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12 17:33:57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对体育启蒙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理论知识不是很丰富。主席对体育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在《体育之研究》中有提到“小学之时,应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严复也在相关教育研究中提到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要重点发展体育教育,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他认为孩子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的幸福。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时期,会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且注意力、记忆力比较好,便于开展体育启蒙教育。要培养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儿童渴望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借此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加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育启蒙教育能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孩子的团队和拼搏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基础,符合终身体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要不断的完善体育教育教学的体系,丰富体育启蒙教育理念,保证体育启蒙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二、体育启蒙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1、人们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相关资料对比发现,近几年来,居民身体的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肺活量、力量、速度等基本体能素质都有所下降,近视率不断增加,而且在青少年时期的近视率比重比较大,豆芽型、肥胖型体质也逐年增多。生活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水平提高、活动空间缩小、应试教育等方面会对人们的身体素质造成影响,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启蒙教育不到位,儿童时期没有很好的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体育课等课外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很好的健身、锻炼习惯。

2、缺乏后续体育学习,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虽然有提倡实行素质教育,由于中国几千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升学压力大,而且素质教育兴起较晚,实践不彻底,大部分的体育课都沦落为边缘科目,体育经费的投入比较少,体育设施不够完善,而且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欠缺,这样的体育条件下很难提高学生们的体质,无法增长体育体能,只是肤浅的了解体育人文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形成体育技能和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无法完成后续的体育学习,没有更好的锻炼身体。

3、体育项目重复教育

不够重视体育启蒙教育,幼儿园、小学阶段时有的学校根本不开体育教学课,有的也只是开设比较简单的体育教学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比较笼统,操作性、实用性不足,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体育启蒙教育时体育教师的发挥具有很比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体育技能都是在重复学习,有的学习不到位,后续再进行学习时,错过了关键学习年龄,影响了以后的正常体育学习。

4、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缺乏

就社会现实来看,我国的体育运动开展的不是很理想,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清晨公园里有通过对大树使力来练气功的,有把腿挂在树杈上拉韧带的,有张牙舞爪练太极的,这些里面存在着不正规、科学的身体锻炼。幼儿园、小学阶段没有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体育启蒙教育,对终身体育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很多人都没有很好的掌握终身体育学习能力和意识。只有重视体育启蒙教育,才能够实现全民健身,才能够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

三、进行体育启蒙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1、注重培养全面启蒙教育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求知、开发智力并不是启蒙教育的唯一任务,要注重儿童的各方面全面发展,要进行全面启蒙教育,体育、美育、德育、劳动、生活启蒙教育要齐头并进,不能疏忽体育启蒙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时,要真正将体育启蒙教育落到实处,按照教学计划规划课程,不能随意减少或者停开体育课,要做好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起全社会、学校领导、体育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等的关注,改变孩子们被动的地位,要真正的发展、提高体育启蒙教育,使体育启蒙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整个学年的课程要坚持改善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和提高孩子们的体育基本技能,要重视体育启蒙教育。课程的设计、评价要考虑到能够使孩子们的形成良好的体育技能和养成体育兴趣。要充分利用班主任、校医、体育特长老师等学校人力资源,和体育老师共同做好体育启蒙教育。家长们要敦促、帮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为孩子以后的体育技能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好的体魄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才能。体育启蒙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经常的进行体育基本功训练。学校要组织体育启蒙老师进行公开课、观摩课讲评等活动,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水平。学校领导要予以重视,也要适度的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专家讲座和培训活动,多激励体育教师进修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参考国外的体育启蒙教学方法,吸取经验,组织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启蒙教育方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加大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资金投入

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材比较老旧,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对学生的体育课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学生们都不能正常上课,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还有的学校的体育场面积比较小,场地简陋而且地面不平,这些情况都制约了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对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保证体育启蒙教育的能够真正、科学的实施。

4、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

为了保证体育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设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更要有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为孩子营造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孩子们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课外活动了解、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浓厚的体育学习氛围。根据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或者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能只是单纯的否定或者肯定;教师要尽可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亲切感,使孩子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施教,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难度不同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大胆的尝试,体育课时设置一些场景,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主动的进行探索。

