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4-11 15: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津市铃铛阁中学 张素梅
探究性教学已逐渐的走入课堂,原因在于,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其课堂结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程序,通过这样的程序来贯彻确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启发为杠杆——以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为特色”,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学习。
实践范例:
一、求未知电阻:
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电键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模式1:以渐进性提问为主线,实验为基础讨论教学。这种教学首先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入教学;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展开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问题: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电流表能不能测电压?电压表能不能测电流,如何测量?电键、导线、电阻是用来做什么的?要想测电阻,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器材,步骤与表达式又是什么?
问题的升华: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模式2:计算题入手:
题目:电键闭合,电压表的读数不同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几种?未知电阻为多少?或电键断开与闭合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图如何?未知电阻为多少?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使他们找着了解决问题的启动点和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认知的冲突或产生探究的欲望,进入“愤悱”状态。
学生的精彩表现:
模式1:a 直接用伏安法测电阻 b 用两只电压表分别并在电阻的两边c 两只电压表一只并在被测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或并在已知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 d 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被测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 e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已知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f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流表所测电流。即电阻之间是并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流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流,闭合测干路的电流。g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压表所测电压。即电阻之间是串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压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压,闭合测电源电压。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并且亲自设计电路图,并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在实验中,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思维的发散,成功的喜悦。有些细心的同学发现,有的时候电压表的量程用0~3V,有的时候量程用0~15V,电流表的量程有的时候用0~0.6A,有的时候用0~3A,那么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择?这一发现立刻得到了教师的赞扬,并引导学生从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来回答,很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到了答案。
模式2:起初,学生只是在纸上随便画下各个电路符号,胡乱连接。教师点拨:想想在一个电路中,如果电压不同,应该是什么连接方式?这一有意识的渗透,不但这一道会了,其他题目也举一反三,有了思路。这种逆向思维的锻炼方式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故障判断
模式1:a 现象
做上述实验中,将电阻换成两个灯泡,若灯泡都不亮或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分别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在串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这是什么故障?若电压表在并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又是什么故障?假设电流表、电压表均没有示数,又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又是什么故障?
b渐进性提问
解决这些故障,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用电流表、电压表。用电流表检验电路的故障,有没有缺点,可不可以用导线来检验?用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什么情况下示数为电源电压?什么情况下为0?
c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并提供万用电表,并告之万用电表的使用规则及用处。这一训练,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增强了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并能将这些故障和家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分析能力。
学生的精彩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遇到故障现象后,不再盲目的去找人帮忙,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台灯不亮了,是短路是断路?若把灯丝搭上去再用,又会怎么样?……”“路灯怎么不亮了?”“电饭锅怎么不工作了……”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实验中出现了故障他们先不找老师,自己先分析,后得到验证,高兴极了。实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修理电表、检验电路。
模式2: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考综合能力。
学生精彩表现:通过实验的具体练习,大多数学生很快找着了问题所在,并说出推理的过程与结果。
三、借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模式:用历届有关中考试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表现:惊异?这是物理题?
教师点拨: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各学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比如:你们听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之所以能听出是水发出的声音是音色,等等。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有了答案。再通过课件按钮的精心设置,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物理学科更具有神秘感,并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现象的解释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得到书本上的知识点非常轻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科学探究,教师可以更好了解自己的学生思维特点,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困难在哪儿,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科学探究教学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测量电压时能不能换量程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了教师启发,让教师去钻研,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的教学内容。
篇2
【关键词】:创设情境 探究课 思维过程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初中学生更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以心换心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枯燥无味,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探究式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自己质疑,指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设计部分要素。要真正地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政治教学中,而不是流于形式,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选好适合探究的课题是关键。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适合用探究这一形式的,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人手,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
3、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1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当好引导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层面也不相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定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究式学习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这种学习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而改变了原来的一直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因此,探究式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3.2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47-03
