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7:39:33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范文篇1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农业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唐朝;农业经济职能

1农业经济职能需求分析

唐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经济职能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水利灌溉、农业技术和工具、病虫害防治等都是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维持农业的生产与再生产,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如土地所有制状况决定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在地域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政府通过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维持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的平衡条件,从而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1]。

2农业经济职能供给的约束分析

一定时代的政府职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财政供养能力的制约,从而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从职能供给的角度来看,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容易造成政府经济职能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常态。在农业经济职能履行过程中,政府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政府只有获得了相应的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以及协调作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小小龙。同时,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投入,而要想提高政府职能履行效果,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出,为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经济基础[2]。另外,唐朝法律以完备而著称,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其法典之众、种类之多、条文之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唐朝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唐朝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了法律根据,使得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能够高效执行。

3唐朝的重农职能

在唐朝农业,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针对唐朝的经济职能,其在执行过程中主要以行政控制为主,在行政控制的同时,也运用了经济杠杆来调节农业发展,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督课农桑,劝农桑是唐朝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政府规定[3]:农桑时节,不得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唐朝政府将劝农职责落实到了各级官吏的身上,将农业发展状况作为考核各级行政官员征集的重要指标。永淳元年,王方翼为夏州刺史,时值牛瘟,无法农耕,“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之。”唐后期虽政局发生很大变化,但鼓励垦荒与劝课农桑政策并未废弃。武宗时期,卢库(详)为唐州刺史,“召堰既成,秋日大登,八州之民,咸忘其饥”“劝农力田,兴复破堰,民歌其德。”这些举措都表明了唐朝的在农业上的重视,通过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经济职能的位移

随着国家的发展,唐朝政府权力开始了部分的适度剥离,政府开始从最初的全方位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到退出,这种适度的剥离使得经济能够自主运行,提高了经济运转的自由度。如,均田制→两税法[4]。在唐朝前期,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在这种情况下,均田制被“两税法”取代。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两税法简化了税目和手续,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综上,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政府经济职能是农业发挥的保障,加大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纵观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履行情况来看,虽然唐朝政府在履行农业经济只能种存在了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忽略这些不足,我国应当看到唐朝经济职能取得了成效,由政府指导的制度变迁愈来愈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刘芳华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具体到农业经济而言,更是如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于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才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及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农业,必须加强资源利用、绿色产品开发和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减少碳排放等,发展农业经济不应当仅仅围绕经济利益,更应当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一系列的社会效益。虽然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逐渐开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使用化肥或杀虫剂能促进及拨保证农作物的生长,但这会给土壤和河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此外,农业先进生产设施的应用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生产条件比较薄弱……这些现状都阻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转型的发展。因此,基于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形式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要相关部门大力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究

2.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首先应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还未大范围实现机械智能化,同时部分地区水利化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当地农业抗灾能力弱等。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碳经济的基础,所以需要借助相关政策加大对设施的投入,鼓励与引导农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对农业水利设计进行低碳节能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以及智能化生产,多手段共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相关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确保发挥最大且持续化的经济效益。2.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即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在生产方式选择上注重以低碳环保的农业模式代替高碳农业,逐步优化农产品结构,平衡农产品总量,注重向农业循环经济方向发力,借力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能源损耗以及降低废弃物排放,提升物质能量的利用率。而为了更快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借助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低碳农业信息化以及产品质量优异化。其中关键所在应当注重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要大力发展低碳的农业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政府及部门负责人应当发展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利用低碳技术使得农业生产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并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及废物利用,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极大推进农业低碳经济发展。2.3培养低碳型农村服务人才。为进一步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应当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是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所需人才的投入力度。首先,应当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综合素养培育,强化低碳环保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相关具体发展策略;其次,建立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重点围绕特色农业,针对性的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进一步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注重培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素质较高的农村区域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升人才上的支撑。

总而言之,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唯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够进一步促使农业经济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探寻当下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农村农业机构调整、大力培养新型农村发展的新型人才,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经营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丰宇.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2):27.[

