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0:52:03

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但应注意传统翻译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利弊,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网络自主学习的培养在中国传统说教式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中,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但同时又没了依靠。少了竞争,这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考验,同时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考验。

翻译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SummerSymposiumonTranslationinBeijingandthetopicsdiscussedatthesymposium,whichincludethenewapproachesof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talsodiscussesthemainproblemsin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nChina.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eaching;Symposium;Chinesetranslation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翻译教学范文篇3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翻译教学范文篇4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翻译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翻译专业;教学体系

国务院提出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培养掌握法律、外贸、外交以及新工科领域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以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传统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主要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训练、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是翻译能力或双语能力,但是口笔译能力和信息转换的双语能力并不能真正满足某一特殊领域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方向调整为:传统文科专业到“新文科”专业的转变;从语言人才到“语言服务人才”的转变;从一精一会(英语)到一精多会(复语)的转变。尤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1]。时代在变革,国家、社会、市场有需求。高校为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迫在眉睫。所以,翻译专业教学体系除了为本科生探索系统的翻译知识或者研究翻译方法之外,更要满足国家“一带一路”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专业知识和广度的相关领域知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也愈来愈重视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

一、生态翻译学与翻译专业教学

本文从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层面进行分析,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系统的重点,在于注重总系统和各子系统架构的连接关系。翻译教育的重点在于,同样注重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与教学方法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各种因素存在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可视为一个整体来翻译和解析出各要素的关联[2]。翻译生态系统,包括各个子系统和翻译本体。目前,全球文化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深入各个领域,包含技术、科技、经济等,对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寻求专业翻译人才,从事专业性和实现教学体系应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的方向转变。翻译专业教学体系要不断调整,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竞争力,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以翻译专业教学的层次和模式都应从整体上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生态翻译学对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技巧教学由基于语法的分项讲解到面向实践的整体关联;二是由译文正误辨析文体效果的综观审美;三是翻译教材编撰由语法体系为基础转向以翻译生态环境为背景;四是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由“授”与“受”转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命体的平等互动,是翻译教学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体现[3]。

二、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面语言技能的训练,毕业生应达到具有较为扎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较为流利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口笔译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熟悉翻译的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而从翻译生态环境宏观视角审视当前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已脱离了翻译生态,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未适应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

(二)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是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基础,忽略了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外部因素,以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生态子系统。译者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转换信息,促进技术、科学、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而不仅仅是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与翻译实践技巧。

(三)教学师资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缺少极强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高校扩招后生源增加,导致翻译专业的课程一部分由商务英语专业或公共外语专业教师分担。沉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从事科研项目,造成翻译专业教师从业后很少继续深造和自我提升去适应当前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发展。

(四)教材建设

中国翻译教材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变革,对翻译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教学的生态环境制约着教材建设的编撰和理念。教材内容主要以语法内容和翻译理论为主,跨学科研究的出版教材凤毛麟角,较少涉及某一特定领域学科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已经出版的翻译教材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创新不足。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筛选时很难抉择适合本校层次的教材。而教材更新速度不能紧跟时展步伐,也无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三、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增加。涉及国际合作领域的有文化、科技、教育、贸易等工作。翻译专业教学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特定领域的语言服务工作。让翻译专业从单一的学科中走出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其他特定领域的具体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专门用途的练习,除了掌握这一特定领域的常识还要熟练应用特定语类的语篇结构、话语方式和句法结构等。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而不是工作企业继续对半成品再加工。翻译专业侧重培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翻译人员具备较强的双语转换能力、人文素养、国际跨语言翻译能力,具备高度的理论、翻译、百科与文化知识,可灵活转换语言,转述表达者的真实语言、情感、诉求等。要具备熟练和专业的翻译技巧,在口译、笔译、行动翻译方面都要满足跨语言翻译并能够从事教学实践的要求[4]。翻译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翻译方式、联动技巧,并与外部环境产生联动和适应性,突出翻译教学的成效和终极作用。为构建特色翻译专业人才体系,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培养目标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强调翻译技术能力和基本研究素养的培养,全面贯彻内涵或发展,积极推动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日益完善,为翻译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特定领域工作夯实基础。

(二)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后,课程设置就不能保留原来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也不能重视文学翻译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某一特定领域的语言服务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有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创新构建措施。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5]。泉州经济发展领域以服装为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结合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的阿拉伯语专业的优势,翻译专业的学生可以既精通英语翻译又会一门阿拉伯语,这种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要。翻译实践类课程:英语基础训练、英语能力拓展、笔译实践、口译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翻译实践报告、英语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等。翻译技术类课程:机器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翻译行业类课程:服装产业的基础知识、外贸单证、国贸实务。翻译教学是根据课程设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双语转换、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还要重视翻译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于双语转换而言,双语之间交流、转换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了如指掌。对于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而言,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任何翻译理论知识都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重重阻碍。因此,翻译专业学生必须熟练应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技术:人类社会已迈入人工智能时代,这对翻译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6]。翻译技术课程主要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师资

