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59:31

翻译

翻译范文篇1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技巧;翻译技巧

翻译是基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发展而来的转化手段,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体系中肩负着消除文化隔阂、更改表达方式的重要使命,对于文化结构的互补、吸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基于英语与汉语两大模块的翻译工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重视。只有对翻译重新定义、合理定义,才能确定翻译活动的本真价值。在英语翻译研究活动中,张培基先生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思维情感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其强调翻译活动的情感价值。基于此,翻译的概念早已超出了“语言转化”的范围,其所强调的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所发起的语言转化活动,与人文智慧、历史环境等因素都保持着极紧密的联系。

一、翻译活动的文化特点

(一)以语言为基础服务单位

在英语与其他语言体系的交流活动中,翻译工作被视为与该语种共同进入大众视野的文化产物,作为一种借由文化需求发展而来的产物,语言作为抽象的交流形式从文化体系中展现出来,而翻译则为语言向不同文化层面的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文化结构与语言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干预,其保留着“因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而产生的本真差异”(汪翠兰2006)。当语言作为文化产物流入另一文化体系中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活动则变得更复杂:研究者除了要针对源语言作好文化梳理工作之外,还要根据译语确定文化表达背景、社会历史背景,从而最大化地减少文化差异,使不同的文化结构能够进入新的文化体系中。从当前的翻译活动来看,英语的辐射范围极广,对于其他语言所产生的冲击也十分明显,基于此,可将翻译视为“转化语言与思想的工具”,其产生、应用与语言息息相关,变革、创新等活动也直接受到语言特点的影响。翻译是桥梁,语言则承担着“运输”的重要责任,文化如何流动、语言如何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受其他文化体系的影响,而且受翻译活动的影响。

(二)以语言的等值性为最终目标

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语言含义的相互转化,将其精确落实到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后,翻译的实际目标便在于“表意清晰”,即要求译文和原文具有同等的翻译价值。但在当前的翻译活动中,语言翻译与二次创作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矛盾,译者在克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借助一定的转化手段完成语言的合理应用,实现文化之间的高效跃迁。在英语翻译体系中,英语的语言特点、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都成为翻译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译者除了需要保留英语的本真价值之外,还要根据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展现英语翻译的最大价值(绮梅2016)。基于此,部分语言研究学家将翻译活动定义为“允许两种语言进行同步表达的媒介”,在新的研究背景下,翻译可被视为文化之间相互流通的渠道。

二、我国英语翻译活动的发展特点及要求

(一)服务范围极广,受众复杂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所覆盖的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根据语言使用报告,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类目之一。基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英语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结合当前的市场活动、经济活动来看,英语翻译工作与我国大部分建设活动及发展计划息息相关,除了英语名词、专业缩写等内容之外,英语翻译活动已经衍生出商务英语、教育英语、专业英语等多个板块,翻译工作者结合翻译要求提出了意译、直译等适用于不同环境的翻译方法。在教育、社会生产、商务贸易等活动的推动下,英语翻译工作开始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推进,任何行业都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孙艺丰基于我国英语翻译活动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新的翻译理念,在《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一书中,着重强调翻译活动中“落点”的重要价值。在绪论中,他提出:转变视角是转变翻译方式与翻译要求的直接手段,译者除保留单一的本土文化观点之外,还应借助外界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看待文化差异。“要实现本土文化的个性化,必须与外界语言共同形成多元化。”针对这一特点,英语翻译活动应从多元视角出发,集中处理并考虑翻译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翻译理论单一,成效较低

在以往的英语翻译活动中,大部分翻译人员与语言研究单位所推崇的翻译方法以“逐句翻译”为核心,在翻译活动中,仅注重单词与句式的独立含义,缺乏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思考,译文十分苍白,应用价值较低。近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虽然积极从文化翻译视角汲取灵感,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积累,对于较复杂的翻译工作,依然存在各种翻译问题,处于初级阶段。受众与语言的硬性要求强迫翻译工作实行自我改革(何亚红2014)。为保障翻译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探索更优秀的翻译理论刻不容缓。早在翻译活动发展初期,一些学者便开始强调“从翻译的本真价值入手”,保留“语言的思想核心”。金慧康在2003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视角转换的意义:其与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存在本质差别,在保留“语言转换”的基础价值的同时,展现出了语言的差异性、变化性。这是对视角转换的初步概括———在剔除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利用新的编辑信息取代原文的表达结构,在保证不改变表达核心的同时,转化文化与语言的表达角度,使译文目标的表达方式、表达特点与受众的文化基础形成对接。这是“视角转换”的基本内涵。与传统的翻译模式相比,视角转换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要求进行补充的同时,着重强调最终翻译效果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使翻译工作的开放性更强。

三、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背景

文化是推动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环境直接对语言交流活动产生影响,并对后续的语言交流、语言改革等活动产生冲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进程下,文化表达方式不一致,文化载体存在差异,语言的最终发展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在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的文化活动:我国文化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句子的结构一般以动词为中心,时间顺序则作为逻辑语序影响最终的表达效果,其表达方式具有整体性、流水性等特点;英国、美国等主流英语国家注重文化体系中的理性思维,句式结构更强调分析方法,偏重“从一到多”的思维方式,主语与谓语占据了表达句式的主导核心(邵韵之2018),从句和短语在英语表达体系中的占比更高。基于此,英语的句式结构更复杂,并保留着“形散而意合”的特点,形成“分支式”的句式结构。以人物称谓的翻译为例,对于“岳父”,我国称为“老泰山”,而在西方语言表述体系中,客观物象并不能与实际人物结合起来,这一翻译方法将会导致文化上的矛盾,但如果翻译为father-in-law,则能够完美解决文化矛盾。而对于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俗语等内容,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并没有相同或类似的案件与之形成对照,译文与翻译风格上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利用新的翻译方法处理翻译矛盾。

(二)文化背景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奈达(Nida)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对翻译理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互相对撞,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熟悉两种文化的价值远高于熟悉两种语言的价值———因为词语只有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终作用。结合不同的文化结构,英国学者爱德华(Edward)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其包含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能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性载体,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部分学者将文化定义为抽象的物象,但随着现代文化体系的不断建设,文化中应包含人们所能感知的一切,如情感、技能和语言等。语言以其直观的表达能力对文化体系产生影响(陈定刚2017),文化体系又对语言产生冲击,从而影响翻译活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共同能力,而各民族的文化又同步保持着较明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基于这一特点,文化将对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活动产生冲击,并形成新的、乃至于截然不同的表达体系。在我国文化中,“老”象征着社会经验丰富、地位崇高,人们在年长者的称呼中往往会冠以“老”字,如“老先生”“老师傅”“老前辈”等,用单一的文字结构表达情感;但在英美文化中,“老”象征无用、无价值,所以,虽然old的本意依然是老,但在对人进行称呼时,其属于忌用词,一般会用elderly、senior等单词代替。而对于“死”,大部分语言将其视为“避讳语”,一般选用委婉的语言代替。在同一表达体系中,相关语言的表达不仅仅反映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更包含表达者的个人情感态度。

(三)地域因素

少有语言的研究学者会关注地域因素对于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陈定刚2017)。而在当前的翻译体系中,翻译工作所展现出的复杂化、区块化特点愈发明显,其在与本土文化形成对接的同时,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与地域范围或环境相融合。从管理活动及其特点来看,语言体系中包含生态、民俗、传统等独特文化的烙印,在不同的环境特征下,其词汇、句式表达也会受到影响。英语与汉语的文化体系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强烈的民族个性促使语言表达体系形成更浓烈的冲击。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风”为例,在中西方不同的表达结构中,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我国文学中,“西风”被视为砭人肌骨的代表,如诗人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中,“西风”象征着萧瑟、悲凉与孤独,而“东风”则被视为和煦温暖、富有生机的代表,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所代表的内涵完全与我国文学所指相反,常见的表达以bitingeastwinds(刺骨东风)、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西风如此温暖,带来鸟儿的吟唱)为主。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经验,又对文化体系产生干预,最终在语言体系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四、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

