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06:25

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1

【关键词】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发现学习法;语文教学

一、发现学习法概述

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中,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并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发现问题”才能打开新思维,但是问题不仅仅是“发现”新知识的开端,也是“发现学习”和“发现学习课堂”整体的主要脉络。在初中学习阶段,刺激学生使其“主动探究”学习,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思考”等方法,提出合适的,对语文学习思维有一定启发的问题,让学生“想发现”并且“能发现”语文中的新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求知欲和胜负欲等,而不在于“逼迫”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隐性,需要学生主动观察,认真思考,并且联系学过的旧知识才可以获得。因此,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发现学习法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和规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耳口鼻手等感官探索出的学习结果和亲历的学习过程,则要比通过学习别人发现的知识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这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重新发现”形成的新过程,也是发现“新知识”并获得发展探究性思维的学习过程。但是,“发现学习法”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呢?所以这一研究需要把重点放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推动发现学习法在语文课堂教中落实。

二、发现学习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改理念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仅包含基础的育人目标,还包括高层次的育人目标。因此,学习方式亟待转变。在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影响下,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更适合学生学习。而发现学习法是布鲁纳(朱峰,2008)提出来的新的学习方式,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知识结构的思想,提倡“发现”学习,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学习的问题。这一理论契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按照特殊规律去观察事物,从而去表现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或者由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发现有关事物的知识,并且运用在实践中。

(二)有利于师生课堂互动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因此在课堂中学生死气沉沉,只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于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提不起兴趣。而运用发现学习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增多,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也会变得快乐起来,从而爱上语文学习。比如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范围广一些,让学生去“发现”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知识,“发现”好词好句,对以后的写作有所帮助,增加师生课堂互动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发现学习法在中学语文课堂运用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会出现教师把控课堂,进而削弱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产生压抑感,丧失课堂积极性。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转变自我角色。而教师角色的转变首要问题是转变教学方式,关键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这里的教育观念包含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看法,对教学行为的看法,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对学习方式的看法等。1.适度点拨,发现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学习主体。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成为死记硬背的工具。其次,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相关的学习材料,而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深度学习研究。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生活实际提出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只给线索,而问题则由学生主动发现并且提出。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通过荷塘美景的展示,促使学生提出疑问,这篇散文是写景散文吗?仅仅只是为了写荷塘美景吗?散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去赏荷塘美景呢?教师适度地点拨,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其深层内涵,发现学习方法。2.创设“发现学习法”情境教学,发现联系教师应该创设“发现学习法”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从而通过语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联系不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我们发现,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方法可以建立起联系,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内容,将“相互联系”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有效”知识。通过观察分析相关材料,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把观察到的知识进行“再研究”,然后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探究,获得新知识,为学习目标——可能是“意义”也可能是“方法”而努力。从语文学科方面来看,语文中每个字眼、文段和意义都是与其他的字眼、文段和意义密切联系的,按照这个学习规律,发现联系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再创作”,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发现联系,可能是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规律与学科知识规律之间的联系,也可能是“已有的”学科知识与“未知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比如在学习《背影》这类散文的时候,可以创设亲情情境,让学生用发现学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现课文间的联系。3.补充纠正,发现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形成认知结构,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可以应用到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情境里。但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有的学习内容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慎重制定教学计划,避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并且通过补充拓展一些相关知识,或者纠正学生一些学习,使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继而真正爱上语文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理解“祝福”在文中的含义,还应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来理解它的引申义,也寄寓了作者鲁迅的“祝福”。祝福广大妇女同胞早日得到平等的权力,祝福中国大地早日重现幸福的光辉,从而使学生发现这类文章间的规律。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的完成学习课题。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去深度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了。时间久了,学生就习惯了被安排。而面对这种情况,应该转变学生的观念,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比如在学习中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课题,而学生自己设定相关问题,老师只负责准备验证假设的资料,更多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好奇心,培养起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此外,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蕴藏“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老师只是一种“媒介”,用来联系问题和学生。在学生发现问题有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指导,或者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规范。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发现“语文问题”,教师仅仅是学习的辅导者。主动发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迈出“语文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步伐。当然在自主学习环节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不是不加限制,让学生散乱地发现。2.合作学习而在学生合作发现环节,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要进行指导。并且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而不是整堂课都让学生去讨论,并且在合作发现学习阶段不是说课堂由学生主导,放任自由,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合作讨论,而是说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合适时机进行合作讨论。语文课堂中有争议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比如学习《背影》课文时,有的同学认为父亲很爱儿子,为了节省时间翻越栏杆,去买橘子给儿子吃;有的同学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类问题,教师就可以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理解,爱上语文学习。3.探究学习学生在运用发现法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深度,而不是进行肤浅化的发现。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给学生以及时、适时的指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的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能否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发现学习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发现学习法,需要取长补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争取让发现学习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高慎英2006《“发现学习”的秘密》,《当代教育科学》第8期。