“译者中心”翻译理念特别强调译者(翻译专业学生)素质、译者的成绩、阅历、能力与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关联。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后对翻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求转型。传统的翻译教师仅仅掌握翻译基础理论与翻译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门用途英语的语域分析、语类分析、元话语理论等。学校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翻译专业教师提供访学、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拓展某一特定领域知识视野,深入了解和熟悉这一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容结构需要用什么语言形式转换。他们还必须和具体领域的共同工作者(阿拉伯专业或工业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英语在工业领域中使用的句式结构、专业术语、句法结构等。加强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高等学校的翻译专业教师不但具有大量的翻译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将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应当对建设专业化和实践型的师资队伍给予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不同专业的教师。此外,翻译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技术和新发展,对学习保有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由于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翻译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校企合作,提高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认知。同时,也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加强学术交流和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充分了解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思维和生活等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大有益处。

(四)教材建设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专业教学,要注重对客观主体需求进行演示和翻译表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并提供新型的翻译学习材料。生态翻译专业的教学重点,需要符合“三原则”“四条件”“五个性”这几个要素。一是在翻译教材中建立一种良好的知识生态关系,加强翻译知识与生活之间,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之间以及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在教材中应拓展翻译含义的外延。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三是教学选材要来源于生活,强调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教材中,要突出译者的能动地位,强调人和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四是教材里要提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为衡量译作的标准[7]。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可以将选择理论作为指导,以翻译产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与客观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生态范式的全新教材翻译专业教材体系。教材的选取方面可以关注材料的真实性、翻译的可操作性、内容的真实性、水平的切合性和练习的针对性等。复旦大学陶友兰就在其研究著作中,对我国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的建设,进行背景和历次资料调研,介绍了历年来我国翻译教育专业和相关教材的设计、应用、实践情况。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翻译教育领域基本上采用全新的翻译教材、教学生态系统、教学内容,来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互动教学与学习关系,并促进翻译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外部环境的联动关系。而对翻译教材的教学应用,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翻译主体要明确翻译观点,转述并带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及其他关联知识的有机协调,翻译的教学资料和题材可以从公众号、视频音频网站、电视、电影等多种网络资源中获取,呼应时展。

四、结语

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必须优化专业结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翻译专业教学不仅是为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而是要培养翻译专业学生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服务来获得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交流,助力国家区域战略,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态翻译教学系统强调诸多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本文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建设等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提高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翻译专业教学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教学外部环境[8]。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语专业结构调整途径和范式转型:从1.0到2.0[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3):138-14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32(1):34-36.

[3]蔡基刚.高校翻译专业范式转移:从翻译专业(1.0)到语言服务专业(2.0)[J].上海翻译,2019(4):54-59+95

[4]蔡基刚.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纪念《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22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20(1):44-57.

[5]崔启亮.语言服务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杂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9(2):8-12.

[6]崔启亮.MTI翻译技术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翻译,2019,40(5):80-86.

[7]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95.

翻译教学范文篇6

1.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在翻译的教学中,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如词性的转换、增词法、减译法等,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所学的内容局限于课文上的内容,未能真正地引入学生进入某个具体的工作情景进行翻译,不是以情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2.师资力量薄弱。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动态,较高的翻译理论知识素养,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然而,讲授翻译课程的老师,大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不能准确的把握经济贸易活动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

3.学生翻译基础差。由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是很透彻,缺乏国际商务知识,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不强,对商务英语翻译与岗位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清句子结构,不能很好的转换双语,导致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原文所表达的意义。

4.缺乏实训基地。在很多院校,针对一些工科专业,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供学生开展实训,如汽车专业提供了大量的汽车和生产以及维修设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汽车的性能和构造;在模具、数控专业提供了机床、车床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却很少有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提供翻译实践的场所,使得师生没有实践的机会,无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岗位实践上去。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高翻译能力的策略

教师讲授翻译技巧,学生进行翻译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显得不适合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要培养可以真正参与到商务往来各个环节的优秀毕业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实践教学:

1.在课堂上,老师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根据企业提供的真实的翻译材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以任务为导向,来进行单证的填写,合同的翻译,名片的制作,公司的介绍,产品的说明有等,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翻译精英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联系校内外组织机构,展开翻译服务,承接校内外翻译实务活动,为他们提供翻译服务,让师生不仅可以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同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安排专业实习周。在翻译课程的安排上,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安排,安排1到2周的专业实习周,打破传统的学生在教师规规矩矩的课堂学习模式。利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旅游公司、会展中心进行参观学习,或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组织学生去参加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操练。

4.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创建翻译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把翻译公司提供的笔译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教师以及公司一线外贸工作人员的人力物力资源,共同开发实用的翻译教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寒暑假有机会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际锻炼机会,有有利于培养符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三、结束语

翻译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翻译;中学英语教学;英汉差异;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

作为常见的对外交际方式,从古至今在对外交流方面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应该打下良好的翻译基础。

