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2 17:24:45

启蒙教育课程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广谱式;三全育人;创新创业

1引言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1-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弊端[3],比如单学期开设,片面以部分精英学生的参赛培养代替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企业讲座代替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仅由公共课教师讲解,缺乏与专业的融合。面向部分学生而非全体学生,难以很好地培养和发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因材施教,重点规划。本文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面向整个机械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构建和课程规划,阐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对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精神、意识、能力,有着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2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构建和课程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关注基础激发、进阶培养、精英教育,注意专创融合,建立面向全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模式,打造特色创业教育课程。2.1机械类专业“广谱式”12345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生态模式构建。机械类专业“广谱式”1234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内涵为:一个核心目标即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支专业化队伍包括校内专业化队伍和校外导师队伍;三层次一链式课程包括基础激发模块、专业进阶模块、实践精英教育;四个实践支撑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技术中心、创新开放实验室、科技协会和创业园;五位一体教育体系包括协同管理、课程教育、实践实训、孵化落地、第三网络课堂。2.2机械类专业“三层次一链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机械类专业“三层次一链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四个学期共计64个学时(包含课内和课外),大一下学期进行24学时基础教育;大二进行进阶教育,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赛获奖可作为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之一,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将创新作为一种习惯,使创业成为一种精神;在大三上学期系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路演、答辩,进行精英化教育。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机械类专业从思想、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做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机械类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形式、途径与方法。3.1全员育人: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促进学生全员参与。(1)分析现状找问题。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跟跑到领跑,形成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杜绝把创新创业教育从狭义上理解为精英教育或者培养创业者,尽量做到广谱性。(2)竭力做好顶层设计。鉴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顶层意志,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实施“每月一例会”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动融入机制专业发展的大局,主动下好创新创业教育这盘棋。(3)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压实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和全院师生责任,形成多级联动局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第二课堂和第三网络课堂建设,积极开放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园。(4)激发师生创新动力。在全院开展思想动员,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动。将参赛获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环节之一,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大赛,并举办丰富的校内比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创”,调动教职员工的创新创业激情,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访学进修,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3.2全程育人:在时间上打造四个学期通道,做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低年级阶段注重启蒙教育。通过大一上学期的专业介绍、学生社团等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启蒙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可利用“ESB创新创业翻转课堂法”进行24学时—7个项目—20个任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模块学习。(2)中高年级进阶和精英教育。学校和社会全力提供政策、制度、经费、平台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如各类创意竞赛、学术科技竞赛、科研训练、科研指导帮扶、创业大赛、创业政策咨询、项目落地孵化等,帮助部分拔尖人才将创造潜能转化为成果,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学生加入创造大军。(3)毕业后坚持“继续再教育”。成立创新创业技术中心,建设网络在线课程,为毕业生提供互相交流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持续的、长期的、终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在学历教育、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方面需要学校帮助解决的,学校将鼎力支持,做助力学生不断实现“创造”的坚强后盾。3.3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营造环境,三大课堂融合建设,做到全方位覆盖。(1)利用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进行理论传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广泛采用启发式、翻转课堂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考核环节适当减少客观题数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作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大二学年把创新专家、企业家和杰出校友请进来现身说法,开展系列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创新的榜样和力量;引导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和志愿服务等,了解社会各领域的需求和“痛点”,触发创新灵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3)打造第三课堂网络空间。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阵地,坚持“内容为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课程建到实处,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避免流于形式。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极大地提高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构建“广谱式”1234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制订“三层次一链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划,从思想、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使学生成为具有“武松打虎”精神的勇士,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有着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毕津铭,王惠.推进“双创”教育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J].大学教育,2020(11):166-168.

[2]张苗玲,张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国际公关,2020(12):42-43.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感恩教育;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感恩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可习得的品质,它是一种有助于增强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满意度,有益于社会团结、和谐的积极的人类力量。[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格结构主要在童年期建构完成,之后的人格发展都是在童年期人格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重复。[2]感恩是美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人格建构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它连接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强化学生的感恩心理。[3]幼儿感恩教育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识恩和施恩的知觉,让他们学会如何感恩并形成感恩行为。[4]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涵,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5]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幼儿的感恩教育,既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道德教育,又可以促进幼儿园的课程建构和教育实践。[6]

