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0:16:13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1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LearningHowtoLearn.NewYorkand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25~28.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

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准备阶段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探究欲,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政治知识。课堂教学中,课堂动态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两者完美地互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探究,利用自己的丰富知识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综合政治能力。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将全班分成前后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自己角色应承担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坦诚,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果学生一时放不开,教师可以自己先做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放开自己。

二、巧妙进行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探索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寻找这些问题在教材中的解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快速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材内容,使这些问题既具有探究性又能在学生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把握学习新节奏》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认真看教材14~17页,对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说说这种方式的优点。学生可能会在交流自己学习方式的活动中,发生争执,各自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好。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判断某种方式好,某种方式不好,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同学们各自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好比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愿各自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2.列出老师的优点,轻轻松松地学习。让学生列出曾给自己上过课的老师的优点,互相交流一下,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便在老师教学优点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在探究式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改善枯燥的政治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把原来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探究知识充满兴趣,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引导思考回答: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感谢共产党,为什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同时,借助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握探究教学节奏,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开展多彩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初中政治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缺乏联系,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演讲、社会调查、辩论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加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格尊严》时,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和律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案情,理解教材上的法律内容,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政治基础,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挥思维的活跃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政治思维和政治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他们的疑惑进行指导,让他们能灵活运用掌握的政治知识进行分析,顺利解决认知冲突,促进思维的发展,实现政治探究式教学的高效进行。

作者:杨义焕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刚.如何培养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5).

[2]曹玉华.浅谈生活化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以初中政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7(10).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中职物理;探究式教学;探究要素;科学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忽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所以,改变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包含“学生初探——师生共探——探究反思”这三个基本探究环节。1、学生初探学生初探必然会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学习活动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而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正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也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方面讲,教师创设情景合理与否决定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探究必要性的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学生初探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出人意料的、有趣的动画或图片,通过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问题可提出,然后恰当地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遇到问题而又没有方法解决时,思维就会出现猜想与假设。问题产生后,我们不要急于用实验去检验。而是让学生要收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资料或数据,作出他们认为可能的解释或提出新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问题所涉及的定律、规律、性质等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所以,他们的解释或提问就只能是一种大胆猜想和假设。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突出重难点,以便确立探究的方向。2、师生共探“师生共探”这一环节包含“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若是实验式探究还可能包含“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因为有了假设与猜想作为铺垫,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通过实验等途径来解决问题。以上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实验计划,选择恰当的探究方式。同时要求他们亲自实践,由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查阅,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过程,老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同时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3、探究反思“探究反思”这一环节必然会涉及“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要素。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数据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问题答案。不一样的学生或团队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学生要能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和大家共同探讨。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很大,特别要引导学生评价本课重点探究取得的结果和讨论中提出的猜想和假设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通过评价,同学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物理探究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探究活动大多需要用实验来探究,例如,在探究法拉第实验时,要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不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场运动,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大家试想:如果导体和磁场都不发生运动,而磁场是变化的,这样是否也能产生感应电流?(2)建立假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讨论,自己建立假说。师:同学们可能会立即作出判断,但你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学生1:能。学生2:不可能。学生3:……(3)检验假说:老师对同学们的猜测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探究方向进行适当地引导。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实验电路设计,器材组装,学生进行小组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记录实验数据等。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活动,带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既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高电路设计能力、连线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分析归纳能力等。实验数据说明:磁场变化能产生电流,同时也说明切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能产生感应电流产生的唯一条件,那么它们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呢?(4)得出结论:教师:教师多媒体演示三个实验的动态效果图,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归纳(1)找共同量,引出磁通量概念;(2)一个暂态过程,即磁通量要发生变化。分析、归纳,回顾磁通量概念,公式:Φ=BS。师生讨论各种情况下的磁通量大小和引起磁通量变化各种情况。(3)让学生来说出电磁感应产生条件。学生:学生推导,会说“只要…就有…”加强对条件的理解、记忆。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自主探究和积极思维之中。这就叫做探究教学。