朱峰布鲁纳2008《“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昂红丽2015《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5期。

顾之川2016《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

郭家海2016《语文核心素养及其落实》,《中学语文》第Z1期。

陈敬2019《促进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变革》,《四川教育》第20期。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2

何谓合作学习法呢?所谓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克服教学重难点问题,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中通过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合作学习任务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合作学习法具有合作性、探究性等典型特点。通过运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放矢的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二、合作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合作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究竟如何运用才能更好发挥成效呢?对于此点,业界早有探讨。结合自身对合作学习法的理解,认为合作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应从如下几点做起:1.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为便于在课堂中组织初中生开展合作学习,初中物理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之前,最好应提前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术界普遍认为,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应在2~6人之间。低于2人显然无法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而多于6人则很容易致使部分小组成员无法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所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应尽可能控制在2~6人之间。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小组成员的物理学习成绩、性格及性别等,应尽可能存在差异。这样的做法可让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尽可能容纳更多特质的学生,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帮助。为便于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竞争态势,初中物理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尽量让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整体实力趋于一致。当然,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具体如何分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若需要探究的合作学习任务极为复杂,最好采用教师分组的形式。如若需要探究的合作学习任务相对简单,并不是非常重要,则可采用学生自由分组的形式。2.合作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对合作学习法有一定研究的业内人士均明晰,合作学习的开展具体围绕相关合作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灵魂。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决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应在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方面多费脑筋。在多年的合作学习法运用实践中发现,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应做到难易适中。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达到基本的合作学习目的。例如,执教“声音的特性”时,初中物理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即属于难易适中的范畴之内。乍看上去,这个合作学习任务并不难,但通过简单探究又无法快速解决问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探究下,经过几分钟的合作探究,可有效解决该合作学习任务。具体的合作学习法运用实践表明,较为简单的合作学习任务会让初中生无法产生挑战性,而较难的合作学习任务又会让初中生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二者均不利于调动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参与积极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应尽可能做到难易适中,接近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3.合作学习过程的科学引导。在具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是极为重要的,但初中物理教师的科学有效引导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观摩其他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时发现,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便任由各小组成员自主进行合作探究,而物理教师则站在一旁或坐在一旁,并不会关心学生的合作探究进程。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促进合作学习运用有效性的提升。为更好促进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巡视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并给予同学们的合作学习予以适时有效指导。例如,在完成“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合作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虽然在积极展开探究,但却始终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看到此种情况,物理教师请该小组成员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引导,该小组成员逐步发现:响度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相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在此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的有效引导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总而言之,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合作学习上的难题。如果学生长时间无法克服这些合作学习难题,他们的合作学习也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同学们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巡视并给予同学们的合作学习予以科学指导。4.合作学习成果呈现与评价。待各合作学习小组相继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初中物理教师应引导各小组成员有条不紊的、按照一定顺序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完整呈现在全体师生面前。为便于合作学习成果的呈现,初中物理教师最好要求各合作学习小组派一名发言人进行合作学习成果呈现。发言人必须口齿清晰,逻辑能力较强,能够将本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完整呈现出来。待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呈现完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后,教师可要求本小组成员进行自评,要求其它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最后,再由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统一评价。初中物理教师在对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时,应将评价的焦点集中于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应将评价焦点集中于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表现上来。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引导初中生明晰如何更为有效的参与至合作学习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在对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通过赏识性教学评价的运用调动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法的科学运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要想真正取得理想成效,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合作学习法组织和运用过程中多花心思,还应积极动用自身教学智慧应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动态生成。只要初中物理教师真正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运用,合作学习法方能真正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姜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骆有金.基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新校园,2017,(08).