(一)结合不同文化框架,梳理文化关系

翻译的本质在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流通与变动,语言作为文化的直接载体,其文化属性、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直接对当前的文化体系产生影响。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言内涵的价值,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化结构展现语言的影响,通过翻译增强读者对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缩短由于缺乏理解、误解而产生的语言障碍问题(林红2012),保留翻译活动的合理性、可应用性。译者应结合地区文化,从语言、语法、词汇等角度明确翻译内容,结合不同的文化视角确定相应的翻译结构。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翻译工作从狭义和广义等角度展开,通过归化或异化传递信息。对于这一类翻译要求,可采用形象转换、虚实转换、修辞转换等翻译技巧,保留其应用价值,合理引入意译。以下列英语句式为例:IfTomleavesher,shewouldbetotallylost。这里的totallylost并不能指代“迷路”,译者应结合译语的表达特点、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进行考量,对于表达不通畅的语言采取反面翻译、正面翻译等方法,通过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调动,使翻译结果符合汉语的表达特点。基于此,可将上述句式译为“汤姆一离开,她就六神无主了”,强调句式的否定意味。对于副词、动词、形容词等结构,在同一语言体系中,词语之间的搭配往往呈现出一种较明确的稳定状态,不同语言在转化过程中才会产生差异,因此,对于morethan、betterthan等结构,译者应从“不满”“差强人意”等角度考虑,保留词汇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使英语词汇在汉语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更贴切。

(二)明确词语搭配转换,掌握翻译要求

翻译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相互转换,更在于本土语言的情感表达。为了体现语言结构中的情感态度,在翻译活动中会对部分单词的搭配进行转换处理,根据翻译要求为其加入新的内涵(苗立强2017)。汉语词汇是极丰富的,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不同的词汇表达可能比原有的词汇结构更贴切。以颜色表达为例,在汉语中,颜色仅作为修饰语,在英语中,颜色则包含作者的直观创作情感。如Heisagreenhand,虽然绿色(green)代表新生,但明显不能翻译为“他是一个绿手”,其真正含义为“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而在greenoldage中,“新生”与“年老”相互碰撞,其汉语含义则为“老当益壮”。从这一点来看,部分英语词汇的搭配并没有形成固定规律,一些社会典故也会对英语的句式结构产生影响。betheappleofsomeone汉语直译的释义为“成为某人眼中的苹果”,但其实际含义与汉语释义相去甚远。结合西方的文化体系,apple一般带有积极、正面的情感,象征活力与个性,可将betheappleofsomeone译为“掌上明珠”。对于polishtheapple,“擦拭苹果”的翻译是单调、苍白的,结合西方国家过去有将擦得闪闪发亮的苹果送给老师以示讨好和奉承的陋习,可将其翻译为“阿谀奉承”。翻译活动不应脱离创作情感,只有与文化环境相互结合,才能展现翻译的实际价值。

(三)合理舍弃翻译结构,融入汉语文化

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为汉语文化服务,要展现英语的实际价值,在考虑客观文化背景差异的同时,根据翻译要求对翻译活动进行模糊化处理,实现虚实转换的翻译目的,以及意义上的等值。在英语翻译活动中,受文化差异的限制,如果过分追求字面意义,原有的翻译结构反而会受到影响,在汉语表达体系下,观者与读者的阅读活动都会受到干扰,对于具有实在意义、但在承担抽象表达任务的相关概念,应考虑虚实转换,结合社会环境解决误解或误读等问题。以下列英语句式为例:Hewasamanwithawillofsteel.在这个句子中,steel被用作形容词,表示“钢铁般的”,具有“坚硬、坚强”的含义。steel起源于中世纪的钢铁冶炼活动,可用来代表铸钢工人,也可用来代表钢铁般的坚强。同样具有“钢铁”含义的iron的含义与steel相近,但由于表示“铁制品”,偏向名词,故很少有awillofiron的说法,相较Steel的感性表达,iron多形容直观的特点,如经典的Ironman。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汉语的翻译要求确定翻译方法,调整情感,从而保障表达的准确性。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译者并不需要吹毛求疵地追求其原本意义,应结合本土环境与语言环境对其进行修饰。

结语

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理念下开展翻译活动,译者除了要对词汇、句式进行整理之外,还应将社会环境、文化基础、作者情感等内容引入翻译板块,保留翻译的感染力与应用价值,使英语在进入汉语体系后依然能展现自身的感染力,从而为语言翻译活动提供新的支持。

引用文献

陈定刚.2017.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10):77-79.

何亚红.2014.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现代交际,(12):30-32.

林红.2012.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9):99-100.

苗立强.2017.跨文化环境下的英语翻译技巧探析[J].新西部,(30):115,121.

邵韵之.2018.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校园英语,(13):247.

汪翠兰.2006.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中国科技翻译,(4):40-43.

翻译范文篇2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本文采用庞德(Ezra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XianyiandGladys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imagism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带着这样的目的,庞德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往往不局限于原作,不过分追求在字面上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而是进行大胆的再创作。他往往改动,甚至删去或者添加整行的诗句,而只保留在他看来最闪光的细节和意象以及诗篇蕴含的内在意义。比如他把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翻译为:

"Thejeweledstepsarealreadyquitewhiteanddew,Itissolatethatthedewssoaksmygauzestockings,andwatchthethroughtheclearautumn"。

字面上庞德的译文和原文有很大区别,但是译文保留了原文最生动的“玉阶”、“白露”、“罗袜”和“秋月”等意象以及原文潜在的含义。庞德曾经说他特别喜欢这首诗的隐含意义,因为“诗中的女子并没有直接说出她的怨言”。因此在翻译中庞德也尽可能地保留了这个隐含意义。

而在对班婕好的《怨歌行》的翻译中,庞德竟大胆地把原文十行的诗句只翻译为三行!原文为:“新裂齐执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人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筐筒中,恩情中道绝。”庞德把这首诗翻译为:

"Fan一Piece,forHerImperialLord/0Fanofwhitesilk,/clearasfrostonthegrass一b1adE,/Youalsoarelaidaside.”

庞德翻译这首诗时只保留了他认为最珍贵的细节:“白色的绸缎”、“霜雪”、“扇子”等意象,删去了他认为多余的“解释性和连接性的东西”。

从上面庞德翻译的两首中国古典诗歌的例子来看,庞德的翻译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它或者改变、或者删除、或者添加原文没有的诗句,但是在做出改变的同时却保留原诗最具特色的意象和内在的含义。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过于不尊重原文,但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评价的话,却可以说它是非常好的翻译,因为它完全达到了译者本人的目标:译文无论在表达意象的精确性上还是用词的简洁性上都符合意象主义运动的“六项宣言”;同时它还为英语读者展现出一种崭新的、陌生的甚至意外的诗歌形态。

二、功能翻译理论和杨译《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把它翻译成外文介绍给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极其困难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在尽可能保持小说本身的文学的美感的同时,还能把众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习语翻译成外文,使外国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笔者认为,杨宪益夫妇正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和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方法。在翻译《红楼梦》时,杨宪益夫妇采用了偏重充分性的翻译方法,表现出很强的“异化”倾向,以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