1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时期和过渡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初中后才系统地学习英语音标、语法、时态等。所以此阶段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将来的英语成绩提升、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1.1翻译是学习英语的阶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说、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这导致中学教师缺乏对翻译训练的重视。翻译应与听、说、读、看、写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强化听、说、读、看、写能力,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知识从输入转化为输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学习不仅是要提高学习者对该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的运用能力,还要求学习者能习得或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语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阎佩衡,2015)。本研究所指的翻译并不是指字对字、词对词地进行信息转换,也不是指对文字进行仔细推敲、斟酌。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完成基本的直译即可。通过翻译练习,学生在语境中领会单词的用法与含义,并通过句子去学习单词,避免机械式记忆,减少学习英语的枯燥感。同时翻译训练还能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英语句子成分、结构和词汇搭配的理解。翻译训练对于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长期大量的句子翻译练习,学生面对写作时就不易出现“无话可说、无词可选”的情况。通过涉及多个领域的翻译,学生可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各种英语的图式结构,这就是教师通常所说的“语感”。1.2翻译有助于培养英汉差异意识。英汉之间不仅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还隐藏着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中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地以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缺乏对英语语言特点的把握,且他们大多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加大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通过翻译练习,一方面,学生能亲自感受到英汉之间语言表达上的巨大差异。比如,英语句子一般都有明确的主语,而汉语则经常没有主语;英语从句较多,定语在很多情况下放在修饰语的后面,汉语的定语则在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英语的句式结构比较固定,多是“主+谓+宾”结构,而汉语句子形式则较为随意。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汉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一些英语谚语、俗语和习语等被翻译成汉语后,多少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若只用汉语思维来看,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无法打破其中的跨文化障碍。1.3基础翻译能力是应对未来的有效技能。大学阶段的考试已经将翻译水平作为了衡量英语水平的一项指标,如大学英语四级(CET-4)和六级(CET-6)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都会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这说明翻译能力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出现了新的趋势。教师应从中学这个基础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帮助学生获得英语能力的长远发展。社会在对双语人才需求增多的同时,要求也更严格。从中学阶段起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可为未来的口译、笔译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未来口译、笔译人才和对外交流人才的专业水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可起到促进作用。

2提高中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方法

2.1翻译与课堂相结合。中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接触英语的开端,中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同时,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译单位(樊华等,2010)。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解、分析部分课本句型的翻译,将翻译运用到写作课、阅读课、语法课中去,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能将这些语言规律传授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两种语言学习的热情,达到外语学习的最佳目的。2.1.1写作课堂在写作课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整理写作思路,使学生写出的作文能够切题且遵循一定的习作格式。通常教师会列出中文思路及中文表达,学生选择相对应的语句进行翻译性写作。此时教师需要训练学生中译英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句型的积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例1:我不同意寄宿式学校比走读学校好的观点,原因如下。译文1:Idon’tagreewiththeideathataboardingschoolisbetterthanadayschoolforthefollowingreasons.译文2:Iamagainsttheideathataboard-ingschoolisbetterthanadayschool.Ihavesev-eralreasonstosupportmyopinion.例2:使用手机能方便和父母朋友联系。译文:Usingmobilephonesmakesiteasytokeepintouchwiththeirparentsandfriends.分析:例1中,“Idon’tagreewiththeideathat…”和“Iamagainsttheideathat…”两个句型都是中学生英文写作中的经典句型,学生进行英语句型的积累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例2中,教师通过此类句子的翻译练习,让学生熟悉并学习使用“Usingmobilephones”这类以动名词为主语的英语句式结构,使学生更加熟悉makeiteasytodosth,keepintouchwithsb等短语的用法。2.1.2阅读课堂阅读课强调学生快速进行英译汉的能力,此时的翻译并不需要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只需在脑海中快速搜集相对应的图式,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应该注重通过连词及连词词组(but,although,though,eventhough,and,however等)和重要单词(大多指谓语动词)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翻译。例3:Astimepassed,however,thecarnivalperiodwasextended,sothatitbeganjustafterChristmas.译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庆祝狂欢节的时间延长了,所以圣诞节一过狂欢节就开始了。例4:Aslongasyoudon’tgiveup,youwillbeabletoresolvethedifficultproblemsoonerorlater.译文:只要你不放弃,你迟早会解决这个难题。分析:例3和例4中,as,sothat,aslongas等连词都体现出了复合句前后分句的关系,便于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快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并且命题老师常会对此类句子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同时通过extend,resolve等动词学生也可以大致确定一句话的中文释义,所以需要特别注意连词、动词的翻译。2.1.3语法课堂在语法课中,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学生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宾语补语成分,然后让学生对状语基本结构进行掌握,再在此基础上提升难度,加入各种从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好各种类型从句的翻译技巧。例5:Itistruethatthereweredifferencesbetweenlessdevelopedareasineducationbefore.(主语从句)译文:的确,在教育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例6:Inordertohelpruralstudentsgrowtallerandstronger,China’sNutritionImprovementProgramstartedin2011.(目的状语)译文:为了帮助农村学生长得更高更壮,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于2011年启动。分析:在例5、例6中,通过对“Itistruethat…”“Inorderto…”等句式的翻译练习,学生对英汉结构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2.2教师应提升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应提高对翻译的重视。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听、说、读、看、写、译相融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化壁垒。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语言文字的文化使命不断加重,翻译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翻译,翻译者还需要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有所了解(陈颖,2019)。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选用图片、视频、模拟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外语学习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英语。2.3教师应辅助学生拓展文化负载词句谚语和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谚语和习语中的个别形象的含义与我国文化相差巨大。例如:“dragon”一词译为“龙”,代表着吉祥尊贵;而在西方国家“dragon”所代表的形象是凶猛、残暴的庞然大物。再比如,“dog”多被外国人视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而中国对狗的描述略含贬义,有“狗腿子”“狗咬吕洞宾”等。另外,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对语言的影响很大,由于西方人早期习惯于在海上从事生产活动,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和海洋相关的短语,比如“allatthesea”形容“茫然、不知所措”。如今的中学英语教材经过不断更新,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美国高校生活、国外饮食、谚语、习语及国外节日等话题,旨在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外文化和生活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加强对这些文化负载词句的理解,既能加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又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的句型表达,一举两得。

3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词汇、语法和句型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巩固。随着社会进步,翻译的重要性慢慢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学课堂翻译教学的分析,探究了翻译能力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而言,翻译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帮手,还有助于其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教师应将翻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培养综合发展的外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颖.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3):19-21.

