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2:26:01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篇1

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因为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学前阶段开始推行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感受古人情怀,从而培植其爱国情操,也有助于幼儿继承优良传统、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学前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最早阶段,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多幼儿园早就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让国学经典进校园,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二、如何在学前阶段实施国学启蒙教育

1.在诵读游戏中领悟国学经典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包括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范读、领读、幼儿跟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或者以朗诵形式呈现。但在诵读过程中需注意时长。游戏因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儿的喜爱,它的形式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能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来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幼儿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游戏,让幼儿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设计《起床了》、《出门了》、《回家了》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优良传统美德。

2.利用环境创设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主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他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闽南的提线木偶、花灯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区很多的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种国学艺术,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于细处着眼。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3.利用家园共育扩展国学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论文篇2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行,而且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古人言:“德才兼备,圣人也。”《弟子规》作为蒙学教材,在“余力学文”篇中对于怎样学习知识做出明确的规定。“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非圣书,屏勿视”等,告诉孩子学习知识,要用心听、用心看、用心问、用心写,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绩。读书要学会选择,对于不良书籍坚决不读,正如用流行的网络语编写的儿童读物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字、词、句的正确掌握,有效利用“学文”规范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对其成长影响深远。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弟子规》也被重新接受,学者们开始著述演说,地方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开展《弟子规》学习活动,可以说全国展开了《弟子规》学习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现状到底怎样,其价值是否实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现状

(一)教育途径单一,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途径主要可划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模块。社会教育主要表现为媒体宣传,一般表现为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公益性广告、动画视频和墙体横幅宣传。学校教育主要呈现为学前教育和低年级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学前班教育;低年级教育指的是小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家庭教育指孩子的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其进行的《弟子规》相关教育。可见,儿童能够接受《弟子规》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

(二)教育群体狭窄,造成教育断层

《弟子规》学习的接收群体在我国主要是低龄儿童,即9周岁以下的孩子,而小学高段即四年级以后,大多数学校将不再进行系统的《弟子规》学习。高中、大学也很少普及性地系统开展《弟子规》的学习。

(三)教育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弟子规》的时效性

目前,国家教委未编制统一的《弟子规》教材。地方学校一般自主采用各种版本不一的单行本《弟子规》,且大多为本校自己编订的小册子。而市面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仅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和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因此,可供学习的优秀书籍较少。而学校即使开展《弟子规》学习,但大多也只是以诵读为主;家庭长辈教育也仅是购买一两本书教会孩子背诵而已。教育内容的单一,直接影响儿童对《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教育时间过少,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弱化教育成效

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比较随意;学校教育一般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弟子规》;家庭教育更是随心所欲,想起来教,想不起来不教。综观之,儿童在《弟子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时间安排,接受教育的时间过少,根本不能真正学好《弟子规》。因此,要使《弟子规》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从关注到践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提升其教育时效性。

三、《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模式

中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导致如若不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幼儿园及小学学纲,不成为考试内容,学校就只能是利用晨读时间背背而已。只有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大纲,成为考核内容,学校才会真正将其融入课堂讲授,赋予更多的教学时间,培养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实现从低段到高段一脉相承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弟子规》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时效性。

(二)拓展教育途径

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推进《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信息时代可以依据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网络游戏,采用国家支持、扶助网络开发团体政策,鼓励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网络游戏,利用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通过游戏学习掌握《弟子规》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在游戏中设计情景使其践行具体规范要求,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培养儿童树立优秀的道德品格。积极开发优秀的动画视频和系统的电化教育课程。如,目前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教育内容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随着社会变革,书中的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时代的变迁,要求教育内容同样要与时俱进。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几千年来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转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在继承中变革。因此,国家应积极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对《弟子规》的编写、解释、整理、注释研究,编制较多适宜当代被教育者和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书籍,以加强《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加强教育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弟子规》学习不仅是规范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践行于生活。让儿童在掌握了基本规范要求之后,通过践行来检验学习。要积极利用社区开展“孝亲好儿童”、“和谐小天使”等评比活动。学校不仅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传授《弟子规》的规范要求,更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辩论、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和家长形成团队,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及时检验儿童的学习实效,真正将《弟子规》学习落到实处。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启蒙教育论文篇3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二、结语