三、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误解

以往的老师往往认为科学探究追求探究的要素化,每一次科学探究都应包括探究的基本要素。因此他们只注重探究过程,忽视物理知识的掌握。但实际上,科学的探究与知识的构建是同时发生的。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等学习活动,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这样,学生经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搜集分析实验数据、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主动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探究与获取知识的同时,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毋庸置疑,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引物理课堂教学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

作者:汪直文 单位: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方荣《新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2016。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

所谓探究式教学,简单而言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设疑、讨论、分析、解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掌握学习方式和教材内容,并能够从中延伸思考并建构起知识框架。探究式教学的意义表现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大都比较薄弱,传统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接受能力低,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滞后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将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浅要论述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转变角色,鼓励自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主导课堂的角色,填鸭式的教学或许能够应付考试,并在短时间内提升成绩。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成绩只能代表一时间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所需的社会适应技能。并且在当下的中职教育环境中,许多教师因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便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技能培养,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单纯传递教材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而要达到上述要求的途径是实现角色定位的转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从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成学习的主体,这一过程需要由教师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开放的问题,交由学生思考、讨论并大胆交流想法。比如在教学《壶口瀑布》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探讨交流,思考并回答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壶口瀑布的特征,以及文章通过描写壶口瀑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深刻道理?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深入阅读、分析、解读文章,并总结出教师布置的相关问题:作者分别通过描写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文章透过壶口瀑布的雄伟表达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二、设置情境,兴趣引导

情境创设一直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经常提及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然被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自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便能达到事半功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自然要设计合理、科学、有趣、创新的教学情境,切入教学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如今,随着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学校的教育环境得以改善,教学设备随之改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课堂气氛,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人生三步骤》一课时,教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首《怒放的生命》来引起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兴趣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接下来,教师再用课件展示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在参照乔布斯的人生际遇中反思、感悟自己的人生。师:通过听了汪峰的这首《怒放的生命》以及了解了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同学们对于“人生”有没有一些感触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生:人生包括生活、行为与事业,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都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但是除了追求物质享受意外,人还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圆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课文的主题,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和我一起进入本文的学习,相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提高效率

创新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建立良性的、双向的教学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当引进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积极开展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感悟性、体验式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探讨学习,深入分析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剧本的主题内涵,在掌握理解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改编创作。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剧本中的某一个片段,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成一个八到十分钟的短剧,并进行分角色扮演,最后在课堂上汇报展演。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打分,同时从每个小组中选取一个同学担任评审,评分最高的一个小组获胜。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加深了对文章分析的能力,发展了写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并且从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两得。结语: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参与课堂,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存在。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领,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意识,全面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成为一个能良好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0)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6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由学生作为主体,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的过程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一名引导者的角色[1]。探究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普及。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2.1课程设置的问题。虽然初中物理课程中有许多的知识点,但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够设置成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有些知识点就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以概念为主,课程本身缺少探究的必要性[2]。2.2课堂时间的控制。因为要对物理知识点进行研究,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谈论,但是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存在个体性差异,所以教师不好控制学生对于课题的探讨时间。时间短了,怕学生掌握不足,时间长了影响整体教学进度。2.3课堂教学成果不佳。因为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有些学生是无法掌握的。这就会导致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掌握得更快,学习较差的可能会打击学生自信心。

