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要性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22:14:09

教育重要性论文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1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2

带教老师使用SEGUE量表对口腔实习医师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的表现,针对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等5个方面进行评分,最后得到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SEGUE量表得分进行组间比较;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评结果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通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成绩总分由原先的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在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中的得分,在医患沟通教育前后,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

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自评表。经过医患沟通教育,除“获取患者就诊的原因和目的”与“向患者解释治疗计划”2个项目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几项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医患沟通教育,75.41%的学生认为能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83.61%的学生能提前告诉患者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可选的应对方案,80.32%的学生在诊治过程中认同患者所付出的努力。

口腔实习医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具备诊疗口腔疾病的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达到更好的合作。因此,对于进入临床实习的口腔科实习医师,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美国、英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从医学生入学就开设《与患者沟通》、《患者》、《医患沟通的艺术》等系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4]。近年来,我国不少医学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培养[5]。2003年,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中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6]。200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开设了36学时的医患沟通课程[7]。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正式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8]。

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口腔实习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教育,提高了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医学生之间互相角色扮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针对如何接诊患者、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如何给予患者诊疗信息、治疗过程中如何理解患者和如何结束问诊等5个方面,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使医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交流。同时,在口腔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将医患沟通理论知识与医患沟通技巧相结合,以服务于患者。本研究采用的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SEGUE是5个维度的首字母,即准备(setthestage)、采集信息(elicit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thepatient’s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theencounter);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临床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便于实施,是近年来北美地区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和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显示,经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由16.066±3.308提高至21.867±2.456(P<0.05)。在SEGUE量表评价的5个方面,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医学生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卫生部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的管理,保护患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并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9]。

实施此规定后,口腔实习医师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取得患者的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口腔医师面对的是意识清醒并具有行为能力的患者,因此,规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口腔实习医师的临床诊治和医患沟通带来了影响[10]。有调查显示,47.83%的患者在实习医师诊治时存在各种担心,仅有28.26%的患者没有顾虑[11]。也有调查显示,交流需求与交流障碍的矛盾,使得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时难以取得成功[12]。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患沟通教育前,只有37.71%的学生认为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我国以往的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13]。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新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只重视患者的病情,而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14]。这种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在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在与患者接触时,有的医学生忽视了与患者的诊前沟通,询问病史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加之刚进入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而使患者产生恐惧或抗拒感。有的医学生与患者讨论不恰当的话题,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得到预期的沟通效果,从而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3

【关键词】民族预科;入学教育;重要性

民族预科新生从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步入预科院校,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后再结业进入目标院校,这个过程是特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预科新生能否在入校后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对其能否顺利完成预科学习并进入目标院校,乃至对其今后的一生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预科新生在入校后要加快转换角色,准确定立位置,和谐融入新环境,培养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全新的面貌应对新的环境。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融入需要一个过程,它是入校新生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结果。入学教育,是预科新生入校后所接受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预科新生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这三个方面分析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预科新生入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1人际交往方面

对于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中有意无意地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增加了交往的难度。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不能马上交上新的朋友,知心的话无处说,常常陷入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感之中。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的学生刚刚开学,人生地不熟,普通话又说不好,一开口别人就会觉得语音怪异,使其产生不愿张口,不敢开口的心理阴影,导致预科生一年都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对其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工作都造成不良影响。

1.2学习方面

预科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就如,有些地区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高考前就学习了VB等编程语言,而有的地区学生连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就导致学生在预科入学后学习重点及学习方的不同。而基础知识弱的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自卑、学习压力大的心理,这对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及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会指定教材,指定学习方法,上课细腻,面面俱到。而进入预科后,教师会从全局着想,教学方法不同于中学,授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只阐述重点难点,其它内容需要学生自觉地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刚刚迈出中学的预科新生来说,很难摆脱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很难适应预科的学习重点,一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1.3生活方面

新生刚入校,难免会想家、思念家人和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南北差异的饮食习惯,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且,现在预科新生都为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来到预科院校,面对新环境,要迅速进入独立生活的状态,学生很难适应,加之接踵而来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生活、学习两方面都不如意,进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新生刚刚入学,觉得生活条件及学习环境都不如家里及高中的好,在失落及对外界的不满中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不愿意去适应环境,经常旷课,甚至天天吃泡面或者外卖,在多次考试中都不及格,最后,虽勉强结业,但因为在校成绩不理想,没能选到如意的专业。预科新生若刚入校,在不了解周围同学,没有融入到班级的情况下就迅速进入课程学习阶段,不仅不会对其学习有所帮助,还很有可能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将不利于其日后的学习及生活。

