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43:25

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范文篇1

一、培养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培养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使学生有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教师可让学生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学生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境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这样,学生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学习、感悟,从而领悟科学思想,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给每个学生分发了一烧杯热水,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支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在探究实验的总结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斜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7.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好像变粗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重视引导,教给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让学生进行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设计好的实验交给学生,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并探究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大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注重生活,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范文篇2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营造情景,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初中物理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探究问题能力,是初中物理新课标中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1]。通过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更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为培养初中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提出,若在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不会产生探究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思考,首先要提出问题,以调动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这要求物理教师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比如,在学气压强时,可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装满开水的水瓶在塞上瓶塞时,瓶塞会自己弹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通过问题的提出,极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再进行讲解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大气压强这方面的知识。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对物理学习的恐惧,不少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不愿参与到问题的学习中,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低,更懒得动脑子,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此,这需要我们物理教师想法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搭配,让各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探究任务,解决问题[2]。对那些参与热情不高的学生,物理教师可要求其担任学习汇报员,负责到讲台上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被随时关注到时就会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物理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这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可先进行小实验,再提出问题: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可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汇报小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再加以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

三、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也属于创造的基础。培养初中生思辨意识与善于思维的能力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目标之一[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质疑的空间,而不能一味的满堂灌。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自觉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静电屏蔽”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一个小实验,“电极鸟笼”,学生们观察到鸟笼虽然处于高压状态下,但是小鸟却安然无恙。通过实验,学生便产生疑问:“小鸟为何会没事呢?”“这种现象是什么原理呢?”随着这一串串问题的提出,教师再适时讲解关于静电屏蔽的知识,学生的疑问得以消除。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更高。

四、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物理这门学科比较抽象,很多初中生学习起来都感到比较吃力。而做实验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接触到物理知识的本质。与化学这门课程不同,化学实验大多需要借助器材才能完成,而物理实验是较为常见的,利用日常生活的材料就能完成。大多数初中生最缺的并非是实验的能力,而是想要做实验的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就要多带着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让他们明白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猜想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讲出猜想依据。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验证猜想。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这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后,由笔者完成演示实验,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相应的放大的图像呢?”此时,笔者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出一个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能不断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也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时期,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虽然初中物理知识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在初中打好基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越来越跟不上。为此,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探究问题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继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石艳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丝路,2016,33(12):194.

[2]王银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认识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1,27(15):162-163.

探究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合作探究能力;快乐;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情况来看,却并不令人满意。长期以来,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为滞后、固定化,难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十分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且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由此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为了改变此种不良的情况,教师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突出的学科,物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师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串联和并联”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把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组学生自行调查自己家中与教室的电路状况,同时准确设计并画出电路图,在联欢晚会布置彩灯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们合理设计电路,使彩灯得以点亮,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的紧密融合,不但使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增强,而且让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既定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目标[1]。

二、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基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科学设置相关教学问题,以便提升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那些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定理等知识。具体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精心为学生们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引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与互动。只有当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得以提升之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便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解答关于自由摆动的秋千为何会停下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加大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变得十分关键。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注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物理知识的储备量,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任务。例如:教师讲解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可以指导学生们使用恰当的语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所学习过的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加以准确表达,实现生生之间的深入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物理课程学习的乐趣[2]。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长远教学口标

高校物理教学以选修及必修两种形式开展,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实现教学口佩“乐教”与“乐学”,前者注重让教师积极展开教学,设计快乐教学方案,但口前高校物理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阻力,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后者则是注重于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但不同于高中、初中物理教育,高校物理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解决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乐教”与“乐学”一样,由于物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中相互影响,阻碍了高校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乐教乐学”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满足学生个胜化需求,以学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现象,深入探究学生学习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素质教育全而落实为背景,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教学中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从厌学到愿学,再到爱学、乐学,完成学习阶段性的过渡。制定“乐教乐学”长远教学口标的用途,是要教师在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的统一,以专业造诣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全而发展的课程总口标,针对物理教学实现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物理教学过程,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物理教学中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为主,启发学生学习以及促进学生探索,发挥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改变单一教材知识教育,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将教材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实验过程,加深知识理解与掌握,活跃学生学习思想以及激发学生物理学习欲望,以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除却实验以外,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多媒体、微课以及慕课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立体、多元以及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物理教学口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扩大教学效果的范围以及创新教学方式,以各种方式亲身体验物理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队伍,活跃课堂气氛