先看“简单”的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对人物的命名是非常讲究的,不但重要人物的名字,甚至很多一掠而过的小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潜在的寓意。但是杨氏夫妇在翻译这些含有双关意义的人名时却选择了直接音译的方法,保留了对译文读者来说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在对重要人物的姓名进行音译的同时,杨氏夫妇还额外加上了注释,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人物命名的丰富的潜在含义。例如:“甄士隐”表示“真事隐”,杨氏把名字音译为“ChenShin一咖”,同时加上注释:"Homophonefor`tmefactsconcealed’"“贾雨村言”表示“假语村言”,英文把“贾雨村”翻译成“ChiaYu一tsun.,tsun,同时加注释为:"Hoanophonefor`fictioninrusticlanguage’"“贾化”表示“假话”,英文翻译成“ChiaHua",同时加注释“falsetalk"。

在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习语的翻译中,杨氏夫妇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以保留习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红楼梦》第十一回有一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s1。杨氏的翻译是:}.T}y,`Stornr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91。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中国谚语的对称特色。在对《红楼梦》第一回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Vol这句习语的翻译中,杨氏保留了其中充满了中国道教和佛教意味的“天”的形象,把这句习语翻译为:"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再如《红楼梦》第一回出现“风月笔墨”的说法。按照《红楼梦》同回注释,风月笔墨“原指描写风花雪月,儿女私情的文字。这里专指着意谊染色情的作品。杨氏把这句成语直译为“thosewritersoftheb—and—lightschool。英文读者可能一开始很难理解什么是“theb~一and一moonlightschool",不过从随后的一句解释性句子“whocorrupttheyoungwithpornographyandfilth"[’al中,读者就能够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了。

杨氏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尽可能地传达小说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较多地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小说中出现的诸多人名、地名等双关语以及富含中国文化信息的习语、谚语、典故等大多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据统计,杨译《红楼梦》中的注释就多达40多页,为英语读者在享受小说的文学美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搭起了“座可以跨越的桥梁。

三、功能翻译理论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

同样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却使用了和杨氏相异甚远的翻译手法。《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先生记录他的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小品文,展示了两百多年前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和林语堂先生一贯主张的“生活的艺术”是非常一致的。林语堂在译文序言中说:“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因为……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因为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司从林语堂的译者序中不难了解,他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具体的枝枝节节,而是想为奔波忙碌的西方读者提供一个欣赏、体验东方的“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的一个机会”。他希望提供给西方读者的是一个和原文风格一致的优美淡雅的小品文,而不是使读者感到阅读困难和沉重的巨作。因此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林语堂采用了比较“迁就”读者的“归化”的翻译方法,以免去读者为不时查阅注释而不得已打断欣赏作品的思绪的苦恼。

在对《浮生六记》中诸多地名的翻译中,林语堂尽可能多地使用了意译的方法。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在第一章《闺房记乐》中出现的很多桥的名称翻译:“金母桥”一“MotherGold’sBri妙,’;“饮马桥”一“theBridgeofDrinkingHorse";“万年桥”一“theBridgeofTenThousandYears";“虎啸桥”一“theTiger’sRoarBridge"。这种翻译方法不仅对英语读者来说很容易记忆,而且读起来也饶有趣味。

在对人名的翻译中,林语堂虽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直接音译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按照原文那样时而用“名”,时而用“字”,时而用“号”来指称同一人,而是全文都只用名字来指称同一个人。比如“李白”在沈复原文中被称为“李白”、“李”、“李青莲”或“李太白”。这种用多种称呼来指称同一个人的现象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很普遍的,即使对中国现代的读者来说,只要对中国古代文化稍微了解一些,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理解上的困难。但是这么多纷繁复杂的称呼对普通的西方读者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阅读障碍。为了使西方读者阅读更方便一些,林语堂在翻译这些名字的时候就全文统一只用“名”来指称同一个人。李白的各个称号在译文中都被简单地翻译成了“IiPo"。

即使对时间的翻译处理,林语堂也采用了西方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如在文章中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纪年方法“乾隆癸未年”被简单地翻译为“in1763";表达时间的“丑末”被翻译为‘`towardsthreeo’clock"。对原文中出现的中国农历的日期表达林语堂也作了巧妙的翻译处理,比如“十一月二十有二日”被翻译为:"onthetwenty一seconddayoftheeleventh~,’;而“七夕”被翻译为:"ontheseventhnightoftheseventhmoon"。

林语堂的这种翻译方法虽然会被一些理论家批评为使西方读者丧失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但是它的优点是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享受阅读此书的快乐,而这也正是林语堂翻译此书的目的。因此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评价他对《浮生六记》的翻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是一个成功的译作。

四、结语

作为意象运动的代言人和一个浪漫的诗人,庞德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新颖而生动的意象、简练而精确的用词以及美丽的潜在含义。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庞德进行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活动。这种翻译目的导致他的翻译策略非常灵活,或者增加,或者删减原文的诗行,但是保留他认为原文最为闪光的意象和暗含的意境。

对《红楼梦》的翻译不可能像庞德翻译诗歌那样采用比较有“创译”的方法,它负担的使命太沉重了。杨宪益一贯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夹杂自己的东西。对待《红楼梦》这一巨作的翻译,他的这一翻译思想更是强调到极至,时时处处都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作者,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本色。

翻译范文篇3

一、人名翻译

外文中人名的翻译,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主要是音译。又因为个人发音特点各不相同,同一个词在不同人口中可能也会有不同。比如“Rachel”,因其美式英语中读|retf藿l|,常译为蕾切尔;在英式英语中读|reitf藿l|,常译为瑞秋,这两种译法都是可取的。而像Charles,音译为“查尔斯”更为确切,但是因为Charles早期进入中国时,多是一些商人买办使用,名字既要显得有洋味,还要叫得方便,因此多取为“查理”。时至今日,“查尔斯”和“查理”都是其约定俗成的译法。在《呼啸山庄》的译本中,译者对人名的翻译相似中也有不同。如女主角CatherineLinton,杨苡先生译为“凯瑟琳•林惇”,而方平先生译为“卡瑟琳•林敦”。“凯”音严格遵守了英语发音,相比较“卡”的译法,则是受了中式发音的影响,这种现今一般都按“凯瑟琳”翻译。“惇”和“敦”读音皆为dūn,考虑到Linton发音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有很多译者取dùn音相配的词,如“顿”,效果更好。而在翻译Cathy时,杨苡先生译为凯蒂(dì),这种译法虽已被读者接受,但仍有不妥。而方先生译为“卡茜(qiàn),很明显就属翻译错误了。不过,早期译者在处理人名时,还会考虑另外一个字数因素。汉语人名多是三个字,复姓如“欧阳”、“东方”等,在人口基数上本来就占少数,有些人为了方便,取名时也是只取单个字作为名字。为使英文人名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译者有时也会做一些处理。如在处理Lockwood和Heathcliff时,杨先生就注意到了这一因素,把Lockwood译为洛克乌,把Heathcliff译为希克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阅读变得简单。

