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教育辅导十篇

时间:2023-10-12 17:33:57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1

关键词 减负 减辅 走出误区

何谓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者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尝试。企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但在事实上,很多原因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地呼吁:中小学生应该“减负”。那么,如何让孩子的书包再轻点,锻炼和休息的时间再多点,社会关注度很高。在调查中发现,选择教辅已相当普遍,“减负”首先要从“减辅”做起。

教辅资料是指除教材之外的其它辅助教学资料。教辅资料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和学科素养的作用。但现实中教辅资料的使用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求多不求精,学生负担过重。

近年来,虽然国家提倡并推行素质教育,提倡教育理念革新,提倡教育方法的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追求“题海战术”,盲目地引导孩子们购买教辅用书,根本没必要。很多学生现在的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让其完成课外的教辅作业,不仅加重了学习负担,而且还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第二,家长期望值高,学生负担过重。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明文规定,学校不得为学生统一购买教辅书。但很多家长主动带孩子去买教辅书。学校减压了,家长不应给孩子“加压”。对一些家长而言,买教辅书似乎成了一种心理安慰,总觉得买得越多心里越踏实,孩子不停地做练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考入理想的重点学校。事实上,教辅书宜精不宜多,家长们如果盲目给孩子买教辅书,只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走出教辅资料的误区,作为社会、教师及家长,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

一、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教学研究

走出教辅的误区,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是要把握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专心听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课内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备课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既要备知识、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还应备现实生活、社会背景等等。教师只有拓宽了知识层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艺术,融入了感情,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适应现代学生思维的需求,才会吸引住学生求知的眼神,只要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孩子们才会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而且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的知识网条例清新,记忆深刻,并能融会贯通。如此采用高效的课堂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想,这远比用大量的教辅资料弥补思维的不清效果要好吧!

二、课后重点辅导,教给学习方法

学生中,优秀学生学习轻松,因为他们学习习惯好、学习方法得当。而中等生、学习困难生,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自身智育发展等很多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效果较差。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一些耐心、爱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或正面引导、或侧面点拨,树立其自信,教给学习方法,鼓励他们一点一点进步。从基础抓起,分层进行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课后辅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此下去,何愁教育质量不会上新台阶呢?这比你一刀切式的教学更有效果。

三、正确使用教辅,切勿乱买滥用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2

1.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预防性辅导为辅,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论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及其资格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多种方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精神卫生与咨询,最后谈到了家庭心理咨询与教师心理保健问题,包括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家庭心理咨询、家庭疗法的流派与理论,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吴增强的《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培养心智。学校心理辅导的三预机制(预防、预警、干预)必须往家庭延伸,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接待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纵向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这一层面来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任务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依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利用目前心理学界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使一切生命更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人格,对积极人格进行分类和界定,进行积极人格的评定,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促使每一个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产生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这与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是紧密一致的。因此,建立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当前国内很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积极学校教育和积极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俊、叶浩生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主题,特别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之一是基本支持系统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和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心理工作者钱兵则从实践运用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资源。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其家庭问题的根源,与其等到出现问题再进行治疗,不如从以补救性(治疗)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为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竞争与合作、对物质的渴望和获取物质的挫折并存,人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冲突增强,这样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调节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使个体具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良好的应对方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在心理上免疫的儿童更有利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要深入挖掘,开发家庭的积极力量,实现家庭和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受其影响产生的积极教育运动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心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对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也想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家长的做法是通过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来入手的,认为没有问题就是积极,但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带来积极和幸福,就像不抑郁不等于就快乐,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并不是消极解除后的附属结果,并不是伴随着消极紧张的解除而自然产生。通过积极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消除并不能随之带来积极的发展。

2.家庭教育内容的变革

在传统心理学主导的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也多以问题为靶子,侧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极少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这种研究取向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今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的功能,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增加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积极的家庭教育内容应从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向增加各种积极情绪的方向转变。在积极人格方面,过去家庭教育中家长老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不注意孩子具有的优势,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无足轻重,继续羡慕其他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地要求孩子通过各种努力变成“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心理学理论列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好奇、爱学习、创造力、勇敢、坚持、爱的能力、公正、审慎、领导力、谦虚、感恩、希望、乐观等),许多时候每个孩子具备的积极力量是不一样的,用刻板的、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仅于事无补,还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闪光的积极力量。通过意识到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德和积极人格特质,发挥其优势。

3.家庭教育方式的更新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 家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95-02

一 家庭教育的现实

近日,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的对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生:“老师,今天可不可以不要上课啊?”