优化师资队伍,是由于“乐教乐学”教育理念的实践,对教师专业教育造诣以及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乐教”的情操以及物理教学本领,还需要有“乐学”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师德,能够顺应时代教育发展潮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外,开拓学生学习视野,以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乐教乐学”的榜样,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增加交流与学习。因此“乐教乐学”必定要先强化师资队伍,使得教师能够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乐教乐学”理念,以快乐教学法为主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以创造性、实践性等能力培养口标为主设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任务,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讲课内容生活化以及趣味化,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观念以及初高中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运用以及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系统分析与思考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上述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展开论述与分析:注重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果,能够得到有关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借鉴和帮助,以便增强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林惠坚.合作探究,快乐学习——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No.276(136):132-138.

探究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指学生经过教师有方向的“导”,对知识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但是,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压力下,从事着乏味的考试准备,教师也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下,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使很多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多么重要了。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过程,学生接受的主要是间接知识。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可以发散思维,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乘法交换律渗透”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就直接将规律告诉了大家,但做练习效果不佳,正确率49%。有了这次教训,为此在B班讲时,首先出示两排桃图,通过学生观察每份数、份数的变化,列出两个算式2X4=8和4X2=8,再让学生分别说出在乘法算式中2,4,8的名称,这样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学生会分别找出不同点是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了位置,相同点都有2,4,8三个数,积不变。然后教师再引导,你能不能将你找出的异同点概括成一句简练的话,就是今天我们要寻找的规律。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进行总结,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了“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当同学们听到“你总结的和书上总结的一样,真了不起!”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这次B班做练习正确率达到了100%。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领略到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过程,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教师也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过程甚于结果,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摸索、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地学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合作—探究式学习。儿童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问题使他们困惑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做思考题时,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先将思考题出示,只说题目要求,不加任何说明,等待着学生探索答案,在这时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做出来,证明自己聪明和听到老师的夸奖,并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但是,思考题一般都会只有少数人做出来。如果请他们讲出答案和理由,不会的同学获取答案的途径也许会更直接、容易。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根本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会挫伤这部分同学的自尊心,打消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这时我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3)质疑—探究式学习。疑能激趣,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了疑问时,就越能激发他去探索,追究这件事情的本源。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一个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可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新东西。

在讲“直线和线段”时,因为学生很有兴趣学,我就让学生先看书,找出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为什么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什么叫无限?”这条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叫不叫直线?”“线段为什么有两个端点?”这些问题有的同学之间就能解决,有的我也暂时不答复,让学生找直线和线段的特点,其它问题也就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积极探索中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又开拓了思维。最后又有个学生问:“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那有没有一个端点的线?”我马上在黑板上画下了他描述的这种线,并告诉他这叫“射线”,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他高兴得像发现了新大陆,其他同学也在质疑中学到了新知识。质疑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从表面上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解决着各种问题,但这是一种自然的引导,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探索性。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般模式

(1)读书质疑。首先,让学生通过粗略读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

(2)问题交流。这个环节不仅是生生交流,还有师生交流,小组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师生像朋友一样在一起讨论问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探究能力范文篇6

心理学表明:当新奇事物出现时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释“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时探索、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行为就可能相继发生。

初三化学是学生的一门启蒙学科,这里蕴含着趣味无穷、千变万化的科学知识,对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肯定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做实验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实验仪器,“看懂”了实验过程,“明白了”实验操作,“知道了”实验结果,“明确了”要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因而体现不出化学实验的作用。长此以往,实验在学生的心目中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他们自然会对实验产生冷漠态度。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安全,教师往往会对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做过分的强调,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对做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失去了好奇心,对实验的情感也就难以建立。

要发展学生好奇心,孕育丰富的实验情感,首先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把验证性实验改为具有探索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以发展学生好奇心。例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教科书上的设计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再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至红色恰好变成无色,再蒸发溶液判断该物质是否是氢氧化钠。我将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为:提出课题,然后出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提出问题:它们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你有没有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有,请设计方案。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学生交流设计成果,汇总如下:

方案1: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红色退去,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现蓝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蓝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3: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色变成红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4: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然后请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各组派代表交流,并由学生对这几个方案进行比较,哪个较好?哪个不能达到目的?为什么?通过实验、交流、比较,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只有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的功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才会得到发展。

其次要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上除了对安全性方面的教育,注意方法、方式外,还要在实验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上加以改进,增加学生对做化学实验的安全感。教师在实验教育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是怎样获得实验成果的,让学生明确一定要增加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只有在亲自设计和实验操作中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形成深邃的实验情感。