农业经济范文篇4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为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区域农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变更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着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的向多元化的形式转变,有专家学者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贸易的影响日趋增加,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越发向复合型趋近。但是在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稳定和区域性的特性,严重的制约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分析,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低的阶段,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还受到当地市场经济信息应用率较差的影响,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性影响。因此,每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的政策规章制度内容,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协调性,同时也更能满足整体性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笔者针对此问题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1]。

2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分析

2.1调整并优化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状态,因此,在发展我国整体性经济的同时,也要切实的根据本国的生产条件,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予以探究,也要明确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实际作用。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作用尤其大,因此,一定要对农村经济予以统筹,并力求提高区域内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也有利于调整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协调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结构。首先就要促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予以优化,进而利于对其他农业经济资源的整合,将全部有利资源融入到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而后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出能力[2]。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经济贸易产业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农村经济的产出能力仍显不足,但是整体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仍较为稳定,当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出现结构不稳定时,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势,对整体性贸易经济的发展结构进行优化和整合,促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更为科学和高效。2.2利于经济贸易趋向于信息化发展。可以创建信息监测系统以及信息速报系统,将较为高效、科学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传达给欠发达的农业发展地区,这样可以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推广给有需要的区域,转变当地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实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会逐步将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予以转变,并对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予以优化和调整,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而在此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性的经济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就要积极地对这一现象予以协调,良好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优势,加快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首先还要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明确区域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而后再制定较为科学的、完善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也逐渐的达到优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陈勇.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序列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2.

农业经济范文篇5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存在,而农业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决定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而且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尽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慢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入认识,不仅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三)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也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农业用地较少,部分农业用地未能获得较好运用。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土地污染、破坏相当严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却持续下降。若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实施,就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此项方式是进行转换农业发展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同时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运用,是进行低碳经济转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式,利于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有效资源的循环运用。

(一)建立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在该模式中,沼气是重要的枢纽,通过食物链的加环技术可以将种植业、加工业以及养殖业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以往单一形式的种植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能量在农业系统中的利用,并且实现耗能低、高产量以及高效率的生产目的。在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分别为“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农民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选择了“猪—沼—茶”模式,通过对土地、果园、树木以及采摘管理等进行改革,体现出了茶叶的独特风格,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该种植模式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从而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生态系统整合模式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单程线性的结构模式,具体为资源—产品—排放污染,而且该结构模式中,两高一低的特点非常明显,即耗能高、污染排放高、物质和能源利用低。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都是毫无限制地进行生态资源的利用,加快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污染物的产生,如果将其排放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肯定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生态系统整合模式就是在创建资源—产品—再利用循环机制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平衡。在生态系统整合模式中,主要包括森林覆被、山地耕养结合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都不尽相同,而且有的地区地貌非常复杂,因此,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时,可以选择适合的地区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低碳循环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建立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模式

1.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牛粪、秸秆等一些副产物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基础材料,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以及大田作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比如,砀山县在生产砀山梨时,修剪果树后的枝条以及废弃的果渣,都可以在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以及梨园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还能生产出品质较高的食用菌产品,实现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

2.沼气制造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农作物来进行沼气的制造,对其进行加工,就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作用。比如,加工处理秸秆,对其进行利用,进一步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能源化的作用,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建设低碳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进而实现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经济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模式;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收入

自2015年政府部门提出“互联网+”发展理念一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将传统产业内容与“互联网+”模式进行结合,并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与手段,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以及科技化发展,为农民收入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有力保障。但如何合理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互联网+农业”模式对于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

1.1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对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影响。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但是,相关部门需要与当地的农户、涉农企业取得联系,通过对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变来加快农业的综合性发展,通过互联网手段的应用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民收入得到提升,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再加上现代化农业管理方案的应用,就可以从根源上提升农业的综合管理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特色发展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现代化管理。而“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在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特色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部门会运用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理念,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增值。其次,农业部门会从资源保护与资源可循环利用角度,对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特色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协调农业的现代特色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来提升农业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平台。

1.3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的提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对此,必须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运行。首先,农业部门需要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为目标,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其次,农业部门需要以资源的优化利用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体系,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农业部门需要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与生态性原则,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系统化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生态效益与综合效益的持续提升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需要对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互联网发展理念,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创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利用的有效性偏低

