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预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20:1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四级预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1

a)社会实践的作用b)可能产生的问题c)提出建议

可参考[问题解决型模板]

划线句子也可作为模板

Social Practice

Social practic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are asked to enter society and get someidea of it. Surely social practice has many advantages.Firstly, social practicecan offer students a chance to contact society and meet different kinds ofpeople. In this waystudents can gain some valuable social experience, whichwill be useful to their future career. Secondly, students can apply what theyhave learned in class to practical work, thus knowing themselves more clearly.Thirdly, social practice can bring them some financial reward and make themmore independent of their family. (描述问题段)

However, some problems may arise if no correct guidanceis made. For example, some students get overly interested in social practiceand want to work full-time and earn money, thus neglecting theirstudies.Andsome students are likely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 dark side ofsociety, which will affect their future studies。(说明问题段)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试题设计 基本原则

一、引言

语言测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也是如此。大学英语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通过对考生英语语言运用的抽样,对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公正的评价。下面谈谈大学英语四级测试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计的基本原则

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一个大规模的考试项目,从开发到成熟,至少要经过三个环节: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考后阶段。设计阶段包括制定考试内容范围,公布考试大纲,规定考试内容和试卷构成,以及试卷形式和确定计分体制。下面主要论述英语语言测试设计的基本原则。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计的目的

大学英语四级测试设计的目的是测量考生的英语能力。这是英语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涉及一项英语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也是使分数具有可解释性的根本依据。例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是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而设计测试题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计的题型和内容规范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计的题型有作文(15分)、快速阅读理解(10分)、听力(35分)、仔细阅读理解(25分)、综合题型(15分)5个部分。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规范分别是:(1)作文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实用化,应用文、记叙描写文、图标作文、申请书、道歉信、邀请函、工作申请、邀请函、演讲稿都有可能成为四级写作的题目要求。(2)快速阅读理解测试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篇章主题和特定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在15分内读完大约1200个英语词的阅读材料,然后完成10个题目。(3)听力由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和复合式听写构成。(4)仔细阅读理解加大了对考生阅读深度和阅读速度的考查,而且题型多样化,有四种题型:判断正误、补充句子、选词填空和四项选一项的选择题。(5)综合题型灵活,分别为完形填空或短文改错(10分),汉译英或简短回答问题(5分)。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即可靠性,衡量研究食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效度指的是研究结果是否反映了研究者要研究的东西。在如大学英语四级这样大规模的考试中,为了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对考试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根据评分是否受阅卷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测试题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常见形式有选择题、简答题、完形填空等。因为客观试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或有限的,所以常用机器阅卷。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65%的考试题是用机器阅卷的。其命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命题难度大、周期长。要建立专门的命题队伍;命题员都要经过严格培训。大学英语考试的主观题占35%,目前有作文、听写和翻译或者简答题,答案是开放性的。主观题的阅卷需要采用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阅卷员培训、阅卷过程监控等,目的是保证阅卷本人和阅卷员之间评分的一致性。为了使不同考次的分数具有可比性,每次考试之后在成绩之前,还要经过漫长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数据录入、加权处理、等值处理、分数的正态化处理等。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来说,还有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这就是效度研究。效度是一个实证问题,它不是靠测试项目的设计者的言论而获得,而必须靠实验来验证。效度要通过外部的、独立的标准进行评价,例如把学生成绩与教师的评价进行比较,把四级考试与某一项公认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做出相关分析,通过长期观察考生语言能力的变化来推断考试的效度,等等。

3.命题与审题

命题是保证四级考试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四级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考生通过一定的英语语言活动来表现其英语语言能力,以此作为对英语语言能力评价的依据。命题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不但应熟悉四级考试的内容规范,而且应掌握必要的命题技巧。因此,四级试题不但要要求明确,而且要有高的信度和效度。

审题是命题以后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比较好的办法是请非命题人员从考生的角度先做一遍,并回答每一套题考的究竟是什么,再与命题人员当初的设计意图比较、与考试内容规范比较。这样一来,必能发现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提高四级考试的效度。

4.预测与分析

四级试题命题结束以后,必须经过预测,才能知道题目的质量。对于某道试题考什么、难易程度如何要进行预测。预测必须保证三点,即采样要有代表性、保密性,样本要有一定的量。预测以后要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经典的项目分析主要是求题目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整卷的平均难易度和试卷的内部相关系数。经典算法的题目难易度依赖于考生水平。也就是说,对一批考生来说很难的题目,对另一批考生来说可能很容易。想要排除考生因素的影响必须遵循试题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试题响应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概率论。该理论认为,考生答题是一种概率现象:考生能力越强,答对某题的概率越接近1;能力越低,答对某题的概率越接近0。这可以用试题特性曲线(ICC)来表现。

