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3:31:11

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写意性测试;翻译能力;测试方法;信度和效度

一、引言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定期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进行测试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翻译曾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目标,翻译教学法也曾经盛行一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和双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翻译的测试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大型的测试中,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八级以及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翻译都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题目。然而,翻译究竟是什么,翻译能力包含了哪些方面,翻译测试的目的何在,如何设计翻译题型才能达到测试目的。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才能得到最满意的实现、这些都是翻译测试中需要理清的概念和重视的问题。本文着力分析翻译能力,并提出对翻译能力进行分析测试。以达到测试翻译能力的目的。

二、翻译能力分析

随着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交际法兴起,语言测试不仅仅局限于测试语言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即交际能力)(高兰生、陈辉岳1996:5-13)。翻译测试则是对译者综合能力的测试,翻译能力不是单一的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体现,而是一项包含了诸多因素的综合能力体现。

要设计出合理的翻译测试题型,首先要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不同的学者将翻译能力分解成不同的因素,这里笔者参考PACTE(ProcessoftheAcquisitionofTranslationCompetenceandEvalu-ation)研究小组的分析方法,他们将翻译能力分解成六个因素(PACTE1998and2000):

1、双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bothlanguages,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

2、语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3、转换能力(Transfercompetence,理解和再现);

4、职业能力(Instrumentalprofessionalcompetence,包括文献资源知识、新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道德);

5、心理生理能力(Psvchophysiologicalcompetence,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

6,决策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

其中,转换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关键。许多人认为翻译能力是个抽象概念,不便评估操作,人们通常采用主观翻译题型进行测试,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分。然而,对翻译采取分析型测试并不是无路可寻。根据PACTE的这一分解方法,结合实际的翻译测试,我们可将译者翻译能力分解为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推理能力、转换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若干单项能力。这些单项能力互为补充,整合作用于翻译过程。分析型测试就是将构成整体译者翻译能力的单项能力分别进行测试,以确定受试者的翻译能力。因此,在近年来的翻译测试中。逐渐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客观题型,即分析型测试,把译者的翻译能力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单项能力,分别测试。

三、测试题型的设计

翻译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翻译能力:启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技巧。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缺乏系统的说明和描述。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不同的语言系统提供给说话人以截然不同的规约意象、分析依据、建构原则,包括某一场景和行为的参数的突显程度,不同的图式和背景关系,不同图式化程度等,从原语到目的语,译者面临许多可供选择的翻译对等物,其中要经过一个极其复杂的筛选和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大脑机制。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和翻译问题进行考察,力争发现语言形式背后的理据。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问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

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大学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纠错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三、认知翻译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各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四、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翻译能力培养启示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关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经历的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包含六个观点:翻译体验性:多重互动性: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这种综合描述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公务员之家: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教学模式。它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翻译过程,关照了翻译中的种种语言之外的因素:现实、人、文本。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当下的情境、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人的立场、人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关照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反映到语言上的。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去看待翻译教学,我们会意识到在翻译课堂中教授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换技巧远非教学的全部,亦不是教学的中心。翻译教学还应包括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境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翻译教学在内容上应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板块:一是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认识原文一确立翻译目标,开展翻译活动一修改译文以实现既定的翻译目的:二是在“开展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中的人际关系,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和选择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不仅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能力范文篇3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定期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进行测试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翻译曾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目标,翻译教学法也曾经盛行一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和双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翻译的测试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大型的测试中,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八级以及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翻译都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题目。然而,翻译究竟是什么,翻译能力包含了哪些方面,翻译测试的目的何在,如何设计翻译题型才能达到测试目的。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才能得到最满意的实现、这些都是翻译测试中需要理清的概念和重视的问题。本文着力分析翻译能力,并提出对翻译能力进行分析测试。以达到测试翻译能力的目的。

二、翻译能力分析

随着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交际法兴起,语言测试不仅仅局限于测试语言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即交际能力)(高兰生、陈辉岳1996:5-13)。翻译测试则是对译者综合能力的测试,翻译能力不是单一的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体现,而是一项包含了诸多因素的综合能力体现。

要设计出合理的翻译测试题型,首先要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不同的学者将翻译能力分解成不同的因素,这里笔者参考PACTE(ProcessoftheAcquisitionofTranslationCompetenceandEvalu-ation)研究小组的分析方法,他们将翻译能力分解成六个因素(PACTE1998and2000):