农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产业,在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并借此实现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对于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

2.2农业的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也是“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与农业互联网的利用率偏低有关。例如,绝大多数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以分散模式的应用为主,并没有对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予以重视。农民群众、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对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予以重视,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互联网的认识片面

一些地方存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接收信息技术较慢,对互联网知识掌握不深入,不全面,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民收入难以提升。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民群众对现代化农业和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其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来实现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

3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策略

3.1提升农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首先,加强“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智能终端来加强农业自动化运行的操作监管。因为“智能终端”的应用,可以对农业自动化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中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提高农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智能终端”的应用,还可以为农业电子自动化系统的信号控制与电路设置上设置“双重保障”,确保在出现异常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发出报警提示,提升农业自动化运行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其次,对农业自动化系统的统一标准程序接口予以高度的重视,确保在既定的程序运行下,提升整个农业自动化的运行水平。

3.2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5G移动通信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与各种无线技术进行有效的衔接。将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不仅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农业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进行扩充,对农业数据信息进行更加高效的整合与利用。所以,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

3.3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农村大学生回村发展农业。其次,通过一系列人才策略,将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吸引到农村,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性指导。再次,对农村的领导干部、种植大户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方法,通过这部分人带动相关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最后,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使其对互联网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愿意积极主动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5]。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对此,农业部门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加强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此来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路来凤.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今日财富,2021(01):52-53.

[2]刘颖会.“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J].农家参谋,2020(12):6.

[3]耿慧茹.“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03):186-187+193.

[4]沈张荣.分析当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及建议[J].新农业,2017(19):43-45.

农业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经济;增长;助推

农业保险是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对于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更为严格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新经济发展形式变化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使得传统模式的农业保险机制难以适应现有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各地区应面向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布局,积极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多种科学的应对策略,确保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机制的实施,切实降低外部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构成的影响与威胁。

一、我国农业保险实施背景与意义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以农业经济发展为载体,构建新经济发展体系,仍是我国21世纪初期重要的战略。换言之,农业发展作为我国的保障性产业,必须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实际产业优势,通过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实现对周边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农业经济建设能更好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然而,农业灾害及农业发展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优先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的稳步推进,提升对农民实际的经济保障力度,成为我国新世纪初期农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一环境下,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农业保险条例》修订版的,预示着我国农业保险开始向规范体系过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相关内容,《农业保险条例》实际上是对农业保险部分法律规范内容进行补充,促使保险服务中心进一步向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及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因此,《农业保险条例》实际上是明确了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作用,使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得到健全,改变早期阶段农业保险服务被动推进的局面,使更多地区的农民受益。不同于以往对于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此次《农业保险条例》的,针对部分农业保险适用范围及参保标准等进行规定,要求有关部门、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能面向农业经济建设的未来化发展,做好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推广,并在不违反农民实际意愿的前提下,为农民参与农业保险提供必要支持。所以,《农业保险条例》的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使农业保险的受惠群体充分扩大。构建和谐农业发展生态、强化农业保险服务、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标准等,是《农业保险条例》对于农业产生建设稳步实施的积极影响。[2]

二、农业保险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农业保险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农业产业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来看,养殖业保险、种植业保险、自然灾害损失保险及病虫害损失保险等不同保险类型,对于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单一以养殖业为主的地区,对于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然而,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加工等多层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农业地区,则对于农业保险不具有实际依赖性。因此,一旦发生农业灾害问题,通常对单一产业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农业产业生态,是指各地区农业发展中各类不同经济元素的构成。部分地区为更好推进农业发展建设,采用打造商业品牌的模式,构建以股权制为中心的农业发展体系,这一模式下的农业保险更多是与企业及村集体进行对接,农民本质上并不直接参与保险服务。此类地区对于农业保险的依赖性则相对更低。反之,部分基于传统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地区,由于经济元素及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较少,则容易对农业保险产生较大依赖。农业发展环境,是指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农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于农业保险依赖性普遍不高,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对农业保险依赖性普遍较高。所以,综合以上信息来看,农业保险实际上并非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及生产劳作才是创造农业价值的根本。但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同样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体系,通过提供经济保障,避免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波动,使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尽可能趋于稳定。[2]因此,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对于降低农民经济损失及稳固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具有一定作用。未来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应用,更应以维护各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为基本前提,结合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及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长效化服务管理规划,提升农业保险在助推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更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环境及控制农业经济风险夯实基础。[3]