二、小品词翻译

小品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功能词。在英语日常会话中,有一类小词,如well,ok,oh,allright等,其本身并没有实在意义,却有助于说话者意图的表达和说话流畅的实现。小品词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是极高的。据统计,十个最常用的英文单词中,就有三个是小品词。小品词的作用主要是它的句法功能,在句中使词与词之间产生语义关系,因此翻译小品词,最重要的是抓住小品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中词与词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准确的逻辑语义关系。对于可直接保留下来的小品词,直译是最好的办法。在更多情况下,英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就需要借助一下翻译策略,跨越小品词翻译的障碍。例如:Letmein-letmein!(WutheringHeights,P19,洛克乌德深夜听到窗外的叫声)方平先生译为:“放我进来———放我进来吧!”杨苡先生译为:“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吧!”“in”在字典中的多个释义中,“inorintosomeplace,position,state,relation,”最贴近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汉语可理解为“进入到某个领域”。上述两种译文“来”和“去”的汉语意思正好相反,“来”属于“接近”的范畴,“去”则属于“远离”的范畴,虽说用词不同,对中国读者来说,仍可以互相领悟,不会影响意义的传达。又如:“Itistwentyyears,”mournedthevoice…方译:“已经有二十年啦,”那声音凄惨地呻吟道……杨译:“已经二十年啦,”这声音哭着说……“这”和“那”,同属指示代词,“这”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那”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方译为“那声音”,而杨译为“这声音”,在情感态度上小有不同,但在语义传达上都能为读者接受。小说翻译,在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作者进行创作时使用的手法。再比如:“How-howdareyou,undermyroof?”方译:“你,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杨译:“怎么———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此处两种译法的不同在于对“how”的理解。显然,杨先生采用了直译的技法,在语义传达上也没有错误。不过在笔者看来,方先生的译文所产生的效果更好。首先,在句子形式上面,译文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结构,三个小句,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其次,把破折号改为逗号,也更加符合汉语口语的习惯。另外,因为汉语无论是问句还是陈述句,主语都是最先出现的,在极度愤怒、惊讶下,说话人产生一种“口吃”状态,方译把句子译为“你,你怎么敢”,重复使用“你”,符合汉语习惯,更容易被汉语读者接受。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用词比较注重逻辑理性,汉语用词则偏重经验悟性、辩证思维。在翻译时,应该根据英汉语各自不同的行文习惯处理这些小品词。另外在小品词的翻译中,有时要注意其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动词翻译

文学翻译甚至非文学翻译中,动词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意义的传达。一般说来,语义结构层次上,动词作为谓词,是表达事件、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谓词的意义相当于句子的意义。同样谓词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可或缺,与处所、时间、方式、原因、结果、路径等因素一起传达意义。所以在动词的翻译中,通过动词识别事件的参与者,受事者,把动词调整为小句,根据小句间的关系进行排序、翻译,一般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例:Oh,howwearyIgrew.HowIwrithed,andyawned,andnodded,andrevived!HowIpinchedandprickedmyself,andrubbedmyeyes,andstoodup,andsatdownagain…(WutheringHeights,P18)方译:唉,我真厌倦呀!我怎样地在扭动身子、在打呵欠、在打瞌睡又振作起来呀!我怎样地掐自己、拧自己、揉眼皮,站起来又坐下……杨译:啊!我是多么疲倦啊!我是怎样地翻腾,打呵欠,打盹,又清醒过来!我是怎样地掐自己,扎自己,揉眼睛,站起来,又坐下……原文中作者仅使用了几个动词,就把当时又累又倦的做梦状态表述了出来。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直译上述的几个动词,很难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语义结构来看,此处的“writhed”、“yawned”、“nodded”和“revived”有程度的差别,在时间上有先后;句法上用动词的过去式,把动词形容词化,更好地传达当时的状态。而“pinched”、“pricked”、“rubbed”、“stoodupandsatdown”勾画出“我”为保持清醒作的各项努力。这些词在句法结构上并列,也没有程度和事件先后顺序的差别,笔者认为在处理这几个动词翻译时,可以把每个词化为独立的小句来处理。另外笔者认为,上述把“how”简单地译为“怎样地”,读起来带有异腔,也欠妥当。

翻译范文篇4

论文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andpracticesofasociety”。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3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printedcashasYasuiqianorgiftmoneyisoneritualofChineseincelebratingLunarNew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橄榄树),纸老虎(papertiger),一国两制(onecourtrywithtwosystems)等等。

3.5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RevolutionagainstQingDynasty)等

3.6替换。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to1aughoffone''''shead(笑掉大牙);1eadadog''''s1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挥金如土(tospendmoney1ikewater);力大如牛(asstrongasahors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体现于语言之中。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信息。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面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翻译范文篇5

商标是指由文字、图形及其组合等构成,使用于商品或服务上,用于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一种标记。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公司企业需要走入或跨出国门,其产品在他乡异国是否能成功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树立起品牌的良好形象,除了媒介的广告之外,商标的翻译妥当与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二、商标翻译需注重心理因素

1.民族文化心理

商标翻译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由于各个民族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国内外贸易中,很可能同一种商标的产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倍受青睐,而在另一个国家或民族却遭受冷落,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商标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及历史背景。例如:“凤凰”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代表“运气、快乐和优雅”,人们相信骑“凤凰”自行车能带来好运气,而在西方文化传说中凤凰是一种不死鸟,有“再生”、“复活”等意思,因此该商品在西方无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相似的例子还有“白象”(在西方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喜鹊”(在西方指喋喋不休令人厌烦之人)等。

2.消费心理

商标翻译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商标翻译应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起到促销作用。例如:中国传统商品“帆船”地毯,当初出口时翻译成“Junk”,结果销售状况很不理想,原来在西方,“Junk”除了“帆船”,还有“垃圾”之意,试问有谁愿意买“垃圾”呢?后来将商标译成“Junco”,则很快打开了销路。另外,有些商标译名直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极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舒肤佳(香皂),健力宝(饮料),光明(灯具),金嗓子(药物),美佳雅(衣物),跳跳宝(玩具)等。

3.审美心理

商标翻译除具有实用性外,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心理,要体现一种简洁明快的美。其表达既要精炼准确,还需要有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在看到或听到商标名称时就能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从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这在商标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有一种化妆品“Revlon”被巧妙地译成“露华浓”,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这一著名的诗句,使译名充满了汉语文化色彩,浪漫而又典雅。再如洗发水商标“飘柔”、“海飞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丝的飘逸飞扬,极具艺术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堪称声意俱佳的商标翻译典范。

三、相关翻译策略

商标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商标翻译是把原语(SourceLanguage)商标转换成目的语(TargetLanguage)商标,由于这种翻译涉及到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因此在翻译上尤其要注意对其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1.坚持“等效”翻译原则,兼顾英汉文化差异

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翻译等值是一个核心概念。1961年麦休·阿洛德就指出:“翻译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与原作对其最初读者的影响一致”。因此在商标翻译中应始终坚持“等效”原则,即商标的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名一样或近似的功能。同时应适当兼顾英汉文化差异,采取符合其民族文化心理的翻译方法,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独特性。如“玉兔”商标翻译成“MoonRabbit”而不是“JadeRabbit”,正是兼顾了中国文化中“玉兔”是生活在月宫的兔子,是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2.尊重中外风俗人情,迎合消费心理

中华民族历来喜欢吉利祥和的字眼,所以外国商品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一席之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就必须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民族文化习俗和消费心理,在商标翻译中选用“金”、“龙”、“美”、“佳”、“福”、“康”、“利”等吉利字眼,无疑会更容易赢得消费市场,目前比较成功的例子有:Goldlion(服装)——金利来,Lactov(饮料)——乐口福,Konka(电器)——康佳,Marlboro(香烟)——万宝路等。西方文化中的哲学、艺术和文学语言注重的则是自然时空,尤其偏重空间、物质、事实的自然真实性,这就导致西方的商标文化重视真实自然和感官愉悦,更强调功能效用和实用价值,经常采用具有褒扬意义的形容词或名词来揭示商品的质量、品级、效能、新颖性、实用性、产地等特征。例如:Sprite(雪碧,美国饮料名),源自sprit(全力冲刺)与spirit(元气、精神),兼有精灵活力之意,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揭示了产品的功效特点。

3.讲究音韵与神韵的贯通,增强审美情趣

从翻译的实践看,较好的广告商标翻译应该能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巧妙融合上做到音韵与神韵的结合。如Simmons翻译成“席梦思”,不仅音与原文相似,而且“席梦思”让人联想到甜美的梦幻。