一、感恩教育及其内在机制

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即,感恩为感怀恩惠,其中包含了施惠者与受惠者。[7]在西方,感恩在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馈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感恩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就认为感恩是一种推动人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情绪,并提出了影响大多数感恩体验和表达的三种心理学因素。[8]感恩是个体的情感品质,情感是可习得的,因而感恩也是可教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感恩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善良、学会关心和回馈他人,树立积极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因此,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感恩认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这三者构成了感恩教育开展的内在机制。感恩是一种内隐的情感体验,个体对感恩的认知是建立在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基础之上的,只有个体能够对感恩产生理性的认识,他才会自觉地将感恩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进而激发其感恩的行为。感恩情绪源于接受或施与行为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力量,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源,它可以影响个体对感恩行为的体验和认识,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体践行或改善感恩行为。感恩行为则是个体在感恩认知、感恩情绪基础上的外化表现,这时个体不仅对感恩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知,同时对感恩行为的内在需要也有一定的彰显,是个体道德情感品质的一种升华。感恩作为一种可教的道德品质,[10]从其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就必须注重受教育者感恩认知、感恩情绪的发展,并为其感恩行为的发生创设环境和提供引导,帮助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体验,以及形成稳定的感恩行为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的内在关联

感恩教育指向个体美好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蕴含着感恩在内的诸多道德教育内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提高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同时通过感恩教育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感恩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目标上的统合性,又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弥合性,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元素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感恩是永恒的主题,“仁”“孝”“爱”等都蕴含感恩的情感和道德诉求。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的感恩,它与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博大精深的感恩文化强调人们对自然、对祖国、对知遇、对亲人、对朋友等的感恩。在儒家文化中,其教育目标在指向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遵循的是道德至上且兼顾智育的教育理念。[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感恩的叙述散布于诸多的典籍、诗词、民间故事中,例如,在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就将“孝”作为教育的首位,在儿童尚小之时便向他们传授道德观念,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也将对他人恩惠的回馈予以褒扬,并以“一饭之恩”的典故流传至今。此外,在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成语中,对感恩的记述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形成,如《游子吟》当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且情真意切,“结草衔环”也常用来表示对他人恩惠的至诚感激。传统文化通过对国家、父母、朋友等感恩的叙述,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感恩、践行感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感恩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从童蒙教育便开始以诗歌、故事、童谣等方式来影响个体的观念认知和行为塑造,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感恩的品质和情感。

(二)感恩教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其重要的传承渠道又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及其所构建的文化课程体系。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和筛选为前提,经过筛选和甄别的优秀文化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就用于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园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形式加工,使得它们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多以故事、诗词、童谣等简易明快的形式出现,可以较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幼儿接受也更为容易。这些感恩教育的内容具有整体性和生活性,它与幼儿的学习特征具有一致性,[12]因而幼儿更容易通过主动学习和积极建构来习得包含感恩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其次,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丰富的感恩教育元素,是开展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将传统节日作为幼儿园课程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反映和折射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挖掘其中感恩方面的内容并以课程的方式予以教授和实践,可以使幼儿更深切地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感恩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传统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建构的重要来源,它既指向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指向幼儿的知识和品质的形成。[13]幼儿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该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将感恩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的融合,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方式来建构园本课程体系。

(一)结合感恩教育内在机制,构建结构良好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是系列课程的优化组合,它服从于某一个课程主题及教育目标。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是建立在感恩教育的内在机制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甄别和筛选就应该着眼于如何促进感恩教育的开展。首先,课程建设者要依据感恩的维度,从感恩认知、感恩情绪、感恩行为三个方面来搭建课程框架,以期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依据感恩认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来选择课程内容,要从传统蒙学读物、典故、诗词、民间故事等文化形式中选择相应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做好归类和提炼,使其与上位的课程目标保持一致。最后,要对感恩教育的课程素材进行分层设计,使其指向不同的教育目标,具体要求可以分为名词识记、形式模仿、知晓理解、体验感悟、内化习得等几个层次。通过建构结构清晰的课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课程内容和设计课程目标,就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最终落实到幼儿的学习上来,使其服务于幼儿感恩情感和感恩品质的形成。

(二)贴近幼儿学习心理,细化感恩教育课程内容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机制,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学习也是建立在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知的基础之上。因此,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就必须将诸如“孝”“礼”等上位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和理解的形式。幼儿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在教学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14]感恩教育课程的建构也必须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依据,体现幼儿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因此,感恩教育中关于感恩认知、感恩情绪、感恩行为的课程内容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并在课程内容之间要注重相互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关系。例如,对于幼儿感恩认知的培养,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开始,向幼儿呈现感恩的情境;接着可以向幼儿教授与感恩相关的诗词,帮助其体验相应的感恩情绪;最后可向幼儿讲解关于感恩的一些上位概念,帮助其获得对感恩的深层认知。

