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7 17:05:52

教育知识管理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1

论文摘要: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教育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策略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教育知识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其核心理念为对各类知识的分类与转化。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的知识(Know-what)、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Know-why)、如何去做的知识(Know-how)、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Know-who)。[1]其中,前两种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即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后两种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即经过长期积累而得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学校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教育知识管理为一种教育知识管理视角,是以各类教育知识作为文化资源,以知识或知识活动作为教育组织的核心财富,对知识的获得和继承、知识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知识互换和教育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结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增加进行管理,以发挥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教育组织的智慧,从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3]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为动态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探究模式,不断丰富和升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即基本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体系、教授知识及研究学习能力、积极上进的个人情感和高尚的品质。现代社会中,新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和知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爆炸性增长。在此背景下,具有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其中的知识精髓,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广大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代社会提出的复合型教师观,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的角色向教育合作者积极转化,而且还要具有研究能力,具备对工作的反思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4]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成长一度具有“自然成熟”烙印,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环节完成新教师的自发成长过程。为了实现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采用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职进修等方式为辅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教育培训一般以技术操作类为主要内容,片面地注重教学技能和技法的作用,忽视了实践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使得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极其有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教育知识管理思想的引入,改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第一,个人知识库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对教师个体的各类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个人知识库以整理容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汲取的有价值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自主总结学习,又可以利用培训学习等途径完成知识库的建立。此外,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来获得各类富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个人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后,教师先建立知识地图,随后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完成个人知识库的建立。第二,个人知识共享与交流。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显性知识,从而充实个人知识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与其他人员的积极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外化。通过上述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可以达成汲取新观点,获得新思路,感悟新知识,增加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式技术,博客、虚拟学习社区等手段,可以实现教师个体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且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第三,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知识转化理论,通过教学实践完成知识应用,可以获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积极转化,最终加速知识的内化进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经过观察、体验和反思,不但可以获得其他个人的隐性知识,还能够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播给他人,从而通过上述双向过程,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并实现知识的价值特点。

作者:白利斌 单位:本溪市溪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张军辉,张新明.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2]葛萱,张新明,王清.教育知识管理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35):227-228.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大量低质重复的信息资源也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网络迷航”或“信息沉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积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高效利用和管理信息和知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问题,探讨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以期对提升教育信息资源由数据信息管理到高效知识管理的层次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2教育知识管理概述

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知识进行管理也相应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包括农业经济时期的文献管理、工业经济时期的技术管理、信息经济时期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经济时期的知识管理。可见,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对知识内容进行管理、组织和重构的管理活动。就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而言,则是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衍生。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分析教育知识管理的特征和内涵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目前普遍认为,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相关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教育知识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信息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更强调从获取信息数据到构建知识的转化,更强调新知识的创新创造和生成共享。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

3目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实践中,当前多数学校的思路和理念依然因循守旧,延续了传统模式下对教育信息的汇集和整理,更多的学校仅仅是将众多的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网络视频等存放在校园服务器或者门户网站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更多关注“量”的堆砌,鲜有关注“质”的评估,缺乏对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新内涵的关注和把握,导致诸多静态资源难以在师生的日常教学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对于既有知识的管理,更多的是进行有限的汇集整合,并没有从知识生成、知识迁移、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的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扩充和甄别,也缺少与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融合。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系统,能够为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

4面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方案

4.1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为目的,考虑内外部环境与资源,选择支持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战略规划,并且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与引进各种知识管理的流程。依据安达信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可遵从如下六个步骤:(1)认知管理阶段认知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学校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意义,评估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学校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通过知识管理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确方向。(2)战略规划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拟定知识管理战略,即知识管理的目标与范围焦点,同时拟定信息技术、组织架构及知识管理流程等方面的战略。具体而言,首先从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以及教育教学各个业务流程及岗位等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其次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与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另外还需进行知识管理技术的需求分析及规划等。(3)设计阶段此阶段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工作。先导计划的选定:知识管理项目常会先选择一个对于组织抗拒较小,接受程度较高;能突显效果,以产生回响且较易成功的地方开始,以提高整体信心。因此,在建设面向教育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平台时,可先面向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如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等,进行知识管理的实施,在获得教师的普遍认可后,再继续推进到整个学校层面的信息资源,包括管理类资源、服务类资源、社会性资源等,由此实现循序渐进的建设进程。四大构面的设计:四大构面包括战略规划面、流程面、IT面以及人和组织面,对其设计即对战略阶段所规划出的目标与方向进行具体实施设计,此阶段属于操作导向的设计。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将针对知识库中的内容、框架、组件、模块、索引和接口的设计;组织架构中各种知识管理流程的活动设计、相关角色的设计、工作环境与接口设计等。(4)原型开发与测试阶段安达信公司主张知识管理项目的引进要以原型即proto-type的方式进行,即先从小部分引进,边做边学,边做边改,通过使用者和各知识管理相关单位不断地沟通,按照“原型开发——原型测试——原型修改——再测试”的循环工作方式,以便学习和扩大延伸知识管理的范围。(5)导入阶段知识管理项目经过原型的循环扩大到使用者认可接受后,就可以进行引进上线的阶段,此时要特别注意教育培训、技术支持、配套服务和维修改错等工作。另外要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在变革过程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权限,师生员工或多或少会对新的变革产生抗拒心理,而通过明确职责和权力,能提高其配合意愿,确保知识管理平台的顺利实施。(6)评估维护阶段完成知识管理与系统导入工作后,必须对平台系统作出正确评估,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回馈,运用到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中。此外,由于环境的改变,知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也要随时更新,否则仍利用陈旧的知识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对既有资源进行全盘清理,对一些效用较低、重复度高的信息资源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归并,同时要引入最新资源形式和相关研发成果,使得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始终处在一个较高层次,从而有效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4.2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流程规划