四、结束语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胧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1):39-39.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首先,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启蒙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体现幼儿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思维变化,通过各类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与记忆力。幼儿启蒙音乐教育通过听力传递音乐信息,有利于加强幼儿对音高、音值、音色、强弱、节奏、力度等方面的听辨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对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最后,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情操,促进幼儿德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让孩子与音乐频繁接触,通过音乐感知将音乐传递到大脑,增加积极情感,促进幼儿的情操与情感体验,使幼儿获得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总之,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通过音乐培养幼儿的情感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用生动的音乐语言让幼儿的情操与情感得到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能力。

二、家长对于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对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是家长,家长若能全面、细致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便能及早发展幼儿的音乐天赋。在此基础上,家长要保护幼儿的音乐天赋,尊重幼儿意愿,针对幼儿的爱好与兴趣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计划。第一,全面开发幼儿大脑。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右脑开发有重要作用。右脑主要运用于色彩、图像、音响等形象思维。为了让幼儿有更加丰富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开发幼儿右脑很有必要。家长让幼儿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孩子进行一些音乐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右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开发幼儿大脑。第二,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为幼儿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基础。音乐是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艺术修养,塑造幼儿健康、开朗的人格。儿童早期接触音乐教育,在幼儿园和学校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能够增强其音乐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三、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

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要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相符。幼儿学习是游戏化的过程,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好动、好玩,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在音乐活动中表现为合群、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情绪转换快、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快乐与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则,因此,家长必须正确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了解孩子的音乐学习心理,准确掌握孩子对音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让孩子真正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节奏感训练

幼儿的音乐教育要符合幼儿发展和成长的需要。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家长要注意家庭的音乐熏陶,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快乐、活跃、自由的家庭气氛,让温馨的家成为孩子们展示音乐才能的场地。孩子们在音乐表演时感到轻松、自由、无拘无束,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音乐不只是歌曲,还是动作、舞蹈、语言的共同体。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需要把语言、动作、音乐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最基本的节奏训练。通过语言和歌谣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对家长来说是最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不仅对孩子语言发展大有益处,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音乐节奏感。

(三)设置亲子活动,加强听觉能力训练

亲子音乐活动的设置有别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氛围。亲子音乐活动以活动、游戏为中心,体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和随意性特点。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听觉能力训练。听觉能力训练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音乐内心听觉,因为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在支配力量,反映了乐者对音乐的驾驭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领音乐活动进入预设的理想境界,提高音乐活动质量。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听觉训练,如听中有唱,唱中有听,通过这些方式引领幼儿获得内心听觉,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另外,以游戏为听觉训练场景,设置亲子活动,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心智,获得音乐知识。如可以利用儿童积木设计“音符积木”,不同颜色的积木由上而下分别代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等各种常见音符,并用相应的组合块数表示其时值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音符的时长,加深对音符时值关系的认识。在学习各种常见节奏型时,设计把每一种节奏型做成一个卡片,听辨节奏时,幼儿把一个个节奏卡片拼接起来,形成节奏片段。这样的设计,不仅清晰明了,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四)选择合适乐器,加强创造力训练

音乐活动中的孩子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一名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实践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乐器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乐器本身,更是玩具,还是一种教育的载体。儿童乐器演奏简单并贴近生活,与孩子天性相一致,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接近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将音乐生活化的最好诠释。所有乐器中,打击乐器的音色最独特、最丰富,具有启发孩子即兴创作欲望的理想效果。可以依据幼儿喜爱敲敲打打的天性,选用构造简单、体积小、便于操作、演奏音量可控制在口语音量之下的打击节奏乐器作为教具,如碰铃、双响梆子、沙锤、三角铁、手鼓、串铃、小镲、木鱼、响板等,训练幼儿节奏感,在游戏中达到训练效果,增加趣味性。

四、结语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学前教育;启蒙教育;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摆在空前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陕西省自2011年起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学前师范学院,在学前启蒙教育教学中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坚持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在学前启蒙教学中引入趣味化学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的乐趣,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力和协调能力,因而趣味化学实验的开展对幼儿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幼儿兴趣,引领启蒙教育方向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对颜色变化等有天然的兴趣,因而在学前启蒙教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化学趣味实验由于其独特的神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幼儿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因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进行幼儿的启蒙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幼儿教学中开展藏猫猫实验:在自纸上画上孩子们所熟悉的房子,绿色的草地和一棵没有苹果的苹果树,然后用毛笔蘸取酚酞溶液在房子上画上窗户,在草地上添加上花朵,并在苹果树上画上圆圆的苹果。将苏打水喷到上述图画上,会发现红色的窗户,漂亮的花朵,红彤彤的苹果出现在图画中。原理是酚酞溶液遇到碱会变红。白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上画晾干之后是无色的,苏打溶液为碱性溶液,酚酞溶液遇到苏打溶液之后会显示红色,隐藏的图案就呈现在了幼儿的眼前。该实验以鲜艳的颜色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前儿童观察周边的颜色变化,将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促使幼儿更大胆地去探索、发现,进而达到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目的。

