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4 17:06:26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微课;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各高校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升也越发重视。校本培训仍然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提高校本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微课教学的优势不断呈现,微课成为教学和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企业培训中也产生不错的效果。依据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本培训的实际情况,探索基于微课形式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模式是有必要的。

1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组前期,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组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责任、认知与技能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两种方法对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一般,更多的老师愿意接受校本培训进行提高。该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水平提升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整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较强,较为认可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应用水平不高,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遍停留在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等初级阶段。二是大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教学设计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主流的教育理念、常用的教学方法等,也了解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大部分教师只是将这些理论知识停留在理解层面,并未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本研究组认为,针对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教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是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2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校内教师的学习提高方式,培训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能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情况、教师水平和办学条件,实现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随时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中。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是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培训模式,每一位老师都可以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机动灵活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对各种培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既节省了经费又有效地缓解了进修与工作的矛盾。[1]

3借助微课工具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优势和可行性

微课将作为辅助校本培训的手段,成为传统面授教学的补充,用微课时间短小,知识点高度集中,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优点作为面授培训的有益补充。[2]3.1微课辅助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课程开展。使用微课工具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形象化地呈现,完成细分的且完整的知识点讲授,并帮助学员在其他学习环节,如讨论答疑、练习、作业等学习活动中,让参训学员更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去。因此,培训中用到的微课资源是实际培训教学的一个环节和过程,起到在“大课中展示微课”,将大课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认真设计选择其中适合微课教学的部分,作为传统面授培训的补充。3.2微课形式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效果。刘静波老师[3]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中国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4]认为,通过微课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见,微课本身是一种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工具,可以融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为一体,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帮助学校提高资源的可重用性和利用率。将微课形式特点应用到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基于微课形式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设计

将微课应用于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一大亮点就是,将培训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以可视化的微视频或形象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独立出来。在现场培训中,这些微课形式的培训内容可以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并且可以将微课资源应用到导学、助学、自学等环节。4.1培训环境和培训资源。该校具有较好的支撑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环境建设较好,已在教室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还配有18间通用的多媒体机房,以及多个不同医药学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硬件设备。学校还设有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该中心已根据学校现状采购或开发了教学管理方面的软件和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对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应该每年定期外出接受先进教育技术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以保障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另外,在校本培训资源方面,学校已连续举办三届教师微课大赛活动,已经有150个微课教学作品,教务处还购买了十多门超星平台上优秀微课课程。在目前已有的微课技术和实践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优势和微课建设的资源优势,加大教师在平时接受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技术和理论指导。4.2校本培训目标。根据《国家高校教育技术能力指南》提出的,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核心目标有三个:一是加强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教学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加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二是提高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技术工具的能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提高高校教师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5]结合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中医药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应有这样几方面:教师对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与教学的能力,特别是教学中的常用多媒体技术、PPT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科学研究和团队协助的能力,包括文献资源查找、下载、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例,将培训目标进行分解,制作成微课,使用微课教学形式,开展培训,辅助传统的工作坊等培训模式。例如:PPT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内容分解如下图:每一个培训内容分解后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来实现。微视频配上对应的学习单和相关学习材料,便形成了微课。利用这些微课,参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层次和进度的课程进行学习。大大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其自身学习的效率,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4.3校本培训过程。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过程就是在校本培训的现实培训环境下,根据培训目标,利用制作的微课资源,选择适合学校教师参训的培训形式,将培训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培训、线下自我培训以及团队讨论交流等环节展开实施的过程。这个培训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到教师练习教育技术再到将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三个步骤。4.3.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集中培训、课下微课学习和反复学习、培训群交流等方式,根据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展开完成。4.3.2教师练习教育技术。教师将培训学习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坊形式来完成现场练习,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资源中的练习操作环节,完成微课中的学习单中的任务来达到巩固练习教育技术技能的目的。微课形式的培训,在这个阶段,是实现有效辅助教师掌握培训内容的关键。4.3.3将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培训结果能否做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体现在教师是否能有效地将学习的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到学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微课大赛设计与制作实践,专家课堂实际指导以及参训团队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完成。4.4效果评价反馈。制定培训效果反馈表,培训结束前通过微课的练习形式,要求每位参训教师完成。及时收集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质量的意见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修改对应的培训过程环节,为以后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方式做出改革参考。

5总结

文章对基于微课形式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设计模式提出了思路,分析了利用微课辅助校本培训,运用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过程中,能够切实激发参训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满足了教育技术水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保障了校本培训的质量。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改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也丰富了校本培训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学校校本培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项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0):125-126.

