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实践十篇

时间:2023-04-11 15:41:25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1

天津市铃铛阁中学   张素梅

    探究性教学已逐渐的走入课堂,原因在于,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其课堂结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程序,通过这样的程序来贯彻确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启发为杠杆——以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为特色”,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学习。

    实践范例:

一、求未知电阻:

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电键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模式1:以渐进性提问为主线,实验为基础讨论教学。这种教学首先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入教学;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展开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问题: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电流表能不能测电压?电压表能不能测电流,如何测量?电键、导线、电阻是用来做什么的?要想测电阻,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器材,步骤与表达式又是什么?

问题的升华: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模式2:计算题入手:

题目:电键闭合,电压表的读数不同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几种?未知电阻为多少?或电键断开与闭合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图如何?未知电阻为多少?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使他们找着了解决问题的启动点和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认知的冲突或产生探究的欲望,进入“愤悱”状态。

学生的精彩表现:

模式1:a  直接用伏安法测电阻  b 用两只电压表分别并在电阻的两边c 两只电压表一只并在被测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或并在已知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 d 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被测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 e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已知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f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流表所测电流。即电阻之间是并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流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流,闭合测干路的电流。g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压表所测电压。即电阻之间是串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压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压,闭合测电源电压。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并且亲自设计电路图,并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在实验中,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思维的发散,成功的喜悦。有些细心的同学发现,有的时候电压表的量程用0~3V,有的时候量程用0~15V,电流表的量程有的时候用0~0.6A,有的时候用0~3A,那么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择?这一发现立刻得到了教师的赞扬,并引导学生从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来回答,很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到了答案。

 模式2:起初,学生只是在纸上随便画下各个电路符号,胡乱连接。教师点拨:想想在一个电路中,如果电压不同,应该是什么连接方式?这一有意识的渗透,不但这一道会了,其他题目也举一反三,有了思路。这种逆向思维的锻炼方式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故障判断

模式1:a 现象

做上述实验中,将电阻换成两个灯泡,若灯泡都不亮或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分别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在串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这是什么故障?若电压表在并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又是什么故障?假设电流表、电压表均没有示数,又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又是什么故障?

b渐进性提问

解决这些故障,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用电流表、电压表。用电流表检验电路的故障,有没有缺点,可不可以用导线来检验?用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什么情况下示数为电源电压?什么情况下为0?

c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并提供万用电表,并告之万用电表的使用规则及用处。这一训练,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增强了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并能将这些故障和家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分析能力。

学生的精彩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遇到故障现象后,不再盲目的去找人帮忙,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台灯不亮了,是短路是断路?若把灯丝搭上去再用,又会怎么样?……”“路灯怎么不亮了?”“电饭锅怎么不工作了……”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实验中出现了故障他们先不找老师,自己先分析,后得到验证,高兴极了。实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修理电表、检验电路。

模式2: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考综合能力。   

学生精彩表现:通过实验的具体练习,大多数学生很快找着了问题所在,并说出推理的过程与结果。

三、借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模式:用历届有关中考试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表现:惊异?这是物理题?

教师点拨: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各学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比如:你们听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之所以能听出是水发出的声音是音色,等等。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有了答案。再通过课件按钮的精心设置,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物理学科更具有神秘感,并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现象的解释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得到书本上的知识点非常轻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科学探究,教师可以更好了解自己的学生思维特点,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困难在哪儿,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科学探究教学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测量电压时能不能换量程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了教师启发,让教师去钻研,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的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做一下改变,以适应现代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时,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由于没有制定实际的操作方案,无从下手,只能胡乱操作,整个实验画面变得十分混乱,实现操作步骤错误百出。当教师发现达不到实验效果时,只能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完以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自己的操作步骤继续完成实验,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根本无法继续完成实验,只能无果而终。