[2]樊华,周坤.浅议英语教学中英汉互译的翻译技巧[J].教学与管理,2010(27):76-77.

[3]阎佩衡.译事的语言学外层结构问题——走在有“得法”经“得体”而“得宜”的路上[J].中国翻译,2015(4):8-9.

翻译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框架语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其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许多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翻译课作为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也出现了极大的发展。归根结底,商务英语翻译还是属于“语义”的转换。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词义推理、词汇意义等方面给予了学者极大的启示,诸如图示理论、范畴化理论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框架语义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指导意义。

1框架语义理论的概念

“框架”的概念最先由菲尔墨提出。当时语言学界用来分析语言概念结构的主流理论是结构主义的语义学,最为突出的则是成分分析法[1]。根据成分分析法这一理论,词义是由一组语义成分组成的。例如,“男人”可分析为“人类”“成年”和“男性”三个语义成分,而“女人”可分析为“人类”“成年”和“女性”三个语义成分。成分分析法就是这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义。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性别是区分二者的唯一标准。但是莱昂斯曾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析,如果问一个小孩,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哪里,他可能会说出许多的特征,比如头发的样式、衣服的样式、平常的行为等等。因此,仅仅是在大多数成人的观念中,性别是区分男人和女人的唯一标准。莱昂斯的这些分析说明了要把构成成分说成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困难的[2]。在这种情况下,菲尔墨提出了框架语义理论。在框架语义理论中,显像指的是词语象征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称意义),它通常被称为概念显像;框架是一个表征各类体验的概念工具[1],但也能被看作是概念成像所蕴含的概念结构或背景知识。菲尔墨曾这样定义“框架”这个概念,“当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对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依赖对其所属的整个结构的理解”[1]。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许多认知活动所构成的框架之中[3]。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依靠英语为基本语言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专门用途英语,其内容涉及英语基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行业习惯、民族习俗、人际关系技能和处事技能等。商务英语从普通英语而来,既有普通英语的语言特点,又有商务知识,即是商务知识和一般英语的综合体,因而具有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结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基础知识、商业知识、行业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以便达到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有效传递商业信息的目的。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在具体商业背景下进行的跨学科、跨文化交际。虽然都属于英语翻译,但是商务英语翻译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表现出其不同于普通英语翻译的特点。2.1一词多义,术语精确。在商务英语文本中,译者通常会发现许多日常能见到的或是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是这些看似相熟的词汇往往与我们熟识的意思相距甚远。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之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释,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否则就会造成误译或错译。例如:“credit”在不同的句子中有“荣誉”“贷方”“贷款”“赊账”“银行户头”“信誉”“信用证”等不同的含义。商务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商务英语文本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专业术语。如缩略语A/P(应付账款)、B/L(提货单)、B/E(汇票)、L/C(信用证)等;专业词汇stocks(存货/库存量)、portofdischarge(卸货港)、documentarycredit(跟单信用证)、counteroffer(还盘)等。2.2句式固定,得体恰当。商务英语由于其本身具有准确、得体的特点,译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也往往着重于译文的得体恰当。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熟知这些句式能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例如:“Sofar,allourpurchasesfromyouhavebeenpaidbyconfirmed,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迄今为止,我方向贵方订购的全部货物都是采用的保兑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付款。”商务英语的句式正式,且较为单一,大多数句式可以说是“一通百通”,只要掌握了一个句式的翻译,很容易举一反三。同时,在某些商务文本如商务信函的翻译中,一定要强调“得体”原则。无论是作为买方还是卖方,商务英语翻译都要充分尊重对方,尤其是在外贸函电中。例如:“Weareinreceiptofyourletter”就可以翻译为“贵公司来函已收悉”,这样就显得礼貌得体。2.3意义忠实,严谨客观商务英语与一般英语的区别在于其严谨精确,由于商务业务往来之间涉及金钱利益和法律责任,一字之差就可能酿成大错,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一定要突出强调“忠实原文”,以免给买卖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在涉及违约条款及事项时,译者必须更加严格认真对待,即便译文比原文长,也必须要准确,严格忠于原文。

