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转移支付制度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意义论文

时间:2022-01-05 04:36:00

探究转移支付制度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意义论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

内容摘要:深刻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促使资源在各个部门合理流动,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全体公民应该具有均等的机会享有公共服务。因此,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其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全体公民具有同等权利共同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服务。然而,在现阶段是否真的能够共同享有?公共服务指的是哪些?应当指出,由于我国公民所处地域不同,享有的公共服务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化,而是在承认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差异的基础上,分别享有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内容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供过程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现阶段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我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是指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

我国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目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大致统一的公共服务。表1通过整理1996-2007年各地区有关数据,以各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权数,分别计算出各年份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的三个指标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数和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标准差,将之除以各年份对应指标的全国平均数,得出各指标1996-2007年的标准离差率,分析我国近年来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状况。

表1中,从数据的横向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相差较大,标准离差率大部分都在0.5以上,各地区的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数相差最小,标准离差率都在0.3以下,各地区的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比较适中,大都在0.4左右。从数据的纵向分析,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张数的标准离差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标准离差率则变化不稳定,2000年和2007年的标准离差率超过了0.5,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人均教育经费标准离差率比较均匀,1998-2005年标准离差率都超过了0.5,2001年高达0.7264,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更为完善,各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不断缩小,但是现阶段各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差异仍然是较大的。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一)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大部分是地区性公共服务,所以必须合理调节各地区的财力,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能够利用利益诱导机制,但是各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是绝对的。因而只有依靠政府调节才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各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必须有充足的财力作为保证,因此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调节各政府间财政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二)纵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比较分析

各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其财政能力息息相关,以人均财力作为衡量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本文整理1996-2007年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离差率,如表2所示。其中人均财政收入的标准离差率代表转移支付前各地区公共财政能力的不平衡程度,人均财政总收入标准离差率代表中央对地方补助后地区间公共财政能力的差异程度,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离差率代表各地区间总转移支付后财政能力的差异程度。通过以上三个标准离差率的数据分析我国现阶段纵向及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

根据表2数据,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比较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总收入的标准离差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而且缩小的程度越来越大,但2003年反而扩大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

人均财政收入标准离差率大多在0.8以上,说明我国各地区初始收入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人均财政支出较人均财政收入的标准离差率小,说明在整体转移支付制度下,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是不断缩小的,而且数据表示,总的转移支付使各地区的公共财政能力差异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但是各地区在接受总转移支付以后,财政能力的差异仍然超过了0.5。转移支付对于改变我国各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作用比较小,即平均缩小差异的28%,最高也仅为37.2%。

最后一列数据可看出,由于中央加强了对地区的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中央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在整个转移支付制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我国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果比较好,而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比较小,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创新[J].财贸经济,2002(6)

2.王祖强,郑剑锋,包浩斌.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研究—基于1997-2008年中国内地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09,19(6)

3.汤红梅.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研究—对现行转移支付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4)

4.陈颂东.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与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经纬,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