1.2忽视问题探究的意义与价值。新课改以后,部分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使用"探究"二字,并单纯的认为,如果化学教学不采用探究式教学,就代表新课改没有真正的实施。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需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探讨。例如,某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时说"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怎样电解饱和食盐水",然后就带领学生做实验,学生在听到实验任务后,不知道怎样进行实验,所以没有任何反应。

1.3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设计。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并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能通过教材中所提示的实验结果来了解分析。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有所差距时,教师根本无法给予正确的解释与回答。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往试管中的氯水中加入石蕊试液,由于氯水呈酸性,所以氯水应先变成红色,继而变成无色。但部分学生在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后,溶液迅速褪色,并没有产生教材中所描述的现象,当学生询问原因时,教师更是尴尬。

1.4教师过于注重实验探究结果。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完成实验探究任务,部分同学会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实验探究失败。此时,很多教师会认为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从而对学生的态度就会有所偏差。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将Na放入氯化镁中是否有反应。当第一组学生进行实验后,回答不反应时,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评价,更没有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当后面同学回答有反应时,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如何正确运用实验探究模式

2.1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又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果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进行《金属冶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学生平均分成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分有各种实验器具。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K、Ca、Na、Fe等金属物质分别与氯化镁进行反应,观察是否能将金属镁置换出来。最初学生对实验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金属物质,为学生演示一遍。学生明白了操作步骤后进行实验探究,发现,K、Ca、Na等金属物质都能把金属镁置换出来,而Fe放入氯化镁中并没有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动性。

2.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次的实验探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钠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发烟花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惊叹烟花绚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烟花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制作了,烟花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当中。"这时候,同学们就会进行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会更加积极踊跃,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3设计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避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不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步骤及最终的实验结果,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实验探究方案一般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或者还有问题及讨论。教师在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特别注意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是实验探究的关键,决定着实验能否成功。当学生将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对出现错误的地方应及时修改。同时,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4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会由于操作失误,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当学生在观察氯水与石蕊试液进行反应时,部分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后,在短之间内变为了无色,而小部分学生观察到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容易直接变为了无色。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试剂加量过多,导致溶液直接变为了无色。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3

关键词:高职化学;探究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化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以教学工作者为核心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存在着诸多弊端。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高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符合高职教育中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探究性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开展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遵循能力第一原则的,也就是说要具备上岗的基本要求、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总体来说,高职化学的教学工作一直是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其服务的中心。就教学内容而言,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就教学环节而言,探究式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探究性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设置的具体情境导出所要研究和讲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反思以及应用等。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带动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对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配备和安装,通过这些过程来感受科学所蕴含的魅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掌握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把学生认知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完美结合,这使得现在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和秉承。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来解决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以体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探究式教学模式依据“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开展,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做到适时设置悬念和疑问,制造较为紧张和刺激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归纳。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热力学第一、二定律》这一课程中,把这一课时安排成课题为《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反应》的拓展课,倡导学生通过之前所涉及的有关热力学的知识,还可以合理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尽最大可能安排学生喜欢的课题。然后,根据具体的课题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小组,借助电子和图书资料进行基础研究、分析和归纳。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化学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

色,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中熵判据、自由能判据等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探究式教学的一些问题解决措施

1.注意案例的选择要求

通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我们可以发现,真实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具说服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那些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化学理论知识案例的应用。还有就是要考虑所选案例是否达到学生认知特点的要求。

2.注重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的角色互换

在选择案例开展教学时,教学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学工作者满堂灌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进而使化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最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3.教学工作者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条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开展高职化学教学的过程

中,教学工作者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

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那么,在为学生安排各种形式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顺利进行实践活动的各种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最终可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化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强调对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文中就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特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目前,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成熟,还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齐心协力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8:112-120.