1、双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bothlanguages,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

2、语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3、转换能力(Transfercompetence,理解和再现);

4、职业能力(Instrumentalprofessionalcompetence,包括文献资源知识、新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道德);

5、心理生理能力(Psvchophysiologicalcompetence,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

6,决策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

其中,转换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关键。许多人认为翻译能力是个抽象概念,不便评估操作,人们通常采用主观翻译题型进行测试,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分。然而,对翻译采取分析型测试并不是无路可寻。根据PACTE的这一分解方法,结合实际的翻译测试,我们可将译者翻译能力分解为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推理能力、转换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若干单项能力。这些单项能力互为补充,整合作用于翻译过程。分析型测试就是将构成整体译者翻译能力的单项能力分别进行测试,以确定受试者的翻译能力。因此,在近年来的翻译测试中。逐渐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客观题型,即分析型测试,把译者的翻译能力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单项能力,分别测试。

三、测试题型的设计

在明确测试的目的(测试译者的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设计就有一个宏观的指导,对翻译测试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测试应保证信度基础上的高效度。信度涉及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测试是否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可靠的度量。效度则涉及测试的有效性,即一套训练题所考的是否就是设计人想要考的内容。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尺度,考试本身必须可靠、有效。题型的选择、题目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现行的翻译测试的题型主要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由于测试信度较容易见诸数据。因此客观题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试题的信度,但却不能充分反映出受试的翻译能力,因此效度较低。而主观题虽效度好,但由于评分等原因,信度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易于误人“完全凭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判定”(Heaton,2000)。因此,在实际的测试中应充分利用这两种题型的优势,做到主客观结合,这样既能保证可靠的效度和信度,又能测出译者的翻译能力。

其次,测试的语篇应力求达意的完整性,摈弃缺乏语篇环境的单句的翻译。在CET-4考试中,翻译试题就是没有短文上下文的单句、短语或常用表达的汉译英。如2007年6月23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第87题:

Thefiningofthisstudyfailedto(将人们的睡眠质量考虑在内),(参考答案是:takepeople''''ssleepquality/qualityofsleepintoac-count/consideration.)

这种题目看似是翻译题,实际上测试的并非翻译能力,而更像一种变相的书面表达能力,该题主要是用汉语作为引子,测试学生是否能用一定的英语语法和词汇结构进行书面表达。如上例中主要用来测试学生是否会用takesth.intoaccount/consid-eration这一结构的用法。因此,这种脱离了篇章的翻译实际上不是~种真正的翻译测试。第三,应选取句法结构多样,生词量较少的篇章。篇章翻译重点在于测试译者的双语交际能力以及转换能力。因此选取句法结构多样的篇章能够测验对源语不同结构的理解能力以及转换为目标语的表达能力。

最后,考虑到应试者知识背景的不同,语篇翻译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如果要测试译者的专业翻译能力,则可以对应专业选取材料。

翻译能力是集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推理能力、转换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若干单项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因此,对翻译能力的测试可以借助或者融合其他的测试方式来达到测试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测试:

题型一:词汇与结构、表达同义词或反义词、习语翻译。此种题型重点在于测试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力。语言知识的测试在翻译能力测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测试结果易于量化,从而使其更具信度。此类题是测试应试者综合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考虑到翻译测试的特点,词汇题应以同义词、反义词为重点,测试语言接受性能力。在翻译实践中,要表达一个含义。常常并非只有一个词可选。词的选择有准确度、语体等因素,这些也是翻译测试要考虑的问题。在学校课程翻译测试中,词汇量的考察要依据教学大纲,不一定越宽越好或越专业越好。句法结构题应尽可能多的体现不同语法点、不同句式。

题型二:阅读理解,主要用于测试对源语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理解可以作为一种测试翻译能力的有效题型。翻译测试中考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与语言测试中考查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相似的,但翻译要求对原文完全的理解,更强调理解的正确性。阅读理解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测试方式。可有多种测试方法,如:

1、多项选择题,用来测试词汇、对文章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理解以及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语气和态度等信息的掌握。

