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9:00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策略

当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有些父母爱孩子的程度已然到了溺爱的地步。不仅抑制了孩子的思维,还会影响孩子的吃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应该进行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备社会所需的才能和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到主动学习、善于合作。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逐渐认识到幼儿时期是养成教育的良好开始。“不能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父母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父母以孩子的发展为理,依自己的意愿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了见成效一味注重速度而忽略了质量,趋于形式化,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厌恶心理,适得其反。受计划生育的影响,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大人都只为一个孩子服务,使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就是重视国家未来的希望,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学前教育在家庭方面的策略

幼儿自身养成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同样也受家庭的影响。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关系密切,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家庭教育也应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配合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孩子在家庭中也秉承幼儿园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喜欢仿照父母的一举一动,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学习的模仿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也必须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也一定不能做。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强行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要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和分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这种自己探索的方式,正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思维灵活性、创造和创新性思维产生与发挥的重要时刻。

2.学前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策略

幼儿的学前教育期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有助于幼儿在成长阶段适应环境,从而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幼儿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思路和想法,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并加以鼓励,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中学到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幼儿吸收所教内容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幼儿的个性化教育,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好的行为进行鼓励,不好的行为进行督促。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应多鼓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多参加交际活动,多发展人际关系,促进孩子的沟通思维模式。多鼓励孩子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协作能力,并加以引导,能够让孩子懂得团队协作的优点。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幼儿的学前教育是在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各方各面的相互配合下才能达到的特殊项目,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大意义。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光荣而又艰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摸索和进步,以提高当前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华梅.探讨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3)

[2]王瑞.谈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OL].学周刊,2016(35)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就迫在眉睫。只有寻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注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孩子不仅没有成才反而成为社会的败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二、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弱爱的策略

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适用他们的方法,许多父母秉承中国的这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许多父母不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教育,只是一味盲目的教育。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许多父母只要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比如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二)家庭教育粗暴的策略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叛逆,与父母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他们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后,等到怒气平息了,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又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那么,我们的家长该怎样丢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采用引导疏导的办法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1)家长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急躁情绪。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育人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发生的缺点、错误,切记使用粗暴手段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胆小、冷漠、卑视自己等不良性格。

(2)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常跟孩子平等地谈心,让孩子敞开胸襟,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了解了孩子,懂得了孩子,就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能够做到科学施教,提高家教艺术,避免粗暴的家教方法。

(3)家长必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发生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这就要求家长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了具体分析问题的本领,才会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了。

(三)家庭教育放任的策略

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放任自流,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就是爱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弄来。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懒惰、盲目自大的坏习惯,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别人以他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孩子的特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只有这样长期的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望子成龙的策略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

1.对待孩子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2)尊重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

(3)保留孩子的面子。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

(5)给孩子悲伤的权利。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2.要求自己

(1)停止唠叨,制定罚规。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2)多点幽默感。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3)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如果父母让孩子小到大太顺,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能得到,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4)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5)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砭染任野桑 卑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五)严他宽己的策略

许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是总是寻找别的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

综上所述: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被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乐怡.初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误区及其创新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8(11).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4

关键词:大班数学 幼小衔接 教学策略

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备受重视的工作,如何采取有效的大班数学教学策略,促进幼小衔接,是所有幼教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观念的误区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学习数学是从小学开始才合适,是小学学段该干的事情,在幼儿园学不学,学得如何并不重要,只要孩子接触到了数学知识就够了。这个误区的存在,导致有些教师认为幼儿园学不学数学无所谓,影响了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效果。而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在4岁左右会有一个数学关键期。这个时期幼儿对数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这时候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孩子学得很快,也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应用的误区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规律,过于重视教孩子学习计算训练,学习内容上偏向算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倾向于死记硬背等。这样忽略了孩子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建立,影响了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活动效果,也影响了孩子升入小学后顺利进行数学学习,导致孩子虽然能够把加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做简单的加法运算,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抱憾终身。

(三)课堂语言应用的误区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语言的应用缺乏逻辑性和规范性,对自己说出的话不作考虑,往往前后矛盾、错误频出,导致孩子思维混乱,不知所云。

