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5 17:18:49

教育创新案例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在国外,高校和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其日后创业技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指导为主,缺乏相应的系统课程。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经管类人才不仅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通晓经济运行规律,更应具有放眼国内外的开阔视野、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对问题和机遇的高度敏锐、敢于创业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而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较早开始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案例教学也被证明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案例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案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并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出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应有之义,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90名同学进行调研,其中相对于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68%的同学希望经济学上课的方式是案例教学。同时,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很难做到像应用经济学课程那样进行实验室模拟实习,案例教学也主要在管理学中应用的较早、较广泛,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比较滞后。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教材;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僵化,与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生自身也陷入困惑,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何通过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也非常大。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剖析经济学教学现存的问题,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穿插式案例教学。经济学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有大量的原理、模型、图表、公式知识,学生往往将精力花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导致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象,本课程设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路径,体现在一方面根据每章节知识点的需要,设计一套问题导向性情境或案例,另一方面利用现实中的事件和经济热点问题解释经济学原理。第二,讨论式案例教学。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的现象。本课程设计一套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案例库,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安排时间展开讨论,总结出案例分析思路或答案,将案例讨论过程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重视学生的参与深度和广度。第三,参与式案例教学。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主动配合,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课程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作为思考题让每个学生课后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1、理论性课程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解释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主要路径: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2、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应试为主,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主要路径:密切结合经济热点讨论。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无从谈及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路径:重视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方法设置由浅入深的案例导入课程,配合经济热点案例讲解,布置开拓性案例讨论,通过强调和强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应用能力,具体案例教学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和组织专题辩论或讨论,从而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本文认为,学习《经济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纳入到课程教学主体之中。这种主体体现在:其一,导向性问题或案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以此作为课堂内容有吸引力,效果显著;其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问题的分析、案例的思考、互动讨论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在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上的提高。围绕这些主体表现,项目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内如何获得最大的效用,但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效用这一概念还没有认识,因此本章就设计一个情境:班费仅有200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组织者,可以买水果和瓜子的情况下,各买多少,依据什么。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他们也会经常碰见,一般也有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往往没有效用的概念,这时趁机导入效用的概念,既可以理解其内涵,又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2.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案例、习题、案例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先动手、动脑思考,先给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引导、点评,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指出新的知识点或者隐含内容。

3.考核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体。不论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其参与回答问题,做练习,思考案例,都要积极鼓励,给以平时分加分或小礼物表扬。第二,密切联系热点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入性问题、案例的设计时,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在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一起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解决真实问题。比如,网络上最近很流行一个段子:“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是不是适用在教育市场中,这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是否适用所有买卖关系。这种流行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落实学习载体。课程学习应该有一个具体实在的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因此,本课程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外,选取大量的导入型问题、经济热点、发散性的案例作为载体,让课程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有内容可循。除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外,还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改、课程教学保障配套等支撑条件。在课程学分的设置上,至少要达4个学分,既是对学时数的保障,也体现对以该课程内容、方法掌握的必需要求;在课程教学管理上,利用讨论型教室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授课。

作者:周蕾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继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导刊,2014(11)

[2]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创业投资管理;案例教学;课程案例

教学设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及支持下,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商学院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一。创业投资管理作为一门新开发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这既包括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又包括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本文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特征

(一)案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开发了案例教学法,并成功用于实际教学。早在哈佛商学院成立初期就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1921年起正式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案例教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并沿用至今。该学院的全部课程均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每年要学习300个左右的案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大陆学生唐庆华在他所著的《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中,把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中的作用形象地描述为具有“催熟”的效果。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更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构建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各种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况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法。(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用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领会知识的内涵,培养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中,让学生更多地使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在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1.目的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选择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反复阅读与思考,并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2.真实性。在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均为客观真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展开分析并予以总结。学生们通过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3.综合性。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案例较为典型、独特,内涵丰富,且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存在较大的复杂性。不仅对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学习水平有所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锻炼。4.启发性。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遇见问题要主动思考分析而不是等待教师讲解,主动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以迅速地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控的扎实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5.实践性。案例教学法的一些案例需要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由课堂切换到实际生活中,或者是通过模拟和其他教学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社会实例,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锻炼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具有非常强的“催熟”优势。6.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热情也较低,而案例教学则不一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可以自发地进行问题讨论,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创业投资管理课程在上海商学院是作为全校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来开设的,课时少只有32节、上课人数多达120人、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全校的几十个专业,有低年级的学生,也有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相差甚远,先修课程又各不相同,创业投资管理课程的教学不可能像通常的课程那样讲授得非常细致系统,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创业素质能力以及对学生创养动机的培养,重视学生对创业认识、基本常识的学习。我们在开发该课程的时候,就是从学生创业者的视角来构架课程的内容,具体包括: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计划、项目融资、经济评价、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等,每一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双创号召的影响下,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一种创业的理想和渴望。学校开展双创教育之后,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每一次开设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我们都请了一位成功的创业者来演讲。比如请来一位学长,由他来介绍当初他是如何萌发创业动机,如何开发商业模式,如何获得天使资金的支持,如何和建设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何引进香港的风投资金等等,然后又介绍初创企业的资产是怎样从几十万增长到几百万、几千万到几个亿并准备股票上市……在数据和现实面前,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二)更能锤炼学生的创业心理。成功的创业是诱人的,但是创业成功的概率又极低。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都不高。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诸如技术方面、市场方面、管理方面等难题。大学生如果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或者没有参加过实践磨砺,那么在以后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失败时心理往往难以承受,很难坚持下去,最终以失败告终。(三)更能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把创业过程进行分解并找出与之对应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只要是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把它纳入到案例中去,也就是去寻找与之相应的案例。这样经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就能基本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四)更能弥补创业教育中硬件的不足。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去创业去实践,因为学校缺乏条件。而案例教学的运用则不必具备这么多资金、场地、商机等条件,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只需要有一般的教室就能使得案例教学开展下去。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是某某公司的经理,但不一定当时就坐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这就为学校减少了大量的资金,从而降低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门槛,促进了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可能只是少数人有自己的项目,有自己的创业实践基地,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实实在在地创业。而案例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个创业者、企业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创业问题,每个问题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学习,加之采用案例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创业投资管理课程的案例设计原则