2、词义推测,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生僻单词的意义,从而测试推理和归纳能力。

3、习语翻译,此处的习语指其意义不是构成的每个词的字面意义的组合,而是作为整体表达一个更深意义的短语或句子。受试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或者自己的经验知识推测词义。因此,习语的翻译超越了词汇翻译,达到了概念翻译的层面,也就需要更高的能力,比如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表面看来它是篇章翻译的变体,但在此该题目设计的目的是检查受试者对篇章正确理解的程度,因而选取的句子都是文章中句法结构最为复杂。而生僻词不多的句子。

题型三:完整的语篇翻译。这是翻译测试中最常用的测试题型,在此主要用于测试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双语转换能力,这是最能测验译者翻译水平的一种测验方式,具有很高的效度,但最大的缺点在于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对同一个翻译,不同阅卷人,或者同一阅卷人在不同时候,给出的成绩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另外,篇章翻译对于阅卷人来说工作量较为巨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有详尽的评分标准,评分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者对译作的印象打分,这就造成了此种测试题型的信度下降。但是,对翻译测试来说,主观的语篇翻译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语篇翻译陷入的困境,只有通过评分人的严格评分和客观题型的弥补来提高翻译测试的信度。

翻译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分析

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缺乏重视。尽管各大出版社已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精神,相继推出了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的教法体系和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材,但主要体现在听、说、写的能力培养方面,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根本不提翻译,课本中少量的翻译练习仅是针对课文所学字词或语法结构的造句式训练,而不是为语言应用服务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不够具体。“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事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大大拓宽了人们语言研究的视野,尤其在外语教学界,受他的交际能力理论的鼓舞和启发,外语教学研究者结合英国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理论,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各种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运而生。遗憾的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具体标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最低要求的水平上,即“达意”(gettingmeamngacross)的水平上,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而忽略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忽视了理解能力的研究[1]。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普遍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师资短缺是制约高校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校扩招,绝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除了保证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常运行之外,无法或很难抽出老师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训练。针对此种情况,蔡基刚教授提出压缩大学英语必修基础课、增设后续课程的建议,其中当然包括翻译课程。国内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已经把传统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单一模式改为1+3模式、2+2模式和3+1等三种模式[2]。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在第一、二或三学期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积累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后面几个学期中选修包括“实用翻译”在内的后续课程。但这也只是局限于少数生源素质好、教师数量相对富裕的重点院校,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由于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训练,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是由于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往往按照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或是在理解原文的意思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文的结构一成不变地进行翻译;要不就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系统学习,翻译时谬误百出[3]。这样的译文可读性肯定不强。下面的译例足以成为现在的学生翻译能力水平的佐证。

原文:TheuniversityhasbeennamedtheUK’smostinnovativeuniversit,intheLaunch-It2001competition,whichaimedtOdiscoverwhichBritisluniversityhasdemonstratedthegreatestachievementsininnovationan(enterpriseacrossthebroadestrangeOfactivity.InthenationalTeachingQualityAssessmentexercisesfor2000,Oxfordwasawardedtopmarksinsixoutoftensubjectsassessed.(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1单元PassageA)

学生译文1:牛津大学在2001竞赛中被认为是英国最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校。这项竞赛在于了解哪所大学最具有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各所大学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在2000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大学十分之六的学科被授予最高奖。

学生译文2:这所大学被称为最具创新性的大学。在2001年举行创新杯大赛,目的在于发现哪所英国大学被显示在创新中具有最大成就并具有进取,举行广泛的一系列活动,在2000年全国教育评估中,牛津在十个方面中有6个得优。

不难看出,学生没能正确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也缺乏对相应的术语的了解。

参考译文如下:在2001年度的“创新杯”竞赛中,牛津大学被授予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称号。该竞赛旨在发现哪一所英国大学在最广泛的领域内取得了改革创新和不断进取的最大成就。在2000年全英“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在所评估的10个学科中有6个得分高居榜首。

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实际水平确实让人担忧。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这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对翻译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因为翻译能力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其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差异。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二、大学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

社会需要大量有翻译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工程应该把重点放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包括翻译能力的提高上。然而传统翻译教学仅仅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被排除在外。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也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技能,不是外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西方相当一部分翻译系都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以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或者强烈建议学生同时选修或补修经济、商贸、人文等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内与翻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4]。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若把翻译教学纳入英语教学范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翻译,无疑会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为此,本人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发挥对比翻译法的优势,强化学生双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长期以来,对比翻译法在翻译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对比方法和差异教学,可增强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感性认识,从比较中找差异,从差异中悟出翻译的道理。光靠词典是做不了翻译的,一个词的生命不在词典里,而在活的语言中。

