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1:07:58

探究式

探究式范文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初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身边的实事或亲身体验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同时准备一个纸盒和小喇叭作为学生随音乐跳舞的实验,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和规律;在讲“凸透镜成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亲自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讲“串联电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教师还要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找到让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事,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二、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

三、开展专题教学,介绍科技领域的新发展

通过讲解专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不但了解了过去,还懂得现在及未来.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高新科技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渗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合成材料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已研制出能够替代人体很多部位的材料;介绍嫦娥三号发射及月球着陆车的工作原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等.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究式范文篇2

(一)民法教学的现状。1.民法的课程设置。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性质及其组合方式不但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297因此,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法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且民法学内容繁杂,难以在一个学期完成讲授,故民法学内容也涉及到系列子课程的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问题。据笔者调研,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民法学必修课,多分为民法学(一)与民法学(二)两门课,共6-8学分;另设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担保法等选修课。而政法院校则将民法学课程拆分为:民法学(一)、民法学(二)、民法学(三)、民法学(四),必修课约为12-16学分,另设民事案例或民法总论案例研习、物权法案例研习等案例分析课程。民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现行民事立法的基本制度,所用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或由民法权威学者主编或独著的教材,教材多以理论教授为主,少有案例分析和难点研讨。2.民法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教育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称,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335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而课堂教学法又包括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案例分析法等。所谓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3]306因此,讲授法是教学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教学方法当前,民法学课程多为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讲授法是教师传授体系性知识、学生接受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为传统成文法国家,民法虽为舶来品,但其仍采用法典化、成文化的方式制定。在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讲授法成为民法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此外,民法教师也有意识地通过引导案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以诊所教育为标志的实践教学、教育部主导的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对民法教学方法的丰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民法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有关法学教学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不断,但逐步达成法学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共识。[4]因此,民法学课程也肩负着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重任。当前民法教学以民法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使得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惰性知识”,而不能有效地解决考试案例,更无法有效应对现实的民事纠纷案件。此外,民法教学中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忽视民法方法论的讲授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民法方法论,主要包括对现行民法条文的解释适用、法律条文规范性质的识别、法律漏洞的填补等,这是法律人最为基本的方法。而民法思维是旨在培养学生基于现行民法的内在价值理念,运用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寻找适合案情的大前提,寻找请求权规范、辅助性规范及抗辩权规范,解析、补充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进而认定案件的要件实事,得出案件结论。因此,民法方法论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甚为重要。(三)民法教学的出路。1.民法教学应契合职业法律人才培养。基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民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更应践行对学生民法知识、民法思维以及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5]1具体而言,民法知识能力的培养需要着力做到掌握民法概念体系和民法规范体系,并熟悉民事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例;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借助实例分析、案例研究、司考真题等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法解释技术和“目光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流转”的民法适用方法;而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切实领悟民法之意思自治的精髓,依据民法规范,训练合同书撰写、民事争议风险防范以及民事诉讼等技能。2.提高法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讲授教学法尽管弊病重重,饱受争议,但未见有人力主将其弃用。在“微时代”之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和方法被打破,其自身的评价、转发等功能使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迅速传播,使教育工作者丧失了信息优势地位和信息源控制能力。而用户群体趋于普通化,人际交往更趋于平等化,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的表达,教育方式追求互动式、探讨式。在民法课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其法律思维。此外,案例教学法已为教师广泛使用,但存在“为案例而案例”的应景或生搬硬套,若与探究教学相结合,以问题引导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式民法教学概要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界定。探究式教学,缘起于教育界对灌输式教学的反思,是指学生以各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6]2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肇始于美国,在法学教育领域体现为案例教学和苏格拉底教学法。本文将探究式民法教学定位为对知识讲授型民法教学的矫正和补足。所谓探究式民法教学,指的是以民法条文、学理及案例中的问题为基点,由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民法教义学和请求权基础的方法,寻找解决争议问题所需信息、自主分析和解决争议问题的教学方法。(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目标。民法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民法教学的关键已不是知识占有的多寡,而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民法教学中,以民法理论争议和实践疑难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整合现实与网络多种师生、生生互动资源,成为民法乃至整个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模式设计。要实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综合利用学理、立法和案例三个教学资源,并将学生从单纯的民法知识学习上“解放”出来。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等形式,带着问题去运用民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培养民法思维能力。而在民法课程体系上,应当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具体而言,《民法一》和《民法二》的必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法知识能力,适当运用教学案例和司考真题去理解民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民法立法体系;而在《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法系列选修课程中,应进行民法专题教学,围绕民法理论尤其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立法、学理和判例等角度去探究;而《民法案例研究》和民法实训课程则需要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围绕2-4个贯穿民法各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组织讨论课,综合锤炼学生的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进而倒逼民法知识能力的提高。本文秉持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模式和程序设计,并结合民法教学之实际,将从民法课程体系出发,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素质拓展课、小学分课程以及微课程等课型性质和课时安排,系统划分各课型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确定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和程序安排,并整合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论坛、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教研博客、课程微信公众平台、鼎麓书院学术训练平台等探究式师生、生生互动资源。为克服探究式教学的无序性和低效率,项目组将设计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探究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整体思路。探究式民法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在MOOC和SPOC等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合理框定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以改变原来的单纯课堂互动模式,消解课上与课下互动的传统机制,形成体系化、高效率、个性化的多介质民法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实现理论教授、案例教学与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形成真实课堂与网络课堂、课内与课外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职业共同体互动。(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路径设计。首先,探究式民法教学,需要厘清民法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合理配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民法课程体系涵盖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微课程等众多课型,因此依据民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内容配置到不同的课型中,按照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配置民法课程梯次,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项目组在拟定民法探究式教学方案后,将在民法教研室主导下,在民法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小学分课程、微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等课型中进行教学实验,并及时采集实验数据和各方信息反馈,在经项目组和外聘专家研判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在3-4年的教学实验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民法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并制定各网络互动平台的技术标准和运作规程。其次,在网络互联网时代,教师逐渐丧失对民法知识的垄断,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可以迅捷地获取民法学术前沿和司法最新实践。项目组将基于探究式教学理论、调研数据、民法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自主课等)定位,将探究式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有机整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民法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及争议解决能力。(三)探究式民法教学应借助互联网突破班额限制。随着高校扩招,法学教学多以百余人的大班化教学为常态。如何解除大班化教学与课时局限,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指导,需要有机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平台课程论坛、课程教研博客、学生自治学术组织等教学形式,切实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互动“一对多”状态下难以实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建议将常规的教学内容拍摄成SPOC,供选课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课程指定的作业,然后以单双周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学生单周进行民法SPOC学习,完成其中的视频听讲和习题演练,老师在线上答疑;在双周则民法老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教学案例,由学生运用民法解释学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案例争议问题,并寻找请求权规范和抗辩性规范,在案例事实和法律规范的相互阐释之中,分步骤完成案例分析。