启蒙教育论文篇4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启蒙教育论文篇5

音乐知识技能不是静态的、结论式的,而是试探性的,不断发展的,音乐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将现成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而是启发引导幼儿像音乐家一样主动参与与创造的过程,是幼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创造,并从中进行创造想象和创造表现的过程。幼儿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的结论或是规律性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创造表现自由探索阶段,是指教师提供充分的探索材料与空间,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引导探索阶段,是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探索材料的音乐表现方式,体验音乐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曲势等音乐表现手段;创造表现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自由地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比如在教《小乐队》的时候,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第一,带幼儿参观预先准备的各种材料;各式小盆、小桶;用苹果、胡萝卜、黄瓜等雕刻成的吹奏乐器;铁汤勺等,提示幼儿这些是小乐队的乐器,激发幼儿探索创造的欲望。第二,幼儿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索创造的乐器,教师提示幼儿探索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倾听演奏的音响。第三,各类乐队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探索创造的看了,教师进行引导。第四,进一步明确探索创造的任务,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第五,教师即兴指挥,小乐队初步进行合奏,教师引导幼儿倾听整体音响效果。第六,在总结改进的基础上,小小乐队再次完整演奏,注意整体音响的和谐。

二、启发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

人的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环境刺激与教育的作用下才能逐渐发展。幼儿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从他们初生时就开始实施适宜的教育和影响,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可能促进他们的最佳发展。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有净化、教育、精神享受等作用,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影响。适当地给幼儿音乐刺激,使之兴奋,对于他们的智力的增长、精神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发挥作用。在实施音乐教育时,我们应避免把音乐教育等同于早期音乐定向培养,避免为音乐教育而教育,音乐教育过程中还应包含有品德,社会性、性格、情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育。这正如许多音乐教科书所说:音乐教育只是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盲人摸象》:有个小村庄,来了一头象,四个盲人长得啥模样。这大象啊它长得好稀奇,怎么就像家里的大簸箕,这大象啊,它怎么长得真逗人,就像一根长长的萝卜根。盲人摸大象啊,每人都不一样,争来争去老半天,不知大象啥模样,看待事物不全面,留下笑话一大筐。这首歌曲,将生活中的一则小故事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幼儿喜闻乐见的大象到底是什么模样采用歌曲的形式形象地告诉幼儿。这歌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现实中大象的具体模样来教育幼儿,要学会全面地看待事物,还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事物,不能以偏概全,不可贻笑大方。幼儿在歌唱的时候就会无形接受这些信息,对培养他们看待事物的能力,创新全面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牧羊童》:星期六去放羊,书包挂在羊角上,青草嫩,羊儿肥。我把大地当课堂,养儿吃草,我读书,我和羊儿一起长,我和羊儿一起长。哎,羊儿吃草我读书,我和羊儿一起长,我和羊儿一起长。这首《牧羊童》展现了一幅维吾尔族孩子边放羊边读书,与大自然自然融合的动人画面。由于歌曲比较欢快,节奏感比较强,可以让幼儿的歌唱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与自然接触的品行,能让他们感觉到大自然就进在身边,能让他们在歌唱的时候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自然情怀。

启蒙教育论文篇6

(一)启蒙教育的早期性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少儿接触的时间越早,就越有可以塑造的空间。日本少儿音乐启蒙教育家曾指出,少儿只要具备了母语能力,同样也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才能。因此,音乐启蒙教育要把握早期性,尽早让学生接触到中提琴乐器,从而培养其对于乐器的操作能力。此外,要改变小提琴取代中提琴教育的方式,加强对于少儿中提琴基本功的培养。

(二)启蒙教育的准确性

少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音乐习惯,才能提高少儿的综合音乐素养,少儿在刚接触中提琴时,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在启蒙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在中提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演奏姿势,尤其是少儿持弓姿势,并保持少儿身体的放松性;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少儿学习者的督导作用,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中提琴是一个演奏较为复杂的乐器,同时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较为严格,只有在特定的阶段进行基础训练,才能够强化中提琴的学习技巧,提高少儿启蒙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理解学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启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持弓演奏的手部动作技巧,通过反复练习纠正少儿的不正确姿势,提高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四)启蒙教育的系统化