[2]刘艳芳.微课优化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5).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闫志明,徐福荫.TPACK: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13(3):5-9.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3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4

通过12天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要求教师掌握这些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就应该说是所需的;如此一来,教师减少了因学校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或课件教学,而免去自制课件所需大量时间,从而间接地减轻了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之中,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此的优势,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来说,无疑是有益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5

七天前,我们告别家人,踏上了来的行程,只为这个培训。兴国,还算是近的,也就是说,我们还算是幸运的,行程还没那么远。

这次培训,领导没说什么,只是听说好像跟下学期的班班通有什么关联,到底这次培训有什么具体内容,作为长期业余水平的我来说,真的很期待。

在炎热的夏天里,在兴国站还不算久的等待,火车上还不算久的行程,到站下火车后的奔跑,只为寻找112路公共汽车,从这边到那边再回到这边的出口,终于,在一伙人苦苦寻找中,我们踏上了112路车。

出了市区,在汽车的摇晃中,我的心里也还是沉甸甸的,说实话,路还算长,学习的压力也还蛮大的。

报道,登记,找食堂,我们终于安顿了下来,迎来了开班班会,也就是所谓的破冰过程,呵呵,一大群陌生的人,说着一些小心翼翼的话,真的很有意思,大概,有很多人很久没有这种学习的兴奋了。

7月21日,学院领导陈勃教授的开场白,让我们知道了赣南师院的成长过程与近几年来的收获。接下来,代表发言,简短,也带有承诺,真不知能实现多少。

开场过后,是陈教授的心理学内容。有很多内容,是我已经熟悉的心理学术语。夹带着新鲜的内容,向我扑来,俏皮的话,轻松的环境,愉快的学习过程,让我们知道了成为一个教育大家,真的很不容易,要有很多的支撑内容,要掌握很多的教学技能。态度改变一切,心理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让我不禁坚定了要做好教育能手,尽量成为高手的决心,是的,现实环境很坚硬,就让我成为机器中的机油吧,为了提纯,我不断地学习着。

下午,是焦教授的讲座。开场是高考后壮观的撕书场面,让我倍加沉重。中国是个大国,涉及到众多人的教育,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举步维艰地前行,教知识,教技能,学习成了人间最痛苦的过程。也是老师最痛苦的过程。学生忍受着,教师煎熬着……现在的学生,与教师有着太多不同的经历,让教师越来越捉摸不透,据说,这也是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原因之一,是的,只有品味着学习的苦与快乐,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与理解学生。

焦建利教授一天的讲课,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知道了教育的发展趋势。他熟练的英语,展现的众多英语界面,充分展现了他学习与钻研的努力。Google日历,第二人生游戏,我们的第一人生尚且如此,第二人生该怎么规划,我真的不知道。国内外教育家的理论,陈剑锋与刘良华教授传奇经历,还有安猪的1KG行动,都让我心存敬佩。他教给我们的十把金钥匙,都是我们以后学习的武器。最让我记住的是李开复的三句话:用勇气改变能改变的,用胸怀不能改变的,最重要的是用智慧区别二者的不同。

接下来的几天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授导型课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专题片的制作,教学音乐的剪切,图像的编辑,PPT的制作也深度技术,Flash制作,真是内容丰富,个个有用,不得不佩服赣南师院的精心安排,好在,我还有点业余的基础,听课还不算吃力,只要课外百度一下,还是能消化吸收的。

几天的培训下来,马不停蹄,学有所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巩固提高了一点,最重要的是,有些在教育实践中无从着手、自己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解决了,真是愉快。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6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关乎教育技术能否切实、持续地发挥支持教学改革的作用。就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问题,粗浅地分析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构支持教育技术能力持续有效发展的模式。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第一轮已基本完成。但培训的实效性如何,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很多地区在完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就很少再去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其中似乎有着这么一条大家共同默认的假设:教师在拿到培训合格证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教育技术能力,从此就可以独立行事了。这种假设如果成真,那可真的让人兴奋。但对培训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际运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化。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少部分教师参加完培训拿到合格证后依然是重归故道,没有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学。这其中固然有教师的态度问题(有些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培训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另一种情况则较为普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解决具体问题,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技术支持方面的、设备设施方面的、学校管理策略方面的,等等。很多教师在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中,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电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给出一个提示:“培训”还不能算圆满结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学应得到有效支持,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培训迁移理论也认为,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培训迁移不仅发生在培训后的短时间内,更关注受训者怎样才能在长时间内持续地使用所学。由此看来,培训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培训角度看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分期、分批的集中式培训。优点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教育技术的知识,革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具有教育主管部门强制参与的性质,可引起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等。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很有价值的。但培训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持续时间短。一个培训周期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训者希望培训能带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受训教师也期望培训能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力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提高是很困难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短期培训的结果主要是,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得到提高、观念有所触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得到训练,但教师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难以得到切实、根本的发展。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后,还难以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从而易导致学而不用,用而不活,最终难以坚持。如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就成了问题。