二、趣味化学游戏指引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有趣的游戏内容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天性好动,因此需要围绕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来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将化学知识融合到一些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科学的奥妙和魅力,给儿童提供经验以促进儿童将来的发展。例如鸡蛋碰碰碰这个游戏,挑选两个大小颜色相近的鸡蛋。将其中一个鸡蛋用牙膏涂抹,保持三分钟后洗掉,并在外壳做上记号。取两个杯子,各倒上半杯可乐。将涂过牙膏的鸡蛋和没涂过牙膏的鸡蛋分别放入两杯可乐中。让幼儿观察蛋壳表面所起的变化,持续时间约十分钟。请幼儿猜猜:将两个鸡蛋取出后相碰,哪个更易碎掉。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能溶解蛋壳中的碳酸钙,使蛋壳变薄易碎,而牙膏会阻止这种腐蚀的进行,所以涂过牙膏的蛋壳不易破碎。牙齿表面和蛋壳一样,其主要成分是有机钙,常喝可乐会使牙齿变软,但牙膏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牙齿,使牙齿更坚固健康。通过这个实验告诉学前儿童坚持每天刷牙,并少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三、以趣味化学实验的方式可进行科学的学前启蒙教育

学前儿童在趣味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学前儿童走向社会的重要的途径。由于趣味化学实验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以符合学前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动手实验,在发挥学前儿童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要靠实验探索的。例如趣味实验——美丽的喷泉,利用纯碱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的纯碱和少许水,再加醋,立即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这是喷泉会从广口瓶中喷出。以小实验的方式解释喷泉是由于压力不同而产生的,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广场音乐喷泉等,让学前儿童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情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其启蒙教育的目的。

四、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前儿童生活化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学,即与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学前儿童喜欢吃的方便面,水果饮料等,为何长时间放置依然可以食用?原因是里面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钠。例如学前儿童生病打点滴需要用酒精或者碘酒来消毒,有的小朋友见到上述药品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打针了,是他们亲身体验直接反映,所以很抗拒这些东西;作为学前教育的指导者,要告诉他们酒精或者碘酒来消毒是防止外界的细菌等微生物在打针时入侵人体,是来保护我们身体的,这样学前儿童了解真相之后,会很配合医生工作的。此外,由于学前儿童对知识理解较浅,自控力较差,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针对实践教学,选取实验内容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药品的选取要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由于儿童天生多动的特性,因而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依据学前儿童的情绪,能力不同进行鼓励和表扬,注意分享他们的成功的喜悦,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能够保持探索精神,并激发他们再探索的欲望。

五、结语

趣味化学实验以其趣味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简易性,激发孩子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力和协调能力,对开展幼儿化学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趣味化学实验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现象是其模拟的对象;趣味实验可以多渠道多层次系统的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学前儿童获得全新的科学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引入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锻炼儿童的创新和开拓能力,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开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英姣.浅谈趣味化学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2.31.100.

[2]聂润英.趣味化学[J].学苑教育,2014.24.82.

[3]蒋丽莉,赵波,马平,陈昱,郑晴.幼儿化学趣味实验精选[J].早期教育,2006,08.24-25.

[4]费菲,郑博.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12.162.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幼儿性启蒙教育;性教育内容;性教育重要性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性教育包括传授关于性别意识、性别平等、性别社会化、伴侣选择、婚前准备、婚姻调适、家庭生活等性知识的活动;狭义的性教育指的是关于性生理的教育,性心理学、社会文化内涵、性健康维护、预防性疾病等性知识的活动。幼儿性启蒙教育是指针对幼儿的与性有关的教育活动,包括幼儿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性别角色以及针对幼儿的性保护教育,了解性传播疾病等,培养幼儿的性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幼儿一定的性自我保护能力。