创业案例是进行创业投资管理案例教学的必备工具。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恰当的案例,案例教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因此,以案例教学法授课,创业案例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本土化原则。在创业案例的选取上,要坚持本土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要尽量实现本土化取材,即要尽可能地挖掘和使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反映国内或本区域市场环境和创业经营活动的案例。因为,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越容易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案例的成败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更具有借鉴意义。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身临其境的仿真感。(二)时效性原则。案例来源于实践,这些材料由环境、条件、人员、事件、数据、时间等要素所构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去的案例由于已经“时过境迁”,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不相切合,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这样的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而新近发生的事例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心生真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所以,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新鲜感与时效性。(三)系统性原则。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也不例外。创业投资管理的七个主要问题被安排为七章的内容,案例教学就应该按照这七章的内容以及先后次序来安排。课程选取的案例,从不同角度体现着理论知识的脉络和层次,因此,所选的案例一定要成体系、成系统,能完整地反映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紧扣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四)风险性原则。成功的创业案例固然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但失败的案例同样能起到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面教材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与震动比正面的还要大得多。在案例选取上,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些风险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哪些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哪些是致命的或不可管理的。一旦这些风险出现,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应用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应选取一些失败的案例作为警示,以失败的创业案例来揭示创业风险,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五)多样性原则。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教学,它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理解性,更适合于案例教学。我们要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超媒体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综合、多元表现的环境。

四、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库的建设,即通过创建各个章节的主要案例库,引导学生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点,创业投资管理课程将确定七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不同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知识点,每张最好有多个案例,难易程度不同、重点特点各异。(二)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面授教学模式,本课程案例教学思路为:课前学生自学微课,课中教师按照发放案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和教师归纳分析的步骤进行。课后学生撰写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三)教学方法的优选。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观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手段,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通过提问、反问、鼓励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归纳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对其进行最优化评价,对好的思路与方法加以鼓励和表扬。(四)考核方法的完善。为配合案例教学,就要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权重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参与程度、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中所起的作用等。这样平时成绩占的比重提高了,而平时成绩又主要以案例教学活动为主,自然而然会引起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并且积极参与,也就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唐庆华.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边社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案例的选择原则[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

[3]王心磊.案例教学在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汉宇文化,2018(22).

[4]肖亚涛等,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5]董珊燕等.案例教学法在城市水工艺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48).