三、结语

本文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的设计的目的、题型、内容规范、信度和效度、命题和审题和预测与分析等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四考测试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供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和迎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参考。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听力 新题型简析 应试技巧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教学考试,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2016年6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做了局部调整,将短对话改为了短篇新闻听力。本文对新题型听力理解部分做了简析,并提供一些应试技巧。

一、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题型简析

1.题型及分值分析。修改后的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去掉了之前的八个短对话(8 short conversations)新增了三段短篇新闻听力(3 news reports),因此听力理解部分的题型变为:短篇新闻听力(3段),共7题,分值占7%;长对话(2段),共8题,每题一分,分值占8%,较之前增加了1个小题;以及短文理解(3段),共10题,每题2分,分值占20%。

2.难度分析。修改后的新题型增加了短篇新闻听力,而新闻听力语速更快,专有名词比重更大,内容更陌生,这无疑加大了听力的难度。将对话形式改为语篇后,对学生的记忆长度和对语篇的全文概括能力都有了新的要求。

二、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应试技巧

1.词汇及背景知识方面。在原有的大学英语听力理解高频词汇的基础上,学生还应额外掌握如congress(国会),debt

(债务)等新闻相关词汇。学会区分如EU(欧盟),UN(联合

国);WHO(世界卫生组织)和WTO(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和机构的缩写词的意思。建议学生多利用便利的手机应用资源,下载相关的App如扇贝单词,百词斩等,进行碎片化学习。

背景知识方面,对于短篇新闻听力来说,由于语篇多数是来自BBC或VOA news,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收听这些权威英语听力材料。考试时如出现听过的新闻,对内容的掌握要好的多。而对于长对话和短文理解来说,应在平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图书浏览量。便于学生考试时启动自己的背景知识,预测出文章可能出现的词汇。此外,学生可通过网站(如旺旺英语、环球时报、华盛顿邮报

等)或手机应用(如扇贝新闻、扇贝听力等)提高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和敏感度。

2.问题预测和审题方面。在问题预测上,可将听力提问方式归纳为主旨题,推理题和细节题。

主旨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为:

(1)What is the news report/item mainly (talking) about? (短篇新闻)

(2)What is the discussion mainly about?(长对话)

(3)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短文理解)

因此提高自己的Z篇主旨归纳能力是做好这类题型的关键所在。

在推理题中,提问方式为: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短篇新闻)

(2)What does the man imply?(长对话)

(3)What does the man mean?(长对话)

(4)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second-hand shop?(长对话)

(5)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conversation? (长对话)

(6)What can be implied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短文理解)

(7)What massage did the researcher intend to convey to parents?(短文理解)

因此,掌握一定的关于该类问题的词汇(即粗体词)是做好这种题型关键所在。

细节题,是对细节的掌握,可分为原因题、结果目的题、确认身份题、排他题、数量题等。

原因题关键词如why did/didn’t can’t;结果目的题如What is the result of...?和what caused...,what is the purpose of...;确认身份题如Who is the man in this conversation? What probably is Peter?;排他题如What is not the...of...? Which of the...is not true?;数量题如How many...? 要求对数字敏锐。当然,针对不同内容的不同细节题都有可能出现,学生平时应多归纳总结。

另外,从审题上,要在试音结束后迅速审题,争取完整将题读一遍,这样才会针对关键词对所出题目进行预测。而先听到的内容一般也会先设定问题,因此考生可在做听力时对逐个问题按听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查,当然,也会有个别不按照时间顺序出题的情况,可在练习的时多加注意,提高听力识别准确度才是关键。

三、结束语

听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需在掌握技巧外付出努力“磨耳朵”。除通过考试的目的外,还应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王洁.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题型解读及应试技巧[J].新丝路(下旬),2016,(04):84.

[2]杨廷君,周德桥.新编大学英语考试四级预测试题精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1.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4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鉴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工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选入不少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如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等。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把重点放在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上,则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则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用DRTA教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作尝试探究。

一、DRTA教学法概述

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即“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是由美国学者狄克逊(Carol N. Dixon)和内塞尔(Denice D. Nessel)等人创立的。DRTA 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心理图式,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以逐步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

DRTA教学法是建构在问题教学法和图式理论两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提问策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辩论,引用观点和判断。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b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redictions now?