四、结论

探究式民法教学并不是对讲授式民法教学的否定,而是在微时代,将讲授式民法教学通过SPOC完成,在现实课堂进行民法学理与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的问题探究。这就将通过互联网完成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混合式民法教学。此外,探究式民法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法律规范识别、民法解释适用为核心的法释义学以及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通过探究式民法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优良的法律解释和争议解决能力。

作者:纪红心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探究式范文篇3

“主体活动探究式”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特点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主体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究式教学环境下,通过阅读、观察、操作、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以主体性、活动性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和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要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从教材、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老师要善于设疑,步步启发,谆谆善诱。这里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也许学生的思维及反应很慢,但是老师千万不能急,否则又变成“灌输———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新的见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主体活动探究式”在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这是一堂课的引子。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其目的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在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片演示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各种素材再现情境。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时,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儿童摇摇车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纺织厂生产流程图,同时展示儿童摇摇车图片及简易生产流程图,演示“连续式生产”与“装配式生产”情境,提出问题:儿童摇摇车的生产特点和纺织厂的生产特点有何区别?如何计算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通过对比及观察,学生既回顾了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发现了儿童摇摇车属于装配式加工,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没有反映的意义,故可采用不同于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方法,引出本次课题———平行结转分步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大量大批多步骤装配式生产)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情境(儿童摇摇车的生产),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又提出任务引发学生求知欲和挑战欲,激发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启发引导,假设质疑

这是一堂课的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使其思维得到自由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中,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如何计算?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真正理解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的计算公式。学生观察摇摇车的构造及生产过程,教师可作如下启发:一辆摇摇车的成本等于一个车身的成本加上六个轮子的成本和一个把手的成本,那么十辆、二十辆、甚至一百辆儿童摇摇车呢?学生从一辆摇摇车成本的计算出发,进一步探究多辆摇摇车成本计算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主动建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意义,理解其作用。

(三)激励探索,发现规律

这是一堂课的高潮。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提出后,就要去检验它;用翔实的材料、严密的推理、直观的实验去支持或推翻它。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探究。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给予暗示。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学生经过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发现不管产成品有多少辆摇摇车,各个步骤应该计入产成品的成本的份额是等于产成品的产量乘于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的数量,再乘于该步骤单位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各步骤完工产品费用实际是各步骤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那么各步骤在产品费用是什么?布置任务:给出三个步骤狭义在产品的数量、半成品库半成品数量及最终产成品数量,请确定各步骤的在产品数量?学生通过阅读广义在产品的涵义,观察儿童摇摇车的生产流程图,尝试确定第一步骤广义在产品数量,容易想到第一步骤的狭义在产品,想不到第一步骤入库的半成品,也想不到已转入第二步骤装配的在产品,更想不到已转入第三步骤装配中的在产品。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其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这是一堂课的结尾。大胆假设和严谨的验证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用专业术语、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要总结出规律,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要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还要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中,学生建构了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广义产成品及广义在产品的意义后,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从而理解约当产量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应用的计算原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接着,教师分别设置出一个半成品入库和半成品不入库的装配式多步骤的案例,要求学生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完成知识的应用迁移,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了本次学习的内容;最后通过老师点拨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出新问题,为下节定额比例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的应用学习做好准备。

三“、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条件和根本性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就越高。“探究式”的精华所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总会太急于追求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结果,给予学生太多的引导,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过程的主体性。这样一来学生减少了发现过程的新奇感、快乐感,也就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失去了它本身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探究。当学生们的探究欲被引导出来后,教师就已经不必更多的引导,他们也会本能、自主的去寻找答案了。

(二)把握好激励原则

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温和的鼓励和指正,一个亲切的微笑和手势,都能使学生变得勇敢、自信。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范文篇4

1.1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全新概念,简单的说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一直是教师,其对课堂教学有着绝对的管理权,左右着课堂教学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从本质上改变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后,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充分的凸显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我国教育教学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对我国教育教学今后的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1.2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教学方式新颖,突出学生地位。探究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一次创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等多个方面。在探究式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反而成了课堂的主体,突出了学生的地位,更加的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合理性。(2)发问式教学,探究式思考。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探究式教学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突出以“问”为主,教师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不再直接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而在教育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学知识都是经过自己探究得来,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