[2]王祖浩,吴星.化学实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59-62.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4

 

一、《民法学》课程的特点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民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且意蕴深远、理论精致。民法和民法学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迄今已经形成一个以《民法通则》为民事基本法,由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破产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民事单行法构成的民事法律体系,民法典正在起草审议之中。民法学是一门权利之学。从体例上看,其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的内容涉及一切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法律行为、事件)。分论讲的是各种民事权利,是具体的六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即物权、债权、人格权、知识产权、亲属权和继承权。

 

民法乃法律的本体,民法学乃法学的发源地。民法学“不仅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与其他部门法课程相比,民法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民法学》课程的抽象性

 

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谈到民法时说:“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这里则强调了作为私法的民法应用的广泛性。

 

极尽抽象化之能事正好契合了德国潘德克顿法学的思维方式,在高度抽象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民法学逐渐走向概念化。一系列抽象的民法学概念和术语,例如,法律行为,行为能力,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客体等,成为民法制度和民法理论学说的基本构成要素。民法学本身体系较为庞大,内容丰富,不易全面掌握;民法原理或规范过于抽象、过于详尽,不易理解或记忆。但是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因此,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概括成权利的概念、一般性特征、权利的成立要件、权利的内容、权利的保护等。”民法是权利法也得以印证。理解了民法的内在逻辑性就能顺藤摸瓜,把民法各部分细枝末节的知识点统一起来,并形成有机的体系。

 

民法基本理论的讲授需要占据大量课时,一般要进行两三个学期的学习才能完成。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民法学,将民法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教授给学生,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使学生能领会到民法逻辑的完善与缜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民法学》课程的实践性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正如庞德在《什么是普通法》中所描述的,“在普通法法律家们富有特色的学说、思想和技术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一个案件中的正义似乎要求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的进行。”

 

虽然这是在英美法的背景之下做出的判断,但却道出了法律固有的实践性格;法律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民法理论在法律实务中闪烁着灵活、微妙、自治的灵光。民法与人的联系是任何部门法所不能企及的。民法有“日常生活的根本大法”之称,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民法学中所蕴含的抽象法理来源于人们具体而又复杂的民事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难以数计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抽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民法学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让学生感受到“活的法律”、“身边的法律”的意义,进而追求体系化民法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交易便捷与交易安全”功能目标以及民事主体人身、财产权利神圣的价值取向。但是,民法的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是需要在教学方式与手段方面予以创新的。

 

二、《民法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自清末以来受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我国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法律事务中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很少涉及,导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中的个案对接,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方式,它的缺陷在于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记而非引导学生去批判和思考。结果就是让学生只知道继承不知道如何去变和发展,进一步的限制或是灭杀了学生求新求精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确有一定优势,即强化知识记忆、适应理论体系化。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模式的学习愈发显得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法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法律工作者,把法学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或学术来传授,而且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因此,法学教育应突出基本素质的训练,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

 

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内容广泛、丰富、复杂。学生本身生活经验缺乏,仅靠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学生对民法原理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离民法本科教学的目标尚有差距。民法理论的学习,离不开构成其完美体系的那些基本要素,即通常我们所谓的理论要点。而且研习民法,不能抽象简单的背诵、记忆条文,要融会贯通,对民法学进行整体把握,对民法学内在逻辑体系的把握。基于此,民法学课程的基础是内容的体系化,即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个明晰的民法理论体系。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时,还应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相关实务操作能力、基本技能。通过引入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民法知识逐渐转化成自己的民法素养和民法实务能力,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互动,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民法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民法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将“实例·原理·应用”融为一体进行教学。从案例开始进入,借助课堂内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角色入位、角色替换去体会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重视基本民法原理和制度的体系化和逻辑化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都是为了引出理论知识,将个案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寻找法律和法的原理。在掌握了原理之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应用,从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探究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目前“教师先阐述原理一学生分析案例一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师提出案例一学生分析案例一教师综合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认识进行原理阐述一学生根据教师阐述的原理校正自己的判断标准,升华对原理形成的社会原因、原理蕴涵的价值理念、原理与制度关系的认识”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民法学习因体系庞杂而入门难的问题。“实例·原理·应用”的民法教学模式的建构将教学与学生就业需求相衔接,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师生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开动脑筋,达到不仅教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民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民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和灵活运用法律的各种专业技能、分析方法和查证技巧。