What did you find in the text to prove your prediction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DRTA教学法更适合用于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其基本原则是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DRTA教学法经常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标题,看文章插图,随后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主猜测文章可能的内容,教师不否定学生提出的任何假设。

步骤二:教师将文章分为长度大致相同的几部分,教师继续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猜测故事的开端,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从而检查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验证自己原先的假设。

步骤三:处理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教师请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对文章下一部分的内容再进行预测。然后学生阅读下一部分,读完后教师和学生再次展开问答和验证。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文章的每一部分,直至读完全文。

步骤四:教师设计各种活动,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DRTA教学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应用示例

DRTA教学法常把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活动。

(一)阅读前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

1.读前先通过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学生熟悉的童话图片将学生带入童话世界;并通过教师对《爱丽丝漫游仙境》背景知识的介绍,既激活了学生大脑里的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故事及认识本课在故事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借本课的标题和插图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When/Why did they jump down the rabbit hole?

Where is the rabbit hole?

Wha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课本标题和插图的预测能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要素。

(二)阅读中阶段活动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学。本文选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 ・ 斯威夫特小说中的“小人国”。

阅读中,教师根据文章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先把每一部分的文本分别输入到幻灯片中,学生读到哪一部分给学生展示哪一部分。为了保证学生预测的真实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只抬头看幻灯片。

学生在阅读每一部分之前,教师都会提问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预测问答,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幻灯片上的段落,读完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证实,修改或否定之前的预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由。接着预测下一段的故事情节发展,然后阅读,再与教师问答进行信息的核对,判断,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完整个故事,直到读完四个部分。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预测准确性越来越强,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掘故事中的线索,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求知欲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得到增强。

下面以故事的第二部分(文章第三小自然段)为例具体讲解教授过程。

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o did Gulliver see?学生预测问答后,将第二部分展示给学生阅读,然后再次追问学生几个问题:

How big was the small man?

When Gulliver saw such a small man, what did he say?

这三个问题既包含对预测的检验,又可以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三)阅读后阶段活动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学生对故事内容熟悉之后,指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读后活动教学:

1.让学生思考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诵读这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Down,down,down.”的语言音律之美;体会“How amazing!”中amazing的用词精确之美;欣赏“There were doors...,but ... 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but ... the doors.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but... too big.”的句式多变之美。

通过寻找学生喜欢的优美短句、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明白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特征,更从中体验到主人公探险之旅的奇妙之处。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学生思考回答 What do you think to Alice? And why? 教师借此来拓展升华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3.鼓励学生续讲故事,让学生就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then?展开想象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欣赏完文学作品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作品片段的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句段内涵的感悟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最重要艺术形态。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DRTA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合作态度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都有帮助,能够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实践证明,DRTA教学法是一种相对较开放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教师往往也掌握不好节奏感和难易程度,需要反复实践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适应。

参考文献:

[1]洪梅.DRTA教学法在牛津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07).

[2]陈晓慧.怎样将DRTA阅读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J].华章,2008(09).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5

关键词:渗透;探析;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34-03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步骤。有了好的学习策略,就如同在打仗时运用好的战略来取得关键性胜利一样,在学习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习策略渗透整个教学过程,而听、说、读、写贯穿其中,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语言基本技能。因此,笔者就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渗透英语学习策略。

一、听力方面

听力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听力心理调试策略、听力内容预测策略、

抓关键词策略、要点记录策略、整体把握策略、巧听策略。猜测不仅可以运用于词汇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听前预测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题项,并对题项中渗透出来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加工,在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的同时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听力质量。因此,在每次听力练习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选项、语音、语调、语境等所提供的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养成先读、后想、再听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第六感觉”。为了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收集一些在听力测试中常出现的词汇、句型、场景,并按照某种特点对它们进行分类和整理,在听力练习过程中把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集中练习,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迅速捕捉信息和判断的能力。比如这次在我们的期中考试卷子上有一道这样的题:听录音,根据图中的衣物名称,找出他的主人。这就要求学生先默读出这些衣物的英语名称及人名,想好后再听。这样做起题来,十拿九稳。

二、说的方面

口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朗读策略、跟读策略、模拟交际情景策略、大胆开口主动交流策略。一直以来。口语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其原因在于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任何学习技巧都无法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兴趣应该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同学们听英语歌曲、小韵文、自编对话及短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并鼓励其大胆开口去说。

三、读的方面

阅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关键字词分析策略、句型分析策略、主题归纳策略、精读四步法策略、词义精测策略、略读策略、速读策略、内容预测策略、文体识别策略。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包括文章阅读,还包括词汇阅读及句子短文阅读等。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多读、多说、多空书(用手指照着单词拼写)。对于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学阅读的方法。对他们而盲,阅读可包括略括词汇阅读及句子短文阅读等。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多读、多说、多空书(用手指照着单词拼写)。对于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学阅读的方法。对他们而言,阅读可包括略读、速读、精渎等。高效且快速阅读需要把握好文章的“两点一线”。“两点”分别是指文章的主题句和信号词。一旦抓住段落的主题句和信号词,便能把握住作者的整体思路,而其余部分只需一扫而过。值得一提的是,快速阅读并非意味着完全忽略细节,而是要有所侧重,并技巧性地对其进行把握,这里提到的“一线”则是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可利用早读、课前或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熟读,并理解。

