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对人文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10-24 08:51:30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对人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科,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培养需要以人文教育为依托,针对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有局限的现状,本文以文学与医学的共性为切入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运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涵养高尚医德,以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医者,是乃仁术也。”仁者,爱人也。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以这种浓厚而朴素的仁爱精神为发轫,要求医者不但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要怀揣一颗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以仁术治病,以仁心救人,开展预防、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为迎合市场对高度专业化医学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愈发注重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推崇技术至上,将患者视作“器官”和“疾病”进行攻克,而非将其视作完整的“个人”进行治疗。科学技术诚然是医学实践的基础,但“人”才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医学不应只是运用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解决器质性病变的实践活动,更应是医生和患者双向沟通、解决患者精神痛苦的过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要求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高等医学院校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责无旁贷,要摈弃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只看“病”不看“人”的培养模式,探索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1],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就是为了在开展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质类课程,“提升医务人员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对人性的感悟和认知”[2],引导医学生从技术化取向回归人性化立场,充分认识治疗过程中维护患者人格和尊严的重要性,避免物化患者,从而达到身、心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论是东方的《黄帝内经》,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医学产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存在于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哲学思想的变更、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医学界对于科学化、专业化的追求以及随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度削弱了人文的重要地位,但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追寻“人文”的步伐。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人类的疾病是由细胞机能失常引起的生理性病变,20世纪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明了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将人转化为一个个细胞或DNA片段,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简化为医生与生物体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1910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造者亚伯拉罕·弗勒斯纳(AbrahamFlexner)发表了震动北美洲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弗勒斯纳报告》(TheFlexnerReport),推动建立起“生物医学模式”这一医学培训的黄金标准,医学教育摆脱了经验传授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却是医学教育和实践中人文思想的逐渐缺失。1919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灾难后,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Osler)发表了“古老人文与新兴科学”(TheOldHumanitiesandtheNewScience)的主题演讲,强调对技术的热爱要与对人文的热爱结合起来,先爱人类,再重技艺,呼吁医学界人文精神的回归。[3]1970年,美国医生范·伦塞勒·波特(VanRensselaerPotter)提出“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概念,强调要把生物科学知识和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结合起来。1972年,医学人类学成为正式学科,强调人是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有机结合,将“人”视作整体而非身心割裂的对立而存在。[4]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乔治·恩格尔(GeorgeL.Engel)发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一文,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实践缺点,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想,主张从“人”这一整体出发开展疾病诊断和治疗。[5]进入21世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明确提出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均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关乎人文素养的培育。如何将人文思想贯穿医学教育始终,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医学院校通过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医学院校现行人文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人文教育课程占比偏低。据统计,从人文课程学时数来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美国、德国则是约为20%~25%;从人文课程数量来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数量约占课程总数的10%~15%,而欧美国家占比已达到20%~30%。[6]不论是人文课程总量还是课时总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高达两倍的差距,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二是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与专业课程相同的地位,医学教育在人文与技术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部分综合型大学甚至允许医学院学生修读人文学院的专业课程(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系学生可修读英语系的专业选修课),而我国医学院校多利用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等渠道开展人文教育,开课随意性较大,不成体系,且因多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展,从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不够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人文教育质量与预期效果有所出入。三是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单一。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探索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含量,但“医学+人文”课程归根结底仍是围绕医学知识展开,涉及面较窄,而“人文”涵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牵涉广泛,仅仅依靠“医学+人文”课程难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可以说,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尚未摆脱医学框架束缚,缺乏文学、历史、哲学等“纯”人文课程,距离全方位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文学与医学的关系