在流程规划中,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策略性业务循环;第二阶段是找出信息杠杆点;第三阶段是加入人员;第四阶段是确认信息和知识内容。由此绘制而成的知识历程图才会显示出“谁”“何时”需要“什么信息和知识”,可为建设知识管理架构提供行动指南。反映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即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学模式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流程、其中的关键信息点和知识点,师生双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实施策略,以及对全篇知识内容体系的整体认知等。

4.3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技术规划

知识管理平台实施的技术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标准化,即在知识历程图和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创造通用词汇,制定知识内容类型,为收集、分类、存储和分享建立共同的标准;二是在知识内容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功能架构、技术实施方案和策略等。(1)知识内容标准化知识内容标准化就是创造编制通用词汇,为整个平台系统提供一致适用的分类机制,使得散放各处的知识内容,无论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的或是非文字表达的知识内容,都能够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结构开发、知识管理自动化流程设计等工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进行数字化知识分类,这些数字化知识包括网络信息、教学课件、电子文档、数字图书、以及相关教学视频、音频素材,也包括网络数据库等。对其进行有效编码和归类,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和结构化,从而更易查询、索引和呈现,于此也可促进知识的隐性与显性的转化和利用。(2)确定技术构架在规划知识管理技术方案时,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确定技术架构,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是在界面层,建立起全局统一的外观,为各种来源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一致性的访问界面,建立个性化的统一的浏览方式,采用成熟的门户设计技术及培养称职的界面设计人员。二是在存取层,实现保护信息和安全控制,确定信息和知识存取的权限,评估各种存取方法和成本,慎重选择存取技术,确定安全人员和密钥设置,在存取安全和便利之间寻求平衡。三是在协作智能和过滤层,实现知识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存取,优先考虑注册、搜索等传统信息访问和过滤技术,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逐步引进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智能等。四是在应用层,促进知识交流,创造竞争优势,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功能应用,优先考虑导入协作工具以建立知识社区,运用导入内容管理、智能及E-learning等技术。五是在传输层,提供网络连接和传输能力,对网络课程、网络视频、远程交互等功能进行网络通信量及带宽的评估和实施。六是在中间件/集成层,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运作,在集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评估集成对象、设立集成目标和确定集成技术。七是在存储层,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要清查资料来源,实现来源精准化,建立与存取模式相集成的资料架构等。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智能化管理的需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将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知识集合,以实现知识的生成、传递、利用和共享。在教学实际应用中,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将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乃至整个网络教学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而言,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是符合组织特色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式,由于各个组织结构和功能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解决方案。本文所探讨的构建方案,也只是为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定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规划的参考模型,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还需在学校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开发设计。

作者:王馨晨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开际,李志宏,刘勇.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JeremyGalbreath.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inEdu-cation:AnOverview.EducationalTechnology[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0,40(5):28-33.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J].电化教育研究,2001(8):23-26.

[4]朱海勇,孙国,刘晓光.知识管理平台几个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4-19.

[5]高飞飞.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6]王月沂.面向知识管理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的系统集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67-68.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双主体学习论;远程教育;知识管理;学习力