 

为了适应民法学广泛性、抽象性的特点,满足学生对书本之外的法学知识的,教学本身也应该有一些理论的应用和前沿的扩充,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课外的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实践的应用能力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以课堂外的观摩民事审判、仿真民事法庭、法律诊所等手段,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探索,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实现了学生原理知识的拓展,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民法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民法学课程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培养具有平等思想、自由精神、自治思维、权利观念和公平竞争意识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信息化、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作为这一教学理念的反映,民法学课程应采取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很多弊端,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系统的讲授就是不必要的。因为,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是有理论前提和基础的,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民法学也不例外。没有关于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了解,又怎么能形成符合逻辑的判断和分析呢?如果没有系统的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过程,那么后续的研究和实践又从何谈起呢?。

 

因而,对《民法学》的探究型教学必须保留系统讲授的方法,只是应当对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具体而言,在《民法学》课程的教授中,加大案例教学和分析的力度,强调教师主持、学生主动的平等式的教学互动和相互促进;普遍推行讨论式、辩论式和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以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等主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问题和知识两条主线。

 

由于案例教学以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所占的课时比例不能过多,所以教师应结合案例将民法的重要概念、原理讲解清楚,然后再分析案例,而通过分析案例又可以使学生对民法概念和相关法律关系进行加深理解,这样就实现了案例、原理的融合,使得民法理论不再显得那么抽象和枯燥,也克服了民法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

 

(二)开辟网络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较为薄弱或较为感兴趣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对民法原理的学习和理解。网络课堂的建立,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在法学人才培养上如何共享、扩招后的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等问题,使学生可以不受民法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也解决了专业课程容量的有限性与素质教育和各种能力要求层出不穷、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整合的问题和要求增加教学内容的矛盾。一方面,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创建民法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开展在线教学、在线辅导、在线交流,建立包括教学改革、教学条件、科研成果、教学团队、教研信息、课程简介、实训教学资料、试题库、教学过程展示等多个版块,实现资源共享,凸现了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性、开放性。另一方面,利用网络链接,延伸学习。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应有一些知识理论前沿的扩充。利用网络链接,学生可以浏览到民法学的相关网络资源,鼓励、督促、帮助学生开展适度自学。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

 

古罗马法学家说,法学是一门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如何把自己所学的法学知识和公平正义的法学价值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应采用课堂以外与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民法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补充教学环节包括:1、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案件的处理,开展如演讲、辩论、解释法律规定等活动,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法学理论、活学活用,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2、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诊所”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让学生直接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和案例,直面社会冲突和纠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3、通过实训基地为法律专业人才实战能力的培养提供综合训练和创新平台。实训基地除了校外的公、检、法、司等部门外,校内可以分批建立模拟法院、模拟检察院、模拟律师事务所、模拟商事仲裁庭和模拟公司等机构,为学生全面、全过程体验法律职业角色提供条件,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通过审判实务及日常工作的仿真训练,以“做”带学,力求提升参与人员的法学专业理论能力及业务操作能力,进而为法学专业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实践平台,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和学术精英人才。

 

总之,民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互补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这种崭新的课程定位和学习理念,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实现法学专业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5

以通识教育理念和探究式教学法为基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为锲入点,从实验项目、教学模式、考评方法等多维度构建探究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启发、学习,自由表达见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意识及良好的社会品质,是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设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这一基础的实验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物理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接受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1];它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素质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载体[2]。基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对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落实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探究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项目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析了满足探究式教学应当具备的要素,通过整合实验内容、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三个环节,建立了一套能够满足探究式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1.1建立多层次实验项目资源库