一、探究式教学实施背景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力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让学生了解一点点技术知识、掌握一两个应用软件。其目标应当是学生能够自主运用一系列工具软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获得发展的动力。其重心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刚开设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新奇感,在硬件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两、三名学生用一台计算机也能聚精会神地学习信息技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中都有了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游戏也大量出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新的需求,对教师枯燥的讲解、生硬的操作、简单的演示的授课方法产生了抵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虽然,信息技术课采用了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方式,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无法充分激发,信息技术课变成了计算机游戏课。2006年国家配备的农村远程计算机设备已基本陈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却更新了,有一些软件无法安装使用的弊端暴露了出来。为了改变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让学生重新对信息技术课堂有兴趣,2011年,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要合理植入探究式教学法”,组建由小学和初中10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方案实施工作小组。经过三年的行动研究,通过指导座谈、教研会、示范课,形成了一套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课堂实施流程:第一,实施探究教学目标;第二,规范探究教学流程;第三,共享探究教学经验。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目标
原有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一些预设的教学目标过难、过繁,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很难达成。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目标能轻松完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突破传统教学,进行探究学习
随着社会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日渐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基础水平也在相应提高。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探究式教学方法便是针对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缺失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学生探究”强调学生自学探索能力的强化与提高,要求学生能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能力、情感的探索。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意在通过学生的有效探究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继而发现知识的内在关系,并掌握规律。学生在拥有成功的喜悦下产生兴奋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转变传授方式,关注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参与式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三、规范探究教学流程
(一)确立总体思路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灌输”为“探究”,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探究过程,采用问题教学法和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得知识、经验和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二)设计教学方法
1.确定探究问题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提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资源。
2.制定探究计划
在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后,就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这项计划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探究的方式,网络查询、动画制作、文字编辑、ppt制作等;(2)组织方式,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合作探究等;(3)时间限制,何时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科学探究
这是信息技术探究课的主体部分,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对选取的探究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在探究进行的过程中要有效指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不讲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原则,确定好“不讲”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初步感知(不可要求学生认识甚至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4.交流学习成果
将学生的探究所得进行分类汇总,给予评价反馈,激励学生的成功体验。
整个设计方案(如图1)要基于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这一角度考虑,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2)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意识和初步能力;(3)科学精神的启蒙;(4)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初步启蒙。
[确定问题][创设情境][教师点评
拓展创新][集体展评
交流反馈][导入问题
激发兴趣][小组活动
体验合作][创设情境][感受情境][感受情境][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指导]
图1
以logo语言课堂教学为例:传统的logo语言教学是教师提出命令,讲格式、功能,随后,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练习编程。学生虽然能套用教师所讲的命令写出程序,但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趣,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就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首先从设定问题入手,通过设计一个或几个有探究性的习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感受情境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探究性任务,并自己找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如:命令的格式、功能、怎么应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如:解决“给出一段程序得出什么图形”这一类练习时。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照着程序输入,然后由计算机给出图形。这样教学,学生只是单纯地完成一个打字输入的过程,却达不到启发、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探究式教学的做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传递争做“小海龟”,接受同伴发出的命令进而绘出相应的图形。
可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探究习惯、增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共享探究教学经验
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来,信息技术教师将自己好的做法、优秀教学设计、相关的课堂资源在学习空间,互相交流,通过这一有效途径共享了教学经验。
(一)巧设探究任务,将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课堂上学生探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之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认真准备,反复思考。探究任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知识掌握情况、日常学习生活状况,以及任务答案从哪些途径获取,中间有什么困难,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提出问题后,为使所有学生有时间自主探究问题,教师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享探究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互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合理的小组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不仅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尝试、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能够相互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培养相互交流的习惯。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好课堂的“主持人”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学生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做好“主持人”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模仿的“播音员”身份相比较,探究式学习中“主持人”即教师要策划、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教师把原来需要讲解、演示的时间节省出来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操作、多练习,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完成任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形成总结性的评语,走到学生之中,观察每个学生、各个小组的探究情况。有必要提醒或帮助学生,避免学生在某一个环节停滞不前。这样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探究式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想知道自己的表现情况。所以,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好的方法给予肯定、表扬,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的点评。
