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9 20:53:51

综合实践课教学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1

这种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注重学生的人格,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通过研究学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一、联系生活、亲历亲为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索创新,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学生可以按照课程的一般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看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有权利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在让学生研究子课题之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从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只需适度引导和组织,注重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更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和指导也要安排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意义。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方式接受他们无法感受、不能理解的东西,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推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进步。

三、勇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在《有趣的叶子》中,让他们对“叶子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这一子课题进行探索,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答案,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内容与方法交织的过程。是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多种方式的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而在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还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看着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量的多少。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2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课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传统的常规课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如互动课堂的构建、兴趣课堂的打造和层次化课堂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有助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学理念,开展互动教学

随着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构成部分,但是再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开展互动授课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在以往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往往是被动的,一般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要想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发动学生资源,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话语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互助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学习贵在学习方法的掌握,那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清楚相关的知识点,还要讲授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我们知道交流互动可以实现意见和方法的交流,为此互动课堂实现学生之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寓教于乐,开展兴趣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来说,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理论性的讲授模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兴趣教学。实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兴趣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游戏教学、可以是情境教学、可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等等。至于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定,不能一刀切。小学生天性贪玩,那么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也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数学课堂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古板,死气沉沉的,也非常的枯燥,教学内容就是与数学符号打交道,导致很多的小学生惧怕数学,感觉数学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谈数学色变。构建兴趣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敢于表现,并且善于表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从学情出发,开展层次化的梯度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来说,要有效的尊重学情,因为每一个孩子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很多方面不是同步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有效学习。西方哲学家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推广到我们人类的身上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个性,为此在教学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做好分层设计,对症下药,创造多层次的课堂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分层教学,在正确的分层之后,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关注所有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照顾到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层次化教学的重点就是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重点知识的教育教学来说,基础性的概念知识需要全体学生掌握,即使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必须掌握住,因为这是学习的基础工程。掌握住数学基础知识之外,一些较为简单的巩固性练习,中上等的学生要应付自如,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能有所感知,并且通过讲解能熟知知识点,对于上层的学生来说,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和训练拓展,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的内容、媒介、途径等上面都有很多创新和变化。新形势下,高效数学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学情和教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高效数学教学至于采取何种模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而定,它是不断变化的。

参考文献:

[1]龚夏凤.小学教W“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王明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2014,(12).

[3]衡思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上),2016,(08).

[4]刘宜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J].教师,2014,(33).

[5]安长丽.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15).

[6]路晓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4

回顾延庆县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劳动技术教育占主体

其设计与技术的创新教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继承、拓展、深化课程的主要渠道。

1.劳动技术课教学已经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课程启动——“学点”劳动技术知识。初步实验——“学习”实用的生活技术。全面落实——“学会”生活与实用生产技术。

在这三个阶段中,上级行政部门指令明确,评价措施具体。因此出现有专用课时,专用教室,专兼职教师,选择技术项目有针对性的良好发展势态,也出现了许多亮点。

正在探索着的第四阶段,劳技课程走向综合——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的传统技术教学,正在转向现代新科学、新科技教育。此阶段的重点任务放在怎样选择科技含量更高的内容,使之更符合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时俱进,体现科技创新教育;实现的课程目标是开展课内外的“设计与技术创新活动”,并逐步实现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的综合。

2.取得的主要经验有:

(1)各级领导、学校、教师乃至学生家长,教育思想端正,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从人力、物力上,加强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2)行政、教研部门、学校管理,步调一致,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劳动技术课教学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涌现了一批典型学校。

(3)全面开课,课堂教学常规化,出现了一支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生。

(4)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生产实际。

(5)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重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设立活动主题,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拓展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

其开发与实施课程的核心:一是搭建课程框架;二是进行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引导学校、教师,由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课程。纵观课程实施过程,其课程内容繁杂,任务艰巨。因此,我们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区域性课程开发实施试验、启动新课程的基本过程。

2.取得的基本经验

通过课程的初步实验,使我们欣喜地认识到:

(1)“科技传播活动”与“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已经成为县级区域性主题,以展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校级主题“骄傲的独轮车运动”与“关注农业”、“走进家乡”等科技种植、科技环保活动主题,成为我县校本课程的雏形。