翻译教学属于分析性活动,必须建立在双语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基础上,使学习者熟知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修辞层面及语意层面诸体系上的异同,掌握其转换规律,对原语的表达形式和表达信息能透彻的理解,也能用译入语尽可能确切地表达此种理解,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英语教教学中的翻译技能训练环节,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讲授语言代码转换的知识包括对不同语言间文化差异和文化沟通的认识的同时,传授传统的口、笔译的各种翻译技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训练更多的是被当成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方式,被当做提高外语技能的手段,教师更重视学生对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语言结构本身的规范性。21世纪的翻译更是一种语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其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更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一种服务。因此,这个时期的翻译教学要更加注重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努力拉近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选择的语言材料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吸收大量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氛围。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可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语篇重构活动,也就是以课文为依托,让学习者运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按照课文语篇模式重新组织或加以发展。两者的结合将会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操练得到锻炼并积累经验,以达到专业水准的要求。

仔细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阶段各个层次学生英语能力的各项要求,都统统属于语言基础范畴。该“课程要求”明确提到,我们的教学应“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翻译教学这一环节,以增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实用性,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

[2]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6

[3]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7~40

[4]柯平.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中国翻译,2002(6):51.

[5]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翻译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翻译教学法;翻译能力

导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然而许多年以来,“译”的能力,特别是英译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英译汉不仅要求对原文理解正确,还要求用汉语恰当地表达出来,可见英汉翻译不仅被视为一项综合技能.而且被视为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翻译是一个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交际过程.学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科技、文化、教育诸方面的交流,因此交流应是英语教学的导向。

一、翻译教学法存在的必要性

现在外语界倍受推崇的教学法当属交际法(Communicationapproach),即用英语讲授英语.这无疑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翻译教学(Translationapproach)冷冷清清,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哪位教师还在课堂上使用,几乎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一)体现了学英语的目的性

我们为什么学习英语?原因主要有两条:学习西方和宣传中国。因为讲英语的主要是发达国家。找们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确切地说,把先进技术的载体—英语翻译成汉语。这才是我们学习英语目的之所在。

(二)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给自己定位,我们是bilinguist,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如果课堂上只讲英语,完全是把自己退化成monolinguist。况且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恰恰是我们的弱项,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自如娴熟地表达,未必不是个问题,通过翻译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在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在课堂教学主张采用全英文式教学。课文的难句不是先讲解,后翻译成汉语,而是采用paraphrase的方法。单词、短语的解释也力求Englishdefinition。这种做法对于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况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谚语、成语、俚语、俗语等等,很难用学生可接受的英语解释清楚,久而久之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排斥汉语。

二、让翻译技巧浸透在英语教学之中

语言学习成败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所以翻译既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考核的手段。就翻译来说,不仅要具有对英语的正确理解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用母语准确地表达能力,才能翻译出准确、通顺、得体的译文来。翻译教学要以精读和泛读为基础,它与阅读课的内容密切相关,都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所不同的是,翻译要求理解准确,通过翻译表达的反作用,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达到完全吸收消化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点翻译教学,抓住英汉对比分析要点,授予学生理解和表达技能,可以加强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加学生思维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翻译练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它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通过翻译实践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对英语和母语进行细致的比较,将学生在精读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能加深对英文的理解

一篇英语课文,仅凭看几遍,便想透彻理解是不可能的。英语的句子结构繁杂,词汇内涵丰富,在做翻译练习时,学生首先要对翻译的对象进行分析,语法分析是翻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分析正确,才有可能应用正确,就是这个分析的过程,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当然也包括汉语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经过翻译,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英文的含义,还可领略英文的风采。

(二)能加强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英语的词汇很多,意义不少,习惯用法、典故等一时很难记住,通过翻译能再现词汇的意义,将词的意义再次反馈到大脑,助记忆一臂之力。另外,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原文,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词,并要对一些近义词进行比较、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疑会接触到大量的词汇,从而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词汇的正确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练习与精读、泛读等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修辞能力