案例1:6的组成

在学习6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孩子将6根小棒分成2根和4根后,没有任何铺垫就提问:“为什么6能分成2和4?”这很莫名其妙,容易把孩子问住了,让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假若老师让孩子拿出同卡片上的动物一样多的小动物图片。老师再问:“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由于老师语言繁杂而嗦,影响孩子理解“一样多”的数学概念。一堂课中,教师紧张忙碌,孩子没有很好的学到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可以说,这节课至少从教师语言上是失败的。

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与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教师语言应用应以简洁明了为好。

二、走出误区,促进数学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园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般以教为辅,育为主,课堂上没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纪律约束力,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趣味性强,灵活自由,注重让幼儿在玩中学。而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知识密度大,教学组织比较严谨。幼小这种不同的教学形式造成了很多孩子升入小学后不能适应小学的数学教学。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数学教师,如何走出误区,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时期呢?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学习是无止境的,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作为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幼儿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跟上时代的脚步,以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从事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工作。

(二)明确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儿童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儿童将来能够成为独立的有智慧的人。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动脑,在语言交流中获取知识。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为让幼儿亲自参与,主动体验式教学。还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进行数学教学。

案例2:时钟教学

在学习时钟的认识时,老师不只让孩子说一说、指一指,还引导孩子把美工作为辅助手段,拿出彩笔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动手,互相指导,从而使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促进了幼儿对时钟知识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语: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是两个相邻阶段,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应为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做好准备。作为幼儿园的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使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振.幼儿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广西教育,2004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问题 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然而我国当前阶段,幼儿园教育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下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幼儿的受挫能力低。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一切事情都唯孩子独尊,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内做集体游戏时往往表现出不敢接受失败,或者一点失败就会低头离开或者选择别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受挫能力影响很大,不但不能让其战胜失败,而且连正常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非常的不合理。

第二,幼儿的自控能力有限,抢东西的现象严重。对于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明抢或者边商量边抢,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经常对孩子拿东西后进行身体教育所至。这样不但约束了孩子玩东西的思维,也起到了教育不当的结果。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正常的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

第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许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过早的让幼儿承受符号学习的负担,学习竞争等压力必定会给许多孩子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一些幼儿园仍然存在着课程知识细化的问题,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单一化。对一个问题经常是从一个渠道达到一个结果,而没有启发孩子从各个渠道,运用各个方法去达到多种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本身不知道这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而盲目的教导孩子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实际上,对幼儿教育来说,没有任何方法是错的,只要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思考就是正确的。

第四,家长和教师之家沟通不够。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大多是家长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则按照本身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放学后则是简单和家长描述当天的表现和成绩。没有能够做到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合理沟通,没有对孩子应有的潜能进行开发和培养,这样,就会让孩子的一些潜能被埋没,许多个性在家里和幼儿园里都受到相应的束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第五,开放式的特色教育少。当前的许多幼儿园虽然标榜自己拥有诸如双语、舞蹈、琴棋书画等特色,然而真正入园后才发现,这些特色都是每周一次或者几次的安排,而且是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限制。而不是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随时可以去培养某些兴趣和爱好,有时候孩子想上这门特色课时却课程结束了,当孩子不想上时却硬性的开课,这样就会是孩子的兴趣不能得到合理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思维。

第六,过于重视英语学习,而忽略中文。英语“学习风”现在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外语必修课,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幼儿英语教学的成本高、收效低,同时英语教学与应用严重脱节,教学陷入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接受能力,而且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幼儿园却本末倒置,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2 对当前幼儿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赏识、挫折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和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幼儿的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并行,这样既有利于增进孩子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延迟满足,则是指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先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则会在遇到压力时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培养一个人的这方面的能力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此外还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挫折磨练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丰富孩子的挫折经验,提高其战胜挫折的能力。