(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确实需要进行地方进行管理、规范,需要学校领导重视,任课教师积极开发,才能建立、实施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教师提高认识;需要敢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4)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中的“生成性”,成为创建、发展课程的关键因素。在开发中还要考虑到课程资源、内容的地区资源、条件的限制。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形成系列,就要有:学校领导创建课程的意识;教师群体开发课程的意识;良好的主题设计。如设立“科技传播活动”主题,由此开发出了“关注农村环境——乡镇企业污染问题研究”“关注农业生产——土地、水、化肥、农药使用技术研究”“关注农村日常生活——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实验”“关注农村旅游经济——农家饭、田园生态建设与旅游项目研究”等。再如设立“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的校级主题,可由此开发出“骄傲的独轮车运动”“独轮车运动的音乐艺术”“独轮车运动的……”等系列。

三、转变角色,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1.做学生的指导者。教师要明确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凝聚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所必需的环境和条件。如对学生调查方向和主题的确立,在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以及在调查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给予必要指导,使学生在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细化自己的学习活动,思考学习途径,承担角色和任务。

2.做活动的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为此,教师也没必要把精力过分的放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上,应把精力放在对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的指导上,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学习、研究问题,扩充知识。

3.做学生的咨询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学生所承担的任务,考虑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和可能:充分估计学生在活动中的可能,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他们会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4.做学生的促进者。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要把握活动中思想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注意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时的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把握新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态度、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通过实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普及率很低,设计、开发课程的意识有待增强。

二、任课教师专职极少,兼职太多,且不稳定。专职教师,学历偏低。兼职教师,为主科增加课时现象突出。因此,阻碍了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困扰了教师培养、教学方向的确立。因而出现,教师依据自己特长“哄着学生教”,顾及主科教学,应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现象。

三、学校、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严重地制约并影响了教学的发展。

新课改的课程构成,给正在发展的劳动技术教育,带来了冲击。在认识上,产生劳动技术教育如何定位的困惑。在实施上,缺乏具体的教学载体等问题。

四、作为实施课程的主体,劳技教材因教师特点选用,种类太多,且不从发展项目出发,难于形成县级区域性的骨干技术项目,难于集中培训,更难于建设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加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力度,建立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推进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一、树立课程理念,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1.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实施完整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价值观、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还要考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具有奠基作用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校领导、教师要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出发,勇于探索、创建课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遵循“继承,发展,再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去理解“继承、发展、创新”课程的真正含义。

2.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就要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要使教育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实现自我发展。要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并为学生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条件。

3.提倡以主动学习为基本方式的教学

主动学习是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它提倡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要求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发展。这种方式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活动。促进他们个性和特长的形成,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4.重视以体验性知识为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知识观强调由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转换,要求学生通过亲自接触事物,进行操作、观察、实验、探究体验等具体的活动和在个体的主动和能动以及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能体现可感知、可指导、可推动的体验性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功能共同参与体验,关心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以及他们的追求。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长才干,在体验中认识世界。

二、认真组织,积极参加培训与教研,争做课改先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它是一个复杂、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它的内涵,各个方面的融合方式。

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课时;加强横向、纵向交流,力求实现边学边改边创新。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要积极学习课程理论,进行课程实践,创造性地建构课程,积极开展案例研讨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三、继续加强主题活动设计,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拓展的研究,实现四个方面融合。

1.强化区域性的骨干技术意识,认真研究我县区域内社会劳动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特点,提高劳动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将劳动技术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课题研究”与“项目研究”,认真分析,拓展课程,逐步实现四个方面融合。

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点的设计与技术训练。

2.加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训练,努力实现规定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的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保证机制。

1.将教师的课前的资料准备、活动组织设计、社会调查等时间纳入教师工作量。

2.将学生的课业考核成绩:

(1)常态课程的学业成绩:劳动技术教育,初一、初二,每周1课时,按照《延庆县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劳动技术学科考查方案》执行。

(2)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

每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通过以设立活动主题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展示活动1—2次。

每个学生,以小组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搜集整理资料、展示活动的结果和所用的时间,折合成对本课程学习学分。