在新的时期,远程教育的定位已不限于学历补偿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远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与模式转型,更体现了远程教育当下的新的历史使命:满足学习的多样化、不断延续的专业更新、技能提升等学习需求,并通过“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建构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共建机制。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远程学习者(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都有不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分互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比“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这一问题更紧迫、更深刻的问题是,学习者更需要在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二是远程教育的教学、学习、管理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员都需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储存、交流、分享、运用、创新等教或学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行为。三是远程教育在建设其资源库的同时,要参与社会(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种共建共享活动可以看作是远程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教育教学类)知识管理库的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新时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个体与远程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论来指导,这是时代赋予远程教育的使命。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知识管理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它既可以指导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指导个体的知识管理。正是这一方法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更加真切,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定位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推送功能,这就弱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长期桎梏于传统教育的樊篱。在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交互,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如何保证、评价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论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也使远程教育疲于“技术更新”,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变革重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同时,远程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投入导致基层教学支持的弱化,理念的不足与支持的不到位等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学习力”的应试现象,等等。正是源于对远程教育发展危机的深刻认识,笔者才有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双主体学习论”思考和诉求。“双主体学习论”是笔者在借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2012)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学’与‘后学’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对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力,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双主体学习论”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并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生的学,是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第二,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不同的是,“双主体学习论”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有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双主体学习论”则把教学活动构建为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的交互的知识管理过程,师生是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的是平等交互(共享、传播)下的创新与应用,尊重知识的权威,更看重基于知识与信息交互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第三,“双主体学习论”把教学活动阐释为师生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它的基点是师生这个教学组织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双主体学习论”的提出,首先解决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即教师、学生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即学习力。它认为远程教育不是简单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推送与学习支持(交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培养一种具有“知识管理”方法论意义的学习力,达到具有教学相长意义的互生共进效果,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完成其各自的学习任务。其次,它对教师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学习者(先行的),这就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要求。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巩固,科研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法论的认识深化。再次,“双主体学习论”既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审视,包括教学认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一种尝试。交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然而对交互本身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限认识,如知识答疑、资源与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因此,在“双主体学习论”的视域下,远程教学的交互包括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内容与信息渠道的交互,以主体为中心的背景信息与学习的策略、方法的交互,以远程教学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数据的存储与分析的交互,并共同构成师生知识管理活动的生态圈。最后,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作是一种先行的知识管理行为,虽然其理论、知识是显性的,但具体到教师个体,因其知识内化与外显的方式不一样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色),但通过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分解,就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这种突出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可汗学院”课程(微课)的成功之处。当下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教”的引导,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知识的转换与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学习先行者的“分享模式”比传统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后行者)学习活动的内化理解。如果说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那么大学、继续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其重点则是培养师生掌握、管理、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双主体学习论”是基于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一种继续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力”。如何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分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呢?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教师层面,即学习先行者的学习;二是师生交互的层面,即对知识的“分享模式”;三是学生层面,即学习后行者的学习。1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师同样面临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问题。不同的是,远程教育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由教育技术支撑的特殊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种能力的认识只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还没有达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把这种利用工具的能力作为其学习工作的能力进行认真对待。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关键的生存能力的就是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即“双主体学习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继而才是分享者。而教师这种学习力的培养,则涉及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见表1。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掌握的有新的知识点(包括在层次与范围上的突破),新个案的实践方式,或者是新的知识组合方式,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知识渠道,等等。不可否认,长期的教学实践会不断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但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新认识、新方法、新结构等的突破,而新时期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其学习的压力所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内容的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的新的教学需求等。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过程是一个合作活动,而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则是开展项目研究合作的重要前提;科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把握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通过理论借鉴、新方法实验寻求新的突破口。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因此其管理活动包括一般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效率的高低在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就主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上对教师四个活动类别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分析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其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强化。2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知识管理并非单纯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包括学习中的获取、储存、分享、交流、运用、创新的方法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论。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互,就是教学活动中的答疑互动、讨论互动、研究互动、信息互动等显性交互。而“双主体学习论”把师生放在学习的同一起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享、讨论、创新来进行理解、掌握与发展应用知识。在这个分享的交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解角度和把握程度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基础就是双方共识所在,只要双方共同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关于知识的师生对话就更具建构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分享、交互除了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有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涉及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信息的认识与把握方法,知识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普及,使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当的信息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整合与指导下,才能转化、培养成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具体来说,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互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交流、基于专业课程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信息渠道的分享和学员的反馈(学习需求、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甚至还包括师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交互式建构。3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动分享及其引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远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学生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先就是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知识管理的知识,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因此它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远程学习的工具性知识。而当下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专门的关于指导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课程,或者只有一般的针对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获得的远程教学支持弱化了很多。再次,专业课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学生主要向学习的“先行者”学习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效果检验与选择,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力。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主要通过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模仿借鉴、讨论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等交互活动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学习力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1建构

“双主体学习论”为我们明晰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性质———知识管理,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这两类学习主体之间存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对远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方面的知识管理论述,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双主体学习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型,见图1。在这一模型中,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交互、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交互活动中:A.教师知识管理平台、B.教学交互平台、C.学生交互平台(学生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层面,两个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并以其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学习任务与研究活动为实践载体来开展的。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活动本质,及其内在的方法策略。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双主体学习论”中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关系:在学习知识中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开放教育的真正本质:远程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超越就彰显在学习力的培养上,彰显在学习者的培养上,彰显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所做出的贡献上。

2思考

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下,我们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以下四点思考:(1)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因为相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知识管理的技术环境、工作环境。因此,无论是时展的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远程教育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普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强化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学习能力。(2)强化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管理理论一般有知识管理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要进行重点指导,如知识管理的MindManager、PKM2.0,知识获取的百度文库、百科、新浪共享,知识保存的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本,知识分享的Blog、Twitter、微博、豆瓣、wiki,文件检索整理的Everything、Totalcommander。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练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利用这些理念、方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由信息渠道、知识库、分享交流渠道等构成的知识管理分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的工具为技术支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最终达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提升其学习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3)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包括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教学交互平台,这两个平台以下面两个信息库为基础:教师信息库(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学习等信息)、学生信息库(包括学历背景、就业背景、专业课程背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管理,因为其涉及到教师最新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研究信息等,也可以增加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的功能;教学交互平台也可以增加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的功能。当前,教学交互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内容建设)已经不是什么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功能拓展、交互延伸与数据的储存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因此,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还应有一个知识库建设和分享交流的功能:教师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包括专业理论前沿与热点、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科研论文、科研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管理模式与经验、教学管理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分享等;教学交互平台的知识库包括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教师的重难点解析与学生的疑难点解答、课程案例分享,还有代表性的教学指导日志等。其中,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建构性功能,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再建构。(4)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双主体学习论”强调在分享知识中交互、创新,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有分享的主题、解构的方法、创新的方向等。“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就为我们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独立性,即保持专业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能因为分享交互而杂乱无章、毫无体系;二是以重难点知识的分享交互为载体,在分享、传播、创新的过程中融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三是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统一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过程,只有融合了师生“分享认识”的教学资源(知识素材)才更具有储存分享传播的价值,才更具有创新的潜质。

四、结束语

教与学的最高境界都是乐在其中。在“双主体学习论”视域下的远程教学,由于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就会出现: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与学习模式可以供学生分享,平常的工作日志、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可被同事借鉴分享引用,或者从其他同事那共享来的日志、经验等也非常受用时,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学习方法的认识和学习目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如此受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了不小的知识库,还有不断建设积累下去的欲望时,基于对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就会把学习与交互的每一个环节转换成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转换、存储编码、显性化分享和创新应用等可视化、可操作、充满惊奇与快乐的旅程,并乐此不疲。