四、写的方面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6

论文关键词:二语词汇习得,发展趋势,成果综述

 

1. 引言

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他们的某些意图起,“词汇”一词就出现在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中了。然后至今,人们尚且无法对“词汇”一词作出一个完整合理的定义。“词汇”这词本身定义的神秘性,就使得词汇研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二语词汇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逐渐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课题。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 A. Wilkins 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因此,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就成为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随着研究二语词汇的学者越来越多,二语词汇研究在成为研究热点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与发展。这些国内外著名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词汇习得进行了讨论和实证研究(如:Laufer ,2001 ;马广惠,2001;;盖淑华,2003;王海啸,2006;王改燕,2009等),从而使得二语词汇的研究发展得更为迅速,将二语词汇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的层次。此时,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个回顾,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的。

本文对2000—2009这10 年间在国内重要外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对此期间的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作出了一个综述。

2.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

虽然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这项研究却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回顾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间,大部分学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以及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词汇习得比较。然后近年来,也有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以下两个方面:(1)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和深度研究;(2)二语习得词汇的策略研究。

2.1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研究

2.1.1 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研究

在词汇习得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发展趋势,词汇知识不是单维的, 而是复杂的、多维的。Chappelle (1998) ,Wesche & Paribakht(1996) , Qian (1999 , 2002) 和Qian & Schedl (2004) 均认为词汇知识至少应包含质和量两个维度,即词汇的深度与广度。词汇习得的广度,又称宽度,俗称词汇量的大小,指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所知的词汇总量,测试较多的是消极词汇或接受性词汇量的大小(张萍,2006)。我国对英语词汇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了不少研究(马广惠,2001;邵华,2002;吕长竑,2004)。众多知名学者对于词汇广度的研究成果,给修改教学大纲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英语学习者要掌握800左右的单词,扩大掌握400-500字左右的认读单词,共掌握1200-1300个单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毕业生要熟练掌握3000个单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规定,大学毕业生要熟练掌握4500个单词。然而,修改后的大纲规定是否合理?在校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词汇量要求?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对此作出了研究。马广惠(2001)对三所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的词汇水平进行了测试。他通过领会词汇测试和使用词汇测试,来测试理工科学生所掌握词汇量与大纲要求的差距。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理工科英语词汇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体上讲, 学生四级词汇水平的提高幅度, 没有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邵华(2002)对普通高师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通用词汇表(1-4 级) 》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 词汇中的5-6 级词汇部分,自行设计考卷,对学生了进行了不同难度的词汇测试。他发现,四级阶段学生的词汇年平均增长仅为618 个左右,四级英语学习结束后,词汇总量只达到3811 个左右,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我国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词汇量与大纲要求的词汇量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词汇教学仍然是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一个亟待加以重视的环节。

2.1.2 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深度研究

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研究已经由以前的专注于词汇广度层面逐渐向研究词汇的深度层面转化。国内研究学习者词汇知识能力的发展应该始于2000 年(吴旭东,陈晓庆,2000) 论文下载。虽然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却有着较多的成果。对于词汇深度知识的构成,Nation (1990)认为掌握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它的形式(口头、面) 、位置(语法句型、搭配) 、功能(频率、得体性) 和意义(概念、联想) 。目标词汇的深度研究主要可以凸现在两个方面:(1)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的关系研究;(2)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研究;以下,就这两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在谈及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词汇广度(词汇量)的问题。吕长竑(2004)利用高校新生词汇量调查卷和高校新生分级考试卷来测试词汇广度和深度对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影响。他发现,词汇的深度知识是随着词汇的广度知识的增加而增长的,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弱。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对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但是其影响模式和预测力均不相同。对不同词汇水平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李晓(2007)也对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做了研究。他的发现与吕长竤(2004)有所出入。他表明,词汇广度、深度知识均能有效预测语言综合能力,而对于语言综合能力的预测力,词汇深度知识要强于词汇广度知识,这一优势尤其体现在对完形填空及写作的预测中; 总体上,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成正相关的,但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仍落后于词汇广度知识。由此可见,词汇广度知识为词汇的深度知识的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而两者对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探讨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的时候,崔燕焉和王同顺(2006)测试了某大学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词汇量水平。他们对受试者进行了词汇量和写作方面的调查,以此来发现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结果表明,一至四年级学生接受性词汇量发展较快,几乎呈现出直线向上发展趋势,而产出性词汇量发展则较为缓慢;词汇深度知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发展速度逐渐放慢,到四年级时基本就不再向前发展了;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在四个学习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谭晓晨(2007)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 从拼写知识、形态- 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 深度知识的增长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且以上三方面的深度知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总的来说,词汇的接受性能力的发展要远远高于产出性能力的发展,词汇深度知识的增长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既然词汇的习得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词汇的习得策略在此时就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用。如果词汇策略运用不当,自然会对词汇的习得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一些二语词汇习得水平高的学习者,必然有着一些自己的词汇习得策略。这就吸引研究者要进一步去观察下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策略。