3框架语义理论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且还是一种跨文化信息的传输。著名翻译学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4]翻译首先强调的是意义。商务英语涵盖经济活动中的所有领域,在不同的商业活动中,同样的词汇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意义。框架语义理论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理论学说,在其指导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基于以下两点。3.1传统翻译模式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冲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做翻译时无外乎用两种办法:第一种就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学生弄清楚原文中每个词语的意义,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整句话的翻译;第二种就是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所采用的办法,即他们首先分析句子结构,然后把句子分成几部分再进行翻译。这两种办法都与教师长期以来所教授的模式息息相关。第一种就是教师虽然注重了每个单词的词义,强调翻译中“意义”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句子结构,只是教会学生对单词的意义简单叠加,然而这与好的翻译所要求的标准相距甚远。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然后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作对比。这两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相冲突。首先,商务英语翻译不同于普通英语翻译,它具有专业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一词多义现象也广泛存在,商务英语中的许多单词都是人们日常经常见到和使用的,但是在商务英语文本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interest”这个词,人们常用的意思是“兴趣、爱好”,然而在不同的商务英语文本中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1)“Enclosedforyourinterestisournewbrochurewhichsum-maries:BIPproductsandservices.附上我们新出的小册子,供贵方参阅。该册子综述了BIP公司的产品和业务情况。”(2)“Packingisamatterofgreatinteresttoourendusers.对最终用户来说,包装十分重要。”这两个例句说明“interest”这个单词在具体的商务英语文本中不能简单地翻译成其使用用途最广泛的意义“兴趣、爱好”。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单词意义叠加。其次,虽然分析句子结构是一种不错的翻译方法,尤其是针对商务英语文本中许多长难句、被动句的情况,但是不了解专业术语的翻译始终是存在局限性的,学生只是简单地翻译出了他们所知道的原始语义而没有进行复杂的推理和整合。众所周知,翻译是翻译者解释源语言并构造目标文本的过程,这是将文本与情境、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所以单单注重句子结构分析也不能做好商务英语翻译。3.2框架理论指导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相契合框架语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框架”。什么是框架呢?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而且这一背景知识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历、信念和实践[5]。其中所提到的“背景知识体系”就是框架语义理论中所提出的“框架”。所以说商务英语翻译和框架语义理论是相契合的。因为商务英语本身就是普通英语的一种特殊变体,它是用来进行经济往来和贸易活动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这本身就是给商务英语这个概念划定了一个框架,那么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中进行的,这正好与框架语义理论不谋而合。那么在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在解释原始文本时,翻译者必须在特定语义框架中理解原始文本的每个单词。在目标文本的构造中,翻译者应根据由原始文本中的每个单词提供的语义框架来再现或重构目标语言中的语义框架。例如:“With-outprejudicetoanyrightswhichexistundertheapplicablelawsorundertheSubcontract,theCon-tractorshallbeentitledtowithholdordeferpay-mentofallorpartofanysumsotherwiseduebytheContractortotheSubcontractor.”这句话中的“prej-udice”“withhold”“defer”和“due”都是多义词,但是这句话中的其他信息能为它们提供具体的语义框架。在这一句中,有“承包商”“付款”和“分包商”的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prejudice”必然不会是人们常用的释义“偏见”,而应该是“损害”。由于“withhold”和“defer”与“payment构成一组动宾结构,也就不难推测其“保留”和“推迟”的释义。因此,做好商务英语翻译,首先必须要有商务英语文本所构建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推测出一词多义的具体释义。教师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活动。

4结语

框架语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商务英语翻译有契合之处。在框架语义理论的视阈下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学生构建具体语义框架,在具体的语义框架下进行句子结构分析、语法分析和词汇语义分析,教师需要扩充学生具体的知识面,例如商务信函、外贸跟单、国际物流等方面;同时也要对学生加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联想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高质量的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以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参考文献:

[1]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

[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58.

[3]丁卫国.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3(6):72-76.

[4]EUGENEAN&CHARLESRT.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UnitedBibleSo-cieties,1969.

翻译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翻译教学;误译;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一语用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前些年相比总体有所提高。比如,我校大一学生四级考试一次性及格率已经达到了90.3%。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催生了大学翻译课程和翻译专业的繁荣。目前翻译课程由原来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发展到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翻译专业也建立起了由本科翻译系到硕士翻译研究方向和翻译学博士学位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又批准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这是翻译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但我们也看到翻译学科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2005年下半年,《光明日报》以“构建与世界的通道”为主题,对劣质翻译问题展开了系列讨论。2006年5月31日,针对CASIO杯全国翻译竞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被外籍选手摘得,《解放日报》撰文评论“懂英语的不少,好翻译却不多”,认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太匮乏,文中援引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谈峥的话:“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言下之意选手们只是拘泥于语言的概念意义和句法结构,而不能传达原文的真正含义。翻译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单靠两种文字问的字面转换是不可能做好翻译的。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刻不容缓。翻译人才的培养要靠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的现状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翻译教学现状

语义是翻译的核心,不管何种翻译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语义展开的。据我们观察,目前存在两种翻译教学模式,即注重微观翻译技巧的语义一句法模式和基于西方语篇语言学理论的语义一语篇模式。

1语义一句法模式

受语法翻译法这一外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语法的组合分析和两种语言的句法对比,我们可以称之为语义一句法模式。这种翻译教学以语法为切入点,采取的是知识点+例句+单句练习的模式。教师使用的往往是以讲翻译技巧为主的教材,较典型的是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等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所传授的翻译技巧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词汇层面上如省略、增添、重复、词性转译、颠倒,句子层面上如句型的变换、肯定与否定、分与合、各种从句的移植与替换等,几乎不涉及语篇。“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和吕瑞昌等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作为全国统编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文军、俞森林,2002:98)这两本书都遵循着由词到句的语法体例,讲述的是一种转换技巧。“目前仍然有80%以上的学校仍然在使用80年代编写的这套统编教材。”(同上:99)而近几年新出版的一些翻译教材几乎都是上述教材体例的翻版,只不过改换了例句而已。