(三)丰富感恩教育方法,优化感恩教育课程实践方式课程实践是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证明的课程才能被认为是优质的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即教学,在一日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幼儿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一日活动具有多样性,幼儿的感恩教育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例如,感恩认知类的诗词教学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吟诵或者播放动画,可以采用故事或者音乐剧,可以结合手工制作或音乐舞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集体教学。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和优化课程内容,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感恩教育课程建构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教育形式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处理好感恩知识传授和感恩情感培训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和丰富教育方式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萌发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3

近年来,国内对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比较热,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体系内容与体系特点。但多数学者是把创业教育做得好的高校(如百森、斯坦福)当成典型案例来分析。体系内容:有学者将百森的创业教育体系分为“管理和创业基础”项目与“创业精神培养强化课程”项目(ACE),且两个项目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目前专业课程已开发出21门。体系特点:程琪、孙阳春对中美创业教育进行了对比,认为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有几个特点,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性强、师资力量雄厚。

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不同,如百森设计理念的战略性、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性、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课程师资力量的优越性。而斯坦福大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其利用其理工科学校的优势,使得商与非商之间创业教育并重。哈佛商业学院的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开始重视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显得不够具体,课程体系笼统模糊,且基本都是个案研究,缺少各体系之间的比较与共通优越性的探索,因此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的跨案例研究很有必要。

美国三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百森商学院

百森商学院成立于1919年,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学校,自成立以来,最卓越的创业精神就一直穿着百森的发展轨迹。百森商学院引领美国乃至全球创业教育的发展潮流,早在1967年,百森就在全球推出了第一个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百森商学院的整个运作方式就如同一个企业,“将创业教育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按照学生的辐射面,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本科生体系与MBA体系。

1.本科生课程

本科生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创业是一个过程,需要大学生思考是否要创业、创业需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如何发现商机、如何创办企业、如何经营企业等,该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大学生合理寻求此类问题的答案。

2.MBA课程

百森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为全美最顶尖、规模最大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公选课程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支持课程,具体包括22门。基础课程:视角全面,内容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创业与创业计划书等,90%的学生会在学制内学完。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会选择专业课程或支持课程。专业课程:针对不同学科的创业课程,提供与学科结合深入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公司创业、社会创业者等课程,学生覆盖率占到63%。支持课程:针对创业的某一特定领域,提供更为具体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创业的社会责任,家族企业变化与成长等,学生覆盖率63%。

(二)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商学院,哈佛商学院(HBS)成立于1908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947年Mylesmace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第一堂创业课程,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历史将近70年。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面向MBA学生,工商管理硕士课是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中心内容。MBA的学制为两年,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年来划分(见图2)。

1.第一年的必修课

第一学年学习统一的必修课程,分两学期学完。第一学期5门,分别是:财政学I、财务报表与控制、领导与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技术与运作管理。第二学期6门,分别是:企业与政府及国际经济、战略管理、企业家管理、谈判分析、财政学Ⅱ、领导与企业责任。第一年的必修课程看似不多,只有11门,但是强度非常大,因为哈佛大学采取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每一门课程都包括大量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分析都要花费3-4个小时去准备,即使准备得非常充分,在课堂还要随时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有力质疑。开始学生们会感到很吃力,但是经过一年约800多个案例的训练,形成了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

2.第二年的选修课

第二学年进入专业选修课程和实习,选修课分为10大类,共100多门课程。选修课列出了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上课学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除此之外,还有相应的实习。实习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自己找企业,二是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找企业联系项目。哈佛商学院的选修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的商学院硕士课程的参考模式。在10大类的选修课程中有1类是创业管理,有35门课程,主要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系统知识、创业能力培养三大模块。创业启蒙教育,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让学生了解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等。创业系统知识,意在帮助企业管理者在创业情境下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和财务上的决策等,课程如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等。创业能力培养:开发创业者的知识、技巧和态度,使他们能在严格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环境下追求机会等,课程如创业管理。

(三)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成立于1885年,一共有7个学院,分别是:商学院、工学院、文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教育学院,是唯一一所在自然科学方面与麻省理工学院相媲美的名校。作为理工科大学,斯坦福商学院非常注重与非商学院的互动,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它的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教导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按照学院可分为两类:商学院课程与非商学院课程。