2.1创设教学情境,合理提出问题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既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单词基础和语法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情境教学。高中英语写作通常包括,看图写作,附条件写作,特殊格式写作等内容。针对高中英语的这种写作特点,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针对具体的写作内容进行情景式的教学,将学生引入英语作文的情境中去,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对英语作文的内容进行思索,促进学生的思考;(2)改变教学内容,合理提出问题。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颠覆,将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以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既介绍作文题目—向学生提出写作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师生共同探究—最后进行作文写作—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找出作文缺点,予以有效改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找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2.2营造探究氛围,提供学习条件

要想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氛围时十分重要的,其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出探究式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介绍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对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注意,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探究式教学顺利的引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中;其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提供有力的学习资源。探究式教学对于学习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以保证学生顺利的对高中英语写作展开探究。

2.3把握学生动态,适当进行点拨

探究式学习虽然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时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全程的予以关注,保证整个课堂教学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发展,确保学生都能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其次,针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向出现偏差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应积极的找出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与难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

2.4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考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更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高中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写作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案例,并对案例材料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探究,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探究式学习落实到实处去;(2)重视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一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有的甚至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保持起码的尊重,重视学生的提问,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步向正轨。

3.结束语

探究式范文篇5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摆动:摆钟摆锤的摆动,公园里小孩在荡秋千,起重机下货物的晃动……悬挂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什么运动?摆钟是利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学习了“单摆”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明白了。

2.探究摆的振动周期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摆钟,引导学生观察摆锤的摆动和指针的变化,然后展示摆球、铁架台、细线等实验装置,演示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的振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摆球的往复运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联系往复运动表现出的运动周期性,提出问题:

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进行猜想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

①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振幅有关;

②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摆长有关;

③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质量有关。

讨论时,有的学生可能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所受重力有关,很少有学生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3)设计实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并依此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组(每一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探究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振幅、质量、摆长的关系。学生进行讨论,整理、归纳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测的物理量(见表1)。

表1

摆的周期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实验探究,可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在升降机中,在月球上,在飞船中,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做实验。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

(4)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同时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见表1)。

(5)交流、评估

学生分析、进行观察、测量和得出实验结果,与猜想进行比较作出解释(见表1)。各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启发学生评估各组实验结果,总结摆的振动周期特点:①偏角较大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有关;②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质量无关;③偏角较小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无关,跟摆长有关,摆线增大周期变大,摆线缩短周期变小。

3.探究单摆振动特征

教师: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单摆由摆线和摆球两部分组成:第一,摆线需由质量不计、没有伸缩性的细线提供;第二,摆球的密度较大,而且摆球的直径要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这样才可将摆球看成质点,构成单摆。前面实验时提供的摆球和摆线基本符合构成单摆的条件,实验用的摆可看作单摆。

(1)提出问题

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单摆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

(2)进行猜想

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①单摆振动不是简谐运动,因为单摆振动周期的大小跟偏角的大小有关,不是一个定值。

②不能确定。因为单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要看它受到的回复力的大小是否跟位移的大小成正比。

③因为在偏角较小时,单摆的周期跟振幅无关,跟摆长有关,像弹簧振子的周期那样,周期由振动物体本身决定。所以这时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

(3)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确定设计思想,制定计划:

①设计思想

简谐运动图像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如果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它的振动图像也应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

②制定计划

实验器材:支架,线,盛砂漏斗,硬纸板,砂。

实验步骤:把翻斗吊在支架上(摆长较长),下方放一块硬纸板.纸板上画一条直线,漏斗静止不动时正好在直线的正上方。在漏斗里装满砂,让漏斗摆动,同时沿着跟摆动垂直的方向匀速拉动硬纸板,在偏角不同时进行实验,观察流砂在纸上形成的图像。(可能有学生会提出用墨汁,彩色水代替砂;用蘸有墨汁的毛笔头、针筒代替漏斗做实验)

(4)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4人1组)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将实验结果填入

(5)交流、评估

分析图象

偏角由6°→10°的图像逐渐接近余弦(或正弦)曲线。

在偏角较大时单摆的振动图像不是简谐运动图像,这时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

在偏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图象是简谐运动图像,这时单摆的振动是否一定是简谐运动?下面进一步作理论探究。

理论推导

读读议议:学生阅读、讨论课文上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解惑。

使摆球偏离平衡位里,然后放开,摆球就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在一个圆弧上来回运动。重力沿悬线方向的分力和悬线的拉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圆心,成为摆球沿圃弧运动的向心力,只改变摆球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

因此,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时不需要考虑向心力,只考虑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

。在偏角B很小时圆弧可以近似地,成直线,分力F可以近似地着作沿这条直线作用

,单摆的回复力为

。其中

为摆长,x为常数。

可见,只有在偏角很小时,摆球在线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运动,单摆的振动才很好地符合简谐运动力的特征,才能视为简谐运动。

讨论评估

猜想①:从片面的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没有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来全面、辩证地分析实验现象。

猜想②:是正确的。要判定某一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要看它是否具有简谐运动的特征。在偏角很小时,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既可看成重力沿圆扳切线方向的分力也可看成重力跟悬线的合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跟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单摆的振动很好地符合简谐运动的力的特征,可视为简谐运动。

猜想③:有一定的道理。振动周期不变只是简谐运动的表观特征,而一切周期性振动都有这种表观特征。根据弹簧振子的振动特点去猜想还要经过实践和理论检验。

4.归纳总结

阅读课本,介绍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研究单摆振动的成果。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发明了钟摆的计时器。

结论:单摆在偏角很小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力的特征:F=-kx。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跟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跟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跟摆锤的质量、振幅无关,这时单摆振动周期公式为

点评: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5.应用扩展

问题:怎样利用单摆脱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学生讨论,介绍测量方法。……

6.总结方法

在摆的振动周期和单摆脱振动性质的研究中,实际上运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7.课题研究

(1)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水平面上放置的光滑圆弧形轨道上的小球作小幅度运动,可等效成单摆模型,怎样测定它的运动周期?