以上问题,在预科新生中普遍存在,若发现不及时,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会使预科新生在入学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自我定位不明确,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将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对预科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2预科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预科新生从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步入空虚而又多梦的大学校园,一切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周围的人,从学习到日常生活,从角色到责任都发生了改变,它需要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快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入校新生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预科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关键,对于教育新生明确预科学习目的,了解预科学习特点,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法纪观念,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质,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新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预科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顺利完成预科学业,为以后的大学学习与生活铺平道路。

从教学经验来看,成功的入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念、顺利完成学业,还往往使其终身难忘并终身受益。所以,入学教育至关重要,应根据预科新生的特点、教育内容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入学教育的时间和形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生活状态。

3结语

预科学习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基础,而成功的入学教育是预科学习成功的必要过程,作为专职的民族教育工作人员,深知做好民族预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扎实系统的入学教育学习,使每一届预科新生都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实现人生新角色的转变,为他们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做好民族预科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腾蛟.简论民族预科教育的方法和时机[J].高教论坛,2009(1).

[2]贾玉敏.大学新生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入学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2).

[3]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7).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4

[关键词]:校园体育 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思维模式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功能下赋予了特定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充分表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

1.校园体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克服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1)校园体育有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规则和纪律的约束和限制下,能让学生逐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2)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这种道德情感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

(3)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在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无疑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开朗、豁达的个性;体操、武术等利于培养机智、沉着、果断的自控能力等。而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顽强拼搏获得最后的胜利,从中体会到喜悦,而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抵挡突如其来的社会压力。

2.校园体育文化在智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

(1)体育活动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意大利著名医学家戈尔季说过:“朋友你只将塞满的木柴拔动一下,火焰立即就冒上来,木柴便能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校园体育锻炼,经常调节紧张的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从而达到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使头脑清醒,精神焕发,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校园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在各种体育游戏中,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对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进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判断、记忆能力。如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队员们要根据场上的各种变化进行快速的思考、判断,从而迫使队员们在比赛中提高大脑分析和判断能力。

3.校园体育文化在美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强壮,动作舒展;还有利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经调查轻校园体育的传统教育,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萎靡、迟钝、怯懦的感觉。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体格强壮,体形优美。例如体操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动作的舒展;舞蹈能使学生的身材变的更加完美;球类运动能使学生们在运动中得到各种动作体验等。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校园体育的这个过程又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渐渐地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

4.校园体育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锻炼,全面地发展肌体器官,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和力量;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让身体的生物学改造(即器官的运动和锻炼)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体现。其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以及有利于学生培养豁达、大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思维模式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具体如下:时间上的业余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艺术上的通俗性、思想上的启迪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经常性、现实上的针对性、重点上的突出性以及对象上的层次性。

四、结语

通过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丰富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还能使校园气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应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为提高全民素质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5

【关键词】艺术素养 学科素养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7.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6

全文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以及江苏制定“八礼四仪”学习新举措,以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为议题进行阐述,作为教师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未成年人在人生旅途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 八礼四仪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1.中央强调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0年来,一项项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一批批新鲜经验得到推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人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落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今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召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刘云山在会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是思想、精神,建设的是道德、风尚。要切实抓好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坚定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见诸行动。要顺应时展进步要求,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要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讲道德、守底线,引导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要针对诚信缺失问题,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针对铺张浪费问题,弘扬节俭的传统美德;针对出游不文明问题,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精神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

2月1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在会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要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2.贯彻中央新精神,江苏制定“八礼四仪”学习新举措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央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举措频频。近期江苏已制定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对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提出分阶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目标。在具体内容上,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强调抓好“八礼四仪。据新华社报道:江苏省委外宣办2月13日召开新闻会通报,全省将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重点强调突出培育涉及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细节的“八礼四仪”,这些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据了解,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将纳入江苏省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中小学《少先队活动》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教学都将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还将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每年暑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文明礼仪示范意识和文明礼仪教学能力。

3.什么是“八礼四仪”

所谓“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仪式之礼,将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餐饮之礼引导未成年人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引导未成年人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教育未成年人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时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而“四仪”则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4.开展未成年人学习“八礼四仪”的重要意义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公民道德的一个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成功之本”。江苏省首推在春季新学期开学时,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并将学习“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江苏省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举措地实施,为我们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有碍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引进西方国家的生产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一些被全世界共称为现代瘟疫的腐朽没落的浊风恶气也随之吹进了我国的国门,由于敞开国门之后苍蝇蚊子一起涌入,其最先受害的是青少年,他们年幼无知,鉴别与抵制能力都很差,极易受到毒害,加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出现被淡漠被忽视的倾向,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轻德”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的影响,许多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受到了冲击,以至在公民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社会上言语粗鲁、行为不端等行为屡屡出现,甚至将一些不文明行为带到了国外,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到旅游景点乱涂乱画等等,给外国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丢了中国人的脸。究其原因,很多人未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没有形成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坏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需从小培养,文明礼仪养成需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抓起。