2.2批量化生产。集中式培训虽有规模效应,但缺乏针对性。一大批学员集中到一起接受培训常常会使培训工作从学员的一般情况着手,而参加培训的教师既有年龄的差别、学科的差别,还有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程度的差别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差别,这些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影响因素。而集中式的培训却难以照顾周全,因此也难以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教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3脱离教师工作实际情境。培训是去情境化的或者拟情境化的。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几乎完全脱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境,类似学科教学式的,讲授内容多是理论、程式和规则。案例教学关注到理论结合实际,但它所教授的是一般过程和方法,也很难顾及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等的教学实际。事实证明,教师在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回到工作中还是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遇到困难。

2.4考核倚重培训结果。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需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以证明达到了培训目标;合格率的高低也常常是评估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考核非常看重培训结果。相当部分的教师把追求合格证作为参训的目的。这种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切实、持续、有效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5教师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都很忙,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再让他们腾出时间专门来参加培训,势必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此,要想通过将短期集中式培训常规化,来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6淡化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各个环节中都是没有学生参与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培训从教师的教入手,而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中心和依据,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发展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也是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根本依据;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保证。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对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1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解读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三大方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自身信息素养,驾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能力,包括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网络教学的实施。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意义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旨在帮助体育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技术课的训练和比赛,学训矛盾难以避免。体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体育网络课程,给体育专业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缺课的学生补充学习的机会。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困境

3.1体育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意识欠缺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高校教师自助开发多媒体课件、撰写电子教案和构建网络教学空间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相比于其他理科工科教师,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特别是技术课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法,现代教育理念滞后,学习意识欠缺,部分体育教师偶尔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但主要以呈现文字信息为主,多媒体只是简单地替代了板书,不会应用Authorware、Photoshop、CoolEditPremire等专业软件进行各类体育教学素材的采集和剪辑。

3.2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较弱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硬件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师开展继续学习和继续发展的保障,信息素养是教师发展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硬件操作能力主要指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如投影仪、实物展台和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操作和应用。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多媒体教学和制作课件的初级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欠缺。对计算机硬件及其接口陌生,网络教学能力较弱,教学过程中遇到常见的故障就手足失措。

3.3体育院系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条件较差

目前多数院系的教师都有条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试卷分析和登录成绩。但体育院系一般拥有一定面积的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现代教学设备却比较缺乏,很少有计算机室。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到学校公共机房,教师则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条件。体育院系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学校投入经费少,而且经费主要用在有关的学生比赛竞赛方面。体育教师缺乏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和条件,所以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几乎无从谈起。

4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对策

4.1制定培训政策,强化培训意识

体育院系要制定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政策,并将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纳入体育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计划,形成长期稳定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部分则包括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网络教学的实施等。强化培训意识,要让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紧迫感,主动学习相关教学软件、硬件知识,提升自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2设置培训目标,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提升教育技术操作能力。体育院系要设置教师培训目标,让体育教师通过学习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如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剪辑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工具、网络教学资料检索等知识来提高信息素养,提升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

4.3增加培训经费,改善学习条件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校本培训教师报酬或校外培训的差旅需要有经费开支。体育院系可以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购置教育教学设备,改善学习条件,有计划地外派部分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待其培训归来,利用本单位的条件组织内部培训。也可以聘请本校相关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前来教学或参加远程培训,整体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体育院系要通过制定培训政策,设置培训目标,改善培训条件,督促体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育教师要紧跟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刘洋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大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15(6):106-108.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普及现代化教育,在教育信息化、教师能力专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各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技术在传统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特别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严重干扰了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阻碍陕西省汉中市中小学教育的高速发展。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和组成

1.教育技术能力概念的界定

教育技术起源于国外,有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两个定义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分别于1994年和2005年的,被称为94定义(AECT94)和05定义(AECT05)。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技术能力的范围概念比较广,目前对于它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根据2004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第一部分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规定,我们可以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有重要性和应用性的认识,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中所包含的所有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技术方面的问题。

2.教育技术能力的组成与培养

为方便调查,笔者将它精简、总结为教育技术知识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在教育技术知识理论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教育技术相关概念,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意识;正确对待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能够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能够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校本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使教师对教育技术有正确的认识,掌握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树立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从而将它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而在教育技术实践应用方面,则包括具体教学媒体的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教学课件的制作、教育技术在传统课堂的应用、教学设计等,需要参加特定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练习、熟练操作,通过长期的练习帮助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做到以学促练、以练助学。