师:“为什么啊?老师来就是给你上课的,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还不少呢,首先,把今天在学校的内容给老师复述一遍,然后我们再记几个英语单词……

生:“不要说了,不要说了,真是的,每天就是上课,都快烦死了,就知道安排这安排那的。”

师:“今天怎么了?”

生:“没怎么,就是烦,对了老师,你想知道我每周的安排吗?”

师:“噢,那你说说吧,等你说完了我们再上课,好了,说说你每天都忙些什么?”

生:“嗯,我周一到周五早上7:30开始上课,所以每天7点之前就要起床,下午放学后回家做完作业、吃完饭后差不多六点,您或者数学家教六点半又要开始给我上课了,对了,我周三和周五下午不用上课,可是到家后又得补数学,周五晚上去培训班学英语,这是周一到周五。周六呢,上午要上奥数,下午要上英语,星期天有时还得学笛子,就算老师有事不能上,我也得写学校和辅导班老师布置的作业……”

……

面对滔滔不绝的学生,我思绪万千。家长不惜重金与时间,在追求孩子全面进步的驱使下却导致孩子背负了更多的厌倦和无奈,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面对众多的家庭教育形式,家长该如何理智地进行选择?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学校合作,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求达到更上一层楼?

二 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主要家庭教育形式有三种:情感沟通与德育、家庭作业检查与签字、家教与辅导班。

1.情感沟通与德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并且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承担主要的德育任务,孩子最终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表明,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表现出有自信心、情感丰富和互相友爱;在气氛不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由于情绪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最终导致儿童出现厌学、自闭、抑郁等种种问题。故此,在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创建过程中,交流必不可少,它是增进情感的直接纽带。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关系正在受到挑战,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子女不再唯父母是从,他们追求民主、平等、自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行为模式持看不惯、否定和反对态度,与子女格格不入,这就直接造成子女很少或不愿与父母进行交流。

2.家庭作业检查与签字

家庭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起着巩固和预习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放学后做家庭作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谁来说好像都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进行检查后签字却众说纷纭。

不少教师要求家长给孩子作业签字是考虑到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希望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配合老师督促、辅导孩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最初的实行阶段,作业签字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学生认真、家长用心。可是,长期在简单一刀切的要求下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作业签字在很大程度上上是一种形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大部分人的水平,因此有许多简单的作业这类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做,而家长在签字的时候却不让,他们只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无疑这不利于他们更进一步的提高。对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放学后唯一的希望就是早点完成作业、家长签字后如释重负。对于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心理,放学后他们害怕自己完不成作业就在回家前把难一些的作业先抄好,回家后把简单的作业做好后让家长签字。

第二,家长签字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家长来检查,自己只需要做好即可,检查与签字是家长的事,先做完再说,万一有做错的家长检查出来再改。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业水平和细心程度,易使学生养成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性格。

第三,对家长来说,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一环节上来配合教师,或一味地签字,或一味地帮助检查,既耽误了自己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也没有看到孩子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进步,苦恼之余,又没法放弃。

签字是小事,可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却是贻害无穷的。

3.家教与辅导班

时下,家教和辅导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部分大中城市的家庭一般都是双职工家庭,父母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在上班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但又担心孩子如果没人在身边就不会主动学习,从而把一些本可以利用的时间荒废掉,所以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或给孩子请家教。其次,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以前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应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但又担心孩子学习落下或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或请老师来辅导,以弥补自身不能全力辅导的遗憾。再次,家长跟风,争做人上人。看到别的孩子去上辅导班或有家教辅导,自己心里老是产生种种设想,孩子会不会被别人赶上?会不会原地踏步?……最后也踏上同一条路。