1.商学院课程

斯坦福斯隆商学院开设的课程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有20门左右。虽然这20门课程没有模块化,但具有帮助那些着手创业的学生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主要课程包括:私人证券投资(PrivateEquityInvesting)、投资管理与创业财政(InvestmentManagementandEntrepreneurialFinance)、金融中介和基金市场(FinancialIntermediariesandCapitalMarkets)、创业精神——创业新企业(Entrepreneurship:FormationofNewVentures)等。

2.非商学院课程

非商学院的课程由商学院的夏季创业研究所(SummerInstituteforEntrepreneurship)负责。非商学院开设的创业课程包括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和针对性的讲座三类:①通识性创业教育为当前的非商学院的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创业基础知识、独特的学习机会、创业方式和创业理念,主要课程包括会计、经济等。②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各学院不尽相同,如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为:科技创业形成、亚洲高科技创业、以科技为基础的公司的战略、创业工程师等。③针对性讲座。讲演者都是相关领域的创业者、资深人士、企业的行政总裁等。通过讲座,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他们讲授的实践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创业知识含量。在讲演之后,学生可以和讲演者交流,向创业者提问,得到创业者的建议等。

美国三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共性

通过以上介绍与分析,我们得出这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共性特点。

(一)核心式课程增强自我效能

三所学校都强调对核心课程的开设。创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机会识别、创业流程等,这些核心课程是创业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百森商学院本科生的创业课程与斯坦福商学院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核心课程而形成的课程体系。哈佛大学在选修课的十大类中,有一块是专门的创业管理类,占到了所有选修课程的30%。核心课程中的创业知识类、创业技能类展现给学生们一个新颖而全面的视角,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使得那些内心有一定程度的创业冲动,但仍对现实存在顾虑的学生打消了犹豫的念头,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与希望。而创业环境、创业精神类核心课程犹如一剂强心针,点燃并激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创业热情。

(二)渐进式模块提升系统思维

三所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模块进行的。这些模块有的是单独的,有的是模块中镶嵌子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都是环环相扣,有着逐层将知识内化的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百森商学院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子体系中,按照“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如何机会识别——如何融资——企业建成如何规避风险”这样一个渐进式的逻辑顺序安排各模块。哈佛大学采取一种先必修再选修的顺序,第一年大量且高强度的案例分析夯实学生的基础,为第二年的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的学习做好全面准备,这使得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课程时相对轻松,且容易接受。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强化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得学生在对创业流程了如指掌的基础上,将创业精神融入其自身的血液之中,系统训练出对机会机遇的敏感度与敏锐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系统前瞻的创业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加速自我领悟

百森、哈佛、斯坦福均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这些感官学习法包括:静心冥想,问卷分析,角色扮演,机会识别训练,商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创办企业等。体验式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体验模式,并引导、激励学生从变化多端的环境和不确定的风险中走出困境。三所高校所采用的体验式学习法与传统学习法相比有以下的优势: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影响创业活动方面,体验式教学优于阅读、倾听。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JosephPyne)曾在他的著作《体验经济》中强调体验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个体可以学到10%的内容;通过倾听,个体可以学习到15%的内容;而通过经历该事件,从中自我领悟,个体可以学到80%的内容。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自身对创业精神的领悟力,加快对创业知识的内化速度。当然,三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如百森商学院非常注重机会识别课程,它的机会识别课程几乎占到整个课程的2/3,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基础课程的案例训练,第一年的基础必修课夯实基础,积累了大量创业管理经验。斯坦福大学凭借工科院校的优势,将商学院与非商学院课程体系并重,注重学科优势互补与应用导向,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行商业化运作。

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三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共同点的分析与把握,对比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比率小、缺乏高校自身特色、且多是描述性、实施难度大的现状,本文将课程体系层层分解为三个层面,即目标层面、载体层面、运作层面,发现建立一个成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必要认真把握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规律。

(一)目标层面:准确理念定位,彰显创业教育时代价值

任何一种体系的构建,都是要以一定的理念为支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准确定位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构建体系的第一步,体系的建立都要在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以上三所高校的典型案例,创业教育的理念准确且清晰。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培育创业精神,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积累创业管理经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培育企业主。这些理念的定位不仅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也要根据自身条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创建于1895年,创建人是当时加州铁路大王老斯坦福。老斯坦福的“实用教育”(PracticaEducation)观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成长,再加上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附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了他的创业理念必然要以培育企业主为宗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斯坦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当时的时代需求相呼应,立足商与非商学院学科优势上的互补,通过实践将一个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个完整的企业,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创业风气的形成。我国高校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必须先根据其自身特点,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不可随波逐流,更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他校的课程体系,同时更需充分体现其时代价值。