三、新时代农业保险应用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实施与运用总体状况较为良好,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村经济增长波动问题。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业保险服务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农业保险的应用与相关服务项目的规划,必须在充分解决新时代农业保险应用问题的基础上,做好深层次农业保险服务优化,调整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及管理体系,为未来阶段农业保险更好推进农业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1.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足实现农业保险的多方面覆盖,加强农业保险服务保障能力,是农业保险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的核心关键。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服务及保险项目内容来看,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略有不足,未能针对各地区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做好多个层面的服务保障。例如,部分地区为提升农业经济基本收益,采取一推二保的基本政策。一推是指每年推进一项农业养殖、种植及生产创新,通过加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的试点应用,提升农业产值及农业生产水平。二保则是指从面向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农民农业生产的核心利益,实现农业经济建设的扁平化发展,降低农业经济发展负担。其中,部分地区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难以保障农业项目试点的成功率,一旦农业试点项目实施失败,即可能造成部分经济损失,该部分经济损失若由保险承担,则能保证该地区的农民经济利益,反之,则会降低各地区农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从现实情况分析,农业保险更多是为农产品提供保障支持,部分试点创新项目并不在保障范畴之内。长此以往,各地区农业创新发展水平势必有所下降,农业经济增速也将逐步放缓。2.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农业保险中针对保险机制的构建,不应单方面由企业提供保险服务,政府机构应同时为农民提供多种保险形式,使农民在参与农业保险方面具有更多选择,但从现阶段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构建来看,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步实现农业保险服务多元化推进的基本目标,促使农业保险的服务保障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但在部分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单方面负责农业保险的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农业保险产生诸多的霸王条款及保险标准较低的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未来阶段各地区要结合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好对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充分完善,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业务覆盖范围,并会同有关部门与执法机构,定期做好对保险企业的审查、管理与监督,提升农民参保的实际有效性,使农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5]

四、农业保险助推农业经济增长的保障策略

农业保险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是新时代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农业发展需求及农业规划,做好对农业保险基础保障机构的构建,切实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创新,加强农业保险对于多方面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覆盖,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面向保险公司及企业的服务监督,规范保险服务工作,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核心利益,提升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1.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服务的保障机制,必须从建立农业保险双向发展体系做好布局。双向发展体系的建立是指由企业及政府机构,协同推进对农业保险内容及保险服务的优化,根据当前农业发展水平,对外引入更多农业保险资源,使大量企业及民间资本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提供支持。随着企业农业保险竞争力的增强,企业为更好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势必需要对当前保险服务策略进行调整,健全农业保险服务标准,以此实现对农业保险服务质量的提升。政府机构方面,则要做好对农业保险服务管理的协调工作,积极面向农户做好农业保险宣传,及时解决农户在参与农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除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确保各地区农业保险参保率在服务保障机制的影响下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完善,不应单方面依赖建设市场竞争环境及政府协调,要从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等方面,为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持,使农业保险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能切实让农民成为主要的受惠群体。这样才能提升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6]2.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创新农业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是农业保险适应市场发展新环境的科学决策,也是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有效覆盖率的重要方式。各地区面向未来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需进一步搭建多元化对接平台,通过政府机构为保险公司及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使保险公司及企业能将更多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纳入现有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尽可能为未来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铺垫。[7]此外,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创新,必须要符合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充分分析各地区不同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经济布局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创新决策,既要实现农业保险服务发展的高质量推进,也要面向未来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做好多方面基础优化,使农业保险业务内容与当代农业生产需求充分挂钩,为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推进作用。3.加强农业保险服务市场监管加强农业保险的市场监督,对于规范农业保险发展及解决农业保险履约能力不足问题具有一定帮助。未来阶段,为更好面向农业经济建设做好发展规划,各地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保险服务的监督。第一,政府机构与执法机构要针对保险公司及企业保险服务内容及保险承诺兑现情况等进行定期审查,对于存在违法经营的企业,应通过政府机构进行业务转移,并对保险公司与企业主体进行处罚。第二,政府机构与执法机构要改变被动监管的基本现状,主动做好对保险公司及企业经营行为的管理与干预,使农业保险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服务保障,确保农业保险的运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邵全权,郭梦莹.发展农业保险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吗?[J].经济学动态,2020(2):90-102.