(3)学生的课业成绩=劳动技术教育成绩+主题活动效果成绩。

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1.我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县、校、任课教师三级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县有区域规划,校有特色建设,教师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县、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建设指导组,学校组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5

一、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大家都知道,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这是与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的。但是作为实践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任何学科的学习,知识的获得,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强调、更加注重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它们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我们教师在强调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我在《蛋与我们的生活》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通过文本学习,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蛋的历史知识和蛋对我们生活的作用,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再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学生的层层讨论,确定了六个研究的子课题,并给每个研究课题组取了名称:历史组、结构组、原理组、分辨组、妙用组、营养组。接下来就让学生自主制定主题研究方案,这样就把学生转变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让小组负责学生对成员进行分工、确定活动的时间、目标、主要内容、步骤,以及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然后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课题的研究。如查找资料法――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手段进行查找;图片说明法――收集有关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比较找出蛋与建筑的共同点和结合处;利用制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性。这样,学生在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一方面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规划自己的活动、方案开始逐渐走向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在《蛋与我们的生活》这一选题指导课中,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对主题进行分解,也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各抒己见提出的问题:a.蛋从哪里来?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b.“立夏”为什么要吃蛋?还要在胸前挂一个蛋?c.蛋由哪几部分组成?d.怎样分辨蛋的好坏、新鲜与不新鲜、人造蛋?e.怎样区分蛋能不能孵出小鸡?f.蛋的营养价值有多高?g.蛋与建筑中的桥、生活中的安全帽有P系吗?h.为什么蛋放在手中捏不碎,而一敲就碎?i.最大的蛋和最小的蛋分别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逐步筛选,把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最后教师点拨、启发、归纳,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如学生提出的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和“立夏”为什么要吃蛋这2个问题就可以放在一起,把它归结为研究、调查有关蛋的历史知识,最后归纳为探究蛋的历史。又如,怎样辨别蛋的好坏、新鲜和不新鲜、分辨蛋的生熟方法、人造蛋的区分等等都可以归结为分辨蛋的好坏。最后通过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分类、归纳、整理的办法,得出六个研究子主题:探究蛋的历史、明确蛋的价值、掌握蛋的结构、分辨蛋的好坏、了解蛋的原理、巧妙利用蛋壳。最后分组,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6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 主题 评价与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实践课程,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在刚开始接触综合实践课时,我也的确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不过在参加了几次福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学研讨会,及互相之间的交流学习,让我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明确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更倡导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尝试去体验、探究乃至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的实际情况,谈一点关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实施的必修课程。其具体实施的内容国家、地方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完全由师生双方共同确定,因而根据学生需要来确定主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主题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活动最终的实施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而问题的解决则依靠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来共同完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而探究的对象和范围应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开放性,也要有探索性。为此,我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拓展思维,多方位寻找问题。如:初一学生曾提出:“校园节约用纸”、“探索神奇的黄金分割”、“福州阴霾天气调查”、“科学饮食面面观”、“家庭养花有讲究”、“水果知识知多少”、“自行车探秘”、“网络的利与弊”等。在众多的选题中,我们尊重多数学生的自主选择,把“校园节约用纸”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

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也给我们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学生有时会对某一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种信息并适时地加以引导,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火花,那么它就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二、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个人自主学习活动和全班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各班同学以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若干活动小组,也可以采取个人独立活动或组间合作活动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有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作适当调整,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方面:一是聘请有调查访问经验的老师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培训;二是聘请学校德育处老师作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大方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参与调查活动;三是实践老师的综合指导,如明确分工、团结协作、组间的知识交流、班间的资源共享、困难的解疑答难、成果的评价鉴赏。

三、评价――孩子主动发展的基石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心理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这种能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就是要带着这种欣赏、赞扬、理解、前瞻的眼光,去发现、评价、赏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自己的评价――孩子寻找动力的法宝