再如美国的Coca-Cola饮料,翻译成汉语是“可口可乐”,此译文不仅同英文本身的商标音似,韵似,而且节奏感强烈,琅琅上口,最重要的是,此译文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传达了快乐向上的乐观情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达到音韵与神韵的贯通,在商标翻译中,翻译方法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翻译时尽量选取能激起消费者美好联想的谐音词汇或词组,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异义字,在翻译时可自由选择发音响亮、意境优美的字来表现:Arche译为“雅倩”、Pantene译为“潘婷”,既保留了原音音节的响亮,同时选用“倩”、“婷”等表现女性的秀美汉字更突出了化妆品的商品特色,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使得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同时还能体会其中的美感。

4.翻译中要注意避免触犯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

商标是企业与消费者相互沟通的一座桥梁,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由于不同目标市场文化背景差异,因商标翻译触犯文化禁忌而导致营销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商标翻译中应注意避免触犯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例如: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在我国有“666”、“999”、“金六福”、“三元”、“三枪”、“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则能够见到以“7-Up”、“MildSeven”、“7-Eleven”等为商标的商品,但要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祥数。又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用猪、狗作商标等;日本人忌讳荷花和狐狸,而喜欢樱花、乌龟和鸭子;英国人不喜欢大象、颇喜欢熊猫;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忌用菊花,喜欢玫瑰花;俄罗斯人则认为黄色的蔷薇花意味绝交和不吉利;法国和比利时人认为核桃、孔雀和菊花是不祥之物;北非一些国家忌讳狗的图案等等,各种禁忌无奇不有,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翻译范文篇6

一、俄苏戏剧翻译实践

李健吾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他对俄苏文学的翻译实践也全部发生在戏剧领域。李健吾进行俄苏戏剧翻译的时间相对集中在1949年8月至1954年7月,即他在上海剧专任教期间,先后翻译了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戏剧数种,另外他还在1948年翻译过契诃夫戏剧一种。据统计,李健吾翻译的俄苏戏剧集计有契诃夫戏剧集1册、高尔基戏剧集7册、托尔斯泰戏剧集3册以及屠格涅夫戏剧集4册,各册剧目分别是:《契诃夫独幕剧集》1册,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出版,包括九个独幕剧:《大路上》、《论烟草有害》、《天鹅之歌》、《熊》、《求婚》、《塔杰雅娜?雷宾娜》、《一位做不了主的悲剧人物》、《结婚》、《周年纪念》(九个剧目查自《契诃夫独幕剧集》[2]一书)高尔基戏剧集7册,全部由上海出版公司在1949年出版,包括:《底层》、《仇敌》、《怪人》、《瓦莎•谢列日诺娃(即《母亲》)》、《日考夫一家人》、《野蛮人》、《叶高尔•布雷乔夫和他们》(引证自《李健吾文集•李健吾主要著译书目》)[3]托尔斯泰戏剧集3册,由平明出版社在1950年出版,包括:《头一个造酒的》(内含六幕喜剧《头一个造酒的》两幕剧《祸根》)、《文明的果实》、《光在黑暗里头发亮》屠格涅夫戏剧集4册,由平明出版社1951年至1954年分别出版,包括:《落魄》(含三幕剧《疏忽》、《落魄》、独幕喜剧《什么地方薄什么地方破》)、《贵族长的午餐》(含两幕喜剧《食客》、独幕喜剧《贵族长的午餐》、《单身汉》、《内地女人》(含独幕喜剧《内地女人》《扫仑太的黄昏》、《大路上的谈话(片段)》)(以上引证自《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古典文学著作目录》)以上即是李健吾俄苏戏剧翻译的全部内容,他总计翻译契、高、托、屠四大作家各类戏剧29种,翻译书目约占整个翻译生涯译介书目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二、俄苏戏剧翻译缘由

李健吾精通法语、英语,不通俄语,他译的俄苏戏剧都是通过英语译本转译过来的,在俄苏戏剧翻译的同阶段,特别是1949与1950两年,李健吾鲜有法国译作问世。长于法国文学翻译的李健吾为何扬短避长,而将精力主要于俄苏文学的译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北大版《中国翻译文学史》在介绍国统区翻译文学时说:“希特勒入侵苏联后,翻译工作者的视野自然而然地集中在翻译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作品上。”[1]231然后该书又列举了一些译家译作,李健吾译的“高尔基戏剧集”赫然位列其中。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编者主观地认为李健吾译高尔基戏剧是为了声援反法西斯战争以致犯错,前文已经提到“高尔基戏剧集”译于1949年,其时抗日战争已然胜利四年了,所以《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说法并不可靠。先探讨李健吾翻译高、托、屠戏剧的原因,比较可信的是他本人的说法,他自传中提到翻译俄苏戏剧一事时说:“我在剧专任教时,给全校开‘剧本分析’一课,深感教材缺乏,就从英文译出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戏剧集,凡是有人译过的,我就不译了。”[2]28在这里,李健吾说得很明白,他翻译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三人的戏剧主要是为了作教材之用。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他为何要选译这几位俄苏作家的剧本作教材而不用他更熟悉的法国戏剧?李健吾本人并未道出,从韩石山的《李健吾传》中我们却可以见出一些端倪,1947年李健吾因为剧本《和平颂》与左派文化人产生分歧,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他也因此被进步阵营视作敌对分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对于此事,《李健吾传》直接言明:“在文化战线上取得胜利,其标志便是对李健吾、沈从文的批判。”[6]266被掌权的左派文人视作是文化战线批判的重点对象,李健吾的日子不会好过。自由派知识分子李健吾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剧专地位十分尴尬,因此,他翻译左派推崇的俄苏作家尤其是高尔基的作品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口味,向主流政治气候靠拢,以此改善自己在当时的处境。可以说,李健吾的俄苏戏剧翻译包含着诸多的无奈。李健吾翻译契诃夫戏剧的原因有所不同,彼时李健吾尚未到上海剧专任教,不存在“为作教材而译”的目的,而且契氏的作品也不像其他三位作家的戏剧一样无人译过。契诃夫是戏剧大家,他的大多戏剧已被翻译过来,这些独幕剧有些之前也早有译本,据《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三四十年代•俄苏卷)载:“曹靖华继续翻译了契诃夫的独幕剧《纪念日》、《蠢货》、《求婚》、《婚礼》,1929年被收入未名丛刊出版。”[7]336曹译的四个剧目即是李健吾译的独幕剧集中的《周年纪念》、《熊》、《求婚》、《结婚》。1948年文化生活出版社要统一编选一套契诃夫的戏剧选集,契诃夫的五个多幕剧《伊凡诺夫》、《海鸥》、《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樱桃园》在20年代已经被译出,唯九个独幕剧尚未译全。文化生活出版社便邀请与之关系密切的李健吾代为翻译,为了保证风格上的统一,李健吾将九个独幕剧全部重译交予出版。李健吾之所以接受这项翻译任务,与他对契诃夫戏剧的认可也有关系,同为剧作家的李健吾高度评价契诃夫的作品,他在译作的序言里写道:“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俗浅也好,还是抒情境界的质朴也好,契氏有能力在光影匀适的明净之中把真纯还给我们的心灵。”[2]4他还在序言中转引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话“我每回看到契诃夫一出戏,就想把自己全部的戏丢到火里”,李健吾对契诃夫的敬佩之意可见一斑。综上所述,李健吾对四位作家戏剧的翻译不外乎两种原因,做教材之用或受出版社邀约,藏于此两因之下的深层原因是他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认同。