[6]李敏.“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J].时代经贸,2017(36).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1.2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专利案例分析.笔者基于地理教学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教学中,指导师范生为黔东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出了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获得“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包装盒(塔石生态香羊)”、“包装盒(榕江生态小香鸡)”等系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师范技能训练中,地理专业学生已能初步运用CDR软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外观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极高.此实践既拓宽了专利案例资源开发的领域,又对师范生进行了科技创新训练.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9章第2节“区域发展优势”教学为例,为了突出地理教学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笔者特将“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作为案例,主要从设计理念、外观图片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案例2外观专利:“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设计人:尚海龙,徐宏,杨秀美.设计简介:本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凸显黔东南苗族特色,融旅游商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特产品元素寓一体.它用于包装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突破了以往仅有的或红或白酸汤单一袋装(瓶)形式,体现养生理念,是红、白酸汤姊妹装,以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作品将养生旅游元素注入设计,对于提升苗家养生酸汤产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外观图片:包装盒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平面效果图(见图1)和立体效果图(见图2).教学效果:实现地理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该专利实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地标产品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地理科学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神圣使命.通过实例教学,实现了外观设计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较好的融合创新,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地域化,对促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产学研创新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2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将其融入高等学校师范范专业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案例教学中,笔者将地理实用新型教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等专利运用与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融合创新,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科技化与地域化,又促进了学生专利素质教育水平、多元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及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2.1对学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地理教学中,笔者将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社会服务、校本课程建设等相融合,从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专利申请文件范式与专利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以培养他们专利创新发展能力(见图3[12]).课堂之外,笔者常凭借学校及其他单位举办的科技与创新活动,将比赛项目与专利设计相融合,通过比赛实践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2.2训练学生多元思维能力.课外活动中,学院地理教研组以创新团队和科技社团为依托,通过地理学专利设计活动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挖掘其多元化创新思维潜力.运用“5+3”的模式进行多元思维训练,“5”代表5人组成设计组,每个成员至少参加5次创新思维训练,如创新风暴、科技沙龙、制作设计、我爱发明等;“3”指的是设计小组须结合地理专业知识,至少上交3份创新思维设计方案或作品,如自制雨量仪、夜光地图、趣味地球仪、地标产品外观等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者小作品,作为阶段性训练考核成果.通过训练,师范生地理多元思维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明显提升.2.3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学案例教学中,笔者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及学生课题等活动为途径,要求师范生将地理学制作、发明作为结题主要成果,提升他们对已有专利设计的运用能力,并在比较中联系专业实际进行创新.具体做法:要求师范生凭借学校的专利数据库检索与获取地理学专利信息;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种专利文献信息运用讲座;指导师范生分析熟悉的地理学教具技术,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举办小发明、小制作,锻炼师范生的专利运用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地理学专利信息库对师范生制作能力培养与知识创造大有裨益.科技创新教育中,制作能力培养是关键.师范生通过参加地理学专利设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科技基地训练等活动,获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制作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2.4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融合创新.在具体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改革中,笔者将VR地理教具发明专利、旅游地理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等运用于案例教学,并将其置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媒体运用、科技竞赛、课外实践等案例之中,试图实现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的融合创新,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效果良好.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案例教学的创新性,又促进了地理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学中,通过将专利设计与案例教学进行融合创新利于提升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地理学专利案例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以上地理学专利案例均已应用于高师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案例教学内容,其创新性、科技性、探究性、实践性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的“侧重于技术与实践领域”新导向高度吻合,对于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与价值.3.1普及青少年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强化地理价值观意识.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渗透知识产权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作为普及地理产权知识的重要平台,以强化青少年地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教学案例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专利案例教学的深入.在中学地理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与小发明、小制作实践能力,逐渐强化“尊重知识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流意识与地理价值观.3.2教师应树立创新教学观,让地理科技融入教学与生活.地理科技创新是地理学发展的灵魂,地理学专利案例是沟通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桥梁.所以,中学地理教师应肩负神圣的科技创新使命,树立科技创新教学观,指导中学生在自然和生活课堂中学习、发现地理科技,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鼓励他们进行新设计、新发明、新制作,让地理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生活生产等领域,并为高等院校输送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3.3修订校本发展性课程,适当增加地理科技创新内容.依据学校发展实况,中学校本课程具体内容一般划分为3部分,即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其中,发展性课程是为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动机特设的课程.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与教师群策群力,对校本发展性课程进行修订,将地理科技创新内容作为重要部分,包括发明、设计与制作方案、成果案例等,并能够在课外活动中付诸实施,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创意”精神与科技能力.

4结语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4

(一)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教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原理知识。但是,由于教育学原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有限,部分学生因为教育学原理的抽象性而产生厌学心理,不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导致教与学无法相互转化。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学案例,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的灌输,且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快教与学的转化,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习过教育学原理课程后,学生虽然对教育学原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深入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不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列举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而加强学生对现实教学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内化教育学原理知识。(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学专业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能完善学生的理论基础,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探索,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四)有利于增强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性。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围绕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开展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进行教育学原理教学时,对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的把握难免有失偏颇,更多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理论方面,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案例本身就极具实践性,其可以作为对理论知识的辅助。因此,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性,这是因为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其是真实存在的。此外,案例是情景的记录,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使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可靠的案例材料,编写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问题性原则。问题是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案例本身就是对问题的表述,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遵循问题性原则,保证案例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冲突与矛盾。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加强其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重视案例的问题性,选择富含问题和矛盾的案例。(三)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即案例能够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典型性是案例的关键,如果案例缺乏代表性,学生将无法有效进入情境,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学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典型性,重视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四)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符合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需求,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时效性信息。如果案例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实用性,选择符合时展和教育发展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更新案例知识结构。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精选教育案例。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选择教育案例,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和问题性。首先,教师应积极关注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并将教育热点问题制作成案例,提高案例的典型性;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本校的教学实践,开发本土案例,根据本校教学问题和教学现状编写案例;再次,教师可以搜集、整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报告和相关文献,并向学生展示;最后,应加强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合作,共同发掘教育学案例。(二)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教育案例发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将预先准备好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案例的内容。将案例发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案例教学的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背景,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三)组建合作小组。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长,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平衡小组之间的性别比例;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现实生活,让小组成员扮演类似现实生活的角色,减少小组成员的适应时间;最后,应重视组员的能力和特长,让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组内成员的责任感,提高组内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四)案例讨论。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第二,教师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及时改进;第三,教师应丰富讨论方式,在小组讨论之后可以开展集体讨论,集中学生的智慧;第四,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平等的讨论氛围,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五)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回归教材知识,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框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优化下一阶段的案例教学。

作者:李向群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102-103.