2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1落实学生基本操作的能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石,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科要求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实实在在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教材中第一单元的课题3《走进实验室》和附录I《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决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学生实验”。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酒精灯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加热液体、加热固体、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进行反复训练,直到能规范操作。在训练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每一个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重视每一步操作的技巧,能发现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对化学常用仪器了解其规格、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懂得何时用,怎么用,为什么这样用。

2.2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了学习内容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老师演示实验之间的界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的实验,我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我采取的措施是:(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要学生课前做适当的准备,课中上台演示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2)激励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应变能力。(3)鼓励学生在课下自行设计实验,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课前我创设了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如此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上课时,提供实验仪器、药品:锥形瓶、托盘天平、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细沙、白磷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并派代表到讲台上演示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结果有很多小组没有按课本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而是自己改进实验设计,关于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就出现了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引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个气球引燃白磷;(3)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引燃白磷。实验探究后,学生评价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享受了最佳方案。

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演示,也使他们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观看实验的学生受到了同龄人的感染,争取做好实验的情绪更加强烈了。这样的实验既避免了演示实验的一家之演和瞬间之作,又拓展了演示实验的教育时空,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主活动的内驱力。

2.3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切入教学,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

新教材中安排了蛋壳与醋酸的反应、自制净水器、石墨导电、制作叶脉书签等9个饶有趣味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用品及药品在家中就可以找到,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检验鸡蛋壳的成分”实验,我让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它们的成分中有碳酸钙,然后提供实验药品及仪器让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看到鸡蛋壳与醋酸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时,都很兴奋。又如“自制净水器”的实验中,我安排了学生产品推销展示会,有许多同学制作的净水器很精美,在产品推销展示会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源于生活,并且能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开展探究实验的气氛更浓了。

3适当增加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教科书限于篇幅,不能编排太多的实验,因此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按要求闻气味,比较实验前后气味的不同。通过实验,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又如,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从家中带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植物的花瓣,经过洗涤、晾干捣碎,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水,制出各种各样的指示剂。许多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探究,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深刻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会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摘要】领会新课标新立意,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孕育学生丰富的实验

探究能力范文篇7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多采多姿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化学知识积极地去认识、探究,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学习中努力挖掘教材、注重收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故事情景、问题情景、魔术小实验等,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离子”的知识时先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学习《碳酸钙》时,用“死狗洞”的故事情景引入;学习“二氧化碳”时,创设问题:你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吗?你知道舞台云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人们经常用二氧化碳灭火,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用来灭火?在学习《燃烧》时进行魔术小实验:“用玻璃棒”点燃酒精灯、“烧不坏的手帕”。学习溶液的酸性及碱性时,在分别装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的紫色石蕊试液。这些故事情景,问题情景,魔术小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主动对学习积极地探究,在探究中培养了能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实验技能和能力又是学生学习化学,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因此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且能够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

1.加强课堂中的学生实验

新课程化学教材,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再单列学生实验,而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大多数的实验,对于学生难以完成或有一定危险,对环境有影响的实验,如浓硫酸的稀释,硫的燃烧等实验由教师来演示。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了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考归纳总结等能力。

2.注意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外的一些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通过验证才能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中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学中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气:加热碱或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这些化学反应在老师分析中一一排除。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生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容易净化。那么能用碳酸钙粉末,碳酸钠代替石灰石,用稀硫酸代表稀盐酸来完成这个实验吗?下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把班级学生分为A、B两大组,每大组中四个人为一小组,分别协作完成下列实验。A组:每小组中每人各一只试笔,分别放入等量的下列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再同时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B组:每小组中每人一支试笔,分别放入等量的下列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再同时滴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各组回答现象,根据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适合于实验抽取CO2的是药品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的反应。

3.开展课外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的途径。开展家庭小实验时,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联系生活实践,以生产、生活中挖掘实验素材,让学生利用家庭现有的物质用品等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达到实验目的。例如“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乳化作用的应用”、“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等。