三、俄苏戏剧翻译评价

在外国文学领域,李健吾一直以法国文学专家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他翻译的俄苏戏剧数量虽然不少,不受重视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在今天该如何看待李健吾的俄苏戏剧翻译,这就涉及到我们对他的这些翻译的评价问题。李健吾译的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戏剧只在剧专任教时期有过几次再版,契诃夫戏剧再也没有复印过。李健吾是翻译大家,他译的众多法国文学作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大量的读者,被奉为经典而长盛不衰;俄苏戏剧却逐渐走向磨灭,无人问津,何者使然?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转译本的天然劣势。谈及转译本的劣势,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说:“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独特追求的译本。”[8]157李译俄苏戏剧全部转译自英文译本,除了托尔斯泰的英译本是最受认可的毛德译本外,其余三位的英译本质量参差不齐。李健吾参照的“原著”尚不可靠,遑论译品。转译是文学翻译中的特殊型创造性叛逆,就与原著的接近程度来说,转译本难比直译本,当有质量不错的直译本产生时,取代转译本的流通便顺理成章。俄语不属偏僻语种,精于俄语的翻译家大有人在,在李健吾的译本出版之后,这些作品的直译本也在不久之后产生,例如,李健吾在1950年译出了托尔斯泰的《头一个造酒的》和《光在黑暗里头发亮》两个剧本后,俄国文学专家芳信1955年在作家出版社推出了这两部戏剧的直译本《“第一个造酒者”及其他》;①李健吾1950年译的托尔斯泰另一部戏剧《文明的果实》也由芳信在1954年译出发表,他译为《教育的果实》。芳信的译本全部译自苏联国家文学书籍出版社1952年版的《托尔斯泰选集》,权威性与可信度都在李译之上,于是李译本不再流传也在情理之中。另一个原因在于李健吾译本自身的缺陷。李健吾在谈到这些译作的时候说:“我还译了一些别人的戏,大部分是为了在上海剧专教书没有教材而改译过来的,算不得什么名堂,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翻译范文篇7

功能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中最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和奈达所提倡的对等理论不同,功能目的论不再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意义和文体的对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存有目的性,而翻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也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功能目的论主张翻译行为应以传递信息为重点,翻译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预定目标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功能目的论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的语篇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酒店宣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翻译时要精准地把握该酒店的特色,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从而激发旅游者的入住意向。因此,功能目的论对旅游酒店宣传语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功能目的论发展

功能目的论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riticism(《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而不是完全对等的原则。随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弗米尔指出,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赖斯的功能说。第三阶段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是对翻译目的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翻译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指出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所处的环境。第四阶段是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她将文本按功能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并提出“功能加忠诚”的原则。该原则要求翻译人员对翻译行为中的每个参与者实行分责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诺德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功能目的理论。

三、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翻译原则

功能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观,不再认为原文是翻译活动中唯一不变的核心,而是强调译者因素,尤其是翻译活动发起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要求译者遵循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即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连贯原则”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使译文在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四、旅游酒店宣传语翻译

做好旅游酒店宣传语的翻译,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和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语境的多个方面,不要一味追求语言上的对等而出现冗赘的语言信息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暂时抛弃喧嚣的尘世,享受美丽风光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灵的小憩。这就要求旅游酒店宣传语不仅能使游客在异乡感到亲切感,还要让自己的宣传语在突显本酒店的特色,从而吸引游客做出预订或入住的决策。请看下例:InBeijingThereisXXWhereEverythingisPossible.在北京,有XX酒店,一切皆有可能。这曾是北京某旅游酒店的宣传口号,时隔几年,其宣传口号已改为:BeYourself.(自在自我)。该宣传语由最初繁琐的长句改成了简单明了的单词小句,使读者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吻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多享受一些轻松、舒适、简单、自由自在的个人时间和空间,这种简洁而又不失内涵的宣传语很容易和旅游者产生共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将较为啰嗦的句子简单化,以符合读者的认知期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看一个汉译英的例子:热情友好的服务,舒适温馨的家。译文一:Warmandhospitableservices,comfortableandcozyhome.译文二:Warm,friendlyserviceinacomfortablehome.原语是两个并列名词短语,均由两个形容词修饰。译文一根据对等翻译理论对宣传语进行逐词翻译,译文中形容词的罗列不免给人一种繁琐多余的空洞感,译文一未能妥贴地表达出酒店宣传者的本意。译文二简洁明快,游客很容易了解到酒店的信息,并使游客潜意地的感知到家的存在和家的温馨。译文二考虑到了读者的认知期待,体现了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以身作则,争创优先。译文:Leadbyexampleinallyoudoesandotherswillstrivetoemulateyou.原语曾是著名博鳌索菲特大酒店的一则宣传语,这是一则典型的汉语四字成语句。“以身作则”,外研社2004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字典》给出的翻译是“setanexamplewithone’sownconduct”。众所周知,旅游酒店英文宣传语一般是针对海外游客,简单明了是翻译时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译为“leadbyexample”完全符合这一原则。“争创优先”意思是要求全体员工努力工作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翻译时用“and”连接两个小句,前后呼应,可使译文紧凑,意蕴完整。例3的英译文可以说准确地再现了原语的文体风格和语义特色,同时也比较客观、地道的传递了酒店的服务信息。让我们为您提供安全和高质量服务而努力工作。译文:Worktogetherforyoursafetyandquality.译者在翻译此标示语之前,显然考虑到了旅游者的心理因素,对游客而言,出门在外最重要的是确保人身安全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因此译文必须突显“安全”和“高质量服务”的信息。这样可使旅游者对酒店产生一种信任感,满足了旅游者的期望心里。该译文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目前,在国内自然景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内,家庭旅游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有些酒店为了吸引游客入住往往会想出一些标新立异的宣传语。例如:“快来呀!我们欢迎住小酒馆的人!”如何理解“小酒馆”是翻译本句的关键。其实,家庭旅游酒店特点就是酒店房间有限但设施齐全,价格便宜又不失家的温暖。对于热爱旅游的背包客而言,在游览中国大好河山的同时,物美价廉的家庭式酒店不失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所以恰当地传达酒店的这一优势和特色,是吸引游客前往入宿的关键。该宣传语可译为:“Help!Ourcheapbutexcellenthomeneedyou!”该译文首先依照“忠实原则”,保留了汉语的清新俏皮感,在囊括酒店经营者要表达的各类信息基础上,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对宣传语进行了合理的语序调整甚至小幅度的改写,有效地传递了信息,唤起了旅游者的心理期待,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吸引游客入住的目的。“宾客至上,服务第一。忠诚服务,细致安排。”是许多旅游酒店使用的宣传语。经过简化处理,我们可以把这类宣传语翻译成:“CustomerFirst,ServiceFirst.LoyalService,AttentiveAttitude.”这即保留了中文的宣传效果,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取得了等效翻译之效果。

翻译范文篇8

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进行人际沟通,传播人类文明与进步,传承科学创造与发明。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目前世界尚存的2000多种语言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语的影响面最大,实属世界上最活的两种语言。究其发展规律。人们不难发现:语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二、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1、时事政治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速度最快。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每一次有影响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one’sWaterloo”,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当我们今天说:

Ifyoudon’ttakemyadvice,youwillmeetyourWaterloo,

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你会全军覆没的。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到处发动侵略战争,妄图独霸全球。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Nazi(纳粹)、Gestapo(盖世太保)、fascist(法西斯)等与二战有关的字眼。到了冷战时期,theColdWar(冷战)、nuclearthreats(核威胁)、nucleararmament(核军备)、twosuperpowers(两个超级大国)等词语频频出现。到了八十年代末,美国出与自身利益的考虑,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实施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于是便有了theGulfcrisis(海湾危机)。后来又出现了Kosovocrisis(科索沃危机)。近几年美国一直坚持其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System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1年美国遭受了September11Attacks(9.11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时提出theAxisofEvil(邪恶轴心)的论调。