(2)摆钟误差问题分析:机械摆钟可看作单摆脱处理。摆钟“走时”的误差是由于摆钟的振动周期偏大或偏小引起摆钟指针指示的时刻与真实的时刻不相符。摆钟由地面移到高山或由北京移到上海,摆钟“走时”是否发生误差?怎样调整?

(3)多线摆周期测定。

制作双线摆、多线摆测定周期,研究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课堂实验与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结合,通过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参与猜想、实验、讨论、应用等多项活动,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设计探究目标──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目标,并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和方法。

②创造探究条件──探究之前和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条件。如实验条件、知识条件、方法条件,对一些模拟探究还需精心设计好课件,预测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探究式范文篇6

1.1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传统课程无法达到的特性:广泛的参与性。探究式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案例进行研究,之后用艺术法学的知识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件制作与演讲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对艺术法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选取的都是自身感兴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有针对性,更加激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会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艺术法学科进行理解,在遇到关于艺术的法律问题上,也会更加理性的进行认识与分析。因此在艺术法探究课程的改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更获得法律案例的模拟感悟与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受益匪浅。1.2拓宽学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课程的第二项意义在于提高学的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现代学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自学,因此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完成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探究课程中,小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探究课程会引导学生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利用集体的智慧对艺术法的学习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艺术学习与创新形式。而且,通过不断开展艺术法的知识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程度,培养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1.3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艺术法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学习方式,面对艺术法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联系与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两方面进行授课的。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在课时的分配中,选取较少的学时对艺术法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艺术法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后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铺垫,这个部门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过对艺术法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来领悟艺术法的知识特点。

2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

2.1基本课堂进行艺术法授课。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对课堂知识进行讲授。只有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保证学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讨中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依据艺术法的课程教材划分重点,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的知识流程与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备课与自我研讨来整合书中知识点,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以系统的课堂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而在系统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模式的革新。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法学的基本范畴与法学理论的讲解。2.2分析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艺术作品所遇到的问题。以知识案例为媒介,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组织引导学生对艺术法案例研讨。通过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艺术法案例综合的分析能力。艺术法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学生自身对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到艺术法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艺术法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法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在面对并解决现实中具有争议自身作品问题时,可以学以致用,完善法律观念,提高个人法律应用能力。2.3辩论模式。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建设中,可以采用辩论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针对艺术法的主题论辩式课堂,可以将辩论范围放在学生所关心的模块上。例如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版权问题,在销售艺术品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包括在对艺术品进行展览与收藏过程中,遇到的拍卖、鉴定、保险、税收、知识产权等等的法律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遇到该种问题时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解决。

3结语

艺术法探究式课堂,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教学模式分类为三方面:理念、实践、效果。从理念出发,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扭转。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授课与听课不再是单方面的权利,二者均是教学过程中受益的主体。艺术法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双主体学导式”互动,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兴趣制定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也在兴趣的引导下同教师产生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可以把艺术学理论知识灵活化,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着眼于艺术学科创作的科学教学理论。

作者:李娜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探究式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作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纸、期刊、文件、网络、影视、录像、录音、照片及口述记录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一建议对写作教学的过程作了新的拓展,它要求写作教学应全面关注写作过程;对写作教学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了在写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

落实这些新理念,我们在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上应做哪些变化呢?首先,要把写作指导过程的关注重点放在写作者本身——学生,要让学生去观察、阅读、思考生活,从观察和阅读中去获取素材,形成思想,去学会表达。其次,我们要拓宽作文指导的视野,不应把写作的过程窄化为学生“动笔写”的这一单一过程,不应只着眼于传统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指导模式,而应从素材的阅读、积累,思想情感的酝酿、观点的形成,文章体式、写作规则的习得,立意构思的技巧,习作的评价反馈等全面地加以指导。再次,我们还要把各指导环节联系起来加以筹划。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也注意了指导过程的拓展研究,如: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何进行技法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的批改评价等,但实际的作文时,我们往往又将它们割裂开来,如当下的作文与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不上号,既不能给学生实际的帮助,又影响学生作文的兴趣,因此要避免这种“粗放式”指导。同时,要关注“修改”“评价”的指导,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学生修改、评判,指导他们加工自己的作品,整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写作的快乐。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变化加以落实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呢?我们近年来根据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理论,现代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中有关写作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上突破传统的模式,初步探索出一种“四步”自主探究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介绍给大家,以供探讨。

其一,“四步”自主探究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流程:确定目标,自主发现(学生围绕题目或写作要求,自主观察、阅读搜集素材)——合作交流,自主感悟(遴选材料,酝酿情感)——课堂探究,自主习作(发现写作规则,在规则指导下写作)——自主评改,合作分享。

其二,“四步”自主探究式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确定作文题目或写作要求,然后布置学生围绕题目或要求去进行阅读或搜集素材。学生搜集素材的活动方式按题目或写作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话题式阅读、话题兼规则式阅读、文体规则式阅读、热点现象式阅读、体验亲历。例如本次作文要求学生以“变”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让学生围绕话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也可以网络视频,还可以通过走访、观察等途径来自主探究发现素材,以获得对“物”——社会生活的直观印象和作文内容相关的图式,酝酿思想并为“意”的形成做准备,素材的保存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影像、图片;再如本次作文练习“学习论证”这一议论规则,就让学生寻找一些议论文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获得文体图式,熟悉写作规则。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写作目标的确立,方法途径的指导,学生出现疑难问题的引导。