[2]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40-43.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翻译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它开创了美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其内容做出一定的判断,以此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性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就翻译课而言,它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当中,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然而,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到翻译课堂中二者能否很好地融合,以及二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融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是进

一步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成为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翻译课堂中无疑是对翻译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首先,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就翻译课堂本身的发展而言,翻译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突破,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变革。而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则是翻译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保持翻译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是进

一步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案例教学模式下,翻译教学内容围绕着案例开展,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活跃性和发散性,提高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翻译教学内容涉及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与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而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则进一步弥补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缺陷。学生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其对英语句式进行关键信息提炼和核心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翻译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无外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有着

一定的资源基础。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为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高校英语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各种案例,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案例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另外,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不断地开发完善,使得翻译课堂可以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2.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有着

一定的理论基础。尽管案例教学作为西方舶来品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使得理论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出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理论界的一些学者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为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随着案例教学模式在许多院校的翻译教学中不断推广和实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都在慢慢地接受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在转变。实践的理性发展和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为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同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保障。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是对我国翻译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我国翻译教学又一次新的突破。

倘若能够将案例教学模式成功地引入到翻译课堂当中,那么这无异于我国翻译教学的一次重要跨越。本文就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翻译教学提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唐巧惠 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数学建模;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一、引言

当前,工程教育在高校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此,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已有7个工科专业进行试点,其中大多专业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作为一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思维、增强工程创新能力有着独特优势。目前,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为了满足工程教育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现行课程与实验体系仍存在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方面:(1)课程“案例问题”基础性强,而“工程性”与“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2)实验内容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过多,“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偏少,不利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建模工程创新培养体系总体设计

1.具有工程教育支撑性的课程体系。针对现行数学建模案例“工程性”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深入调研“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勘查工程”及“安全工程”等工科专业对《数学建模》课程体系的培养需求,明确梳理《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对于工程教育核心课程的支撑作用与知识关系图谱,如图1。2.数学建模工程创新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围绕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工程性案例库”和“创新性实验题库”的建设,优化课程案例体系,强化实验内容的“设计性”和“探究性”,增强和发挥《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优势,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三、强化工程教育特色,优化课程与实验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性教学案例库”。调整优化现行教学案例体系,构建以“专业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体系。目前教材大多以“模型方法”为主线,基础性、类型重复案例设置较多,且工程适用性欠缺,易造成工科学生学习倦怠。为此,对相应章节的“案例问题”进行删减与调整合并,进而结合工科专业问题和工程性竞赛题目,通过筛选、简化和加工,设计增加了面向我校相关工科专业的案例问题。例如,针对我校油气储运专业,结合教材中“自来水输送的最优规划问题”,拓展引申到储运专业所涉及的“输气管道优化问题”,从而紧密结合工科专业特色。具体的“工程案例问题”设置情况见表1。通过上述教学案例体系的调整和“工程性案例问题”的设计,建设完善了面向工程教育的数学建模教学资源。2.完善实验资源建设,发挥工程创新培养优势。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数学建模实验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参与度更高,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更强,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现有数学建模实验内容“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过多,而“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内容偏少,无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工程创新培养中的优势。因此,在现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训练,增加“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题目,具体包括:(1)减少对于Matlab等数学软件基本操作的单独训练,转而在具体实验题目中进行导向性训练。(2)调整优化对于“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本数学原理所进行的重复性“验证实验”训练。(3)结合工程案例,增加“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题目。具体实验题目的调整及设置情况见表2。

四、结论

我院构建了具有工程教育支撑性的《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体系,完善了课程与实验的工程性教学资源建设,突出了案例问题的“工程性”与“专业性”,强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和“探究性”,并充分结合第二课堂的多种形式,促进了《数学建模》课程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蕾,林红,陈华,桑兆阳.面向工科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147-148.