翻译练习中,通过对翻译对象的分析和深思熟虑,通过对母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能够使学生对语言的内部结构、表达形式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语形和语义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使他们对语言表达方式从初级应用发展到理性认识。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内涵素质。

翻译时,学生一方面要理解翻译对象的语境、语义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表意最准确、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修辞能力。翻译练习恰恰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

结束语

翻译是语言基本功之一,是大学英语基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将翻译技能的培养作为其授课内容的有机环节,既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又能给学生的考试提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吴伟雄.实用英语翻译技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翻译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并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翻译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比较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代外语界广为接受的交际教学法,导致了一种误区:外语教学过程盲目单语化,甚至完全排斥母语或翻译。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二、学生在汉英翻译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以下诸多方面: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意识,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以上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途径来实现,既要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加强翻译意识的锻炼,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语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变化。

2.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3.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

4.有时候中文字面的意思表达不充分,部分信息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了。

5.有些中文词语没有什么特殊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却有着特殊的涵义。

6.避免用中式英语进行表达,而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

7.根据不同场合,英语的表达有庄重与随意之分。

8.要注意各行各业的不同术语的选择。

9.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把“相声”翻译成英语不能只是翻译其形式,还要翻译其内涵。

10.有时候,比如翻译诗句,光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字里行间的深度、力量和美感表达出来。三、提高汉英翻译教学质量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或其它印刷材料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访谈,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翻译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英汉语言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有益。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些语言差异,翻译能力很难得到较快提高。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把某些练习让学生相互批改,让学生从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

5.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基础之上的。翻译教学除了讲授传统的口、笔译翻译技巧外,还应适当导入翻译理论,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增强英汉对比的内容,培养译语意识;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将翻译训练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每星期300字左右的小篇章,每学期1-2篇大文章似为妥当。同时,课外应看作是课内的延伸,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常常是在每周的两课时之外,翻译课教师应对此“乐而不疲”。

综上所述,构建翻译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具体讲,都需要他们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基本功、广阔的知识面、充实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翻译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翻译课的综合特点本身就使学生的全部知识、全部语言技能得到应用与实践,并在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如果在指导思想上能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5).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罗进德.翻译教学门外谈[J].外语研究,1997,(1).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翻译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国贸实务;商务英语;翻译;认知;语言

一、引言

随着国际商务的纵深发展,国贸实务与商务英语课程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身,对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译者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用目标语客观正确地表达的过程。可以说,找出源语所指是翻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商务英语的特点要求译者增强表达的精确度,避免错译、误译、漏译。有些译者不能准确把握源语所指,随意翻译,引起译文读者的不解和疑惑。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涉及贸易、经济等学科,还包含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因此,该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具体来说,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商务语言的认知表征和信息加工过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将商务语言置于认知框架中,揭示商务语境下商务语言构建的心理机制与语言加工过程。成功的商务英语翻译体现了译者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译者对目标语的判断和选择,以及译者对英汉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的熟悉程度。

二、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景中所使用的英语,因其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多等特点而有别于普通英语。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商务英语词汇、句法方面的特点。其词汇特点主要是专业术语多。商务英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含国贸、金融等多个领域。一般来说,商务英语词汇的所指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一个完善的语言学流派,它认为人类语言的各种实际应用,都能通过认知科学进行解释。认知科学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语言学、心理学、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跨文化研究等等。王寅(2007)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译者应该在理解源语与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翻译。在商贸活动中,商务英语的专业特性决定了译者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用语,传达源文作者的文体、含义等。译者根据商务英语的认知环境,确定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需求。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个语言概念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翻译商务文本的时候,译者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利于在表达阶段正确地用译入语表达源文本。商务英语复杂的知识结构以及商务文本流通的环境要求译者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传达源文本的主题和风格。译者在修改阶段,根据社会的需求,尽力避免或减少错误,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商务英语翻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译者对原文认知偏差,以及不符合商务认知习惯的表达。认知语言学强调由于译者不同的体验性,加强译者语言文化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译者如果存在“认知不足”和“认知过度”(陈吉荣,2011),就需要后期回译、重译和复译。回译就是将一个中文文本先译成英文文本,再从英文文本译回中文文本。结果证实,源文本和回译后的中文文本发生较大的差异。原因是翻译过程中认知机制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译者、读者、译本、文体特征和受境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作为翻译工作的主体,在翻译中既要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还不可忽视目标读者的理解方式和接受能力。译文读者是通过译文去了解源文的,译者在翻译活动结束后实际上并没有结束义务和责任。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读者的认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表达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水平等,并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源文的词汇、句型、语篇进行解构与重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译者首先要认同目标语的主流文化。在解构源文及重构译文的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英汉语言文化进行协调。在商务英语文本中,比如在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外宣资料、商务信函等的翻译中,译者要灵活发挥主体创造性,对源文进行重构,认识到译文与原文间可以存在合理的模糊性,既忠实于原文文本,又能够使商务英语译本适应译文读者与目标语文化。