作者:李兵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兵.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J].继续教育,2012,(8).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6

(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国外

国外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H.Hargreaves)1999年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发表的《创造知识的学校》(Theknowledge-creatingschool)一文。[1]这几乎成为日本著名知识管理学者Nonaka1991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传世名作《创造知识的公司》(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8年后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遥相呼应,因而哈格维斯这篇论文被认为是目前国外研究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最直接而重要的一篇文献。2000年哈格维斯又一篇力作《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Theproduction,mediationanduseofprofession-alknowledgeamongteachersanddoctors:acomparativeanalysis),首次将研究的视角切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方面,因而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国际经合组织(OECD)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际经合组织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2000年出版了《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earningSociety)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论文。[2]教育技术专业英文杂志《EducationalTechnology》从一种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独特视角密切关注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1999年到2003年,一共刊发了3篇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如表1所示)。由于《EducationalTechnology》是一种世界性学术刊物,因而它对于引领全世界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我们理当特别提到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ISKME,InstitutefortheStudyofKnowledgeManagementinEducation),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推广、应用的非赢利性机构。2002年12月,ISKME和另一个美国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旧金山湾地区和硅谷知识管理论丛(theSanFranciscoBayAreaandSiliconValleyKnowledgeManagementCluster)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成功地举办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高峰会议。

来自全美各州的中小学、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后,ISKME主席皮特瑞兹(LisaA.Petrides)将这次会议经验交流的集体智慧撰写成一篇专论-《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范畴的确定》(KnowledgeManagementinEducation:DefiningtheLandscape),这篇专论对中小学、大学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学校效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又是众多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备受人们关注。LisaA.Petrides的其他研究成果还有《知识管理:教育管理者探索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生态框架》(KnowledgeManagementforSchoolLeaders:AnEcologicalFrameworkforThinkingSchools),亦有非常大的影响。此外,国外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有JillindaJ.Kidwell的《如何将公司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应用到高等教育中》(ApplyingCorporateKnowledgeManagementPracticesinHigherEducation),J.MichaelSpector的《知识管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KnowledgeManagementinInstructionalDesign),AdisornNaUbon的《知识管理在在线远程教育中的应用》(KnowledgeManagementinOnlineDistanceEducation),AndreasAusserhofer的《迈向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知识管理和E-learning》(E-learning&KnowledgeManagementtowardsLife-longEducation),DarrellWoelk的《知识管理和E-learning的整合》(IntegrationofEl-earningandKnowledgeManagement)等5篇论文。

(二)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我国大陆

从查阅和掌握的文献来看,我国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刘毓1998年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比国际上起步研究的时间还要稍微早一点。而后相关论述开始不断涌现。从1998年至今,已有研究论文117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根据研究的不同焦点所在,我们将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归结为三类:

1.从教育技术专业学科角度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由于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人的素质与组织智慧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国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如祝智庭教授、黎加厚博士等)以一种敏锐的专业眼光捕捉到这一理论有可能对我国教育革新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自身的革新与发展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积极倡导我国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致力于这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我国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博士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下)》一文正式揭开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而后到如今,教育技术专业的杂志和网站刊发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14篇(如表2所示)。

2.从图书情报学科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知识管理是组织和个人创造和分享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与图书情报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图书情报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从这一专业的独特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目前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基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我国从图书馆专业的视角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的韩莉1999年在《图书馆论坛》第3期发表的《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初探》一文,而后形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杂志论文89篇。

3.从教育管理或教育组织行为学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管理学领域中管理思潮每一次演进与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许多管理新思潮,如全面品质管理(TQM)、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及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无不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新的思维。[3]知识管理,被人们誉为管理学领域日渐璀璨的一颗明珠,必将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更多的革新启示。因此,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从教育管理这一独特的专业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教育管理专业学科的视角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始于广东江门教育学院刘毓1998年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最后,我们要提到两件令人欣慰的事,这也是每个关注或致力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人员值得高兴的两件事:第一,我国大陆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成立了一些关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机构。目前已成立了两个,一为沈阳师范大学的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中心,另一个为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主持的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当然,由于两个中心成立的时间都比较晚,北师大的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成果方面还非常单薄。第二,2002年,我国大陆有四名研究生首次将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主题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因而,到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形成了学位论文研究成果4篇,详细情况如表5所示。

(三)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我国台湾

从查阅和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台湾实践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专任助理教授高博铨1999年5月发表在《师友》杂志上的《强化知识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一文,这一开篇之作正式拉开了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从此,滚滚的研究浪潮相继展开。2000年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所长、中正大学知识经济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如哲博士出版了国内外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本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专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教育领域及其革新为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本专著直接聚集于教育与学校情境的知识管理,从教育革新的高度来探讨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途径。2001年5月、2001年10月以及2002年10月台湾中正大学教育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台湾“知识管理与教育革新发展研讨会”,我国台湾许多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共100多人参加了这三次经验学习和交流的盛会。三次研讨会共计形成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65篇,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台湾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发展。2001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举办了“知识经济与教育发展研讨会”,在研讨会的188篇研究论文成果中,有12篇论文的主题涉及到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应用与研究。2002年6月,台湾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吴明烈教授创办了台湾“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的学术机构。这一机构在努力探索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同时,积极地对外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一次面向台湾中小学教师开设了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班。到目前,开班已达5期,培养并倡导了大批一线中小学教师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中小学方面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近几年当中,台湾的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1999年到现在,台湾各类学术杂志刊发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达94篇,应该说是掀起了一次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浪潮。最后,我们要特别提到台湾的研究生,他们是台湾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队伍中一支十分重要的研究力量。从1999年到现在,台湾有58位研究生(有硕士也有博士)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并将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主题作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到目前,形成了学位研究论文成果58篇。