诚然,上辅导班或有家教老师辅导或多或少可以起到提高孩子成绩的目标,但并非全部。家庭教育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但孩子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合理的家庭教育。

三 理性的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过程,是为了培养一个心理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孩子。家庭教育因为家长对自己子女的了解程度,更有其内在的便利性。这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家长该如何为自己的子女提供适当的、可行的家庭教育呢?总体来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调整心态

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加深感情最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那么,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该如何创建呢?(1)家长要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与你交流。(2)要调整心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强加期望。成人在工作、生活中尚且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激励和夸赞,更何况孩子呢?因此家长必须学会巧用表扬与批评,不断学习科学的育人方法。(3)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对子女尊重而不强制,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做到严有度、爱得法。

2.调整规则,因人制宜

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他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相应的天赋和兴趣,偏要孩子学钢琴、绘画、书法等。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能产生瓦拉赫效应的,因而要注意改进。

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借鉴瓦拉赫效应,正确地认识孩子。(1)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在上辅导班就立刻给孩子也报上名,孩子稍有退步就立刻请家教。(2)相信自己的孩子,避免盲目攀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育发展得再好也不会培养出两名同等优秀的孩子,因此在与其他家长或教师交流时不能因为别的孩子拥有自己孩子没有的优势就简单地否定孩子。(3)要长远考虑,加强交流。当孩子的学习退步时应及时与孩子交流,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而不是简单地上辅导班或请家教,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退步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这样做既找出了原因,又加强了与孩子的沟通,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3.共商规则,一致遵守

在许多家长的意识里,他们已经意识到溺爱孩子的种种弊端,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尽量避免溺爱,于是认定在家庭中必须有孩子畏惧的人,这样就会避免孩子在家谁都不怕而导致不好教育的局面。然而这种教育却又引起了另外的种种局限。譬如孩子不知道在做事情时到底该听谁的,造成孩子产生矛盾心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另外,由于父母时常随自己的意愿说话,有时前后言语产生矛盾,让教育陷入某种意气用事的无定性。如果家长说话无定性,孩子也会性格乖舛多变,养成说话不算数、不遵守诺言等坏毛病。可见,对于性格、心理、心智等各方面尚未定型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要一致。不要妈妈说可以,爸爸却极力反对,让孩子因不知究竟如何办才好而陷入困顿之中,最后陷入“手表效应”。

4.放宽眼界,切入重点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心理效应。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晕轮效应会使我们仅仅根据孩子的某个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他,当他一次表现好,就会认为他一切皆优;当他犯了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晕轮效应妨碍家长和教师全面地观察、评价孩子,使他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孩子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孩子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孩子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

在家庭教育中要避免晕轮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包括生理和心理、情感与意志、品德与个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最大限度地和谐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加以理性认识。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肯定是增强孩子信心的一条途径。(2)不能一叶障目,孩子有错意味着更加需要别人的帮助,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不是对孩子失去信心。(3)放松心态,放宽眼界,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展。给孩子一个希望,同时给自己一个希望,并且为了这个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眼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看出孩子最需要的,切入重点,找到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克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心理与健康,2001(12)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4

教育托管中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习辅导、1对1个性化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托管式教育连锁机构。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专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关注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注重孩子健康人格塑造,从细节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托管班配有专业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专业的营养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项目特点

1.个性化。因材施教,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方式辅导,充分分析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高效地辅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寻求适合的教育发展定位。

2.全方位。充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开设各类精品课程,促进孩子知识、习惯、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

3.标准化。各分校均统一VI形象,统一分功能区域的学习环境布置,严谨规范的托管教育教学管理流程。

4.社区化。项目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做家长和孩子身边的教育专家。

5.精品化。项目定位中高端群体,小班辅导,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市场分析

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个人办学等。 在目前的中小学培训教育产业中,小学生托管教育是课后辅导中新兴的细分市场,正在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3亿适龄儿童,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3―6岁学前儿童有近3万人,6―12 岁小学生约 5万人,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 3000元,其中 90% 以上家庭需要课外培训。因此,这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