[3]保成德.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开展[J].学周刊,2017,(17).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对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却未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此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重要意义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正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探究来一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始终坚持将小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欲望。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肯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小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小学生进行本课时知识内容的汇报总结时,教师并不是很放心将教学课堂交给小学生,经常会要求小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汇报总结,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毫无实质上的意义。当小学生自身的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缺乏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应用目标。很多小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做些什么,导致教学课堂缺乏秩序。组员分工不够明确。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组员成为“看客”,而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组员却忙碌不堪,各组员的分工悬殊较大。教师布置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或者设置的问题探究性价值较低,并不值得花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上这些都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存在的问题,其严重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法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必须积极地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新课改全面实施以后,小组合作学习法被小学数学教师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位置的僵局,但是若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价值,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收获,就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一定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这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可以促使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更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促使小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做什么,以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教师应该在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了解克与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并能够灵活地转换,促使小学生建立起重量意识。随后,教师可以将整体小学生合理地划分成若干小组,并准备好两个电子秤,其中一个电子秤以克为单位计量物体的重量,另一个则以千克为单位计量物体的重量,教师可以拿两个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电子秤上,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抢答正确的得1分,抢答错误的则需要扣2分,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让小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因为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所以他们为了赢得比赛,通常会聚精会神地盯着电子秤,并迅速地转动脑筋,开始转换计量单位,同时比较大小,进而得出答案。通过这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时机要恰当,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法越来越认可,这也是新课改实施后取得的效果比较成功的结果[2]。然而,部分教师在实践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比较盲目,只要有问题出现便让小学生进行小组内部的探究与分析,久而久之,小学生便会觉得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均较为枯燥、乏味。为避免形成这一僵局,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如果通过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鼓励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和完成,而不是依赖其他力量。团队合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很重要。教师一定要设置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重要价值。否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热闹,但是小学生的收获却少之又少。另外,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一定要明确规定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遵守纪律,避免讨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以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划分小组,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准确地把握恰当的教学时机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从而切实地提高小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婷.探究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3):169-170.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4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深感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压力,更是“人才”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为两种竞争形式,一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的政治思想理念,更有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同时又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几年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对当前小学常识课的教学有了以下几点熟悉摘要:

1、常识学科仅仅使学生把握一般的知识还不够,必须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握能力比把握知识更加重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比了解结论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的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情趣。教学活动的内容除了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要有必要的横向拓展和渗透。

2、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培养,喜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用思维引导实践过程,做全面的加工、分析,再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才算对事物性质有了真正的了解。

3、传统的教学方法太偏重知识教学。表现为教学时过分地重视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知识;重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的第一熟悉重视不足,对学生的“主体”功能熟悉不够。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采用“讲授法”,结果自己讲得很累,效果确不好。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懒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4、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应该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不能单靠填鸭式的灌输和注入。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能指导学生学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讲得少,做的少,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自行探究、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日复一复,就有可能成长为勤思索、会思索的人。学生的行为活动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价值应评价为

学生的参和度×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教学投入。

针对这一评价体系中的三者关系,我在小学常识五年级中进行了对比实验。试图探究“学生学习喜好、记忆力、语言会话能力”和“学生主动参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课题设计和实施

1、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对象摘要:五年级一班、二班、三班

实验时间摘要:第一阶段从99年10月初到12月底

实验人次摘要:165人×4次

实验方法摘要:对三个平行班中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2、实验实例

现举小学常识第九册《东北林海》课实验过程如下摘要:

一班采用纯粹的“教师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不给学生独立思索和讨论的时间。

二班选用现今为教师们普遍使用的“一般教学法”。课前教师预备三组小组讨论题(附1)。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自学课文、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

三班采用“主动学习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课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了解“东北林海”哪些知识?各小组派代表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进行一定的整理。然后让学生思索这些知识的来源,教师提供学习媒介——地图、录像、有关书籍等,学生分组学习。最后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

三、教学效果调查及探究

1、教学效果调查。(其余三堂课调查结果附后)

二天后对三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1)、书面记忆力摘要:在纸上写出学习《东北林海》一课后,你了解了东北林海哪些知识。

(2)、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摘要:说一说你知道的东北林海。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摘要:

教学方法学习喜好参和面师生时间比书面记忆语言平均长度

一班教师讲授法较低10.9%①7摘要:14.8个/人16字/人

二班一般教学法一般%26gt;90%②1摘要:16.1个/人21字/人

三班主动学习法较高100%②1摘要:4.56.5个/人28字/人

①指回答新问题学生/全班总人数。

②指参加小组及班级讨论的人数/全班总人数。

2、探究结果(以《东北林海》一课为例)

讲授法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局限于单向活动,师生时间比为7摘要:1,这“1”也仅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尖子学生间的对话。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受累并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没有能调动学生用耳、眼、手、口等各种感观参和到学习中去,致使学生学习喜好低落,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相对较弱。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假如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教学条件再好,他们的主体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从课后调查来看,“纯粹讲授法”教学效果较差摘要:“书面记忆”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1.3%,比“主动学习法”低了26.2%;语言长度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3.8%,比“主动学习法”低了42.9%。如此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在知识记忆和语言会话能力培养上均不如后两种方法。

一般教学法摘要: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时间比为1摘要:1左右。教师依靠三组新问题紧紧引导学生参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也有较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控制下主动参和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少走了弯路。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法能较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静态目标,缺少学生能动的反映。殊不知学生在依托教师的教,获取知识时,他们的身心还有自主的需求。一切的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重新发现,真理也往往深藏于繁杂的事物之中,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生才可能发现它们。而敏锐的洞察、创造才能,正是来日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

