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9:33:09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1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1]。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5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d。对照组:顺来康3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疗效标准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2],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显著高于对照组48%(P<0.05)。见表1。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1.5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公务员之家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3]。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4]。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JainKK.Neuroprotectionincerebrovasculardisease[J].ExpertOpinInvestigDrugs,2000,9(4):695.

[2]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2

【摘要】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通过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10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6岁,平均72.5岁,其中36岁~21例,60岁~38例,71岁以上47例。入院时意识障碍11例。一侧肢体偏瘫76例,失语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体会

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本组病例中有76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8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患者及家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预后和日后的生活质量问题。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塞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病例中出现8例脑疝,死亡2例。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min内输完。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应进行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如病人血压升高>22.67/12.67kPa,呼吸急促,脉搏增快>100次/min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平时神志清醒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塞,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4预防并发症护理

2.4.1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塞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85例,占本组病例的80%。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本组病例就有19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护士将手并拢,空心适度拍打,震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由两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min,促进排痰;若患者咳嗽反射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一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其咳嗽;痰液粘稠时,给雾化吸入每4h1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应轻柔、无创、敏捷,每次吸痰过程时间应<15s。口腔、鼻吸痰管各部位要专用。同时,间断氧气吸入。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套管堵塞,应及时吸痰,并保持气道湿化,每日2次行管道切口护理。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采用管饲饮食,每次200~300ml,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也可使用微量泵使营养液通过加热器以30~50ml/h的速度匀速胃管内输入,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2.4.2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4.3预防便秘发生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1周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本组患者通过以上预防护理基本上无便秘发生。

2.4.4预防褥疮发生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6例除2例死亡外无一例发生褥疮。

2.5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76例发生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18例。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公务员之家

2.6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食物,进行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3]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

[4]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

[5]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6]王晓玉,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8.

[7]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5.

[8]朱绷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1998.31(4):195.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3

1溶栓的时间窗

溶栓治疗效果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机有很大关系,一般要求在发病3h内进行,但这个时间内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入院就诊,故认为发病6h以内为治疗有效的时间窗[2]。也有人将溶栓时间界定在12h以内,另报道将梗塞发生时间<24h者用国产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3]。

2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2.1适应症:

2.1.1年龄18~80岁;

2.1.2发病6h以内(6~12h也可考虑),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

2.1.3意识清醒,瘫痪肢体肌力0~3级。

2.1.4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2.1.5患者或家属同意。

2.2禁忌症:

2.2.1血糖<2.7mmol/l,血压>26.0/14.6kPa;

2.2.2活动性内出血或已知出血倾向;

2.2.3近6周内手术,严重创伤史;

2.2.4严重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2.2.5正在使用抗凝剂;

2.2.6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2.3并发症:

2.3.1梗塞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

2.2.2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

2.2.3再闭塞。其中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3溶栓常用药物、剂量及途径

3.1常用药物:尿激酶(uK)、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3.2常用剂量:静脉给药UK60~345万U[4];局部动脉内灌注溶栓(LIF)较静脉给药剂量要小,UKl8~120万U,t-PA每次20~100mg[4],rt-PA剂量与t-PA相同。

3.3给药途径:静脉和动脉给药何种途径更佳尚未定论。有人报道动脉给药优于静脉给药[5]。但也有人报道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6]。动脉给药,操作复杂,由于需要昂贵的造影设备及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业医师配合,受到一定限制。而静脉给药简单、方便、快捷易开展。

4溶栓护理

4.1溶栓前准备:迅速安置患者平卧,若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头部抬高15°~30°,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脑梗死患者血压适当升高可保持脑灌注量,但如收缩压>200mmHg,必须迅速将血压降至适宜范围。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若经动脉介入溶栓时,要对患者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常规清洁备皮。

4.2确执行医嘱,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药物的输入由于溶栓药物与用药时间、梗塞面积有关,因此一旦确诊脑梗死,就应分秒必争,积极配合医生,选择最佳用药途径,根据医嘱及时准确地使用溶栓剂,设置首剂用药80滴/min[7],用药时间一般在30min内完成。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应加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护,输液总时间不超过2h内,可根据心电监护情况适当调整滴速40~60滴/min,以保证溶栓治疗的疗效和顺利完成。可用输液泵词节滴速。