投资条件

目前该项目有多种投资模式,社区店基本总投资6万到15万元的投资能力。辅导场所面积180―300平方米。项目招收区域和单校合作商。区域有权在区域内自行开设若干家小书童连锁分校,单校合作方式可在授权区域内,有权自行经营一家教育托管班。投资者需选择当地的好学校,必须是当地一二类小学学校。离学校越近越好,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最佳。楼层不能太高,不能超过4楼。面积不能太小。不能有安全隐患。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现状 改进 新课程 全面发展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6

小学生学习分心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行为问题。分心是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现象。如小学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摆弄文具等,经常的学习分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在传统理念中,家长、老师都认为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控能力导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些不良学习行为会渐渐地消失。也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分心是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目的性或因长期的学习失败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效能感降低等原因造成的。

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分心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刚(化名),男,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聪明、好动,各门学科成绩均在70分左右。

小刚的父母是商人,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于是请一位50多岁的姥姥(自家亲戚)长期照顾孩子,孩子对姥姥很认可。姥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来辅导小刚,并对小刚有很高的期望。小刚刚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刚的成绩逐渐下滑。姥姥非常焦虑、自责,一度想要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经小刚父母的再三挽留,才勉强留下。来访时姥姥认为小刚之所以成绩下降是他的父母过于溺爱造成的,并为自己不能与小刚的父母有效沟通从而影响了她对小刚的教育而感到懊恼。(以下家长指的是姥姥)

二、问题行为表现及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

1.问题行为表现

在校表现:听课和自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时常有小动作或钻到课桌下玩,老师讲课时随便插话,影响课堂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下课经常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较差。

在家表现:一提到作业就烦躁,发脾气,写作业时频繁上厕所或吃东西,甚至经常摆弄手指或脚趾长达两三个小时。已经小学四年级,还得家长看着学习,而且经常为了不写作业与家长吵闹或干脆拒绝写作业。

本人自诉:也想学习,但是一学习就烦,也知道家长是为了我好,但就是不愿意学习。

2.心理机制分析

小刚的学习分心就是由于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生的不良互动方式导致的。小刚刚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家长感到满意,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也增多了,家长对小刚有着很高的期望,当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就开始指责、惩罚,遭到批评、惩罚的小刚便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随后的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家长更加烦躁、自责,于是加强对小刚的管教和惩罚力度,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导致小刚和家长都在学习情境中建立起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两人的消极情绪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1)

小刚先是受家长辅导时偶尔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导致在学习中大脑处于某种程度的暂时低能的状态;而暂时的大脑低能状态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会与当时的学习情景之间建立起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一进入学习情境(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出现学习分心(R),如摆弄手指、吃东西、频繁上厕所等。(如图2)

在小刚条件性情绪产生的同时,家长也出现了监督小刚学习情境下的条件性情绪。随着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家长辅导过程中满意度逐渐降低,随之产生的焦虑、烦躁、自责等消极情绪与当时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建立起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每当辅导小刚学习时(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便会严厉地批评指责小刚(R),同时家长又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小刚,产生自责情绪(E’),加重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E),形成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3)

三、干预技术的设计及实施

如上分析可见本案例存在两个主要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循环系统,即家长辅导孩子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循环系统和不良情绪的负作用影响小学生学习分心形成的循环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加强的。其中小刚的条件性消极情绪主要受家长辅导时的条件性消极情绪影响,如果家长的消极情绪消除了,小刚的恶性循环系统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改变家长的消极情绪是本案例的关键。

1.认知调整

(1)对家长的认知调整

第一次,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帮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孩子学习困难问题的实质及成因,分析孩子学习分心产生的心理机制。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作用,促使其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第二次,认知调整,主要针对家长上次回去后应用新理念和新方式辅导孩子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肯定和反馈,增强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自信心。并针对家长在遇到孩子学习出现错误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指导,改变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观念。