[3]杨蕾,陈华.工科专业数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方法[J].科技信息,2011,(5):7,416.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与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特别是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行,国务院提出加快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要求①。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②。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配套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然而,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步调难以跟进,面临教育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以教育体系为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以精英教育为主,缺乏通识教育,不利于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如何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面向创新创业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从创新创业的内涵而言,“创新”并非单纯的理论创新,其后面是加了“创业”二字,表明“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是具有应用属性的创新活动。而“创业”亦非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创业,其前面加了“创新”二字,表明“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是具有知识属性的高层次创业。故创新创业并非“创新”和“创业”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的创新性和高层次性[1]。恰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所言:“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气缸,它带动了许多重要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2]这样,创新创业必然形成诸多智力活动成果,包括新作品、新产品、新材料、新方法、新商业模式,等等。这些智力活动成果具有无形性,只有及时转化为知识产权,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并积累市场竞争优势。可见,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的基本前提,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还可以从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贸易规则的角度进行理解。知识产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相关知识产权仅能在特定国家范围内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超过这个国家范围,就无法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3]。为了克服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给全球贸易带来的障碍,各国通过缔结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方式,协调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1883年缔结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对专利、商标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886年缔结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对著作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61年缔结的《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对领接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93年缔结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又在上述公约的基础上,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并将商业秘密纳入保护范围。由于上述国际公约的成员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国家,缔约方必须按照其所缔结的国际公约的要求,调整各自的国内法,进而达到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这样,通过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协调,知识产权就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市场主体无论是开展国内贸易,还是开展国际贸易,都必须遵循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尤其是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者,不仅应熟悉知识产权的获得规则,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还应熟悉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和侵权标准,适时寻求知识产权许可,避免知识产权侵权。(二)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共生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来源于2010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并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将此前的“创业教育”改为“创新创业教育”,说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双生性[4]。我们不仅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创新成果的积累;同时也要推进创业教育,尊重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加速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显然,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具有相伴而生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的,不鼓励模仿与复制,反对仿、靠、冒、盗[6]。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推进知识产权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事实上,无论是在创业的初期,还是在创业的发展期,抑或是创业的成熟期,都存在诸多知识产权风险[7]。例如,专利权的获得应满足新颖性要件,如果创业者在没有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就冒然将相关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或者作为科研成果而公开发表,均会拱手将其创新成果送入公有领域,进而丧失新颖性。可见,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现同频共振。正是由此出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与不足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步较晚。但伴随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迅速建立,特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亦得到较快发展。1.知识产权教育机构。自1993年北京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1994年上海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学院或研究院迅速增长。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4月,我国已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76所,成立知识产权学院(系)的高校有35所①。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事业的发展。2.知识产权学科地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初并非独立的专业教育,而是以知识产权方向的模式,被置于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学二级学科之下,或者置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其他学科之下[8]。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迅速提升。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知识产权已经上升为法学、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在本科教育层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甚至上升为与法学并列的本科专业[9]。学科地位的迅速提升,亦表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迅速发展。3.知识产权教育内容。自1999年教育部将知识产权法纳入法学本科专业14门核心课程以来,法学院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主要是知识产权法。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的种类日益丰富。以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为例,其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开设了“知识产权理论基础”“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题”等必修课程,同时还开设了“专利文献分析与检索”“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选修课程①。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表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日益成熟。(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仍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实践的现实需要。1.以精英教育为主,通识教育较为缺乏。自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步以来,主要实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加之知识产权教育并未纳入高校通识教育,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大量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接受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即使就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亦主要是法学研究生方能接受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尽管法学本科开设有知识产权法课程,但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事实上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呈现倒三角形,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形恰恰相反[10]。事实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缺乏,与其教育定位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定位于培养高学历人才,甚至兼具理工科、管理、外语等背景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必然导向知识产权的精英教育。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高端知识产权人才,众多中小企业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具备知识产权法律基本知识也许就足够胜任相关岗位。2.师资结构单一,兼职教师缺乏。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主要由法学院承担,由此决定了师资力量主要是法学教师。即便是在知识产权学院,其师资亦主要是法学教师。由此,知识产权教育仍然以法学教育为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事实上,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并非创新创业实践的全部需求,管理类、经济类、技术类知识均与创新创业实践密切相关。此外,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往往理论功底扎实,但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实务经验。而能够弥补教师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不足的兼职教师,又往往难以进行持续、系统的教学而流于形式,导致知识产权教学难以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对于专利法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如果缺乏专利的实践经验,恐怕难以将专利的权利要求书、等同侵权等问题讲授清楚。3.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较为缺乏。受上述师资结构的限制,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相关知识产权课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总论”“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理论课程,较少开设知识产权案例分析、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等实践课程。虽然理论课程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的基础,但在倡导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的时代,偏离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产权教育,势必难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需求。4.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法缺乏。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学知识和法学原理,是整个法学教育的基础[11]6。但该教学方法也存在缺乏互动、缺乏讨论等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同样面临上述问题。法律规则,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往往带有抽象性。只有回到具体的司法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的本意和价值追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其特点是将典型的司法案例引入课堂,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一定尝试,但在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三、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经验

美国知识产权的司法实践相当发达,诞生了众多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官。美国亦拥有诸多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聚集了大量世界知名的知识产权学者。在此背景下,美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比较发达。(一)学生来源:多学科背景与普及教育。美国法学教育采取的是研究生教育模式,而知识产权教育以法学院为主,以工学院研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管理学院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为辅助[12]119。申请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获得学士学位,再通过严格的法律入学考试,才能进入法学院学习。这样,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均具有多学科背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选择知识产权法律方向与职业目标。例如,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专利法,进而从事专利服务工作,因为专利与技术密切相关;而具有文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版权法或者商标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并不面向本科生。相反,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与其在教育层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行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二)师资力量: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兼职教师。美国高校采取教学团队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团队并非单一的法学或者管理学教师,其典型特点是跨学科性。即教学团队往往由工商管理博士、法学博士、科技学科博士三个领域的教师组成,因为这三个领域是美国知识产权职业的集中区。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能够为学生带来知识产权职业领域的不同知识,有利于使知识产权教学贴近实践,满足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包括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其中的全职教师通常毕业于名校,在经济学、社会科学领域获得较高的学位,同时具有担任著名法官助理的经历,具备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兼职教师则来源于法官、律师等不同的法律职业领域。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讲授相关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而学生在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指导之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司法实践相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13]。(三)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美国高校法学院的课程体系分为法学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学生只有学完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高级课程。美国高校法学院的基础课程大体相同,包括宪法、合同法、诉讼法、刑法、侵权法、法律写作、律师执业道德[14]。知识产权课程属于法学院的高级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概论”“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商标法”“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诉讼”“技术转移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等[12]120。应该说,上述知识产权理论课程具有多样化,有利于培养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功底和国际视野。除知识产权理论课程之外,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面向知识产权实践的课程。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开设了知识产权与创业、知识产权实习、专利申请实务等课程。介绍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与商业战略进行结合,如何运用专利法知识创业和开办公司,并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际的创业操作。以实际的专利申请案为样本,对专利申请流程进行演练,提高专利申请的技能[15]。(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向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亦具有实践性。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讨论式教学法(Seminarmethod);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诊所式教学法(ClinicalProgram)。其中,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将案例作为法律规则的载体,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相应的法律规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11]6法律规范只有在具体的司法实务中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将典型案例进入课堂,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定有了便于理解的载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还可以学到律师执业必备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观察能力。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其司法判例具有法律效力,特别是美国最高法院和各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往往会得到广泛援引,用以说明相关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美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积累了大量典型案例,其判决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而且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被誉为法律、现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16]。正是由此出发,案例教学法在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路径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同时还可以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所学理论以典型案例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研究、评价案例,感受、领悟相关理论知识,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完成德育教学“学会方法、树立观念、规范行为”的主要任务,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2案例教学法运用流程