二、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容

1.性生理知识。在不同国家,幼儿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不同,是基于幼儿在不同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选择特定的内容。瑞典幼儿早期性教育的生理知识包括教育幼儿认识男女外在差异和性器官。日本幼儿早期的性教育的生理知识包括让幼儿了解身体的形成和主要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持性和排泄器官清洁的重要性。美国幼儿性教育是告诉幼儿一切生物都要繁殖,生命来自生命,教育幼儿要爱护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和学会正确地称谓这些部分,并告诉幼儿男女不同。如果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像认识眼睛、鼻子那么自然地教他们认识性器官,破除幼儿的性神秘感,使他们今后更加自然、大方地学习性知识。2.幼儿性别角色认识与自认性别。人类的性别只有男性和女性,每个人肯定属于其中之一。性别有两种类型: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一个人出生时,他或她的生物性别就确定了,但社会性别完全依赖后天教育。虽然男女天生有区别,但性别角色的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别,从成人的行为中“获得”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概念。进入幼儿园,这种学习行为继续存在。自我决定的性别,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改变。由此可见,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自我认同,对他的生活发展至关重要。3.幼儿自我护理与自我保护。教会幼儿认识身体的结构,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最基础的医学常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对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有重要作用。它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可以主动配合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并学会自我保护。4.幼儿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使幼儿把爱情看作一种严肃、深刻的情感,能够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家庭里予以实现。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包括:幼儿热爱生命的教育,学会爱自己,培养对他人的爱护和关心之情,与同伴融洽相处。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处于性器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早期环境和早期经验对成年期人格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这一时期身心发展的异常,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科学性教育,很容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出现扭曲的性观念。不健康的人格心理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2.有利于对幼儿普及性知识。在科技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以不同方式传播有关性的信息。例如,电影、电视和各种出版物中的性内容,不知不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幼儿看见、听见,不乏男女爱情、服装暴露和其他“不适当”的性内容。孩子在接受过程中,不断建立自己的认知,甚至出现模仿的现象,如果没有进行性信息的过滤,没有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启蒙教育,把孩子的好奇心放在一边,让他们自由发展。那么,对于分辨不了是非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受扭曲的性观念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性知识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每个幼儿都享有性权利,性权利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近年来,有关幼儿被性侵的事件频繁出现。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地投诉“强奸”幼女的个案,1997年下半年为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在2000—2004年,仅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全国就有48名幼女遭受性侵害,2009年上升至175人。仅仅几年,幼儿性侵案件便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这还只是被媒体曝光的性侵案,有很多受害者选择了息事宁人。这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多数受性侵的幼儿没有告诉家人或老师,甚至自愿接受性侵?事实告诉我们,由于幼儿缺乏性启蒙教育,不了解性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见,开展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的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和陪伴。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与责任意识。一个人在幼儿期知道了生命的来源,了解了人类的生殖和繁衍,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学会体验各种感觉,会让幼儿更加热爱生命,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可以给幼儿的心灵从小就播种一颗爱与责任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尊重自己和每一个生命,并为生命负责。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谈中提琴的初级启蒙教育 精品源自化学科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为孩子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而近年来,更多的孩子选择了音乐的道路,在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挖掘潜能,成为有才华的音乐家。其中,中提琴教学的影响力巨大,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与此同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娱乐更加丰富,孩

子的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创建科学规范、严谨而快乐的教学思路。借此,不断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一、学生

家长为孩子选择中提琴教育,是想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孩子通过中提琴初级学习,培养了自己的记忆力、协调能力、集中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智力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些在学习中提琴之前文化课不太理想的学生,通过对中提琴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系统学习,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中提琴乐器的学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它对孩子器官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说手指和手臂的配合,眼睛看谱、耳朵听音、脚打拍子,都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识谱能力。由此可见,中提琴的演奏是一项脑力与体力配合的运动,能够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促进孩子脑神经的发育和成长。

(2)音乐素质

音乐素质会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孩子中提琴乐器演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听觉能力——由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孩子的听觉能力有所差别,而听觉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对音准的把握,自然音程掌握不精准会影响到孩子的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再次,记忆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会影响孩子记谱的时间和对一段旋律节奏的模仿时间,从而影响到孩子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然后,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孩子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打拍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会制约孩子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最后,反应能力——是对周围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不同的孩子性格差异很大,内向的孩子通常反应较快,但是不愿意轻易表达;外向的孩子反应快,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而对音乐的反映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中提琴乐器的技巧掌握情况。