第二,对孩子开展一些道德教育的课程。当孩子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则应该对孩子说明白,别人的东西如果要动就先争得别人同意,如果人家不同意就不能动。如果你实在太想要这个玩具,可以用你手里的玩具跟他交换等等!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孩子学习社交的一个过程。让孩子学习用成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学会感受对方的感受,激发他尊重别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个也要求家长们平时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才行。比如,争得孩子同意才动孩子的东西等等。

第三,建立弹性课程策略。富于弹性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包含各种成分的课程,按照儿童不同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而且可以适应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儿童,使其多方面的去接触,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和转变,最终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孩子的动手学习过程,老师不断发现其兴趣爱好和特征,进而启发其进一步的创作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童年生活中最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四,建立家长学校合作策略。家庭和幼儿园结合起来,对孩子的性格和接受的各种教育达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共同采取对策解决孩子可能遇见的问题,并启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改变以往封闭教学的模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家长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参与幼儿的教学过程,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五,办理特色幼儿园教育。在总体上要满足治园方略、办园观念、办园思路上的特色,教学上要满足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的特色,管理上要满足制度科学、机制先进、手段创新的特色。从而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最终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能够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第六,重视中文教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承载着他们对起源、目的、价值的共同想象。汉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在传承文化、训练思维、塑造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从幼儿教育开始,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的教学。适当减少英语课程的学习,给孩子体会中文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逻辑和美感留下空间和时间。

3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幼儿教育中赏识、挫折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和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开展一些道德教育的课程,建立弹性课程策略,建立家长学校合作策略,办理特色幼儿园教育,重视中文教育等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遂,陈彩堂,罗如抱.农村幼儿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2007(04).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存在问题;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幼儿将一些生活用品当作玩具,进行游戏,例如牙膏盒、火柴、饮料瓶等。幼儿时期的孩子天生就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他们会主动的将身边的各种材料赋予想象进行游戏,这看似是在游戏,实则对幼儿的思维的开阔具有重要作用,孩子会在游戏中得到智力的开发,从游戏的思考和感知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学习奠定了有利基础[1]。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问题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幼儿的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家长对于幼儿智慧养成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对开发孩子智力和潜能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方法比较盲目,对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认知不足,对这种方法不够认同,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家长没有做好有效的引导,甚至对孩子的游戏强加干预,使得孩子不能在游戏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另外,部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够科学,教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幼儿的教育类似于小学的教育,对幼儿灌输太多固定的知识,使得孩子的思维过早的被禁锢,导致幼儿错过了思维的最佳开发时机。

二、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

对于幼儿的教育就应采取适合孩子天性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将游戏教育和孩子日常中能够引孩子兴趣的生活材料相结合,使孩子的智力在快乐中得到开发,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将生活用品运用到幼儿的游戏教育中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话题[2]。对生活中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进行研究和开发,得出了一套关于实物教学和体验教学的理论,对幼儿的游戏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并设立相应的游戏,创造了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游戏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

(一)游戏流程

1.日常生活中筛选出能够进行游戏的材料,然后进行研究和分析,考虑材料是否会对幼儿造成伤害,幼儿对材料是否可以操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挑选。

2.对材料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可将材料分类为建筑材料、家居材料、包装材料等

3.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尽量保持材料的本来形态,但为了材料能够更好的“为我所用”也可将材料进行一些加工或改造,并使其更好的投放到游戏当中。

4.对材料进行实际的应用,在对游戏的设计以及应用过程中,不断观察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并进行记录,可以利用照片、表格、视频等形式对孩子的游戏进行记录,对记录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对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和解答,对游戏中的不足和对孩子智力开发作用不大的地方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得教育效果不断提高[3]。

5.将效果显著的游戏材料的分析与应用方法进行建档保存,建立相关网站,将研发的生活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出详细的文字叙述,将游戏的设计有成果和对幼儿的影响效果通过网站的展示,促成资源共享。供家长和幼儿教师学习和运用。