所以,在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学习“八礼四仪”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未成年人中学习“八礼四仪”,还有其特殊理由。多年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全家几代人宠爱有加,且往往过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投入,对以礼仪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有所忽略。在许多学生中间患有“品的缺乏症”,不能礼貌待人,讲话很粗俗,在他们的头脑中社会公德意识极为淡薄。在一些学校还存在“一味追求智力教育”的现象,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并将弘扬我国优良的礼仪道德传统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学校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孔子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教育的思想理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这一理论。“性”指的是先天素质,即人的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了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有的人缺乏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能力,那都是因为没有受教育而且处于恶劣环境影响之下。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特别重视后天教育。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就要落后以至发生偏差。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孔子还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他主张人应当终生受教育。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所以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他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事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将礼仪提升到了立身做人的高度。以礼修身、以礼修德,如人不认真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的。实践表明,文明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蕴含着抽象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说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6.当前教师应承担起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上述孔子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教育的思想理论,给我们明确指出了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需从小培养,文明礼仪养成需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讲,当下在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种践行,不仅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同时,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因为,学校是学生一生当中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一所学校来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对学生一生的成长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在学校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本领,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现代文明。所以,作为教师在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小做起,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使他们知礼、懂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在勤奋的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首要的内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江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八礼四仪”学习教育是不可缺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机会,而且强化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纠正了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成应有行为,这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跨世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取得的社会成效

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源远流长。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推进文明道德风尚养成,在过去一年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宣传百姓中的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激发了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推进江苏“八礼四仪”活动中,我们学校坚持走精致化、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建设,注重情商培养,注重作风养成。自1994年开始至今,对全校学生开设了“一周养成教育”课,并将“养成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养成教育课内容包括:礼仪知识学习和行为举止训练;仪表仪容和校纪校规检查等,并作为学生素质学分考核记录成绩。每学期由教务安排教学计划,学生处负责养成教育课实施,有专人负责指导考核,担任养成教育值周班的学生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课内容的督查并认真做好考核记录。通过多年的实践,养成教育课的开展对规范学生行为和素质提高成效很大。培养的学生得到行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给学校办学带来了蓬勃地生机,确保了学校招生就业窗口的畅通,在社会上和旅游行业类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先后荣获“全国和全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8.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但是,荣誉面前我们也清醒的看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也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常态化、长效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是保障。作为教师,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在校园里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新风尚。同时我们也热忱地希望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高度地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很丰富,里面有很多文章好做,我们要加以研究、不断探索,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让精神文明建设结出更丰硕成果。同时也倡导广大老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坚定传播者,不断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培育可靠接班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

[2]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3] 致全国教师慰问信(2013年)

[4] 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召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7

一、运用期望效应、诱发学生的兴趣

期望值效应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把目标制定在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这样,在上课提问时,依据难易度来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有信胜感。此外,还通过课外活动交流,测试成绩进步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每个学生心灵上洒满阳光,从而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抓住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四、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五、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诚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兴趣和爱好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胡卓群1999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8

关键词 医学生 道德教育 古代文学 《弟子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5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to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Disciple Rules"

ZHOU Kaiy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disciple rule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value of integrating the cont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students' rules.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disciple rule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s discussed, which is worthy of attention.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cient literature; "disciple rules"

医学院校是面向医疗卫生行业培训医务工作者的最主要场所与阵地,是医疗卫生行业领域源源不断获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可以说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医学专业学生在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与操作经验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德育的教育与学习,全面提高德育水平,争做符合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换言之,在新时期高等院校对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专业医学生为在自我人格上实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就必须以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为前提。故而,有关医学专业学生德育内涵的培养必须摆在医学类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中心位置上,以完善以学生道德品质素养为根本目标。本文即针对我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典型范例《弟子规》,对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

1 《弟子规》的德育意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详细记录了弟子在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应当恪守的规范与准则。《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修订与改编,改名为《弟子规》。我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新时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重体现和谐、友善、诚信、以及敬业的理念,这些理念与《弟子规》中优秀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将对医学专业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与《弟子规》中所宣扬的精神内涵相融合,在完善医学生人格品质,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乃至深化生命价值教育理念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医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2.1 道德教育意识薄弱

在当前医学行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筛选与偏向中,多对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技能操作以及知识构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人才筛选上具有偏向技能的特点,导致医学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多关注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铸造”人才,以技术训练以及理论知识教学为侧重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多,课程难度大,以及课程密度高的特点。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对于医学院校,教师,还是医学生而言,都对道德教育比较轻视,大部分医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较浅层面上,或是仅仅因需要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未能够形成对道德教育的深层感悟。