实验项目的设置,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背景,基于从基础到前沿、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的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建立层次化的实验项目资源库是首要任务[3]。项目组分析、研究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等几大板块的实验,充分考虑了实验内容的平衡性和教学可操作性,设置了四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建立了一个具有梯度和内在联系的层次化的实验项目资源库。

1.1.1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的训练是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物理图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熟悉一些通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还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记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准确地表述实验结果,如何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等[4]。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对物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应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四大板块,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八个实验项目,分两学期开设。

1.1.2综合性实验

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利用前面已经掌握的实验知识及物理理论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促进学生逐步有序、有效地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四大板块,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实验项目,分两学期开设。

1.1.3选做实验

选做实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能力。实行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和发展需要,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面向机械、材料、信息学院的学生,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八个实验,分两学期开设,每个学生每学期任选两个实验。

1.1.4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依据现有的实验条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设立四个设计性实验选题,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一个实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多选。

1.2建立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及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过分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而不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实验技术问题的分析处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课堂进行师生互动,启发他们做实验的思想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5]。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培养目标,采用分层次、循序渐进、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索创新,教师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导”,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基础性实验阶段,实验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容易掌握,施行“自立”教学法: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预习,课上自由组合,直接开始实验,通过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找出问题,进行讨论、评析、总结。由于这部分实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实验,学会独立完成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6]。在综合性实验阶段,实验难度稍大一些,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讲解和讨论、总结相结合,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充分预习,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预习思考题,学生可以通过预约到实验室熟悉实验仪器,思考实验原理,也可以进入实验中心网站模拟实验。课堂上,教师先通过随机抽查、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再自由组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需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即可。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把一些课堂上常见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的设计和过程。在选做实验阶段,采用“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第一、二层次的实验基础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知识和技能,具备了独立开展一定难度实验的条件。学生在课前要充分地预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设计性实验阶段,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在课前,要明确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条件,通过查阅资料,制订出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得到结果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改进实验方案,直至最后完成实验。此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进取意识,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方式适时适度地引导,适时跟进,保证实验在合适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事实证明,层次化、循序渐进、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增强了学生自学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1.3实施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组对传统的实验测评方法进行了改革,确立了“注重平时、注重能力”的实验考核方式,测评成绩包括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创新能力成绩三部分。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分析情况综合给出。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时,每位学生随机抽取所要操作的实验,独立进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新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查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的、有创新的设计,对实验问题分析有新意、有创见的学生要给出较高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改革,避免了学生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的现象,大大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平时实验操作的学习态度,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平时实验与期末考核等多方面的因素。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与引导作用,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2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结合学校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现状,项目组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上述探索性的改革,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补齐提高,基础好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7],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教学出现了良性循环状态。探究式实验教学为大学生创新意愿的建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

3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未必是完美的模式,实现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改革的具体细节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入改革与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聂妍 王艳丽 王志林 单位: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章银.新形势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16(3):138.

[2]闫雷兵,田丰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886.

[3]孙建,孙宇航,邹志纯.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2):158.

[4]张俊.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子设计工程,2011(24):39.

[5]崔连敏.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2015(6):124-125.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29-01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学习。本文主要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讨论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探究式教学。

一.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心向的。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数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总之,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例如:

容易知道,正弦函数y=sinx是奇函数,正弦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即原点是正弦函数的对称中心.除原点外,正弦曲线还有其他对称中心吗?如果有,对称中心的坐标是什么?另外,正弦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对称轴的方程是什么?

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正弦函数性质解释上述现象吗?

对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讨论上述同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正弦曲线的图象特征的探究,观察发现正弦函数除原点外,还有其他对称中心,由

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可知,其对称中心的坐标为(kπ,0),k∈Z同时也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方程为

x=kπ+π/2,k∈Z.

由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和周期性,余弦曲线的对称中心坐标为(π/2+kπ,0)k∈Z,对称轴的方程是x=kπ,k∈Z;正切函数的对称中心为(kπ/2],0)k∈Z,正切曲线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作问题探究,进一步概括出如下结论:

(1)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对称中心都是曲线与x轴的交点,即平衡点:其对称轴都正好是使正弦或余弦函数值取到最大(小)值.