(二)思维游戏的设计

1.首先确立设计游戏想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状况,把游戏目标设立在孩子易于达到的高度,这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进行游戏时对于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产生快乐的体验。一步步提高游戏的难度,使得孩子在游戏中不会产生厌倦情绪,并对孩子的思维逐步的提高。例如:设计一项数瓶盖的游戏,首先可以只让孩子数瓶盖的数量,随着游戏的推进可以增加游戏的难度,教师提议用瓶盖搭建各种形态,并说出搭建完成的物体所用瓶盖的数量。

2.对游戏方案进行评价,对游戏所达到的目标进行效果是上的评价,分析游戏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进行,游戏步骤是否合理和顺畅。

(三)指导策略

1.集体幼儿教学的指导策略

关注幼儿的特性,游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的时候,要有充分的应变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能够妥善解决游戏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和问题。幼儿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勇于加入游戏,进行创新,支持孩子天性的展现。

2.家庭思维游戏的指导策略

孩子在家里进行思维游戏,对于家长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气氛的轻松和孩子对于环境的熟悉,会使得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有利于孩智力的开发,家长要加入孩子的游戏当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使得孩子的身心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快速运转。

3.家庭与幼儿园相互融合的指导策略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内容,将家庭的思维游戏与幼儿园的思维游戏相互融合,这不仅使得幼儿的思维游戏得到很好的连接,还能够在与幼儿园的游戏中借鉴更好的经验,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思维游戏对孩子的教育成果更加有效[4]。

结语

游戏是幼儿教育中不不可缺少的方式,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对于游戏材料的选择也是游戏的重要环节,要想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就要对幼儿的游戏加大重视,对游戏材料选择也要尤为谨慎,材料的选择不单单考虑其趣味性,还要被幼儿们所熟知;在游戏的过程中,所选材料是否对幼儿有伤害,是否适合幼儿操作等。对于游戏的设计也要深入研究,既要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要对幼儿的智力和思维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秦振飙.略论幼儿几种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2):111-114.

[2]白如雪.幼儿游戏活动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J].才智,2013(12):10+12.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7

关键词:“空巢”家庭 思想道德教育 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探索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总结,探索出较为适合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的干预策略: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慎独(自身)“三维一体”中着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中家长以填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为契机,通过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监护子女的责任,担起教子职责,调整外出方式,与学校和孩子定期联系,进行心理沟通;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渠道,是个性发展与完善,思想道德培养的集中场所,因此学校应该自身不断完善和落实针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有机群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出台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为协助共同实施关爱,整合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来无形中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进行感染教育;慎独教育就是在“三位”教育发挥有力的长效机制作用后,孩子形成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具备一定自控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课题实践探索及成果总结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引发了一批特殊群体――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因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这类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教育中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供政府、教育系统和家长合理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突出问题。

1.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为: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断层;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地方政府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缺少关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2.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教育中的解决途径

经过课题组对大量资料的分析与梳理,找好切入点,以及对会宁部分地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认真剖析研究,对现有某些地区正在施行的、正在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借鉴,本课题组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应对措施归结如下:

(1)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补救策略

家长应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家长尽力全面担起教子之责;调整好外出方式;家长加大与监护人的联系;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紧密联系。

(2)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的落实

学校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纳入管理目标;学校应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蓬勃向上的人际氛围,让学校成为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精神乐园;学校与政府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创造和谐班集体;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作用,使其强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创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生活、学习、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寄宿制学校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启用家校联系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家访制度;开办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家教专栏、开通热线电话,使得在外打工的家长上网同样学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成功的家教经验。

(3)社会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①政府策略有待完善

改革现有制度,政府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同解决“三农”问题、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并统筹计划解决;实施监督有关政策的落实;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关心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教育指导机构;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负责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改革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托管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社会宣传;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更多的示范性家长学校;合理配备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工资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党委、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的调查研究。

②社会干预策略

社会上各种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团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进行帮助和关爱,倾献爱心是应有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和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共同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有:“代管家长”模式;开展征询“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活动;设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基金会;开办“阳光课堂”。在外出人员比较多,“空巢”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积极提倡民间开设“阳光课堂”;群团组织应该承担起责任。