这些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翻译技巧对翻译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尤其对于英汉双语基础较差、初接触翻译的学生。通过这种技巧性的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翻译形成初步的认识,打下翻译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正如王宗炎(1998:48)所说:“通过翻译提高语言能力,又通过语言练习提高翻译能力。”这种翻译教学基本上等同于让·德利尔(JeanDelisle)(1988)所说的教学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点,提高语言水平。因此,语义一句法模式属于较低层次的翻译教学。但注重翻译技巧讲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种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翻译技巧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翻译问题不具普遍意义。学生学习过每一个翻译技巧后,对针对该类型技巧精心设计的单句练习能够使用该技巧进行处理,但一旦换成另外一种类型的句子或者语篇,所学的技巧就派不上用场,常常感觉束手无策。这导致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语法正确,但语义或语用功能表达不准确。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2语义一语篇模式

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的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被引进到翻译研究中,我们称之为语义一语篇模式。以语篇语言学为基础,在我国较有影响的译论有奈达(Nida)的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t)翻译原则及哈蒂姆(Hatim)和梅森(Mason)的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理论。这期间出版的教材如柯平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和陈宏薇的《新实用汉译英教程》都体现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则是将语篇分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部专著。后者把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视角从以句子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到重视语篇整体的翻译模式上。

语篇语言学把语言研究的重心从句子转向语篇,这对翻译和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以句子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到重视语篇整体的翻译模式。语义一语篇模式克服了语义一句法模式只在字词句内打转的弊端,从宏观的语篇角度考虑翻译策略,从衔接和连贯的层面上来操纵译文,开阔了翻译视野。但此模式也存在问题。基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关注的是较大的语言单位,虽然注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却忽视了语篇的语用功能。虽然“翻译就是翻译意义(Translationistranslatingmeaning.)”(Ni—da,1982:5),但对意义的理解除了具备语言知识外,还有赖于译者的语用知识。只具备语言知识不足以完成语篇翻译。因此,语义一语篇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小。

语义一语篇模式出现后,以翻译技巧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大有理论压倒实践之势。近几年,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漫谈经验式翻译技巧类的文章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尹衍桐(2001)认为,翻译课应该把树立学生的语篇翻译观作为中心任务。杨雪燕(2003)则为,要把语篇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引入翻译教学。穆雷(2004)坚持认为,翻译教学绝对离不开翻译理论。王琼(2004)指出,在翻译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语篇衔接意识。穆婷(2006)认为,语篇意识会将翻译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丛滋杭(2007)认为,翻译教学有赖于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翻译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王占斌(2005)对天津市十多所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76%的学生认为翻译理论没有用或翻译没有理论。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当代译论流派优于传统的翻译教学,为什么在学生那里却行不通呢?我们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还不能较好地解决翻译教学的实际问题,或者理论研究还不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翻译教学当中,从而造成“73.33%的学生对教学方法表示不满,62.66%的学生对翻译课的效果表示不满”(王占斌,2005:33),从事翻译活动时还是感觉捉襟见肘,造成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语用错误。我们在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翻译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出在语义翻译不准确和没有语用意识。注重微观翻译技巧的语义一句法模式只能解决脱离上下文的字词翻译问题,注重较大翻译单位的语义一语篇模式同样还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翻译教学的现状。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责任对此进行反思,积极探索翻译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具备真正翻译能力的翻译人才。

三、翻译教学的语义一语用模式

上述两种模式只关注语法或语篇衔接规则的运用,没有考虑语用纬度,这是最大的缺憾。翻译中的语言问题都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即言语。言语行为是动态的,有语境变化的空间,不可能缺少语用纬度。只考虑语法或语篇的完整不能保证交往的适当性和合理性,没有语用纬度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翻译教学就可以克服上述两种模式给翻译教学留下的缺憾,即从语义一语法、语义一语篇模式转向语义一语用模式。

“言语行为(speechact)”这一术语源自对日常语言的哲学研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1962)提出,并由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系统发展。舍尔(Searle,1969:30)认为,言语行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命题内容,即概念内容、核心(nucleus)、行为关涉的对象、行为的所指、命题实现的概念功能、字面意义,即语义;二是施为性语力,即说话者赋予行为的交际值,试图让行为表达言语的功能、语篇的意图。言语行为既关注语义又关注语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使用中的语言问题。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句子是最小的意义单位,但在言语行为理论看来,一个没有具体语境的句子只是结构完整的表达,只能体现人们对语法规则的正确使用,不能确定其意义。在人们的实际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以言行事(dothingswithwords),因此,只有言语行为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2001)指出:“言语行为这一概念的价值在于,通过把意想的或已经成就的行为的观念结合到话语的意义中去,我们实际上是在调整翻译对等判断的标准;对等不但要体现在命题内容上,还要体现在施为性语力方面。”也就是说,翻译时我们不仅要重视语义问题,更要重视语言的语用问题。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这种差别。首先,要在源语中识别出各种言语行为功能的语言形式,理解它们所表现的真正意图和含义;其次,在目的语中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图或含义。

这就需要在目的语中选择相对应的言语行为功能的表达形式,而不能一律照原文的概念意义直译。语法正确的翻译不一定是正确的翻译,准确的翻译应该能够体现原文的功能,传达原文的真正意图。例如:

(1)拿起笔来,写封家信吧,偶而撒个娇也无妨。Let,stakeupourpensandwritetothemof-ten.Occasionallywemighteventalktothemlikespoiltchildren.

