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十篇

时间:2023-04-09 01:05:41

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篇1

关键词:翻译技术;专业翻译人才;职业译者;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62-0006

新世纪以来,包含传统翻译、技术写作以及新兴的本地化服务和软件外包在内的语言服务行业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对优秀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翻译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服务行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翻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事实上,在许多大规模翻译项目中,只有充分依靠计算机新技术的帮助,才能更好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由此,掌握翻译工具及相关技术已成为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素养。

国际上不少大学在翻译课程中高度重视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美国的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等。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这些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大陆翻译界对翻译技术重视不够。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译员开始重视翻译技术,并使用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Trados、Ddja Vu等翻译记忆系统逐渐为译者所熟悉。翻译研究和教学界也开始重视对翻译技术的研究(王正、孙东云,2009:16)。例如,吴(2006:55)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对翻译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并着重介绍了Trados等翻译记忆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徐彬(2006:59)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和分类,并论述了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效应用于翻译教学。吕立松、穆雷(2007)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介绍了海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现状,并建议国内高校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教学之中。

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拟集中探讨翻译工具和相关翻译技术对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相关要求。

1 当代社会对翻译服务和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1.1 对翻译服务的要求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地及时多语言信息,成为企业的难题之一。在这种要求下,翻译服务行业发展成为更大意义上的语言服务行业,专业翻译人才纳入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框架之中。

当代社会对语言服务行业提出了如下要求:服务产品的交付时间越来越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服务部门常常需要同时管理多个翻译项目;翻译人员需要重复利用已翻译过的内容来提高翻译效率;翻译流程中各种科技的应用要求译员、审校和项目经理掌握更多的IT技能。

1.2 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社会呼唤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翻译服务行业而言,理想的专业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素质:翻泽理论素养+双语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翻译技术+翻译管理能力。也就是说,理想的翻译人才应该既懂双语、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又懂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对于前一种要求,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部门(包括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一直比较重视;但对于后一种要求来说,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方面的培养相对滞后,因此,这正是翻译人才培养单位需要加强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译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译者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假如译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失去其竞争力(Samuelsson-Brown,1996:280)。当今社会,只有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译者才称得上是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或职业译者。因此,黄友义(2010:49)指出,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翻译市场需要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

2 翻译技术的优势与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2.1 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

翻译工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翻译工具指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如文字处理软件和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录音设备、文本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辞典、在线辞典、在线搜索引擎、在线检索数据库、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等;狭义的翻译工具指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钱多秀,2009:50-51)。目前,西方的CAT主流软件有SDLTrados、Deja Vu x、Wordfast、WordFisher等;中文区的CAT主流软件包括雅信CAT软件、华建机器翻译软件系列、传神辅助翻译及管理平台、译典通(Dr.Eye)、泽经(Transwhiz)等(文军等,2010:125-144)。

翻译技术指翻译行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具体包括机器翻译(MT)、翻译记忆系统(TM)、术语管理系统、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袁亦宁,2005:51)。翻译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翻译技术指能够用来帮助语言翻译及其他跨语言交流活动的所有形式的信息技术,而狭义的翻译技术则主要指CAT及其相关工具和技术。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翻译技术。

2.2 翻译技术的优势

翻译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核心是TM),能够大量减轻翻译工作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单靠传统的翻译方法来掌握最新的资讯显然是不够的。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系统,能够帮助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吕立松、穆雷,2007:37)。具体而言,翻译技术的核心即翻译记忆系统具有如下优势:①确保译文的一致性和质量。对于大型项目,使用TM软件,可以轻松做到术语统一,最大限度保证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②加快翻译进度。随着项目的进行,术语库、项目词典以及翻译记忆中的匹配资料会越聚越多,翻译速度随之不断提升;③减少翻译项目的费用。同样的句子无需翻译两次,而且能减少人工审校周期,因而也就降低了翻译项目的费用;④为未来的项目积累翻译资产。建立知识资产库,可以将语言转化为企业资产,并为将来的翻译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总之,使用翻译记忆系统等翻译技术能够达到如下四个目标,即翻译效率更高、操作更简单、翻译数量更大、翻译质量更高。

以翻译记忆系统为核心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也显示出巨大优势:①帮助学习者熟悉翻译实务,提高实践能力;②用双语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③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王正、孙东云,2009:17-18)。

2.3 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全球化市场给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译者和翻译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质优价廉的翻译服务。而译者和翻译公司要达到这样一种平衡,最佳选择就是寻求技术支持,即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翻译和管理,否则就难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也就不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田艳,2012:69)。

Sehaler(1998:155)认为,翻译职业参与本地化等兴趣盎然、获利丰厚的翻译活动,就必须逐步解决传统职业价值体系与新技术之间的冲突。这就意味着需要彻底改变译者的职业思想系统,并把翻译技术课程纳入译者培训项目。为此,翻译学习者毕业之前必须了解各种翻译工具,并且能够选择使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工具。Kingscott(1996:295)也认为,不把技术类问题纳入译者培训项目,大学里的翻译教学就会越来越远离实践,并被边缘化,及至最后丧失与翻译任务的关联性。因此,技术进步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必须填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将技术类培训纳入译者培训项目,熟练掌握翻译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译者的先决条件。徐彬(2006:59-63)认为,将CAT技术教学纳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释: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机构对技术的要求以及项目和报酬的网络化交付。徐彬等(2007:85)进一步指出,必须向翻译学习者介绍翻译记忆的基本理念,帮助他们掌握核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翻译实践服务。实践证明,熟练掌握CAT技术的毕业生在面临软件企业和欧盟组织等高技术化翻译环境时的确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如何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学习者的课程体系,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Bowker(2002:15-20)主张,将翻译技术引入译者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翻译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影响、探讨人机互动问题、学会翻译技术评价方法、考察翻译工具改变常规翻译实践的方法、为翻译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夯实基本的翻译技巧。

3 翻译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往往由课程板块或教学模块构成。钱多秀(2009)较早提出CAT技术教学的课程板块,主要涵盖如下八个方面: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史、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的原理、翻译工具及其功能、语料库与CAT、术语与术语库、对齐与翻译记忆、主流CAT工具以及CAT与全球化和本地化。

