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15 17:44:23

高师音乐专业

高师音乐专业篇1

摘要:民族音乐是现在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间文化是一切音乐文化的基础。要突出音乐的民族性,民族音乐就应在音乐必修课中占有一定分量。因此,应将民族音乐的学习摆在显著的位置,确立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关键词:现况 内容 地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故凡师范院校无不强调“师范性”。要完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高等音乐专业还应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突出音乐的民族性,音乐民族性的突出,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外来优秀文化。

一、现况显示与分析

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地位的确立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现况显示了不少值得人去思考的问题:

民族意识的淡化趋向 前一时期,因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浅薄,缺乏正面的理论导向和切实有力的教育手段,所以,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文明,缺乏民族主体意识。

自我否定的偏向 世界公认,我国有着极为富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工作者要扪心自问,对本国、本民族音乐到底学习、了解、掌握了多少?公开的材料显示:某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外地上学,竟不愿意或不敢唱自己民族的民歌。可见,在学生中大力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祖国音乐文化宝藏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音乐生活单一 前段时间,由于文化法规、行政、舆论等方面的失控,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音乐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音乐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畸形的社会音乐现象,致使青年、学生出现了一阵又一阵的“狂热”。可见,净化社会音乐环境,创造健康、高尚、美的社会音乐氛围,正面引导、大力培养学生们的民族音乐兴趣,是造就民族音乐爱好者与观众群的可行之举。

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无地位 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除领导重视外,音乐教师是关键。而作为而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民族音乐的现况如何呢?高师中惟一系统教授民族音乐的《民族民间音乐》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某些高校取消了该课。不少学生不掌握或不愿意学习民族音乐……如此下去,就会造成小、中、大学生民族音乐素质低下的恶性循环。可见,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确立它的应有地位,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

宏观理论指导无力 出现上述现象与宏观理论指导屋里有关。某些观点虽为一家之言,但因缺乏深入的争鸣,故有一定的辐射力,仅举以下二例:

关于“音乐的国际性与民族性”。某文认为:“中国音乐要全面复兴,就必须果断地抛弃民族文化的旗帜,勇敢地走上音乐的超民族化道路。”不排斥民族音乐特点。既然“超民族化”不排斥民族音乐的特点,那么,这种超民族文化作品和民族化作品区别何在?该说是将音乐的“国际性”与“民族性”对立起来,缺乏辩证观,如果作品没有民族性,何谈什么“国际性”?“从表面上看来音乐好像是最国际化的艺术,实际上,它比任何艺术都要紧密地与民族传统结合着!”

关于“民族音乐没有体系,无法讲授”。体系的建立是靠历代人的辛劳,并经历史验证而建立起来的。坐等、观望是一种消极表现。应该说,民族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体系,高师民族音乐诸方面,不能等待“体系”建好在授课。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的民族音乐素质,开展强有力的科研活动是完善体系的重要措施。

当前,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好形势下,上述种种问题会逐得以解决。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要培养具有较高民族音乐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目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以突出音乐的民族性。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培训目标、考试要求、考生来源等方面不同于音乐学院。高师学生有不少人则不具备培养成某一方面专门家的基础条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成为理论、知识、技能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如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沿用音乐学院的学科分立“传统”,套用某些不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及后果事与愿违。为此,应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与内容进行必要贯通、渗透、调整与改革。我们曾构想,将现行的音乐必修可融会、精选、归并、扩增为:《音乐教育学》、《基本乐科》、《民族音乐》、《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鉴赏》、《中外音乐史》、《指挥与合唱(奏)》、《文娱指导》等十大学科。《艺术概论》为音乐、美术及其他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上述学科的分立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要将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应按基本掌握、初步学会、有所了解三个不同层次来要求。教学内容在改革必然导致授课方式的变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声乐等技能可根据学生基础、授课内容、专业要求、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三种形式授课。