第三次,认知调整,针对家长担心愧对孩子父母的重托,期望得到孩子父母的认可、理解与配合的情况,对家长进行了认知调整,并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父母对家长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支持,使家长的心态平和了许多,也开始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2)对小刚的认知调整

07年9月21~22日连续两次认知调整,与小刚一起探讨学习的意义,分析玩与学习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分配,用举例子的方式帮他分析了学习分心的原因。帮助他树立近期的目标,共同进行了现场的学习方法的演练。并与其讨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使他能够理解家长的行为。

2.放松训练

(1)对家长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07年9月21日家长第二次来访,针对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遇到孩子学习出错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运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并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帮助家长消除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先让家长想象自己辅导孩子学习成功时的情景,在获得平静、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引导她想象自己正心平气和,用微微愉快的心情耐心地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根据交互抑制原理,使新建立起来的适应性条件性情绪代替了原有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同时教给家长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运动等。

(2)对小刚的行为干预

07年9月23日~9月26日,每天对小刚进行局部大块肌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并在放松过程中使用暗示性引导语,巩固认 知调整的内容,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与兴奋度。同时指导他掌握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

四、辅导的效果

07年9月23日第一次行为辅导后,老师反映小刚变化了,课堂上能认真听课了,写作业效率提高了,有时还能主动举手发言。

07年9月26日,小刚同班同学反馈,小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下课不再同学了,写作业时特别认真,很少东张西望。他的同桌这样说:“小刚现在变化太大了,他再也不来烦我了,我真高兴,我们有时还一起讨论问题。”小刚自己说:“老师,我成功了,真高兴。”

07年9月27日,家长反映自己现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情绪很稳定,遇到孩子学习困难时,能主动地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小刚是爱学习的孩子;我要耐心地帮助他,他一定能成功”。现在她发现小刚写作业越来越快,越来越认真,她很高兴。有时她还抽出时间与小刚一起打打羽毛球。

家长还用书信的方式与小刚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并进一步得到小刚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提高了她辅导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反映小刚在课堂上能坐得住了,写作业时能集中注意力了并且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融洽了,老师还发现他开始帮助班级值日生工作。

08年1月11日家长反馈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好,小刚的期末考试成绩从原来的70分左右提升到90分左右。并且能随时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了。

08年5月,班主任反映小刚在班级中能主动帮助同学,朋友越来越多。成绩在稳步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1.对小学生的认知调整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具有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等年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时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更易于被其接受。

2.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影响作用

小学生学习分心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长的辅导行为直接相关――由于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或成绩,常常会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并伴随消极的行为表现,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期待的状态,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就会使小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建立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学习低效或学习分心。

因此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必要的。

3.要坚持跟踪指导

小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对小学生个案辅导要注意跟踪反馈,反馈时间由短到长,三天、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要及时肯定与鼓励小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还要根据其成长的需要,输入新的知识。咨询老师应指导家长、老师注意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捕捉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契机。

4.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本案例中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因为看到了条件性情绪这个核心变量,所以使得问题的产生原因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从而快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杠杆解,并看到了行为背后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知识要素,利用了放松训练这种高效的暗示性学习方式,使得问题得到了较快、较好的解决。

点评

问题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当前问题作错误的心理机制解释和采用错误的干预方法。本案例作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首先分析案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抓住影响学生学习分心问题恶性循环系统的杠杆解,即家长辅导学生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然后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分析中作者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表现出辅导者的智慧与创作性,将元认知技术灵活地应用到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是小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此问题,可以说该案例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7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都把希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可以说都操碎了心,部分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甚至辞去了工作,做了孩子的全程陪读。可是,孩子的学习还是不见起色,甚至有的孩子还出现逆反心理,跟家长对着干。所以,许多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育了。下面,就家庭辅导方面,谈谈几个易出现的误区及几点建议。