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探究活动,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从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过程做一次全方面的检查,发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智力和经验的因素,而恰恰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因此,有效的自评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评中反思,反思中收获,收获中成长,成长中再反思再提高的理想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评的有效功能,我们定时让学生认真记录活动过程的体验日记,通过活动过程记录学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轨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重视学生填写记录表,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以清晰地反映他们一个阶段在某个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我们还主张使用活动卡,让学生充分感受付出努力和智慧的同时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从而引发自主发展的动力,激励他们学会自我施压,向更高水平目标迈进。 到实验田实践的学生看着菠菜从嫩黄的小芽逐渐长成了绿油油的菠菜,心里充满了自豪。同时也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在他们收获了菠菜后,我们抽出星期天的时间到市场上去卖,让他们体味一下卖菜的感觉。真是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难。本来他们以为很容易的事情,经历了后才知道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活动过程记录中,有的同学写道“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可是我的菜一棵也没卖出去,看来,做什么都不容易。”;有的同学写道“虽然一棵菜也没有卖出去,可是我从一位老奶奶的话中明白了做生意的道理,以后我会成功的”;有的同学更是收获颇多:“今天我们不仅仅享受到了物质上的‘好处’,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实’!我觉得我们大家不应该乱花钱,父母赚钱不容易,把我们养大成人更难,我们应该体会做父母的这种艰辛,没有理由向父母索要零花钱,应该省吃俭用,父母还要供我们上学,他们多难啊!从今天开始,快点加入‘体贴父母’这个行列中吧!”

看,学生们参与了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行为也做了恰当的评价,他们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2、同学的评价――孩子互相学习的纽带

评价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同学评价同学,既是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的结果较易被评议者接受。又是因为学生互评,它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之长处和自己之短处,学会在活动中辨别是非,进行自我完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促使他们共同进步。学生慢慢就会学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处世的原则和生存能力。为此,互评时,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如写评语、口头表扬、互写喜报等,旨在通过互评,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在调查花木的活动中,我们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的,在综合评价时,很多学生都对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幸说:“我和桐菲去调查的时候,她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观察每一棵树的叶子、枝条、树干,并且一一做了记录,她的认真仔细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力铭说:“我的同伴鹏飞还拿了相机,从不同的侧面为花木朋友照了相,还站在她选定的朋友旁边让我给她照相,还说她要定期来看望她的朋友,她真是爱护花木的好学生。”还有的学生说:“在我们去寻找花木朋友之前,我的同伴就在网上查资料,调查有关花木的知识,我们去了以后,对照资料来查找证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看来做事前查找资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她的方法值得我学习。”

听,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对同伴的评价中,找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样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评价方式,真是一举两得呀!

3、家长的评价――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

家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差,在安全方面也需要有效的保障,有些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努力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实践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成为评价的促进者,使学生快乐成长。

开展《我和花木做朋友》这个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表现作出了发自内心的中肯评价――

翰文的家长:这次活动中我看到我家孩子的热情之高,兴趣之浓,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科学性,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花木带来的美景,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让孩子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及各方面的能力。

曲典的家长:这次活动无疑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家的相机去记录和扑捉花木的讯息,了解花木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花木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爱护他们。由此,他生活中的爱心和责任感增强了,活动改变了孩子。

姜力铭的家长:一直以为我家力铭是个娇气、胆小的女孩子。但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十分出色。找朋友、护绿、查找资料……样样参与,不懂就问,在这次活动中,她成长得很快!

是呀,这次活动无疑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家的相机去记录和扑捉花木的讯息,了解花木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花木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爱护他们。由此,学生在生活中的爱心和责任感增强了,活动改变了孩子。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注重学生亲历实践的活动形态的课程,它的开展,应本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的原则,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取活动主题,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要敢于探索发现,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和空间。我们坚持“综合实践,重在参与,强调实践,贵在情感和体验,意在感悟和创新”。我们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而非结果,但更坚信: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注重“过程”,是过程的集合体

与其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不如说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课程,它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体现“过程哲学”的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过程,也就没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荡然无存,课程目标便无从实现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过程的集合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由无数个子过程构成,每个子过程及其所包含的诸环节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大致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过程、内容开发过程、绩效评价过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等等。虽然学科课程教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但它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差距在追求“过程”的方式、机会和限制。

从教学目标上看,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而学科课程标准规定远远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相关规定细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只是就课程理念和总的目标做了大致描述,对于活动领域目标和主题活动目标基本没有涉及,这些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在行动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过程在“形式”上可以分学生需求诊断过程、内容分析过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情意态度目标设计过程、能力目标设计过程、知识目标设计过程、表现性目标设计过程。