第二步,合作交流,自主感悟。学生自主获取材料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自主发现的体会、作文的立意指向,遴选推荐优秀的素材,比较发现一些规律并准备课堂交流。如“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就可先让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去阅读相关议论性的文章,然后小组交流这些文章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立论的;再如学生搜集了以“色彩”为话题的相关材料,然后小组交流分析这些材料如何运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通过什么文体来运用,为课堂的师生交流、探究做准备,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此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督促小组长上报优秀素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第三步,课堂探究,自主创作。由学生代表汇报典型的例文,有代表性、新颖性、可运用性的素材,师生共同探究总结,获得相应的写作规则、文体图式,或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学生材料呈现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由学生复述、朗读,可以让学生以书面汇总资料来分发,可以是学生的多媒体演示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写作目标相机诱导,帮助学生总结写作规则和适当的技巧指导等,同时教师也应精心准备,根据需要实时地补充,为学生的表达创造条件。如在“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的探究中,事先要学生围绕“专注”的话题搜集相关例文,上课时学生陈述其材料的不同角度,教师引导分析,比较并总结其优劣,最后得出“怎样才能选取最佳角度”,然后围绕题目自主写作。

第四步,自主评价,合作分享。学生作文结束后立即组织学生自主评改,方式可由学生相互批改,由于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合作交流、课堂探究等环节的感知,他们获得相应的文体图式和一定的鉴别能力,加之其原有的基本素质,完全可以对同学的习作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小组推荐出优秀习作。课后由轮值的同学和优秀作文的作者共同协作将其展出,展示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利用教室的墙壁设置专栏张贴,可打印分发,可传入班级的公共邮箱或班级QQ群,供学生浏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锻炼其综合能力。

其三,“四步”自主探究式作文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全程性、同一性。自主性表现在关注写作的主体,整个写作过程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同时也遵循了写作应有的规律和写作的实际,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平时的实用写作,我们尚需要积累素材、查阅资料、酝酿情感、梳理思路,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全程性表现在不止关注学生“动笔写”这一单一环节,把一次作文的指导看做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命题或写作目标,问题的解决策略——准备素材、获得相关知识,问题的解决——完成作文,到最后问题解决的效果——评价反馈,师生都共同参与有助于学生获得切实的指导,不断地学会写作。同一性表现在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将学生的阅读、观察积累,文体规则习得与学生的实际写作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写作训练和及时的评价联系起来,有利于其技能的巩固。

探究式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范文篇9

关键词:权界式宪法义务权利规范形式

一、权界式—宪法中公民义务规范形式之一

对于宪法中公民义务规范的表现形式问题,学界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自觉不自觉地仅把“公民有……义务”或者“……是公民的义务”这种直接、明确的规定形式(可称之为“明示式”)识别为公民义务条款。事实上,无论在我国宪法还是很多外国宪法之中,公民义务规范的表现形式绝不仅限于人们熟悉的明示式,还有一种“权界式”的义务规范。

宪法在确认某项公民权利的同时又规定公民应当做什么、不得做什么,或者针对所有宪法权利而规定应当如何行使、不得如何行使,这些规定属于对公民义务的规定。这种义务,用李龙教授的话来说叫做“遵守法定权利界限的义务”。简言之,宪法以义务性规范的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的限制规定,笔者就称之为权界式的公民义务规范。在各国宪法中,权界式义务规范是比明示式义务规范普遍得多的公民义务规范形式。

1.权界式义务规范的依据

普芬道夫曾说:“义务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约束,它是通过对我们做一定行为的必要性的抑制来实现的。法理学上一般认为,规定主体不得做出什么行为或者必须做出什么行为的规则(规范)就属于对义务的规定。学者指出,识别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主要根据法律规范行为模式部分的文字表述形式,对于义务性规范而言,其文字表述形式多为“必须……”、“应当……”、“不得……”、“禁止……”,等等。所以,宪法若以这些文字对公民权利作出限制规定,就可以看作义务性规范。有德国学者就指出,德国基本法(1949)将公民义务作为基本权利之内涵范围与限制而个别规定,如第5条第3款第二句:“教学自由并不免除对宪法的忠诚”,第14条第2款:“所有权负有义务,其行使应同时有利于公共福扯。

笔者提出“权界式”这种公民义务的规范形式,并非一己之见。事实上,有不少学者持此观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权界式”这个概念而已。例如,日本学者青柳幸一、台湾地区学者林纪东都认为日本宪法(1946)第12条“本宪法保障国民之自由及权利,应由国民不断努力以保持之。国民不得滥用之,负有常为公共福社而利用之责任”规定了公民的义务,乃是“宪法上的自由与权利之一般义务。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宪法第S1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规定了一项公民基本义务,可称之为不得滥用权利的义务。我国还有些学者则以宪法第38条“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为例说明,公民在享有充分权利的同时,又负有不滥用这些权利的义务。德国学者HassoHofmann认为,基本权利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基本义务”。青年学者王错博士认为,既然基本权利存在限制,那么,该限制的部分就成为公民的义务。韩大元教授总结道:“基本义务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一是基本权利中包含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基本义务;二是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的基本义务。

但是,并非所有宪法权利的限制规定都可以看作权界式义务规范。例如,荷兰宪法(1983)第23条第3款:“除议会法令另有规定者外,任何人都有出境的权利。”印度宪法(1949)第21条:“保护生命和人身自由—除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外,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和个人自由。”这种宪法权利的法律保留限制式规定,不应视为公民义务规范。因为从其文字表述来看,并没有指出公民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要从中获得有关的公民义务内容,只能通过逻辑推导,而“宪法上的义务是不可以根据宪法规范推定的。所以笔者所讲的权界式义务,绝非从宪法权利规范中推导公民义务的意思,推导出来的只是义务的“内容”甚或说“存在”,它不能等同于义务“规范”。