2.2 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大量的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词汇记忆策略方面的研究。由于在二语习得中也部分存在关键期假说,因而,现在英语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和成人的范畴发展趋势,早已转向儿童。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也已不再是义务教育的时候开始,而转向某些双语幼儿园。所以,在谈论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时,从儿童的学习策略开始谈起,较为妥当。陈桦,张益芳(2001)通过对家长调查问卷,让学生对单词进行记忆过程的叙述的方式,对儿童在记忆英文单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儿童使用的词汇习得策略大多为重复记忆策略,即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我国儿童在记忆单词时,极少运用国外专家首推的关键词策略及语义编码策略;儿童记忆单词的策略关键词汇习得存在的一个最为显著差异就是,儿童大多数依赖记忆策略,即以认知策略为主线,而大学生则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诵读则放在了更为浅显的位置。

3.结语

诚然,在回顾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语料库与词汇研究(谢元花,2002),隐喻知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龚玉苗,2006)等等。现在所做的一个回顾,只是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的一个小型的窥探,所述之处也只是冰川一角。正如Hamer(1990)所说:“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所以,二语词汇习得已经被视为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Laufer, B. &J . H.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language :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 [J ] . Applied Linguistics 22/ 1 (2001) :1 - 26.

2.崔艳嫣、王同顺,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路径及其相关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6,(4)。

3.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4.陈辉,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一份分析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2001,(6)。

5.丰玉芳,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外语界》,2003,(2)。

6.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7.李晓,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8.李俊,论词汇的深度和广度与阅读理解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3,(2)。

9.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10.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11.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12.邵华,普通高师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水平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13.谭晓晨,英语词汇深度知识习得过程初探———一项基于词义与搭配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4.谭晓晨,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发展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2)。

15.寻阳、孙丽,L2读者词汇知识深度与词义推测策略的成功运用【J】。《外语界》,2006,(4)。

16.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3,(3)。

17.张萍、王海啸,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7

【关键词】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8

关键词 分级考试 分级教学 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分级考试回顾

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本质是语言测试。Grant Henning (2001)认为,不同的语言测试类型为不同的语言测试目的服务。Bachman (1990)根据不同的语言考试目的,指出,以入学为目的语言测试类型包括选拔测试,入学测试和准备测试;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学习技巧和准备水平的不同,分级考试是一个以促进学生未来学习效率为目的,以学生以往所取的学习成就为依据,而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课程分配的一个过程。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目的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之前,对以英语作为二语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确认,对他们进行分级,为不同级别的学生设计和安排最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创造最适合并能够促进他们英语学习的环境。

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强调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国内各高校纷纷以此为标杆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也渐渐的在国内得到了实验和推广。

分级考试作为分级教学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其发展也经历了分级测试题目形式的变化和内容的变化。从分级考试的形式来看,分级考试经历了从卷面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到计算机化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如牛津-剑桥电脑英语分级测试的变化。而从内容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分级测试信度和效度的研究(邹绍艳,2012)使得分级测试的题目类型和测试内容构建朝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大学英语分级测试的题目获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学单位出资购买,一种是教学单位自主设计。能买到的测试题目效果一定不佳。由于国内各地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所存在的差异,经济发达,英语教育水平较高地区所使用的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就不见得一定适合于经济不发达,英语教育水平不高的地区的高校使用。因此,各高校在购买分级测试试卷的时候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有所比较,购买较符合该教学单位大学英语分级目的的分级测试试卷。而由教学单位自主设计或是定制的试卷则往往会存在试卷信度和效度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学单位应该在建立题库的基础上,咨询专家意见,并对测试试卷进行分析和预先试验(Fulcher,1997),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分级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二、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优点