[2]杨明东,张岚,刘辉.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113-117.

[3]戴鸿丽.保险扶贫:内涵、实践与制度完善———以宽甸县为例[J].西南金融,2018(6):41-46.

[4]芮敏.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1):63-64.

[5]王益慧,程川,沈琼.新型职业农民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10):81-87.

[6]甘天琦,李波,邓辉.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县域农业经济增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47-157,198-199.

农业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潜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对于农业生产增产和创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在摸索阶段,只有提高了农业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一套完善的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才能让农业生产规模更大,生产效率会提高,同时还能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农业生产就会从原来的粗放性和单一生产方式,向着集约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会减少,生产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会变得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会提高,产量也会增加,这样就能满足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能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农业信息化主要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采取的是农场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大,信息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要晚得多,存在着农业信息化经验不足问题,农业生产缺乏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差。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信息化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信息化生产,建立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土地分布不是很集中,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资金多,农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落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我国农业信息化推广难度加大,需要投入的成本高,农业信息化推广具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投入和产生的效益不对等,农业信息化也就会失去意义。农业信息化牵扯到了很多内容,不但关系着生产,还包括自然条件、农作物生长规律、资源的分布等,这些属于直接生产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农作物的加工,这也就说明了农业信息化需要搜集海量数据,同时还要细化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是由农民去完成的,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不足,生产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农业信息化推广面临着很多阻碍,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成。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且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这也就意味着农业信息化就有公益性的特点。

二、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调整农业结构之后经常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问题,然后重新调整结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可以扭转这个形势,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还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海量的农业信息和数据,预测和分析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避免农产品的积压。农产品销售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也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农技人员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传授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还可以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将科学技术化为生产力,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业生产会从劳动密集型走向科技密集型,生产效益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生产想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信息化之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盲目性,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农业生产观念滞后,主要依靠的是个人经验进行生产,农业结构缺乏合理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农业信息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市场信息和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然后有目的性的调整农业结构,既能满足市场对各种农产品需求,又不会出现过剩问题,导致农业资源被大量浪费,农产品的利润变少,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只有农业结构合理,才能实现供求均衡,农产品不会被浪费,农业资源的分配会更加平衡。农民从互联网中获取农业信息,对农业政策足够了解,生产会更具有目的性。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专家决策系统,为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农民也可以得到农业技术意见,不断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传统农产品销售受地域限制比较严重,有些农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就会出现腐烂,农户会遭受巨大损失,也会波及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农产品销售平台的构建,使得农产品销售的途径变多,农民只要将产品信息发到网上,消费者在下单之后就可以直接发货,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农产品需求信息获取也就会更加方便,农产品销售效率更高,突破了时空限制。(二)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就可以优化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农业经济增长持续动力,可以为农民提供多个方面的指导建议,比如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和方针等,同时还能推动农业合作脚步,农业生产会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我国农业发展不能局限在国内市场,要致力于开发国外市场,拓宽农业销售渠道,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农产品要走出国门,除了要提高农产品品质,还要了解国际市场变化,对农产品市场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有快速地获取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能力。(三)实现资源合理分配。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缩小和国际农业生产距离,各级政府也要在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作用,给予农业生产必要的政策扶持或者补助,加大人力、资金、技术投入,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生产资源主要有土地、人力、技术、机械等,农业信息化要合理分配资源,将各种资源协调统一起来,这样就能降低农业风险。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进行跟踪,对农产品产业链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农业生产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既要有动态化农业信息,还要为农户提供交流空间,相互分享农业生产经验,技术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贵慧.探析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家顾问,2019(4).