二、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应用: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新使命

(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通过以上对国外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初步发展的阶段,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仅有10余篇论文资料。对于探索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更是甚少,只有2篇论文稍有涉及,并没有系统的研究。但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值得去开拓。

2.国内研究现状从以上对国内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我国大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从1998后至今,已有研究成果120余篇。不仅起步研究时间要早于国外,取得研究论文成果也要多于国外。应该说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落后于国外,与国外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就国内本身来说,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最资深的研究是我国的台湾地区。无论是从论文成果的数量、研究的主题,还是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程度等各方面来看,我们大陆的研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三大主阵地(教育技术、图书情报学、教育管理三个专业)都没有上升到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即从人的层面来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教育领域中智慧资源的核心,即对教师的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我们形成了近120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但这120篇成果当中,仅有东北师范大学2002届研究生李灵莉的一篇学位论文对教师的知识管理作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这是我国大陆近几年阶段性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局限与不足。这实际上启示着我们,关于教师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必然成为大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未来研究的重心和趋势所在。

(二)为什么教育技术专业未来研究的新使命是要重点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应用

1.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是拓展国内大陆当前的研究局限,从而奠定未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的必然需要。从以上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走在最前沿的并不是国外,而是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我们大陆的研究与我国台湾地区之间还存着一定差距。(1)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教师理应成为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所在,但我们大陆目前的研究非常缺乏对教师的知识管理的关注与重视,这是我们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不足与局限。(2)台湾本是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沿,但从我们的分析中发现我们大陆的研究甚少有引用或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甚至不知道或不了解台湾的具体研究现状,非常缺乏对台湾研究资料的吸纳与创新。我们大陆广大研究生缺乏对这类热点研究主题的敏感性,只有4篇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而台湾有58篇。我们认为,我们大陆的研究与国外没有多大的差距,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以人为主、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应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甚至是面向学生的知识管理,积极地吸纳和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建构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突破当前的研究局限,消除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差距,奠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知识价值链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教育技术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管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流、整合、内化、评价、改造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的知识总量,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组织还应有与外部环境交换知识的通道,从而保证知识来源的丰富性。组织成员通过共同努力,更新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个人首先通过摹仿习得他人的隐性知识;接着将这一部分隐性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出来后,外化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与先前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组织内共享;最后组织中的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通过对知识管理定义与管理过程的分析,知识价值链可以具体化为如图1所示的K9知识链。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在发展中注重创造新的资源和过程,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同时,教育技术一直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促成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能带动教育技术的进步,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能引发教育技术的关注。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意义也正是如此。教育技术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可以传播和表达的显性知识,未能对价值更大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也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隐性知识比显.陛知识更能创造价值。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可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关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理念。

二、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所述,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两者却存在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这就为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1.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都具有整体观

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与核心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储存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后续发展潜力。教育技术服务于整个教育系统,注重提高系统的绩效,并且一直致力于去寻找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方式方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即可说明这点。归结起来,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和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素质,组织智慧。

2.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具有相同的知识观

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教育技术则从关注信息转变为关注知识,通过对知识进行整体研究,实现教育组织中知识的发现与再创造。而两者最终都需创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平台,增进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同时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使知识流动系统的形成。

3.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管理认为只有组织中的人才能创造知识、更新知识、利用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管理最终须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教育技术也一直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即不仅要关心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还要积极倡导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

4.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在技术手段上的相同点

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教育组织的绩效。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教育技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三、利用知识管理,创新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教育技术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教育技术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或者教育者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1.知识分类思想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胜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知识分类思想提醒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知识转化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教育技术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对学习者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创设一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并且学习和使用这种知识的环境。知识转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并且强调隐性知识只有被转化成显性知识才能被认识,而显性知识在被学习者学习并内化为隐性知识后才能达到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教育技术已经能够成功地将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转化成各种产品,然后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能够利用这些产品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但是教育技术还未能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机制去利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通过借鉴知识转化理论,思考利用隐性知识的途径,创设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成能被学习者利用的显性知识的环境教育技术还应该具备合并显性知识和显眭知识的能力,以及鼓励学习者与教育者将自身的知识拿出来共享。

3.教育技术对k9知识价值链的借鉴

K9知识价值链的对象是知识,如前所述包含有九个过程。教育技术在AECT94定义中则划分为五个范畴——设讥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对象界定为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相比之下,K9知识价值链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还揭示出知识在传递过程会不断地增值。教育技术可按照K9知识链的划分方法,将实际开发知识的过程细分为获取、开发、利用、管理、更新和评价知识。此外,教育技术还应该要创造出具有增容性的学习环境——能支持知识的螺旋上升,提高知识的总量和价值。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教育技术的启迪

知识管理通过总结k9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教育技术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吸收知识管理的成熟经验

知识管理运用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技术可以吸收这些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成熟经验,来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和知识管理一样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可以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创设组织成员的交流平台,还能利用其中的群件技术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知识共享的基础通讯设备。知识管理应用的另一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已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技术可以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