鉴于职业译员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信息技术,徐彬(2010)在设计CAT教学模块时,从广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出发,设计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翻译信息技术(包括高级文字处理技巧、数字文本获取技术、输入技术、搜索技术以及语料检索等)、术语工作、CAT系统应用以及翻译项目管理。

俞敬松、王华树(2010:40)概括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时,论及所应包含的翻译技术类课程。除了语言类课程(占总课时量的45%)之外,翻译技术类课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IT类课程(20%),包括计算机相关入门课程,Java、Peyth等编程基础,双语编辑、文字处理、文档转换等,桌面出版、网络与数字出版技术等;②CAT类课程(10%),包括CAT原理与技术应用、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语言资产管理、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技术等;③工作坊和个人实践(25%),包括CAT、MT、TMS等软件工作坊,翻译实践与同行评议,平行语料库建设,个人或小组调查研究,内容管理系统(CMS)参与度等。王华树(2012)把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前两个课程主要针对MTI学生,后一个课程针对CAT专业学生,有余力的MTI学生也可以选择第三个课程。初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翻译与搜索、翻译技术基础、主流CAT工具实践、翻译质量控制和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六个模块;中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技术、语料库与翻译、主流CAT工具实战、本地化翻译、翻译与DEP、字幕翻译、技术写作以及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八个模块;高级课程则包括软件、网站、多媒体本地化、项目流程管理与技术等相关模块。2013年,王华树又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的经验,结合北京大学MTI和CAT教学实践,建议将MTI技术课程群分为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技术文档写作、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多媒体翻译、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译项目管理等十大模块。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翻译技术培训和教学,相关单位所开设的翻译技术类课程从无到有,各有特色,并不断完善。比较成熟的翻译技术课程群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将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即翻译技术基础课程(即IT类课程)、翻译技术核心课程(即CAT类课程)以及翻译技术巩固课程(即工作坊和个人实践等);另一类则将课程群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三大模块。第一类课程主要是针对MTI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第二类则主要是针对CAT专业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对于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而言,鉴于四年总课程数量上的压力,宜开设入门类的基础性翻译技术课程,即主要开设王华树(2012)所提出的翻译技术初级课程――“翻译技术实践Ⅰ”。

4 翻译技术教学:困难与应对策略

目前,翻译技术进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对大部分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而言,翻译技术教学真正进入翻译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徐彬(2006)指出如下三个现实困难: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普遍不足;由于TM软件一般包括译前项目管理、译中流程管理、译后质量管理等阶段,而且无论界面还是软件功能构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异于普通文字处理软件,因此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方能掌握;教学管理层面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应师资。吕立松、穆雷(2007)也分析了开设CAT类课程会遇到的问题,如缺乏教学所需资金、设备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匮乏;翻译教师和教学机构对教学中运用术语管理、机助翻译和翻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翻译市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海外翻译教学缺乏了解。

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便会降低翻译技术教学的难度,从而提高翻译技术教学的效率与价值。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种基本应对策略:

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尽管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Word、Excel等常用软件的熟悉度不够,从而降低翻译效率。因此,在CAT教学中须把此类技术应用贯穿始终。最终的技术问题是对Trados等相关软件的培训,从使用TagEdi-tor、Translator’s Workbench,到使用WinALign等各种工具,来实现建库、断句、对齐、翻译操作以及整理评价等各个功能。这一环节相对比较容易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把CAT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学的原因。

其次,要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相关师资短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既有翻译实践和理论基本功同时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少(徐彬,2010),而通晓相关翻译软件的教师少之又少。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与校外翻译机构和公司合作,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把教师派往校外相关翻译机构、公司实地接受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培训,或者聘请业内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与翻译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翻译技术的应用。

最后,要解决翻译环境问题。在实际翻译教学中,不能只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而是要从接受任务、建库、初译、校对、定稿、人库等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即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训练。应该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和教师到翻译机构、公司顶岗实习,体验整个翻译流程,以增加其实战经验与项目管理意识。

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完善翻译技术课程群建设,构筑特色教学,是各个翻译培养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5 翻译技术教学:个案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在2008年建成CAT实验室,引进Trados(大网络版)翻译软件,并与英国某专利翻译公司(北京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外高校在翻译技术教学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翻译技术教学模式。

5.1 师资培训

与其他高校一样,师资短缺是个普遍问题。在CAT实验室建成之后,学院聘请SDL Trados中国区总公司软件工程师及有关专家对教师们进行了初步的技术培训;然后,派相关教师轮流到翻译公司实习,强化对软件应用及整个翻译流程的了解和掌握。此外,还经常邀请翻译公司专家来校对教师们进行翻译技术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三种途径强化师资培训,使师资短缺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5.2 翻译技术教学

在课程安排上,用一个学期(18周),每周2学时,共36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翻译软件,在熟悉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专题翻译,包括科技翻译、财经翻译、法律翻译等。其中,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软件。目前在全球翻译记忆市场上,SDLTrados处于领先地位,它有强大的网络共享、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以及格式转换处理等功能,为专业翻译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该软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模块:①Translator’sWorkbench利用后台强大的神经网络数据库,为用户储存并管理原文和译文,实现对译文的部分自动翻译,动态提示相关译文语句,自动保留原文格式。②WinAlign帮助用户回收已有的翻译资料,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匹配,建立起翻译记忆库,直接供Workbench使用,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和再利用。③TagEditor,即网页翻译解决方案。④MultiTerm,即术语管理词典。⑤S-Tagger用于把Adobe FrameMaker和Interleaf格式的文件转换成Word环境中可以使用的文档。与此同时,还会对其他翻译软件进行基本介绍,使学生了解其他常用的翻译软件。

(2)高级文字处理技巧。在培训初期,学生不接受“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熟练”这一说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逐渐改变态度,并承认这一事实。徐彬(2010)提到:80%的用户只了解Word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办公自动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效率。此类技巧包括高级查找与替换、样式功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宏、标记文档修订、自动排序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演练、课后作业、文本翻译等操作不断得到强化。