三、确立地位的保证与措施

(一)完善教学大纲是确立民族音乐应在有地位的重要基础。有些国家极为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是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基本保证,高师要达到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水平的专业培养规格,确保民族音乐在各学科教学中有足够的课时,就应有详尽、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注重民族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建设是确立民族音乐应有地位的关键。教师因重视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广泛开展科研活动。也可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指导。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民族音乐素质,并将学术界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

(四)编写富有特色的各科教材是突出音乐民族性的重要环节。各科教材,不一定全国统一。但各科应有统一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大纲,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与参考。教材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多民族的音乐及特有的地方性音乐,是教材有地方特点。

高师音乐专业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7-01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学科。高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应交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在高等师范音乐学科中。声乐教育历来都是高师音乐教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相对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高精尖”,师范类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既有演唱能力和声乐知识,而且还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范生。

如何做到以上的要求,笔者认为高师学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师范教育”为主,我们对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计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突出师范性,改进高校的课程设计。师范教育要以教书育人为基础,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形成各自的重点、但是又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避免课堂学习和就业脱节,培养出更针对中小学需要的音乐人才。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音乐的教学教法课程只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种课程安排不符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改革高校课程设计的重点就是更为合理安排教学教法课程,避免声乐专业机器和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声乐教学脱节。

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范类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师院校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参与演出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得讲台、登得舞台”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借助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探索学演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平台通过学校内部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形成逐层的教育实践设计,主要有“试讲与教学观摩”、“学术讲座”’、“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平台是通过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以保证地方高校的教育不与之脱节,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教育实习的场所。

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实习基地的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要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及实习基地的锻炼,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以做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坚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培养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发挥当地各级教育主管和一线教师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要坚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本科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声乐教学对于音乐专业教学来说是一项主要课程,如何拓展他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特点,在音乐基础、专业技巧和培养塑造等各个方面,下功夫研究,考虑出最因材施教的方法。这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这些相对复杂的因素使得声乐教育不得不进行积极改革,来使我们适应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目前的社会要求的“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也就是指不仅仅能弹、能唱、能跳舞,还要能上讲台讲课,还能组织校内文艺活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培养出色的歌唱家,而是要培养更多适应于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为此我们不仅仅要通过科学的办法充分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还要更多的顾忌其师范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要进行的声乐教学改革,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多样性系统工程,它很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个努力不仅仅是各位一线的教师,还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我们不仅理论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实践中摸索的进行创新,把科学的理论知识与长期的实践经验进行充分地结合,培养出合格的青年教师。

课题名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Q147022。

参考文献:

[1]钟丽娜,王志凌,王恒.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1).

[2]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3]张艳军.琼州学院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研究――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J].黄河之声,2013(02).

高师音乐专业篇3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 问题研究 职业素养

高等师范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教育的核心力量,既担负着培养高等教育专业化的人才,又要承担为基础教育储备大量合格师资的重任,因而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专业学生在高师教育教学中则显得更加特殊,主要是由其专业特性决定的,这要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要具备师范和音乐双重专业特征,同时又要能够将两者加以整合,最终成为合格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需求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现在是大众教育的时代,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同其他本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着相同的标准,从社会的角度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是普通的劳动者,同样应具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修养等。而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要按照四个等级划分音乐师范生职业素质——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和不重视。在现实当中,用人单位都表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品德优良,有一定人文素质修养等,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地方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依旧是有优良的品行,然后是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后才是一定的专业水平。因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之后才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另一方面,很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总是停留在自认为是多么出类拔萃的演奏人才的阶段,没有把自己的专业放在“师范”的大前提下进行把握,没有认清自己是非表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较差。当然,这和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演奏专业技巧训练上有着很大关系。重视音乐技艺,轻视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常见现象。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强化职业素养

