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现代化意义

篇1

记 者:您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样的形势?

王延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空前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政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数字鸿沟”现象趋向缓和

记 者:数字化与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普及多年以后,“数字鸿沟”的现象是否得到缓和?

王延觉: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指的是,存在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优质数字资源拥有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尤其重视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通过若干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家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使得我国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教育资源拥有量以及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应该说,教育领域“数字鸿沟”的现象有所缓和。但是,“数字鸿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在重点支持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进一步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还需要国家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从政策、项目、经费、人才等多个方面,继续向偏远、农村等落后地区倾斜,给予重点支持。

谋划实现校校通宽带

记 者:多个国家的宽带计划在2010年前后都有一个较大的投入,作为培育用户习惯的教育领域,未来我们国家是否会有一些明显的政策导向?

王延觉:建设覆盖全国,接入所有教育机构,先进、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是落实总书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要指示的基础性工程。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始于20世纪90 年代。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很重。一方面,虽然CERNET主干网通达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但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建设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还不具备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外学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由于CERNET是由教育科研示范网络发展而成的为学校师生提供网络服务的日常运行网络,存在主干网带宽不足,和公网的互联互通有“瓶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CEBSat窄带单向广播式传输,不能满互式应用需求;教育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对国家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规划中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公益性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公用通信传输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高速连接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的IP网络,具有先进、可靠和绿色安全的特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网络教学科研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记 者:教育部刚刚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一举措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延觉:2011年8月26日,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发文(教人厅[2011]8号)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亲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实《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有力促进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永无止境,管理体制改革还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根据变化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深化。

重点解决全局性、基础性、共性问题

记 者: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篇2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摒弃唯技术论、唯设备论等错误观念,树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具备良好文化修养和终身成长能力为目标,开展信息化教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人尽展其才。

二是坚持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加速,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职业院校、教研机构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用好以Mooc(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资源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作用,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坚持教师主体,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要抓紧着手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搭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框架,组织课程专家设计相关培训课程和能力测评指南,进一步规范培训工作。今年启动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万里行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尤其是重点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送教上门的免费公益性培训,对缩小地区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坚持应用驱动,探索优质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机制。各地要探索贴合职业院校实际教学需求开展资源建设的新机制,将资源开发与应用紧密结合,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开发优质资源。今年中央电教馆和职成司引入机械、交通、住建等行指委参与数字资源建设,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解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便于拆分重组、能够在课堂教学即插即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职业院校要探索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机制,鼓励教师、学生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教育行政部门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为中西部地区师生提供优质数字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坚持科研先行,做好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科研先行”和“抓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科研”的理念,做好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结合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组织开展了多项研究,立项课题64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在行指委、教指委的专项中,要重点支持信息化领域的课题研究。各地要用好这些研究成果,服务于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

篇3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篇4

一、教育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

推进现代化建设,建立学习性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必须推行教育社会化。要想快速提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应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应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及最终的普及化为基础。教育社会化是指封闭式的学校教育系统转化为向社会开放的模式,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机会,整个社会的教育结构逐渐由学校中心式向社会网络式转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有效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我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财力,物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足,因而提倡“穷国办大教育”,目的是促使教育规模的扩大、布局结构的改变、地区间教育差距的缩小。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社会化方式的形成。教育的发展史大体是从社会到学校教育再回到社会这一发展历程。在中国,教育社会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很明显,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进而实现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实现教育社会化比较好的选择。

二、发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社会化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同志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普及信息网络,发展远程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教育服务。”它表明:我国政府用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来提升国民素质,以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我国教育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政策支持,为我们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同时又不断地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使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它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习内容传送到农村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将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利用跨越时空的巨大教育资源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使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数量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持相适应,构建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体系,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按现有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状,用增加投入,扩大现有学校规模的办法,显然是很难缓解这种供需矛盾的。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社会化中的作用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是教育社会化的前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空前的自由。现代远程教育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缩小了教育地区的发展差距。它真正打破了明显的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农村学员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到各方面的指导。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采用集语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因而授课者和农村学员虽天各一方,但借助多媒体通讯网却相互可视,并可进行交流。不能赶上授课、培训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点播教学内容或调用以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存放于服务器中的课件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可获得除文本以外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各类各地的资料。它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控制和检测。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上下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农村学员的个别化学习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远程教学中的反馈问题也不再是难题。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冲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具备超时空协同,量大面广等特点,从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向全社会的开放,使专业化的学校教育逐渐向社会化的大教育过渡,实现了人类教育全方位的开放,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灵活性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关键。