(二)载体层面:明晰模块角色,融合创业教育逻辑平台

准确定位创业教育理念后,需要考虑的就是体系的走向问题,即各模块的功能角色以及这些模块功能的培养次序。创业教育的各个模块按照体系的走向依次排列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创业知识能更好地被内化到学生的思维之中。在将各模块按照体系走向排列下去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模块的具体问题,即每个模块在该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切忌混沌一片。当然每个模块不可能只具有培养一种技能的功能,一般都是两种或者更多种。走向是体系内部的一个流水线,从元素的输入,到成品的输出都是有一定顺序要求的。

体系走向也分很多的模式,有聚焦式,有辐射式,有射线式,有螺旋上升式,这些走向也没有孰好孰坏之分,主要考虑的是创业知识内化速度的科学逻辑。当体系走向确定下来,需要积极掌控,并依靠各模块来执行。课程是模块的支撑,在明确了模块的核心功能之后,要通过调节模块内的具体课程,增强课程之间的紧密性,运用课程的组合打造具有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模块。我国的一些高校,虽然拥有创业教育体系模块,但因其模块内部课程松散,模块之间亦有张冠李戴之嫌,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融合创业教育逻辑平台迫在眉睫。

(三)运作层面:扩大课程体验,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内涵

课程是体系的细胞,只有当每一门课程都充满张力与活力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有机体才能有效运转,并真正发挥其预期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每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均要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法,更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之“体”意在设身处地以及亲身经历;“验”意在查看、感受、验证、查考。教学中不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引导与启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式的课程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体外拓展、情感体验到机会识别、商业模拟等,有效拓展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内涵。而实践以其亲历性、过程性,使得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被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激发更多具有个性的创造性思想与行动成果。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学;现状;策略

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就起始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可谓是一切教育的奠基石,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学什么内容,而是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因为儿童最开始习得的这些学习方法,会影响其余后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当前幼儿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都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大部分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其的重视力度都不够,通常只是空喊着口号,但却并没有实施到实际教育行为上,再加上社会对幼儿教育本身认识不够深刻,这就导致了当今幼儿教育暴露出了各种问题。首先,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重点,其教育工作者认识不清,幼儿教育并非是在幼儿园学了几个生字、算数、英语单词,相反这都是超前教育模式,不能说没有一点好处,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教育模式绝对是弊大于利。不仅不会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相反让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一直写生字背英语。其次,70后、80后还有90后的父母,其中的很多人,小时候是在父母非常严厉地管教下长大的,他们曾经因为各种限制,非常痛苦。等到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就特别提倡“爱和自由”,希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多一些自由。因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选择从宽,导致孩子不清楚界限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庭都应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工作。

二、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及策略

(一)加强师资力量。幼教老师的职责应该是里面最专业的那个人,给孩子示范,纠正家长的失当,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方向启蒙(事实上国内给幼教老师的定义太过于狭隘,幼教老师应该是孩子人生的指引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保育阿姨、托管阿姨)。我们总是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那么前提就是教育工作者也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品质和能力,以身作则,并且勤于思考和行动的话,其实并不需要高深的教材,也不需要莫测的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教育。如果再营造一些积极的学习环境,辅助一些科学的方法,那幼儿教育就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二)创新幼儿教育课程。随着科学、创新幼儿观的出现,就教育幼儿并以快乐健康结合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创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教师需要知道如何去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所有针对幼儿教育的教材非常少,所有导致许多教师无法进行充分教学,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设计教学课程,因此最后幼儿也不能掌握相应知识结构并提高其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自主学习,主动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而不是只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事事的玩闹,学习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明确其目的后,然后层层分析,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实现有效的课程教育,使幼儿打好基础,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发展。(三)与父母合作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或许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更有优势,但与幼儿朝夕相处的是家长,更熟悉幼儿个体的是家长。因此教师与家长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存在谁教育谁。我更多的会建议父母不要妄图用简单的二分法去理解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我们更需要去了解育儿背后那个复杂精巧的事实。幼儿期是学习,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都是这个阶段的特性,家长要与教师要以身作则,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阶段对孩子各个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慢慢渗透其中。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其对孩子的重视,不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所担任的角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需要应用多种课程教育模式,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一个好的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新时代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晓丽.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J].学周刊,2015(29):235