启蒙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提高音乐启蒙教育的有效性,中提琴启蒙教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教育模式,按照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进行乐器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要根据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启蒙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明确少儿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二、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改进

中提琴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乐器教育,对于提高少儿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在我国的少儿中提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中提琴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下面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

首先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琴教育是一件乐趣十足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为少儿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加强和少儿的沟通,消除少儿对于中提琴学习的畏惧感,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要提高其中提琴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的音乐素质和乐器演奏水平直接决定了少儿的音乐水平,因此教师要提高中提琴基本功的准确性,并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

(二)重视中提琴启蒙教育

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西方古典乐器,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乐器,在乐队的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中提琴少儿启蒙教育中,往往会把中提琴教育和其他乐器教育相混合,甚至出现了轻视中提琴启蒙教育的现象。因此,有关教育部门要重视中提琴教育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对于中提琴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突破人们对于中提琴认知狭隘的局面,提高中提琴教学的普及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启蒙教育中。

(三)编著优秀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因此相关的中提琴专家应当结合其演奏状况编写有利于教学的教材和课本,同时加强对于中提琴的研究和改进,适当减少中提琴的体积,增加中提琴的可操作性。此外,中提琴教材要侧重于对基础演奏动作的研究,提高中提琴动作教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启蒙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兴趣;现状;任务型

1.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崭新学科对新鲜事物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爱因斯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英语以其陌生的面孔,异样地走进学生当中,他带给学生全身的好奇感。学生为自己吐出的每词,每句而兴奋,激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这在三年级开始教育中我们都强烈地体会到。

现教材以其丰富的色彩,富于变化的节奏,悦耳的美式音吸引学生,说说唱唱玩玩中通过角色表演,游戏活动等形式习得大量言语。而教师因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认识的浅薄,教学上不能很好把握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1“闹着玩”。初次接触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灵活性,意图不能领悟到位。他们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设计各种活动丰富课堂。如:动手做贺卡。教师往往在还没讲完步骤,学生早自愉自乐地通过自己对图示的理解动手又动口。课堂成了一典型的美术小制作。组织上存在的缺陷外,这样的动手是否值得要用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来完成?

1.1“光练嘴皮子,不看书”。为了提高口语,教师化了大量时间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讲干喉咙,耗完学生精力,铃声一响,大伙齐松了一口气,教师这才记得需打开课本问学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从他们捧着课本迷惑的眼神,委屈的神情中不难得出:我刚才明明会讲得,怎忘了?书上哪有?我怎不认识他呀?教学目标有听说认读,但大多数教师都没注意认读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任这种现象持续?作为学习的载体我们还可以熟视无睹吗?

1.1“动中乱”。教师不遗余力的采用各种组织方法来吸引学生兴趣。课堂游戏采取自由结对就是其中一例。于是我们常可以看到有几个围在一起,有好几个单干的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的,甚是热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频频在课堂上出现。

2.持久兴趣

2.1进入了四年级,由于三年级认读不抓实,课堂出现可各种时尚病:

2.1.1“喧宾夺主”。教师尽量用简易语言组织课堂时,学生却听得悬乎,有自个儿画画的,有低头写东西的,有做小动作的等等。教师迫不得已,改成演“独角戏”。

2.1.2有问“逼”答。教师在教学深入过程中,发现抓实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改变教学现状,从现在抓起。于是课堂上出现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穷问不舍,最终还是自己“摊牌”。

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设计的太玄,教学过程没能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

2.2思考与对策

2.2.1立足课堂,向课堂要实效。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兴趣。学科分配的时间都较紧。我们教师只能向课堂主战场取成效。采用“目标性”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便是我正努力摸索,改变现状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任务”,就是做做事,它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如何沟通信息,着重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它贴近生活经历,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欲望。任务的执行注意任务完成,即在交际中解决问题。他的结果是评价任务成败的标志。有了明确的师生角色,任务目标,必要的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创设的任务执行环境等组成的部分就能进行有意义,自由的练说性目标。现四年级课本游个话题。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为主体,其他活动辅助的教学形式。如:为巩固校园的各个建筑单词,我带部分学生参观邻校,在询问描述中掌握各种建筑,而有时我只着眼于把任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如学农场中的蔬菜,动物的课文,我在近课尾安排让学生添物并交流“IfIhaveafarm,I’mgoingtohave”。除此之外,有学生爱好调查表,服装设计表,展示会,购物节等。无论是个人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个人研究或集体讨论等。我先分层让学生掌握所用语言,所需道具,慎择任务主题,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社会。布置具体要求安排好活动形式,随时提供援助,总结全面评价他们的成绩,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超级秘书网