首先,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大学教育当中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使高校职业指导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开设了就业指导中心。即使这样也存在着重就业和轻就业指导、重毕业前指导和轻全程指导等一些问题。所以职业素质教育在体系的构建上要全程化职业指导。全体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参与,所有的大学教师都会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为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会有一定难度,一些教师不能正确了解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不能对学生在理念和方法上有所指导。在实际当中,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和普通毕业生相比是更为浓厚的,在这种感情的作用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课程进行优化,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增加对学生专业和自身修养有帮助的课程,如艺术心理学、大学语文、中国历史等。人文素质教育和知识的传授是不同的,自身修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身的勤奋和外界的影响。可以将音乐生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丰富校园生活,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浓重的人文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其次,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专业定位准确,同时发展个性化成才道路。职业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岗位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有效的培养是建立在个性化培养基础上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是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既是音乐专业人才,又具备教师基本素养。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一定要个性化,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成长路线。一方面能够和音乐课程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和师范专业必备素养的培训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被社会接纳与认可。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普通艺术教育工作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去工作、去接受社会的考验。把个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大环境当中接受检验,在学习和实践的不断往复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努力提升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注:本文为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强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025)

参考文献:

[1]侯书锁,白志文.顺应需求变化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谈高师音乐教育的处变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2]周竞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3).

[3]王勇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

高师音乐专业篇4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56-02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陈海珍(1971-),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一、所学与所需的矛盾

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中小学对应聘者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由此带来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有“一专”但不“多能”,造成供需之间的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一所普通的中学或小学不可能同时安排器乐、声乐、舞蹈三位教师同教一门音乐课,它需要的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专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而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偏科”现象严重,造成多数学生有“一专”而无“多能”。另外,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所谓“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也加重了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给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于全面,言称“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却让我又弹又唱又跳”;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多面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供需不协调,存在矛盾。

第二,所学专业技术缺乏实用性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声乐专业动辄意大利原文歌曲,唱得声情并茂,而听者则一头雾水;钢琴专业出手便是大部头的奏鸣曲、赋格曲,弹得神采飞扬,让其即兴为歌曲伴奏,却一脸为难;舞蹈也只是会成品,而缺乏编创能力。结果是,求职者抱怨用人者“不懂艺术”,用人者则评价求职者“净学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来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的教学需要面前,却表现出无奈和尴尬,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中小学音乐教学除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是日常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而第二课堂音乐兴趣活动的开展又有赖于音乐教师,因而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活动中,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训练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往往狭义地只从技术角度理解音乐而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感受和诠释,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造成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上问题,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程。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除外)共安排262学时,占15个学分,每周还安排教学实践课1节,课时偏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教学实践课则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解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可开1至2次讲座,介绍当今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形体与舞蹈、艺术概论、大学语文、曲式与作品分析等16门,占6分。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复调常识、音乐论文阅读与写作、意大利语、声乐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等19门,占22学分。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学生如能学好这些课程,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共6门,占12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研究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懂得学生生理发展状况,为在今后独立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这类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区别于音乐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标志。

4.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功底决定其音乐知识基础,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5.工具类课程。这类课程也主要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中,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不仅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工具类课程,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

6.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音乐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精心组织,总体安排,分步实施,要和“小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技能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从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本课程设置虽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其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

其次,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以上列出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最后,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时也相对偏少。

三、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2.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3.压缩专业必修课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增加理论课时间。对于艺术课程来讲,一般人,包括艺术界的人都认为,艺术是师傅带徒弟,技能是关键,是靠技能吃饭的。这样,过分地强调技能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忽视理论课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功底怎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建议合并乐理和视唱、曲式与和声,增设音乐学基础理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

高师音乐专业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 音乐 教师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62-02

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个综合知识问答环节。看每一届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总会看到很多的歌手们面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那些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回答,抓耳挠腮、洋相百出。而回答出来的答案,更是让人不敢恭维。我们在欣赏歌手出色演唱的同时,却发现他们的人文素质过于低下,从事艺术专业的,大多认为只要歌唱的好,舞跳的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的人,需要音乐专业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同时进行,同样重视。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从事音乐事业的工作者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当今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现状

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艺术特长生高考分数较低的缘故,有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才选择学音乐,认为学音乐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也能上大学,这种思想造成整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传统的音乐等艺术,是作为专业来发展的,对文化的要求不那么高,所以,艺人们都专心于学习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学习提高。