三、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本中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但不属于《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如“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对冶炼方法”等,为指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获取信息,通过分析去解决分学问题,以成为本节知识对外延续和深化。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有难度的问题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教师不能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对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小结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形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优化,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更重要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科学知识真正融入心里,为可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能力范文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好多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时,课堂我安排在操场,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动手试验,每位学生都知道用橡皮筋可作动力使小车运动。接着我把学生分为十小组进行比赛,比哪小组小车运动更远些,学生兴趣高昂,使出浑身数解想办法使小车运动更远,通过评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从而得出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越快的结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例如《空气在哪里》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空气”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第一个环节“我们想办法找空气”,几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空气;第二个环节是以问题形式展开,一群孩子边实验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仍是以问题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方法得知瓶子里有没有空气。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第四个环节“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通过问题引领去让学生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讲《沉与浮》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砖块在水中下沉和木块在水中上浮后,就有学生问:哪些上浮?哪些下沉?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萝卜、橡皮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四、让学生主动学习,亲身体验

“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并不容易”。例如在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我让学生想办法分别让橡皮泥上浮和下沉,有学生试验很多次都不能让橡皮泥上浮,但他们不气馁,并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信不能让它上浮。”通过多次的试验探究,终于找到多种让橡皮筋上浮的方法,并且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张扬个性,培养创造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唱主角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约束孩子们。应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探究能力范文篇9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

(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

(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

(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质量其实都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与质量有关。

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猜想的重要铺垫。

探究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校长;职业能力;专业智慧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他一定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潜心陶冶自己高品位的素养,努力锤炼自己高效率的能力,以形成现代校长的优良职业品质和专业智慧。

一、做好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能力

做思想工作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之一。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调适教师心理状态,消除干群间、教师间隔阂误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有些学校校长对这一能力比较忽视,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现任学校校长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或者认为不存在做思想工作的必要;要么是校长专心抓教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书记和政工干部的事;要么是认为知识分子思想工作难做,经常回避这一工作;要么是认为做思想工作就是去教训别人,不愿意去干这种事。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思想引领者,这要求学校校长要会做教师的思想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呢?

(一)要陶冶自身的人格素养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人格化的教育。校长要高举先进思想的旗帜,适时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长自身没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校长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骄不躁;宽以待人,不怒不威,不虚不伪。这样,校长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亲近教师、吸引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价值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

(二)要懂得教师的需要

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这是必要的。但是,校长应该明确,教师物质上的需要,这只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教师的经济待遇还不能达到较高水平),我觉得,教师有更高的需要:一是教师需要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和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专业工作看得比较重,他们在政治上坚定的表现,经常是通过对教学的钻研,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来的。但有时在思想上会出现波动,或对校长及学校工作有意见。这时是教师最需要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校长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疏通障碍。不要等思想障碍根深蒂固而形成某种观念、甚至出现错误后,再去用批评、处分来代替思想工作,这是最不可取的。二是教师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会放弃许多生活上的需要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教师工作其实是没有上下班之分的)。校长应认识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必将引导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因素上出现积极状态。

(三)及时发现并运用符合实际的工作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人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由于个性引起的思想波动,反应有时是不明显的。这就要看校长能否及时发现,只有发现了这种个性的思想波动,才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避免用一个模式去做每一个人的工作。

二、学校发展长远规划的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过程。校长如果缺乏长远规划的能力,他就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难以办好学校。校长长远规划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要有预测能力。有人说,三流的学校做昨天的事情;二流的学校做今天的事情;一流的学校做明天的事情。这形象地说出了学校管理水平的差别。

鉴于学校教育工作周期长并与社会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校长必须具备预测能力。这是因为:其一,预测是制定长远计划的基础。通过预测,领导者可以预见学校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目标,分析问题,预测需要,使制定的规划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预测是选择最佳决策的根据。通过预测,制定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好方案,避免决策失误。其三,预测是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保证,通过预测,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好适应。

其次,能建立一支精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这也是校长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只顾应付眼前的教学,或者为了使自己在任期间快出成果,而不注意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将有可能使教育的连续过程中断,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费。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决不会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能识才。要注意到有才的人往往不愿投其所好,使人看起来似乎不顺眼,总爱提不同意见,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给予重任,并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是能尽才。目前,校长常常报怨,拿工资的人多,上讲台的人少,这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多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因此,校长要充分发挥已有教师的才干,注重任用有专长而未发挥其才干的人,做到人尽其才。

三是能育才。教师职业是超前性极强的职业。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这是与实现长远目标相适应的。因此校长对教师不能只顾使用,不管提高。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采用在职学习、业余进修、短训、自学多种形式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师资水平适应(或高于)教学需要。同时应重视教师的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形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周期的连续性。

四是能荐才。校长不要怕教师超过自己,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教师,是校长更大的成功。学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能够出优秀人才的地方。校长应有宽广的视野,为人才铺就发展的道路,积极向高一级学校、向上级部门推荐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在有许多党政领导都是当教师出身的)。这样,更能体现校长品位和能力。