(3)网络检索。在翻译实践中,网络检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翻译能力。CAT实验室为网络搜索提供了技术支持。课堂上教师给出检索内容,让学生检索,分享检索方式,学会使用各种搜索工具以及电子词典、在线词典和百科全书等。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检索意识。虽然网络检索相对简单,但它在翻译流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了技术与途径不同以外,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检索的认真态度,这在日后翻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语料库建设。建立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罗选民等(2005:53)指出:“翻译的语料库研究证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西方翻译领域,对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目的语句型的影响、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建设会大大提高相似文本、相似主题材料的翻译效率。Bowker(转引自邓静、穆雷,2005:320)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建立翻译语料库的方法,能促进翻译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强化语料库建设,让学生分别利用Trados分专题建库,并利用所建的库进行简单的翻译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语料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翻译技术。

5.3 课堂翻译强化练习

在基本翻译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再用另一个学期(18周),强化翻译技术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该阶段分为课堂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这个工作流程中,教师最初派发任务,以保证每周的工作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具体任务包括:译前稿件处理、相关信息搜索、术语库创建、译员任务分配、翻译进度控制等,均由学生选出各自的项目经理进行调控和管理;初译完成后,前期由教师预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预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注重哪些方面,后期让各小组交换进行预审;英译汉部分请翻译公司的专家进行审校,汉译英部分请外籍教师参与审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最终定稿由学生和教师讨论确定。在此过程中,分析初译与审校的不同之处,讨论决定最好的译本,这可以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定稿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软件等进行语料库整理,为以后的翻译提供资源。

5.4 翻译实习

经过在校强化训练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翻译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任务,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所有的翻译任务中。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翻译的整个流程,提高翻译服务理念,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翻译公司也可在此过程中发现人才,形成互利合作的良性循环。

本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对职业实践的参与意识。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并为职业翻译的整个过程积累经验,从而增强择业和从业的信心。

翻译人才篇2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人才;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6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强,翻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较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翻译进入市场,但真正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岗位的毕业生则是相当缺乏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对教育、科技、信息、土木等理工类学科有所了解。这就给翻译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即由过去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通过自己的翻译教学得出了一些经验、体会和感受,指出了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翻译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笔者发现,作为民办本科高校的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翻译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历史不长,都是新兴的学院,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1]。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也就意味着它的办学时间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中最长的(即1984年成立,到现在已有28年的历史了),但在有些方面还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笔者所在的院校,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英语专业大三第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总共才48学时,每周一次课并且是3小节连上,而且课程一般都安排在下午,14周上完,15周复习,16周考试,是考查课,是不列入奖学金评选的课程。所以,笔者在翻译教学中发现,课时有点少,一学期结束所教授的内容比较有限,而且一般只讲英译汉,而汉译英接触不太多。规范的翻译课程设置应该是大三上学期开设英译汉,下学期开设汉译英,至少要开一年的翻译课,这样比较科学,学生学的知识也会比较多。翻译课比较重要,很多学生考研时都考翻译方向,比如今年大四学生中总共有105人考研,其中考翻译方向的就有78人(包括考MTI即专业型翻译硕士和学术型翻译硕士),因为翻译方向相对于英语其他方向来说应用性比较广,而且就业前景也比较好,可以进公司也可以当老师,所以学生对考翻译都比较感兴趣。另外,一次连上3节,并且都排在下午上课,学生会感到比较累,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或已经上课了学生还在宿舍睡觉,这就会影响学生的翻译知识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课最好一周上2次,每次2小节,而且安排在上午上课比较好,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不会觉得累了,因为翻译课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是需要不断动脑筋认真思考的课程,所以一次不能讲解太多的内容。翻译课是一门必修课,也是考查课,成绩不列入学生奖学金的评选范围内,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考研率,学生要真正学到东西,翻译课要改为考试课并且成绩要列入奖学金的评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这门课,也才会真正学到知识,其翻译能力也才会提高。

(二)高水平的翻译教师比较缺乏

目前,全国高校外语院系基本上都开设了翻译课程,公办院校翻译专业的教师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而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却存在严重不足[2]。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外语学院的教师最高水平也就是研究生讲师,而且都比较年轻,有的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上岗就开始讲授与翻译有关的课程,经验明显不足,理论和实践水平也非常有限,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没有清醒的认识。笔者所教的课程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今年也是第三年代翻译课,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理论深度、学术造诣和翻译实践能力比较缺乏。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少带头人,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继续进修或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或者是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

(三)过度重视文学翻译

长期以来,在翻译界大家都对文学翻译比较感兴趣,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而对应用翻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对文学翻译比较重视,忽视了其他应用性的翻译。比如,在笔者的课堂上,一学期结束,文学翻译几乎占了整个课时的2/3,因为教材上编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文学翻译的体裁和例子,这就使教师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产生偏差。但学生毕业后面临更多的是应用翻译,而文学翻译则是少之又少,而且现在的MTI题型注重的也是应用体裁的翻译。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学生考研,还是毕业参加工作都应把翻译教学从过去的文学翻译转移到现在的应用翻译上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授课方式的老套化

目前,很多高校的翻译课堂上,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采用“灌输式”教法实行满堂灌。结果,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也不大。比如,在笔者的翻译课堂上,虽然整个年级有一个班是教改班,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实施研讨课的形式,但其余的班级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两者相比较,明显感觉研讨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传统授课模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翻译实践能力也无法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二、加强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

要培养翻译人才,首先应了解市场的需求。传统翻译教学只注重英语语言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因此,高校应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目前,民办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扎实的英汉语言基本功

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其他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同,翻译人才除了英语基础要好之外,汉语基础也要比较好。在笔者的翻译课上就发现,有些学生英语、汉语基础都比较差,所以在学生低年级时,学院应多开设大学语文等能提高学生汉语修养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使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应多开一些能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基础课程,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好在低年级再开一些如:科技、文学、文化、法律、政治、历史等学科。因为,翻译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要求译者具有广博的知识。

(二)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抑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交际式、研讨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只占1/3,把2/3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研究探讨,采用有声思维法把大脑的认知思维过程告知大家,教师讲评和学生评议相结合,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翻译人才。

(三)选拔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授课

翻译课是一门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都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民办院校师资水平一般都不及公办院校,所以学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继续进修,进行短期培训或出国读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例如在复旦大学,凡是给英语专业上高级笔译的教师大都首先有50万字以上的、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译作,只有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翻译学习质量才能有所保证[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翻译教学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4]。所以,翻译教学要考虑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复合型及专业型翻译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5.