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媒体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引发了人类教育方式的革命,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个性的需要,学习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它使家庭、社会等非学校教育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实现了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第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场所的全球化,使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远程教育,促使教育方式更加灵活。这种教学,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随

时可以进行方便的、高质量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单调的个人方法与集体方法的两分法,使人机对话方式、人人对话方式,人众对话方式以及集体协作方式得以实现,它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时空相错、反应滞后、交互困难学习单调等弱点,营造了面对面的教学氛围,提供了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的、高质量的学习条件。3、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教育社会化的需求。

篇5

1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

1.1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不断丰富中医儿科学内涵,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新课程体系应加强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内容衔接紧密,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在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应实事求是,在掌握中医诊疗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1.2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

不断更新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知识宽度。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既能同步掌握传统理论,又能了解现代专业知识,并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实践。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教授就是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提出的“哮喘苗期”、哮喘三期分治和哮咳等理论,构建了小儿哮喘病防治的创新性理论体系。

    2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

    2.1建立健全网络教学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追踪现代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健全中医儿科学网络化教学体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探索中医儿科学学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途径。逐步完善网络的教育教学平台,完成由电子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多媒体教室构成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处理、分辨及利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将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习题、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程等上传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已上网的资源不断进行完善、更新,进一步开发交互性较强的成套多媒体课件,完善电子示教模型库建设,努力实现网络教学系统自动化、智能化。

2.2改革优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为中医儿科教学带来一种横跨空间和时间的全新方式。同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充分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将临床各种病证、治疗方法、技术操作以及相关信息资料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开办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用的视听阅览室,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现教室、教研室现代教育媒体的普及化。对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革优化,把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在改革中建设,在建设中改革。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作业、多媒体讨论等形式,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范围、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2.3开展双语教学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确獅学术内容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外文语言纯正。将中医儿科学双语教学视频课件、英文电子教案上传网络,充分确保实现“跨语言”的突破。

3调整优化教学思想模式

坚持特色教学,完善己建立的教学模式,在不失中医儿科学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偏离中医轨迹的前提下,促进中医儿科学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3.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不单是理论讲授,也不单是临床实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从接诊到处方用药全程,使案例更贴近于临床,进一步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讲思路、讲重点、讲方法,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考”,将课堂变成思维的王国,通过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强调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的统一性,强调发散式思维,将训练和考试改造成为连续动态的过程。以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为载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由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毕业实习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转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所学的中医儿科理论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当中。

3.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临床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培养学生创意识的思考题、讨论题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完成高教法赋予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篇6

明确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会上下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关于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意见》(讨论稿)、《关于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讨论稿)、《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明确了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任务,并提出了我市教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市领导杜国玲、徐建明、沈荣法、徐国强、周福元、冯瑞渡、周向群、汪国兴、周伟强、陈振一、王少东、陈炳斯、秦兴元、朱永新、孙中浩出席会议;在苏高校、各县市区教育局的负责同志,市重点学校的负责人和优秀教师代表共800人参加了盛会。

王荣在会上发表讲话,他首先向全市6万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祝老师们节日愉快。在讲话中,王荣充分肯定苏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要求全市上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强市,力争到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优质、均衡、开放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王荣要求全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昨天的大会,隆重表彰了我市教育战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省政府分别授予昆山市、吴中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林荣等5位同志为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市政府授予张家港市等11个市、区“苏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市(区)”称号,授予许永华等100位同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授予夏炎等55位同志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称号,授予陶文东等55位同志“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授予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苏州市支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吴栋林等10位同志“苏州市支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苏州奔率先教育要领先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长期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在过去的岁月中,苏州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基本上每10年上一个新台阶,持续实现了高平台上的跨越式发展,到去年我市教育的各项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然而,前路漫漫,过去的成就只是光辉的起点。昨天,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苏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明确了苏州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苏州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篇7