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人们经常喊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DownwiththeUSimperialism,),用“”(thePeople’sCommunes)、“”(theGreatLeap)、“三面红旗”(theThreeRedBanners)等字眼。到了,又有了“无产阶级”(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红卫兵”(theRedGuards)、“大字报”(dazibao或bigcharacterposter)。还有后来的“”(theGangofFour)。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便出现了“改革”(reform)、“开放”(openingup)、“四个现代化”(theFourModernizations)。现在又有了“三个代表”(threerepresenting,[未加补译])、“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近年来我们中国要“和平崛起”(peacefulrising)或“和平发展”(peacefuldevelopment)就要建立“和谐社会”(harmonioussociety)乃至“和谐世界”(harmoniousworld)。这类词汇无不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时事政治的变化。但它们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政治性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政治事件的结束,也逐渐淡出甚至销声匿迹。当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政治事件的出现。又会涌现出新的词汇。

2、经济变革引起的变化

经济作为社会的命脉,在语言的发展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会不断变更,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语言。来表达这类新经济。比如原来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称peasant。farmer的意思是“农场主”,而现在更多地则用farmer。相比之下,peasant从事的是小规模、初级的农业生产,而现在的farmer们则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如,mill指工厂时,指过去的手工作坊,现在除纺织业、造纸业以及面粉厂继续延用mill外。更多地则用factory、plant、works、甚至manufactory。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heavyindustry、lightindustry、insuranceindustry、serviceindustry;经济又分为marketeconomy、plannedeconomyindividualeconomy,collectiveeconomy、stateeconomy;经济领域中的stockmarket、stockcompany、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GNP、GDP、OPEC、APEC、WTO,还有代替了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的EuropeanUnion,以及取代了法国franc、德国mark、意大利lira等12国货币的Eurodollar。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语言变化。如“三资企业”(enterprisesinthreeformsofventures,[补译太长,故未引用])、“经济特区”(specialeconomiczone)、“高新技术开发区”(hi-teehdevelopmentzone)、“西部大开发”(thegreat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厂长负责制”(systemofoverallleadershipbvthefactorydirector)、“任期目标管理制”(managementbvobiectivesduringtermofservice)、“满负荷工作法”(full-loadworkmethod),等等。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经济类词语出现。

3、文化、生活引起的变化

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体现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和生活的变革同样会带来语言的变化。在唐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选派高僧玄装跋山涉水。留学印度数十载。取回并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引入了佛教文化,并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别(如藏传佛教),并东渡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佛教才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也正因为佛教的输入,汉语言中才有了“释加牟尼”、“如来佛”、“舍利子”、“观音菩萨”、“阎王”、“魔鬼”、“阿弥陀佛”等佛门用语。同时,沿着古丝绸之路。伊斯兰文化也传人中国。还有景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文化。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天国”、“地狱”、“上帝”、“教堂”。后来又有了“幽默”、“浪漫”、“歌剧”、“钢琴”、“吉他”、“号”、“交响乐”等词语。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走出国门。输往国外。比如中国的宗教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也被外国所接受。于是英语中就有了Confucianism、Taoism、teaparty、teatime、silk、china、Chinesefood、chopsticks、chopsuey(炒杂碎)、qipao等词汇。

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为突出。在中国,现在过ChristmasDay、Fool’sDay、Valentine’sDay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见面hug。告别kiss或说bye-bve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身着suit。脖子系着tie。一派gentleman风度。逢年过节寄张postcard,看望亲朋好友送束flower,购物用creditcard,饿了吃KFC或Macdonald。渴了喝coffee、Coca-Cola、Sprite,出门不坐bus,要搭(打)taxi,病了不说“看病”,却说seeadoctor。想娱乐可跳disco、唱karaoke。再想刺激点还可跳bungee。这方面老外也不示弱,讲putonghua、唱jingju、练gongfu、包jiaozi、吃chowmein(炒面)、玩mahjong、穿qipao的老外也逐渐多了起来。4、科技发展引起的变化

二十世纪科技发展迅猛。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大爆炸”,它们给语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和本世纪初,我们先后有了雷达(radar)、激光(laser)、原子弹(atombomb)、核武器(nuclearweapons)、航天飞机(spaceshuttle)、导弹(missile)、潜艇(submarine)、飞机(plane)、麦克风(microphone)、录音机(recorder)、复印机(copyingmachine)、摩托(motor)、引擎(engine)、电报(telegram)、电话(telephone)、计算机(computer)、网络(network)、因特网(Internet)、电子邮件(E-mail)、克隆(clone)、纳米、(nanometer)、信息技术(IT)、黑客(hacker)、博客(blog)、Vista(微软开发的最新操作系统,目前尚无正式译法),等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就连最新的词典也应接不暇。面对大量蜂拥而至的科技新词汇,就连翻译工作者有时也不得不原封不动地照搬,难怪许多文章中经常会夹杂一些英文字母、单词、或缩略语。

三、翻译的变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媒介。如果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翻译就没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正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通过翻译,把马列主义介绍给了中国人民。唤醒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从而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面对当今不断进步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科技。翻译依然承载着“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重任。

翻译是互动的,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对语言中出现的新东西、新变化。有些人主张直译(包括音译和移译,也称零翻译或不译),有些主张意译。还有些主张音意兼译。但无论直译、意译还是音意兼译,其翻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是直译。彼时也许成了意译,因此翻译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自己。

1、音译变意译

音译是翻译最简捷的手法。在大量外来语涌入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懂或不完全懂它们的意思。所以只好囫囵吞枣,先音译过来。然后再逐渐地去理解。最后改成意译或音意兼译。例如granllilar先音译为“葛朗玛”,现意译为“语法”;proletarian和bourgeoisie先音译为“普罗列塔利亚”和“布尔乔亚”,后意译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socialism最早被音译为“索昔阿利司”或意译为“安民新学”“养民学”,后由梁启超把日语音译的“社会主义”移植过来。才有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再比如laser先译为“莱塞”,后译为“激光”;telephone先译为“德律风”,后译成“电话”;democracy和science先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后意译为“民主”和“科学”;penicillin先音译为“盘尼西林”,后意译为“青霉素”;engine先音译为“引擎”,后意译为“发动机”;antitrust先音意兼译为“反托拉斯”。后意译为“反垄断”。

2、意译变音译

有些词汇意译起来较长或容易引起误解,所以逐渐又改成音译。如英语的party。以前经常译成“会”或“聚会”,但英语中的party太多,有eveningparty、teaparty、birthdayparty、Christmaspartylcocktailparty、coming-outparty、dinnerparty,farewellparty、gardenparty、going-awayparty,NewYear’sEveparty、singlesparty、surpriseparty,等等。汉语的“聚会”的确难以应付如此之多的party。况且汉语“聚会”又有聚众闹事之嫌,所以有时将其音译为“派对”。再如show的意思是“表演”“演出”,makeashow过去经常译成“进行表演”。现在经常把show译作“秀”,makeashow译成“作秀”。而且还引申出“脱口秀”“时装秀”等词。再比如clone的意思是“无性繁殖”。现在直接音译为“克隆”;internet一开始译为“国际互联网”,现音意兼译为“因特网”;E-mail译作“电子邮件”,现在有人译成“伊妹儿”;modem意译为“调制解调器”。现被电脑爱好者音译成“猫”;bye-bye过去译成“再见”,现在音译成“拜拜”;fans过去译作“……谜”。现在译成“粉丝”;office过去是“办公室”,现在有人译作“奥菲司”;partner过去是“搭档”、“合伙人”。现在是“拍档”。