主动学习法摘要:最大的优势是着力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师生时间比达到了1摘要:4.5。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行为,增加了大量自学环节,突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汇围,突破了以往教学中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小范围个体性的静态沟通。学生全员、主动的交往,使交往形式多样化,强化了个体和个体、个体和小组、小组和小组、小组和集体的交往,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和学习,参和交流,参和合作竞争,使主动参和学习面达致到100%。心理学的探究表明摘要: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概率最高。学生面对面而坐,小组人数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轻易参和讨论,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也轻易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喜好和成功的喜悦。“主动学习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讨论、合作交流、自学等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征,也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记忆比“纯粹讲授法”高35.4%,比“一般教学法”高6.6%;“语言长度”比“纯粹讲授法”高75%,比“一般教学法”高33.3%。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会话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有很好的锻炼。正如刘默耕老师所言摘要:学生学习后的“输出”不是简单复现教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而是要远远多于、高于老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也就是说“效益”远远大于1。

四、结果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聪明、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来看,“主动学习法”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1、从教学目标看

现代教育确定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目标体系。“主动参和学习法”使达成的教学目标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法注重的是片面知识的教育,置学生全面的发展于薄弱的位置。而且在智育方面,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只是试图把学生塑造成统一化、模型化的标准件,压制学生的个体精神,迫使学生屈从于他们的价值观,依附于他们的教学准则。这样的教育观是对现代人性和人的发展严重的压制和摧残。在教学中,不信任学生的创造力、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一味地只运用单纯讲授法,必将泯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学习法”把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学精神、主动参和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力求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协作、感受挫折和成功,能在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协调的发展。较之其它教学法,“主动学习法”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生命、有选择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优化了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始贯穿着培养学生主体性这的主线,更注重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2、从教学方式上看

“主动学习法”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了单一的传统模式。把知识传授、人格发展、能力创造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融会贯通,突破了各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的界线,使目标体系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学习法”在教学任务的提出时重视了自我教育意识,用学生的主体思想来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于教师设计新问题,学生完成新问题的教学方法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主动学习法”把大量的自学协作、讨论探究引入课堂,突破了以一问一答,师生间对话的局限,增强了激励性、尊重性、参和性、信任性和发展性。重视让学生躬身实践,使他们加深心得、养成习惯。“主动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重视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必须以语言为媒介,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中,说话的机会多语言的长度自然会增长,会话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通过语言的表述,知识印象就会加深,这样的知识不用背也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中,经久不忘。可以说注重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培置,定能使学生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强、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教学结果来看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资源探究学习方式服务人才

整合网络多媒体资源为探究性学习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整合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她的横空出世,震撼了整个教育界。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催人深层次的思考。她的实施将是教育界一次全面的、深刻的、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是一个适时的全新的提法;而探究性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了新理念的新学法。提到课程资源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寻找便捷、资源丰富、感知形象的网络多媒体了。它那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信息储备;它那多姿多彩、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它那呼之即出、随心所欲的查阅功能,无不令人称绝。我认为它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双点并支的最具影响的课程资源支点之一。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为起点,以学生亲身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为过程,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为中介,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归宿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其它学习方式无可比拟的。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要不能怎么会有偏正词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探究性学习也确实应该成为培养高素质未来型人才的核心学习方法,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因为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求知领域的不断探究中获得发展的。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国民对未知领域没有探究的意识、精神、方法和能力,这是国家的悲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应具有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探究欲望——诱发学生质疑——辅助学生释疑——唤起学生辩疑意识——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那么怎样整合最具影响的网络多媒体资源为最具终生和时展需要的探究性学习服务呢?这是我近年来教学上的一块心病。有心病倒也不是坏事,我四面出击寻求“对症良方”,现在总算摸着了一点门道。

一、利用网络多媒体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就必须先激活学生的心境。激活学生心境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导情入境了,而导情入境的方法有许多,诸如:以展现生活导入情境,以演示实物导入情境,以再现图画导入情境,以表演体验导入情境等,但我认为运用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导入情境不失为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多媒体能有效地再现课文内容所描绘意境,使学生产生认知课文所需的情感基调的心理场。学生在心里场的作用下,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会产生一种急于追索人物命运,寻觅自然神韵,猎取未知信息的失衡心境。这如同为后面的教学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如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一页课件来创设情境,一个人物角色在秀美的山间、欢闹的溪中穿行,鸟语猴鸣不绝于耳,他畅快淋漓,大有游了此景不慕仙感觉。学生看了也是心骋神往、乐不可支,对山的亲和力油然而生,他们急不可待想认识它。这就为探究课文内容做好了情感的“定调”和内驱力的“动员”。

