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十篇

时间:2023-04-08 13:58:22

翻译专业

翻译专业篇1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学词典 翻译学建设

翻译是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虽然翻译实践的历史悠久,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20世纪之后,翻译研究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将翻译定位为附属于语言学学科反差之下的附属学科地位,而且翻译研究的内容多局限在对翻译的方法、标准等具体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即只侧重于对翻译实践方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有涉及,但这些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不系统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James Holmes认为应该给翻译以学科地位,并在其80年代出版的《翻译学的名与实》中提出以translation studies为其名。在中国,“翻译学”这一名词首先在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1927)中亮相,且以书名出现。1951年董秋斯在《翻译通报》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首次提出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主张。翻译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翻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部翻译学词典相继问世(较有代表性的国外翻译学词典如由Mark Shuttleworth 和Moria Cowie编著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ona Baker主编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较有代表性的国内翻译学词典如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孙迎春的《译学大辞典》和方梦之的《译学辞典》)。“任何一门学科建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关这门学科的系列优秀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以翻译学词典的编纂及相关研究为内容的专著、论文亦有不少,如张柏然的“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孙迎春的“论译学词典的象征”、曾东京等的“论翻译学词典的编纂”等,以及黄希玲与赵巍等在博士论文中也分别论及了基于系统理论的翻译学词典编纂和译学词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由于翻译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这些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往往具有开拓意义。但综观这些文章,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对译学词典进行评价或从译学词典本身出发来讨论译学词典的研编,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中讨论翻译学词典应该采用描写性还是规定性原则。而无论是在翻译学词典的收录内容、服务对象,抑或是其系统关联上,却较少有人论及翻译学词典这一翻译学工具书对进一步推动翻译学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仅孙迎春《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朱徽的《论译学辞书与译学建设》)。而对于翻译学词典促进翻译专业教学并进一步促进翻译学学科发展就更无人提及。事实上,翻译学词典的使用者既包括专门从事翻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些人会在将来从事具体的翻译实践(口译、笔译),还有一部分会是将来从事翻译学及翻译学词典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教师。所以,提高其翻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很重要。但是,无论是从国内的翻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翻译教学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尚未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甚至到博士后这样完整的翻译教学系列、教学中过于注重实践层面的指导却忽视对理论素质的提高等。而如何在翻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翻译学词典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推动翻译学发展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工具书,翻译学词典能帮助翻译专业的学生更方便地检索翻译中的术语、专名,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翻译学词典的归纳整理还可以帮助更加系统地了解翻译理论和发展情况。同时,翻译学词典对译学研究的术语发现、存在的争议与新出现问题加以介绍,可以深化学生对译学的认识、关注和研究。另外,翻译学词典还在很大的程度上起着统一定名的作用,可以避免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术语混乱现象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理解的困难。

翻译学词典在翻译专业教学未能发挥其应起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工具书使用的指导,未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家都知道词典在英语学习中能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学校也开始开设词典课,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词典,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却很少注意指导学生去合理地使用翻译学词典这一专业工具书;相应地,翻译学专业的学生所拥有的关于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工具书可能不少,但是对翻译学词典却了解不多,更不要说合理利用了。

另一方面,现存的翻译学词典在促进翻译教学方面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如翻译学词典的对象范围过于宽泛、所收知识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检索不方便等,这些不足之处势必会影响翻译学师生对翻译学词典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最终影响到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此,既要加强对翻译专业学生进行翻译学词典使用的引导,同时在翻译学词典的编纂中应切实考虑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编出更适合翻译专业学生使用的全面、系统、检索性强和使用方便的翻译学词典,让翻译学词典真正起到推动翻译教学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芬,于薇薇.论译学词典的功能[J].上海翻译,2005/S1.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穆雷.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J].中国翻译,2004.3.

[3]彭卓吾.翻译学――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4]石永浩.论翻译学词典编纂的规定性[J].上海翻译,2005/S1.

[5]孙迎春.2004翻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孙迎春.翻译学词典博士文集[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孙迎春.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J].外国语言文学,2007.1.

[8]孙迎春,黄希玲.论译学词典的研编[J].外语与外语教学.

[9]王新朋.论译学术语词典的规范性[J].上海翻译,2005/S1.