三、探究式教学发展的思路以及对策

对于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的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3.1增加演示性的实验,吸引学生兴趣。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演示性的小实验,利用这样的小实验引入将要探讨的题目。例如在学习《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利用橡皮泥沉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针对橡皮泥能否浮在水面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的观点五花八门,也印证了之前所说的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借此能够让学生快速投入到问题的学习中去。最终学生能够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其浮在水面,也通过自己的探究明白了水的浮力的作用因素,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3.2在探究过程中加入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电磁波》章节以及《声音的产生》章节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针对电磁波特性以及震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将二者结合起来,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收音机。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制作一些小发明,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也能为课堂增加乐趣。3.3加强对于学生知识点的引导。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加强对于学生在探究物理问题时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寻找到答案,也能加强我们自己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解决课堂时间利用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压强》章节时,对于能够影响压强变化关系的几个主要因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时候迟迟不能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分别用尖锐的物品和相对钝的物品扎自己手掌,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强变化时一些条件的改变情况,得出压强与接触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总之,作为初中的物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素养关键的一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目前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去研究的。探究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双赢的局面。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凤阁.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79-80.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实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中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物理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进行物理探究的目的是为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其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知识水平的现实出发,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因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例如,通过浮力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浮力的作用点、方向有了深刻认识,在肤浅的认识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根据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猜想并分析,什么因素还有可能影响浮力的大小?”这样就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根据现有的知识实际,提出“浮力的大小能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浮力的大小是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进而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了猜想就会验证它,随之而来便会有了假设,于是提出了“如果铝块浸没在水中并继续下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让铝块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示数不变,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无关;如果示数变化,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如此为设计实验的合理步骤铺平了道路。

3.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设计

教师要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可行性化,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然后制定实验计划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完善猜想与假设。

4.指导学生收集实验证据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合理步骤动手进行操作,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以证明假设是否正确。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准确、规范操作,获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获得实验证据,进行开展下一步的论证与分析。

5.指导学生分析与论证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初步简单的因果推理,初步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在实验中,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到“铝块浸没在液体中受到三个力,一个向下,两个向上,向下的是重力,是不变的量,向上的力有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浮力,这两个向上的力之和等于重力;铝块在水中比在盐水中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并且铝块在水中和盐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一样,所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种分析与论证需要知识的储备和推理能力。

6.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在教学实验中,要让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能注意到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并能正视它。在浮力实验中,当学生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结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结论进行评估。教师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进而引导出学生“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提及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7.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本身就是交流与合作,在小组中,能合作并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还能思考别人的意见,进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平时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在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猜想和假设等,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式、方法等,而这些需要的知识是在平常的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多学习、观察总结出来的。第二,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参照对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维能力的限度和潜力,努力营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究、求解的学习动力,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的身份,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才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多借助网络、平面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缜密分析、研究,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五,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加以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第六,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学生在完成某一实验或者到达一定阶段,应及时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错误和疏漏,这也是责任心的充分体现。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充分了解科学方法,学习物理规律,体验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顺利参与探究活动,避免多次的失败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明显不正确的猜想和意义不大的问题,不应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决,应先肯定,同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部分,让他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信心,再委婉的提出其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不太好的设想,让学生踊跃讨论、参与,及时的发现学生正确的讨论,并加以肯定。第二,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小问题、简单的探究开始,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第三,在教学中,要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教学中,个人之间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统一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良好的素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注重发挥每个团队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机会均等,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在实验探究中的分工与合作。第四,在探究活动中,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很多教师只要结论,不要过程,是不合适的,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不给学生合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思考,便得出了结论。教师应安排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把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第五,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以其最终结论为主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更多的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感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乐趣与策略,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六,在科学探究活动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应用分组、合作等教学形式或在实验室里这个与以往环境不同的教室里上课,学生上课秩序也许随意性多一些,有些乱,或者由于学生个人素质或年龄问题,学生只注重了对周围环境及实验器材的关注,而导致实验探究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对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人文素养、教学风格、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七,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鉴优秀的经验,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探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方法,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取得更大的实效。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古筝教学;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古筝教学工作中,能够增强学生对古筝学习的探索兴趣,也能够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古筝学习的能力。

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内涵

(一)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情景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教师设置问题时,不能过于死板,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学生也就不能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教学工作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变通,利用教学内容来对学生的思维动向进行把握与开发,使学生不再被教材附属,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教育观点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也就知道怎样去学习,将学习效果进行了有效的提高。

(二)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都是比较被动的,他们往往缺乏注重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有一定的研发部心理,探究式教学方法则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关要求查阅相应的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相关的学习资料有所了解,同时,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思考,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与同学和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现阶段古筝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古筝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进入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比较一致,就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专业考试。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古筝的感受,教师只知道对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进行培养,却不能加深学生对古筝的理解,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的古筝演奏缺少了一定的音乐灵魂。