4.3血压的监测:急性脑卒患者中80%有高血压[8]。一般而言,应避免使用或慎用降压药。急性卒中时血管自动调节机能受损,脑血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可能对缺血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9]。但溶栓开始前收缩压>24.0~26.7kPa,舒张压>14.7~16.0kPa是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10]。故须密切注意病人的血压及减少可能使血压增高的因素。血压水平一般在18.7~21.3kPa/10.0~12.0kRa较为适宜[7]。因此护士应溶栓前后每10~30min测量一次血压,可使用袖带听诊法间接监测血压,或使用配有血压描记装置的心电监护仪进行24h监测。4.4并发症的观察

4.4.1并发出血倾向或继发性脑梗死的观察: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以下情况[1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二慢一高”即脉搏幔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4.4.2并发再灌注损伤的观察:在溶栓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是否有发生脑水肿的症状,要经常了解患者神志、语言、瞳孔、血压、脉搏、肢体的变化.尤其发病>6h溶栓治疗的病人。缺血后自由基代谢异常是对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脑细胞损伤、微血管通透性改变而致脑水肿,维生素E、维生素C、激素、脱水药是自由基的清除剂[12]。当护士发现病人出现上述症状与体征时,及时报告医生,尽早作出降压处理有效防止脑水肿发生。

4.5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生活护理。保持体表清洁,每日洗脚,口腔护理,床单位清洁、平整、无渣屑,床栏、约束带使用安全。必要时建立床头翻身卡。翻身1次/2h。预防压疮。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拍背、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食疏菜水果,补充维生索,起病24—48h不能进食者给鼻饲,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同时要预防便秘。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4

【关键词】脑梗塞;奥扎格雷钠

我院于2002年9月~2008年9月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52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1],发病在72h以内,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排除脑出血,无出血倾向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统一标准分型[2],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42~78岁;对照组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43~77岁。两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辅以胞二磷胆碱0.25~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7天,均不再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两组疗程均为14天。

1.3疗效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天各评价1次。①临床疗效。显效:治疗7天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无效:治疗30天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③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各测1次。

1.4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33.01,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第7、14、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2。

2.3奥扎格雷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见表3。

2.4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出现头晕、恶心、心慌,对照组1例出现精神兴奋性升高,2例心慌,滴速减慢后,上述症状消失。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表3奥扎格雷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略)

3讨论

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急性脑梗塞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黏稠度增高,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所致[3]。脑缺血可诱导细胞因子产生,脑缺血后产生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和儿茶酚胺等使血小板活化。其中TXA2具有趋化性,可致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在静脉中黏附并且血小板之间以及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聚集[4]。血小板胞膜上的磷脂可分解代谢,产生大量的TXA2,TXA2有强烈收缩血管、聚集血小板、损伤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5]。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溶栓治疗、早期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绝大多数急性脑梗塞患者错过了发病后3~6h的有效治疗时间窗,失去最佳溶栓治疗的机会,因而防止血栓进展、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便成为治疗的关键。循证医学认为抗血小板聚集更为重要。奥扎格雷钠是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可减少TXA2的合成,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同时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6,7]。用自身血注入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试验表明,奥扎格雷钠持续静脉注入,具有抑制血中血栓烷B2浓度及脑血管痉挛等作用。

本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表明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塞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脑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蒋锦龙,卢琴.纳洛酮与疏血通合用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332.

[4]问名,蔡定芳.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微循环障碍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89-291.

[5]聂志余,郑锐,张仲慧,等.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2):71-73.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CI)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颅脑影像改变关系。方法:对4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采用GE-2000型CT扫描机头颅平扫,将脑梗塞患者按梗塞灶大小分组。结果:CI组患者EP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发现,CI组患者血清EPO水平与脑梗塞组的影像测定梗塞面积呈明显负相关(r=-0.640,P<0.05)。结论:EPO水平与影像测定的病损范围大小,是评价脑梗塞患者的严重程度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脑梗塞;促红细胞生成素;CT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1948年由Bonsdor和Jalsvistor首先发现,是机体内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子。Ber-naudin等[1]研究发现脑缺血模型中神经元细胞反星形胶质细胞内出现EPO受体(EPOR)及EPO的表达,EPO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及其与脑血管病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我们对40例CI患者测定EPO,以及CT测定脑梗塞病损范围大小,并对其变化特点和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CI组为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10月~2001年5月)病房收治40例CI,年龄68~89岁,研究对象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2。另设正常对照组15例,均为健康成年人,年龄70~75岁。根据颅脑CT检查结果,将脑梗塞组按梗塞灶大小分组:小灶组梗塞直径<1.5cm;中灶组梗塞直径1.5~4.0cm;大灶组梗塞直径>4.0cm。