从教学内容上看,尽管“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能等同,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经验、认知基础、课程资源等,对预设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但“依纲靠本”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针”,“预设”是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规定性。相比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存在普遍的教材内容,不存在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其教学内容看法更强调“生成”,注重学校自身的发现过程和教师的创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过程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情景分析过程、学生现实教育需求评估过程,这是一个先“适度放大”而后“适性缩小”的过程。即,先根据学校内外教学情景,进可能宽泛地搜寻相关内容,再根据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当缩小教学内容范围。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也生成于教学过程。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要么发现新的“问题”,要么延伸出新的主题或任务,要么经过活动反思形成新的主题,经过师生共同协商,这些问题、主题或任务可以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从此意义上讲,生成性的确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属性。

学科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基于书本知识学习而做出判断的过程,尽管我们也强调“过程”,但主要是考察学习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个体对自身的超越和突破,既看中学生某阶段的“优秀”表现,也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失误和失败,既鼓励学生追求成功,也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教学资源上看,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时间、空间、物质资源,学科课程教学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优惠条件,这些条件既是教学的有利保障,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存在和使用也构成一种限制。相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预设相对贫乏,没有像学科课程教学那样有诸多参考书目、实验设施、教师编制配制、充裕的时间等等,这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和限制。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着更加广阔的资源,大自然、大社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室,所有学科教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人员,一切相关社会人员都可以适时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典型社会事件、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内容资源。只是,这些资源仍然需要师生遵循教育学规律,系统规划,有效开发和利用,这是一个开放和灵活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样追求结果,但有着不同的含义。综合实践活动不追求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去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发现”,但往往理解为学生体验过程的附加产品,而活动过程,探索的精神、态度和勇气是更重要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不以人类的发现或发明比照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策略。学生获得的认识成果鉴定,活动产品的价值的评估,不以人类创新标准等同视之,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就是创新,就是成果。当然,如果学生发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成果,自然享有相应的价值评判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包含多元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就其综合性而言,包括学习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成果的综合性五方面,综合性学习将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这五方面的综合。[1]实际发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至少包括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媒体学习,这些学习方式是基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方式,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组织等方面,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去实现学习的综合性。

“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学习的重要路径是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问题之于学习者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解决的资源以及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发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强调活动主题的综合性。从“共时”角度讲,活动主题来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复杂关系的认识,从“历时”角度看,活动主题与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尽管学科课程教学也可能发生,甚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非常强调探究学习,但学习内容主要受制于学科课程内容的限制,主要任务是为了完成学科知识学习。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探究学习环境广泛,世界即教室;学习主体之间的交往也较之学科课程中探究学习要复杂得多。

“体验学习”是向实践学习。“体验”指通过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不少词典中体验被解释成“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心理学领域中的体验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教育学界大多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体验学习的重要路径是实践感悟学习。学科课程教学中也发生体验学习,大多以验证学科知识为主要取向,学科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甚至发现性质,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体验学习也完全不属于一回事情,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内容宽泛,体验空间广延,体验时间弹性化。

“交往学习”是向人学习,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接纳、认同、欣赏,进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人际交往方法、交往对象的素质,交往环境等均影响到交往学习质量。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交往学习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交往学习主体则可放大到社会、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与学生在活动中交往的频率远远高于学科课程教学。交往学习目的也明显不同,学科课程教学中交往,是以认识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间接经验为目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交往学习主要是为了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满足活动需要。

“媒体学习”通过大众传媒,包括音像、期刊、网络等实现认识世界的过程。在“媒体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广泛难以控制,学习环境扩展,学习时间弹性化,可以说,通过媒体,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为现代资讯社会媒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媒体学习需要学习者高度的自觉,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科课程教学同样强调媒体学习,但过多局限于学校现场,以认识、巩固、扩展学科知识为根本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注重媒体学习,则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学校,而且在社会、家庭等现场广为发生。

总体而论,发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学习,无论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时间、空间、环境,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较突出的开放性。学习过程追求“生成”,它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更关注学习活动沿途的“风景”;学习发生在书中,更发生在路上;学习关联于历史文化,更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启动于教室,更实现于大自然、大社会;学习为了明天做准备,也为了今天的愉悦生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通过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媒体学习等综合性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不断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过程的循环性、丰富性,使学习者积累的经验不断得到升华,实现对经验的再经验,对感受的再感受。