“拿起笔来”不宜译作takeupyourpens,这样的译法虽然句法正确,但却含有高人一等、发号施令的语气,与原文的施为性语力,即语用功能不一致。因此,在译文中译者要拉近和读者的关系,译为let’Stakeupourpens,从而达到和原文一致的语用效果。

(2)——给我倒杯水,少放点茶叶。

——把梳子给我,我想梳梳头。

——咱们没带鞋油,你上街跑一趟吧。

——给我找双袜子,要天蓝色的那双。

“P—le—asegivemeacupofwater,withjustafewtealeaves.’

“—Ple—asepassmethecomb,1wanttodomyhair.”

“Weforgottobringalonganyshoepolish.goandbuyonetube?”

“—Ple—aseifndapairofsocksforme.1wantthesky—blueone.’

上例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的对话,妻子深得丈夫的宠爱,大事、小事都由丈夫包办。在英语文化中,thankyou,please,excuseme等礼貌用语使用得很频繁,即便是亲人、熟人间也是不厌其烦地使用。中国人正相反,亲人、熟人间很少用“谢”、“请”等礼貌用语。翻译时要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译人语中添加适当的礼貌用语,这样译文在译人语文化中更具生命力。

除口语语篇外,书面语篇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同样也会产生施为性语力。哈蒂姆和梅森认为(Hatim&Mason,2001):“尽管言语行为理论所探讨的对象是话语的口头表达形式,可是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显然同样适用于书面语语篇。……语篇的意义一经解码,若将此看作是在语篇作者与语篇接受者之间协调而至的某种东西,而不是独立于人类的加工活动之外的静态实体,那么我们相信,这种观点对于理解翻译工作、翻译教学以及评价译作至为关键。”在语篇翻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宏观上确定原文语篇的主导施为性语力,然后再正确判断语篇中各句的施为性语力。翻译时要协调好语篇的主导施为性语力和各句施为性语力之间的关系。例如:

(3)DidDr.Dugdateintendtoimplythatthesuperiorityofbreast——feedinghadnotbeenade·quatelydemonstrated9.(a)Ifso,heshouldthinkaboutitagain.(b)Itisclearlysuperiorinallset—tings,notjustofrbabiesintheThirdWorldofrwhomtheWHOcodewasintended.(C)Althoughthereasonsarecomplex,deathsandavairetyofnonfatalillnesses(notjustdiarrhea)aremuchless~equentamongbreast—·fedifnantseveninindustiralnations.(d)Ihavecompiledabibliog-raphyoftheaccumulationevidence,whichIshouldbehappytosendtoanyonewhorequestsit.(e)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这个语篇的宏观施为性语力和各句的施为性语力。从总体上看,原文整个语篇的言语行为是表达作者对达格代尔医生所持观点的态度。句a为表达类言语行为,作者对该医生的隐含批判持一种情感态度。句b是指令类言语行为,作者实际上是要求医生做某事。句C和d是表达类言语行为,句中存在评价性话语成分clearly和muchless,这两个成分传递了作者的观点。句e由一个阐述类言语行为(Ihavecomplied…)和一个承诺类言语行为(whichIshouldbe…)组成。

这五个句子都是为支持作者的态度而服务的。整个语篇的叙述顺序为表达对医生观点的批判态度(以言行事)——列出作为批判论据的事实(以言指事)——向人们推荐书目以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以言成事)。经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把握住了原文的宏观施为性语力各句的施为性语力,在翻译时就会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做到各层次的施为性语力的对等,得出如下译文。

达格代尔医生的潜台词是不是想表明,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如果是这样,那他应该再做一番考虑。母乳喂养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这不仅仅对第三世界的婴儿是如此,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就是针对这些孩子的。虽然原因复杂,但是死亡情况以及各种各样非致命的疾病(不仅仅是腹泻)在由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就并不多见,即便在工业国家也是如此。我已经将历年来的佐证材料汇编成册,若有人需要,我很高兴奉送。

这则译文从总体上传达了原文语篇的主导施为性语力,反映了整个语篇的基本格调,使译文读者获得了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译文中的各句除传达原文中对应各句的概念意义外,也都传达了各句的施为性语力,是成功的翻译。

翻译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变通理论;商务英语翻译;指导原则;策略技巧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务英语在全球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商务文本大多是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关于产品的广告信息和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领域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及逻辑性严密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语言应用水平、东西方思维习惯以及翻译原则和策略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译者不但要增加单词储备量,了解和熟悉商务专业知识以及商务英语表达特点,还应拓展知识面,掌握专业名词,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策略和翻译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贸易往来做贡献。但是目前高校在教授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还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而非实际翻译操练。很大一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要求学生翻译课本上的一些句子,导致学生商务英语翻译的积极性降低。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给学生讲授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商务英语教学现状,从变通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希望可以对高校教师教授商务英语翻译有所帮助。