[2]石冬梅.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8(20):3.

[3]刘会宗.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3):325-326.

[4]赵擎昊.政治经济学视阈下探析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26-27.

农业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经济增长;促进

1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及意义

1.1农业信息化的特点现代农业通常指在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下应用现代的农业技术装备和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中期,农业的装备技术水平被人们所重视,电气化、机械化普遍被认为是现代农业的标准;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重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化、社会化及商品化又成为当时现代农业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广泛应用所能掌握的信息技术,并不断加以创新和改善,使自动控制、电子信息、网络通讯等科技技术逐渐渗入到农业发展所需的设施装备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内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也逐渐渗入到我国农业行业中,当今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征主要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同时能有效转变生产方式,将生产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以整合,以达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农业信息化在发展方面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的目标。

1.2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农业信息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及科学管理水平并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随着当今世界的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中必不可缺的助推力,它的存在在农业领域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新时代。因此,21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农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方向,依靠现代技术改造是传统农业获得新发展的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生产要素、农业资源及市场信息的运用水平,使农业的发展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综上所示,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的信息化。

2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提高农业生产速度及质量农业的发展历史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划分一般为3个阶段:原始、传统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游牧和采集,通过石器工具的使用进行简单的农业活动;传统农业则吸取了一定的经验,农民使用人力、畜力、自然力量及手工制造的铁具来进行生产,农业生产效率并不高,自给自足是当时普遍的自然经济状态;相比之下,现代农业注重信息化,在生产工具方面具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同时,又能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因而现代化、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有助于科学化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必要信息,对生产过程中的土地及气候进行准确掌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工作,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速度及质量。

2.2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积极方面,它是增强资源配置优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捷径。信息化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生产不仅能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做到成本和时间减少,从而使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得到增加。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还能有效管理调控不及时、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农业市场的流通效率,减少交易风险问题。信息化技术能有效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使精细化发展模式逐渐取代粗放式发展模式,从而使农业的经济增长有效被带动,而这也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

3.1农业信息化是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现代农业从发展初期到逐渐向成熟靠近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较为落后,生产效率不高。而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技术装备的水平,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拔,信息化更加突出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可以说如今现代农业的标志便是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需紧跟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的信息化。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景也相当广阔,因此,农业信息化是现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信息化对生产及市场的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对农业生产过程也起到了显著的提速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能够解决一些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实施农业信息化还解决了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使市场需求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被农业生产经营者所获取,及时做出相应的生产经营策划,从而使市场风险大大降低。此外,通过网络途径销售农产品,可以使交易成本得到一定的降低,从而起到提高农业生产者盈利的作用。由此看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下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4加强农业信息化的方法

4.1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指导思想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持,想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应改革农业经济产业,不断加深对信息化经济应用技术的了解。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培养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让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学习更加先进的相关知识,使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建立完善管理体系能有效推动农业市场化水平,准确把握农业市场的发展方向,从整体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2提升农业产业信息宣传水平农业生产者要对农业信息的建设标准有充分的认识,然后结合科技手段使信息化生产和建设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使农业产业的信息宣传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利用网络传媒,对相关的农业生产信息进行传播,或组织下乡宣传活动,进行可行的技术知识的传授,确保能做到有效地普及农业信息化的相关信息,使农业信息化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递,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这对农业的经济增长也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4.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现今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仅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更加需要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资源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从而起到完善产业信息化,改善现今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态的作用。因此要做到建设及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使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农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完善通讯及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生产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事业中来。同时也应重视相关农用信息的更新,从而做到及时更新农业数据库。资源有效管理的加强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培养信息化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在快速进行中,现阶段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技术培训,使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在培训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邀请专家学者及一些有经验的农民进行指导,要尽可能的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受训人员可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同时应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普及。有了技术及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农业的经济增长便能更进一步。

5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需要依靠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带动。农业是国之根本,只有农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国家经济得到有效的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广大农业工作者积极投身参与进来,加大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进而使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使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强国的目标尽快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振.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推进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2]刘会宗.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325-326.