2.1精选精编典型案例

2.1.1精选案例。案例教学过程的成败决定于案例的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典型有趣,适合中职生阅读;真实动人,具有强大说服力;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最新成就;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学生,案例本土化感悟更深;把握正确方向,唱响正面教育主旋律。

2.1.2精编案例。教师精选典型案例,给予加工编写,把教学内容的要点、观念渗透到案例情节中,配上照片、漫画、动漫、视频等,制成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2课前导读。课前教师将案例材料提前发送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并提示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完成,共同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阅读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在案例中挖“雷”找“点”。

2.3课堂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教育对象不是经过层层选拔胜出的学生,而是在选拔中失利的学生,同时又肩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面对人人,遵循人人参与的原则,树立人人参与的观念。

2.3.1合理分组。按照异质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强弱搭配合理分组,选出学习成绩好、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凝聚力强的学生为组长,每一次讨论制定出小组的组内目标,并明确每一位成员的任务,防止搭顺风车和一盘散沙等混乱现象发生,提高课堂讨论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2适当辅导。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至关重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合理设计案例的难易程度,增强任务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适度控制,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以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讨论之外,合理适当辅之以角色扮演、主题辩论、情境仿真等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3.4因材施教,科学评价。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体现因材施教,不求唯一答案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归纳、提炼能力。教师的总结评价从讨论过程出发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升华,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和提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5学以致用。在学生深入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布置作业,用从案例中悟出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案例教学法实施成效

3.1学生层面。案例教学法让枯燥的理论鲜活、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参与,分组讨论、研究和发言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案例为线索,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在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在思辩和教师指导下学知识、炼才干,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3.2教师层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地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工作态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学生组织和引导工作,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干部和较差的学生,让“两头”都成为案例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带动“中间”也有参与感和成功的心理体验。同时,还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出备案。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教法、课堂驾驭、组织和应变等能力,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现了德育教学“学会方法、树立观念、规范行为”的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时代中职学校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新任务。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中职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俞建文.从教法走向学法—思想政治课主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法学案例;新传媒环境;教育技术;实践应用

1引言

教育改革后,随着传媒环境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各科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在新传媒环境下,法学案例在法学教学中也开始逐渐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越来越新颖有趣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法学案例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的授课教师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会导致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法学案例教学中发挥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新媒体寻找教学技巧,结合实际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出符合新媒体环境,满足学生需求的现代化法学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性或知法护法的新一代知识青年。

2法学教学中案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在进入探讨之前,必须了解一个背景,即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1826-1906)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1]。案例教学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来展现具有时代性、主题性、针对性、指向性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所学的法学知识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和解读剖析,梳理案件关系,得出判断结论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法学教学已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讲授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等基础知识的平面化灌输之上,而要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法学案例教学融合在一起,处理好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之间的主次、配合关系。首先,适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法学案例教学带来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辅助法学课程的成功教学。在新传媒环境下,法学教师需结合当前教学内容选取精彩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成法治主题的微电影、纪录片、公益片、动画片等,用多种载体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让学生愿意看、主动看、随时能看,真正地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可以采用模拟表演法律案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仿真案例场景中,学生在其中担任案例里面的角色,教师放弃过去的主导地位,将真实的案件情况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自我导演的行为中深度研究与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结合必须注意主次关系,进行合理搭配。案例教学是法学教学中的一种方式,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是辅助性手段。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与课程内容最匹配、最相适应、最相融合的法学案例,让学生从真实或者虚拟的场景中身临其境地理解法学语境,增强对法学知识的认知。与之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就成为多媒体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法学案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客观地说,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能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打开一扇灵活的知法学法的窗户。在传统的观念中,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强,认为自己将来不从事法律工作无需学习法律,即使作为公共课也是草率应付。那是因为非法律专业院校的教师容易流于单一枯燥的法学教学模式,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让法学教育流于形式。而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完美地应用在法学案例教学中,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风貌,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教”不再只是目的,更多的是方式方法,只要方式方法使用得当,学生就能找到突破口,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3法学案例与新传媒技术结合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3.1传统法学案例教学中易见的问题