(3)兴趣及环境

孩子对中提琴初级的启蒙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和投入热情,因为兴趣能够产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可以在学习中创造奇迹,是中提琴学习的维生素、催化剂。兴趣的产生主要是由接受了外界的刺激、影响和引导,因此,兴趣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素。

二、教师

在音乐教学环节,音乐教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是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创新素质,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中提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生

中提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质。中提琴的德才素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加强对本专业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启迪学生对中提琴专业知识的追求。中提琴教师要用真诚为饱满的情感去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孩子体会和领悟音乐的美妙,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2)熟悉孩子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在6-7岁的时候,最适合学习中提琴。因此,音乐教师要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合理安排中提琴教学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孩子的中提琴水平。由此可见,孩子的中提琴教学,要求音乐教师除了掌握娴熟的中提琴演奏技巧外,还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3)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初期,孩子天性中的好奇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体现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教学活动的深入和推进、中提琴理论知识的加深、演奏要求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形式

孩子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中提琴教学为切入点,让孩子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练好 基本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表现音乐,与此同时,培养自己专注、认真、有毅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变成社会优秀的人才。 (1)重视孩子演奏姿势的培养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中提琴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通过亲身示范,不断纠正孩子的演奏姿势,采用一些简单的比喻进行一定的启发。如:演奏前

保持手臂、手腕的放松,不能僵硬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加深孩子的理解。

(2)激发孩子的兴趣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提琴初级启蒙阶段,为了激发孩子对音节、练习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孩子的演奏水平,教师要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旋律优美的乐曲和合奏曲,通过这些耳熟能详、悦耳动听的乐曲形式,加深孩子对中提琴的理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规律,在孩子中提琴学习的不同阶段,选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跟踪孩子在家的练琴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提高孩子分辨好坏、对错能力,解决孩子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启蒙教学的时候,穿插听音、听节奏的训练;讲小提琴家个人事迹;分析乐曲形式,调节孩子的大脑,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目前,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幼儿艺术素养、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百度百科中,“启蒙”意为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故亦将“启蒙”称为“入门”。在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启蒙教学即为“钢琴入门”教学。对于幼儿来说,一切知识与技能的启蒙,都是学习的第一步,决定着未来对事物的理解是否正确。钢琴学习是现今社会开发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钢琴启蒙阶段是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钢琴本身具有无可替代的丰富表现力,同时钢琴学习能让儿童觉得尤为轻松,没有负担。学习钢琴不仅能使儿童的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进行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和忍耐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

一、培养学琴兴趣的重要性

万事开头难,钢琴学习也是如此。钢琴“启蒙”又称为钢琴“入门”,目的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时常听到家长说: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是最无关紧要的,因此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钢琴启蒙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钢琴学习犹如盖高楼大厦,要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结实或者打歪了,楼是盖不高的,即使勉强盖上去了,迟早也会倒塌。成功的启蒙教学首先是使学生热爱钢琴艺术,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有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对孩子,对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状态是积极的,是很专注的,正是因为兴趣所在。换一句话说,很好地培养了孩子在启蒙阶段对钢琴、对艺术的兴趣,难道还怕学不好吗?

二、传统幼儿钢琴教学的弊端

在我国,钢琴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的。钢琴日益得到普及,全国都开始慢慢注重幼儿钢琴教育,然而正规的、合格的钢琴教师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琴童队伍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师资队伍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情况。目前,许多钢琴老师特别是半路出家的钢琴老师还在用20多年前的学琴方法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要知道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高校的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优质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钢琴老师难道是个例外?还在用20年前的方式进行钢琴教学显然非常不合适。(一)启蒙教学没有声部概念,“一团浆糊”。所有的理念应该在一开始就树立,而不是后期再修改和添加。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认谱习惯时,只注重音符和节奏,而没有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不观察拍号、谱号、调号、指法等,导致后期孩子的练习不完整,频频出错,不连贯。这正是因为最初的启蒙教育阶段没有帮孩子养成认真读谱的好习惯,声部概念也是如此。不要害怕孩子不理解、不要担心孩子不能完成,优美的音乐就是多线条、不同色彩的。只注重用手指把音弹对,那就是“一团浆糊”。这样的音乐又怎么谈得上兴趣培养呢?(二)“灌输”式的启蒙教学。多数老师在教钢琴时,就是把自己的音乐想法“喂”给学生,但在艺术领域,“灌输”和“栽培”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方式。仅仅教学生乐谱上每个具体的音或乐句要怎么弹,让学生慢慢学,然后反复练习,逐渐达到标准,之后又开始学习下一首曲子,再把上述过程重复一次。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类似问题。乐曲弹奏出来是什么样老师应该很明确,这种教学方法一开始见效较快,但后劲不足,这就有点像为学生裹上一层比较漂亮的包装纸,其实只有表面功夫,没有实际内容。(三)过多强调手型的固定。钢琴制作是十分科学的,也非常适合人体构架。我们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最佳的弹奏状态。而多数老师过于强调手型的状态:握苹果的形状、指尖站立、高抬指等,枯燥的动作练降低了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同时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手型的保持可以在练习过程中自然习得,重在教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在枯燥的动作练习中固化僵硬的手型。