一、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

学习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应该独立完成的任务,家长只要督促好,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即可。可是,由于来自于社会、学校以及孩子之间差异等种种的压力,致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相当高,因此,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都是指手划脚的替孩子读着题,然后再告诉孩子哪里是哪里,这里怎么做,那里如何写等等,有的家长甚至自己不会的还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在网络上搜索答案。这种辅导,会养成孩子不会看题、读题,不认真做题,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依赖、畏难心理。这就是许多孩子平时作业、小测试都能拿到很好的成绩,而大考和期末考试等成绩却不理想的原因。因此,辅导孩子,是要教会孩子掌握做题的要领与学习方法,教会孩子如何的来读题、怎样进行分析、如何多维的来思考。

二、做甩手掌柜,把孩子的学习全丢给老师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把孩子交到学校、交给老师了,你就得给我把他(她)教育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老师没教好。其实这种思想就证明了家庭教育的停滞与失败。学校教育是群体性的,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做到像父母一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呵护每个孩子。都说老师就像园丁,那么老师做的只能是修枝剪叶,主干还是在家庭教育,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学校只是进行了继续加工、修剪,孩子的成长全过程中,离不开正确家庭教育的配合。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教育水平不够,辅导不了孩子。这些家长其实要做的就是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任务,不懂或者不会的知识可以跟老师沟通,绝不能不懂的就胡乱指导。如果遇到某些题目做法跟老师存在差异,应该先跟老师沟通,不能自以为是的就批判老师教的,因为有的知识已经更新,家长以前学的知识可能与现在的教材不符,你以为对了几十年的知识也许现在已经是错的了,所以不能再让孩子跟着你继续错下去。

三、期望过高,不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8

亲子关系一般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放任型,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管教,互相推卸责任,亲子关系处于“失控”状态;处于此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对自己没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对集体缺少热情,往往表现为孤立、自闭、敏感、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且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此类亲子关系多见于孤儿、单亲或离异家庭等。第二,家长制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的家长通常主观蛮横、缺少对子女内心需求的关注,在子女教育中表现为强加个人意愿在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且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要求;此类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者性格专横武断、虚荣自私,或者深受传统家长制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对民主、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认知。第三,科学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维系着一种自然、民主、相互依恋、和谐的关系;父母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子女与家长之间既是亲子又是朋友、师长的关系,他们彼此信赖、充分沟通;此种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开朗阳光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功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自如地融入到各种集体之中。虽然传统的家长制观念仍残留在当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如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学业或婚姻等方面干涉过多,但是,亲子关系已呈现出更加平等开明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体谅父母,也敢于承担责任,分别有58.94%和54.04%受调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与恋爱对象时会尊重父母的意见,当恋爱对象不令父母满意、甚至遭到父母反对时,77.60%的受调查大学生会“慎重考虑父母的想法再做决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父母持有较为尊敬和认可的态度,能体谅父母的想法,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看重父母的建议。不同的家庭存在不同的亲子关系,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越亲密真挚则彼此间的信赖程度越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越好;反之,亲子关系越疏远,家庭给予大学生的正能量就越少。有研究认为,亲子间没有情感或情感对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更易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77%的大学生父母不会干涉孩子生活费的具体用途;当孩子犯错误时,62.50%的父母会耐心教导,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28.13%家长只是偶尔管教;6.25%的家长选择不理不管;3.13%的父母选择暴力性方法,如打骂。若父母能耐心面对孩子的错误,则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生活,能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若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误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增长日后犯错的几率。若父母对孩子采取打骂的行为,则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这类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比率远高于和谐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学生,深入调查后不难发现,每个问题大学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疏远。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了解问题学生背后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就显得格外必要,科学研究和深入认知亲子关系有助于辅导员有效定位师生关系。毕竟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在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首先遇到就是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师长,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未来的职业发展、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模式会投射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亲疏上,70.35%的受调查大学生倾向于与辅导员成为朋友关系,15.49%的受调查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应该避免保姆式或家长式的服务,导致大学生如同被溺爱的孩子而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辅导员应主动调整、优化和定位自己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辅导员扑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有利于学生对辅导员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主动接受指导和教育。