翻译人才篇3

【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认为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还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硕士生的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培养目标为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则不够重视。在人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忽视翻译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培养。某大学一位教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有资料翻译任务,想请新近聘用的一位翻译方向硕士毕业生承担一部分,没想到这位毕业生竟然拒绝参与,说自己是搞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擅长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仅仅懂得理论而不会实践,这样的毕业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译方向硕士点,我曾利用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的机会,向一些知名外语院校的教师询问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开设翻译实践课,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我问他们,学生的操作能力差该怎么办?他们告诉我,用翻译项目来弥补。翻译项目实践诚然是必要的,但翻译项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没有项目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必须为翻译方向硕士生开设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课,以确保他们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就我所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2001年,我在北外英语学院作访问学者,跟翻译方向硕士生听课。他们有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以英汉翻译为主,由申雨平老师任课),还有一门“翻译实践”课(以汉英翻译为主,由庄绎传老师任课)。当然,北外的翻译方向硕士生也参与一些翻译项目,比如在我访学期间,他们正跟曾诚老师一起翻译一本英文词典,还承担了中央电视台某些节目的翻译工作。

3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的进修和努力能够胜任翻译工作,但并非每一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当翻译。因为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或检查学生的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翻译专业教学则从职业需求出发,把翻译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突出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口、笔译技能训练,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外语来表达思想,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人语将所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专业培养的是全才、通才,特别是笔译,提倡一专多能,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文学翻译,也要兼顾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经贸、金融等方面的翻译。我校外语学院在安排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课教学内容时,就把普通翻译教材与经贸翻译教材进行了嫁接,以增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商务或经贸翻译打下基础。另外,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口译课程可采用课程研讨、口译现场模拟或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还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口译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开讲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完成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院系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0万字以上的笔译任务。

翻译人才篇4

日前,记者就本次翻译大会的成果、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等问题专访了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

黄友义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官员,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翻译活动家之一。是他把中国翻译协会带进了国际译联大舞台,也是他及其团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译联专家、学者们的喝彩,使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

黄友义自2002年起担任国际译联理事,2005年在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首次被选为国际译联副主席,是我国也是亚洲第一位当选国际译联理事会高层领导的翻译家。本次翻译大会上,他以其出众才华和管理能力再次当选为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

翻译大会使外国同行重新认识了中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唐宋年间,主要是佛经翻译;明末清初时又出现了一次科技文献翻译的热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盛行的西学翻译揭开了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新篇章。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的翻译事业又掀起了一次高潮,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中国跨越了诸多障碍,第一次站在了国际翻译大舞台上。

黄友义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能够在奥林匹克年举行,说明中国在世界翻译舞台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世界各国翻译界的精英们愿意在奥运会之前来中国看看,并与中国同行们一起探讨翻译以及奥运会翻译这个话题。

此次大会不仅参加人数创了历史新纪录,而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更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四位主旨发言人有两位来自国外,一位是联合国主管大会和会议管理事务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另一位是欧洲委员会翻译总司司长卡尔-约翰·略逻思,这是过去世界翻译大会想请都请不到的人物,这次他们主动要求来参会,足以说明这次大会的分量和重要性。

黄友义说:“在这次参会的600名外国代表当中,有90%以上是第一次来中国。来华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本国媒体,很多人对中国显得陌生甚至带有偏见。而当这次他们亲身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翻译界人士、翻译大会志愿者和上海市民接触,特别是在奥运会前后参观游览了北京、西安,苏州、桂林、拉萨等地之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大为改观。”

当本次翻译大会将最佳网站奖授予德国翻译协会时,协会负责人在领奖发言中并未赘述其获奖的激动心情,而是对他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热情、中国人的灿烂笑容、中国人的乐意助人大为称赞……这也使黄友义颇感惊讶。

因黄友义在国际译联工作了6年,深知其内部运行情况。他晓得,德国译协是欧洲规模较大的翻译协会,德国译协的主流意见是不太赞成与亚洲译协发展关系,他们对国际译联领导层里的亚洲人,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或者中国人没有兴趣。在他们内部甚至有更加不和谐的声音说,如果在国际译联领导层里有亚洲人,他们干脆就撤出,成立新的国际翻译组织。而这样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在上海领奖台上,面对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精英如此赞扬中国,这不得不归功于他们的这次中国之行,对中国有了新认识。

黄友义强调:“通过大会交流,也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际翻译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比如翻译人员专业培训,翻译标准化,翻译协会如何运作发展等,这对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世界接轨,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多的求新求变的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翻译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重要的角色,中国目前翻译人才的现状如何?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黄友义觉得这个话题很沉重。

他说,不久前有资料显示,全国目前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特别是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严重缺少中译英高级人才,将导致文化上的“逆差”。

全球化进程导致了翻译量和翻译人才需求的剧增。过去不需要翻译的地方,现在需要,过去不需要翻译的东西,现在需要,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把大量的材料译成外文。把母语翻译成外文,难度大,这是国际公认的。中译外人士难求已经是中国各行各业共同面临的突出难题。

社会上有人说,中国现在会外语的人那么多,怎么会缺翻译呢?是的, 与10年前相比,会外语的人的确多多了,但社会需要翻译的量也大多了。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到企业间的贸易往来,还有各地的涉外饭店、旅游景点等等,到处都需要翻译。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供给。特别是高层次的中外交流,更需要真正专业化的翻译,而专业化翻译人才中最缺的就是具有中译外定稿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三两年可以解决的。

谈到这里,黄友义话锋一转又露出了几分喜悦,他说:“我最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学位办在已经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15所高校基础上,将增加新的院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适用型翻译人才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

加强短期培训 缓解市场需求压力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光靠十几所高校培养恐怕难解燃眉之急,况且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记者问是否有更快更好的办法来缓解目前翻译人才需求的压力?