四、译者翻译能力及认知观的培养

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含译者的思维活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多重双向的认知互动。译者透彻理解源语文本之后,尽力用贴切的目标语表达出来,并在译文中勾勒出源文作者欲描写的现实和认知世界。无论商务活动中的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和特殊形式的交际过程,都能体现译者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化百科知识、翻译能力、工具查询能力、寻求专家意见能力、决策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译本的可接受性。所以说,翻译是译者构建文本时的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观强调世界体验和认知对翻译活动的制约。源文作者、源文、译文读者、译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认知的直接对象就是源文,译者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去理解和反映源文,最后将重现的译本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才的培养就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译者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效能。译者在培养翻译和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口笔译能力的不同、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译者借助翻译工具和软件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目前,国外所流行的眼部追踪仪等技术条件要求过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访谈、翻译和录像软件等方法研究并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获取翻译过程中的客观数据对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五、结语

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均得益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及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研究相结合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大背景下考察以认知为核心的翻译学仍将是今后商务英语翻译的热点。由于商务英语翻译的跨学科性质,深入研究与探讨商务语篇中的语义、语用、认知、心理、文化等现象,探索商务活动中普遍的思维方法与认知手段是译者今后深入研究的必然道路。译者主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深入地研究英汉语言,结合我国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实践,推动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2]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3]师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强势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2007.

翻译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并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翻译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比较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

现代外语界广为接受的交际教学法,导致了一种误区:外语教学过程盲目单语化,甚至完全排斥母语或翻译。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给学生较系统地介绍一些翻译常识和技巧,学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英语考试也很少有翻译方面的测试,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二、学生在汉英翻译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以下诸多方面: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意识,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以上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途径来实现,既要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加强翻译意识的锻炼,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汉语和英语在语法语序和句子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变化。

2.要善于仔细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这是因为准确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3.中文和英文的对应词有时意思并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不能照字面翻译。

4.有时候中文字面的意思表达不充分,部分信息被省略了或被隐藏起来了。

5.有些中文词语没有什么特殊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却有着特殊的涵义。

6.避免用中式英语进行表达,而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

7.根据不同场合,英语的表达有庄重与随意之分。

8.要注意各行各业的不同术语的选择。

9.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把“相声”翻译成英语不能只是翻译其形式,还要翻译其内涵。

10.有时候,比如翻译诗句,光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字里行间的深度、力量和美感表达出来。

三、提高汉英翻译教学质量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或其它印刷材料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访谈,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翻译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教师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等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唯一、正确”的译文。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包括研制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教学软件,建立多学科翻译语料库、学习者个人语料库。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英汉语言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有益。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些语言差异,翻译能力很难得到较快提高。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把某些练习让学生相互批改,让学生从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

5.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基础之上的。翻译教学除了讲授传统的口、笔译翻译技巧外,还应适当导入翻译理论,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增强英汉对比的内容,培养译语意识;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将翻译训练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每星期300字左右的小篇章,每学期1-2篇大文章似为妥当。同时,课外应看作是课内的延伸,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常常是在每周的两课时之外,翻译课教师应对此“乐而不疲”。

综上所述,构建翻译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具体讲,都需要他们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基本功、广阔的知识面、充实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翻译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翻译课的综合特点本身就使学生的全部知识、全部语言技能得到应用与实践,并在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如果在指导思想上能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5).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罗进德.翻译教学门外谈[J].外语研究,1997,(1).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翻译能力范文篇9

经济学英语是一门综合学科,采用英文的方式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是实现了双语教学,满足了高质量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开设经济学英语也是为了经济专业学生,能够提升文献阅读能力以及经济学文献的英文书写能力和英文翻译能力。