本研究认为,研究亲子关系对于辅导员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时,空间距离割不断他们在心理上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来自不同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学生在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时,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80.21%的调查对象在大学期间有过迷茫;42.41%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适应大学生活;15.71%的调查对象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方向在哪”,深入了解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和沟通,亲子关系较为疏远,因此,亲子关系的亲疏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程度有着正向关联。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时有必要从问题学生的家庭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家庭教育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走入问题学生内心的路径,解开他们的问题症结,进而顺利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9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与心理学结缘,2006年暑假,我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培训,第二年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凭着这个资格证书,我在学校自愿做起了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工作在农村学校是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列入学校工作的议程,因此我只能作为一个业余辅导员,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服务。

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日子里,我接触了很多孩子。孩子们向我打开了他们的心扉,我被孩子的倾诉所震撼,没想到在大人看来无忧无虑的孩子内心世界竟有这么多无法释怀的秘密,孩子对我说的虽是些小问题,可孩子面对这些问题时却常常感到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

青春期的烦恼。来到心理辅导室的孩子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我喜欢一个异性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有异性同学喜欢我,可我不喜欢他,该怎样拒绝他呢;我有时跟异性同学讲话,同学们都笑话我,我很难受,我不知怎么做才好,等等。这些问题让他们内心感到恐慌、紧张。

人际交往的困惑。其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问题是教师对他们的不理解、不信任,教师过多干涉他们的正常交往和业余生活引起的困惑和烦恼等。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因小误会而使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即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亲子关系的问题。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他们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需要。所以孩子无法与父母沟通,学习生活压力很大,最担心考不好无法向父母交代,有的甚至想逃学。

学习适应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学校好好学习,可是在行动上他们不如自己所想,克制不了自己,上课心神不定,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而他们事后又很自责,也在想办法管住自己,但因年少贪玩还是坚持不了,过不了几天又回到原样,所以内心很苦恼。有的同学在几次努力失败后,干脆放弃,放任自己成为一个地道的差生。

孩子有的问题看来很幼稚,但就是这样幼稚的问题他们却不知怎样解决。他们大多是留守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严重丧失,学校自然成了教育孩子的重要阵地,而背负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重责任的农村学校教育又是怎样呢?

“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依然禁锢着农村学校教育。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教育依然是“新瓶装老酒”,学生在校每天除了吃饭就是读书,活动时间每天平均不到两个小时(含体育课)。其间,虽然也有休息时间,可是班主任为了抓好本班的学业成绩,都要求学生提前进教室学习,学生吃饭、处理生活事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玩耍成了学生们的一种奢望。要是偶有在外溜达的,就会被老师家长认为是“无可救药”。在这里我很理解我的同行,因为学生的成绩是衡量他们工作能力的惟一砝码。

学校管理有位而无为、治标不治本。学校对孩子的常规管理非常细、严,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轻则班规处理,重则请来家长,全校通报批评。这种管理方式从短期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学生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惩罚的强化,他们不敢再犯,时间一长,对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强化消失,他们又故态复萌,再次重犯。那么惩罚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一个学期里学校除了一些常规管理外,几乎没有开展一些拓展性活动。学生的生活单调,学生人格的培养被忽略了。

学校没有发挥起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沟通作用。孩子来到学校读书,父母很少向班主任过问孩子的情况,除非是犯了错误通知来校。孩子读完初中,班主任跟大多数家长还没见过一次面。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得不够,从教十几年来,没见过农村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以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就采用“堵”的方式,殊不知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是少之甚少,大多数教师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导致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不信任老师。根据学校的调查显示,只有7.1%的学生愿意跟老师沟通,说心里话。

班主任工作管理良莠不齐,方法简单停于表面。作为班主任,应该要具备扮演多重角色的能力,既要当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老师,又要当好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可是大多数班主任属于口水型、霹雳型、保姆型的,而新型民主班主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很少,在工作中,他们忽视了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重视的是“才”的培养。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管品行怎样,成绩好遮盖了所有的不好,这些孩子成了不折不扣的“人格豆芽菜”。而那些人格健全、品行不错的孩子,却因成绩不突出,而无缘“三好”。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度缺失。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这阵风似乎也刮到了农村。老师的心中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孩子的书包里也多了一本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可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被农村中小学所接受,可能是缺乏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相关课程开展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据了解,在我县农村初中小学,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高中开了这课,但也不正常,只是偶尔上。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也成了孩子折纸玩具的材料,成了一堆废纸。学生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没有人为他们进行疏导,也没有人为他们传授成长中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无助中成长,在困惑中叹息。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篇10