[3]张耀.OpenStack云计算平台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农业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状态。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的形势发展需求,生态农业应运而生[1-2]。

1生态农业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土地形态,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将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绿色环保与农业经济一体化,生态农业的品种也丰富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不断创造可发展方案,同时结合科技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化,促进农业发展[3]。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占比非常少,农耕产出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循环利用资源,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生态农业的产生,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2.1改变需求结构。只有完全了解现有的农业产品特性并加以推广,才能促进农业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在推广方案的前期,需对现有农作物产品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具体落实农产品需求结构层次,从而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增值、销售等方式相结合推行,并且利用生态优势,创造一条龙型服务方式。另外,加大绿色产品的特殊加工生产,利用不同的加工技术,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拓展销售范围,加快推广成本低、集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品[4-5]。2.2加速农业发展进程。生态农业结合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的精华,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耕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预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农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2.3转变供给模式。目前,我国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产品的市场供给范围也随之拓展,同时对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对此,应加大力度洽谈农作产品的进出口合作[6],转变供给模式。当前,我国大部分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需求,下一步应不断改善农作物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提高现有资源标准品质,努力达到品质要求,不断改善国内农作物产品现有市场范围和品质。

3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

3.1加快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村经济效益。3.1.1深化供销合作机构发展。在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占比约60.9%,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在农村现有的资源下整合方案,建立完善的购销网络信息综合性机构。实现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推动我国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相结合,及时组建社区服务综合性平台。不断创新供销社体制改革,方便实现购买服务和及时转移各项政府职能。3.1.2加快农村其他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到户的目标。逐步加快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江河上下游地区的补偿机制。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同时完善林权抵押货款等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森林保险及配套服务建设。积极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机制,实现村民全员参与机制改革[7]。3.1.3加快农村融资制度改革。生态农业不断发展,适应了当代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国家政策支持给生态农业提供了发展平台,更加有机会引进各界投资资本进入。但是,由于当代生态农业融资制度不全面,造成资金投入不能及时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应完善现有制度,使资金更合理化使用,避免造成损失。投资商的进入会使资金更加充裕,有利于促进新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3.2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效益。3.2.1兴建水资源项目工程。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管理,配合现有资源,创建节约用水活动,让村民全员参与,让村民形成节约用水习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我国现有水资源非常有限,其中有些水资源遭受污染,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处理工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适合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8]。3.2.2提高畜牧的饲养标准。农村饲养家畜非常常见的情况,大部分村民以散养为主,喂养方式比较单一,产出效益比较低,村民均是以自用为主,几乎不进行外销。如果村民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和条件,进行合理化、标准化的管理,定期给家禽打预防针,降低传染病概率,同时配合标准喂养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加畜牧产出量。3.2.3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渔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农业经济资源,现在有些农村鱼塘安排不合理或者直接荒废,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养鱼。有必要改造池塘,改善生存条件,安装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水质情况,避免造成损失。同时整合鱼塘养殖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作物和渔业相互配合,逐步改善产出效益。3.2.4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进程。我国农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棉花、马铃薯、花生、水稻、油菜、大豆等各种产品。为了保证产量,应加快水稻的实际产量,提高马铃薯收割、玉米机收、大豆机收等生产水平,发展北斗卫星的精确定位、物联网和自动导航功能,促进我国农机装备更新换代。3.2.5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传统的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不懂科学利用地形,不会运用先进技术。以中国农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应发展培训专业知识的基地,遵守专业培训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有技术的现代职业农业经理人。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专业知识人员加入农业产业,不断创新农业发展形式。3.2.6积极防治各种污染。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防治,实行轮流耕地,积极栽培各种绿色植物,提高农村废弃物使用率,以绿色环保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科学施肥、科学打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结束语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时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符合国情,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需要加大对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并且聘用专业人员合理利用资金,严格规范、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增收。

参考文献:

[1]郭书田.21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20-28.

[2]何琼,杨敏丽.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2):21-25.

[3]王寿辰.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7,29(3):47-50.

[4]张云磊.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82-84.

[5]冯晓明.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6(2):57-58.

[6]鲍斯琴.农村经济科持续发展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7(20):37,39.

[7]郭亚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3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