[10]曾东京.翻译学词典编纂之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翻译专业篇2

【关键词】翻译的专业化;人才匮乏;影响因素

中国人学习外语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为何仍然如此匮乏?一方面,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外语教育与社会真实需求大为脱节,外语考试过于封闭,单调的考试形式难以突破,导致外语考级扭曲成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能力指向。另一方面,大部分翻译机构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没有统一而具有约束力的准入机制。要填补巨大的翻译人才缺口,实现翻译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就需要从源头上端正外语学习的目的,采用更加灵活的外语水平测试形式,甚至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一场考试决定一切的情况,使外语学习的爱好者坚定信心,同时督促抱有侥幸心理的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另外,由于目前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翻译质量跟踪和检测体系,无法实现对翻译结果的监督,只能从源头上尽量杜绝滥竿充数的现象,保证有资质的译员才能够从事翻译工作,从而整体上提高翻译成果的质量和翻译行业的素质。

按照奈达的说法,翻译即是用自然切近的对等语,传递源语信息。而后来他自己也补充说这样的定义没能考虑到文化的作用。事实上,当一个翻译用某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不仅仅是进行了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传递了一种文化、理念、思想。然而我国整体翻译状况却不容乐观,因为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的巨大信息流,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等,中国将可能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在中国,我们的外语教育延伸甚至普及至幼儿园,外语学习从学习之初到走入职场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为何仍然如此匮乏?

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指出,如今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攻读ABC,但是,不注重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忽视最基本的中文素养。急功近利下的外语学习心态,造成了大量的学生高分低能,导致中国高水平的专业翻译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再者,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外语教育与社会真实需求大为脱节,教材内容无法及时更新,而外语考试过于封闭,单调的考试形式难以突破,使得外语考级扭曲成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能力指向。即便是很多参加了工作的人,仍无法摆脱外语考试的困扰,许多职称评定仍然把外语成绩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当然也是外语教学虽然表面繁荣却仍然面临高达90%的翻译人才缺口的重要原因。要填补这样的缺口,首先就需要从源头上端正外语学习的目标,采用更加灵活的外语水平测试形式,甚至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一场考试决定一切的情况,使外语学习的爱好者坚定信心,同时督促抱有侥幸心理的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

翻译专业篇3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功能翻译理论将需要翻译的文章以目的论为基础,将所有翻译行为的基本原则作为交际的目的。目前,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工作需要改革的形势来看,功能翻译理论为我国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典型模式的翻译标准。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简介

功能翻译源于德国,是一类宏观的翻译理论,比较重视文本的类型和译文的功能,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考虑读者需要的具有很强目的性的交际行为。由于源语作者和译文作者在语言类型、文化交流和交际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翻译工作将更多的重点放在译语的文化和读者上,并根据这个角度决定翻译的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并且译文的读者决定了翻译的目的,即“目的决定了手段”。鉴于上述原因,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翻译的策略受到译文目的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能帮助译者不受传统翻译理论的限制,将翻译的重点放在行为理论上,可以更自由地进行翻译工作。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没有受到重视,翻译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但是,随着翻译市场的需要,翻译教学逐渐受到翻译一线教师的特别关注。在传统的翻译观念里,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单纯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大多由教师提供文章,学生进行简单的翻译,然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讲解。翻译只是在完成词汇和短语的转化,这种观念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受到限制,学生过分关注词语翻译,忽视文章的整体思想,导致翻译活动的失败。同时,教师在讲解翻译技巧时只是以练习为主,基本不涉及翻译理论的讲解。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以学生练习、教师讲解为主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实践有很大的约束。学生在实际翻译练习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翻译理论的指导,导致无法成功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

(二)师资力量的欠缺,学生缺少翻译兴趣。

目前,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往往是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留校担任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翻译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翻译实践工作使得其翻译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部分学生对翻译缺少一定的兴趣,无法克服对翻译存在的畏难心理,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足,又得不到教师专业方面的指导,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致使翻译学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弱点,翻译成绩得不到提高。

三、功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指导

(一)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学习可以通过加强翻译实践的指导性进行,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依靠基本的翻译技巧的学习进行实际的翻译练习。教师往往因为翻译理论的难以理解而很少在课上传授。更有部分学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方向,本科生不需要学习。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翻译时,无法熟练运用书本上所学到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英语翻译抱有焦虑情绪,学习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实际的翻译训练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学习探究,增强理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运用理论翻译方法,提高翻译水平。

(二)明确翻译的目的,突出功能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一种行为,译者可以通过任何翻译方式实现翻译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服务,遵循译文目的论。翻译功能目的论要求学生可以领会翻译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联系实际,争取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令读者满意的文章,满足读者对译文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