芙蓉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从组成方式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2000年,使用中继电路配合Modem池创建的拨号网,通达每一个学校,学校使用专用号码拨号接入;2002年,将教育局主站服务器托管到电信机房,各学校使用ADSL宽带拨号接入;2006年,建成开通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域网,每个学校通过10 M以上光纤连接到电信出口;2008年,实现了城域网内网的全面提速,主干1 000 M光纤到校。

建设好教育城域网,是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核心工作内容。近10年来,芙蓉区主要通过抓好三个保障、做好三个统一、坚持三个面向、搭建三类平台,以建设教育城域网为核心,用现代教育装备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抓好“三个保障”,为教育城域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资金保障

要建好用好教育城域网,资金保障是基础。芙蓉区的现代化教育装备建设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每年度制定来年的装备经费预算,由区财政全额拨款实行政府采购。自2006年起至2011年,芙蓉区每年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经费投入超过1 000万元,平均每年每所学校30多万元。二是统管学杂费用中的“电教费”(100%)和“信息技术教育费”(60%),用于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维护与教学软件的更新。在“一费制”全免以后,该项经费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

人员保障

教育城域网的建设能否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现代化教育装备能否促进教育现代化,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力资源保障。芙蓉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人员保障: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由教育局副局长直接分管;二是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这一专门的二级机构,目前有8名职工,负责全区的常规和现代化教育装备建设,执行着电教站、仪器站、信息技术教研等方面的工作职能;三是通过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学校配置“信息化专干”“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等岗位,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制度保障

规范制度建设,实施责任到人。用制度去规范办事程序,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去开展工作,既透明了工作程序,又提高了办事效率。芙蓉区在建设教育城域网的过程中,专门了《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教育城域网管理制度》。同时,现代教育装备工作遵照《芙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日常工作;依照《芙蓉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方案》进行绩效评估。各学校均依照《芙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规章制度集》管理现代教育装备工作,使现代教育装备相关的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做好“三个统一”,促进现代教育装备校际均衡发展

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装备,初期几乎是资金条件好的学校的专用设备。为配合芙蓉区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在现代教育装备具体工作中,坚持了四个统一。

硬件建设统一标准

芙蓉区现代教育装备硬件配备没有名校弱校区别,没有大校小校区别,没有城乡区别,全部统一标准。每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是配备同等档次的多媒体设备,每一间办公室都是配备同一种性能的计算机,从学校到局机关都同等对待。学校服务器是城域网上的关键节点,一个学校网络的正常使用,依赖服务器的正常运行。芙蓉区同一时期的学校服务器,均统一配置硬件,统一安装杀毒和防黄软件,再分发下去,确保统一标准。

软件应用统一规划

芙蓉区在教育信息化软件应用方面一直采取“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的策略。2006年,以芙蓉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为全部中小学、幼儿园统一配备了城域网版视频会议系统、图书馆(室)管理系统、学校信息平台、学校管理平台、新课标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络版防黄软件、教学装备电子台账等。2007年又对芙蓉区教育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新添了师生博客、师生主页、教师备课平台、数码相册、文档备份中心、学生学籍系统等软件,而且实现统一的用户平台认证,确保了每一位师生均有统一的用户登录。这些软件的统一配备,大大提升了全区整体应用水平。

师资培训统一要求

芙蓉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统一的目标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做到形式多样、殊途同归。学校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操作水平的教师开设了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建成了三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一支技术全面的网络管理员队伍、一支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一支敬业奉献的学科教师队伍。