第一,分级考试可以为科学合理的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学课程和班级提供信息。第二,大学新生对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较高认同度有利于分级考试的有效进行以及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大多数新生理解并接受大学英语分级考试(胡萍萍,2008),认识到了英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这说明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得到了新生较高的的认同。第三,与高考英语相比,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更能反映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分级教学服务。首先,高考外语试题的本质并不是分级测试,而属于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刘润清,韩宝成,1991)。成绩测试的目的和分级测试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以高考英语成绩作为分级分班的依据是不合理的。其次,邹绍艳(2001)指出,尽管高考英语与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大学英语分级考试不仅难易度较高,区分度也较高。再次,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更加人性化。大学英语分级考试为因心理原因,生理原因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导致高考英语发挥失常或是没有高考成绩的大学新生提供了一次展示真实英语水平的机会。最后,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生源地更具多样性。不同省份的高考试卷不同,难度不同,因此,不同省份的高考成绩并不能当作衡量大学新生水平高低的工具。同一高校的新生使用同样的大学英语分级测试试卷才更合理,更人性化。第四,分级考试对分级教学的正反拨作用。考试与教学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教学是语言测试第一个功用,测试又会对教学产生反拨效应(Hughes,1989)。

三、分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英语分级试卷的不科学性。

Fulcher (1997)对萨利大学分级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该校英语分级测试试卷信度和效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邹绍艳(2012)发现分级考试试卷内部结构的一致性不太理想。

解决方法:首先,高校行政工作应该紧密联系教学工作,下发合适的行政命令。其次,对分级测试试卷进行预先测试。分级测试的预先测试有助于教师和二语研究者发现分级测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试卷完善和修改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再次,大学英语分级测试试卷的构念因子因与考试大纲的构念因子一致。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对考试大纲构念因子和大学英语分级测试试卷的构念因子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对比,以保证二者最大的一致性。

(一)分级考试对分级教学的负反拨作用。

首先,分级考试造成的分级班组成的复杂性(彭沂,2012)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给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带来负面影响。新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性是分级考试与分级教学得以实行和推广的根本原因。然而,在部分高校分级教学分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同一分级班级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在了不同的分级班级中。这种现象给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其次,分级考试会引起一部分学生以及教师的心态不平衡。一方面,因分级测试成绩不如意而被分入B班或是C班的部分学生失去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对其今后的大学英语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冀文辉,2004)。另外,A级班学生可能产生的自满心理以及B、C班学生可能产生的自卑心理必然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分级测试另一间接结果就是教师的负面情感因素。A班教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工作上的优越感, B班或是C班某些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以及给初级班上课“投入多,收效少”的现象,必然会导致某些教师心态的不平衡。

解决方法:首先,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级。在分班过程中,教学单位应该在分级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分班,以保证分级班的整体性(彭沂,2012)。其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不平衡心态,一方面,在分级考试进行前,应向学生充分介绍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目的以及分级教学的性质,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摆正心态,积极备考。另一方面,教学单位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对分级班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根据考试成绩对分级班进行调整。最后,教师应摆正心态。教学单位应鼓励英语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其英语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英语成绩,从而提升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的成就感。

四、结论

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弊端,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及英语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教学单位应努力提高分级试卷的科学性,并采取合理分级,动态管理分级班,选择多样教学方法等方式抑制分级考试对分级教学的负反驳作用。发挥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优势,弥补大学英语分级考试的不足,使其更好地为分级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胡萍萍,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2008,33(3)

[3]冀文辉.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彭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邹绍艳.校本英语分级考试的构念效度研究―――以QDAU英语分级考试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2.

[7]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0-223.

[8]Fuchler. An English language placement test: issues i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 Language Testing, 1997, 14(2):113-38.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9

【关键词】预科会考 少数民族预科民办班 诊断性测试

一、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学习的重要桥梁,重在过渡。因而,为规范预科教学和管理过程,提高预科教学质量,从2016年开始,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对全国各预科培养院校一年制预科学生进行预科结业会考考试。其中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结业会考是以《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大纲》(一年制)为指导,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来制定英语会考试题及其评价标准。根据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结业会考考试大纲,其考查目的显示语法在结业会考中的考察中所占比例较大。 少数民族预科民办班学生普遍存在对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甚至缺失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为加强和巩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语法,诊断性试题被用于基础较弱的民办班级的日常英语教学中。

二、诊断性测试

诊断性测试通常为针对有个知识点所设计的阶段性测试,其目的是为测试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弱点逐个击破。诊断性测试的题型丰富多样,而用于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诊断性测试中常以单项选择、填空、改错为主。

吴国栋(2012:46)认为诊断性测试可以用于课程开始时,更多用于学期中间对于阶段性教学和学习情况的检测,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武尊民(2002:31)把诊断性测试定义为用来确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使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需求的测试方法。本文采用此定义。该测试用于学期中间对阶段性教学和学习情况的测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同时要有效的鼓励学习。因而有一部分诊断性测试中题型和试题内容不适于课堂教学使用,不能简单引入课堂。诊断性测试在英语教学链条起着反馈教学、鼓励学生等重要作用。(武尊民,2002:26-27))。