功能翻译理论着重强调译者要明确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文化分析才能很好地完成。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在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考虑翻译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辨别出译文中应重点翻译的部分,分析译文所处的文化背景等有关情况,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顾及到原文作者的城市背景、心理活动及社交需要等,确定翻译过程中的针对方向,并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接着,让学生列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完成翻译工作。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转变被动思考的模式,拓宽思路,提高翻译水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语言转换,而是在充分考虑译文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信息载体的转换。这说明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异同更加重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对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能力,培养其跨文化的能力,使其从整体上考虑翻译的文章。

(五)改革译文评估标准和方法。

由于功能翻译理论更注重翻译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因此学生的译文首先应着重于文章的语用功能的正确性,然后才是文化和语言的错误。因为只有在译文达到其翻译目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文章的语用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彼此的译文,避免直接公布“参考答案”。

四、结语

随着国际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但是目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还不够完善。将功能翻译理论引用到现有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是解决教学现状的一个有力措施,教师可以升级现有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王克非.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06).

翻译专业篇4

200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应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对于翻译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翻译和阅读能力。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的翻译教学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培养出行业需要的翻译人才。比如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的翻译人才,如旅游英语翻译及相关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高专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以实训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不必过于强调翻译理论。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个层次,它的发展是靠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是学校提供给社会的产品,而且这个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市场的需求来开设新专业,增设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

翻译,从某种角度说,是跨文化的劳动创造,因此双语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忽视自己母语的学习,不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母语,翻译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样,如果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风俗不了解,那么译文的表达就不可能确切,甚至会闹出笑话。因此合理的翻译课程设置是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翻译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翻译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合理搭配,除了笔译、口译课程的设置外,还应增设汉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要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教学。

三、借鉴与自编相结合解决教材问题

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直接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教材问题。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翻译教材,只能借用本科翻译教材,而这些教材根本体现不出高职高专的特点与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借鉴与自编相结合的应对策略。首先,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又要达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既实用又浅显易懂的翻译教材。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讲义,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比如,旅游专科学校的笔译课程教学,在使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旅游翻译、广告翻译、饮食翻译、民俗翻译、说明书的翻译、商务翻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鉴于目前适合于高职高专的翻译教材为数有限,教材的建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就需要专业教研室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在整理讲义和借鉴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点,着手自编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为提高高职高专翻译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翻译教学手段机械单一,大都围绕课本、依靠黑板和粉笔展开,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利用光盘、录像、投影、电视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大大节省了用于书写的时间,而且学生视听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多媒体教授旅游英语翻译、广告翻译或联络陪同翻译,既实用,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教学手段可帮助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的传播者为主,而是从“教”变为“导”;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探究与构建的主体。善于运用多媒体组织翻译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潜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五、努力提高翻译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实施者,翻译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困扰着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的不利因素是,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大都不是翻译专业毕业的,一些教师错误地把语言能力等同于翻译能力,认为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能做好翻译。这种思想流传很广,因此长期以来,翻泽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些翻译教师没有更新知识的动力,一本教案多年反复使用,观点、译例陈旧,课堂教学毫无新意。针对以上情况,处于翻译教学授业者地位的教师应抱着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理念。高质量的翻译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因此为了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翻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