在将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东西译成英语时也存在类似现象。如早先把“饺子”译成dumpling,dumpling的英文解释为smallroundmass0fdoughsteamedorboiledwithmeatandvegetablesinside,即“里面包着肉和菜的面团”。但中餐中包馅的食品种类太多了,所以干脆把它们分别译为baozi、iiaozi、wonton、tang’yuan;“白酒”先译成alcohol,alcohol含有“酒精”的意思,容易把白酒和工业用酒精混淆起来,所以音译成baijiu;早先把“武术”译为Chineseboxing,但英语boxing的意思是“拳击”,中国的武术和拳击还不太一样。而且种类较多,后来又译为martialarts,似乎还不够准确。所以现在直接音译为gongfu、wushu、qigong、tajjiquan;过去把“豆腐”通常译为beancurd,因为豆腐由中国传往世界各地,而且在国外颇受欢迎,家喻户晓,所以现在英语就有了toufu这样的词汇:把tabletennis改成ping-pong,mandarin改成putonghua均属于这一类。

3、音译意译并存

如上所述。在外来语的翻译过程中,有些从音译改为意译,有些从意译改为音译。有些改译后就舍弃了原先的译法。有些改译后仍保留先前的译法,有些音译和意译可以无条件互换,有些音译和意译在特定条件下不能互换。如motor音译为“摩托”、“马达”。意译为“发动机”: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意译为“扩音器”、“微音器”、“话筒”;bus音译为“巴士”。意译为“公共汽车”;party音译为“派对”。意译为“聚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不会产生歧义。但有些词,互换它们的音译和意译会产生歧义或讲不通。如model音译为“模特儿”,音意兼译为“模型”。但人们通常说“时装模特儿”、“人体模特儿”。如果说“时装模型”或“人体模型”。就会产生歧义;反之,人们通常说“塑料模型”、“铸造模型”,一般不说“塑料模特儿”或“铸造模特儿”。再如modern音译为“摩登”。意译为“现代的”,我们可以说“摩登时代”、“摩登女郎”,但不说“摩登科技”、“摩登社会”,更不能把“四个现代化”说成“四个摩登化”。

4、移译

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原封不动地搬到目的语中,即不译或零翻译。例如日常生活中见到的VCD、DVD、CT、CPU、CDMA、BBC、VOA、GND、GDP、WTO、OPEC、APEC、UN、PK、DNA、SARS等均属于这一类,还有夹杂在文章中间的英语单词甚至句子。尤其是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类科学书籍和文章。几乎是中英文参半。移译的优点是最精确地保留了源语的全部含义,但缺点是刚开始会增加阅读困难,使不熟悉英语的读者无法理解。所以在移译的初始阶段。应附上必要的汉语释义。待大多数人熟悉其含义后,方可放心使用。就像现在再没有多少人为不懂WTO、TV而苦恼一样。而且有些词汇在经过一段移译之后,又会变为音译或意译。如过去人们一直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现在有人将Windows译作“视窗”。

翻译范文篇9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翻译范文篇10

1.1中医翻译的必要性

(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中医是其中之一。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2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

(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1.3对中医译者的要求

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

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

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医也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医学流派。

2.1中药原材料的命名方法

(1)根据中药的构成部分命名。

按皮命名。比如:“杜仲皮”(duzhongpi,杜仲皮)“丹皮”(danpi,芍药根部的皮);按叶子命名。如:“桑叶"(sangye);“金银花”(jinyinhua);按种子命名。如:“车前子”(cheqianzi,车前草的种子)“蛇床子”(shechuangzi,蛇床的种子);按果实命名。如l“桑葚”(sangshen,桑树果实);“无花果”(wuhuaguo,无花果树的果实);按叶穗命名。如:“荆芥穗”(jingjiiesui。荆芥的叶穗)。(2)按照中药原产地命名。

产自中国四川的中药通常以“川”(chuarl)为开头来命名,如:“川贝”(chuanbei,)“川芎”(chuanxiong);产自浙江杭州的中药通常以“浙”(zhe)“杭”(hang)开头来命名,如“杭参”(bangshen)“杭芍”(hangshao)等。

(3)其他命名标准。

根据颜色如:“丹参”(danshen,鼠尾草的根部是红色的)“白药”(baiyao);根据味道如:“甘遂”(gansui,甘遂味甜);根据药效如:“益草母”(yicaomu。对于妇女有良好药效;根据采摘季节如:“半夏”(barlxia,因其果实在夏季中叶成熟得名)

2.2传统中药命名方法

(1)根据药材命名。命名公式:材料+药形。如:“五仁露”(Wurenlu,FiveSeedsSyrup),“黄芩汤”(Huangqjntang,RadixScutellariateDecoction),“牡蛎散”(Mulitang,ConehaOstreaePower)。(2)根据所治疾病命名。命名公式;疾病名称+药形如:“疝气汤”(Shanqitang。HerniaDecoction),“阴虚丸”(Yinxuwan,YinAsthenicPill)。(3)根据药效命名。命名公式:效果+药形。如:“保和丸”(Baohewan,Digestion-promotingPill)。“涤痰丸”(Ditanwan,Phlegm-eliminatingPel-let)。(4)根据主要的药材及药效命名。命名公式:主要药材+药形+药效。如:“牛黄清心丸”(NiuhuangQingxinwan,CaleulusBovisBolusforClearingAwayHeat-fire)“甘草泻心汤”(Gancaoxiexinwan,RadixGlycyrrhizaeDecoctionforPut-gingStomach-fire)“当归补血散”(DangduiBuxuesan。RadixAngelicaeSinesisPowerforEnrichBlood)。

3中医术语翻译

3.1中医术语翻译的策略

(1)用常用词语来翻译以保持本意。

若只是机械的寻找中医术语在外语里类似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中药术语的词源,就很难准确的翻译出来。就像不了解英语中很多词语来源于拉丁语一样。因此,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中医术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强调中医传达的信息,避免过于文雅。翻译中医术语的时候可以采取注释的方式,但有时候注释仍然过于文雅,补充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原意中没有的。翻译的过于文雅是当前翻译的一个普遍现象,译者需要对此加以注意。译者要向外界传达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而非花哨的语言和空洞的文字。

3.2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1)直译。

直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逐字逐句的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方法。它是为了准确的表达语言。直译也是一种运用拼音来翻译一些具有典型意义要无法在英语莉找到对等词语的翻译方法。如“阴”(Yin),“阳”(Yang)and“气”(Qi)的翻译就是采用拼音翻译法。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拼音不仅用在单个汉素而要用在一个语言单位上,并采用斜体。二,直译和其他翻译方法相结合。三,中药的形态无须翻译出来。

(2)采用拉丁名字。

在中药产品中用拉丁名字标识有助于把中药推向世界。因为西药通常都这样做,而且西方人也习惯这种方式。比如,“复方罗布麻片”(TabellaeApocyliVenetiCompositae),“穿心莲片”(Tabellae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Zingiberis),ect(陈锋,2006:25)。

中医里的原材料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它们的名字基本可以用拉丁文字表示。一般来说,单味药材或者当这种药原材料绝大部分是一种药材的时候,就可以用拉丁名字,但大多数的药品,因为原材料种类繁多,就没有对应的拉丁名字。如:“十全大补丸”(ShiquanDabuWan)“川贝批把糖浆”(ChuanbeiPipaTangiang)(赵霞,2007:35)。

(3)寻找同义术语。

翻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原文和目标语形成对应,即在目标语中寻找对等的表达方式。如:“菊花”(chrysanthemum);“薏仁”(adlay)但是,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很难找到。大多数情况下,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要有些意思无法翻译出来。对译者而言,要尽可能找到和原意对等的语言使翻译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