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3:43:48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初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身边的实事或亲身体验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同时准备一个纸盒和小喇叭作为学生随音乐跳舞的实验,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和规律;在讲“凸透镜成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亲自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讲“串联电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教师还要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找到让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事,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二、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

三、开展专题教学,介绍科技领域的新发展

通过讲解专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不但了解了过去,还懂得现在及未来.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高新科技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渗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合成材料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已研制出能够替代人体很多部位的材料;介绍嫦娥三号发射及月球着陆车的工作原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等.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2

“主体活动探究式”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特点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主体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究式教学环境下,通过阅读、观察、操作、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以主体性、活动性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和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要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从教材、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老师要善于设疑,步步启发,谆谆善诱。这里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也许学生的思维及反应很慢,但是老师千万不能急,否则又变成“灌输———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新的见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主体活动探究式”在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这是一堂课的引子。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其目的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在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片演示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各种素材再现情境。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时,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儿童摇摇车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纺织厂生产流程图,同时展示儿童摇摇车图片及简易生产流程图,演示“连续式生产”与“装配式生产”情境,提出问题:儿童摇摇车的生产特点和纺织厂的生产特点有何区别?如何计算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通过对比及观察,学生既回顾了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发现了儿童摇摇车属于装配式加工,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没有反映的意义,故可采用不同于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方法,引出本次课题———平行结转分步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大量大批多步骤装配式生产)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情境(儿童摇摇车的生产),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又提出任务引发学生求知欲和挑战欲,激发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启发引导,假设质疑

这是一堂课的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使其思维得到自由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中,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如何计算?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真正理解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的计算公式。学生观察摇摇车的构造及生产过程,教师可作如下启发:一辆摇摇车的成本等于一个车身的成本加上六个轮子的成本和一个把手的成本,那么十辆、二十辆、甚至一百辆儿童摇摇车呢?学生从一辆摇摇车成本的计算出发,进一步探究多辆摇摇车成本计算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主动建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意义,理解其作用。

(三)激励探索,发现规律

这是一堂课的高潮。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提出后,就要去检验它;用翔实的材料、严密的推理、直观的实验去支持或推翻它。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探究。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给予暗示。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学生经过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发现不管产成品有多少辆摇摇车,各个步骤应该计入产成品的成本的份额是等于产成品的产量乘于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的数量,再乘于该步骤单位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各步骤完工产品费用实际是各步骤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那么各步骤在产品费用是什么?布置任务:给出三个步骤狭义在产品的数量、半成品库半成品数量及最终产成品数量,请确定各步骤的在产品数量?学生通过阅读广义在产品的涵义,观察儿童摇摇车的生产流程图,尝试确定第一步骤广义在产品数量,容易想到第一步骤的狭义在产品,想不到第一步骤入库的半成品,也想不到已转入第二步骤装配的在产品,更想不到已转入第三步骤装配中的在产品。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其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这是一堂课的结尾。大胆假设和严谨的验证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用专业术语、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要总结出规律,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要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还要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中,学生建构了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广义产成品及广义在产品的意义后,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从而理解约当产量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应用的计算原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接着,教师分别设置出一个半成品入库和半成品不入库的装配式多步骤的案例,要求学生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完成知识的应用迁移,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了本次学习的内容;最后通过老师点拨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出新问题,为下节定额比例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的应用学习做好准备。

三“、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条件和根本性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就越高。“探究式”的精华所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总会太急于追求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结果,给予学生太多的引导,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过程的主体性。这样一来学生减少了发现过程的新奇感、快乐感,也就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失去了它本身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探究。当学生们的探究欲被引导出来后,教师就已经不必更多的引导,他们也会本能、自主的去寻找答案了。

(二)把握好激励原则

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温和的鼓励和指正,一个亲切的微笑和手势,都能使学生变得勇敢、自信。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3

(一)过程性特征

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学生一方面能够进行自主地探究,另一方面还能合作交流,要时刻准备发现问题,要详细记录问题并从中找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探究性学习需要重视问题探究的方式和流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以及构成能力的手段。由此可见,探究的过程并不是局限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方面。

(二)探究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大胆表达出来,同时教师鼓励学生随时产生质疑,即使是对教材产生质疑,也完全可以,要敢于和教师进行争辩,要在争辩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问题式探究学习是将探究问题作为主体而展开的知识重组。

(三)创新性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探究,不但要在探究过程中将“旧”问题解决,还需要在产生“新”问题的阶段进行不断探索,要让学生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索问题,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创新。

二、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培养出个性化和创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于勒经历了一富一穷的过程,刻画了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改变,凸显了小资产阶级极其虚荣的心理表现。教师可以提出“于勒为什么要写信骗菲利浦夫妇说自己发财了”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扮演角色,体会当时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