翻译专业篇5

王寅教授借鉴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尝试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5)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首先不仅承认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大胆指出其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其次不仅提出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同时强调作为认知主体之一的译者,其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要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的制约,不能“创而无度”。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为我们准确理解译者翻译能力构成找到有效提高这种能力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按照让•德利尔的观点,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让•德利尔,1988)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来看,分析原文并非仅仅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得到体现的。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所以,翻译能力是一个涵盖了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概念。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备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吴波,200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译者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而翻译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译文的质量高低,所以,培养未来译者的翻译能力始终是培养翻译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的。认识到翻译活动的认知本质,为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二、遵循认知规律,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符合认知规律的翻译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努力理解原文所反映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原文所携涵义;其次考量整个翻译的情境,集中注意力于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从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之后发挥自身语言转换能力和创造力将原文以恰当形式转换为译文,使其最大限度的体现原文所反映的世界;但完成了文字转换并非一次翻译活动的真正完结,译后的自查与提高也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换句话说,理想的翻译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从认识原文到确立翻译目标、继而开展翻译活动、最后修改译文和自我提高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在达到既定翻译目标的同时,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活动参与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按照翻译情境的不同进行翻译决策等,最终完成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翻译能力的发展。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检视当前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仍把翻译教学看作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吴波,2008)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点评和纠错为主,如此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认知和交流本质;3)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译者、社会环境、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4)教学材料陈旧,应用性不强,语言一味追求“高大上”,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翻译能力相脱节;5)缺乏切实有效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考试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成长和存在的不足,从而阻碍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以上存在问题,结合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笔者认为,翻译能力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成绩体现,而是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下的能力体现,包含前期准备、现场发挥、突况应变能力、与其他人员沟通及翻译任务完成后的自我总结和提高等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方面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选取适合他们的翻译练习材料和翻译教学方式,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以下几点:1)语言转换技巧不是翻译教学的全部,在翻译活动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样重要,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才是最终目的;2)让学生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辅导员”,任务是引发和总结翻译活动,真正完成翻译实践的是学生而非教师,让学生在翻译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而又感到“意犹未尽”,从而引发对下一次翻译活动的期待和参与,如此循环往复中自然形成良好翻译习惯,提高翻译能力;3)教材编写应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摒弃传统的以直译、意译等训练语言转换技巧为内容的编写方法,引入“语篇性”这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点,选取实用性强又富有时代感的真实语篇,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渴望;4)丰富课外翻译实践,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workshop的模式,从社会渠道接受翻译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使其在合作和互动中培养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语料的难易程度,过难的材料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过易的材料则容易让学生自我满足而对学习骄傲怠慢;5)学生能力评估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提高或是不足,要将学生在课堂翻译活动及参与社会翻译实践中的表现也纳入考核范围。

三、结语

翻译专业篇6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卫东,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梧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05―03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炙手可热的专职翻译职位已渐渐“失宠”,市场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语翻译,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囿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困扰,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社会对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不再局限于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不再是外语专业的专利。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给广大的非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对翻译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

二、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在非外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学当中的薄弱环节。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认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大纲》确定了这个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选还是教法的实施,都是围绕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进行的,精读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翻译能力的培养显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课程设置来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翻译教学课程的位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四、六级考试大纲的支配。虽然近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育部也在极力地为减弱四、六级证书的作用而作出相应的变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外语学习中对翻译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够,尤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不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不够。再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中完全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的独立单元,所占篇幅最多的是阅读理解部分,涉及翻译的内容仅局限于每个单元后面的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材也为数极少,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的翻译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不少外语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混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区别,认为英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翻译的指导了。尽管有些大学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外语+经贸专业”的培养模式。

三、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和误解是息息相关的。

1.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近年来,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压力与日俱增,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在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提高尤为显著。欣慰之余,人们却对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免担心。

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能力强的人翻译能力自然就强。但Krings等学者的研究却表明,“尽管语言能力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具备这一能力是不足以保证翻译质量的”。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甚强的概念,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单靠提高阅读能力、死记语法规则和扩大词汇量,是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行大学英语教科书上虽然每一单元都提供有翻译练习(主要是汉译英的练习),但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而忽略逻辑思维的训练,缺乏从篇章结构上的宏观把握。这样的练习从根本上说不能算是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句型训练。单靠句子转换式的翻译训练系统性不强,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翻译的实质,更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翻译教学才能实现。”而培养翻译能力不单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文化转换能力等等。翻译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是不可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笔带过的,而必须在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设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按照翻译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进行训练。

2.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区别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情况。不少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只有一种,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英语的基本技能;只要基础英语学好了,专业英语就会迎刃而解。这一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应用英语技能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目标进程,结果造成不少毕业生手握英语四、六级证书,英语成绩也非常优秀,但却连看懂本专业的英语原文资料也觉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翻译了。因为他们所学的都是通用英语,要进行特定行业的英语运用,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必须拓宽到适用于特定语言场合的专业英语。

一般而言,大学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多为一些日常用语,而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则带有非常浓厚的专业色彩,并层出不穷地出现于各种专业文章之中。同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专业其含义便会有较大的不同。例如,“pencil”一般指“铅笔”,而在光学上却是指“光线锥”、“射束”;在热学上的“colorpencil”指的是“笔型温度计”;“metal pencil”在机械上则是指“焊条”;“pencilrocket”在气象学上指的是“高空气象观测用的小型火箭”等。至于专业英语篇章的翻译,则更是复杂。这是因为,不同的专业,其文体类别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语言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文体,甚至同一文本,本身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这往往要求译者采用不同

的翻译策略。如果不管什么文体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只采用一种策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足取的。单靠大学英语教科书上的简单句型转换是翻译不出什么好文章的。