相比较而言,源于学科系统知识学习,以讲授为主线连带产生的综合性学习,无论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都具有明显的限定性。尽管学科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都与综合性学习密切相关。最大的不同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是综合性学习内容是经验本位,服务于经验的积累,而学科课程教学发生的综合性学习,服务于学科知识,是为了系统知识学习而发生的作为讲授式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学习的范围、程度、方式都受到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极大限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质

在我国,教学过程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在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已经遭遇到新的挑战,难以回答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这是因为,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在不同时代产生,新时代呼唤人们提出新的理解。同时,过去的许多研究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为基础,所以,已有研究成果不仅难以解释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更难以回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过程。

转贴于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体验过程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形成了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这些知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学生个体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与人类知识的无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学生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就在于:经由学校教育的引领获得知识。

进入书本中的知识,是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过滤的知识,这些知识集中反映在学科课程。这些知识相当于人类数千年探索的“结果”,学科课程更是结果的“精华”。这些精华难以直接进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因为他们的经验世界离知识世界太远太远。学校教育引领,主要努力方向是缩小人类知识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的距离。为达此目的,学校教育除开采用别样的方式外,重要的途径就是帮助学生在“教育的情景”中,对人类知识形成过程进行还原,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学会知识。

学科课程教学也注重体验,强调采用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综合性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局部”还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科范围内让学生局部地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学科课程教学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基础、学习内容、学习空间等方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明显不同(见下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以超越“局部”,在更宽广的空间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学会知识,学习时间与内容更富有弹性,甚至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整合性学习,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兴趣、个性化学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较之学科课程教学,在体验的内容、时间、空间、目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区别[2]

学科课程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学习基础

关注兴趣

学科知识基础

学习方法

探究操作的自主活动

讲授和练习

学习目标

个性思考、能力、态度

共性认识

学习内容

间接经验为主

直接经验为主

学习环境

学校为主

社会、自然、学校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对“局限”的超越决非无边无际,与人类发现知识的过程等量齐观,始终是在学校教育的引领、指向下发生的活动,始终是在学校教育主体规划的时空里产生的活动,因此对知识的“还原”依然是有限度的,与成人的社会学性学习明显不同,更不同于放任的体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在“学校教育的规划和引领”下发生的一个特殊的体验过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经验动态转化、意义建构的过程

主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体验过程,并不否认它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相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反对将体验过程与认识过程截然分开,强调体验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互相转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基于学生需要和兴趣,从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选择活动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进行新的观察、新的判断和新的学习,扩大经验范围。这些经验多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追求远不在于此,基于这些直接经验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又展开新的学习,将这些经验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逐渐融合,使原有认知结构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有组织,进而逐渐地把学习者引向具有科学逻辑体系的经验,使学生从“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正是因为如此,杜威才建议课程教材编制者应认真研究“介于儿童的现有经验和这些科目的更为丰富而成熟的东西之间的各个步骤。……从儿童的课程的组织就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程的组织”。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将未来经验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而且还使原有认知结构重新改组,实现“经验”之间的融合和发展,进一步产生新的意义。

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二者互相转化和融合,也是科学发展的规律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需要认真处理好知与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具体与抽象、新知与旧知、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用过程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分析和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否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能演变为唱一唱、跳一跳等简单意义甚至形式化的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一个交往/交流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动态地表现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多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特殊体验过程就是多级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没有交往、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意义建构也无从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交往过程观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主体,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双主体关系,交往关系呈现明显的主体间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交往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互为朋友,亦师亦友,体现出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认知关系上互相尊重,“共同成长”,能够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不仅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交往还强调师生与社会人士,尤其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不断地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家长的参与,家校协作,有师生与相关社会人士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相互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人,心态开放,个性张扬,创造的潜能得到释放。在现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家长受到孩子的“触动”“冲击”,改变过去家长眼中的“孩子观”,尊重孩子,平等地同孩子交朋友,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家长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鼓励、理解增加了,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和自觉了。甚至,还有家长从孩子身上学到不少,家长与孩子一道成长。