坚持“三个面向”,全面培植优良的教育城域网资源

面向课堂,做到学科资源精品化

芙蓉区创建了统一的学科资源服务平台、视频点播平台等原创资源上传平台,每一位师生均有统一的用户登录,经师生自主提交、教研员审核把关后,面向全区学校网上共享。还购置了“国资源”“K12”“中教育星”等教学资源库。并且积极参与“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教师注册和使用率达100%。同时,不断扩展资源类型,从课件、教案为主扩展到课件、教案、教学反思、电子图书、教学视频、资源在线等多种类型。从2005年开始,芙蓉区每年开展了教学资源评比活动,并设立了侧重质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奖”和侧重数量的“最佳贡献奖”,大大调动了教师共享和使用资源的积极性。近年来,已收集原创优质学科资源10万余条,点击率达3 500万次,收集的电子图书有3 5 000余种,教学视频有4 500多个,目前已全面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年级、学科、课题全覆盖,资源总量和质量均处于省、市领先的位置,为全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资源。

面向师生,做到主题资源内涵化

一方面,面向学生统一创建了学生读书网、小记者站、美育、书法、德育、环保、西汉文化、科普教育、经典诵读等20余个主题网站;另一方面,面向教师统一创建了读书网、教师节庆祝网、园丁心理驿站、党建网站等10余个主题网站,促进了各类高雅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同时,还创办了“芙蓉区教育博客”网站,全区绝大部分师生均有个性化的网络空间,至今已收集原创教育博文8万多篇。区教育局每年度还开展主题网站和教育博客评比活动,不仅提升了全区师生参与主题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主题网站的内涵,更促进了全区教师和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

面向社会,做到教育资源一体化

芙蓉区坚持教育工作对外开放,统一开通了网上“民主测评投票系统”、“学生网校”、“家校平台”等应用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调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既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还创建了“职业教育网”、“社区教育网”等网站平台,与所在街道、社区、周边单位的网站建立了链接互动关系,把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向社会展示和交流。同时,街道、社区、周边单位也把其有效资源整合进“学生绿色网吧”、“快乐假期”等活动,补充和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形成了互动互惠的一体化教育资源建设格局。

搭建“三类平台”,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优化管理服务

办公管理平台提升了工作效能

2000年,芙蓉区便创建了统一的通知系统、周工作安排等办公管理平台,10多年以来,已行政通知8 000多个,上传周工作安排记录12 000余条。2005年开发了“教育城域网统一用户认证系统”。之后又在统一用户认证的基础上,开发了城域网版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学校之间图书信息的区域共享,为师生借阅图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优质图书的借阅率。开发了网上教师招聘平台,实时公示教师招聘的各个环节及流程信息,并且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采相等功能,既简化了广大应聘人员的繁琐手续,又确保了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另外,还建有教师人事、学生学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荣誉管理、党建管理、困难职工管理等办公应用系统20余个。一系列办公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全区学校足不出户就能快捷地布置工作、提交资料、传输数据等,有力推动了全区学校办公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整体提升了全区学校工作效能。

教学支撑平台提升了课堂效益

芙蓉区学校统一配备了“芙蓉教师E家”“教学管理平台”“在线备课系统”“资源在线教学互动系统”等教学支撑平台,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频率。通过教师E家平台,实时收集所有学校所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各学校的教师参与面、课时覆盖率等信息,为分析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情况,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近三年来,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参与面达95%以上,课时覆盖率达60%以上。“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课程计划、排课、常规视导点课、课题研究、学科活动等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指导更具实效。“资源在线”活动让优秀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名师优课的网上实时传播,实现了优质资源在全区学校的融通共享,促进了全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设备保障平台提升了运行效率

1)创建“现代教育装备条形码”管理平台。将全区所有学校现代教育装备的基本信息、所在场所进行条形码编号,实行统一管理,可以随时浏览到每所学校、每个场所的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状态,可及时提醒维修保养,提高了设备完好率。

2)创建“教育装备设备维修”支持平台,实行统一维护。全区所有学校可通过这一平台网上申报维修,经区教育局网上审批后,由政府采购确定的定点专业维修公司上门维修,维修流程清晰、登记详细,解决问题迅速,既节约了维修成本,又保障了设备的及时维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篇8

    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早在其小说《七角楼》中着力描绘了一幅人类孤独和异化的群像,其中主要人物由于自我原因或社会原因被疏离、异化,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也为了摆脱孤独,走出被疏离、异化的窘境而努力、苦苦挣扎。霍桑对人类孤独与异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走出这种窘境的探索体现出《七角楼》的现代性。