——灞桥街道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工作纪实

务东村地处灞桥街道西北,南临西安世博园,北接西安国际港务区,西连东三环,交通优势明显,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周边物流、房地产等产业项目快速发展,务工就业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然而,部分小学生放学之后的学习教育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务东村两委会倾情为民解忧,把打造校外儿童之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落实,创建了灞桥街道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为本村孩子创设了一个温暖的新家,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孩子,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赢得了本村家长及周边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声赞誉。

一、顺应村情,创建“儿童之家”

2015年春,刚刚走马上任的村委会陈敏,有一天下午忽然发现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在村中转悠,一问方知其家长在玩外打工还未回家,他们进不了家门。她赶忙招呼几位小学生到村委会完成家庭作业,随机安排村委会值班人员深入各个村民小组进行摸排。第二天,她拿着摸排出的20多个类似以上情况的学生名单,和党支部书记商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晚上村两委会扩大会议上,陈敏提出在村委会举办务东村“儿童之家”的倡议,获得与会党员干部的一致通过,并为“儿童之家”起名为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大家还各抒己见,对课外辅导班相关事宜进行了充分研讨,当场拟定了部分《接送孩子制度》《课外辅导班管理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草案。

务东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立即行动起来,除购置了30套桌椅外,还购置了跳绳、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用品。针对少儿好动易受伤的实际情况,在村医指导下采购了必备的外伤药品。两委会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室、微机室、心理辅导工作室、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室等功能部室,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充分做好校外辅导班的管理工作,务东村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儿童、乐意奉献的退休教师李改过老师和曾长期在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金菊雅老师担任专职辅导教师,并主动挖掘本村退休教师、返乡待业的大学生、“五老”人员等,组成了务东村学生课外辅导志愿者队伍,搭建起一个与学校保持联系、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与孩子保持有机互动的平台。

二、悉心辅导,情满四点半课堂

务东村孩子均在灞桥区务庄中心小学就读,下午约4点钟放学后,低年级学生家长大部分选择弹性离校,高年级学生按规定离校回家。放学时刻,两名志愿者手举“四点半 爱相伴”字样的牌子,到校门口接应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而家中又无老人照看的孩子到校外辅导班完成家庭作业。

在“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孩子们有的认真地写着家庭,有的细心地预习新课,有的津津有味地看着课外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孩子举起小手,老师微笑着走近他(她),耐心地解疑释难,直到开心微笑的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学生李燕(化名)属在册贫困户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好心的亲戚收留了她。过早懂事的她寡言少语,与同学们也很少交流,遇到问题总是憋着。李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开导李燕,主动给她辅导功课。不久,笑容又回到李燕的小脸上。据学校老师反映,李燕上课能大胆发言了,课外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学习成绩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上学期还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

儿童之家创办初期,务东村就规划了“知心姐姐”工作室,聘请两名待业大学毕业生为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在这个暖暖的心灵驿站里,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引导孩子说心里话,讲麻烦事,让他们心中的苦恼有处诉,心底的悄悄话有人听。“知心姐姐”们通过聊天谈心、游戏互动、讲励志故事等方式,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克服负面情绪,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丰富课外活动,浸润儿童精神家园

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不仅仅是辅导功课,而是劳逸结合,不断丰富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刻用爱心浸润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利用村委会基本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活动,磨炼孩子意志品质,增强孩子体质健康。结合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孩子排练文艺节目,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既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不仅感受到乐趣,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增强了孩子们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同时加深了孩子们彼此之间的友谊。

为促进这些孩子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适时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手工、亲子绘画、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寓教于乐,增进父子母子关系,进行感恩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