(4)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自身教育

为了使自己能够健康地成长,除客观条件之外,还需自身的不懈努力。如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树立,兴趣爱好的抉择,学习态度的取向,勤奋刻苦的程度,自我约束的能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材料研究得出,要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机制;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网络的构建,即以时间流程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的三维网络,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落在管理网络之中,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内容的教育系统工作体系,是较有管理效能的。如图: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现状 改进 新课程 全面发展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9

关键词:家校互动;家长问题;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2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统一整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才能保征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对于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来说,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以及缺乏与孩子有效交流沟通的技巧,使得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变成了5+2等于0。如何让家校互动更加有效呢?本文将探讨家长教育孩子的类型及如何对家长进行辅导,使家校互动更加有效。

辅导的意思为帮助和指导。家长是成人,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成功,因此,如果帮助和指导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则往往成为在家校互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辅导策略则为为达到某种帮助与指导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问题类型,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简单粗暴型家长

“你这家伙,又给我惹祸了”。只见一位家长气冲冲地来到教师办公室,一脚向孩子踢了过去,本来怯生生地站在办公室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但在父亲的大声呵斥中,只能变哭为抽泣。

这类家庭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孩子在自己的家中如同“绵羊”,没有地位,完全是父母的附属,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冒犯了父母,则会受到父母的压制。班杜拉认为:儿童所作出的许多不良反应只是对他周围其他人观察的结果,一个孩子会以自己在家受罚的相同方式愤怒地揍一起玩耍的伙伴。据笔者在教育实践对学生的观察,确实发现有些学生由于为了转嫁在家里受到的怨气,在学校里往往对其他的同学具有攻击性。而这位学生,也正是在学校多次去攻击其他同学,因而班主任在不能忍受的情况叫来了家长。可是,家长的这种处理方式,根本不可能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反而还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家长进行辅导,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及方法。

辅导策略:

1. 熄灭家长怒火。请学生回避,然后递给家长一杯不太热的茶水,请他坐下。

2. 其次,认真告诉他,请他来不是为了打孩子,同时更要告诉他,打了学生让自己非常难过。

3. 给家长分析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重点要让家长明白,自己对孩子的不平等沟通,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最重要原因,要让家长体会到有“当头棒喝”的警醒作用;最后,还应该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技巧进行一些辅导。

二、不管不顾型家长

“老师,这孩子我不要了,他爸爸一点都不管他,叫我一个人怎么管得下他。”当班主任教师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又闯祸时,这是心力交瘁的妈妈说出了无奈的话。

这类家庭家长的关系大多出现了裂痕。父母彼此都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对方。孩子处于自由状态,一旦受到不良的诱惑,往往就沦为问题学生。

辅导策略:

1. 准备工作。先让学生找一些小时候的照片,包括婴儿时期的;

2. 找一间不太大的房屋,播放歌颂母爱或父爱的歌曲,比如《母亲》之类的歌曲,以期在特定的空间内唤起父母对孩子的爱。

3. 与父母聊家常,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的情况,一起看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照片,从而给父母一个良好的暗示:孩子是可爱的。

4. 给家长具体的指导及建议,只要家长态度改变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就容易了。其实,这类孩子,只要家庭是温馨的,那他向好的方面转变也是很快的。

三、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

这类家长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因为孩子不满足于自己父母的亲情以及父母不能及时监管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慢慢地偏离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据我们对学校一个年级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整个年级段学生的比例为10%左右。

辅导策略:

1. 让家长定时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的关心,特别在双休日的时候,在特定的时间给孩子打电话,并且要打家中的座机,这样,可以让孩子不至于整天盲目到处乱逛。

2. 辅导家长给孩子打电话时的语气、态度等技巧。

3.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家情日记,然后把家情日记传递给家长看,以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情况。

4. 尽量让父母一方经常在家照顾孩子。

四、溺爱推责型家长

“老师,我问得很清楚了,我孩子真的没打架,他只是在旁边看看,同学都冤枉他了。”这是一位孩子参加打群架的母亲对教师说的。当时学校告知家长孩子打架了,请她来学校。家长来到学校,跟孩子见了面,就对孩子说:你不要怕,一定要实话实说,不是你做的,不要承认,我会给你做主。果然,通过家长的暗示,孩子开始百般狡辩,说自己根本没有参与打架。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在人证与物证面前,学生不得不承认了错误。