开展信息技术学科自主探究教学,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案例在信息技术课堂推广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信息技术课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如何打造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相融合的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 本文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十二五”重点项目《信息技术
学科中探究式教学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由吉林省教
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批复,项目文号[2011]zxb04106,项目
编号ss1205(2011)-zxb04(zc188)-xm106(043903-005),列入吉林
篇4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多角度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二)通过故意创设错误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此就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地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会提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就可引导学生对文中朱光潜的“推敲之说”进行探究。
二、抓文中空白,引导探究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而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是引导探究最好的切入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空白”去引导学生思索、想象和理解,沿波讨源,显其深深幽处。如选修课外国散文欣赏中的《懒惰哲学趣话》一文,文中并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就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自己又愿以何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走向未来呢?于是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做出大胆想象,巧妙填补空白,从而引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相互探究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形成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例如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经过讨论,同学们选出了这样一些续写方案: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经过十年的艰辛生活她已变得勤劳、坚定;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是五雷轰顶,她十年的辛苦白费了;有的说玛蒂尔德会质问她的朋友为什么当初没跟她说明白;有的说,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最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根据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甚至铺垫等写作技巧进行多方面思考和探究,比较上述续写方案的优劣,从而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
四、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篇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7
一、问题的提出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主要阐述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侧重于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该模块理论繁多、抽象,内容逻辑性较强,大多数内容是以前教材中没有的,离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思维发展水平较远。
对该模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讲授法,强调知识的记忆,局限于对物质结构的相关概念的梳理,着重于练习的讲解和演练,导致教学常常停留在抽象的层次上。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无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微粒观,难以达到在“微观—宏观—符号”之间的自由转换,不能实现顺畅的认知建构。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
笔者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的两轮教学中,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理论,进行了该模块的教学设计及相应的教学实践。针对该模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积极收集与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迁移应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以下是三个教学片段设计案例:
1.回顾历史,探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教师提出问题“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原子结构的呢?”,介绍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假设。但是90多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假设。6年后,卢瑟福和其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他们用α粒子轰击金箔,想通过散射来确认那个“葡萄干蛋糕”的大小和性质。让学生猜想:“如果原子真的像汤姆生假想的那样,那么α粒子穿过金箔,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事实上并非如此,教师描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然后追问“如果你是卢瑟福,你怎么解释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介绍卢瑟福的“行星系统”模型(原子核式模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和挑战呢?”学生学习了高中物理选修3-5模块后,就能回答出“根据经典的电磁学理论,任何作加速运动的电荷都要辐射电磁波。在原子内,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有加速度,必然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导致电子能量越来越小,不得不逐渐缩小运行半径,最后落到原子核上而毁灭;且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应该是连续的,应该发射连续光谱。”这两点都与事实矛盾。当时,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预见到,在原子这样小的层次上,必须要放弃经典理论,引进普朗克量子学说,为原子结构理论谱写了崭新的一页。介绍玻尔假设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假设。
学生虽然不能亲自去探究原子结构,但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不断追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质疑讨论,使学生身临其境,经历200多年来众多科学家们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感受复杂曲折的历史,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修正理论,也认识了假说、模型、实验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的作用,感受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引导思考分析,探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名称,大胆猜想该理论的内容:①与原子的价电子层关系密切,②带负电的电子互相排斥。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怎样计算价层电子对数”和“价层电子对在空间如何分布”让学生去探究。
问题1:对ABn型分子,A原子周围的价层电子对在空间如何分布,才能使得该分子的能量最低从而稳定地存在呢?教师发给每组学生10个大小相同的气球和一些橡皮筋,让学生用橡皮筋把数目不等的气球系在一起,观察2个(或3个、或4个)气球系在一起自发呈现的形状。学生类比得出A原子周围的电子对分别是两对、三对、四对时,在空间分布为直线、平面正三角形、正四面体形状。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类比,从活动中受到启迪,探究得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感受探究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
问题2:怎么计算ABn型分子的价层电子对呢?以CH4为例,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价层电子对与哪些原子的价电子层有关?”“写出CH4的电子式。”“形成共价键时,C、H原子分别提供了几个电子?”“计算中心原子C周围的价层电子对数。”“这4对价层电子在空间如何分布,才能使得该分子稳定存在呢?”“中心原子C上的价电子是否都用来形成共价键了呢?”该计算方法在教材中未出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学生即使经过一番努力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例题,通过教师逐步提问来不断地搭台阶,使学生能“够得着”。也让学生在连续的思考中探究得出该理论要点,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3.动手搭建模型,探究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
首先,利用幻灯片播放金属原子的密堆积方式,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基本堆积方式”。接着,教师让学生用4组乒乓球组合(三个排成一条直线的),以乒乓球模拟金属原子,用双面胶固定),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平面上金属原子紧密排列的方式:非密置层放置和密置层放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同一平面上金属原子的配位数和形成的空隙的形状。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先平面再空间”,教师让学生用4组乒乓球组合(同上),先将两组小球以非密置层的排列方式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在其上方再堆积一层非密置层排列的小球,使相邻层上的小球紧密接触,有哪些堆积方式?学生动手搭建模型,探究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基本堆积方式:简单立方堆积和体心立方堆积,并观察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将密置层的小球在一个平面上黏合在一起,即用另外4组乒乓球组合(2组三个粘在一起的和2组七个粘在一起的),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至少堆4层),使相邻层上的小球紧密接触,有哪些堆积方式?学生动手搭建模型,探究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基本堆积方式:六方紧密堆积和面心立方紧密堆积,并观察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整节课教师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金属原子紧密排列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最真切最直观的体验;并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模型,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操作者、观察者、分析者、结论得出者。