1.2方法EPO的测定:于清晨7时抽取静脉血1ml,经3500r/min离心25分钟,取上清液,-70℃冰冻保存待测EPO。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提供。

1.3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均以ˉx±s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按需要采用t检验、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血清EPO含量表1CI组EPO水平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CI患者血清EPO水平变化比较分析表明,CI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清EPO水平与CI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2.2血清EPO与脑血管影像单的关系表2不同梗塞灶的CI患者血清EPO水平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果显示,小灶组和中灶组血清EPO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灶组与中灶组血清EPO含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血清EPO与脑梗塞面积相关性显示,血清EPO与脑梗塞面积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有显著意义(r=-0.640,P<0.01)。

3讨论

Siren等[3]研究报道脑缺血的大鼠动物模型时显示,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如果控制其血清EPO于较高的水平时,则可减少大鼠24小时后的脑梗死面积,缺面半暗区的有标记的神经细胞内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测定值亦降低,故认为EPO可能防止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细胞坏死或缺血半暗区的细胞凋亡过程。本研究检测了40例脑梗塞患者血清EPO含量,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发现随着脑梗塞面积的逐渐增大,血清EPO含量测定值逐渐降低。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EPO测定值与CI组的影像测定梗塞面积呈明显负相关。上述特征提示,血清EPO含量的增高,不是由脑血管病的病理性损伤导致的直接结果,很有可能是由机体对于脑血管病变的应急性反应引起。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性是随着脑血管病的病损程度加重,机体产生EPO的能力有所降低;另一种可能性是随着脑血管病的病程延长,血清EPO的消耗增大,而导致其含量下降。本研究中,脑梗塞的梗塞面积直径>4.0cm的病例,血清EPO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根据Sakanaka等[4及Sadanotoy等[5]的研究,EPO可减轻脑缺血后继发性丘脑损害及防止N-甲基D-天冬氨酸调节的各氨酸神经细胞兴奋素性,并防止NO调节的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结合本研究结果,脑梗塞面积直径>4.0cm,即出现机体合成EPO的能力明显不足,或者其病损严重,对血中EPO的清耗过多,如果在此种现象出现时,给患者相应的补充EPO,有可能制止脑血管病急性期脑组织病损进展,起到保护中枢神经细胞的作用,是一个很有必要探索的启示。

参考文献

1BernauclinM,MartiHH,RousselS,etal.Apotentialroleforerythro-poietininfocalpermanentcerebralischemiainmice.JCerebBlooclFlowMetab,1999,19(6):643~651.

2中华神经科学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SirenAl,FratelliM,BrinesM,etal.Erythropoietinpreventsneuronalapptosisaftercerebralischemiaandmetabolicstress.ProcNatlAcaclSciUSA,2001,98(7):4044~4049.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6

【关键词】天丹通络;脑梗塞;VEGFTNF-aIL-10NSE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iandancapsuleonVEGF,inflammatorycytokinesandNSEof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Methods60caseswithACI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30casesineach;routinetreatmentwasgiventopatientsinbothgroupswhileTiandancapsulewasaddedtopatientsintreatmentgroup,3timesaday,5capsulesonce;thecourselastedfor2weeks;NIHSSscoresandotherindex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ResultThecomparisonofvariousindexofthe2groupsaftertreatmentwasofstatistical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Tiandancapsulescandecreasetheexpressionofinflammatorycytokines,improvebrainperfusion,protectbraintissuesandobviouslycontroltheprogressandreoccurrenceofcerebralinfarction.

KEYWORDSTiandancapsulecerebralinfarctionVEGFTNF-aIL-10

急性脑梗塞(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病死率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前几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和压力。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及神经损伤在急性脑梗塞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用中成药物天丹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及VEGF、TNF-a、IL-10和NSE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60例病人,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血管疾病分类和诊断要求标准:所选病人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按Pullicnio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其范围在4.0~10.0cm3,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病在12h以内,体温正常、神志清楚或恍惚,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排除标准:迅速好转的脑梗死及复发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及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脑栓塞、血液系统疾病致脑卒中;两周内有外伤、手术史;有出血倾向;近期服用特殊药物患者(化疗、激素等)。

1.2分组方法

60例病人按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均在63±5.5岁。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吸氧、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次/天;血塞通400mg,1次/天;胞二磷胆碱0.5g,1次/天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丹通络胶囊(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每粒0.4g,国药准字Z20010029),每日三次,每次五粒。不能自行服药患者可行胃管给药。两组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两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3ml,不抗凝,室温静置2h,2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于-20℃储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SIA)检测血清VEGF、TNF-a、IL-10、NSE水平。所有试剂盒均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