(二)不重视学生的古筝学习中的自主性差

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用在古筝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是出于主导地位的,很多学生致使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也总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自主意识进行发挥,往往想对学生的学习工作进行主宰,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也就不利于探究式教学法在古筝教学工作中的使用。

(三)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不强

很多教师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进而能够提出指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过高的教师成本,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协作意识进行培养。学生单独完成古筝演奏,没有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就使得教学工作没有团队配合,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借鉴。

(四)缺乏充足的实践性教学

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对学生进行教导,重视的是古筝教学课堂上的讲授,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忽视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对古筝研究技巧和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关于古筝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全面,但是没有一定的实践训练,就使得古筝教学工作的有效程度不高。

三、古筝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古筝的关键。所以,在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针对教师的思路和方向进行思考,为古筝教学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提高对古筝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古筝演奏能力。例如:某古筝教师在古筝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想要学习的曲目进行罗列,并在学生罗列的曲目当中选择适合学生演奏的曲目,这样就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等方式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彻底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学习。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古筝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并向老师提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也不能直接回答,而是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研究与协作,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成立自己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应该积极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学生能够各执己见,对于一些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教师要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有效增强了学生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能够对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更多的知识点,并在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趁热打铁,开展必要的实践工作,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例如:某古筝教师选择一名学生来陈述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路和条理进行理清,这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探究式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工作能够对学生所学的古筝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古筝能力和水平,为艺术届培养更优秀的古筝演奏者。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艺术不仅具有感知性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创新学习,这样就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有效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学会了古筝演奏,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提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避免古筝学习过程中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古筝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

作者:李晨蕾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探究式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徐琦.探究式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2,(01).

[3]刘博娜.探讨古筝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通俗歌曲,2015,(12).

[4]谢文超.音乐分析在古筝教学中的重要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何芳.音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6,(02).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9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像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那样,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自主性.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这样的课堂设计一环紧扣一环,而在这些环节中,就是由老师指挥着学生表演,学生只需按老师的指令进行,就一定能顺利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师生皆大欢喜.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过程中,老师板书“猜想与假设”几个字之后,老师告诉学生:我们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cm,同学们把光具座上的蜡烛分别放在符合以上距离特点的位置,观察光屏上的成像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老师并板书“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老师提问学生按照上面问题的顺序分别回答,结果很快便整理得出了这几种凸透镜成像规律,老师并板书在“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环节之后.最后,老师对照着上面的成像规律归纳概括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物近像远像变大.”并板书在“评估与交流”之后.虽然这位老师注意到了“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两个要素,但没有创设一个学生能体验观察的情景,他们怎样猜呢?他们会疑惑: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与距离有关的问题?很显然这两个探究要素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且学生后面的动手实验也是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进行的,丝毫没有探究的意思,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几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来看,本实验侧重于发展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和“分析论证”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其分析和比较,最后据此总结出科学规律.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看上去近乎完美的探究,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学生是否真正领悟了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是老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怕由于探究耽误太多的讲课时间,他们总是事先将授课的方式设计成看似探究的形式,但是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真正地探究.所以形式上好像是探究,但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只是在老师指挥下表演了一遍探究流程.这样的探究还不如老师好好地讲授,不进行探究也罢,因为形式上的探究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没有使学生很好地学到相应的知识.