3.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翻译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上每一单元课文后面都有翻译练习,教师参考书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参考书上也有帮助对课文理解的参考译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会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也会要求学生用汉语翻译课文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并不缺少翻译练习。的确,这些翻译训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些训练只是外语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并非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翻译”而并非“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截然不同。“翻译教学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的水平。纯正意义的翻译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而教学翻译的目的只是为了考核学员外语学习的成果。”试以课文上的翻译练习为例,这些练习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显示出明显的人为排列和编造,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很容易就可看出英语句型的脉胳和特征,缺乏从自然语言篇章结构上的逻辑思维训练,而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所学的外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结果并没有使学生的翻译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真正的翻译教学应该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语言的能力训练只是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和铺垫,解决翻译能力中“能”(能够翻译)的基本要求。

四、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翻译的需求已呈现出广度上的多元化和深度上的专业化,传统的文学翻译逐渐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而原来作为边缘的非文学类翻译已走向中心的主导地位,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繁复资料需要的是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这恰恰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一大弱项,而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有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陆续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现阶段正在实践或试验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模式,其中更多的是“外语+经贸专业”培养模式的采用。然而,偏僻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专业知识往往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者,如果翻译单单依赖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素质上难以胜任,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形势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的外语学院毕业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大量的外文资料无疑需要大批的专业翻译人才,而非外语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学科分布广泛,是挖掘和培育翻译人才的重要源泉,如果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翻译理论知识,让他们接受系统的翻译教学,他们将很容易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同时,经过外语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大学新生入学前已具备了相当的英文功底,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明确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达到“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这样一来,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低水平的教学重复完全可以避免,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完全可以缩短,从而使翻译这些应用课程设置得以实施,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翻译专业篇7

关键词:翻译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教材选用 翻译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地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这也使得高素质英语专业翻译人才供不应求。据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了,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很多高校作为培养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基地,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如何改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因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据调查,市场对于职业翻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翻译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这也是核心技能,要求译者精通双语,并能达到熟练应用、写作与转换。

2.翻译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应的工具应用能力。译者应当熟练掌握各种辅助翻译工具以及相关文字编辑和排版能力。

3.翻译从业者应当具备较为宽泛的知识体系,最好具备在某个专业领域相对完善的知识背景。

4.翻译从业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快速地掌握新知识。

5.翻译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译者应当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基本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明确了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要求后,反观高校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不难看出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着重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材选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都较为偏重文学文本的翻译,轻应用文体的翻译,开设翻译课程时一般也就是分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口译等。这些翻译课程可以在宏观上让学生掌握一些翻译理论、技巧和方法,然而对于以后翻译从业者所经常接触的金融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等专业背景较强的翻译类却少有涉及。除此之外,翻译课程学时偏少,许多高校开设的翻译课都是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各一个学期,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课堂上时间有限,课下进行的自主翻译学习和实践练习也很少,无法掌握实际的翻译技能。相比之下,国外的翻译培训与教学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一定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以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的“讲”远多于学生的“练”,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教师很难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遇到的困难、如何去进行解决以及从中的收获。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翻译教学容易变得枯燥乏味,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翻译技巧和方法,努力向教师所提供的“标准译文”靠拢,而不具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再次,在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市场上有关翻译的教材琳琅满目,但是选择适合所教层次学生的课本却并不容易。有些教材理论性强,所选翻译材料难度偏大;有些教材专业性太强,不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有些教材所选译例陈旧,体例单一,缺乏时代性。根据学生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对学生学好翻译非常关键。

二.改进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1.优化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

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开设专业必修课学习基础翻译的情况下同时开设专业选修课,诸如法律英语翻译、金融英语翻译之类专业背景较强的翻译课程,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修此类课程。此外,翻译是双语转换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学生可以看懂英文,却无法用贴切的汉语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设置英汉语对比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内在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翻译。

此外,翻译课程的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增加。现在多媒体资源较为发达,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网络翻译学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

2.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充分采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工作坊(workshop),由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兼教师出身的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1916-2009)提出,用以指代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翻译工作坊,即在翻译活动中,几名翻译人员聚集在一起共同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

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译前阶段、分组翻译、译文展示、译文评估。

译前阶段,教师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布置翻译任务及要求。

分组翻译,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翻译小组,每个翻译小组即为一个翻译工作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展开讨论、进行协商,议定出最初的译文,并进行修改、校对,形成最终的译本。当小组成员对某处的翻译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保留各自的译文。