二、经济学英语翻译注意事项

2.1翻译中具有专有性:所谓专有性是一些词汇,在经济学英语中有固有的含义,与大学生的基础英语课程内容不同。有些词汇在经济学领域有特殊的含义,不能完全按照平时的英语学习基础去理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对待。2.2统一性:经济学很多理论的名称是固定的,这也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所以不能采用异译的方式,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名词,这些名词的翻译应该是统一的,很少产生变化的。2.3严谨性:经济学相关专业英语通常具有严谨性,因为一些词汇是为了阐述相关的理论,希望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所以严谨性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经济相关专业可能会接触商务洽谈,国际商务贸易合同的撰写,那么每个条款含义都应该清晰,具有唯一性,多以在翻译中应该严谨对待。

三、经济学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3.1经济学英语词汇的积累:曾经有人把学英语比喻成搭建房屋,词汇是砖瓦,语法是架梁。这有一定的道理。要做好经济英语翻译,就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见词汇不慌,有自信,绝大多数的词汇都在掌握范围至内。偶尔的生僻单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理解句式的方式来进行翻译。这是做好经济英语翻译的第一步。3.2阅读经济文章、专刊:能够实现阅读,那么写作就成功了一半。经济学的相关文章要多阅读,多总结。在写的时候,可以从模仿开始。模仿写作的句式,模仿高频的经济学词汇,设置模仿写文章的感觉。有了读为基础,翻译与写作已经迈进了一大步。3.3学习经济学知识:既然练习的是经济学英语的翻译能力,就不能仅仅侧重于英语能力的提升,经济学专业知识是做好经济学文章英文互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才能总揽全局,了解文章的思想脉络,做好英汉互译的工作。3.4提升综合素质:当经济学英语翻译能力具备一定基础后,再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就要从自身入手,提升综合素质,包含中西方文化风俗、兴趣爱好培养,中文作品英文作品赏析能力,研究方向等等。要更上层楼就必须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3.5实践中学锻炼翻译理论和能力:在掌握基本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要通过大量的实现验证和巩固,并总结适合自己的翻译思路,从而真正的提升翻译能力。具体的来讲,翻译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翻译实践,首先,研究对比不同的译本。很多著名的译文都是名家翻译的,此外,也会有多位译者对同一个译本进行翻译,这些都可以当作练习翻译的教材。在翻译时,先把原文翻译完再将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进行对比,总结自己译文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和克服。3.5修辞翻译方法不可忽视:在中英文翻译中,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都修辞方法的使用。尤其是我国,修辞手法更为丰富,短短数字能够涵盖若干语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修辞方法的翻译能力也是必须要刻苦钻研的。经济学英语中的翻译能力提升,既需要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从词汇语法入手,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锻炼而提升。又得注重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培养,侧重专业词汇积累,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牢牢抓住这两大方面,就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学英语的翻译能力。

作者:陈玥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翻译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子能力;PACTE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翻译能力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解析,不但对翻译教学、翻译测试具有重要意义,对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评估、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理论回顾

西方早期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的研究结论比较单一,学者大多从译者的双语或语篇能力出发,强调双语的转换和译文的生成能力。Wilss和Toury等学者从双语视角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Wilss指出双语能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共同构成翻译能力的基础。Toury也认为双语者拥有“天生的翻译能力,翻译天性与双语能力是共存的”。21世纪以后,研究者不断完善对翻译能力的界定,认为翻译能力包含但不仅仅限于双语能力,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子能力构成的。Nubert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强调转换能力对其他几项能力的统一协调作用。国内学者胡珍铭和王湘玲(2018)从元认知视角解读了翻译能力的实质,刘宓庆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