三、增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

在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在钢琴启蒙阶段找到学习钢琴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已成为提高钢琴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抑制了孩子们学琴的热情,打消了其积极性。那么,如何增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趣味性呢?(一)钢琴启蒙与音乐教学法完美融合。幼儿天生热爱音乐,音乐伴随着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活泼的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幼儿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审美能力,同时能激活幼儿大脑功能以及促进幼儿心理发展、身体健康等,在诸多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钢琴与学习音乐同理,重在感受、倾听和亲身参与。学习音乐之初,掌握节奏是关键。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理论性的乐理内容具有趣味性,从而让孩子们接受而不反感呢?那就是融入音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亲身参与,因为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很关键。孩子天生爱玩,在音乐活动中有目的地玩、有意义地玩,不知不觉便能轻松牢固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为例:1.节奏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可以借助念词、声势、打击乐等方法进行节奏练习。比如第一乐段可以单独把节奏部分提炼出来,制作相关图谱,配合念词、声势或者打击乐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找到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特点。2.音乐情绪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感受乐曲中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用律动、声势等方式,以《土耳其进行曲》为背景音乐,设计合理的音乐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亲身参与,感受音乐的变化。3.曲式段落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感受乐曲A、B、A的三段曲式,每一段根据节奏以及旋律走向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同时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结构概念。4.活动游戏化孩子天生就爱玩,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使趣味性的内容体现在“玩”上面,在玩中自然习得知识内容,在玩中学习巩固音乐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二)教学新理念、新思路。用指尖弹琴,说的就是贴着键用指尖触键,以确保第一个关节不会塌。触键时摁住琴键,就像按电梯楼层一样,这样指尖会产生一种向上力,使得后面的关节凸出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拱形。此外,手腕轻轻地向下会辅助拱形的形成,也有助于弹出柔和且饱满的音色。学生通过这种弹奏法形成了放松的手型(通常与读谱的基本能力同步进行)后,就可以开始引入高抬指训练。扎实的技术基础是钢琴弹奏的前提。但是技术是表现艺术形象的渠道,没有清晰的艺术形象,技术就成为无源之水了。清晰的艺术形象就要依靠乐谱——首先是节奏和音符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是与情感表达有关的力度和速度的要求;最后再到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的细致入微的处理要求。学生心中的艺术形象从无到有,也会依次经历此过程。为学生梳理钢琴演奏的核心知识点,然后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反复磨练的机会,使他们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形象。虽然“梳理钢琴演奏的核心知识点”听上去像是探测太平洋的水流一样困难,但实际上并不复杂。首要的技能是听辨、思考和弹奏复调音乐。(三)使用合适的教材。在一百多年前,钢琴启蒙教学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教材可供选择,大多数钢琴老师都是现编现教的。但是将这种方式拿到现在来看,大家都感觉难度太大,难道是我们现代人变傻了?还是古代人比我们更聪明?首先对于多声部教学而言,巴赫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启蒙阶段可以先接触《巴赫初级钢琴曲集》。这里面的作品并不全是巴赫创作的作品,但是这套教材里的曲子非常好听,复调因素比较少,舞蹈因素比较多,有利于孩子们对“音乐之父”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其次,核心知识点是音乐表现力。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练习曲来锻炼孩子,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常规教材是纯技巧性的练习曲,比如车尔尼、拜厄的练习曲,但是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孩子练习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这类练习曲音乐表现力不够丰富,没有太多的旋律。可以尝试用布格缪勒、海勒和克拉莫的作品取而代之。最后,关于乐曲结构的理解。《小奏鸣曲集》非常适合用作教材。奏鸣曲要学整套,而且要在慢乐章中多下功夫,这样更有助于提升音乐素养。一旦孩子对某种风格的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一般弹了一两遍之后),便能慢慢感知乐曲的结构。(四)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氛围。当了家长后才深有体会,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贵在坚持。每周上课的坚持、每天练琴的坚持、每次训练的坚持,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在幼儿钢琴启蒙阶段,家长是最为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孩子们天生爱玩,孩子们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有兴趣的事物,只要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对于钢琴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兴趣,一般要学习一至两年,能够弹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获得了成就感之后,才会慢慢有兴趣。老师教授得再好,孩子缺少课后的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那也是徒劳无功。此外练琴时的环境也很重要。充满嘈杂的电视声、小朋友的嬉笑声等等,必然无法很好地感受音乐、聆听音乐。所以,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氛围与好环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郭亦勤,王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J].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赵洪,王珊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王任梅,边霞.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变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两个纲要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学前 德育