2.2 目标定位模糊

现阶段医学院校面向学生所展开的德育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且这些课程多集中在一~二年级。课程讲授中,思政可教师多侧重于体现教学内容在理论、系统以及逻辑层面的特点,但较少涉及到引导学生以时下热门话题为依托探讨主流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难以避免地存在“虚晃一招”的问题。同时,思政课程的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并没有体现医学专业的特色与特点,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专业问题,或虽然开展有医学伦理学、卫生心理学以及卫生法律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为选修课形成开展,且教学要求不严,教学效果不佳。

3 《弟子规》在医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3.1 体现医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地位,实现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往针对医学专业学生所展开的道德教育课程多具有满堂灌的特点,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的部分少之又少,且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相较于此,真正有效的医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应当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充分结合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采用与医学生自身特点,岗位发展需求,以及道德教育要求相融合的教学路径。在《弟子规》中对相关道德教育内容与素材的选择中,必须同时考虑医学生感兴趣且愿意主动关注的问题,并将《弟子规》中所宣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力行学文,明理成人”、“以孝为先,道德为本”、“博爱众生,天下为公”以及“诚信为本,慎独自律”等融入其中。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上,应当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为基本原则,应用多媒体媒介下的教育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引导讲解,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唱歌,以及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医学专业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而从教育评估的角度上来讲,可以为医学专业学生引入专门应用于记录学生在校期间道德情况的档案模式,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诚信表现,日常行为,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档案所记录内容定期进行综合考评,将学生的考评结果与《弟子规》中对道德品质的要求进行综合对比,从而了解医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积极应对,通过调整德育教育手段或内容的方式优化德育教育效果。

3.2 将《弟子规》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医学院校党团组织所发挥的第二课堂职能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可以要求本地区大型医院知名医师以及专业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以讲座的方式组织进行《弟子规》传统文化文化系列主题报告,将《弟子规》作为医学生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推荐,也可利用早读或其他时间安排医学生集体诵读《弟子规》。在院校所开展的各种阅读、文化活动中(如读书报告会,经典作品阅读会,知识竞赛,辩论竞赛等诸多形式的活动),以《弟子规》为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中促进医学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并熟记《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同时,院校还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医学生提供有关赏析《弟子规》或《弟子规》评价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展开对《弟子规》内容的感悟,并举办以此为主题的感悟活动。除此以外,在医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应用课堂部分时间向医学生宣传《弟子规》,配合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电子显示屏以及横幅等多种途径的宣传方式,让医学专业学生能够在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与影响,从而正确认识《弟子规》对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无形之中接受并认同《弟子规》对自身的影响。

3.3 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弟子规》的感悟

大量研究中均表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出真知,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医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需要通过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弟子规》中所弘扬的“爱众者,得众爱”精神能够在医学专业学生心中形成全新的感悟。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以各种节日为契机,以本地区主要社区,中学小学,乃至是普通市民大力宣传与《弟子规》相关的思想理念,如“首孝悌,次谨信”等。道德教育同时要求医学院校应用周末或寒暑假的休息时间组织学生面向社区积极展开与医学专业技能相关的帮扶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使医学专业学生能够对《弟子规》中的“有余力则学文,学而行则明理”思想有更加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及榜样作用,让医学生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的方式,体会到《弟子规》中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可贵之处。

3.4 对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弟子规》的传播

现阶段高校学生互联网普及率非常高,互联网载体下的各种媒介平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换言之,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平台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展开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向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医学专业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与《弟子规》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人人网、校友网、博客、BBS论坛以及QQ群平台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利用这些新媒介平台所提供的交流版块相互之间交流对《弟子规》相关内容的感悟,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微感悟大赛,海报设计,以及微电影等主题大赛活动,让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内容提高道德素质水平,进而使《弟子规》中的传统美德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典型范例,《弟子规》 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德育意蕴与内涵。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在针对医学生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德育教育意识薄弱以及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对医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尝试将《弟子规》相关内容融入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实施“尊重医学生道德教育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弟子规》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弟子规》的感悟”、以及“对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弟子规》的传播”等相关措施的方式,对提升医学生德育教育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伟.论传统古训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弟子规》、《格言联璧》培养大学生处世能力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32-134.

[2] 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43-445.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教育重要性论文篇10

常言道: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廢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因此,德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点战略工程,尤其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应该加强。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信息、眼界的局限,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等于零,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体育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新形式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1.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敢勇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进行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2.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王军霞勇夺世锦赛、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的事例,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讲解中长跑学习的意义作用,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再如,在体操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志力较差、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障碍,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精神。再有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加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蕴涵着竞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学校运动会,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的目的。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会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黄沙弥漫,而教师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教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德育真正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5.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渗透德育的关系

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应采取不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说明、榜样、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分等等。在众多方法中,教师可适当采用。 应充分考虑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和渗透,寓德育于体育中,才会使之认识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形成为崇高事业而锻炼的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