2.2.2分层教学,减缩差距。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

A、分组编排,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几句最基本的交际语言,观察个人口语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B、同一情景,各说其能。设计情景考虑每人差异,使他们都能言其所能言,言其所爱言。如:买东西,卖东西。同学可以组合商量买卖方。

启蒙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体育;智育;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30-03 文献标志码: A

目前,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应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积极抓好体育启蒙教育。体育启蒙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儿童形成最基本体育技能和后继体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儿童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良好铺垫;但体育启蒙教育概念尚未提出,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内容偏少。

1 启蒙教育及智育启蒙教育

1.1 启蒙教育概念及重要性

1.1.1 启蒙教育的概念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周易》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古代一般把启蒙的学塾称为蒙学,蒙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蒙学教育[1],他亲自编写《小学》和《蒙学须知》2部蒙学教材,这就清楚地划分了童蒙与成人阶段的教育。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亦即蒙学所指的蒙养阶段,其年龄在8~1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当今研究的体育启蒙教育多指幼儿和学前阶段的教育。

1.1.2 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一种关注人早期学习知识能力、关注人早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卡尔·威特说:“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你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千真万确。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一颗苗树,要想茁壮挺拔,健康地成长,园丁早应成竹在胸,有科学、有计划地浇灌引导,并智慧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其已歪曲变形时再来扶持修整,或根本放弃,任其自然。艾尔维修曾说:“人刚生下来差异不大,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不同,有的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毒才,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孩子。”[2]反过来说,教育不得法,就可能毁灭一个孩子,所以,儿童启蒙教育相当重要。

1.2 智育启蒙教育

我国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更多地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尤其是智育,例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就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而当今社会对智育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智育启蒙教育都是高度重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早期培养,从小让孩子识字、背唐诗、算数学题,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如思维训练班、英语启蒙班等。国家对智育启蒙教育也是科学化、系统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幼儿园到小学都系统地编写智育启蒙教育教材,并且按照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层次地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做到层层深入。

2 体育启蒙教育的提出与分析

2.1 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2.2 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

同志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3]。由此可知,是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的。严复[4]也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他认为:必须重视孩子身体健康,以发展体育教育为重点。他首先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母亲体质对子女的影响,认为母亲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孩子先天体质的好坏,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孩子智力和品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系他们未来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吸收斯宾塞的广义体育思想,认为幼儿体育的实施应从身体养护和体育运动2个方面抓起,并以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为理论依据,来指导幼儿的饮食、穿衣、睡眠及体育锻炼等,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他们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对较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塑性较强,有利于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并提高机体的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适应能力[5]。

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体现在可有效地促进孩子说话、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培养相当重要,为后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儿童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启蒙教育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者甚少。

2.3 缺乏体育启蒙教育导致的后果

2.3.1 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型、“豆芽”型体质数量有所增加,国民近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改变、活动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应试教育的影响,但缺乏体育启蒙教育是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体育技能,他们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虚度在毫无意义的玩耍和游戏中,未能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3.2 缺乏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提升的能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说得多,做得少,体育课沦为“边缘”学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严重匮乏,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使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体育技能增长有限,体育人文知识简单肤浅,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形成,不利于其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继续提升。

2.3.3 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

由于对体育启蒙教育的不重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么根本没有开设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简单、粗糙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行动指南,但因其过于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所以指导作用有限,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启蒙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一项简单的体育技能或许4岁在学,9岁在学,12岁还在学。正确的“走” “跑” “跳”等基本动作,原本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掌握的,但到了中学,甚至大学都还不会,并且由于错过了关键年龄,已经没法形成正确的跑跳技术动作,严重影响到中学、大学阶段的正常体育教学。这样就迫使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导致效果甚微。时下兴起的“体育家教”热,一方面反映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间接讽刺体育启蒙教育的薄弱和无力。