2把《课程标准》中的“探究”要素看作了实验的步骤

从平时的下乡听课过程发现,很多教师在上实验探究课时,在黑板上逐条板书出来七个探究要素的名称,而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经历相应的探究过程,好像板书出来这七个探究要素就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了,很显然把探究要素当成实验步骤来看了.很显然,老师把这些探究要素当成了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步骤了,老师只是板书出来这些要素的名称而已.众所周知,这节内容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通过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上其大小不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应该做好必要的示范和指导,结果老师放羊式的学生实验,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实验,乱操作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出实验数据.科学探究涉及的情况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所有的探究都要按照这七个步骤来完成,如果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的步骤,这就给学生以完成第一个环节,再进行第二个环节直到最后、缺一不可的错觉.而探究要素是不分先后次序的,没有缺一不可的暗示.实质上初中物理中涉及的科学探究也只是侧重于三四个要素进行探究,在不同的实验探究中培养不同的探究能力,整个初中下来就把学生的各种探究能力都培养了.

3“探究式教学”搞成了“提问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于是一部分教师为了顺应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上不再讲那么多了,而是把本节的诸多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出示给学生,有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交流讨论分别回答.这样从形式上看,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把原来的“师灌”改成了“生灌”,还是生硬地把知识灌给了学生.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产生应该是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是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不全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尽管一些问题不一定非得学生提出,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创设的情景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回答出来答案,而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

4把“探究式教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

尽管探究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校教学条件不同、学校的有限课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的以讲述为主,有的以实验为主,有的以讨论为主,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中还特意提出“学习方式多样化”,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能一说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就什么都要探究.

5认为“探究教学就一定要做实验”

探究式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教学;应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弱化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化探究式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首次提出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理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突破口。要理解探究式教学,首先得厘清什么是探究。顾名思义,探究即是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落脚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由于探究复杂多样,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包含了科学家们的特定研究又包含了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而狭义的探究特指科学探究。所谓的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可见,狭义和广义探究的对象和方式所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在此,根据广义探究理解的立场,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问题,经学生自主理性思考、设计方案、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新课改后,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堂的核心灵魂,是开展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对于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迁移价值、认知价值以及情意价值等方面。首先,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却不懂得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探究式教学则重点突出了知识的迁移价值,即学生基于先前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其灵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旧知又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脉络。其次,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组织、整理、归纳基础上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的过程,所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与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有了积极的探究认知活动,才得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自我完善,即是说探究式教学的认知价值体现在: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起着促进作用。最后,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陶冶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包含着各种情感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动态建构领会到某种情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有理性层面的把握又有感性层面的体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举例

(一)以理论探究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化学理论知识指人们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而获得的一切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经验规律、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实验方法、化学观念、科学品质等方面。化学理论知识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理论知识才能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可分四步走:设问、归纳、概述、应用,且第二步和第三部可任意调换。即设问:教师提出核心教学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生生间交流、自主探究;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的真理;概述:学生经探究讨论后对新知形成的概念;应用:将所学新知运用到科学技术、实践生活中去。例如,学生学习金属晶体时,从熟悉的宏观物质(金属)入手,学生归纳出金属共有的宏观物理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金属晶体微观结构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用乒乓球模拟微观粒子),并学习各种模型的配位数及空间利用率知识;掌握从微观粒子视角来理解宏观物质性质的真正本质。又如,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通过展示铁钉生锈、火箭升空等图片,由一系列化学变化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先从初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生组内交流、观察元素反应前后变化,进而得出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新判据;接着教师设问引出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学生通过资料卡片、原子结构、电子层模型图等深入探究出化合价变化是因为电子转移,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可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如此,不至让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感到枯燥、难学。(二)以化学实验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可分三大步走:创设教学情景(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即实验探究过程、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例如,学生学习乙醇时,教师可按如下设计思路教学:展示乙醇实物来学习其物理性质→应用李比希的定量分析法,对乙醇分子式进行理论探究→学生猜测并动手组装乙醇可能存在的结构模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动画模拟乙醇与钠反应原理,强化学生形成的物质结构观→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价值观。又如,学习简单有机物一节时,对于鉴别甲烷和乙烯,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明确教学问题(如何鉴别甲烷与乙烯)→收集资料,根据两者分子结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通入溴水,观察颜色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获取新知的乐趣以及化学自身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4.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3]郑长龙,李艳梅.论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兼论化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功能[J].化学教育,2007,(09):11.

[4]兰祥春,高成.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6,(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