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容易流于引用多年的老生常谈的经典案例,虽然知识点充足,但欠缺时效性,缺乏对新传媒环境下案例选择的思考。加之教师习惯让学生以口头方式进行分析后再点评,这种单一的案例分析手段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心生厌倦。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仍然流于文字的呈现,学生很难有兴趣提前预习,也难以融入角色。如果教师不强制要求预习,学生通常会直接等到上课时再临时浏览所学内容;且纯文字的案例容易让学生“望字生畏”,也会导致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难以深入,无法抓住法学课程的重点与关键点,对于法学案例的判断结果很难入手,只能依赖于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积极性易于不足。很多非法学专业院校的法学课程都是公共课,法学教师将教学只视为任务,不会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自己法学案例教学中应该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不会花时间将新媒体下的现代技术运用于法学案例教学中,而此时传媒类高校就更应注重法学教学的创新机会。

3.2新传媒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法学案例教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积极意义如下:

(1)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学案例教学推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师提前布置案例作业并提供可参考的视听资料,学生配合教师了解法学案例中存在的信息,深化对法学案例的认知,严谨把握每一个细节和知识点,从而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制作法学案例音视频,既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更易交流,更容易深度了解法学案例教学的知识点。

(2)新媒体环境下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法学案例教学上的应用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乏味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思想,只能机械化地去思考法学案例教学中蕴含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生共同还原案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还原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下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推动法学教学课程的高效进行。

(3)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法学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方面的法律意识、建立法律思维、增强逻辑判断能力。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案例知识结合,加强对法学案例教学的问题理解,也有助于大学生一改轻视法律的心理,利用思维分析能力去解决问题的存在,使法学案例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中研究的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关系,教师应该理解到在新传媒环境下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法学案例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这两者中法学案例教学是主要,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次要,二者需要有机结合,不能本末倒置,因此,结合当前实践教学的要求,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为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应用提供支持。

4.1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应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分阶段匹配

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以单方面地输出知识为主,忽略学生的自我思考,而法学案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法学教学注重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因此,在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阶段的法学案例教学方法,与学生各个阶段对知识掌握点的匹配度相适应,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能够在各自的阶段中发挥最大效果。学生最初对法律语言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心智和认知发展程度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在教学之之初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自行寻找案例,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分析思路,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逻辑判断思维路径,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在知识建立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从众多法学案例中找出内容丰富且富含知识点的热点案例,由同学们负责模拟表演并进行深度剖析和讲解。注重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与教学内容的分阶段匹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成为踏实的知法懂法用法的复合型人才。

4.2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应注意案例库的选择和建立

在新传媒环境下,选择案例要注意与课堂内容以及时事内容的有机结合。案件的来源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国家司法网站上寻求经典案例。在选择时注意案例与所授内容的相关性、贴切性、针对性,所选的案例要能够引发大家对法律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媒体端搜集具备社会热点的影响性案例,教导学生学会从热门话题总结与提炼内中所蕴含的法律法规以及背后的深层次法律问题。最后,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案例库,加强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对案例研究方法的多角度交流和学习,构建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平台。哈佛大学法学院就建立了案例库,并将其中的5万多个案例供校内外师生使用。我们也可以学习哈佛的经验,加大投入,建立类似的法学案例库,以便更好地为法学案例教学提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高质量案例。

4.3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应注意与学习能力的创新性匹配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法学案例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学习能力的创新性。采用教育技术与法学案例有机结合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便于学生通过视频和图像的载体在最短时间内认识到法学案例中所涉及事件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更简单直接地去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点构建出自己创意的案例情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使用动画、声音等设计关于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制作与法学案例教学有关的微电影、法治宣传小动画等,告别昔日枯燥的书本文字,加强对法学案例的理解程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法学知识与新传媒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思维,实现学习能力的创新性飞跃。

4.4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应注意方式方法

法学案例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将传统的多描述性语言的文字资料转化成更直观的视听资料等,有助于将虚化且抽象的案件生动直接地展现,将繁琐的内容简单化。其中,情景式或表演式方法在法学案例教学中都不失为高效有趣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演绎案件角色,梳理事件来龙去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对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认识,也能让现代化技术成为学生工作学习的有效工具,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技能和视野;既能让学生从感官上享受到法学案例的趣味,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因理解障碍造成的时间耽搁。总之,紧密结合并利用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力量,拓展法学案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力,能让更多人具备更优质的法律素养和意识。

5总结

总而言之,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局限于文字的法学案例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法学课堂的教学要求和新一代年轻人的求知方式,因此,在新传媒环境下,必须将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到法学案例教学中,对传统法学案例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完美的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创新性活力指数,提升教师的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现代化技术下的法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法学教育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过渡,一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操能力,培养尚法的精神,领悟法学精髓。

参考文献

[1]邱帅萍,吴玉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84-86.

[2]代寒芳.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法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好家长,2017(26):83.