    纳撒尼尔·霍桑除了热衷于对道德与精神冲突的揭示之外,还大胆地探索了人的孤独与异化。他的代表作《红字》和《七角楼》都体现出了这一点。不过相对于前者而言,国内论者对后者中疏离与异化主题关注得甚少.而较多地探讨其中的“罪”与“罚”的主题、哥特式手法的应用以及作品的神秘性和传奇特色。除此之外,也有论者如方文开先生论及了霍桑审美的现代性[91。其实,除了审美的现代性之外,《七角楼》的主题也具有现代性。作品中所刻画的一系列被疏离、异化的“孤独群像”,以及他们为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的境地的努力与挣扎,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也显现了《七角楼》的前瞻性和现代性所在。

    一、《七角楼>中孤独和异化的群像

    《七角楼》中出场人物不多,但由于自身或外界的种种原因,他们身陷孤独,被异化,难以找回自我或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无一例外地忍受着与家族成员的疏离,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割裂,这多是由他们心理或人性中的缺陷造成的。使他们被疏离和异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自身的“恶”所引发的孤独和异化。在霍桑看来,孤独消蚀人心本身是一种罪过,冈为它否定了人类的兄弟之爱。在《七角楼》中,赫普故波和平钦法官的孤独便是由他们自身的“恶”引发的

    赫普兹波是七角楼现今的主人,她年过六旬,已在七角楼中隐居了三十年。她的日常生活是“孤独、寒冷、阴暗、死寂的”I101(哪),这如七角楼的特征一样,虽然它距离主街道并不远,但是它“自成一户,所有的朝里的门都上了锁、插了销、挡了橡木门闩。” (虽然拥有七角楼和其他遗产,但赫普兹波还是沦落到了赤贫的境地。对于一个视尊严为仅剩财产的老妇人而言,这是一个尊严丧失殆尽的悲剧。她开小店时的紧张和神经质说明她害怕拆除自己与外界问的屏障,此时迈出的每一步对她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她的孤独是她的傲慢和自大引发的。当第一个顾客霍林格雷夫来到小店并鼓励她以健康自然的方式与外界接触时。她却一再强调自己是个贵妇人。虽然开小店的举措为她和已经疏离的外界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但她仍然瞧不起下层人民.并且认为顾客对她说话的方式即使不粗野,也很放肆,侵犯了她“淑女式的情感”,也使她自己更加被疏离:“她隐居多年,从未像现在这般深感孤独。这房子似乎独立于荒漠,也可能中了魔咒,居住在周围的邻居和过往行人竟然对它视而不见.._…·赫普兹波在悲哀和受伤的自尊中过日子,与朋友渐渐地疏远了;她主动抛弃了上帝赐予人类的相互之间的帮助。”D01(P293)傲慢自大使她变得孤僻古怪,并最终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小镇上的人不理解她,称她皱眉的表情为怒容并认为她是个坏脾气的老妇人,尽管她内心温顺敏感。

    平钦是个富有而有名望的法官,但他自私贪婪,为夺取财产不惜诬告克利福德,使其家庭破碎,家庭成员处于疏远和隔离状态。他彻底扭曲的价值观也将自己置身于孤立的境地。他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他暴死于七角楼之际和之后,当时他唯一的亲人赫普兹波和克利福德因为惧怕已逃离了七角楼。平钦独自坐在祖先传下来的扶手椅上,整座房屋在暴风雨中更加沉寂阴冷。他在生活中自私贪婪,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与家人疏远:他在政界的交往都是以私利为导向.毫无人与人之问的真正的关爱可言。他临死之际和死后的落寂与他之前的“辉煌”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更是对前者的一种嘲讽,突了他整个扭曲人生的真正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与前面提到的赫普兹波的孤独相映成趣的.丰富了作品中孤独的内涵。

    其次,社会原因造成的孤独和异化。如果说精神上的孤独和扭曲主要来自内心.那么情感上的孤独则主要源自于外界,尤其是亲情的缺失,这利种亲情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内心找不到归宿,忍受着内心与现实的残忍冲突的折磨,甚至丧失了自我。