[2]康艳.新时期如何做好幼儿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48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光伏工程;分层次;课程体系

近日,国务院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标志着国家将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怎样的方法与途径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高职院校,尤其对于具体环节的问题更是很少有深入研究,从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来看,首先需要确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面临着什么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背景之下,各高校双创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少部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学体系,尤其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限难以跨越,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难以拓宽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愈加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加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在于课程,当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构建不足,数量有限且种类单一,无法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从纵向来看,课程之间缺乏前后相接、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横向来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限难以跨越,从整体结构来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充分训练。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一批符合新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此类课程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放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达到引领、示范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新能源类专业现有专业课程的分析,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法,构建了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找出解决专创融合交通体系的途径及方法,把握专创融合的关键性问题和敏锐性问题,为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意义

(一)为解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供方法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实施,可为全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完善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一是通过构建实践过程,探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校内不同部门的配合,共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将第三方力量引入教学队伍中来。二是通过具体实践,找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跨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鸿沟的方法,体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建立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项目类课程,突出强调从做中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尝试打破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专业发展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走学科融合、专业动态协调的发展路径。(三)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为以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依托而建立的专业,与产业有机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实现高校与区域产业的有效对接提供指导;为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供指导。

三、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注意与专业的融合,对于新能源发电类专业可以考虑以具体的工程项目或者实施流程为载体构建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以设备安装与调试、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申请与审批、问题诊断与解决、系统运行与操控等光伏工程项目内容为载体,同时,结合创新能力提升与创业意识培养,开展沟通、写作、管理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知识学习。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纵向课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创新创业入门教育。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启蒙教育,主要为创新创业兴趣的筛选。二是职业素养,主要为行为规范、商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三是领导力与团队精神。主要为团队合作,和谐共处方面的内容。四是传统文化精髓,主要为文化自信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其中特色课程为《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传统文化精髓》。第二层次为创新创业专业融合教育。主要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围绕夯实光伏专业基础开设课程,其主要特色课程为《合同能源管理》《低碳经济学》。同时积极开展社团和兴趣活动。主要成立光伏创新社团、新能源社团等,学校提供活动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学生参加院校学科竞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主要围绕光伏产业中的创新方向开展,以任务为驱动,可开展太阳能玩具、远程太阳能草坪灯、柔性薄膜窗帘、太阳能无人机等方面的创新。第三层次为创新创业职业系统教育。按照实践认知的原则分步开设入门级课程《光伏发电基础知识》;专业级课程《分布式光伏电站施工管理》《光伏发电并网流程》《光伏电站基本运维》;运营级课程《光伏市场拓展》《光伏客户关系》;实战级课程《客户档案管理》《光伏电站施工与运维》等。通过光伏产业的研发、生产、集成、工程、运维、销售全业态开设课程。在构建纵向课程的同时,构建适应光伏工程的横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创新创业知识课程。主要开设《税收及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法律》《创新创业财务》《营销策划》等课程。第二类为创新创业品质培养课程。主要开设《创新创业文化》《企业伦理》《创新创业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展“企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第四类为创新创业精神渗透课程。主要开设“创业沙龙访谈”“创业明星评选、“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课程。通过以光伏工程为载体横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上纵向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三纵四横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目的。

四、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

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光谱潜质。光谱式的潜质教育是进行全员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方法的指导。二是注意教与学、实与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实战、实用,实操出发,一切以实际出发,以实战出发,以实用出发,来进行施教。三是注意结合专业,推动跨学科。一是在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以做好本专业的学习、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应用。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物理空间与管理的权力,和各学科的专业交流。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跨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鸿沟,体现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调从做中学,需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对双创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作者将时刻关注最新发展,不断完善以光伏工程为载体的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泽会.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新趋势——基于15所农林院校《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1):233-237.

[2]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57-60.