2.3.4 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列举了他在北京一所公园看到的群众锻炼的众生相:两位中年人面对大树做发力状,名曰气功;两位老太太竭尽全力把腿挂于树杈,说是拉韧带;一群老者聚集一起,张牙舞爪,这是太极。为什么群众体育和健身运动开展得如此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国民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体育启蒙教育,这样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不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要实现全民健身,就得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3 建议

3.1 形成全面启蒙教育思想,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启蒙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绝不应把智育启蒙教育作为唯一的启蒙教育目标,不然就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儿童的全面启蒙教育。体育启蒙,让儿童学会体育基本技能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美育启蒙,让儿童学会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审美能力;德育启蒙,让儿童学会做人;劳动启蒙,让儿童学会劳动;生活启蒙,让儿童学会生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句话就道出体育启蒙对人生的重要性。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体育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学校领导,特别是体育教育管理者,老师乃至家长都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改变孩子在体育启蒙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体育启蒙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和提高,让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得以体现。

3.2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3.2.1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儿童健康和基本体育技能的形成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重视儿童主体地位[6]。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儿童体育基本技能的形成和体育兴趣的养成放在中心地位。在体育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健身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3.2.2 注重体育启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大计,重在教师”。毛振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现在所教的儿童,如果50年后依然无法获得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儿童体育教学及儿童体育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警示我们,提高体育启蒙教师的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7],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积极开展研究课和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适时搞一些培训或专家讲学;鼓励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3.3 加大投入,改善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现有体育器材,大多为“两基”验收期间购置,本来配置标准就低的器材又历经长久使用(尤其是室外器材),多已损坏,造成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极度匮乏,致使孩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难以正常开设,这不仅不能适应“健康第一”的需求,也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再加之很多学校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体育场地不平整、简陋,这些都成为制约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硬件设施,加大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投入,是体育启蒙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3.4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全面实施体育启蒙教育

体育启蒙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硬件设施,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让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形成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为后继体育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为其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的形成作好铺垫。

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8-9]:1)教师要注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予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从而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2)多开展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游戏活动,缩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3)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4)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鼓励儿童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儿童都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章句: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2].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04-01(3).

[3]涂纪亮.爱尔维修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60-168.

[4]张成云,瞿静.严复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5-107.

[5]费战斗.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81-84.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50.

[7]叶联生,张亮.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6):139.

启蒙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幼儿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现状 问题 对策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加快,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目前,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教育界的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可利用资源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价值,并已开始着手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这一领域尚属探索阶段,对于理论的研究以及理论的实际应用还不成熟。鉴于此,我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现状

本次调查小组分为3个组,分别对济南市济钢幼儿园、营市街幼儿园等10余所幼儿园进行了调研,对各个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别进行调查,并与家长通过问卷、访谈等进行沟通交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收回103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调查方法主要是在济南市5个区内进行随机抽样,每区选择1―3所样本园。各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历下区占20%、市中区占10%、槐荫区占30%、天桥区占20%,历城区占20%、调查对象为幼儿教师。

(一)公办幼儿园开展现状

根据调查5个区的幼儿园总体现状,目前,80%的幼儿园班级都开设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有20%的班级、幼儿园未开设过。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多数幼儿园都有选择或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课程经历,开设过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剪纸、民间舞蹈、民谣、秧歌等。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完全未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差距,有些幼儿园并没有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对幼儿成长的积极意义。

根据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有明确认识的幼儿教师占29%,而71%的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备明确的认识。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3的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全面明确的认识,幼儿教师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顺利开展: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不可避免地就会缺乏相关专业素质,课程开设自然会面临相当大的阻力。而且,幼儿教师的相关专业素质不高,即使已经开设了此类课程,其授课质量也值得怀疑,很难较好地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二)私办幼儿园开展现状

根据调查,20%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对幼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能力,45%的教师模棱两可,3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

此组数据中,只有20%的幼儿教师明确认为自己具备对幼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能力,剩下80%的幼儿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或模棱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对幼儿成长的积极意义,能够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教授任务的教师也寥寥可数。幼儿教师缺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教授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的开设阻力重重。通过调查分析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开展不力的情况,36%的教师认为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25%的教师认为幼儿园负主要责任,21%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负主要责任,14%的教师认为家长负主要责任,而认为是其他因素的教师占4%。