    克利福德的孤独和被异化是最为动人心弦的。他生性文雅,却在风华正茂时受到平钦法官的诬陷而在狱中度过了大半生。饱受孤独的煎熬。更为致命的是,这段与亲人和外界隔绝的日子使他再也无法找回自我.在出狱后难以融人正常生活中:“他已经没有或暂时没有能力应付陌生的事物.而且跟不上时问迅速变化的脚步。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产生衰老的悲哀感觉了。”此时的他已经衰弱得如“一只有裂痕的瓷花瓶”。遗传的脆弱和牢狱摧残使他变得无能,七角楼中的生活其实是他监狱生活的延续,因为此时的他已在社会上无有立足之地,他只是生活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从牢狱之灾开始他就陷于了孤独的泥潭,成了与现实脱离的怪异的人,以至于他身心变得衰老脆弱。他最大的乐趣只能是贪婪地享受感官愉悦,生命于他只是个无尽的陌生而孤独的梦境。如果说前面两位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克利福德则完全被社会抛弃了,在孤独中度过了他的另类人生。

    菲比前来投靠赫普兹波是因为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原有的家庭不复存在。尽管她自己乐观能干,但是当来到七角楼后了解NN-父的罪过,目睹了亲戚们的悲惨生活,受到这种压抑、孤独氛围的影响,他自己也陷人了孤独的怪圈。因为这里的人都孤僻,性情古怪,她得不到必要的、健康的精神交流。霍林格雷夫很甲l.就开始独自谋生了。尽管只有二十二岁,他的经历却纷繁复杂,他已经习惯了孤身闯荡社会。对于新结识的平钦家族,霍林格雷夫也似乎有意融入其中,他鼓励赫普兹波,帮忙整理花园,甚至参加小型聚会,但以往的怨恨使他不能融人他们的生活。正如菲比所说,霍林格雷夫只是七角楼中悲剧的一个旁观者,他自己也承认对赫普兹波和克利福德怀有善意和兴趣,但无意帮助他们,也不想妨碍他们。怨恨使他始终与平钦家族保持一定距离,在观察他们孤独的时候也将自己在内心深处与他们隔离,甘愿享受自己的孤独。

    维纳伯伯是个年老的孤独的贫民.他没有亲人,靠给小镇上的人们干零活维持生计。他的孤独也令人心痛,习惯了孤独的他只想干不动活了去不体面的济贫院度余生:“有时.我真的希望同他们一起度过冬天的夜晚:因为像我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孤单的老人,除了一个密封的火炉外.别无其他陪伴,一连数小时只能自己打瞌睡,真是沉闷乏味。”llU1(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维纳伯伯一个人的无助和孤单,而是生活在济贫院里成千上万的孤单的、被社会疏离的人们。这无疑扩展了小说的孤独和被异化的群像主体。   二、为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的窘境所做的努力和结果

    这群围绕着七角楼唱独角戏的孤独的人,他们为自己孤独和被异化的境地悲哀.也为走出这种困惑作出了种种尝试与努力。但有的陷于其中永远难以自拔,有的则看到出逃的曙光。

    为了生存,赫普兹波被迫排除自己通向外界的障碍,于是开小店成了她融人社会的首次尝试。然而,由于与外界隔绝太久,她对外界充满了恐惧。更糟糕的是,她还要极力保持自己的贵妇人派头。因此.这次尝试带给她的只有紧张和压抑。差点让他发疯。她的第二次尝试是在一个安息日的早晨,她和克利福德看到邻居们涌进教堂,他们备受感染,强烈地渴望“跪倒在人群中问,与上帝和人类重修旧好”。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即使他们已经穿戴上最好的老式服饰、走下台阶、打开前门,甚至迈出了门槛。突然间,他们觉得世人强烈而可怕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最后。两人又退缩回了阴暗腐朽的老屋。她的第三次尝试发生在平钦法官暴死于七角楼之后。出于恐惧和兴奋,克利福德鼓动她一起逃离七角楼。不同于克利福德的狂喜与兴奋,她对此次出行兴趣甚微.在火车上时窗外的景物飞速变换,赫普纭波看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七角楼的影子。七角楼已经转换成了一种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心理力量,牢牢禁锢着她,使她无法融人这平凡的,向前运动的生活。她与七角楼外的世界,与社会的鸿沟在多次努力后仍未能弥合。