[3]王蕾.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三层次”递进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7(10):204-205.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8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③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④周凯,《近六成学生对就业“没想清楚”》,《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3日。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与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包含民族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内容”等[1],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当前许多国家已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师既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幼儿启蒙的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幼儿通过接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开阔孩子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通过感受世界各区域的音乐,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更好地发挥多元潜能,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中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的目的。

(一)空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理念在空间上不仅包括我国的民族音乐,同时还包括其他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群体,每个区域以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了解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多元文化视野开发幼儿多元化潜能。此外,空间上的多元文化还应让幼儿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前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接触比较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在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能够使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偏执理念。

(二)时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人类起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的兴起,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幼儿启蒙阶段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认知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包括从古到今的所有时期的音乐。当前的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上,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匮乏。随着时代的改革,音乐文化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所谓音乐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对于各个时期音乐都应介绍。在幼儿启蒙阶段中探索时间上多元音乐文化理念,能够使幼儿在多元音乐文化中懂得音乐。

(三)形式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还包括时下流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广泛地挖掘出来。社会的转变势必影响教育的改革,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指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2]。同样,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了多元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挖掘多元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少数民族音乐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的形式上应将我国以及外国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都纳入教学基本理念中。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途径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爱各种趣味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游戏中获得。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幼儿能初步的感知多样的世界,通过多元的音乐体验发展幼儿认知、情感等多元潜能,初步形成多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基础。

(一)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音乐活动

在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地让幼儿感知作品的节奏、强弱、速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而应从幼儿的情感、生活入手体验音乐。多元文化下的主题音乐活动并不局限于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涉及与音乐相关更广泛的内容领域。例:音乐活动设计《认识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的有关片段:1.播放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如:流水声、鸟叫声,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万物的美妙,然后让幼儿说出音乐中出现的自然声;2.教师告诉幼儿,在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靠采集大自然的物品来制作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每个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这些原始乐器都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可出示搜集的典型的民族乐器图片资料,如:中国的笛子、欧洲的风笛、非洲的马林巴琴和鼓等;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乐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如:听到风笛就想到了苏格兰音乐文化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6.教师引导幼儿组建乐队,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尝试表演,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上述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主题活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各民族相互之间用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使幼儿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于发掘幼儿的多元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来强化幼儿的多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使得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多元文化的音乐情境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元文化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儿童每天都接触大量用于启发其运用多元智能的素材,还有其他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活动“角”,有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日常情境之中,这种模拟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3]。创设多元文化的情境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根据音乐的故事及情感,提供有关的素材进行角色的扮演,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感悟音乐。教师在创设多元的音乐情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多元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了解背景文化,同时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综合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感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授课手段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充分使幼儿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体验。例如:在非洲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非洲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语言、服饰、食物、风土人情等入手,探究非洲与我国不同的文化民俗,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请幼儿欣赏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哇卡哇卡》,思考与我国歌曲的风格是否相同,然后欣赏非洲黑人手拿非洲鼓,载歌载舞的音乐。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非洲服饰,乐器引导幼儿边歌边舞,进一步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非洲的音乐文化特色。

(三)开发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可设立音乐专用教室,放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乐器,也可选择制作一些乐器模型或者提供一些实物图片等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等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室的音乐角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陈列不同民族的表演服装,以便幼儿从视觉上产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环境相互结合,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还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风格的歌曲,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的播放以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萦绕的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教师也可通过举办“音乐会”以及节日晚会,搜集编排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去表现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环境下,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除了幼儿园环境可利用开发外,还可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方面,可带幼儿多参加一些音乐会演出,感受直接的现场音乐氛围,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幼儿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有的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时,家长也可搜集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给孩子进行讲解,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欣赏异国风情的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特色的本土民俗音乐文化,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欣赏多元的音乐作品。如果有的家长恰好是其他民族,教师可邀请这些家长来幼儿园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幼儿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兴趣。社会资源方面,当前互联网的发达,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中经常有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或讲座,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欣赏,让幼儿感知各民族各区域音乐的特点,了解其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纳多元音乐文化,家长和教师还可邀请音乐爱好者到幼儿园进行讲解演示,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现场演奏曲目,激发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民族乐器,并指挥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充分调动幼儿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评价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评价制定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与幼儿的学习密切联系。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评价环节: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本,民族音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应紧扣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接触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扩宽听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意识,达到对祖国的热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传承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

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在评价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更应该立足世界,中西合璧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在意识上要培养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的一样优秀,通过感受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增强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点,反映其生活的内涵,在评价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文化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非洲音乐的介绍中,其民族特有的节奏特点表现出了民族精神,节奏是民族的灵魂,在其背后表现出了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中寻找的内容。