二、利用网络多媒体展示场景,诱发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有人戏称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而外国的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沟通历史,纵观一些重大的科学发明,也是因疑而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富有价值。探究性学习法正好顺应这种思想,它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为起点的,所以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后,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工作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直观形象有趣的优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展示了这样一页课件:一个游人在索溪峪山水间游历各处景点,一个问号却悬于他的头顶。正当学生看得尽兴时,我将课件定格了,旋即抛出一句话“假如你是这位游人脑海中会跳出一个什么问题”。这时,和景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学生那肯袖手旁观,个个跃跃欲试:“我现在是在仙界还是在人间呢?”“这索溪峪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生成的问题之多,问题之奇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教学《捞铁牛》这一课时,我也播放了一页课件诱导学生质疑。起伏的山岭之间蜿蜒着一条黄色的河,一个悬空的变形“捞”字上垂下一根绳索,绳索的末端系着一个铁钩,随着绳索的延伸下降铁钩沉入了水中,“捞”字在河面上游荡,像是在寻捞着什么?(“捞”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横折钩,我把它的折笔变为了一根绳索,把它的“钩”变为了铁钩。)这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你想问什么?顷刻间,全班学生都把自己的小手举起来了,有的问捞什么呢?有的问为什么要捞呢?有的问是怎样捞的呢?……经过这样反复的诱导训练,学生不但提高了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质疑问难的意识,还逐渐形成爱问的习惯,体验出了发问的方法,发问的契点(于文题发问,于教学重点处发问,于教学疑点处发问,于课文“空篓”处发问,于课例特色处发问••••••)。

三、利用网络多媒体提供信息,辅助学生释疑。

寻求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法的重要一环。这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释疑的方式,是自主释疑,还是合作释疑;是相机合作,还是持久合作;和谁合作,多少人合作,一切随缘随愿。他们也可以自由制定释疑的策略,或诵读有关内容,或查阅工具书、网络,或操作表演,或实践体验,或联系实际生活;分几步释疑,各步做什么,一切遵从学生的个性文化底蕴、个性情感、个性经验、个性选择。但讲究的是,学生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自己释疑策略,力求使自己释疑的策略更严密更合理;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思维要有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创造性。在这一环节中网络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各种信息素材,学生可以在Intelnet网上或本地硬盘上查找、收集、处理信息,辅助问题的解决(一般我事先会把相关的信息分门别类地放在一个本地硬盘的文件夹中,供学生上课时查阅、调用。)。如教《清明上河图》时,我就组建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信息库”文件夹,内置7项内容:1、《清明上河图》全卷(由卸载的43幅画拼接而成),2、《清明上河图》三部曲(《市郊》、《汴河两岸》和《街市》),3、张择端塑像和简介,4、绘画背景,5、词语解释,6、名人评价,7、摹拟景点,8、课文朗读录音。这样就为学生个性化探索提供了便利,为自主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在释疑时可以随时调用相关的信息素材。只要能坚持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地亲身去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就能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搭建“舞台”,唤起学生辨疑的角色意识。

辩疑是学生全员参与,展示自己对问题思维结果的过程。它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开阔眼界;它能使问题的答案更趋明朗、合理、全面、完善;它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它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综合运用。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发展。要达成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开放课堂,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充满灵性、充满激情、富有生成创新的课堂氛围,要悉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2、利用多媒体渲染环境,促发学生角色意识,激起学生交际的冲动。如教学《画风》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你们会画风吗?这时候,学生是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段风的音效,一个个学生变得屏息凝神了。“风”止后,我再问学生“刚才你们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这时学生的发言就像迸发的火山:“我脑海中出现了地上的纸急速翻滚向前的画面。”“我脑海中出现了树点头弯腰的画面”……再如教《清清的溪水》这一课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自然地分成了兔子、象、野猪这三群。随着课件场景的转换,学生们与这些小精灵们是同忧共乐,辩疑解惑就像是自己的事一样,个个涌跃。这就是角色意识产生的效应。

五、利用网络多媒体再现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师生;关系

生本理念的实质是从教师为本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探究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从中挖掘语文知识的潜在乐趣,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有效转变对语文的刻板观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在生本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知识也会变得更加扎实,能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完成三观的调整和优化。

一、完善课前导入环节

课前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不可忽视影响,教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导入方案的完善上,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水平的提升。课前导入可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设计教学方案,二是针对学生预习问题调整教学途径,两者缺一不可。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多次探究语文教材,将重难点提取出来,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提高学生语文理解效率,同时教师要根据生本理念,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通过课余时间的交流了解每个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将其添加到教学方案中,弥补他们语文知识框架上的不足。教师在小学教学导入环节是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把自己的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在正式教学中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碰撞,能及时解决他们探究过程中的疑问,防止下阶段出现类似问题。教师也要和学生成为朋友,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导入中感受到自身主体地位的发挥,主动融入课堂,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导入教学时,我会始终贯彻生本理念。在教学方案设计时,我会考虑到小学生薄弱的文言基础,将课文中的重难点单独拿出来,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进行讲解准备,保证学生理解效率的提升。接着我会在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将遇到的问题记住,在正式课堂中提问。通过完善的课前导入,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明显提升,主动参与到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中,这也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完善课前导入环境,将生本理念在课堂中进行体现,保证学生语文基础的巩固。