教育创新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医科;课程思政;案例库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包括深化医教协同、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战略。新医科是在以“医”为本质核心的基础上,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对传统医科进行全面反思和守正创新,重点是从生物医学科学为支撑的模式,向“医学+X”的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模式转变。新医科和理、工、文学科深入融合,推动传统医科的培养模式创新、知识更新和学科升级,以培养“医学+X”的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1]。医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医科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挖掘医科专业课、实践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意识形态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意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科教育的全过程[3]。传统医科的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将救死扶伤和医德医风作为核心内容,没有融入“医学+”的思政元素,已不能适应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是缺乏专业思政素材以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4]。挖掘新医科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引入一系列“医学+X”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制作案例库是快速提高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5]。思政案例应具有互动性、启发性[6],建设的思政案例库具有共享共用的特点,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实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7-8]。文章以该院医学类专业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为例,讨论对传统医科思政案例的扩增过程。为了适应新医科课程思政教育,文章深入挖掘“医学+X”的思政教育元素,梳理案例库的建设思路和案例纳入原则,展示典型的思政案例,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1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新医科教育,典型实用,共建共用”为案例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中,采取“多学科协同,顶层设计,师生共建,以评促建”的策略,广泛发动医学、工科和理学等学科的相关专家,根据新医科的本质内涵,提取专业教学中和医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做好案例库的顶层设计。从顶层抽取思政元素,编制目录。依据思政元素目录,收集素材编写案例,统一审核后,分类入库。考虑到思政案例的共享性特点,案例库不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即先建设新医科教育思政元素的通用案例库,然后由课程选择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1.2案例纳入原则

在案例库编写进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本原则是“新医科主题明确,典型实用,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首要原则是符合新医科主题,即“医学+X”的要求,不纳入传统医科的思政案例,以区别于现有的医学思政教育案例。典型实用是指有一定影响、有代表的事例,并且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时效性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事件。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网友观点,形式有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同一思政元素选择数个不等的案例,对相似案例择优纳入,采取以评促建的策略。在案例编制中,应充分注意案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规范性是案例的格式规范,包括背景材料、思政元素解析、专业知识点、思辨过程、思考题、教学方式等主要内容,形式上具有统一的格式;系统性是内容齐全,特别是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包括正反面观点和历史发展过程,避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填鸭式的灌输观点,增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思辨和思考题。

1.3案例库组织结构

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和医师职业素养四个层面,由大到小,依次贯穿了理想信念、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每个层面分别设置多个子模块,包括“马列哲学”“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文明和谐”“有法可依”“公序良俗”“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仁心仁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等。每个模块中包括几个不等的案例,体现了一个主题的思政教育元素。为便于教师使用,以“医学+X”的相关知识点作为关键词,方便检索,例如“图像增强”“基因组学”“特征和指标抽取”“机器学习”“生理信号”“数据准备”“数据偏见”等,每个案例均为具体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模块和关键词,将思政案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快速融合。

1.4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案例

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原则是共建共用,同时服务于多门新医科的专业课程。首先,根据新医科教学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思政教育的主线;第二,根据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由主线确定每门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题任务;第三,从思政案例库中选择具体的模块,以支持思政教育主题;第四,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用关键词从模块中提取具体案例,构造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主题相互补充,形成新医科思政教育的网络。以“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医学大数据类的重点课程,是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的结合,体现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鉴于当前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医科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学术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多个环节,因此思政元素在案例库的四个层面均有体现。从思政案例库的各模块中,用知识点为关键词,提取思政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部分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基于思政案例库,任课教师可快速获取和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思政资源,代入到医学图像主题,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2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思政实施和效果

2.1促进思政案例库的完善,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新医科思政案例是在新医科背景下,从“医学+X”的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编制完成。采取建设和应用齐头并重的原则,边建设边应用,从应用中进行第二次挖掘,获取更多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经过连续两年的建设,已经编制了思政案例100余个,形成四个层次,20多个模块。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为医学类专业开设了数据库与医学存储、医学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系统基础、医学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实现了“医学+X”的新医科教育模式转换。思政案例库为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快速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思政案例库的支持下,各门专业课均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新发展的优秀案例又丰富了案例库。

2.2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在思政案例库的启发下,广大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提高了思政教学水平。近年来,专业课教师立项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思政论文10余篇。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积极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专业课学习思政元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创新人才,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2.3思政教学成果显著改善

长期以来,医学课程思政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课前专业课教师列举思政案例,但和教学内容无密切相关性,被学生当成课前小故事。新医科思政案例库的出现,实现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反映平常的“医学+X”的知识点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人生观、家国情怀,反映了科学精神和仁心仁术,对所学的专业更加具有自豪感和使命感。

3结束语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思政元素更加丰富,充分体现了“医学+X”的特点,传统的医学思政教育已不能满足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建设思想、建设原则、组织结构等关键内容。通过思政案例库,可以快速帮助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推动优秀的思政案例库的共享,可以丰富新医科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彭树涛.“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45-152.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1-5.

[3]姜冬乐,郭晓佳.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0-32.

[4]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30.

[5]吴中华.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9):241-242.

[6]郧在廷.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85-87.

[7]于力,陈忠道.“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与实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