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策略

1.转变思想,形成教育新理念

要想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热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转变部分传统教师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状态,学会接纳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校本培训等方式,让教师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另外,教育技术的入门级操作也比较简单,要鼓励教师走出第一步,在打消教师的畏难情绪后,才能慢慢培养起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兴趣,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改变他们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错误认识,在培训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严格要求,鼓励和引导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对自身的提高作用,培养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感,了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而不仅是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树立此种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让教育技术培训在辅助教学中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

2.完善制度,制定激励政策

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要考虑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性,要将分配政策逐渐向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倾斜,使偏远地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异。对于学校来说,要注重校本培训,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小组,在教师队伍中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让教师在学校随时随地都能解决教育技术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另外,学校还应该负责多媒体教室、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因为硬件问题导致的教学计划延误,使各种现代化设备得到充分使用,而不是闲置在教室应付上级的检查。对于拥有校园网的学校,还应该有专人负责校园网的运行和维护,能够搜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在网上,方便教师教学,缩小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主动性,学校还应该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将教育技术应用作为考核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依据之一,与奖金、职称等挂钩,开展各种各样的公开课、教育技能大赛等,在丰富物质奖励的前提下,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兴趣,将教师被动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化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明确目标,实施有效培训

要做到切实有效的培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这就需要各级领导转变思想,从实际出发,大力支持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投入,学校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支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开展。首先,制定有效的培训目标。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标,而是在教学中应用。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往“一锅烩”的培训方式忽略了教师的差异性,要根据教师的学历、学科专业的不同,有层次、分梯度的进行培训,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求教师都成为精通多媒体开发、深刻掌握教育技术的专家,但是一定要是能将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能手,这才是培训的最终目的。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以往单一的集体培训方式已经出现诸多弊端,短时间的培训很难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明显的改变。作为教育技术的应用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课堂、校本培训等教育手段实现自主、丰富的技能培训,根据教师的个体需要,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尊重教师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最后,实行明确的评价标准。在目前组织的各类培训中,对于培训结果缺乏实际的判定标准,因此要制定多样化的评定方式。对教师的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促进教师的学习。为了使培训结果在教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应该长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跟踪与评价,随时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教师培训的结果更好的反映在教学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笔者只是针对目前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由于教育技术发展的动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不能一一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持续关注,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廖惠敏.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李松.国家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特征描述研究与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文惠.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培训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9

一、实施“计划”意义重大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去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她还强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省、市(地)、县、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心要逐步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扫除了“计算机盲”。近些年,教育部还相继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需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美国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2002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二、依据《标准》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内容),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标准》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准》的颁布,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项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7月计划率先在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从2006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从2005年始,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面世,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的两套教材也已出版。最近,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也将陆续印发,中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同时,已经组织了若干期省级骨干培训者的部级培训。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陆续全面展开。预计今年10月将组织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三、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指导这项新工作。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管理,理顺关系,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第三,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教材、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要用好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推荐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优质培训教材和资源的广泛应用。杜绝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源的乱编、滥用。

第四,处理好已有培训项目与本计划培训的关系。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将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大事、好事,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把“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到位,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不断提升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

综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在走到哪儿了?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三年内均应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整体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做好前期准备,为培训的开展创造条件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培训、考试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该标准,2005年组织编写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在标准、大纲具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竞争机制编写教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中标。国家制定标准、大纲,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保证了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为依据,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试验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已研制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将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有据可依,并为全国统一考试创造条件。

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教育技术和考试部门及相关机构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实施该项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教馆,负责计划的具体组织协调。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全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年初,首批项目实施地区(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部级培训任务顺利完成。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2006年下半年,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

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为使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培训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两套教材均采用模块式设计,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通过主题活动和典型案例展示,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培训模式。项目办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力争近期为全国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培训在进行终结性考试以评测中小学教师学习质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以便在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地培训的进度,掌握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训者的教学、组织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过程性考核合格是学员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的前提条件。

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地考办负责实施,试卷分成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在首批实施地区部级骨干培训班试测中,学员对考试的风格和内容表示肯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链接注重教学实际应用教e通纳入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培训较之以往培训更加看重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以往培训理论说教多,培训结束之后教师还是不能独立应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培训教材中纳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的教学软件,培训结束之后,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还可以继续帮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对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在操作方面要简易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应用门槛,同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

据了解,同方思科公司研发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应用工具——教e通软件在支持教师教学设计、方便教师资源应用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其作为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同时入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两套指定教材。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篇10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为了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对两者作出明确区分。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4月,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3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

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同志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部级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上述目的、意义,大多数的教育界人士(包括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的校长、教师)有较正确的认识,但是也还有人在这方面认识不足,甚至有较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而使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贯彻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意义落空;使长期以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广大教师为此作出的努力和奉献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对这种看法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予以纠正。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培训目标,这两种培训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