译文展示,各翻译小组展示出自己的译文,并且要呈现出翻译过程中各成员的分工,作用以及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译文评估,评估由组内评估、组间评估和教师评估三部分组成。在这一环节教师对评估活动进行组织、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评判标准。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收集定稿译文并根据教学目标评定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以过程为取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信心,为其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课堂也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角的照本宣科,学生会在参与翻译的过程中体会到完成翻译任务的不易,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最终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而且,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进入职场后进行职业翻译的模式较为贴近,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真实市场的需求。

此外,高校也可定期举行专题讲座,邀请知名的翻译家或者从事翻译行业的管理人员讲授特定的行业知识以及翻译项目管理之类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翻译动态和翻译市场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单凭课堂学习并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翻译类的参考书目供其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教师也要注意充实自身,学习新的翻译理念,并不断地进行翻译实践,以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指导学生。

3.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时俱进

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教材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可以选定某一教材,同时借鉴并融合其他教材或资料的长处。此外,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而应当与时俱进,找出贴近生活实际、融合当下热点、适合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翻译材料。

综合而言,就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优化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并选择合适的教材以改进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为市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当然,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并且动态的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保持更新、探索,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2-44.

2.陈宣荣.以翻译工作坊模式促进翻译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0-171.

3.龚爱华.论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9-121.

4.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6):56-60.

5.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6.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7-41.

7.吴熙.高职高专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向―翻译工作坊模式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163-165.

翻译专业篇8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同声传译 课程设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相应的需要更多的翻译人员,尤其是同声翻译人才,但是同声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自由翻译员和部分沿海地区的高校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加快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从2016年高校招生简章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来看,有近2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有三十余所大学开设了口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由于对同声传译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师资力量紧缺,国内仅有几家外语院校和培训中心如北京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欧盟口译培训中心、新东方学校等对同传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和培训。

其中多数院校开设翻译专业似乎要同时设置同声传译课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传统英语专业进行区分,体现出翻译专业的独特之处,有院校开设翻译专业首要考虑的是建设同传实验室,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能开展同传人才的培养。对于人的智力机制来讲,同传课程有着强大挑战性,是否适合在本科阶段开设;若开设应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对此本文结合同传专业的开设可行性、学科建设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本科翻译专业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普遍问题

从相关统计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余所大学的本科翻译专业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就北京的高校而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此外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过去这些院校的同传课程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或是面对社会开办的培训班。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更为专业的语言翻译能力。但是如何在本科生有效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开展同传教学,传授同传技能,将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1.硬件配置问题。由于同传课程的特殊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较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和训练,更多的还是在大量的训练中提升同传技能。这就需要借助仿真同传设备建立独特有效的反应机制,并且由于同传的高难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合作完成同传人物,因此学生在训练中除了要对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还要对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功能的切换进行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换和配合等,以上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来完成。

但是,很多院校的同声传译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设备不够完善,有些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同传实验室,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传统的语音室开展相应的课程。由于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究生,只有两个或是四个传箱设备的实验室内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

同传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借助同传实验基地,即以网络为平台,转化和推广人才翻译系统和翻译成果。高校数字同传实践基地要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等特点,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频繁的实战演练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领域和翻译市场,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并提升同传的技能和水平,并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2.师资配备问题。本科同传专业的师资水平不均衡,教材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口译训练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依据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口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量,同传教师更需要具备这一条件。这样不断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同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补充更多更新鲜的咨询和专业知识,保证授课内容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对同传教师的要求中就有,在具有国家相应的同传教育资质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证每年有90天左右的会议口译工作量,来保证教师的同传能力。但实际上,很多院校严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除了同传人才本身的严重匮乏外,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这样违背了具体的授课基本要求,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口译教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质量。

3.课程设置问题。同声传译课程需要大量的模块化阶段练习,该课程开设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准备阶段。但是从目前同传教学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难以应付的情况,听、译难以协调,对双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实际上,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中口译课、双语转换技能课、笔译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阶段性和衔接性,很难为程式化和自动化要求较高的同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同传翻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

二、本科翻译专业同声传译课程的启示

本科翻译专业开设的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应与口译专业及同声传译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课程教学模式应更灵活、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力和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中同传课程的教学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以培养同传思维习惯为先。当前,国内多数学生的外语习得,主要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中实现的,即先学习语言规则,随后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实现孰能生巧,最终变成脱口而出的行为语言。这一习得方式导致学生在理解以及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述时,下意识地遵守语法规则。如只有完全听完整个句子才能实现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只有把整句的语法建构好才能添加词句。但是口译员要一边听一边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并传递出来,需要学生打破原有语言理解习惯,对语言语法结构进行重构,抓住意群的断句和理解,通过语法或非语法手段,获得衔接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同声传译教学的基础阶段,结合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如:断句技巧、精力分配、信息概括等多种技巧。这一阶段的训练不宜选取过难的资料和训练内容,以免制造大量的理解阻碍,影响对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主线清楚、层次分明、逐渐递进。主体训练则是结合同传过程中个人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训练。