二、正确使用合作学习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使用效果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认同,它能提高学生语文记忆和理解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完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考虑到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合理使用合作学习法,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完善课堂模式,让学生语文学习更高效。小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表现欲,这能通过作品展示出来,教师在合作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抓住这个性格特征,鼓励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产生语文思维碰撞,选出代表来展示最终成果,将生本理念影响最大化。如何在合作学习法开展过程中体现生本教育理念也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这需要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保证他们的探究变得具有方向性,教师本身只需要起到指导作用,在小组面临不能通过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时给出专业建议,防止课堂时间浪费,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主动展示小组成果,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会重视合作学习法使用过程中生本理念的体现。我会先使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安塞腰鼓的场景,将其具体展示在他们面前,从一开始将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接着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安塞腰鼓》的本质内涵,分析腰鼓体现了哪些人民诉求,这个问题对单一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会互相交流想法,产生语文思维碰撞,在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下高效完成任务。最后我会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展示合作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做好评价反馈

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感悟,但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感悟方式,不是让他们体会教师内心所想,而是结合语文知识点产生自身体悟,丰富语文知识探究方式,一步步提高对语文的认知。因此,评价反馈变得十分重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感悟内容及时给出评价内容,保证他们的体悟方向处于正轨,而不是无病呻吟,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在相关内容的分析上。评价反馈的有效使用体现了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评价反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每个阶段起到的作用不同,师生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能给出具有指向性的评价内容,决定了学生下阶段探究方向;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主体都是学生本身,能弥补语文综合能力上的细小缺陷,这是日常教学中会被忽视的部分,有效满足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续期,将生本理念效果在评价中进一步展示。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物理实验;实效性

初中物理属于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积极融洽的学习气氛,能够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推动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快速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实验教学为例,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研究。

一、借助合作讨论,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合作讨论,以便找出最科学的操作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也能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用法及操作方式,并且还能了解实验中各种物品的连接方法。例如,教学“电阻的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怎样绘制电路图、怎样连接电路、怎样控制电流、怎样接入电流表等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绘制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电路图。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明确怎样通过电流表测量电流,怎样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头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实验思路,知道实验的过程及方法。借助合作交流与沟通,学生就会对实验方法进行详细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实验思路,最终扎实地掌握测量电阻的有效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获得更为理想的实验效果。

二、借助合作操作,明显提高实验科学性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物理实验操作,才能让他们掌握实验步骤及实验流程,才能让他们把实验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恰当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能力、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了亲自参与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会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共同给实验活动出谋划策,可以使得实验操作科学性大幅提升。例如,教学“电阻的测量”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各个小组先尝试对实验电路图进行绘制,然后在电路图的指导下将电流表、开关、电阻、电池等实验器材用导线合理地连接在一起。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完成连接环节之后,会发现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过小,或者存在反向偏转情况,这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不一致。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之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这样,能够使得学生扎实掌握各个操作步骤的规范形式,最终明显提高物理实验的科学性。

三、借助合作探究,明确实验现象的本质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个性化的视角看待实验现象,因而可能出现偏差。如果小组各成员对实验现象进行共同观察的话,就会从多个角度获得认知,更为全面地了解实验现象的本质。这样,可以有效弥补个人观察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本质进行客观理解。例如,在进行“电阻的测量”实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如果开关闭合或电流表指针超过最大值,灯泡就不会发亮,并且电压表与电流表都没有示数。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很多学生都存在疑问与困惑。教师可以指导各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看法与观点,分析出现该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接反了。鉴于此,学生有针对性地改变实验操作方式,再次细致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对各种实验现象的本质有了更为精准的掌握。