1.4神经功能评价判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1)基本痊愈:NHISS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NHISS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NHISS减少18~45%;(4)无变化: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增加18%以上。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VEGF、TNF-a、IL-10、NSE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

1.6统计学方法

运用医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评分(NIHSS)

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9.35±1.45,治疗后为:6.85±1.15;治疗组(天丹通络胶囊药物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9.26±1.04,治疗后为:3.89±1.24。两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天丹通络胶囊的中药成分可有效地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2.2对VEGF、TNF-a、IL-10、NSE的影响

两周后,治疗组的VEGF、TNF-a、IL-10、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NF-a、IL-10、NSE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天丹通络胶囊能够有效地控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改善脑血流灌注、保护脑神经组织。见表1。

2.3不良反应

患者对天丹通络胶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等明显的不良反应。表1VEGF、TNF-a、IL-10、NSE分泌水平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直接后果是梗塞的相应区域神经组织急性缺血缺氧,体内酶系统保护作用减弱,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及炎症细胞因子,而VEGF、TNF-a、IL-10及NSE参与其中。VEGF又叫血管调理素,是由FERRARA等分离纯化的具有多功能活性的生长因子,它能特异的作用于内皮细胞的分裂、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增生、移动,促使血管保持其渗透性。当脑缺血时,作为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源,在体内可诱导脑组织内皮细胞表达,重塑其完整性,从而维持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TNF-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属于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其表达过度可增加细胞死亡。当脑组织发生缺血时,损伤后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都可以分泌TNF-a,促使其水平突然剧增,触发了有害的神经毒性连锁反应,引起白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IL-10是由淋巴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等分泌的一种负向免疫调节因子,在脑缺血损伤、损伤修复过程中为重要抗炎细胞因子,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当IL-10分泌水平减少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免疫反应、NO合成酶产生、减少自由基生成,减少脑梗死后细胞的凋亡[1]。NSE是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个标志酶,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当缺血性脑损伤时,神经细胞受损崩解,NSE释放入血清中,使其浓度升高,其可反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程度,是脑组织损伤后的特异性蛋白,也是脑组织损伤后较合适的生化标记物。

西药溶栓治疗已被认为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副作用较大,有时可因服用过量而造成出血,使患者病情加重。而中医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益气活血为法,已逐渐被全世界认可,两者配合使用更加促使脑梗塞患者疗效的增加且副作用小。本文使用中成药物天丹通络胶囊,其主要成为川芎、丹参等纯植物配方。新世纪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流、减少脑梗死面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2],且能够促进VEGF的表达,在脑缺血时,对其具有保护作用[3];能够通过阻止炎性细胞因子,减少脑缺血炎性损伤;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促进NSE减少,从而促进受损脑组织康复,减少神经后遗症发生[4]。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加血流量、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5]。两种中草药为配方主药,其配合更加促进疗效增加。

本研究显示,天丹通络胶囊在急性脑梗塞时能够有效地促进VEGF分泌,增加侧支循环从而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流供应,提高脑缺血耐受性,减轻脑水肿;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脑组织的破坏作用,对脑缺血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抑制NSE产生,稳定神经元细胞膜,减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受损数量。对急性脑梗塞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的修护、炎性浸润减少具有重要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持善,孙颖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8,48(46):85-86.

[2]齐建祥,包玉双,任秀乾等,人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和TNF-a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32-1733.

[3]高健,曲晓峰,刘洋等,川芎生物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MDA、神经功能及脑梗死容积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2-24.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7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2结果

各项检查结果证实:脑梗塞8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脑肿瘤2例,颅内出血2例(血友病所致1例,晚发性VitK缺乏所致1例)。疗程1个月内治愈5例,好转6例,转科或退院4例。

3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包括特发性及症状性(继发性)。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急性偏瘫很少是最后诊断,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明确病因。其常见病因有各种感染、免疫性疾病、颅脑损伤、颅内占位、全身性疾病等[1]。以往报道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本组资料显示:该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小儿。

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可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病毒或细菌可能直接侵犯脑血管而引起脑血管炎;也可能在感染后或接种后发生免疫性脑血管炎或脑血管周围脱髓鞘病变[1]。本组结果显示,在脑梗塞患者中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病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提示与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另外本组2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也提示细菌感染可引起偏瘫。因此,对伴有发热的偏瘫患儿,尤其合并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尽早做腰穿检查。