3.以有稿同传训练为重。世界级会议的发言人90%以上都会准备发言稿,即便是没有发言稿也会列好发言提纲,因此有稿同传是同声传译中较为重要的方式,更是有效的同传训练方法。有稿同传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锐能力和双语能力。

同传训练都是从有稿同传开始的,有稿同传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之间的重要过渡和连接过程。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译员都实现了从在线性语言中获得信息,前者是视觉文字后者为听觉文字,两种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传技能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通过加入语言听辨干扰,在强化、循序渐进中实现无稿同传。

4.建立有稿同传、影子训练和无稿同传系列教学模块。本科教育阶段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模块建议较高层次同传教学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要更具可操作性。建议选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模块开展实践。

有稿同传主要是针对句子的处理,尤其是顺句驱动翻译原则,此外,还包括对句子成分和句式的习惯性处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口译教材、报纸或杂志中摘选合适的练习段落和篇章,文章长度以及难度程度要适中,内容不能晦涩难懂,且专业程度低,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应用句子处理技能。本阶段同时还要介绍视译相关的准备,如在稿子中的句子上标识出不同的切分标标志,标记文章思路,先翻译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难句,并实行短时间的跳读等。之后将音频加入到训练中。进入有稿同传环节,此后学生就进入了真正的听、观、译、说综合任务处理阶段。实践中要强调学生对以上处理过程的协调性,防止出现一味埋头念稿的情况,培养注意力的定向听辨能力,最终形成听原语言同时自我监听的习惯,充分了解学生对自身声音的管理技巧和相应的设备使用方法。在随后的练习训练中,适当对内容实施增减处理,实现难度合理增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奋性。

影子训练是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基本练习方法,主要用于培养译员一心多用的职业习惯。本科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对原语言的同步复述,熟练后再进行原语言的延迟叙述。之后可以联系概括内容大意并逐步增加记忆的内容和难度,锻炼短时记忆能力。在影子练习中可以适当加入抗干扰内容,如数数练习等,实现分脑能力的有效提升。

无稿同传在整个本科专业课程中比例较小,内容也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甚至选用之前课堂上的训练资料作为练习资料,主要对技能进行训练,重复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价值,服务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一阶段的练习需要学生对各项任务的充分和动态了解,保证拥有充足的能力分配能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小结

总而言之,本科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否合理,和同声传译课程设置的深浅程度,要严格结合各个院校师资水平、学生的双语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开设本科同声传译课程的院校,其课程设置要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和学生能力来开展教学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春燕.本科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小议[J].海外英语,2013,06:12-13.

[2]谭彬.同声传译中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110+114.

[3]林记明.关于同声传译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82-86.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02:39-43.

翻译专业篇9

【关键词】辅修翻译教学;建构主义;语篇翻译观

0 引言

自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开办英语专业双学位辅修以来,笔者一直承担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和《汉译英》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校的英语双学位辅修课程通常定于大二暑假初次开课,面向二年级以上已通过四级、并且英语期末考试无不及格记录的学生。我校辅修学生总体说来在有以下特点:1)对英语具有较浓厚的兴趣;2)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不一定比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尤其是一些高分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语言掌控力,但也有不少基础较薄弱的应试型学生;3)平时忙于本专业学习,而辅修课程又涵盖了我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因此学习节奏非常紧凑,课后较难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钻研。