黄友义认为,目前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采取学校培养和社会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校硕士专业培训,无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正规途径。但光靠这一条路满足不了现阶段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短期培训和选送相关人员出国进修便成了一些部门翻译人才培养的补充措施。

中国翻译协会这几年利用每年暑假开设针对青年教师和社会翻译人员以及一些研究生的培训课程,从国内外聘请既有教学经验,又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也为全国新闻出版界人士,以及国资委旗下国有大型企业的涉外人员举办了多期翻译培训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位把一些外语基础好的青年派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或澳大利亚等国进修,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

除了长短期培训,黄友义还看重翻译实践,他说:“用人单位要大胆启用会外语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的翻译水平没有达到标准,就不让他们做。翻译是一个熟练工种,最好最快的提高方式还是要通过实践。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这几年有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图书面市,老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有利于青年翻译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办法来做到快速提高。

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亟待改变

黄友义说,目前中国翻译领域35岁至50岁的人稀缺,而这个年龄段会外语的人才极多。记者问:“他们都到哪儿去了?”黄友义的回答有点伤感:“都从翻译领域流失了,有的改行做生意,有的到外企公司了,为什么会这样?待遇跟不上。翻译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劳动价值还远没有被我们的社会真正认识,因此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即使培养出人才,翻译界也留不住。他认为,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翻译大会上播放了一个短片,题目是“假如没有翻译”,让人们设想,如果没有了翻译,我们当今的社会将出现什么样的混乱?知识无法交流,国际合同无法签署,先进技术在国际上无法借鉴,甚至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至于发生战争。

作为翻译界的领军人,黄友义对中国目前高级翻译人才流失现象颇感焦虑,他说:“没有翻译就意味着与世界隔绝,但是有多少人会把问题看得那么重要呢?现在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不尊重知识的地方,有的人因为自己的知识受限制,因此认识不到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重要性。翻译事业在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翻译工作者,特别是高级翻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劳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导致了今天翻译人才的大量流失。

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认为会外语就能翻译,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不消除,就永远不会真正认识到专业翻译的价值所在。我认为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再到社会各阶层的人,都需要提高对翻译作用的认识。如果大家形成了共识,认为这部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办法自然就有了。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就采取了特殊津贴的办法来设法留住翻译人才。另外,还有很多私企聘请翻译时充分考虑到待遇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翻译工作和企业未来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一切才刚刚起步。”

国际译联的志愿者

据中国译协有关人士透露,国际译联会员代表大会新一届执委及新一届理事选举时,黄友义和南非译协主席玛里安·博尔斯都是全票当选。大家一致认为,黄友义是理所当然的主席人选,而他却选择了继续留任副主席一职。

当记者提及这个话题时,黄友义回答说:“中国人在国际译联执委会任职对提升中国翻译界的形象、知名度、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国际译联执委会制定工作计划、游戏规则,中国也能参与,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是有利的。没有接受国际译联执委会主席一职,这主要是时间问题。”

“我们做国际译联工作都是业余的。每天上百封电子邮件,都要在下班或者周末处理,国际译联为一件事要在17个理事之间讨论好几轮,有些事情还要进行调研,与各协会商量,要耗费很多时间,如果当了主席,我就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所承担的职责和花费的时间就会更多。不仅如此,作为主席还要代表国际译联去世界各地参加很多会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几大洲的区域性会议,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黄友义还谦逊地说:“在国际译联内部,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法文,过去的主席们至少会三四门外语,有些欧洲的执委们会五六种外语,他们的优势更大。光懂英文,而不能用其他的语言交流,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认为自己作为第一副主席的身份参与国际译联工作比当主席更合适一些。”

翻译人才篇5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68-02

应用翻译不同于表达美学意义和传达情感的文学翻译,其所翻译文本包括科技文章、法律文书、政府文件、商务信函、技术文书、产品说明书等各类文本。所谓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指具备将翻译技能与英语知识应用于翻译实践,并从事各个行业实用翻译实践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教学成功经验的不足造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现象日渐凸显。因此,改革优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更快更好地培养更多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成为我国各教学相关部门需要认真思索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仍有较大需求。全国约有职业翻译 4万―5 万人,翻译从业人员大约有 50 万人,正式注册的翻译公司约有 4 000 余家,但是,能够完全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仅占市场需求量的百分之十[1]。不仅数量上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毕业生实际的应用翻译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传统的翻译教学重视文学文本翻译的译本译法与技巧的对比,而忽视了应用翻译技巧的训练[3]。本文尝试从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探讨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更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主要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结合院校的专业和办学特色,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翻译实践能力优秀、不仅可从事翻译工作还可以胜任自身业务工作的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各类企业以及重大涉外活动的口笔译人才需求。

翻译水平的高低体现的是译者各个方面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水平,包括其词汇量、语言与语法知识、篇章理解能力、汉英语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任何汉英语语言能力与素养的欠缺都会制约翻译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因此,应用型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首先注重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与水平。其次,适当删减文学语篇翻译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增加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各领域不同类型应用文体翻译的比重,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未来翻译工作实践中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应用型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的比重,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翻译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积极建设模拟商务谈判和各种外事会议的翻译工作室,通过使学生进入译者角色来增强他们的翻译实践积极性。翻译项目式教学、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模式能够合理地将翻译技能训练与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要不断尝试如有声思维法等新的翻译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费时低效的教学模式;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更新和更实用的翻译实践语料及应用文体翻译技能与技巧。

翻译本身是一项要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学校通过寻找与公司或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供给学生实习及应用翻译实践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学研合作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开展师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可实现开放式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改善以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

三、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从未从事或接触过真正翻译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填充,所教授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翻译实际工作的。因此,高校应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首先,大力开展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又具备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学生更多专业和职业指导的教师。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有具体的培养规划。一方面,可将在校教师送到企业参加进修学习,丰富知识与实践经验;而另一方面,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等的教师培训,或者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以及实践教学的指导。其次,通过采取校内不同专业联合、校校专业教师联合以及校外合作方式引进外聘教师,弥补本校本专业翻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专业翻译经验的问题。可聘任本校其他院系有翻译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授课,或跨校聘请优秀有经验的翻译或专业课教师授课,或聘用社会各界翻译专家和学者、翻译企业的翻译人员为客座教师,通过鲜活的翻译案例提升学生的翻译认知和感知,使学生接受更专业的行业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映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6): 78-91.