2.权界式义务规范的两种类型

(1)概括限制型的权界式义务规范

这是指对各种宪法权利加以总括性、原则性的限制,并以义务性规范予以表述的权利限制规定。除了上文提到过的我国宪法第51条、日本宪法第12条之外,还有如俄罗斯宪法(1993)第17条第3款:“实现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罗马尼亚宪法(1991)第54条:“罗马尼亚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必须忠实地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但应指出,有些宪法权利的概括限制规定不宜视为权界式义务规范,因为它们属于直接针对国家的义务性规定,对于公民行使权利时所负之义务,是以设定权利之范围或条件的表述方式予以规定的。例如,日本宪法第13条:“一切国民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对于国民谋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社,在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予以最大尊重。”

(2)具体限制型的权界式义务规范

这是指对某项宪法权利加以具体的限制,并以义务性规范予以表述的权利限制规定。例如,意大利宪法(1947)第17条第1款规定:“所有公民均有不携带武器和平地举行集会的权利。”第2款规定:“在公共场所举行集会时,须预先通知当局。”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艺术和科学,科研和教学是自由的。教学自由并不免除对宪法的忠诚。”

但应指出,有些宪法权利的具体限制规定不宜视为权界式义务规范,因为它们也属于直接针对国家的义务性规定,对于公民行使权利时所负之义务,是以设定权利之范围或条件的表述方式予以规定的。例如,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1791);“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状。”挪威宪法(1814)第100条规定“新闻出版自由。任何人,不论其写作内容如何,均不得因其所出版或发表的著作而受惩处,但蓄意和明显地表示本人或煽动他人反对法律,藐视宗教、道德或宪法权力、对抗法令,或对人进行诬告和诽谤者除外。”

二、权界式义务规范的实质

张千帆教授认为,在宪法中,“规定义务和界定权利的范围是性质全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前者要求个人通过积极行为履行义务,后者则只是将个人权利的保障限于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因此,更准确地说,我国宪法第51条“不是在规定公民不得侵犯国家或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义务,而是将尊重集体或他人权利作为自己的权利也享受宪法保护的前提条件”。德国学者VolkmarGotz等人认为,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之限制,在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功能上都不相同。VolkmarGotz指出,基本权利之限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各种不同的自由、法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形成归属和界定的整合,透过基本权利之限制的概念,显示出个人自由的范畴,应该是一种经由宪法与法律所划定的以及各种自由彼此之间所界定的空间,因此,这一空间并非基本义务的作用对象。可见,如何看待宪法权利的限制规定,颇有争议。

依笔者拙见,从规范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讲,不将那些以禁止性规范或者命令性规范予以表述的宪法权利限制规定视为义务性规范,是缺乏法理依据的。然而,规范的形式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虽然权界式与明示式都是宪法中公民义务的规范形式,但二者在内容上和实质上都有重大区别。内容上的区别很明显,凡是纳税、服兵役、受教育、劳动等义务,在各国宪法中皆以明示式规范的形式出现,对此无需赘述。本文着重分析实质上的区别,这可从规范的创设目的、出现位置、表述转换等三方面人手。

1.权界式义务规范的创设目的

从创设目的来分析,权界式义务规范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课公民以义务,而是由于一些权利或自由本身不可能是无限的,制宪者为了使权利不至于被滥用,协调不同主体的不同权利(如某甲的言论自由与某乙的名誉权或某丙的隐私权可能冲突),才在确认权利时附加上不得用此权利做某事或者行使该权利应负某种积极责任的规定。可见,这种规定虽然用义务性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规范权利。换言之,制宪者要充分展示其理性,在确认权利的同时,还要划定其边界、设定其条件,才创设出伴随着权利规范的、被笔者称为权界式的义务规范来。例如,根据我国宪法第51条,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一般界限或者说条件是“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根据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教学自由的界限是“不免除对宪法的忠诚”。根据意大利宪法第17条,集会权利的条件是“不携带武器”、“和平地举行”,在公共场所举行集会的条件是“预先通知当局”。英国法学家迪亚斯指出过,义务的目的会决定规范的形式。遵守权利界限的义务如果要以义务性规范予以表述,就只能是权界式的形式。

2.权界式义务规范的出现位置

从在宪法典中出现的位置来看,权界式义务规范总是伴随于权利条款而出现。概括限制型的权界式义务规范,要么出现在列举完宪法权利之后,这是大多数宪法的做法;要么出现在开始列举宪法权利之前,如土耳其宪法(1982)第二篇“基本权利和义务”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三部分即第14条专门规定“禁止滥用基本权利和自由”。具体限制型的权界式义务规范,总是在确认一项具体的宪法权利之后紧跟着出现,要么规定于同一款,如前引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要么规定在同一条的不同款,如前引意大利宪法第17条第1,2款。而明示式义务规范在宪法中的位置是相对独立的。从整体来看,明示式义务规范当然是与权利规范分离的,有的宪法设立专章予以规定,如泰国宪法(1996)第四章“泰国人民的义务”(第49-57条);有的宪法在一个条文中以若干项予以列举,如蒙古宪法(1992)第17条。就单个条文来说,明示式义务规范也一般是与权利规范分离的(当然,“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类极少数的规定除外,这样规定只是为了语言简洁),极少出现一个条文既有权界式义务规范又有明示式义务规范的情形。权界式义务规范与明示式义务规范在宪法中位置的区别,正是由权界式义务规范的特有目的所决定的。