知识管理为发现、分析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一条综合的途径。教育技术可以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很多东西。何克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一书中,甚至将知识管理视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已经开始试着去研究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的途径。

四、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1.校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建构校园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教育技术提出的要求。教育技术通过构建校园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但由此也引发了赢息垃圾、信息冗余和信息无序化等新问题。教育技术利用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校园中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校园内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2.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新特征。然而,在远程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网络信息膨胀,另一方面学习者迫切需要精炼的知识。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知识管理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技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化、教与学效果的最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流的过程,即知识如何以最佳方式和最好的效果从教育者传播到学习者的过程。另外,深度标引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关联技术等知识管理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资源库建设。

其次,远程教育的另一核心要素就是卜学习者和教育者。两者均可借助个人知识管理来提高个人的知识总量,完成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表达知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和教育者是分离的,但是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任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都能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外化为一个学习组织可以分享的知识,教育者也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最为恰当的指导。

五、结论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是无法得出结论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预测教育技术今后将关注的焦点:关注整个教育系统。传统学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都应纳入到教育系统这个整体中来。教育技术应该从整体出发,探讨系统利用教育知识的方式。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能够使用公共的教育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系统的效益最优化。

实现对知识最大程度的开发。教育技术需同时关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通过创造学习环境,完成知识从获取到评价的一系列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教育行政;知识管理;对策研究

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21世纪中,管理最重要与独特的贡献就是必须增加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①知识管理乃是组织运用信息科技,并配合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特性,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储存、转换、扩散、移转、分享、运用的过程②它强调叙述性、程序性、诠释性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由显明到隐晦,亦从隐晦至显明转换创造的历程

知识管理型组织视知识是组织最大的资产和推动力,非常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知识发展的组织文化,使人们关注知识,建立对知识的责任感,认识到知识对其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供应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和推动力“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③有效管理知识,能够使组织主动事先、实时或迅速提供给需要者或者需要者能自行容易取用符合其处理某项事务需要的可运用、正确、有用的知识可以促进组织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再生,以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增加组织的资产,提升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及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知识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

Zimmermann指出,政府机构本质上是适用知识管理原则的组织,而其成败将影响施政品质④知识管理时代,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要求实现政府内外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公共事务日益多样化,要求成立以任务为中心的跨部门合作机构政府管理的创新,需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这使基于“烟囱工业时代”的官僚制受到重重挑战跨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知识化水平快速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对政府提供信息的快捷和透明度,对政府部门的反应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政府部门职能的监督也日益增强政府部门必须推行政府知识管理,回应以上新要求

一、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序列的重要部门,所履行的是社会的根本功能,是其它行政发挥功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育行政部门担负着传递、研究甚至创新知识的任务,是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知识管理提供人力、智力的支撑和基础急速变革的信息社会对教育行政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适应快速之环境变迁,在政府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先行一步,促进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体系;提倡知识共享,激发公务员的集体创造力;摆脱科层制的僵化低效,重视研究发展以创造新知,提高自身的应变力、创新力,以应对知识经济所出现的挑战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亟需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开启思想观念的革命、摆脱形式主义的弊端、破解科层结构的迷思、整合信息科技的力量”⑤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交流,促进行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将知识创新和扩散运用于政府的流程重组,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助长教育行政的主动的组织学习与不断自我改革、快速调适,提高统筹和管理水平,承担统御和引领教育改革的使命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是育人的事业,不只改变人类的表面行为,更要改造其心理与精神教育行政组织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行政也较具有学术化性质,拥有大量的知识工作者,强调成员的专业成长与学习⑥因此,必须通过实施知识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以较学术化的方式来领导,给教育人员以自主性,以利其创新发展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促成教育行政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教育行政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影响到每个家庭和个人,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更受大众的注目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改善部门决策中知识的采集、积累和应用,促动政府内外信息的双向流动,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大大加强⑦积极营造开放的组织气氛,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虚心接受公众的批评并给予善意的回应,以取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并据以改善,不断提高部门的反应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更好地达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知识管理的制度文化障碍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库建设,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尚应考量组织内外部有关人员、策略、方法、体制、文化等层面的因素,后者往往更加关键

1.领导的支持和专责部门缺位教育部门与企业相比较,相对欠缺外部竞争,容易形成静态保守的环境有些教育行政领导习惯于经验决策和常规管理,进行自发革新的意愿不足,缺乏对知识管理的切实体认和支持,往往使之流于形式

知识管理牵涉的事项繁多,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和部门来统筹管理,制定完善的目标、策略,适切地整合组织资源,落实知识管理但教育行政部门受限于编制,无法成立专职单位并任命主管,致使知识管理的实施缺乏长期经营的方向和策略;规划不当与资源不足,无法识别挖掘出本部门知识管理所需的知识与智慧并进行应用、创新,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管理的效能⑧2.知识交流与分享的渠道阻塞知识管理要求减少中间管理层,改变逐级汇报的制度,加强决策层与执行者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内部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实现与公众良好、平稳的沟通,寻求外部思想库的支持,对各类社会信息的及时加工与传递,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支持,⑨以实现决策与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带有浓厚的科层制色彩,组织结构刚性过强,缺乏灵活性知识被分类并固化,缺乏内外知识扩散传播与共享的管道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缺少沟通;处室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管理信息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人们常为保持自己利益而隐瞒信息与外部的沟通也比较保守,阻碍了对内对外的交流与沟通,整合组织中的知识便更显困难