(2)正切曲线的对称中心包括曲线与x轴的交点,还包括一些其他在x轴上的点.

这样对于研究函数y=Asin(ωx+φ)+B、y=Acos(ωx+φ)+B的对称性就比较有益.最后归纳发现研究三角函数的对称性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和周期性来研究其对称性.

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情境的探索, 不断产生新问题; 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也很自然想到了利用三角形面积为工具,利用平面向量为工具来证明) 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二. 关注学科整合,培育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两者的整合不但有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而且有利培育学生求知、求实、进取的探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学实验室".对某一数学问题或现象,主动探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新知识。函数是中学阶段重要部分,其抽象的概念与性质比较难理解,特别是有关图像的初等变换问题。例如:在教高一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发现学生对平移变换、翻折变换等知识点难以理解,只会死记硬背。通过手动描点画图来研究,很费时,并且影响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对比与思考,很难找出数形两种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于是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例如:

问题1:函数 y=f(x)的图像与函数 y=f(x+a) 、y=f(x)+b 、y=f(|x|)、y=|f(x)| 的图像之间关系如何?

问题2:a.b及绝对值对图像有什么影响?试用计算机探究。

引导学生将y=f(x)具体化,让学生取一定数量、不同情况的函数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尝试。如取y=f(x)=2x,y=f(x)=2x-1 等,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大量作图探究在同一坐标系中依次作出

的图像。这里强调要有规律地选取函数,不要盲目随意画图。

学生多次尝试后有了感性认识.再分组讨论、分析,提出假设(猜想规律),让学生用熟悉的函数实证。然后小组交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得出规律,解答问题。再顺势让学生思考:

问题3:的图像关系。最后让学生对研究过程反思:刚才是如何研究的?对我们解数学问题有哪些启发?结论是否还可以引申推广?是否还可以验证其他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如互为反函数图像之间关系等)?通过反思,学生认识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数学问题方便简洁、效果好。

问题4:研究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对称变换问题)。(课后思考题)

从学生作业反映出出来他们已有效地掌握这种探究方法,而且掌握了函数图像的变换问题;学生经历了数学的构建过程和数学经验的积累过程,更深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模式 探究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往往利用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我们无法通过直观的现象或单纯的讲解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新学的知识点,理解并很好地运用。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老师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尝试中前进,在教和学中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很多教学方式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引起学生注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例如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多数的实验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现象变化,这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认真观察,进而提升其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能力,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进而为我们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二、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重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说,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在探索教学中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决定。

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记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其结果自然不同,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要注意培养融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探究式教学教学成功的要素。因为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各样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首先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施探究式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从而形成的课堂氛围。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创见。例如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意识,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

五、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①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②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探究意识的激发。③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理念;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学段,数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难点学科之一,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必不可少,数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智力,启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知识还能指导小学生更好地生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影响。在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背景下,自主探究式学习应运而生。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技巧尚未掌握,因此,笔者对此展开研究。

一、自主探究的内涵

自主探究的定义,从字面上可以将其分为“自主”和“探究”两个部分,自主与“他主”相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我约束意识、独自地进行学习、探究,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对而言,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重在利用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以缓解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小学生不自觉地进行数学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疑问是任何知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先导,是小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更为重要的是,问题是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在小数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受好奇心驱动,进行探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和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符合且自然凸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短片“买早餐”,通过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认真观看动画中的故事,小明的爸爸早上给小明12元钱,让小明去买早餐,小明用10块钱买3块钱的油条,然后小明又去豆浆店买了3杯豆浆,一杯豆{的价格是1.5元,买完早餐回来后,妈妈给了小明2.5元钱,与早上买早餐剩余的钱一起,当做小明的午餐费,求小明的午餐费是多少?这个情境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因此,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实践应用,深化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关键是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和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和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情绪,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的同时,进行数学探究,即“寓教于生活”。想要切实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数学教师就要具有积极创新的精神,摒弃传统的教材观,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结合教材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融合,为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和父母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种类的银行,调查存期1年、3年、5年、10年、20年的利率,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实际调查到的利率与教材中的利率有出入,这时,我为学生解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讲述原因的过程中,顺势引出利息、利率和本金的概念,进而开始教学。在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法则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理财活动,即让学生假设将自己的积蓄(压岁钱和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计算,选择收益最大的银行。