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些“出格”的行为,不但不去制止,反而大加赞赏,养成孩子心无规矩、妄自尊大、为所欲为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时间长了,不良行为的积累,孩子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学生。

辅导策略:

1. 摆事实。溺爱孩子的家长,只要有一点可能让孩子推卸责任,那他们都会去为孩子推脱。只有在铁的事实面前,家长才会收敛起溺爱孩子的心。因此,对这类家长的辅导,一定要调查好事实的真相,这样,才不会让家长有推卸孩子责任的念头。

2. 讲道理。教师应用平和的口气,讲清过分溺爱孩子的不益之处。可以给家长讲一些类似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看一些视频或少年犯因为家长溺爱而犯罪的事实,这样,让家长认清过分溺爱的坏处。

3. 后果警醒法。让家长想象一下,等若干年后,如果一直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家长幡然醒悟,从而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五、梦想强加型家长

一位母亲,听说孩子成绩有所退步,就不惜“抛夫弃家”来到城里,专门租了房子带孩子,监督孩子的读书。岂知,孩子根本体会不了母亲的焦虑心情,于是,冲突就不可避免发生了,可以用这样来描述冲突情况:小冲突天天有,大冲突三六九。母亲对孩子到走投无路了,就找到了学校寻求帮助。教师和母亲交谈后,才知道,原来母亲高中毕业,因多种因素没能上大学,后来代过课,而且她的父亲在本地就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此,她很想自己的孩子有大出息,将来考上重点大学。

这类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圆自己大学梦,因而,总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学习成绩非常好,对孩子的心理预期非常高,但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始终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因而造成亲子关系非常困难。

辅导策略:

1. 用同理心肯定父母在学业上的遗憾。这类父母文化较好,与教师沟通交流不存在什么障碍,也能明白事理,只是想让下代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对他们难圆的大学梦表示可惜,让他们觉得有人理解他们的梦想。

2. 引导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即可以通过“焦点解决问题策略”,改变把自己梦想强加给孩子的观念,让父母明白过高的心理预期会加强孩子的挫败感。

3. 引导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这类父母,只要观念改变了,辅导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比较自觉去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辅导的效果也比较好。

六、缺乏家教知识型家长

“老师,我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我的孩子了,我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而且,还有去跟社会青年交往的危险,请你帮帮我。”来学校求助的这位家长,因为丈夫长年在外,夫妻关系不太融洽,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几乎等于零,母亲在孩子面前也经常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负责任的厌恶,而且母亲做小生意,工作繁忙,双休日也没时间陪孩子。

这种父母对子女关心爱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亲子关系沟通也不太顺畅。父母想跟孩子好好交流沟通,但话不投机,交流沟通往往不欢而散。

辅导策略:

1. 给家长信心。明确告诉家长,通过父母的努力,孩子肯定能变好。

2. 做好家庭的温馨氛围。孩子不愿意在家,往往家里有冷冰冰的氛围,因此,当周末孩子放假回家,家里一定要有人在家。

3. 家长态度要温和。与孩子交流时,父母的和言悦色,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因而也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辅导教师可以给家长讲一讲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的“恒河猴”实验,让家长明白,与孩子交流家长态度的重要性。

4. 改变说话语序。说话的语序不一样,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位母亲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往往会有两种说话方式:一种是,孩子,给你买了新衣服,你要用功读书;一种是,孩子,这件衣服是对你这段时间过来努力学习的奖励。两种说话的方式,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影响,前一种,孩子关注度在衣服,是为新衣服用功读书,而后一种,则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这样就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暗示:只要我努力读书,就会得到奖励。

5. 给孩子责任。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家务,烧好吃的饭菜等,这样让孩子在与父母共同劳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