    同样未能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禁锢的还有克利福德。克利福德的恋旧是因为他生命的美好已遭摧残,而新事物全都陌生突兀。作为一个敏感的人.他不甘于自己无意义的、梦魇一样的生活。他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励、驱使着他摆脱孤独.融人正常生活.成为一个正常人。意大利艺人用音乐和木偶为克利福德展示了一个繁忙热闹的小社会.那里形形的小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尽享生活的苦乐。接着,街上的政治游行彻底唤醒了他,激愤的人群在他看来是“一条伟大的生命之河。它的波浪和神秘的黑暗号召着人们投身其中,从它的深度中发现与自己的血肉联系”。这个与世隔绝、身心已分家的孤独者大受感染,他站上窗台,“觉得自己又是个人了”,只需纵身一跃,就可以实现。吓坏了的赫普兹波和菲比把他拽了回来,而他自己却未意识到危险,并认为“跳下窗子会使他变成另外一个人”。他无法忍受生活在无尽的梦境中,“他需要某种冲击,或者也许他需要深深地一头扎进人类生活的海洋。沉下去,被他的深沉所覆盖,然后浮上来。变得清醒而健壮,回归他的世界和自我”。克利福德的敏感和生命意识激励着他摆脱孤独。恢复与同类断绝的兄弟情谊,找到心灵的归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了做到这些,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他试图和赫普兹波在安息日的早晨去教堂做祈祷的尝试也失败了,因为他们无法打开心牢的锁,所以最终未能迈出七角楼的门槛而走进教堂。最后一次,当酿成他人生悲剧的平钦法官暴死于七角楼时,他勇气十足地鼓动赫普兹波与他一起出逃。他们登上了一列火车,“在与纷纭的世事长期隔离之后,他们终于卷进了人生的巨流”Bol(。克利福德十分兴奋,甚至是狂喜.因为造成他孤独的元闪已经死去,他认为重获自由,可以融人人群,开始全新的生活。可惜他敏捷的才思和雄辩的口才并未能帮助他修复破坏已久的众人连接的纽带,反而让他显得更加病态狂乱,使同车的人局促不安。当他俩在一个小站下车之后,他们的世界随着远去的火车消失,生活的巨流还是抛弃了他们,因为他们并不适合这现实社会。克利福德的兴奋与狂喜随之消失殆尽,他仍旧是孤独无助的,是个被时间和社会抛弃了的人。

    与前两者不同,乐观的天性使得远离了父母,生活在阴冷沉寂的七角楼中的菲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经常在劳作,有时在花园,有时在店铺,毫无寄人篱下的哀怨,也从不疑心亲人们的一言一行。她的年轻与活力给七角楼带来了生机.她的爱也缓解了亲人的孤独。总之,她对生活的热爱帮助她部分地摆脱了孤独,回归于自我。

篇9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4-02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发展,所以教育都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对等于教育的科技化、信息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除了科技、信息这些体现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外,教育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和谐性等内容。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年代,也面临着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课题。公安教育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公安高等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决不能故步自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公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首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的过程,对客体的培养结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具体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又适合公安工作具体需要的人才,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影响巨大。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成果。而它的成果包括两个:一是所培养的学生,二是它的科研成果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学生还是科研成果,都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学历层次较高。学历并不是能力的代表,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的能力。但获取高学历的过程必然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考评,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决不能唯学历论,但一定应该把引进和正确使用高学历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是否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应该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无止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都是学不完的,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可以构建的。当前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又文理兼顾。现代化教育需要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1]。

3.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高等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公安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虽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却偏离于实践,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偏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一方面制约了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教育者最大能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加强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力度,使其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4.具备教师技能。教师技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秀的板书上课,同时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幻灯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应该作为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