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幼儿品德的教育的重视往往都不及智育。以至于在幼儿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社会适应性差,成为非个别现象,并令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感到十分担忧。

一、幼儿学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不完整。德育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德育中,它一般被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德育的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亲社会培养等四个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这四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分别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构成的四个方面:政治特性、哲学特性、道德特性、和合群性。其中合群性(亲社会)的培养是整个德育中最基础的层面,也是幼儿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得将普通教育学领域中的德育内容投射到幼儿教育德育领域中,即为“幼儿德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幼儿教育是“用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对幼儿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学范畴中,道德品质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识教育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合群性教育没有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

2、教育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幼儿教育不同于其它层次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因而,在这些层次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而幼儿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行为教育,这种教育的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即在校是教师,在家是家长,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缺一不可,也不可相互取代。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都有很好配合,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则明显缺乏应有的沟通与配合,学校不管孩子在校外的一切,家长也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一切责任都交给了学校。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长个人的事,或把家长看作是教育的主体,自己则只有配合之责。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子女进了学校,教育子女的事就应该是学校了,自己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配角。这种学校靠家长,家长靠学校的现象,必然引起幼儿教育中出现真空地带。

3、教育目的不当。在目前的幼儿在教育中,教育目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受片面的成材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都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材。这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标准才叫成材?那么,在许多家长(甚至是一些学校)眼里的成长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在他们看来,成材就是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考上大学、研究生,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能挣大钱,能光宗耀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和家长都把向幼儿多灌输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即重智育而轻德育。有的学校和家长甚至还错误地把德育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有的则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还不到教育的“时候”,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思想观念,必然带来对德育教育的轻视。

4、环境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教育。幼儿活动的范围虽然比较单纯,一般都是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地方,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受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识别能力差,他们对于来自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学校、家庭和周边环境中的许多不良行为的吸收则比较容易。因而,家长、老师的正面教育往往抵挡不住这些来自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正面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加强和改进幼儿学前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说明,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怎么才能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呢?

这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实践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复杂和艰巨,尊重幼儿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按幼儿教育规律办事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即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都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理的特点。具体地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德育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即人性的启蒙。因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必须围绕“启蒙”这一核心。近年来,有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启蒙教育进一步细分为:主体性启蒙、情感性道德启蒙、养成性道德启蒙、活动性道德启蒙、协调性道德启蒙。这种细分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所谓主体性启蒙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情感性道德启蒙就是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使之逐步积极的情感经验。养成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活动性道德启蒙,则是指将经过筛选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德育准则和价值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或活动促进道德的发展。而协调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会幼儿正确地与周边的人和谐相处,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由于幼儿的可朔性强、识别能力差。因而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情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导师,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活最为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

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得好: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好友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此外,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领域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与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诸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9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从教十多年,几乎都在高年级转悠,我能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身体和心理成长的脱节,性启蒙已经成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迫切需要进行的教育。但是我们不能盲动,必须先听取当事人――孩子们的心声。

我在自己执教的六年级一个班作了信息采集。该班为沿海开放城市中心城区示范小学。采集方式为用“百字作文”畅所欲言。事后分析60份数据后得出结论:87%的孩子不知何谓“性”,更不知何谓“性启蒙教育”;11%的孩子试图谈出认识但却“答非所问”;91%的孩子反对进行性启蒙教育;约5%的孩子表示支持开展此类教育;约3%的孩子表达出求知欲,渴望了解。经整理后,选取代表性言论和大家共同分析。