三、诊断性英语测试的运用策略

依据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对一年制英语语法的要求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类为词类,主要包括:名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冠词和动词。 第二类为句子,主要包括句子种类、句子成分、主谓一致、基本句型、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强调句和虚拟语气。不同的知识点诊断性测试的形式应该有所不同,并且诊断性测试的使用都应以注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前提。

在对少数民族预科民办班学生作业批改时,常发现一些违反语言习惯用法的结构性错误。例如,在学生的翻译作业中会出现“there have”的错误结构来代替正确的“there be”,以及错误的语句“Tell me what does she want”来代替正确的语句“Tell me what she wants”。大部分民办及三本层次班级的学生接触用英语预料很有限,错误结构在学生作业中的出现说明这个错误结构曾被学生在教材以外的材料中大量接触过,测试题是学生除教材以外的主要语言输入途径。(刘海龙,2008:39-40)

因此笔者将50名少数民族预科民办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了两次诊断性测试来检测不同题型对预科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影响。测试内容为一般现在式诊断性试题两套,其中诊断测试题一为20题未选择题(卷一),诊断测试题二为20题填空题(卷二)。笔者同期对两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断性测试,其中对组一同学发放卷一,对组二同学发放卷二。在学生完成后,笔者对两组学生发放测试答案自查。一周后,笔者对两组学生同期进行了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其中组一同学改为卷二,组二同学改为卷一。从对两次测试的结果分析得出,组一学生在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中出现过的错误,在第两次诊断性测试中再次出错的概率要大于组二的学生,组一学生不能很好的从选择题型的诊断性测试中加强巩固知识点。结果还显示,组二学生在卷二中没有出错的题,换成选择题型后有部分同学出错。

由于测试的样本的限制,我们不能说选择题型的诊断性测试不利于对学生掌握语法知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设计单项选择题时,会将一些不存在的语言结构作为干扰项,尤其是部分有明显诱导学生犯错倾向的陷阱类单项选择题,这种题型的干扰项会被学生不自己的输入,接受,并记住。这并不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语言知识,尤其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学习条件之下不利于学生体验语言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检测学生对一般现在时否定形式的掌握情况时,以选择题的形式来检测会对学生造成困扰如下题所示:

She doesn’t __________ her homework in the afternoon.

A doing B. to do C. does D. do

因而,改用填空题的形式要更有利于与学生把握该知识点,亦或者在采用单项选择题来加深学生对语块的理解和记忆之前,对试题再三斟酌。一道好的单项选择题,其干扰项在具有一定迷惑作用的同时,也不应给学生造成错误语言结构的输入。曾有测试专家提出,每一个单项选择题的干扰项放入题干中都用改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Heaton,2000)。

出于对教学效果的考虑,在对句子类语法点的检测时,应更多采用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加深对语块的理解和记忆,辅助学生的记忆。诊断性测试在英语教学环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泛滥的语法单项选择题严重影响了诊断性测试的质量。笔者认为此题型并不适用于民办及三本层次班级学生的英语诊断性测试。笔者希望出题人在设计试题是,或教师在选用他人所出题目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同时慎用语法单项选择题,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日趋成熟,测试在预科英语教学中也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水平并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英语四级预测作文篇10

一、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考试

(一)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英语水平考试语言测试按语言测试的目的可以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能力倾向测试、分班测试和诊断测试等五种。既不同于为了让教师掌握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决定教材的难易、课时分配等问题对新生入学后进行的全面考查的分班测试,也不同于用来预示学生学习某种语言的潜力和天赋类似于智商测试的能力倾向测试,也不同于为了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上的长处与短处而给教师提供教学效果或质量方面的信息如课堂小测验的诊断测试,还不同于检查学生在某一课程中的学习进展情况的成绩测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英语水平测试,其基本目的是用来衡量考生语言能力的考试,正如国内的高考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国外的托福(TOEFL)、雅思(IELTS)考试等英语水平考试。目前,注会英语测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题型包括分为词语用法与语法结构、阅读理解、汉译英与英译汉、短文写作4个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英语的语法和词汇识记能力、英语的读、写、译能力。

(二)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专业化水平考试注会英语测试不同于高考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国外的托福、雅思考试等一般英语水平考试,而是一种专业化英语水平考试,因为其目的是为培养和选拔能够在英语环境中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国际化人才,主要考点为注册会计师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注会英语测试专业化实指英语考试内容会计专业化,应涉及到注册会计师从业所需的各专业知识,既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专业知识,还要涉及会计实务英语交际能力。《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英语测试纲要》明确指出,考生应掌握经济、会计、审计、财务专业英语常用词汇。能读懂与经济、会计、审计、财务相关的英文文献等、能够撰写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英文文章,写作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会计、审计、经济等方面的一般常识。