通过调查还发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幼儿开设遇阻的责任问题,政府、幼儿园、幼儿教师及家长均应对此负一定的责任。政府对幼儿园非物质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提倡力度不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也不够。幼儿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认识不到位,幼儿教师不具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素养及家长未能进行有效配合等问题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幼儿园开设过程中遇阻的原因。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开设受阻的现状,并非凭一己之力就能有所改善,政府、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对其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内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开展,处于一种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的尴尬境地。

二、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启蒙教育之间的联系在现今仍旧属于探索和研究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活动虽然在大部分幼儿园中已经开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现今的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缺失

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国家软实力的加强,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在现今的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深刻的,内容是丰富的,特点是鲜明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殊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以及内容“无形”的特点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广泛性和非普遍性,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我国颁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带有地方名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极大的比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地域性,在幼儿园进行课程选择时就形成了一定难度,一个地区对外来文化多少有点排斥,其不自觉的排外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选择。

(二)教育的缺失

根据调查显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的选择中,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准确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的内容区别开来。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内容的认定较为模糊,完全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上主观感觉来进行判断。因此,选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不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的丰富性是无可置疑的,通过对济南市部分幼儿园的非物质文化启蒙教育的现状调查可知,在现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公办的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幼儿园,都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内容较为贫乏、单薄的问题。

三、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开设,需要政府、幼儿园、幼儿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进幼儿园、进课堂,政府的政策指导十分重要,只有政府重视了,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其蕴藏的精神力量是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的巨大宝藏。正因如此,政府教育部门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应该积极主动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首先,出台相关政策。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幼儿园非物质文化启蒙教育的舆论氛围。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全社会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及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可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开发。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其次,设置相关课程。政府应对幼儿园开展民族戏剧、民族舞蹈、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给予鼓励和支持,转变幼儿教师、家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偏见,使其得到与其他课程同等的重视。同时,在相关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制定如下类似的课程:

再次,编写相关教材。有了教材作为媒介,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而且通过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从而起到向幼儿家长以及周边人群的宣传教育作用,进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教材的编写为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提供了材料支撑,使得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有“本”可依,使其有系统而科学的教育内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文化基础设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更便捷地走近幼儿。政府需要督促出版社、报社等传媒部门,出版发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的光碟、书籍、报纸、画册,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二)幼儿园的义务

重视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要充分挖掘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中可利用的幼儿教育资源,来充实幼儿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是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当务之急。另外,还要加强对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因为受现实制约,不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课程配备专业教师,所以在聘请专业教师或邀请专业人士入园为幼儿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知识的培训。

广泛引进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幼儿园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深了解的师资力量,这需要引进园外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弥补。幼儿园需要注意加强与幼儿家长、社区的联系交流,重视“小手牵大手”的效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经意间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三)家长的配合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价值。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一起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站,观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电视节目,带领幼儿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及少年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机构,在生活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对幼儿的影响。使得在幼儿园之外的生活中,幼儿能够对幼儿园所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和升华。

具备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家园合作意识。家长应该有与幼儿园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意识,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家长不予以强化教育,这样的学习效果是薄弱的。孩子与家长的交流,相较与老师的交流来说,显得更加日常性和生活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以济南10余所幼儿园为例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出许多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有所启示。

(注:本文为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山东省特等奖)

参考文献:

[1]缪仁贤,赵霞.幼儿启蒙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陈国嵋.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布卢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张悦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2008级本科生