3.权界式义务规范的表述转换

从表述方式的转换来说,正如前文所举例的,有些宪法权利的限制规定由于其表述方式而不宜被视为权界式义务规范,相反,权界式义务规范也可以转换为这类权利限制条款,即把对公民行使权利时所负之义务以设定权利之范围或条件的表述方式(如“……除外”,“在……前提下”予以规定。例如,俄罗斯宪法第29条第1款:“保障每个人思想和言论自由。”第2款:“禁止从事煽动社会、种族、民族或宗教仇视和敌对的宣传和鼓动。禁止宣传社会、种族、民族、宗教或语言的优越性。”这第2款就属于权界式义务规范。但从技术上说,表述方式是可以转换的,即可以把这两款合并,作如下表述:保障每个人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从事煽动社会、种族、民族或宗教仇视和敌对的宣传和鼓动,以及宣传社会、种族、民族、宗教或语言的优越性的除外。这样,按照本文的立场,就不将其视为义务规范。申言之,权界式义务规范在表述方式上具有可转换性,它可用典型的义务性规范来表述,也可不用典型的义务性规范来表述,而且这种转换,并没有改变原条文规定的主体,没有使原条文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发生变化。而明示式义务规范则不具有这种可转换性。例如,“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一明示式义务规范若要在转换表述方式之后仍然含有公民纳税义务的意思,就只能转换为授予政府征税权的授权性规范,如“国会有权规定赋税”或者“政府有权依法征税”,显然,如此转换已经改变了原条文规定的主体,条文的宗旨和主要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权界式义务规范所具有的这种表述形式的可转换性是特有的,这正是由其不同于明示式义务规范的实质所决定的。张千帆教授曾说,对宪法权利的限制不宜以义务性规定的方式出现,但他只是以限制权利的根本目的来论证的。笔者在此提出的“权界式义务规范在表述上的可转换性”可以作为一条新的论证理由。

探究式范文篇10

呼吸式幕墙的原理与分类

呼吸式幕墙由内外两层玻璃幕墙组成,与传统幕墙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由内外两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由于此换气层中空气的流通或循环的作用,使内层幕墙的温度接近室内温度,减小温差因而它比传统的幕墙采暖时节约能源42%-52%;制冷时节约能源38%-60%.另外由于双层幕墙的使用,整个幕墙的隔音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呼吸式幕墙根据通风层的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和“敞开式外循环体系”两种。

1.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

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一般在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使用,其外层原则上是完全封闭的,一般由断热型材与中空玻璃组成外层玻璃幕墙,其内层一般为单层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或可开启窗,以便对外层幕墙进行清洗。两层幕墙之间的通风换气层一般为100-200毫米。通风换气层与吊顶部位设置的暖通系统抽风管相连,形成自下而上的强制性空气循环,室内空气通过内层玻璃下部的通风口进入换气层,使内侧幕墙玻璃温度达到或接近室内温度,从而形成优越的温度条件,达到节能效果。在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百页窗或垂帘,可有效地调节日照遮阳,为室内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根据英国劳氏船社总部大厦及美国西方化学中心大厦的使用来看,其节能效果较传统单层幕墙相比达50%以上。

2.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与“封闭式呼吸式幕墙”相反,其外层是单层玻璃与非断热型材组成的玻璃幕墙,内层是由中空玻璃与断热型材组成的幕墙。内外两层幕墙形成的通风换气层的两端装有进风和排风装置,通道内也可设置百页等遮阳装置。冬季时,关闭通风层两端的进排风口,换气层中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形成一个温室,有效地提高了内层玻璃的温度,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费用。夏季时,打开换气层的进排风口,在阳光的照射下换气层空气温度升高自然上浮,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由于烟囱效应带走通道内的热量,降低内层玻璃表面的温度,减少制冷费用。另外,通过对进排风口的控制以及对内层幕墙结构的设计,达到由通风层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的目的,从而优化建筑通风质量。

可见“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不仅具有“封闭内循环式体系”呼吸式幕墙在遮阳、隔音等方面的优点,在舒适节能方面更为突出,提供了高层超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可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使用者生理与心理上的要求。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德国商业银行总行大厦、德国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鲁尔河畔埃森市的“RWE”工业集团总部大楼采用。

呼吸式幕墙的优点

呼吸式幕墙与传统的单层幕墙相比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从原理上,呼吸式幕墙采用“烟囱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从幕墙的功能上解决节能问题;单层幕墙则只是从材料的选用上,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从环保上,呼吸式幕墙由于其功能解决节能,外层玻璃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或低反射玻璃,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玻璃反射带来的不良影响(“光污染”);单层玻璃幕墙为保证室内外效果与节能的考虑,玻璃一般选用有一定反射功能的镀膜玻璃。

从节能上,呼吸式幕墙由于换气层的作用,比单层幕墙节能约50%.是解决建筑节能的一个新的方向。

从使用上,换气层的出现,使呼吸式幕墙夏季节省制冷费用,冬季可节省取暖费用。同时遮阳百叶置于换气层,能有效地防止日晒又不影响立面效果。

从舒适度方面,呼吸式幕墙的隔音性能可达到55dB,让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另一方面,无论天气好坏,勿须开窗换气层都可直接将自然空气传至室内,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并有效地降低高层建筑单纯依赖暖通设备机械通风带来的弊病。

呼吸式幕墙的上述优点,使之在国际上众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已开始得到重视,并进入使用阶段。