3.缺乏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也购置了大量信息技术设备,但知识管理相关人才的选拔和在职培训、组织需求的调查、事前的宣传等配套措施不到位,使成员缺少操作信息设备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加工并使之增值,造成经费投入的浪费教育管理的信息、经验内隐性比较强,提炼、转换知识的能力较之企业要高,这更加重了这一困难

政府知识管理要求创建一种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赋权增能、以创新和贡献决定选拔任用,鼓励公务员学习、分享、应用乃至创造新知但科层制的教育行政机关,很难打破按官位级别分配利益的旧做法,外行领导内行并不鲜见,与知识、创新无关乃至相悖的“关系”、权术因素常占上风,使知识管理缺乏动力

4.缺乏实施知识管理的文化基础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最关键的要素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动成员建立起共同愿景,担负起推动知识管理的责任,形成彼此学习、乐于分享、不断丰富自身涵养的组织学习风气,塑造民主、平等、参与、合作的新型组织文化,助推知识管理的开展

教育行政人员的文化层次较高,彼此之间的竞争较之企业要缓和得多,有利于发展出知识分享的文化但官僚制度下,等级权威重于知识权威,规则文化常抑制人们个性、潜能的发挥;民主和参与的气氛比较淡薄,员工的知识和思想得不到重视,其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不强⑩文人相轻的痼疾使集体内部缺乏自愿的合作,无法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难以形成集体的创新能力

5.教育行政管理的绩效难以评估实施知识管理,需定期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将结果回馈给有关人员,以了解知识管理的程度、纠正知识管理缺失和偏颇、持续改进知识管理效能但教育行政以办理与教育相关的公共事务为主,知识直接效益不似企业组织那样明显、快速和巨大,企业的经验不必然适用于教育行政影响教育行政绩效的因素很多,且多数无法操控;教育行政目标十分抽象,绩效需要长期累积、不易明确化,欲有效测量和评估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绩效,实有待突破

三、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教育行政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塑造有利的环境,包括有形的组织体制和无形的文化、规范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的重视和倡导领导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多,也拥有相对较多的权力自上而下地推行知识管理,反而易于有效的落实教育行政领导应高瞻远瞩,切实扮演好环境变迁的洞察者以及知识管理“倡导者”的角色,凝聚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知识管理的意义,亲身践行知识管理理念,带动教育行政组织朝向健全、崭新的方向发展

2.建立知识管理专责单位教育行政部门需设立负领导与协调之责的知识主管及知识管理任务小组,以改进教育决策、提高服务水平为方向,进行长期、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整合相关资源,推动知识管理的开展和深化任务小组成员应由专长信息管理及熟知教育行政的各方人员组成,其主管应是知识管理和教育行政的复合型人才若暂时无法设置专责单位,则可以渐进或弹性的方式来达成如先指派具有信息技术专长者,维护组织的线路或建立资料库其次,可以考虑由现有的类似性质的单位(如政策室、文秘科、电教中心等)调整转化而成知识主管的职能也可从部门副职、领导助理或督学中选出适合人员代行

3.促进组织结构、制度的变革减少科层制色彩,努力使教育行政部门走向扁平化、柔性化与网络化:对中层处室授权、增能,强化其自主管理;成立以教改为中心的跨处室临时工作小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多层面交互性合作机制;形成全员参加决策研讨的机制,支持知识社群的发展,有效进行内部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保持与公众、学校的良性互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知识化的“人才资本”管理机制完善选拔任用和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选育知识管理、教育行政专业人才,强化其活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本部门和下属机构人员资料库,注意其专长的分配,兼采外部教育专家、智库作为辅助资源;建立鼓励知识学习、分享和创新的机制,实行按“知”分配,对优异者提供升迁、加薪及精神上的鼓励,提高公务人员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4.提高知识学习与运用的效能第一,优化知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根据对本部门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汲取有用的教育管理知识通过文件传输、网络查询、读书培训、公众交流等渠道搜集外部信息;采用召开会议、专题座谈、调查报告等形式汲取内部知识

尤重以在外挂职、实地调查、“干中学”、虚拟论坛、周末恳谈等形式汲取内外隐性知识;强化团队学习,实现组织知识的交汇、整合

第二,促进知识的转化、分享与运用对知识进行选择、储存、更新和深加工,建立适合需要的知识库及知识地图,使知识能够流通和便于应用,避免知识遗失、负载和知识中毒(指提供错误、暗藏偏见或不合理的知识);通过上传下达、“带徒弟”、建立知识社群等方式,推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扩散、分享与转化;从解决问题切入,运用系统思维,加强自主研发,在知识的整合、争鸣、试验中实现知识创新

5.营造知识管理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建立组织改革的共同愿景,使组织目标具体化,组织智能活力化,保持不断学习、快速创新的成长姿态培育主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使官员意识到学习不仅是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方式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领导者展现关怀开明作风,重视员工的知识和思想,营造积极参与、自由思考的风气,扩充多元意见并结合个人智能;赋予工作人员更大的权力与责任,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组织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建立合作与开放的文化打破等级权威、规则文化的禁锢,改变“文人相轻”的痼疾,促进成员间深度对话沟通,营造信任、和谐的组织气氛和“团队意识”,培育集体创造力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建立民主、公开的开放型文化

6.建立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目前,企业界已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机制美国生产力和品质中心等开发的评量工具,包含知识管理程序、领导、文化、科技及测量五个部分,评量组织知识管理的优势和机会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9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方面去发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

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

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

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

(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

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4、要建立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

在学校内部要大力提倡知识资源的共享意识,个人要分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权分明,同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学习风气建设,组建学习团队,倡导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显性化。