翻译人才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翻译 人才培养 应用型翻译人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全球使用率最广泛的语言,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英语教学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而翻译教学则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是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伍志伟,邹兵,许艺,201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度急剧增长,但从当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翻译水平看,是远远无法满足其需要的。随着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急需探索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的误区。

一直以来,社会对翻译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会英语就是会翻译了,这是明显不对的。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中,翻译其实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必须在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翻译是英语专业或专门研究翻译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属于专业范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无需学习了解。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外语教学对翻译并没有给以足够重视。

2.关于翻译课堂。

第一,就课程设置而言,翻译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严重不足,“部分英文系、学院对学科内涵不清楚、与大纲距离大,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缺乏考虑,定位不准确”(何其莘,2001)。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英语课程的时间是固定的,其中英语翻译的时间更少。不少高校将翻译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分分配比例更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完全不重视。也有高校只有大学英语课,将所有技能都放到一堂课上来讲,根本没有翻译这门课,这更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而且国内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基本都采用大班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第二,对于教学内容,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主,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而且基本偏重文学方面的翻译,文学翻译的确能很好地提升翻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少,内容很少涉及应用文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体,没有有效地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只为授课而授课,没有凸显出翻译课程的价值所在。另外,市场上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较少,大同小异,内容较为陈旧,脱离实际,过于理论化,也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特色,学生拿到教材一翻恐怕就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由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阻碍着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在语言方面。近年来有学校有过一定的改革尝试,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深入开展,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脱离真实的语境,学生局限在课堂中,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第四,关于师资设备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翻译领域师资队伍薄弱,翻译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翻译教学理念,以及优秀的英语能力,也应拥有过硬的汉语基础,同时也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联系市场需求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然而,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很少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且不少就是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专业基础及合格的实践能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授课效果欠佳”(武绍忠,孙宝珩,2014)。

3.关于学生。

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课程根本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加上不合理的成绩考评制度的指引,很多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了词汇、阅读、语法或者口语的学习上,造成自身的英语知识及运用能力不够全面,达不到翻译技术这一综合交际能力的要求。此外,在翻译课堂或者课下练习中,学生习惯于接受所谓标准答案甚至照搬网上的译文,对比一下就此翻过,这样练过便忘,没有任何用处,翻译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学生也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地掌握翻译技术。

二、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发展院校特色。

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清楚翻译教学是一门必要的课程,翻译并不是英语专业所独有的技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要重视对他们翻译技能的培养。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趋加快,语言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市场和社会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加入英语翻译之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话,有着本专业知识的支撑,对于日后的工作求职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和市场化的需求,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优势及地方经济需要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陕西省为例,“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陕西省文化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价值还是由国内消费群体创造”,境外市场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因此,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就成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王明明,2014)。市场急需人才,陕西省地方高校可以结合本省的特色产业开展一些与地方文化相关课程,如旅游、历史、自然、美食等。同时配合本校特色,例如西安工程大学可以结合其纺织方向,诸如此类。通过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翻译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外文功底,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唐闻生,2014),学生必须建立起扎实的语言功底,不能懈怠,要努力将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巩固提高,为翻译打下基础。在提高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汉语的文化素养也要予以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表达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成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应当包括翻译基础、专业知识及翻译实践。首先,学生应当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这是作为一个译者必不可少的;其次,不同领域的专业翻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和学生的专业及地方经济产业需求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法律翻译、服装翻译、旅游翻译、医学翻译等,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技能;最后,翻译重实践,离开实践的翻译终究还是空谈,必须强化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得到锻炼。

3.改变传统方式,利用现代科技。

教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互,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学科内容,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人,双方平等自由地交换自己的意见,教师作为引导者,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项目。

以过程教学法为例,在过程翻译法的课堂上,教师比起翻译的结果更注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锻炼翻译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及翻译水平,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翻译没有结论,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过程中交流讨论、改正错误、相互反馈,使译文达到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此外,还有情景模拟法。情景式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议、谈判之类场景引入课堂,再由学生担任译者进行尝试,根据笔译和口译的不同特点分别涉及场景。再如,项目驱动式,项目式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以项目为依托,教学任务围绕翻译项目而展开。学生能更好地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并与实际的市场需求相关,为就业做好准备,也保证所学即所用,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更能提高团队合作性。学校可以和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便于项目式教学的进行。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和科技的作用,它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语料库,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如多媒体技术。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利于翻译课程的开展,让互联网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将之有效利用起来。

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学来说十分关键,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应注重自身翻译理论修养。对于现有英语教师,应加强培训,牢固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应用型翻译教师,同时也要懂得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要对学生专业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学校在初期可以将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合,共同协力参与学生的培养。另外,学校可以引进优秀的翻译教师及行业翻译人才,对学生进行培训,或者邀请一些翻译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应用型翻译。

三、结语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重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真正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我们,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2001(1).

[2]唐闻生.我国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翻译,2014(5).

[3]王明明.翻译在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8).

翻译人才篇7

为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开发、整合我市翻译人才资源,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高水平翻译人才,经研究决定,建立泰安市翻译人才登记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登记对象

登记对象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规范,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在职称评聘中获得初、中、高级翻译任职资格,从事专、兼职翻译工作两年以上者;

(二)通过国家或省(市)组织的考试,获得初、中级翻译资格,从事专、兼职翻译工作两年以上者;

(三)外语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或从事兼职翻译工作两年以上者,或在境外使用所学语言工作二年以上者;

(四)非外语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从事某一专业(行业)的专、兼职翻译工作三年以上者;

(五)外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翻译(教学)或兼职翻译工作者;

(六)大专毕业学历,在国(境)外工作五年(稀有语种二年)以上,能熟练地进行口、笔译者;

(七)能使用英、俄、日、韩、法、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拉伯等语言熟练进行口、笔译者;

(八)其他长期从事口、笔译翻译工作,翻译成果丰硕者。

二、登记办法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人事局,市直各有关单位政工(人事)科,中央、省属驻泰单位组织部(人事处)分别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登记报名工作,组织符合条件的登记对象填写《泰安市翻译人才登记表》审核并盖章后,于年12月15日前将《泰安市翻译人才登记表》和软盘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或采用E-mail方式发至。集中登记上报时间:从即日起至年12月15日止。集中登记时间过后,凡符合登记对象条件者,可以按上述方式继续报名登记。