四、借助合作总结,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实验原理是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总结之后提炼出来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各种物理原理有更为准确的掌握,教师就要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分析、合作交流,借助相互沟通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认识,逐渐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例如,教学“电阻的测量”时,教师可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测量电阻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实验流程有更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在亲自操作实验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实验现象中的物理知识,逐渐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合作总结中会明确检查实验器材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实验活动顺利进行,在实验之前会备用一些实验器材,并认真做好实验数据的观察与记录,从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五、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快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物理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科学性,明确实验现象的本质,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晓谱.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09).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分类算法及效果评估。为比较属性选择的效果,需要利用三种分类算法测试属集:一个以样例为基础的学习法KNN,一个决策树学习法C4.5,还有一个概率学学习法朴素贝叶斯分类法(NaïveBayesclassifier)。KNN是以样例为基础学习法的一个例子,列举一个新的例子,KNN算法给最相似的一个或多个样例分配类别。根据样例间的差距计算相似度。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的分类精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区域(药时曲线下面积)评估分析模型的效果[3]。分类精度的研究原则,是使用最为普遍的原则。药时曲线下面积有着重要的数据特性。一个模型的药时曲线相当于概率,无论该模型中随机选取正样例的级别是否高于随机所选负样例[4]。一般而言,面积越大,模型越好。1.2数据描述。本研究使用的临床数据库来自于台湾中部的一家医学院附属医院,该院拥有110名医生、600个床位,以及每年60000件的门诊服务和10000件的住院服务。该数据集中有1498个样例。本研究收集的特征包括连续数据,如年龄、发病期、身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数据,如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病史、定期锻炼、日常饮酒、吸烟、自我护理、共病、血糖检测使用情况、治疗情况。ICD-9诊断码,共病分为五类:肾脏并发症、眼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血管并发症以及足部并发症。治疗方法分为三类,包括饮食控制、口服液以及胰岛素注射。决策属性A1C分为两个级别:认为A1C<9.0%是做到了良好的血糖控制;认为A1C≥9.0%是血糖控制非常不理想[5]。

2研究结果分析

实验中使用的血糖控制数据。通过使用信息增益、增益率、对称不确定性以及ReliefF评级算法的整套数据确定特征评级。数据集里使用三个连续特征,十个分类特征。四种特征评级方法提供不同的级别,明显地生产不同的分类效果。血糖控制前五个重要特征是年龄、治疗方式、自我护理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定期锻炼。C4.5分类法,KNN(k=1),朴素贝叶斯用于测试分类盒药时曲线下面积。我们使用十倍的交叉效度分析作为标准,预测带有固定数据样本的学习法分类法的准确性和药时曲线下面积。通过使用四种特征评级方法比较C4.5的分类准确性,使用五个和六个特征的ReliefF评级算法获得最佳的分类准确性为73.56%。KNN分类法中,使用四个特征的ReliefF评级算法获得的最佳分类准确性为73.56%。NB分类法中,使用五个特征的IG、GR、SU算法获得的最佳分类准确性为74.10%。与C4.5和KNN分类法相比,NB获得的准确性比C4.5和KNN模型更好。通过使用四种特征评级方式比较C4.5的药时曲线下面积,采用七种特征的ReliefF的评级算法获得最大的面积为6199。KNN分类法中,使用五个特征的ReliefF评级算法获得的最大药时曲线下面积为6251。NB分类法中,使用五个特征的IG、GR、SU算法获得的最大药时曲线下面积为6553。与C4.5和KNN分类法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相比,NB获得的准确性比C4.5和KNN模型更好。本研究意在探究血糖控制特征的评级,以及使用不同的分级法探究四种特性评级方法的效果。我们提出四种特征评级方法的一个对照,生成特性评级列表。结果显示,特征选择有利于改善常见学习法算法。研究表明,任何学习分类法都不能完美地处理所有情况。研究表明NB分类法和药时曲线下面积要比C4.5和KNN分类法和药时曲线下面积有更高的优越性。C4.5和KNN、ReliefF评级算法可以获得最佳的准确性和最大药时曲线下面积;NB、IG、GR、SU则获得同样的准确性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9

【关键词】发现学习;教学方法;课堂应用

一、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从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契合转换为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究,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这就对教师及学生都指出了历史学习的方向。一方面,教师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要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在自身预期的牵引下,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因而,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程中引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可行性方式。

二、发现学习法概述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法。那么何为发现?他将其定义为“并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而且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创设的学习情境,而自发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或者规律,学生自发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探究化思辩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将已有知识与内容同新发现的内容结合起来,并且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创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发现学习的课堂应用