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互动”和“对话”作为基础,同时将问题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可以使学生们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将问题解决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师有必要利用对情境的创设,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点拨,组织探究活动,特别是在归纳反思、探究研读、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更有必要利用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四)探究学习的关键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5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唤起学生探究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不断的发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若出现失误,应及时地向学生致谦,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另外,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主动探究。最后,要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探究式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的知识,那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知识点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之中,发挥自主性,自主挖掘潜力,积极地投身于探究过程之中。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活动;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理念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

儿童是与绘画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画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绘画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绘画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美术教育失落了“探究”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美术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探究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术课程改革针对我国中小学目前美术课程的现状和弊端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目标的核心就是“探究”。

我们应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一、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把握美术教学“探究式”的实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探究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探究教学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把教师从“范画”、“授技”的领位上拉了下来,不在做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要根据学生在绘画技能和技巧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在此我引用《学会生存》一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师生角色:“教师的职能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

(二)体验:美术探究学习的心脏

我们在想象画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儿童个性发展。构图、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术学习的重点,而强调的是“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锤炼悟性。

二、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操作

(一)情景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我常与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比如说在教《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我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太阳”王国里,里面居住着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形状各异的太阳。这就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太阳公公真有这么多的形状吗?它到底“长”什么样呢?学生有一种迫切地欲望想指导,想去探究。

(二)感悟艺术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艺术元素,要求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把教学过程变成“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空,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

例如,在教学《陶艺》——泥条塑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怎样搓出又细又均匀的泥条来,课堂异常热闹,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搓泥条的正确方法。

2.把教学过程变成“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

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在教学“陶艺”时,我提供了各种造型的陶艺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学习的“再创造”。

(三)合作探究发展探究能力

美术课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构建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这种环境既要具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又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

主要形式如下:

“学生”发现问题——分组合作研究——大组汇报交流——探索成果答辩

“教师”引导提问——参与帮助指导——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引导共析

这种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互相吸引的、深入的,而不是基于教师权威的慑服力的、被动的、机械的。

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

在上《五彩云南》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云南,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上网找资料,分别从云南的名胜古迹、天气情况、风土人情等一系列有关云南的资料进行查找。然后把各组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学生一起行动了起来,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四)激励评价促成探究习惯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同时要组织巩固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果,巩固学习的成果,把知识建构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作业形式可根据不同探究内容确定,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之余巩固和扩大知识,这一过程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第一、是形体语言的评价。即教师的动作、表情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有的时候坚起大姆指,有时食指与中指打个“V”。形式简单,作用不小。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口头语言的评价。注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开放性,语言也可以适当夸张。如:“青出于篮而胜于篮”,“你是未来的艺术家……”等。一位女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在那节美术课上,内向的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老师叫我的名字,我真高兴,急切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突然由于紧张又忘记要回答的内容。真担心老师会批评我。可是,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别着急,想一想。’我紧缩的心放开了,片刻后,我流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说:‘很好’。我真要感谢老师给予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励。”

第三、实物评价。给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如小红花、喜报、加星行动等。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7

一、实施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注意对课后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学习的数学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外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8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三、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1、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2、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的,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领悟,整理成卡片④“华威先生的忙和为什么忙?”

(5)生成新问题,布置新的任务。

3、课后独立学习

(1)独立完成新的任务卡片⑤“作者怎样写华威先生的忙?”

(2)整理归纳学习成果,网上学案。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

2、教师是指导者,在学生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介入二次,

①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②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

3、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学生第一次独立自学,收集资料,质疑注悟

教师介入对学生自学成果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学习处理信息

生成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

深入注悟,探究交流

学生第二次独立学习,解决疑问,整理成果,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质疑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探索精神为目的,具有主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知识爆炸性发展的当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长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中职语文教师对此均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本文将从原因、路径两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展开讨论。

一、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低。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大多因成绩落后而无法考上普通高中,为了未来能够在社会生存而不得不来到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故而这一群体对于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带有强烈的不满和厌恶,主观上拒绝学习;客观上也存在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素养低下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急需寻求解决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的有效办法。(二)传统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当前需求。传统语文教学主要由老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具有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简陋的弊端。而无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还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考量,都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所以之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展趋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标,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弥补传统缺漏,改变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三)探究式学习符合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中职教育在于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培养学生掌握优秀的职业技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未来就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在更为简单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并可以通过质疑思考、自主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和专业素养,与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紧密贴合。