三、管理和使用

1、对申请登记的翻译人才,经审核合格后,进入泰安市翻译人才库,并适时予以更新完善,实行动态管理。

翻译人才篇8

相对于传统翻译,现代翻译呈现出5大新特点:(1)翻译范围广。传统翻译多集中为文学作品的翻译。现今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加快,不同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贸易、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与频繁,因此翻译的范围也逐步拓展到了政、经、贸、科、军等多种领域,范围更广。(2)翻译专业背景强。传统翻译多为文学翻译,而现今翻译更多涉及政治、经贸甚至医药、机械、材料等专业领域的翻译。翻译市场更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译员。因此对译员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3)翻译形式多样。传统翻译即是将纸质材料的源语转换到目的语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影、网站、电子杂志、广告等多种翻译形式纷纷出现。形式上不仅是简单的纸质材料的翻译,更涉及对视频、音频的技术处理与翻译。(4)翻译时间短。例如,产品说明的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往往是整个项目的最后一环,翻译的进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上市或电影的上映。市场效益必然要求译员提供高效高质量的翻译。(5)翻译要集体协作完成。一些工程项目的翻译任务比较重,在短时间内要求一位译员单独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就要求多位译员分工合作完成大型项目的翻译。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专业译员中相当受欢迎。不同于机器翻译是计算机做主角,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借助计算机的资源给译员提供技术支持。此类软件的优点在于,译员担任翻译工作的主角,利用计算机的资源来查找相关资料并选择需要的内容,译文的质量主要还是由译员的翻译水平及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当然,计算机软件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以TRADOS软件为例来说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原理。TRADOS软件可被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领头羊。基于翻译记忆(TranslationMemory,TM)原理,TRADOS软件研发了翻译记忆库。翻译记忆库内容越丰富,相应就能为译员提供更多的参考译文。因此,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最好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使用,每位译员对源语的翻译都会进入记忆库中。日积月累,记忆库便会越来越丰富。在今后的翻译中,如果遇到同样或类似的源语,后台便自动调出译文供译员参考。此时,译员便需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来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译文,并进行必要的添加与修改,最后完成一个语句或段落的翻译。因此译文的质量主要还是由译员的水平而非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本身决定的。在科技翻译,工业翻译等非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翻译,而翻译记忆库就可以帮助译员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对国内开设有翻译硕士专业部分高校的相关调查所了解的信息来看,虽然多数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主要还是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有的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也仅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翻译信息检索及电子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很少提供有关专业翻译技术的课程。当然,这与学校的硬件条件有关,并非每所高校都能及时配备专业翻译软件供学生实践练习。但无论如何,这种现状并不利于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而国外和香港的部分高校,则比较重视对翻译技术的教学和科研。针对翻译专业的学生,学校会提供有关翻译技术的课程,如计算机与翻译,信息检索,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等。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亲自操作专业的翻译软件开展翻译工作,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翻译行业。例如,著名的翻译软件工具TRADOS已成为全球翻译业界的标准,被全球各大企业级用户广泛使用,如微软,戴尔,德国大众,西门子,联合国,欧盟,IMF,雅虎,新浪等。由此可见,诸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或本土企业会更倾向于雇佣已掌握了专业翻译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翻译技术的培养,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专业翻译软件,能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在线词库,百科全书等查询相关信息,从而更高效地完成翻译工作。

国内有关翻译流派、理论与方法的教材不胜枚举,但翻译技术的教材却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优秀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相关教材,或组织在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颇具经验的教师编写本方面的教材。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学校要尽力配备专业的翻译软件或安排学生到专业翻译公司进行实习,通过教学模拟与实践练习学会使用主要的翻译软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生加强翻译项目的培训。现代翻译由于范围广,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多以项目形式进行。学生不仅仅单纯扮演译员的角色,还要了解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人员分工,协作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必要时还需要承担审校、编辑、排版等工作。培养翻译技术方面的师资力量。高校教师多注重对翻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学习,教学与工作中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专业翻译软件。由于自身缺乏计算机辅助翻译方面的相关知识,因而在翻译教学中也无法进行这一技术的讲授。对此,高校可有针对性的引进有经验的技术翻译人士给学生授课,将其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传统的翻译教师也应积极学习新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再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使自己和学生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作者:张艺鸣 陈达 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人才篇9

【关键词】科技 翻译 人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翻译做为翻译专业一个的分支,已渐趋独立并发挥出越来越显明的不可替代的做用。其中,做为科技信息载体的科技期刊,不容置置疑地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据有关专家分析,取得科研成果约80%的时间都用于查阅资料,而这些资料中的60-80%是源于科技期刊。做为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诺贝尔科学奖,必须具备世界公认的首创权才有可能入选。而科技期刊中的学术论文被世界各国看做最重要的首创权标志。难怪很多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翻译的水平是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外文资料翻译如果水平不高,不但尖端工作受影响,次尖端工作也会遇到问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文献中60%是英语,10%是德语,10%是俄语,3%是日语,2%是西班牙语,5%是其它文字。当今的电脑的软件程序,多由美国主导开发设计,以英语为主要操作语言。当今“电脑列强”激烈竞争,焦点在大型计算机工程,谁在其间占有优势,谁就能稳执经济领先的牛耳。

当今世界的发展、开拓、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较量,适应就是力量,而现实社会所需求的正是具备大量知识的“T”型人才。所谓“T”人才,即纵向与向相结合的人才。纵向指其专业;向指与其专业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学科或学识。

许多人认为学了外语,就能顺理成章的翻译,实则不然。初学者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笔底艰涩。即使是翻译老手,也常在难句面前煞费踌躇。不查字典的人是没有的,不起草稿的人是不多的,不出错误的人也是罕见的。正如同志说:“翻译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不要想得那么容易。说几句话容易,真正翻译的那么恰当,是不容易的。”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治学严谨,“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被传为佳话。国外曾有位著名翻译家对翻译工作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翻译就象是在走钢丝。这个比喻大家都懂得。只是要想在钢丝上也能如履平地般行走,其难度自不待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本身也在发展和变化。翻译工作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翻译不经某些专业,它的疆域并不固定。即使是翻译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也会涉及到广泛的知识,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英美语言的异同等等。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者的知识面多广,你也要有我方舟。他海阔天空地写文章,你就得跟着他海阔天空地把意思译出来。说不定还要求你做更多的工作。因为作者没有提到的,或认为不言自明的东西,正需要你向读者做出解释。科技英语词汇组成中,固然有许多述语,但大量的还是所谓次技术语(semi-technica word)许多词是从普通英语中借用过来的,但涵义不同,切忌望文生义。例如carrier 这个字,生活用语是“搬运工人”,但应用到各专业中,意思却是(1)媒体(计算机用以记录做数据的),(2)载体(用于装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多层 制电路板),(3)载波、载波电路(无线电用),(4)载流体(半导体用),(5)托架(机械用),(6)运输机(航空用), (7)运载火箭(航天用),(8)搬运汽车(交通用),(9)航空母舰(海军用)。又如,旧字合在一起出现了富有时代感的新意,即 breakdance 这是一种倒立高速旋转动作,千姿百态的舞蹈。据说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市贫民区,后在地面摇滚舞的基础上柔合体操,杂技和芭蕾舞动作,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名日“霹雳舞”。再如Kanban 看板。日本的意思是卡注,就是用它来做为取货、运输、生产和指令,达成生成组织上最佳效益,实行准时代生产,即在必要的时间,生成必需的数和品种,这是一项现代化管理的技术和工具。以上数例仅仅阐述一点,即“莎士比亚的英语固然很漂亮,但却无法描述当今社会。”(韩素音语)