第一类:模糊型

“性启蒙教育就是认识到这几点:男女生交往并不是可耻的,但是也不能随便喜欢异性;不能说闲言碎语,如谁是谁妻子、丈夫这类低俗语言;若两个人同时喜欢一个人,不要挑拨喜欢的人和自己‘情敌’的关系。”(许罡钧)

“进行性教育会使男女生之间产生一些恶心的想法。男女生也就会分得越开,连稍微触碰都会被班级‘狗仔队’记录并传出一些绯闻,这会使他们的名誉受到伤害。”(杨斯汇)

[分析]高年级孩子的内心常藏有自己喜欢的异性,这些特别的心理感受会在同伴交往中表露出来,同伴间也时常谈论到这个敏感的话题。可见在此学段进行性启蒙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但是此阶段孩子对性启蒙教育也有着明显的误解,他们错将男女生交往当作“性启蒙教育”的全部了。

第二类:排斥型

“最好少进行或者不要进行。因为如果进行多次性教育,十分有可能会导致男女生早恋,这样不仅会耽误学习,而且让他人见了会感到可笑。我认为,等我们长得再大一点了,自己就会懂得男女生互相喜欢其实并不可怕。”(陈源)

“不应该在六年级上这种课。毕业班的学生,第一本分是学习,教这种‘无聊’的东西,会影响到学习。到初中再讨论也为时不晚。”(陈恒彬)

“何老师,今天您提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我想先问您:您是准备要给我们班的同学上这方面的教育课吗?如果是,我想就不必了。其实男女同学就是要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嘛。况且,作为语文老师,您上这种课,恐怕您自己也会感到困难,只要您说一句,同学们都会大笑和议论纷纷的。记住,您可是一位语文老师啊。”(陈珍桢)

[分析]孩子排斥的原因大致有五点:不好意思;会引起“骚动”;以学习为重;长大后自然明白;语数等学科教师不宜“不务正业”。我们能清楚地发现问题:孩子对“性启蒙教育”误解重重,还没有从心理上做好接受教育的准备。

第三类:赞成型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中许多人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喉结、胡须的出现。有一些青少年观看了一些图片,心理出现病态发展,最终会导致性犯罪!因此,我认为,在高年级这一青春期时段中需要适当教育。”(林伟立)

“当今青少年渴望知道‘性’却又羞涩知道。有人说:这不能让学生知道,会引起误会!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应当开展这门课程。如果愈隐瞒,求知欲便愈强。倒不如让大家了解一下基本知识。”(黄超)

“我认为,进行性启蒙教育是有必要的,这种教育对于一些较为迷信的家庭来说,可以对类似于转世、投胎、轮回,一系列无稽之谈起到制止作用。并且能令同学们认识青春期中各种性征的出现,科学地明白生命的由来。”(薛昊霖)

[分析]从这几个孩子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两点:其一,孩子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在变化,他们产生一些困惑,需要有人为其答疑解难;其二,当代孩子已经能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但是这种“超市自选”型的获取方式亟待成年人有效引导。另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几名赞成者有共性――都是班干部。其中一个同学的母亲是儿童医院的医生,其余同学的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白领阶层。可以推测,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和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接受性启蒙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做好班级小干部的工作对教师顺利实施教育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类:建议型

“教这些东西必须这么做:老师要把自己的爱人带到班上,在同学面前大声对爱人说‘我喜欢你’;讲一些名人追求异性的故事;播放一些爱情歌曲让同学们听;让大家提一些有关异性的问题。”(许罡钧)

“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态度来上性教育的课。本节课如果有一个人笑,就要受罚。而且,这节课一定要让大家轮流起来发言,免得下课后有人幸灾乐祸。还可以把知识先传递给班级中几位同学,让他们做‘生理专家’,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到他们那儿咨询,免得老师麻烦。”(高柔佳)

“如果老师一定要说的话,最好讲得略为模糊点,婉转点,让大家明白就好,不必讲得很全面。原因是我们班有点传统思想,听这种内容男女生都会有点害羞。再有男女生要分开,在一起没法学。”(孙翔)

“如果要学,可以用跳舞的办法,有牵手动作的舞。跳舞之前,把全班同学分成两批,把其中一批同学的号数写在纸上,让另外一批的同学去抽。我想也只有这样,大家才没有意见,课后才不会有风言风语。”(杨斯汇)

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 林翠湄译. 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