(三)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全面能力的考试既要考查考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要考查考生的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两种能力应该得到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分开来检测,因此,注会英语测试是一种综合的专业化英语水平考试。

二、注会英语测试的倍度与效度分析

(一)注会英语测试的信度分析注会英语测试的信度,作为评估注会英语测试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即测试时对考生的会计专业英语水平提供可靠的度量。注会英语测试信度的高低说明的是测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受试者真实的英语水平。理论上,如果一个测试具有较高信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同一考生施考多少次,考生各次的测试成绩应该是一致的。尽管在测试实践中,测试成绩受到其他非语言能力因素如测试的实施、考生的个人特征、平分人等影响而产生偏差,但其主要取决于考生的注会英语能力因素。英语语言能力因素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英语语言能力从表现形式方面可分为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英语语言习得方面可分为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音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在语用上主要指将英语语言规则用于不同的会计英语环境中的能力,即英语交际语言能力。注会英语测试,作为一种专业化英语水平考试,应尽可能真实测试注册会计师们的真实语言能力。为此。既要考查其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又要考察其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音能力,此外,还要考察他们在会计行业中英语交际语言能力。注会英语测试目前形式上包括约60%客观题(关于词语用法与语法结构的完形填空2大题20小题,20分和阅读理解4―5题共4吩)和约40%主观题(汉译英与英译汉,2题共20分,和短文写作1题共20分),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文化、会计、审计、经济等方面的一般常识。然而,当前的注会英语测试考查了受试者的读写译能力、词汇和语法能力及会计行业中书面英语的交际能力而具有一定的信度,却并没有考查受试者的听说能力、语音能力和会计行业中英语口的实际交际能力,其直接结果可能是会计师们拥有的是“高分低能”的哑巴似英语而有背于“国际化会计人才选拔”这一初衷,从而导致信度不高。

(二)注会英语测试的效度分析注会英语测试的效度是指考试在多大程度上测出预期要测量的东西或考试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预期的测量任务,达到了预期测试的目标。效度有高低之分,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效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目的而言的。效度分为五种: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同期效度、预测效度和表面效度。结构效度也称观念效度或理论基础效度,是指注会英语测试是否以有效的英语语言观和英语语言学习观为理论根据;观念效度是会计英语语言测试的主要效度,是一切其他效度的基础;内容效度是指注会英语测试的内容是否构成它要测试的内容的有效抽样。观念效度和内容效度属注会英语语言测试的内在效度。同期效度和预测效度属外在效度,它们指测试结果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与一些外在标准相关,又称标准参照效度。这些外在标准主要是指在同期或未来某个时间举行的被认为具有效度的另一相同性质的考试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表面效度是指注会英语测试从外观看上去被人接受的程度,即看上去是否考查了它应该考查的内容。注会英语测试是以英语语言观和学习观为理论依据的,具有较强的结构效度,但作为专业化英语水平测试因其没有在内容上考查所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有效的参照效度标准,导致其效度不高。准参照效度的衡量最好是以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同类考试为参照标准,如英国的ACA专业资格考试,让2009年5月13位首批获得ACA专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参加注会英语测试,来衡量我国注会英语测试的效度。注会英语测试标准参照效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英语测试自2006年首次举行以来,已进行四次全国性考试。2006年共有1310人报名,1037人参加考试,共有558人取得合格成绩,合格率为53.81%;2007年共有1049人报名,805人参加考试,共有311人取得合格成绩,合格率为38.73%;2008

年共有1273人报名,950A参加考试,共有344AgX得合格成绩,合格率为36.21%。与同期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数相比,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了报考的考生需具有大学英语六级或相当水平的规定外,主要是因为“注会英语测试标合格成绩的人员将发给合格证书,记人会员档案,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高级人才培训时参考”规定的是作为参考,而不是重要条件,减少了其社会价值。降低了注会英语测试的有效性,有效地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国际化。

三、注会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及其原因

(一)注会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反拨作用指注会英语测试对教学、学习及社会等产生的影响或反作用。作为注会英语测试社会效果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反拨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尽管非同类测试和测试的不同方面对教学与学习的影响可能存在程度的不同。反拨效应不仅对会计英语教学和会计英语学习具有意义,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意义。追求良好的反拨效应是测试理论研究的永恒话题。人们期望注会英语测试能够引起正向反拨效应。注会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测试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