联合国对翻译的要求是:准确、通顺、易懂。这就是说,翻译必须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即用合适的词放在合适的地方,准备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做,就是好翻译。要求是易懂的,但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遇到许多矛盾,如对原文理解与不理解的矛盾,理解得深与浅的矛盾,译文表达正确与不正确的矛盾,通顺与不通顺的矛盾,等主要矛盾是准确与通顺的矛盾。有一个比喻颇有寓,“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 ―― 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翻译文章好比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这说明两者很难兼顾。正因为难,我们必须设法解决。要做一名称职的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真正掌握外语语法规律,包括词法、句法和各种习惯用法,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知识;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科技常识。射猎范围要广,对各专业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大力发展“T”型人才;翻译是两支笔,外语一支,汉语一支。除真正掌握一门外语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及汉语词法句法修养;

诚然,要达到这些条件,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科技翻译人员,必须勤于学习,勇于实践,T型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在此,愿借用唐建文先生向青年翻译人员提出的“C”开头的六个英语词作为六项必要条件来结尾,以期与所有的翻译同仁共勉: 业务过硬(competence);精神集中(concentration);全面理解(comprehension);认真负责(conscientiousness);清楚利落(clarity);彬彬有礼(courtesy)。

翻译人才篇10

关键词:翻译市场;翻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35-02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语言服务行业也在发生变化。Common Sense Advisory[1]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交易额达210亿欧元,年增长率为12.17%。中国市场的巨大增长使亚洲语言服务市场份额已经占世界份额的12.88%。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语言服务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翻译市场的变化对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构建新时代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翻译市场现状与需求分析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益增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动职业结构和教育需求的调整。《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 576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2 6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2],中国翻译服务市场和企业在2000―2013年间始终保持增长,主营业务涉及的首要行业领域依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语种分布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入语种和译出语种都是英语、简体中文,反映了语种市场需求状况。中国翻译服务业的阶段性发展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即从2011年开始,中译外业务的增长一直高于外译中业务,其中有64%的翻译服务企业中译外业务量占总业务量一半以上,13%的企业中译外业务量比重高达80%~90%。这表明,翻译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市场的增长是主流,涉及行业集中,英文和中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制造业出口大国,加之大型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使中国翻译市场份额较大且增长稳定,中译外占据绝对优势,且中英互译比重最大,涉及领域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为主,对翻译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曾提出要继续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行业需求比较大而且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译外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能力分析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使传统翻译流程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电子资源、翻译软件已经实质性地应用到本地化的各个环节,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Austermuhl,2006)。

在此背景下,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要求[4]的精神,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可以得知,翻译能力的范围已经在母语能力、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即外语技能、母语修养、翻译实践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扩大了,充分考虑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包括具备翻译职业技能和翻译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突出强调翻译人才将来作为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调翻译实践、翻译技巧以及具体的翻译工具的使用和行业运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把语言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着眼全球翻译市场,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着眼于全球市场,越发需要具有英汉双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员的趋势,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利用各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关注翻译市场、人才需求及社会需要,重视专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结合大学的内部职能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与外部职能即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二)推动加强翻译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翻译市场虽然整体发展迅速,但存在的题不能小觑,如从业群体学历高,薪资水平相对较低,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翻译业务兼职化倾向显著;翻译服务企业通过资质认证的较少,缺乏翻译企业资质评估体系。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应积极与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配合,为规范国内翻译市场,为翻译教育、翻译职业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结合

推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结合。推动翻译认证与大学翻译教育结合:目前,人事部翻译资格认证与高校翻译硕士教育之间开展了合作;上海市政府的翻译资格证书尚未与翻译教育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如果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如澳大利亚NAATI课程认证体系与模式,进行大学翻译课程认证的尝试,相信一定能够在推动翻译教育、教育职业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四)引入翻译技术课程与翻译项目教学,设置应用型与多元化翻译课程

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开展与深入,将语言与翻译技术引入翻译教学中,将语言和翻译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与研究中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与工具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他们专业知识提出的挑战,是可行的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在信息化时代,译者很有必要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使用各种翻译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和质量。在处理好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翻译技术课程,加强IT技能、电子资源、网络检索等技术,使其具备当今信息时代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翻译技术课程的开展将涉及并致力于:(1)帮助学生建立能有效掌控的个人计算机环境,培养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与语言和翻译相关的复杂任务的技能;(2)帮助学生熟悉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的基本原理,并学会用这些领域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工具从事语言和翻译专业的实践;(3)开展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χ饕机辅翻译系统进行介绍,并使学生掌握一种主流机辅翻译工具;(4)使学生熟悉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并掌握术语提取、创建及术语翻译等技术;(5)向学生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

翻译项目教学是将实际翻译项目及其工作流程引入课堂。在实际项目过程中对成员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语言能力等特点进行分组,优化各个小组的成员配置。每组按照成员特点,大致分为项目经理、助理、译员若干和审校,项目主要流程可参照下图所示。

应用型翻译课程设置应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整体翻译课程设置应加大非文学翻译课程比重,针对需求较大的专业行业,开设科技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等课程,突出应用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教学、实践、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通过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拉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翻译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扎实的语言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等。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也有新的需求,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国的翻译教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着眼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构建。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翻译教学、推动翻译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Nataly Kelly and Donald A.DePalma,The Top100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Common Sense Advisory,May,2012.

[2] 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