那么发现学习的理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又是否适用呢?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承担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讲授法虽可在短时间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课堂更多被变成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学生接受的多少要源于教师所讲授的精彩与否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也就导致了本应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成为了争分夺秒记笔记的噩梦。而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者。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系列指导方针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毫无疑问,传统的课堂的教学无法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科学习目标,在传统的讲授灌输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得到实现。因而,在指导方针的规范下,我们应寻找一种可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培养自身思维能力的方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就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探索,这与发现学习法的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其优势在于思考问题和把握课堂的角度更加新颖多面,课堂的氛围会随之比较热烈,但可能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预期。其大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教学经验的和对课本把控力的不足,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授内容过多,课堂容量过大,为追求面面俱到而丧失了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读和突破。长期以往,就会不自觉地陷入老旧的讲授法课堂循环,虽课堂充满趣味,学生反响热烈,却无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抑或对发现学习法的解读存在误区,将发现学习法理解为放任不管,把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由学生,课堂中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学习,不加以引导。这两个误区都是新手教师最易犯的失误。那么发现学习法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使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讲述发现学习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在五四制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二册的学习内容仍为中国历史,其第一单元标题为《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此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隋唐时期的历史。在电视电影小说等多媒体媒介的影响,学生对此阶段的历史已有初步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趣味性也可有较大的提升。在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其由“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个子目组成。在课标的指导下,第二子目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已被弱化,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引导学生对遣唐使,鉴真和玄奘这三个事件有清晰的认识呢?在新一轮课改和发现学习法的理念指导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要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逐步分割由浅入深的了解。想要达成此目的,首要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在对一个一个问题的求知探索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把控。因而在第一子目“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问题创设中,我设置的问题为:1、什么是遣唐使?哪个国家派来的?代表人物有谁?2、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3、遣唐使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相同点在于答案可通过对于书本的阅读完成找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使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有初步了解,教师后续的讲解就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并且通过相应的类比方式使得学生对鉴真东渡有相应的了解,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再提出思维升华性问题,如这三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共同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或这三个人的共同贡献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对知识有初步了解,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对需强调补充部分进行讲解,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学习成果。此时的学习仅处于基础阶段,而思维提升性问题在此时提出可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步步深入,通过已有知识形成对思维性问题的考量分析。在经历这一系列流程后,学生不仅这三个人物的事迹有清晰了解,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对其共同与不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过程即是通过发现学习法完成实现的。

四、结语

历史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努力。因而在对课堂的探讨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需要提高对教师的“教”的关注度。但是,一直以来,对历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是比较注重教师历史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教"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的问题关注较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国家和社会要求培养的更多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从学术和方法上对历史教学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发现学习法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可使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有相应的提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的借鉴,提高教学的质量,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8.

探究式学习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实施路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中,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法就是在这时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出现了两个极端问题:一方面,教师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仍然以灌输式的单向讲解方法作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即使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教师也无动于衷。以上的这两种现象,都是对合作学习法的错误理解,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二)合作学习方法引入时机不恰当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理解不清晰,所以他们很难把握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引入时机。一些教师为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也没有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而不断地在不恰当的时机应用合作学习法,导致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低下。

(三)合作学习中分组不合理

在当前的教学情况中,也存在分组不合理的情况。教师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小组的均衡性,使得优秀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变得更加活跃,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使得学困生逐渐失去了发言的机会,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出现学困生越来越消极的情况。

(四)合作学习缺乏规范性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缺乏规范的合作学习制度。教师通常都会在提出问题之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课堂内的气氛会立刻被点燃,不过这都只是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言和讨论,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应该在合作学习中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或步骤做,然后教师又会在短暂的时间过后要求学生停止合作。在这样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很难从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开展教师培训学习,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他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也会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准确地理解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强劲的专业能力,那么小学数学的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反之,则会阻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不具备掌控合作学习课堂的专业能力,他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没有进行必要的了解,所以合作学习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转变教师的理念,突破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指导,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观摩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他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选取恰当的引入时机,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

在小学数学这门科目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而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或者是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从合作学习法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存在随意引用合作学习法的情况,在那些依靠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中胡乱使用合作学习法,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没有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因此,为了发挥合作学习法的最大效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把握住合作学习的引入时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教学重难点知识阶段,可以让各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巩固复习阶段,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法,让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梳理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而针对那些简单的问题和概念,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保证组内成员的均衡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不同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个体,他们会在数学的学习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能在分组时考虑学生的差异,进行科学的分组,就能使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当前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依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考虑的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这样的教学体现不出合作学习的优势,甚至会使学困生产生更加严重的畏难情绪。因此,为了保证组内成员实力和水平的均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将性格相似、水平差异不大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分组能够使优秀生在对比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胜负欲,而将性格内敛、不爱表达意见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延长他们的自主思考时间,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样的分组方式,使得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水平呈现一种均衡稳定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逐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提升合作过程的流畅性

规范的制度是实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创建了规范的制度并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才能使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加有序稳定,从而保证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通常只是为了完成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所以他们既没有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也没有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合作学习的课堂一片混乱。基于以上的情况,为了维护课堂的良好氛围,提升合作学习过程的流畅性,发挥合作学习方法的最大效用,教师可以制定规范的合作制度。在课前导入、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设置合作学习的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思考之后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实施合作学习的流程,避免学生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规范性,保证数学课堂顺利开展。

(五)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学习的反思与进步

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正向、符合事实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则会阻碍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欲望,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得是否活跃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方式,只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而忽视了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整合知识点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创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对他们进行积极正向且符合实际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教师可以扩大评价的主体,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不同小组间互评等方式,充分综合各方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阶段的发展,采取形成式评价和总结式评价,让评价机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能力、态度等进行评价。而在总结性评价中,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强学困生的信心、消除优秀生的自满情绪,教师也可以插入分层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的结构,让评价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合作学习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家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8(24).

[2]庄嘉娴.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

[3]曹声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J].才智,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