二、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路径

(一)创设情境,自主参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中职学生更是如此。[1]要想解决学生主观学习意识淡薄、客观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就包括创设学习情境,以课本为基础,为学生创造科学生动的学习情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浸入式教学”,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语文教学中,课文《项链》是法国莫泊桑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认识到小说所蕴含的深意,在领会中心意思的同时,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针对类似上述中职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内容复杂,文章主旨深刻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行演绎小说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参与表演,切身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小说主要人物有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尔,以及女主的朋友,舞会上的嘉宾,向罗瓦赛尔放债的高利贷者等。女主及其丈夫的表演人物由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推荐,其余配角演员选择五到六名同学,由同学们自告奋勇或相互举荐,老师作为旁白在一旁解说,剩下的同学作为观众欣赏课文的真人表演。表演的同学们可以直接拿上课本根据角色分配进行对话,用围巾或纸条代替文中的钻石项链,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有趣的对话表现出小说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在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评价小说中的人物,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也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设想,如果自己面临文中的情况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经由上述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参演的同学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感受那个时代小资产阶级生活的波动和混乱,让旁观的同学通过观看表演,认识到当时盛行的虚荣之风及其危害。让所有同学在教师所创设的生动课堂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趣味与生命力,并由此主动探求其背后的深刻含义。(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从来没有真正的所谓标准答案,教师在授课期间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包容并认可学生所言。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在不断地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敏捷思维。例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一篇课文《不求甚解》,是马南邨所写的议论文,表明了“重要的书应反复阅读,多次领会”的道理。事实上,很多人对于不求甚解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课文所写也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就“不求甚解”这一词的理解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课文作者观点和不求甚解一词的创作者陶渊明的观点——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为例,让同学们对上述两种观点提出问题,如“依据陶渊明的观点,小说和语文教材都是读物,都只需要领会精神即可吗?”“何为读书的精神实质?”。同学们也可以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设问,如“什么才是重要的书?是教材书重要还是世界名著更重要?我认为漫画杂志能让自己放松,为我带来快乐,难道它就不重要了吗?”甚至可以角度刁钻:“我在考试的时候发现阅读题的文章对我起到了很大的人生启迪,在这种情况下我应不应该反复阅读,多次领会呢?”中职学生虽然文学素养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具备多元的思维角度和学习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头脑相当聪明,能想到常人所不可及的地方。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时绝对不可以依个人判断随意否定学生想法,而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说明他提问的原因,如果是有理可循、有据可依,那么应肯定并夸奖该同学的发言,并聚集全班智慧一同寻找合适的答案;如果是单纯的逗趣,也不要指责批评,可以顺着同学的话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活跃课堂气氛,给予所有学生敢于在课堂发言的信心。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问,实际上也是在紧随老师的讲课思路不断思考,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教师所授知识,并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发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全面评价,反思进步。提高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基于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3]评价是探究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状况、学习心态有一定的了解,利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改进和开展;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近期变化与表现有所感知,发掘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补正。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则需要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具备广度和深度。在评价时,应做到两个“全面”。评价内容全面: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过程及结果都要有所涉及;评价方式全面: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收集周边同学和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评价。评价应实现精准有效,而非过分频繁开展评价活动,让学生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的内容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近期实际学习过程,除了学习表现,成绩波动,也可以记录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完善自我的付出,未来就业的方向,人际交往的进步等其他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表现、人际关系、主观心理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认识自我。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采取书面评价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阶段性学习评价手册,让同学们通过文字能够更自如放松的表达个人观点。前几页记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每名同学可以找一到两名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同班同学,彼此写下对方近期的变化,如语文课上发言次数增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如果找不到朋友帮助,可以将手册交给班干部让他们对自己做出评价。接下来由学生本人对自己做出评价,可以记录本人最近学习上的进步和收获,也可以写下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最终评价,用较为委婉的语言写下有关每名同学近期学习方面的进步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果学生在手册上写下疑问,也可以对此提出建议。在评价完成后,专门留出一节课让同学们翻阅自己的评价手册,进行反思,制定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三、结语

开展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应基于语文教学特点,从中职教育目的出发,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多元思维,进行阶段性评价让学生不断反思进步,让中职语文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学习基础,最终实现中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永彪.浅谈职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12(002).

[2]蒲鹏飞.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码设计(下),2019,000(006).

探究式学习范文篇10

从上世界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就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自主学习也就表现为不同的含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主要观点如下:其一,根据自主学习的范围,分为广义和狭义自主学习。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体自主学习。而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二,根据学习的各个方面综合定义自主学习的本质属性,即从横向角度给出定义。其代表人物如齐莫曼,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结果,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其三,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即纵向角度给出定义。美国人缤特里奇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其四,我国学者庞维国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完整定义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认为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综上,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定义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通俗的讲,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自主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和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1.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使情境具有趣味性;2.从问题中创设情境,使情境具有启发性;3.从错例中创设情境,使情境具有针对性;4.从悬念中创设情境,使情境具有引导性;5.从疑惑陷阱中创设情境,使情境具有主动性。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在课堂上,不应该是我们教师教数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自主探究过程不一定非得学生独立完成,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和思考,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一对一”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思路、见解,并及时指导、点拨,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采取这种形式不但好学生的思路更加准确、敏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帮助下,丢掉了胆怯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又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学生学情的第一手材料,以便采取恰当的策略手段来调控课堂气氛,让整节课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的激发,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发地想要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喜欢数学,更好地学习数学。

作者:张桂生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