启蒙教育论文篇10

大学及其学人的相对独立自主理应能够担当此重任。民主精神的匮乏需要大学启蒙科学与民主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孪生姐妹。尽管今日仍有人在或明或暗地诋毁我们为之激情澎湃的五四时代,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华民族取得彻底意义上的独立自主都离不开五四主流精神的熏陶与滋养。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及其完善,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民主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无论是党的建设、国计民生,还是维护民族尊严、促进国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民主精神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真正的多元民主是指,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在对话中尝试它们的同一性民主,且在此过程中,防止循环的封闭[8]362。大学是诞生民主精神的摇篮,也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样板。大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民主自治进程中富有知性的积极参与者[7]43。大学在通过其学术自治、民主办学与学术民主等构建其相对独立的“象牙塔”的同时,经由科学理性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思想的辐射等向社会进行民主精神的渗透、合作共赢的引导与独立自主的“奠基”。尽管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作为现代社会的“良知”与“先知”,大学在担负民主精神启蒙任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在野”的渗透、助推作用。人文关怀的零落需要大学启蒙当下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成效,但现实社会中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人看、不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有这些都关涉到人文关怀。现实中人文关怀零落的主要表现是:其一,不尊重人的生命。煤矿事故的屡屡发生、毒奶粉事件的社会危害、地沟油事件的牟利行为等都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尽管这些社会负面事件不会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但哪怕是其中的一例也足以折射出其社会危害;它们的存在与发生,足以表明我们的社会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反映出我们社会整体中存在“以钱为中心”的非人道的价值取向,是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流思想导向背道而驰的。其二,不尊重人的尊严。尊严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元素,也是人之为人的高贵所在。人必须得到人之为人的尊重;尊重人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尺度之一。当下中国,尊重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贯彻。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社会进步的艰难,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尊重人的现象,如职业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出身歧视、学历歧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时地有所表现;大学毕业生在寻求就业的道路上,不时地就会遇到这类不文明、非道德的社会现象。确切地说,尊重人的尊严必将伴随着呵护生命;不尊重人的生命也是不尊重人尊严的极端表现。其三,社会冷漠。社会冷漠是不尊重人的生命、不尊重人尊严的必然结果。举手之劳的小事,有人不愿甚至不屑去做;如果有人做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讥笑或冷嘲。冷漠的反面是热心与爱心。“爱的奉献”、“同一个世界”的艺术表达都在申述爱的可贵及其迷人的魅力。冷漠是爱的匮乏、恨的胚芽、心的枯萎。如同爱具有症候一样,冷漠具有传导性,会有群体反应,———社会冷漠会形成一定的气候,具有极大的弥散性与传染性,其隐性危害不容低估。

大学启蒙的可行性

当下中国,谈论大学启蒙,并不是笔者随心所欲,心血来潮,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境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的迅猛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新世纪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态势已大体形成。就是说,理论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迅猛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大学氛围中,经受大学熏染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把大学所传播的精神元素传导到社会群体中,传导到为人处世中,并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把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启蒙元素撒播到社会群体的心田中,构成启蒙的“磁场”,同化、感染,乃至熏陶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包括传播者自己。就个体而言,理论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有待完善的公民教育,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目标之一。———启蒙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在理性选择中必须具备的知识[7]110。就整体来说,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再生延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极度膨胀的时代,改革运动也许成为规训社会最重要的工具[8]215。2.应试教育目标退场的理想追寻本来,教育是需要考试的,但如果教育沦为“为考试而考试”的窠臼,就不是什么好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应试教育弊病的不断涌现,提升中小学生教育的素养,促使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代之以全面的素养提升,推动着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全面推广,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考试教育、考证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诟病,素质提升的吁求与呼告已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成为全体国人心中为之向往的教育目标。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成为人们的理性追求。应试教育目标的弊端及其逐步退场,让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教育潮流追寻的夙愿,———直接或间接地使得大学启蒙成为教育的主要理想之一。比如,深受启蒙润泽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旦致力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就会把启蒙的种子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作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包括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在重塑公民素养、高扬国际道义、拓宽全球视野等方面,我们需要依托大学启蒙来助推多元民主,建设公民社会。3.价值多元化时代信念持守的探索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在个性得到大肆张扬的今天,一元化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缤纷、价值多元,进而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多重挑战。在这种情形下,主流价值观如果一味地强加于人,未免过于草率与偏执;如果放任自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免敷衍塞责,失去担当。鉴于时展的实际与社会生活的实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又是必不可少的。多元竞发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态势,首先需要确立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理性、民主精神与人文关怀等启蒙观念必须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的布道,尤其是要利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舞台,进行广泛而彻底的思想引导与观念开启。这个时代信念就是要对启蒙要义的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而不能迷失在价值多元的思想潮流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为了促进、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而绝不是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是为了保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展,而不致流于形式,走过场。

大学启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