文学家王蒙曾撰文讨论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他指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理上活着,而且在于能体验这个生命,表述这个生命,感受这个生命,所以医学和文学分不开。”[7]医学关注记录的是人的机体变化,文学关注描写的是人的生命历程,二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观察人的学科,都是“人学”。人的生命和机体是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面对疾病,文学通过文字具体、形象地描述病患这一生命体所经历的感觉、体验和认识,而病患的这些生命体验在医学视角下则转换为机体感染或损伤所带来的结果,二者使用的话语体系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治病既是开展医疗实践的过程,更是给予人文关怀的过程,在医学中注入更充实、更深刻、更动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医疗实践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部分院校就开始将文学与伦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医生、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Charon)发表《文学与医学:起源与命运》(LiteratureandMedicine:OriginsandDestinies)一文,系统阐述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卡伦指出,文学与医学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二者在本质上都与个人起源及命运有关,医学对于文学力量的关注程度和医生对于患者处境的理解程度呈正相关,兼具技术能力和叙事能力的医生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8]。文学是关于生命的表达,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指出,“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着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于人性、道德的探讨,医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在阅读品鉴的过程中对他者、对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同时对照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生命伦理问题、道德困境以及应对举措,厚植人文情怀,培育高尚医德,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之初就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而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于学生的翻译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开设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既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借由电影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丰富人文教育实施路径,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传统文学作品只能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情达意,而电影通过将音乐、字幕、声音和图像等不同的要素进行交叉组合,为观众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视听空间,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效果远胜过单纯的文字。电影所提供的身临其境感,能让学生在某段情节、某个角色上找到现实的影子,进而获得生活启发,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胜于传统教学方式。医学生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既要看懂原文,更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故事逻辑情境、历史文化背景,通过选择、适应、保留和淘汰等一系列操作,尽可能地用一种语言真实生动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所承载的思想。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吸取不同知识丰富自身,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视野;也可以学习感受他者的语境和心境,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共情能力,培养良好医德修养;还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不断提高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意识,提升国际化视野。简而言之,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丰富心灵,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渠道,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和课时数量、质量均不足的缺陷。

三、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路径

(一)精选英语电影作品

目前,围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学界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如何运用医疗题材作品引发学生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从而培养人文意识。但在笔者看来,医患关系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仅学习医疗题材作品限制了医学生的视野,将复杂的人性简单化、片面化,不利于深化医学生对他者生命、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为充分发挥英语影视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可重点选取以下两种类型电影作品进行翻译实践。一是经典名著改编类。经典名著是历史的沉淀、文学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高度概括了社会发展规律和精神生活共性,充满真知和智慧,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中汲取教益和启迪。如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的《乱世佳人》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将女主角斯佳丽与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置于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之下,通过戏剧化手法突出原著中婚姻与爱情、战争与和平、激情与理智、傲慢与偏执的冲突,观看、翻译这样一部作品可以深化医学生对“人”这个复杂生命体的理解,拓宽对生活的认知边界,弥补其人生经验的不足。二是科幻技术伦理类。科幻技术伦理类电影通常讲述技术与人类结合不当时产生的问题。科研创新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同时又因其未知性而充满不确定和风险。当今世界,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异种移植等各类前沿技术正向人们提出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医学作为科技应用前沿,在科学技术作用于人的实践中更是面临着诸多此类问题。如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未来世界利用“心理科技”制造具有人脑智能思维方式的超级电脑“法官”预测感知犯罪意向,执法部门据此提前逮捕将要犯罪的罪犯,但这套系统并不如想象中可靠,引发了一系列技术伦理问题。观看、翻译此类影片可以启发医学生思考技术伦理问题,探究强大技术背后人类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化其对生命与责任的体会。

(二)丰富拓展课外知识

教育开展的目的是更好地启发学生。一部电影涉及历史、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一份好的电影字幕翻译必然是“深入浅出”的,即在完整了解电影所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原文内容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影音视频等材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学生学习,并指导学生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融入翻译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学术严谨性。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撰写小组报告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达到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发挥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人文教育作用,教师可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个人试译、分组电影配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亲身演绎自己翻译的电影台词,在实际表达中检验自己的译文是否流畅、清晰、有条理,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比,找出差距不足,精进翻译能力。配音并非单纯的声音输出,而是让电影画面更为生动、角色性格更为丰满的途径,学生需要设身处地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生动传递出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通过电影配音,医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不同身份、地位的社会人面临的不同困境,摆脱自我思维的局限,涵养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培养同理心,为未来开展良好医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医生担负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职责,“仁爱”精神贯穿医学事业始终,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对于高等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生培养与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医学院校可以探索依托大学英语平台,开设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试译”“电影配音”等一系列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翻译课堂中不断提高感知能力、共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涵养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作者:叶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