三、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指挥者,校长能否确立自身角色职能、科学管理学校,是校长能否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表现。在今天的学校工作中,校长这一能力的体现有新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硬领导”向“软领导”转变

当今学校,那种外行领导的现象已基本消除。校长多是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教师,他们发挥了专业知识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硬领导”。随着教育的发展,专靠这种硬领导已显示出它的不足,在今天,为了达到学校组织指挥工作的高效率,必须实现从“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为此,校长不仅要懂得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还应成为政治上成熟、精通教育科学、懂得教育心理学和管理科学的“软专家”。对校长来说,只有实现了“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才能打破某一专业的局限性,全面谋划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整体效应。

(二)由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转变

决策是校长组织指挥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决策可分为再造决策和创造决策。为了省事方便,有的学校习惯于做“传达”式的工作,上级怎样说就怎么干,上级没说的就不干,别的学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这属于再造决策(这也是需要的)。这是一般校长不难做到的。作为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理解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能联系学校实际制定出科学的更具体的方案;上级没有布置的任务,如符合学校条件也可做出实施的决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能提出自己研究的新课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教学实验,等等。要做到这些,校长必须实现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的转变,这样才能组织指挥出学校工作的新风貌。

(三)由直接教学向指导教学转变

校长大多本身就是优秀教师,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学校领导者应有优于教师的直接教学能力,才能领导教师的教学。其实,这是降低了对校长职责的要求,是一种用教师能力来衡量校长的做法。我觉得不能要求校长在教学水平上一定都得超过或等同于各学科教师中的优秀者,因为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我们不要求校长必须是一位优秀教师,但是,必须要求校长能确实知道如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并具有指导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我对校长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即:“少上课,多听课;少坐自己办公室,多进教师办公室;少开大会,多开小会。”校长要与教师近距离、“亲密”接触,不当“裁判员”,争当“教练员”。

四、勤俭理财的能力

学校的财务管理,校长负有主要责任。学校能否科学理财、勤俭理财、廉洁理财,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评价校长品质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校长理财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不能搞产业化,但要学习产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学校公共、公益、公正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办学不能搞产业化。但是,我觉得产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产业的投入产出,是有着严格、科学的成本核算的,而我们的学校财务管理却缺乏这样的有效控制。一些学校,没有合理的预算,或不执行预算,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项目建设没有科学论证,贪大求“洋”,借贷建设,许多学校都留下了巨额债务,甚至造成浪费,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现代校长应该学习并具有“产业式”的理财、管财能力。学校的每一分钱更为珍贵,绝不能浪费。

其次,校长不能为金钱办学,但要努力争取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当一所学校、一名校长以金钱为办学目的之后,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但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应具备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的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乱收费)。要科学规划、及时申报项目;要掌握信息、努力争取项目;要用好政策、开辟新的资金投入途径。校长要努力锻炼自己主动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的能力。

最后,校长不能乱花钱,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学校是最需要勤俭理财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学校,校长也不应该乱花钱。但是,学校再困难,校长在关键的教育项目上也要舍得花钱。校长要严格控制非教育资金的支出,如招待费、不实的形象宣传费等。要在教师的培训学习、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师生教学设施的更新、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把钱切实用在能产生教育实效的地方。管好钱,用好钱,并建立起理财、监督的长效机制,保持学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这是校长高能力的表现。

五、和谐交往的能力

校长是和谐学校构建的引领者,班子成员的团结,教师团队的进取,师生情感的融合,校园文化的创新,家校配合的协调,社会评价的满意,时时在考验校长的能力与人品。今天,和谐交往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校长有无和谐交往能力,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会影响学校和谐机制的构建和学校的发展。校长决不能轻视这一能力的作用。校长和谐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能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工作任务与教师的态度、情感、利益、待遇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教师心态保持愉悦,工作持续进取。校长管理学校,必须确立“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懂得:帮助教师的成功,是校长更大的成功。一所学校名师的多少,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所学校教师凝聚力的强弱,反映出校长的办学能力。

(二)能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集体领导是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但是,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和谐的领导集体,校长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班子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形成融洽协调的心理氛围,这应是校长的重要工作目标。具体表现为:校长不搞一言堂,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校长不推诿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校长能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换意见,保证工作上的密切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长首先要处理好和书记的关系,这是班子团结和谐、领导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