5、要有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支持。

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中层干部在学校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熟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又对新的管理方法模式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争取管理的认同与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与学生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又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更是知识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知识管理才会成功。

参考资料:

1、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叙事研究;专业发展

在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高校教师仅仅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不具备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前瞻意识和优良的能力,势必会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淘汰。“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成为现在许多教师的真实写照,面对庞大而又应接不暇的信息,广大高校教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知识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纷繁复杂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再加工,是教师回应全球化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之一。现在的“95后”教育对象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其信息化技术水平有可能高于甚至反哺于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1]。

1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按照知识表达的方式,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管理也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持续有效地获取、存储和应用专业知识,也是对教师显性和隐性知识与技能进行捕获、交流、分享、转化、整合、利用与创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再单纯依靠口述或文字来传授知识。如果高校教师能够选择更多的方式辅助教学,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上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2]。因此,教师将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对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叙事研究与个人知识管理

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兴起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叙事研究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分析和调整,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经验和技巧显性化,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实践智慧和互相交流,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叙事研究有很多好处。第一,有助于知识管理者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从而使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波兰尼认为“经验叙事能给缄默的个人知识赋予声音”。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系统、严密,往往是零星的、主观的,但却是教师所感、所想瞬间的迸发。叙事研究表面上是叙事,但实际上是叙事者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剖析,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行为,这一点与知识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有助于知识管理者进一步提升主体意识,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近些年来,高校越来越提倡“研究型”教师。高校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或权威模式。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给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去收集、整理、分享、反思和创新教师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各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叙事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体责任,加强分享、反思和创新的环节,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第三,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能力上。教师教育知识的实践能力是其丰富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实践转瞬即逝,不便于保存、反思、分享与创新,而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叙事研究正是通过保存稍纵即逝的实践,为反思、分享和创新提供进一步可能[3]。

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叙事案例

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叙事研究,可以看到叙事研究也是一种实用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叙事研究反思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案例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最佳工具是什么?通过一个学期对学习通的使用,有效地利用学习通来组织课上课下的教学合作。使用学习通等知识管理工具,等同于建立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电子档案袋和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反思,记录自我的点滴变化和在交流中发现他人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自身的进步,激发教师进行实践的动力和信心,不断进行尝试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升。知识管理的工具较多。基于有效和便捷两个原则,教师选择了学习通和微信群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知识管理的手段。通过学习通和微信群,师生之间可以共享相关资料,打破空间限制。学习通是跨时空的交流工具,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知识管理和交流平台,用于隐性知识的挖掘、存储和共享。同时,学校通过超星公司引进学习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都有接受相关培训,具备使用学习通的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教师在学习通中开设专题并组建网上学习小组,提前将相关的资料上传至学习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发起旨在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活动。学生完成后上传至学习通,既能保存又能随时面向小组成员开放、查看和互动。更重要的是,学习通的资料可以以云盘的形式一直保存,通过教师这个纽带,不同的小组之间与不同年级师范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与交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分享、交流、反思与创新自己的知识,让大家参与谈论,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总结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给学生机会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深思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保存和分享,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整个团队的提升。微信群主要用于即时分享、交流、反思与创新。让大家参与讨论,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同学的实践表现,及时总结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比较丰富,有OneNote、Miki、博客、知识地图等。虽然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比较多,但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更快上手。熟悉和学习使用知识管理工具的过程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接下来大量工作的开展。有关学习通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文献几乎没有,但学习通有着知识管理工具的几大优势。第一,系统性。学习通可以通过专题、课程、话题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分享与传递。第二,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需求、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设置不同的专题,发起不同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整理相应的材料。第三,聚合性和交互性。以任课教师为纽带,既能把不同年级上过同课程的学生联系起来,也能把相同研究方向或教学方向的教师联系起来。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能随时随地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论、讨论和交流。第四,零成本。学习通中有海量的电子书籍、资料和文章,都可以进行收藏和分享。通过网络平台的知识管理,避免了纸张的浪费。当然,各种知识管理工具都有其明显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弊端。相较于学习通,微信的及时性和交互性更强,能更有效地调动师生对某一特定话题交流与反思的积极性。因此,多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结合使用也十分有必要。【案例2】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是什么?在一年半的实践过程中,最难的点是建立同事之间的学习共同体,组建学习团队。长久以来,大家各自埋头苦干,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意识并不强。在实践的过程中,尽管笔者积极努力邀请同课程和同研究方向的同事建立教学和学术上的交集,但收效甚微。相反,在自身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更有成效。例如,在指导备战教师资格证认定面试的6名学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识。因为目标一致、专业知识相通但各有优缺点,小组成员们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能互相学习与促进。组织、协调、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反思、评价、分享和创新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点拨小组成员的表现,从而促进小组成员教学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比教师一对一对进行辅导多得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最终6名学生全部通过当年教师资格证认定面试。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单位,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组建拥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团队,取长补短,可以达到“1+1>2”的效果[4]。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摩、反思、评价自己和团队其他成员的教学实践,实现了自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增值。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学会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从长远来说有益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5]。

4结束语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的有力武器,而叙事研究又能帮助高校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摸索过程中更深入地挖掘与总结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所得,从而促进个人知识管理更加有效、持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兵.近几年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综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6-69.

[2]刘丹,过仕明.教育知识管理国内研究述评及展望[J].教育与人才,2013(8):51-54.

[3]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3):13-16,18.

[4]孙晓宁,储节旺.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2):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