最后,交往/交流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全过程,而非活动展开之后结果的交流。选择活动主题需要学生同教师、家长沟通和交流,活动方案设计需要学生之间反复商议,活动展开过程中更始交叉着多级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活动总结阶段,更能够体现个体与个体、组与组、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有欣赏性交往,也有反思性交流,有外显形式的交流,也有个体自我与自我之间的交流。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和交流的广泛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才充分显现出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学生才能在活动中乐此不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体验过程、意义建构与交往交流过程彼此互相关联,每一过程都是另外两过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方向,依次循环,共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走向深入。在这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师生为活动主体,联合相关活动成员,形成学习型社群,以一定活动目标为导向,选择合乎学生教育需求的活动内容,综合运用相关活动策略,展开的一系列特殊体验、交往/交流、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8

关键词:综合布线;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涉及智能建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有线通信工程、光纤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岗位任职能力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现今,人们的生活也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了。企业也急需大批能够完成综合布线规划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满足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目前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以下是笔者对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

1综合布线课程教学现状

综合布线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娴熟的现场施工技能。但目前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综合布线课程中涉及的理论部分,知识面广、内容多,这些内容基本上又都是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完成实践活动。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训,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对授课理论知识没有直观感受,完全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又会造成理论应用干实践能力的不足。用人单位会觉得学生能力薄弱,即缺乏理论知识,不满足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又缺乏施工技能,不能完成工程项目中的实际施工。

1.2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重点难以突出

综合布线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集合。如果单纯突出理论教学,减少实践学时,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只能死记硬背,效率低下,也难以将理论应用干实际工程,还会造成施工技能水平的下降,难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如果单纯的突出实践,减少理论学时,又会造成学生只会技术却不懂设计,成为普通的技术工人,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1.3实践环节与满足实际工程间存在巨大差距

综合布线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的是实践场所和实验设备不够完善,综合布线课程实践项目多,对场地和工具、设备的要求复杂。其次是实践项目只能满足学生基本工程施工技能的培养,与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技能要求差距巨大,不但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践的模拟环境也与实际工程存在较大的不同,不能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施工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最后就是综合布线课程实践项目的运行成本较高,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的实践训练,耗材花费比较大。

2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改革

2.1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布线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何配置二者之间的授课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综合布线课程的原有理论教学包含了综合布线的系统组成与结构涉及各类标准与各种连接器件和线缆,以及规划设计、施工技术、项目测试与验收等诸多内容,如果全部通过理论课来讲解,学习不仅枯燥无味,也无法理解理论如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应该是学生更多的是应该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知识,从实践项目中去完成对理论细节部分的理解和巩固。目前课程的理论、实践比例为1:2,减少理论教学,突出实践。

2.2基于项目小组的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网络工程和综合布线工程中,项目的实施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任何项目工程都必须与他人分工协作才能实现。小组作为一个整体,需共同应对出现的问题,合理的安排组员间的分工,并及时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项目小组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训练学生的工程施工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作的能力。

2.3贴近实际工程的实践教学,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和满足综合布线工程施工的要求。因此,学生在综合布线实践过程中,应按照实际工程的要求来进行,从细节抓起,从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素养人手。例如:在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实施前,应首先认真阅读并小组讨论实践内容和要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施工。线缆、线管等耗材和工具使用应进行登记记录,使用完毕之后应进行整理归位等等。只有按照实际工程的要求去完成实践项目,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的技能要求的学生。

2.4校企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

学校在充分发展校内实训场所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将市场上最新的技术引入学校,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企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企业工程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有着更丰富的一线工程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让企业工程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是如何进行设计和施工。

2.5注重平时、淡化记忆的考核方式

综合布线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工程施工技能,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采取对学生平时工程施工技能水平和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考核为主。在理论考核上,可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尽量淡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突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核。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布线人才市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通过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进行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全面型人才,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实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综合布线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郑少华.职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2012(9):l63―164.

[3]李晶.工学结合下的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269,272.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实践课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3、描述性评价

综合实践课教学篇10

新课标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只有把语文综合实践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实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综合实践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综合实践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综合实践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综合实践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三、当然,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综合实践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综合实践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