颅内占位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血栓、脑栓塞、颅内出血等也是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原因。本组资料中2例脑瘤,1例血友病及1例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值得一提的是本组1例脑瘤患者,做头CT检查认为可疑处为骨伪影,后经MRI证实为脑肿瘤。由于MRI对于鞍区、脑干以及后颅凹肿瘤的检查因为没有骨骼产生的伪影干扰,因此比CT优越得多,即使很小的肿瘤也能及时查出。所以对于临床头颅CT正常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进一步做MRI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病因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其它还可见于颅内占位、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等[2]。头颅CT和MRI检查、脑脊液、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等辅助检查对明确病因极为重要。尤其头颅CT和MRI检查不仅能迅速准确地诊断颅内占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脑血管畸形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能提供可靠依据,并能指导临床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协助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急性脑梗塞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内科治疗等不再赘述,仅对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证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结果显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国也对2110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时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化学结构相似,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这类药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5],应需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选择。建议药物用量: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顿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复合剂,2次/d。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药物的治疗

脑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缺血性卒中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是不可逆性损害,但是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6]。因此,血管再通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溶栓治疗是用于3h以内的超早期或6h以内的早期,经CT证实无低密度灶也无出血灶,无出血倾向,无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治疗、手术、妊娠等,有溶栓指征又无禁忌证的患者[7]。

目前治疗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氯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scu-PA)。其中以UK、rt-PA最为常用。溶栓剂按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①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如r-PA、rt-PA、scu-PA等;②纤维蛋白非选择性溶栓剂,如UK、SK等,前者易发生再梗死,后者易造成全身溶栓状态而引起皮肤黏膜出血和脑出血。

溶栓方法有[8]:①静脉溶栓:UK1000000~1500000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维持静滴30min;或rt-PA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滴完。本方法不需特殊设备,可及时用药,较常用。②动脉溶栓:药物用量一般主张个体化。其优点是药物用量小,可直接监测溶栓效果,并可在溶栓的同时选择血管成形术。其缺点是需要DSA造影设备,准备和操作时间长,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3抗凝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与血小板聚集治疗一样,既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措施,又是二级预防措施,其目的主要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枝循环[9]。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虽然肝素可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但出血风险也同时增加。因此建议[10]: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h内使用的抗凝剂;③如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BP﹥180/100mg等禁忌证时,在有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4降纤药物治疗

很多证据表明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和血浆黏滞度增高。蛇毒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尚有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更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11]。但值得注意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至130mg/dl以下时增加出血倾向[12]。常用降纤药物有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蕲蛇酶等。

5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治疗

临床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实验及临床研究,探讨了各种神经保护剂的效果,不少神经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有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13,14]。目前常用的神经细胞保护剂有钙通道阻滞剂和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前者包括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氟桂嗪等[15,16],后者包括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抑制释放剂、一氧化氮减毒剂、自由基清除剂、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其他还有具有稳定细胞膜作用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CDPC)、神经节苷脂(GM1)等,并在临床上有较多的应用,但GM1的确切疗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还包括有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等共性治疗、亚低温治疗、基因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本文探讨的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一部分,但针对具体病人、具体疾病,应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CamarataPJ,HerosRC,LatchawRE,etal.Brainattack:therationalefortreatingstrokeasamedicalemagency[J].Neurosurgerg,1994,34(1):144-157.

[2]邱丽颖,余涓,陈崇宏.阿司匹林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8):972-976.

[3]AriesenMJ,AlgraA,KappelleLJ.Antiplateletdrugsinthesecondarypreventionafterstroke:differentialefficacyinlargeversussmallvesseldisease?AsubgroupanalysisfromESPS-2[J].Stroke,2006,37(1):134-138.

[4]李义召,李大年,王磊,等.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神经学杂志,2000,13(3):146-148.

[5]李义召,李大年.噻氯匹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39(2):120-122.

[6]于炳新,吕传真.脑缺血半暗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173-174.

[7]韦冲.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J].海南医学,2006,17(2):141-143.

[8]龙洁.急性脑梗塞溶栓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98-230.

[9]顾迅.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46-47.

[10]白彩琴,刘士福.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3):354-355.

[11]范惠先.降纤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8-59.

[12]马在臣,赵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J].山东医药,2002,42(7):49-50.

[13]李恩仓,王睿容.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01,7(2):100-102.

[14]陈远芳,赵雅晶,王军民.脑梗塞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原则[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1999,2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