更重要的是,虽然现在四六级考试改革了翻译题型,变单句翻译为段落翻译,但是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依然将其看做是“教学翻译”,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即便在课堂上涉及到翻译内容,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纠正错误或检验教学效果。而辅修的翻译课程又由于和英语专业课程接轨,通常会被归于“翻译教学”,目的是要培养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传授的是翻译知识和技巧。二者之间该如何衔接,是辅修翻译课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 辅修翻译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皮亚杰(J. Piaget)的日内瓦学派,最初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并非教师传授。因此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和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作用,而教师仅仅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因此笔者认为,辅修翻译课程从设置到教材内容选择都应该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较大区别,如何选择符合辅修学生特点的材料以及如何完成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的顺利过渡成为教师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否有必要教授翻译理论?其实最开始上《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时笔者也有过担忧,怕晦涩的理论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过于深奥,也曾思考过讲授理论的必要性。但实践证明,理论的讲授是必要且有效的。针对辅修学生的整体水平,笔者认为“观念构建”模式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讲解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刘季春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笔者认为,针对辅修的学生,没有必要涉及过于抽象高深的理论,可以选取如目的论、归化异化、神似形似等较易理解分析的理论,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文本,提纲挈领地让学生领略到翻译思想的精髓,在真正动笔实践之前建立起正确的翻译观。在讲授理论时,笔者将重点放在“理解”之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不必像专业授课时那样采用全英文的形式,并在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先进行讲解。通过之后的《汉译英》和《英译汉》这两门课程的大量实践,笔者发现前期关于翻译理论的介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如在进行广告翻译等练习时,不少学生能跳出原文的桎梏,提供让人惊喜的译文。

其次,教学材料的选择问题。目前针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如《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英汉语篇翻译》(李运兴)、《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许建平)等,大部分都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会从事文学翻译,尤其是辅修的学生,一来由于课程设置和专注点不同,大多缺乏较为扎实的文学基础,二来他们在各自的主修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绝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辅修阶段的学习提高在本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以非文学类文体为主,即便是在涉及到文学类文体时,也可多选一些通俗易懂、以日常用语表达为主的文章,舍弃那些过于“文艺范”的。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观。在四六级考试改革前,翻译是以句子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不是全句翻译。大部分教材,如《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课后翻译练习也都是清一色的单句。受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辅修学生在最初接触翻译材料时,往往下意识地以句子,甚至是词为单位进行翻译。然而,“翻译作品是语篇;翻译是一个将语言的形式和过程结合起来的谋篇过程”。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群,提高处理衔接、连贯、合/分句、重组等语言能力。笔者认为,与其在最初讲授翻译技巧时以单句为单位一一讲解,不如直接以语篇为单位,即能反复练习长句的翻译,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展示各类翻译技巧的运用,并且根据文体的不同,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段落翻译的难度高于单句翻译,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商讨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斟酌字词的选择,互相纠错、借鉴,最终每组确定一个译文,然后将各组译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评判、分析优劣,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教师讲授为学生主导,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结语

辅修翻译教学是实现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过渡的桥梁,而辅修的学生又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与本专业的结合度,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同时由于课程的专业性,也不能仅仅只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才能找到适合辅修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本科翻译教学“观念构建”模式刍议[J].上海翻译,2006(2).

[2]宋安妮,吴萍.以过程为中心的互动性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5).

[3]王金波,王燕.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翻译专业篇10

【关键词】语用翻译观;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26-01

翻译是译者将语言再现,并将原文中真正含义体现出来。翻译要与原文的实际语言相结合,不能脱离语言系统。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翻译观,并通过语用意识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体现出来,实现较高的翻译标准。而语言翻译学在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了解到翻译的真正含义。

一、语言的语用学转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语言翻译观也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在初始的翻译观中,可以通过等值的语言体系将语言文本材料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价值体现出来。语用翻译观的转换可以将语言使用者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并通过全新的视角对语言进行诠释、理解。

二、语用翻译观概述

语用翻译学是现代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语言情境中的特定语句有效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译者更好地对文章进行诠释,让读者了解到作者在创作时的真实思想和感受。

语用翻译观是语义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语义,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时,语用翻译观的真正价值就会体现出来。语用翻译观之间的思维层次与语义层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有效地将语言翻译中的价值体出来,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限制,那么就很难做好语言翻译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通过思维转换等形式进行翻译转换,并在指定的语言之间开展翻译交流工作,将语境中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

三、语用翻译观在实践体系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语用能力。语用翻译观在翻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语言中的语境观点有效体现出来,并帮助学生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涵。在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语用翻译观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与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将语境功能与价值体现出来。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语言翻译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功能,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真实语料用语。翻译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实际生活也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翻译的真正价值。如果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词汇不理解,那么教师就应该加强对文章词汇的研究、分析工作,让学生了解到该词汇的主要意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翻译质量与效率。

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增强翻译语言中语料的应用,加强文化知识的传输,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翻译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翻译指导,定期开展翻译训练,增强学生的翻译意识。

总之,语用翻译观在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做好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并从多种角度、方面开展翻译工作。

四、结语

本文对语用翻译观在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研究,文中还有不足之处,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语用翻译观在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2]f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