三、结论与思考
笔者一直坚持将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该模块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与讲授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可以让学生进行部分探究,即探究部分环节,实用性更强一些。
第二,每节课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致力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给学生提供开放、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探究,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邹正.让化学史实在原子结构教学中熠熠生辉[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32-35
篇6
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教学的实质就是不断挖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开发了智力、锻炼了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围绕着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1)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才能使探索的目标更加明确和细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2)要分析、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重要成果。(3)要进行总结。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应注意的地方加以纠正或者补充说明。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恐龙的灭绝》一课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的课程,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展示一下恐龙模型,并播放专门记录恐龙生活的影片,把学生带入恐龙的世界中。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发问:“恐龙在地球上存活了很久,数量很多、种类庞杂,但是现在问什么没有恐龙了呢?恐龙问什么灭绝了呢?”学生在强烈的兴趣下,会深入思考问题中。
2.解决生字词,克服探索障碍。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通过文字大闯关等游戏,强化对生字词的认识和理解。
3.朗读课文,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此环节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分析和解决此前提出的问题。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拓展和知识积累。教师对课文内容总结之后,可以留下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五种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课外资料进行探索。”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设定明确的探究目标。目标掌握着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有了目标才可以避免做无用功。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实现哪种目标,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并使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去探索和思考;同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立住脚。
2.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充足的时间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如果教师给予的时间不充足,学生就很难完成探索工作,还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推销实务;教学实践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的革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推销实务》是与现代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为社会输送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实践,寻找《推销实务》课程最佳的教学方式。
一、推销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推销实务这门课程采取的主要是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理论听起来较为枯燥,案例有时又与理论联系不大,导致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收获甚微,且这种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教与学在互动上存在很大障碍,很多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不够
陈旧的教学方法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难以胜任推销岗位。
二、推销实务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要想解决上述推销实务传统教学中寻找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开阔视野,改革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推销实务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革。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即教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来完成,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可适当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典型的推销工作,解决此问题则会应用到学过的知识,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合理方案,各组同学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相关知识,制定实施步骤,明确分工,之后展示劳动成果,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教师做总结性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合理制定教学总任务,精心分配子任务,且难易适中,经过学生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表演法的应用
推销是人与人的交流,推销是商品经济下十分重要的销售途径。为此,推销实务教学中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多提供一些学生交流与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对于推销沟通阶段进行情景表演,这个阶段包括推销洽谈、沟通答疑、促成交易等环节。在推销洽谈阶段可以让学生自行拟定角色,扮演客户或者推销员的角色,确定将要推销的产品,根据已学知识等,进行洽谈。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用心观察,然后给出评价,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对不足之处委婉指出。点评之后,再让一组同学表演一次,运用倾听、报价、提问、叙述、答复、说服等技巧,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如,在促成交易的环节,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展现所学的不同的方法,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巩固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
3.推销实践教学法
传统的推销实务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很少接触实践,让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够到位,也难以学以致用。为此,学校应当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多和企业、社会接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校内外的推销机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单独推销还是分组推销。如,鼓励学生到学校周边的集市去实践,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之后,有选择性的进购商品到集市上去推销。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旧书、旧衣物拿出去卖;有的学生则推销一些有趣的小饰品;有的学生从农村购买土鸡蛋去销售……同学们表现得十分活跃,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积极、耐心的推销,同学之间也积极的交流心得,总结经验与教训,效果甚好。这种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的心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4.讲座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从学校周边的知名企业聘请优秀的推销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讲授生活中一些实际的例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增强学生对推销的感性认识。
三、小结
推销实务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推销素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多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求知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现代推销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3-15.