在此所指的教育内容,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受制于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对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知识、具有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都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现代化。笔者认为,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科学严谨。刚才已经提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文理兼备。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法制精神、人文情怀和公安技能的现代化的人才。公安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内容科学和体系严谨的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公安高等教育是为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公安高等院校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应该着眼于“从理论上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教育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及时把一些社会问题和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纳入进来。

3.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空前复杂,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犯罪等问题最近几年在中国越发突出,同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是伺机而动。这一切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公安高等院校应该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稳定应该作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经常与群众接触的执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巨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民和政府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实际上就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安干警在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点,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公安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要实现现代化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课堂教学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但仍然没有抛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学中则是完全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很多可以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理应革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弊端,采众家所长。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际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思维跟着老师走,并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缺少预习,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上课要讲哪些内容,下课后不久就忘了。长期以往,造成了教师的惯性和学生的惰性,老师按习惯讲课,而不区分学生的水平和精神状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听课,缺少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教学效果是最差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教师挣到更多的课时费。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更主动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案例化,公安院校的教学离不开案例,但这种案例往往是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听热闹,容易忽视案例本身所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熟知案例,课堂上让一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案例表达出来,表演、叙述都可以,案例表达的时间大约是十分钟,然后教师围绕这个案例再把相关的理论、概念、法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课堂辩论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介入课堂教学,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在带动老师的思维,让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认为某节课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广场,那么应该让教师有这个权利将课堂从固定的教室中走出来,到其认为最好的教学地点上课。教学不应是封闭的过程,而应是开放的过程,只要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课堂都应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灵感,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技术化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远程教学、信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安教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一方面是一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监控设备等[3];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现代化的仪器也应用在教学上,比如DNA鉴定仪器、测谎设备、火灾鉴定设备等等。公安高等院校的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学校盈利。

参考文献:

[1]谭正江.公安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J].政法学刊,2002,(3):19.

篇10

一、转变教育思想力求教师知识现代化

新的教学思想不但要在方法上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设想,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用现代化的知识更新原有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陈旧过时的知识。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衣着、环保、医疗、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突出的是化学与材料科学、能源、环保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生产等的联系。所以化学教师积极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把有关的新的知识引进教材,纳入教学体系。

我们知道,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半导体材料的研制成功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现代化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研制成功就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研制成功就没有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光通讯等等。种种事实说明化学领域的新材料产生是新兴技术的基础,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口。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要及时学习补充有关的这方面知识,同时也要用一定的篇幅以必学、选学、阅读、资料、校园网或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知道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如在材料科学方面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知识;在能源科学方面有:太阳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等几种新型能源的知识;在环境保护科学方面: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等污染及其防治的重要措施的知识等等。此外,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要充分挖掘当今科学前沿新研究项目所包含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概念去接近和理解前沿科学的新发现,如教材中涉及到的C60等。

二、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新的化学知识的教学。这个过程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和更加完美,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接和更加容易。如“投影实验”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电脑、大屏幕彩色投影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DVD和VCD机等等。我们利用电脑可以把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宏观化,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投影化,使原来无法想象的和直观看不清楚的实验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摄制后,再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投影的屏幕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数码照相机把教学过程需要的关键知识内容拍照下来,再投影观看,也可以运用DVD和VCD机播放典型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看等等。

(一)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教师演示实验上的很多不足:

1.在课堂演示实验中,由于天平比较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都是很难看得清楚的,但用到大屏幕的投影机就可以弥补这个演示实验的不足,放大了托盘天平的可见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结果,为学生的学习、理解和信服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扫清了障碍。

2.弥补了过去很难仔细观察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气球由正常状态逐渐膨胀、再由涨大的气球逐渐变成比正常状态还瘪的状态和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全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白磷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锥形瓶内气压发生变化的理解。

3.弥补了在实验最后进行称量时,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天平指针仍处于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会马上得到一个实验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且在学生大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二)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形象地展现现代教学中的以下知识内容:

1.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形象表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的微观世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好的掌握物质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物质的本质联系。

2.更多的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的知识,如新材料的研制和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多角度的认识等。

3.取代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可见度较差,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化学药品很贵的实验,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实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酸、碱、盐”的性质演示实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