3.实施丰富的探究形式

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形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

例如,教学“游戏公平性”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四个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的塑料球,将四个球放入不透明箱子中,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一组,进行摸球,摸到黑色球的学生记为“输”,验证在游戏过程中摸球顺序的先后是否影响公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自主探究式学习进行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73-74.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9

一、探究式教学应用的优点

1.符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

历史新课改理念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更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十分吻合的。从目前的历史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划分来看,也是非常适合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

2.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可把历史教材中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时,让学生思考创设的探究式问题:详述德、英、美三个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最后形成答案。在学生都有了答案后,可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分组向老师进行汇报,老师在听完汇报后可进行点评和指导,以使学生找出自己答案中错误的地方,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利于培养探索意识和思维品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独立自主地通过互联网或到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后,提取对所学知识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或历史规律。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策略

1.分组进行探究的策略。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根据教材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按照探究的分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有的成员负责分类整理、有的成员负责专题报告的写作等,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后,形成最终的专题报告。各组在完成专题报告后,采用全班参与的形式,向老师进行专题汇报,以使全班学生了解不同小组的专题报告内容,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我的认识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问题进行探究的策略。

问题探究法是探究式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探究模式,这种策略主要有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或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是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探究,以解决疑问使自己获得知识和探究的能力。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历史老师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创设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查找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老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感悟能力。

3.以历史事件为导向的实践探究策略。

探究式教学实践篇10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76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相对于小学中涉及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常规课程,科学活动本质是探究。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问题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

探究式教学更为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而学生是信息加工和接受的主体。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处于性格发展、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有明显的不足。想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是教学工作的设计者。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注意开展探究式学习中的策划工作、开展形式、活动进行的方式、合作安排情况等,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适时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其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促进者、参与者。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没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经常在课堂溜号开小差,在课后玩耍不写作业。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导,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学会“扶”和“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综上,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养成情况等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投入到每一科的学习之中。

二、探究式教学以知识为载体

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不但是科学学习方法,也是科学学习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当前科学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出现了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不重视知识结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却和教学的内容分离,最终造成学生重视机械操作的问题,整个操作存在盲目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

三、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在小学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方法收效显著,但是为了保证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采取激励式评价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科学教育的实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开展。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做,在做中进行学习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类器材的运用,总结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活动中存在的疏忽问题等,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科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答案的找寻,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最初的预想和最终的结果常常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可指责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实验,最终取得预期实验效果。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夸奖、赞扬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能成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成熟程度存在差异,所以能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也不够强。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常常出现更为重视学习优异学生的错误观念,有时候还会靠着成绩的高低为学生排座,课堂提问时只会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还有报道指出,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性评价表现得尤为明显,最终导致学生厌学、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疏远距离。另外,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表现的问题,并未注重学生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这也造成家长对孩子管理情绪上的偏差。所以,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例如,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经常提问,学生回答的正确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学生回答的错误也要为其积极性进行赞扬。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做得好!真棒!真好!回答的太对了!太聪明了”这一类的话都会直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班主任不可对学生进行名次排座,不可以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坏,不可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师需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阶段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四、 结语

小学生学习养成意识相对较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小学中的科学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作为前提和核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是科学教学的唯一方法,而是要求教师在掌握探究式教学要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学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小学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综合分析当代小学生性格特点、年龄情况、学习能力情况等多方面完善教学工作,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