就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对于风湿、类风湿的治疗,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药物或方法在短时间内使紊乱的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不少能对免疫功能发挥良性刺激作用的药物和因素,可使紊乱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了正常或改善。实践证明,必须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治标”即镇疼,“治本”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采用以“治本”为主,兼“治标”的方法,对绝大多数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有效的。C-反应蛋白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就用有提示性作用。C-反应蛋白≥100mg/L提示为较严重的细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C-通过单扩散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抗-CCP、ASO,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表明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和组织损伤。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9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用的30例病例均来自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6.5岁;就诊时病程最短者1d,最长者5d;病变侵袭第一跖趾关节者21例,踝关节6例,腕关节2例,膝关节1例;X线下邻近关节软骨骨质缺损者9例。

1.2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关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3病例排除标准

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疾病、骨性关节炎者;有呼吸系统疾病者;有消化系统疾病者;过敏体质者;精神病或老年痴呆者;接受激素治疗者;患处皮肤破损者。

2 治疗方法

初始治疗每2h给予0.5mg的秋水仙碱口服,症状控制后每日分2~3次给予维持剂量的0.5mg的秋水仙碱口服。同时采用上药加服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为:萆15g,黄柏15g,苍术15g,牛膝30g,薏苡仁30g,厚朴12g,滑石30g,甘草5g,淡竹叶15g,土茯苓20g,泽兰12g,丹参20g,砂仁10g,热盛加龙胆草、紫草;湿重加虎杖;肿甚加车前子、益母草;湿热伤阴加用生地、玄参,痛重加三七、全虫或蜈蚣。全部病例均进行痛风健康教育,采取低嘌呤饮食、禁食动物内脏、海产品,禁酒,多饮水以保持足够尿量,避风寒,防止精神紧张、劳累和外伤。

3 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活动正常,血尿酸检查降至正常范围;好转:关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血尿酸检查接近正常;无效:症状及血尿酸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经治1疗程,30例中治愈2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本组病例症状消失时间8小时~4天。平均1.9天。总有效率96.7 %。本组病例均获得6个月~1年的随访,6个月内复发1例,1年内有3例复发。3例复发中均因饮酒和(或)进高嘌呤的饮食,无效的1例患者为高龄男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数年,但经治疗2个疗程后好转。

4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工作压力增大,劳累过度等因素,使痛风发病率有所增加。痛风多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其外因为过量饮酒及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引起脾的代谢障碍[4]。中医学认为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掀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黏,疮口易敛的,都称为“痈”。本病急性期在临床上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有效控制后症状可很快缓解,但病变发展至后期可出现痛风石经皮肤溃破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所形成的溃疡不易愈合。由此可以看出,痛风当属“痈”的范畴。痈即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病变初起时属阳证。多因患者感受风湿、风热之邪毒,外犯肌肤,内侵腠理,烁伤津液,炼津为痰,损伤气血,阻滞气机,闭阻经络,而引起关节红肿疼痛,活动欠利。其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或禀赋不足,肾升清降浊失司,湿热内生所致。其病机多以湿热浊毒瘀结为特点,治疗上予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为治则。秋水仙碱能够抑制急性发作时的粒细胞浸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能够迅速缓解关节红、肿、热、痛,但同时也可以导致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坏等不良反应。中药以四妙散基本方加减,方中萆、黄柏、苍术、厚朴、薏苡仁、滑石、甘草、淡竹叶、土茯苓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泽兰、牛膝、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砂仁化湿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化浊作用,该方具有降低尿酸的作用,可以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同时结合西药治疗可减少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取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包小娟,邓松英,姚冬芳.痛风患者的健康指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241.

[1]Wallacc SL,Robinson H,Massj AT,et a1.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r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h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l[J].Arthritis Rheum,1977,20(5):895.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湿热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然而,儿童风湿热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罪魁祸首,由风湿热所致的心脏瓣膜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医疗和社会问题。

风湿热常见于5~15岁学龄儿童少年。早春时节气候多变,忽冷忽热,链球菌最为活跃,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孩子容易着凉,进而发生风湿热。此外,居住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的儿童或营养不良的儿童风湿热的发病率也较高。因此,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儿童应特别注意预防风湿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风湿热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中的某些特型菌株有关。溶血性链球菌不直接去破坏心脏,而是先引起风湿热,引起结缔组织病变,以皮肤红斑、关节痛等症状来作掩护,悄悄地向心脏侵袭,最后导致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风湿热发作前1~3周可有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病人有发热、咽痛、周身关节酸痛、乏力等表现;之后1~3周为临床无症状的静止期;静止期过后病人再次出现发热、咽痛、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由于个别儿童发热不明显,而以局部关节肿痛为主,容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约1/3以上的儿童会出现各种皮疹、如环形红斑、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及皮下结节等。有的儿童还可表现为不协调、不自主、无目的性、木偶戏状的肌肉动作,临床称之为舞蹈病。在发病过程中,若发现儿童心率增快、心脏增大、心音改变,出现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等,提示已累及心脏。风湿热反复发作,可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造成永久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