1变通理论和变通翻译

变通理论指的是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相同的事情,不拘泥于陈归,根据具体情况,获得不同的结论。变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翻译领域。将变通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增加了商务英语翻译的灵活性,摆脱了传统英语翻译的固定单一原则。变通翻译不只是简单的单词和语法翻译,而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文本和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虽然与传统翻译相比,变通翻译更自由,但它与自由翻译还是有区别。变通翻译并没有改变原文本的意思,只是更加灵活地对包括词、词组、句子、段落以及句子结构的变通调整。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2.1语言的精确性和专业性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职场英语。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领域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及逻辑性严密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语言应用水平、东西方思维习惯以及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商务英语还涉及到诸多领域,包括法律、医学、工业以及化学等。商务交流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一点小疏忽就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表达严谨,而且要达到商务英语的标准。商务英语的文本格式比较固定,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尤其要注重其正式性、严谨性和正确性。

2.2文化的承载性

商务英语跨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在谈判的过程中,译者的语气会影响谈判的过程,译者的着装也会影响对方对译者的印象。所以商务英语翻译是文化承载性的体现。好的译者不仅会注重翻译的准确性,而且还会注重各个小的细节,考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承载性,确保各个方面传达的意义一致。

3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即使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大学课堂上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重点仍是放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环境和实际训练。即使在做翻译训练的过程中,翻译材料也可能是几十年前的旧资料,甚至可能跟商务英语无关。www.esteachers.com第6期(总第078期)2017年6月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兴趣不浓,也可能是教师缺乏实际翻译经验造成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一些时下热门的谈判视频,尽量与现代化的商务事务相结合,并在不断探索和摸索之后,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商务英语翻译水平,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教学方法。(2)使用的教学材料陈旧。语言虽然发展缓慢,但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是商务英语材料,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新加快。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使用的翻译材料可能是十几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资料。有些书虽然有很多优点,书中的案例已经与时代脱轨,学生接受的商务翻译知识比较陈旧。教师本身应积极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也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上的说明书、商务函件以及商务合同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商务笔译和口译能力,进而成为实用性商务翻译人才。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课本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有些信息在编写印发的过程中,便失去了使用价值。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互联网,比如可以下载一些商务翻译视频供学生讨论和研究,还可以鼓励学生下载一些相关论文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样理论结合实践,学生更容易吸收所学知识,更能提高商务英语的翻译水平。(3)教学设备落后。课堂是三尺讲台,教师教、学生听,这样的模式就极容易导致学生走神。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商务会谈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商务会谈不仅涉及到简单的英汉互译,而且还需要与人沟通的技巧,甚至包括着装以及商务礼仪。这就要求有配套的模拟设备。

4基于变通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1)遵循文本完整原则商务英语翻译必须遵循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而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求翻译传达的信息必须完整和正确。商务英语翻译首先要在内容上达到完整性。译者在充分理解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词汇和语句结构之后,选择地道的表达方式对等地将源语翻译过来,确保译入语听众能够完整地理解所学内容。(2)遵循统一性原则商务英语翻译也包括字、词、句子以及语篇的翻译,而其统一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术语和概念翻译的统一上。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术语和概念名称的翻译保持一致是一个优秀译者的必备技能,同时也体现了译者的严谨和认真。译者的商务英语翻译还应符合商务英语翻译规范,即使同一个词的翻译会重复出现,也要确保该词在翻译上的统一性。例如:目标市场选择是指企业在经过市场细分并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有利可图、企业最能有效为之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的过程。Targetingmarketselectionre-fersthatbasedonthemarketsegmentandsegmentmarketanalysisandevaluation,enterprisesselectasegmentmar-ketastheirtargetmarketthatcanbeprofitableandcon-tributetheirservices.其中对市场细分的翻译有marketsegmentation和fractionizedmarket两种方法,译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但需要保证文章前后翻译统一。(3)准确严谨原则商务英语属于职场英语,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领域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及逻辑性严密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语言应用水平、东西方思维习惯以及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商务英语还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法律、医学、工业以及滑雪等。商务交流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一点疏忽就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概念表达要准确,名字翻译要正确,尤其是对于数字一定要精确。例如:我这边对牙膏的功效进行细分,一般分为口气清新(去除口腔异味)、美白、防蛀牙、中草药抗敏感、防牙龈损伤、多重功效等。其实在市场上大部分口腔护理品都是在清洁美白牙齿,保护牙齿健康这些基本护理上做文章,而黑人牙膏就和这些品牌区分开来,率先使用纯天然薄荷及独特天然香科配方,使“清凉有劲”成为其最特殊之处。Marketsegmentation,targeting,andbrandspositioningarecertainfeaturesforenterprisesandproductsinthetargetmarket,creatinganexpectedimageinordertogainacompetitiveadvantage,whichisthemaintaskofSTPmarketingstrategy.对于其中的黑人牙膏等专有名词,译者一定要再三确认之后,才能翻译,千万不能想当然地翻译成blacktoothpaste。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