篇8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探究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自己“引导者”身份的正确定位,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学生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和思考者”,通过心态的转变和教师的引导,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综上所述,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为“导”,“学”为“究”,双方以教材为媒介,问题为跳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特征,创设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必修一“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其中涉及的地球公转和自转、太阳高度角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意义、昼夜时间长短以及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直接教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练习题学会套用公式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缺乏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环节,因此,自然地理这一块也成了学生在高考地理中的重要失分点。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为什么白天不懂夜的黑”“为什么热带地区更容易把皮肤晒黑”等问题将学生引入地球公转自转与昼夜变化、太阳高度的联系中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功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此时,学生发现自己身边这些有趣的问题都与自己学习的地理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便会激发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引导便能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2.因地制宜,自主思考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活动。因此,地理课程的学习也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经历带入教学课堂,培养其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与地理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图,并分组讨论影响因素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合理布局,开展一次“我的城市我的家”的空间布局设计比赛,设计比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从中让学生发现当下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将地理生动地带入生活,使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发现。
3.动手实践,激励探究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具有本能的抗拒,在通过前期对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之后,利用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眼高手低”,使学生深切地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例如,在学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山前洪积扇模拟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邀请其他班的地理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出模拟实验最合理的一组,适当地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评委评选的环节能有效激励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地思考,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4.因材施教,多种方式探究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情况。通过设定不同的探究式问题和实验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去。利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探究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彰显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和生活。
篇9
【关键词】探究式 实验教学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4-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日益加快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能坚持终身学习和提高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改革目标为当前教育指引了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构建师生平等、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模式,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究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有多种,现以“合作小组探究”的方式介绍如下:
1.合作小组的形成。教师应该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时,要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都能得到锻炼,发挥其特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四、教学实践
现以“苯的分子结构”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你们写出的结构既然不符合苯的化学性质,那么苯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投影两个资料后设疑:
[投影]资料一:苯分子中的每一个氢原子都能被取代,当苯分子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后只能生成一种一元取代物。
资料二: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指出苯分子的结构含有封闭的碳原子环,苯环中六个碳原子是由单键与双键交替相连的,以保持碳原子为四价。
[设疑]:①由资料一可以推测苯分子中六个氢原子环境是否相同?
②画出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简式。
③凯库勒画出单、双键的空间模型,是一个平面型的,指出该模型有哪些特征?
锻炼学生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为了得出苯的正确结构,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又进行设问:
[设问]:①从苯的凯库勒式可知,它应该具有什么性质?由此可知凯库勒式是否存在缺陷?
②已知苯环上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推测苯环中碳碳键有何特征?能否从分子结构来分析其原因?
③请对比分析以下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C―C C==C CC 苯中的键
键长(pm) 154 133 120 140
苯的凯库勒式也与实验矛盾,再次引起认知的冲突,然后从信息得出苯中的碳碳键相同,又从结构寻找支撑。从中学生可以得到探究问题的一般思路:合理推测――假设验证――肯定与修正――理论解释。
然后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其特征,并与凯库勒式对比。再设计问题讨论:
[讨论]:根据苯分子中键长的特征以及苯分子的组成,猜测苯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应用升华]:为了理解苯中键的特性,设计具有拓展性的讨论。
再一次培养学生猜测验证的探究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后,经过合理的推理得到结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在问题的设计中都有一定的阶梯性,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锻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及时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体会
1.教师本身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坚持终身学习。
2.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应关爱学生,鼓励或赞扬学生。教师的感情投入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
篇10
【关键词】中学 英语 互动式教学 实践探究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在实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中学是为学生打基础、开发能力的时期,因此,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尊重英语的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完善,互动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青睐,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互动式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互动式课堂教学概述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多边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任何一种语言都的应用都需要以互动为基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并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从该角度对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传递和接受有用的信息,教师将有用的英语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将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在之后的互动中学以致用,继续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情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2.互动过程涉及到情感的表达;3.能够为互动双方积累大量的词语和语言应用技巧;4.教师是互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参与者。
二、中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加强引导,创设互动情境。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模的限制,教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互动式教学当中,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来调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已经在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实践中形成了固有思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改变,因此,教师积极主动创造互动情境是打破传统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介绍教材的背景,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说明。其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资源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牛津版教材内容中的“Natural disasters”时,教师可以从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入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earthquake”、“flood”等自然灾害的照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出“What do you think happended to Hobo’s house?”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进行说明,此方式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为互动式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2.鼓励自学,加强参与程度。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占据着同等的地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互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需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挖掘和分析,并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首先,在课前鼓励学生进行预习,针对教师给出的教学目标,总结归纳其中的重难点,并记录下预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很据课堂内容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问题互动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TV programmes”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出“你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有哪些?平时能够接触到的电视节目的种类都有哪些?”“请使用英语描述entertainment programmes、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类型节目的特点”等问题,分层次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探究。
3.组织交流,进行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涉及到的互动包含多个方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情境互动等。首先,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情绪、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一些新鲜的教学用语,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其次,生生互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地参与到教生生讨论中来,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后,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随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在情境中进行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需要在实践和应用中得到提高。互动式教学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起创设互动情境,并组织学生进行积极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增强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