总之,教师与家长良好的互动可以得到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在和家长互动前,我们先要了解各个家庭的情况、文化、价值观等;在和家长互动时,必须正视家长的个体差异,每个家长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他们在学历、性格、教育观、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家长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做好对家长的辅导,这样才能让家校互动更加成功、有效。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岳 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心算能力;等值关系;常用数据;策略对比

【中图分类号】G623.5

尽管正规的笔算方法在过去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是,当孩子们长大后,在工作中,往往很少使用学校教授的笔算方法,而通常是用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们,更需要把以心算策略为基础的非正规笔算方法引入计算教学中,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能脱离枯燥乏味,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理解力才不会受到影响。

下面结合个人的实践与体会,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心算的策略。

一、灵活运用数字的不同形式,建立等值关系。

数学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计算能力。即使解法正确,若是计算错误,还是一样丢分。采用“背诵法则、记忆算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枯燥无聊,孩子们提不起兴趣,这和登山时在低处徘徊一样,只会让人觉得很累。当算式比较复杂时,应着眼于哪个部分,整理哪些数字,好让算式变得比较简单,都需依赖“数感”。例如,孩子们普遍存在这样的误解:“乘法所得的结果会更大,除法所得的结果会更小”。当孩子们开始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候,大多数孩子会认为8×0.4比8÷0.4的结果更大。如果能把0.4与其他形式如4/10或40%联系起来,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有意义的计算,加深对这类计算的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灵活使用数字和运算符号的能力以及弄清运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分数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3份,也是3除以5得到的结果。可以让孩子们理解6/10、12/20、60/100都表示同一个数。学习了百分数之后,让孩子们认识到3/4等同于0.75和75%是至关重要的。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虽然与计算教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们也要求孩子们记忆大量的数学公式,但是课堂教学中还并没有明确强调教学心算策略。教材也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重复和练习这些标准的计算方法。在标准化笔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期待学生应用这些程序解决任何数学问题。但是,现实表明,标准化的计算程序和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加以整理并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成为心算策略的基础。在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必须熟记一些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常用数据。例如:25×4=100,125×8=1000,1/2=0.5(50%),3/4=0.75,4/5=0.8,3/8=0.375,1/50=0.02,1/20是0.05(5%)……利用这些常用数据,再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加强策略对比,作为听众的教师。

课堂对话会促进孩子们主动地寻找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需要各种机会来讨论自己以及他人所使用的计算策略。不管是口头练习还是书面练习,教师应积极倾听孩子们解释所用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笔算程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来判断孩子们应用数感的能力。例如,一位学生在做加法练习时,用到的一系列计算策略,通过运用这些策略,他心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5+2=7“5、6、7”

2+2=4“因为我知道2+2等于多少”

3+4=7“3+3=6,那么再加1就是7”

5+4=9“因为9比10少1”

这些策略都表明了孩子们通过选择最恰当的程序来培养计算的灵活性。教师在培养孩子们的心算策略时,需要重视他们所使用的数字语言和行为,这样也许有助于教师辨别哪些孩子用自己的心算方法取得成功,哪些孩子还是坚持用无效的计算策略。

四、在情境中进行心算,形成初步数感。

就像要在合适的语境中让孩子们接触丰富的词语来学习语言一样,当教师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以讨论各种数字的应用情境时,他们才开始形成数感。在孩子们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时,他们也在学习。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可能就已经开始参与“数字对话”活动。个人的生活体验(如3块糖果,吃掉一块就剩下2块)这些都是不应该忽略的学习起点。如果孩子们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接触数字,那么在真实的情境下应用数字对孩子们来说将意义重大,并且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地使用这些数字,从而把数学当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

教师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数字,以便让孩子们理解这些数字。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四上《笔算除法》一课时,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购物情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思维过程上,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到另一家他商店去看看。

师:这些商品的价格跟甲商场比,怎样?

师:(点击出现:买四送一)什么是买四送一?

师:请大家估一估,这三样商品,买哪个商品能享受买四送一的优惠?

师:那军舰模型能买四送一吗?

……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既买军舰模型,又能享受到这个优惠?

师:对,只要再多出两元,几架军舰模型就到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