(三)定位多元的音乐文化

在评价幼儿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幼儿面对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定位多元必不可少。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长期让幼儿接触单调的音乐形式,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时刻把握多元文化的标准,考核教师是否选取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多种类的介绍,感受并体验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体会其中的差别,用对比与比较的眼光提高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应不排斥,在多元音乐教学中给幼儿以介绍和讲授,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多元这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很快地融入整个多元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在这一标准下进行评价,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幼儿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现。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在让幼儿感知多元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幼儿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多元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上,也体现在促进幼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发展多项思维,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幼儿在认知多元音乐文化,积极参与了解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只有深入了解感知才能弘扬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师既引导幼儿认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也引导幼儿了解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作者:李笑珂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启蒙教育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教育主要利用家庭环境熏陶等培养儿童音乐欣赏及活动技能;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音乐艺术类课程进行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最明显最直观的方式是显性形式,但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的主要载体还是课堂,在形式上呈单一化倾向。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形式也主要是歌唱律动、简易器乐演奏,儿童身心的日益成长,简单的课程已经难以吸引儿童兴趣,使学校音乐课程出现“边缘化”危机,单一教育载体让优秀音乐在儿童间的传播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在新信息时掘更适合儿童音乐传播、发展及创新的途径,是推进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二、调查分析

作为音乐的传播媒介,音乐课程资源应该要有开放性。课程教材、师资、家长、社会公益活动等都应当成为充分可挖掘的资源。儿童音乐教育要走进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须防止落入功利化的狭隘陷阱,要杜绝出现程式化,积极主动整合多样化资源,创新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传播媒介,为学校教育增加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由调查报告显示,近70%的家长都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庞大的市场。实地探查后我们发现,大型机构一般由正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的培训部门等组织成立,传统机构院校只占市场的不到3%。剩余97%的机构其实都是零散发展的小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发展上有两个极端:1、普通师资、教学环境差:学生少,口碑不好,续费学生很少;2、有名师、场地好,但成本高,有“名牌老师带走”风险。因此绝大多数的机构都是由这种“小作坊”组成,而今遇到教育机构正规化的“严打行动”,难合格就是自然现象了。很多这样的培训机构,为了取悦家长,而放弃真正的音乐启蒙原则,放弃个性化教学,转而进行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一般的枯燥训练。在近350份调查问卷中,有75%的家长意识到音乐启蒙教育并非简单学习器乐演奏,但只有不到30%的音乐教师能够补充教学以外的知识,如基本乐科、音乐文化、音乐史等知识。音乐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硬件是很先进的,然而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以及对音乐教学的盲目、不理解,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的探索不及其他科目深入,从而影响音乐教育。如今新课标教育要求已将艺术类学科明确规定为必修甚至升学加分项目,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有84.2%的家长愿意投资孩子的音乐启蒙,64.6%的家庭愿意并已经接受了音乐教育。“少儿艺术教育”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少儿达到2.56亿,按照城镇家庭每月为孩子艺术教育投资50元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少儿艺术教育消费额可达700亿元。从家庭经济收入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7.4%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8000元以上;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者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上,58.95%的家长选择了500-1000元,31.58%选择了1000元以上。由消费能力一项分析也可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投入十分重视,对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依旧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一项新的消费热点,音乐教育行业整体是一个火热的市场,因此如何在音乐教育行业里寻求新的产业突破点,如何将传统行业与新元素融合,是音乐教育行业亟待完善的问题。以音乐电台作为主要载体,与知名广播媒体合作,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新兴付费广播形式进行儿童音乐文化的启蒙是“互联网+”音乐教育的探索。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或固定网络端就可享受到优秀的音乐启蒙式教育。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契机发展,实现互联网创新与传统音乐行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加快行业间技术交流,推动产业链的形成。据调查,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线上消费已成为消费主流,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线上音乐教育具有物美价廉、与时俱进、更新及时等优势,对大多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此优异的发展前景与政策扶持,儿童音乐教育可以牢牢把握这些机遇,以发展儿童音乐文化产业为有效途径,实现了商业运作平台的创新打造。

三、结语

网络电台与传统广播相比,无论是在传播手段还是途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线性播出的传统广播电台音频节目信息稍纵即逝,而网络电台可随时回顾、。除音频外,图文、视频动画等几乎所有的媒体形态都方便获取。同时,多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全面,网民的阅读更深入,网络电台强大的互动特性则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提供平台。与传统广播电台相比,网络电台具有精确的受众优势。“互联网+”模式下的儿童音乐发展需要抓住信息化时代的契机,实现传统音乐行业与网络媒体融合是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5,12.

[2]赵留会.浅析“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