呼吸式幕墙的应用

由于“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与大厦的通风系统相连接,它的运行会增大通风系统的功率,从而需增大投入与消耗,因而其应用不多。“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作为一种更新形式的呼吸式幕墙得到了广泛采用。下面将以“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为例,对呼吸式幕墙系统的应用作介绍。

1.结构型式

呼吸式幕墙由于是双层体系,在目前幕墙结构型式多样化的今天,两层幕墙可以根据建筑效果的需要有很多种组合,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突出呼吸式幕墙的通风、节能、环保的特点,一般采用如下几种结构型式:

内外层结构一体式,即内外层幕墙做成一体或一个单元。构成通风层的内外两层幕墙共用一根竖骨料,外层可做成明框或隐框形式,内层则做成可开启窗或固定窗。当两层幕墙一体地做成单元式,则每个单元犹如一个个玻璃箱子,因此也被称为“箱体式幕墙”。

内外层结构分体式,即内外两层幕墙各成体系,为形成通气层通过其它方式进行隔断。由于此种型式的两层幕墙分别独立,外层结构可选用明框、隐框或点式玻璃幕墙结构。内层结构可选用各种幕墙型式或推拉、平开窗的型式。

外层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外表,一方面直接反映的是建筑物的造型,另一方面作为护结构,它还承受风荷载、防雨水等作用,因而其结构在强度与水密性方面应作为重点考虑。内层幕墙由于其主要是与外层结合形成换气层,所以更应注意其与室内功能的配合,对其密封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2.换气层与材料

呼吸式幕墙换气层是关键,其进出风口的设置、换气层的宽度大小、材料的选用等直接影响到其性能的发挥。

一般来讲,北方寒冷地区因采暖时间长,选用呼吸式幕墙时,主要是利用换气层的“温室效应”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内层采用中空LOW-E玻璃、断热铝型材,以及相对较大的换气层宽度将会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南方温暖地区,因冷气使用时间较长,利用呼吸式幕墙换气层的“烟囱效应”来降低内层玻璃表面的温度可达到节能目的。因此外层采用热反射玻璃,以及相对较小的换气层宽度,将会增强烟囱效应的效果,来达到最佳的节能状态。

重点与难点问题

呼吸式幕墙在我国刚刚起步,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如:

换气层的宽度(体积)确定。如何才能使其保温节能与隔音降噪达到最佳,目前缺乏理论依据,只能依赖实验,需从设计计算上找到理论依据。

进出风口的设计也是呼吸式幕墙的一个重点,选用不当时一方面会造成换气层循环气流的短路,降低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进风口会带入大量的灰尘而影响建筑的外观效果,尤其是西北风沙较大的地区更应慎重。

由于换气层的烟囱效应会造成消防上的隐患,所以在通风换气层的设计时应与大厦防火分区设计相结合。

成本问题,也是呼吸式幕墙的推广使用的一大障碍。呼吸式幕墙由于结构双层、技术含量高,较单层幕墙价格高,如果采用呼吸式幕墙,一次性投资会增加。



呼吸式幕墙的发展——智能幕墙

当呼吸式幕墙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时侯,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呼吸式幕墙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在一起,发展了智能幕墙。采用智能幕墙系统的建筑其能耗只相当于传统幕墙的30%,可见智能幕墙将是节能环保幕墙发展的又一新的目标。

智能幕墙是呼吸式幕墙的延伸,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上将建筑配套技术(暖、热、光、电)的适度控制,在幕墙材料、太阳能的有效利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光线,从而节省了建筑物使用过程的能源,降低了生产和建筑物使用过程的费用。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呼吸式幕墙、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

智能幕墙的关键在智能控制系统,这种智能化控制系统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功能要求到控制模式,从信息采集到执行指令传动机构的全过程控制系统。它涉及到气侯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照度的测量,取暖、通风空调遮阳等机构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及控制,电力系统的配置及控制,楼宇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因素。

结束语和实例

建筑的表皮在当前愈来愈受到关注,但一般只是作为设计手法的重要对象,忽视了建筑表皮是影响室内热舒适度和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部位。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同时面对冬、夏两种极端气候,单一的材料无法同时满足对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隔热的要求。在极端气候共存的地区,“双层皮”玻璃幕墙更加需要适应性、复合性的概念。

双层皮表皮在当前生态建筑技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关注话题,并且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但针对性地从“双层皮玻璃幕墙的表皮气候适应性”角度进行研究或是节能设计在中国尚处在萌芽阶段。仅有的几座在国内建成的双层皮建筑只是走“双层皮”时髦概念的路线,缺乏对双层皮的生态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建筑节能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风节能幕墙的应用,为建筑幕墙节能技术的发展翻开了暂新的一页。

1.由中远房地产倾力打造的“长安街收官王座”——世界顶级写字楼凯晨广场终于浮出水面,而由瑞士旭密林公司(SCHMIDLIN)担当技术总顾问,价值2亿人民币、中国最大的环楼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即将落户凯晨广场,人们将得以见识到由世界幕墙技术的绝对领先者——瑞士旭密林公司带来的尖端科技。作为北京西区规模最大、西长安街最后一个可供大面积对外租售的顶级纯写字楼,凯晨广场位于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往返于中南海和钓鱼台之间必经的国宾道旁,其建筑立面无疑将对长安街的景观产生重大影响。为赋予凯晨广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高水准的完美品质,给国家第一街——长安街留下一个顶级精品建筑,中远房地产不惜重金聘请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的SOM公司为凯晨广场精心设计。自立项以来,中远房地产与SOM公司就凯晨广场的立面方案最终决定采用超大型高科技环保玻璃幕墙,以映衬“中华第一街”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