2PACTE翻译能力模式

PACTE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得到目前国内外的认同,他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影响力最大,其面向职业译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PACTE成立于1997年10月,1998年PACTE小组首次提出翻译能力包括6项翻译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后经过修改又改为5项:双语能力、超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心理能力、转换能力。该文采用PACTE翻译能力模型为理论框架,并从其框架下的5个子能力出发,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于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对60名井冈山大学2019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和访谈是学生在自由放松、不记名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次的调查结果真实可靠。(1)双语能力。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运用另外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就是双语能力。一个合格的译者正确理解译文和翻译的前提是必须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这是进行翻译的基础。译者对译文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对目前高校学生来说,双语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双语能力薄弱,不但英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也只是差强人意。通过问卷调查,有51人认为双语语言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起最重要作用。认为自己双语能力较好的有6人,占调查人数的10%;认为自己双语能力中等的有25人,占调查人数的41%;认为自己双语能力薄弱的有29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双语能力不容乐观。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多数同学认为自己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年来接触的多为非生活语言,语言知识面狭窄,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说英语的机会少,很少有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英语表达能力弱且不地道;学生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少,语言积累欠缺,学校不重视学生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全依靠中学的语文功底,上大学后因为不重视语文课汉语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有些汉译英中的汉语意思,特别是一些古汉语,学生根本不理解其意思。(2)超语言能力。超语言能力是由常识加专业知识构成。众所周知,译者仅仅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翻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较好的超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有的,即要有中英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礼仪、风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访谈笔者得知,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老师在有限课时和自身知识受限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英汉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缺乏就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超语言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3)职业能力。行业及职业所使用的工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被称为职业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在线词典、术语库、语料库、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等的能力。翻译工具是指一系列可以促进译者提高翻译速度和改善翻译质量的电子工具,比如数据库、术语库等。谭业升(2016)对译者认知能力研究做了十分深刻的研究,认为译者具有“对原文提供的场景在不同维度上进行识解,并从多样化识解、重构方式中选择适合交际目的的第一识解方式的能力。”王少爽、覃江华(2018)在对王华树博士主编的《翻译技术教程》进行评价时,对网络时代背景下译者技术能力构建做了深入探讨。从调查问卷中得知,认为自己职业能力较好的有9人,中等45人,较差6人。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大都会使用Google、有道、金山等网络翻译词典,但是很多人认为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且不知道如何批判性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也很少涉及。(4)心理能力。翻译心理能力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心理活动技能、认知技能,还有心理态度的能力,其中心理活动技能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口译对译者的心理能力要求尤为显著。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广度、逻辑推理能力等要素属于认知技能的范畴,而自信、好奇心、批判能力、毅力等方面归为心理态度。(5)转换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这需要译者把握、理解原文并再现于译文之中,同时,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以及翻译的功能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分解能力及保持原文及译文、重新表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有11人认为自己转换能力好,中等38人,较差12人。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凭感觉去做翻译练习,他们会运用已学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去指导自己的翻译练习。并且,学生希望老师多讲解一些翻译实例,让他们多做一些翻译练习,并对之进行点评。

3基于PACTE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注重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认真完成《读写教程》后的配套翻译练习,并在讲解时穿插一些翻译理论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并进行语言积累;总之,教师应在词汇、语法、语言表达、语句修辞和语言合成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2)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学生的知识愈丰富,对主题知识了解愈多,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刻,译文的表达也就更准确。因此,除了学生自身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外,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与源语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3)加强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熟练使用Google、有道、一网情深等翻译工具,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词汇的束缚,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翻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4)加强学生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练习。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非常有用。47人认为比较有用;13人认为有一些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应增加对翻译理论的讲解及对翻译实践的训练。(5)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及批判能力。评估性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评判、反思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译本,逐步形成经验性和理论性认识的能力,它包含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增添、删节、润色的行为,是译者使译文趋于完善的一种自我努力。根据Campel的研究,翻译的自我评估能力越强,则翻译能力越强。从问卷调查中笔者得知,当做完一篇翻译后,大多数同学有时会认真修改,少部分同学会认真修改,还有少数同学很少修改。39人会认真琢磨为什么错,并尽量记住;12人认为看一看就算了。翻译是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科,即使是英语大家,也需要反复修改,何况学生乎?所以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译文修改的重要性。

4结语

该文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对井冈山大学201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要求。笔者希望以此为依据,为井冈山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地方性高校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Toury,G.DescriptiveTranslationandBeyond[M].Amsterdam:Benjamin,1995:241-258.

[2]耿强.翻译中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外国语,2016(5):104-112.

[3]胡珍铭,王湘玲.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91-97.

[4]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18-24.

[5]谭业升.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J].中国翻译,2016,37(5):15-22.

[6]王少爽,覃江华.大数据背景下译者技术能力体系建构《翻译技术教程》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8(1):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