二、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文化的进步,要求我们师范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的修养。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各门学科的细化,各门学科逐渐细分为系统较为完善的分支系统,比如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美声又分为戏剧型、抒情型等等,音乐的教学从以前的唱歌课发展到现在组织完整的视唱、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逐渐的分化,这种分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及教学观念,把各门分支课程都学好都学精,成为我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以为将来从事教育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在分化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在另一个系统与其他领域交流融合,形成交叉学科,又称综合学科,比如:音乐和教育相结合形成音乐教育学、音乐跟美学相结合形成音乐美学、音乐跟人类学相结合形成音乐人类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三、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音乐教师也是一样的。以现代的发展理念来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一名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本专业和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会学生们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以音乐教学为例,我们除了教学生们学会怎样唱歌弹琴之外,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辨别音乐的优劣,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与方法;我们将来当教师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这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就需要教育学的知识来发展。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要向学生们进行一些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做好这些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理论修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作为高等师范的学生,就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

四、人文素养对艺术素养的发展作用

音乐学院开设了一些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希望提高大家的人文修养,同时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也是为了拓宽从业渠道。而学校里开设这些课之后,却很少有同学认真听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传统的对音乐的认识论没有得到发展提高,认为这些学科没有用,不如学几首歌有用。这几门交叉学科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一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讲座中,很多的同学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们我们开了很多的诸如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艺术概论……的课,开设这些可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眼里,这些交叉学科与专业学科产生了矛盾冲突,他们不知道这些综合学科跟自己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综合学科。人文素养的学习对艺术修养的作用,成了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探讨好这个问题,也就能提高学生们的认识,完善学科的发展。

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学会一首曲子就能唱给别人听、参加比赛等,而学会一门交叉课程,却没有很强的实际作用,交叉学科的特点在于其对人的发展作用,他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论、方法论,对今后的艺术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就是人文学科的一方面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艺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越是大师级的艺术家,越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博览群书,不拒小流,终成大海,认为只要是有精神价值的都是有必要学习的,而很多学习音乐专业的同学确认为只要学好艺术就行了,其他的人文修养没有必要去学习,他们只是在乎如何的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钢琴演奏水平,而在文化课学习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他们会去看音乐会,而很少有同学会去到图书馆看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这就是认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第一,提高人文素养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第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第三,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艺术的创新,给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活力,音乐艺术借鉴人文知识的有益成分,进行创新。

五、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们的认识

①开展讨论辩论会,以明理。 ②观看青年歌手大奖赛,提高大家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 ③ 与同学们学习一些大师或者同学们所崇拜的音乐家身上的人文修养,以激起同学们学习人文素质的兴趣。④分析课堂上所学的人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其对艺术提高的实际作用,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二)音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进行,并重发展

①音乐是一种文化体,而不仅仅只是指音响。在教音乐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教“音响”,而要在教音响的同时教学生们学会理解、分析、运用这“音响”背后的人文素养。②参考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模式在艺术专业比赛中,同时进行人文素养的考核,作为对参赛者的全面考察。

(三)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

创新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自己在一片空白的领域里开创一片天地;第二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造,使各项功能更加的完善;第三种是把别的领域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迁移,迁移到音乐艺术领域当中。音乐大师约翰.凯奇依据东方禅学的思想理论创作了4分33秒,开创了音乐新的时代新的理念,这是音乐艺术与禅学的结合。舞蹈飞天,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这就是舞蹈艺术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学、艺术是相通的,相互的学习借鉴有助于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大力的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师音乐专业篇6

 

关键词:钢琴 音乐教育 高师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 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高师音乐专业篇7

关键词:学会学习;实践能力;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74-02

当今,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更是着重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他们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提出了现代人才素质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的看法。国际教育界正注视着未来的人才竞争,把人才素质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为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将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它作为培养跨世纪音乐教育人才的突破口。本文你从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

学会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基本素质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各国教育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极具世界性影响和巨大震撼力的教育报告――《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向全世界的教育机构提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且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力,即是一种理解、适应并能机智地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现代教育观和学习观表明,“学会学习”的行为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归宿。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由于信息交换速度越来越快,并日趋自动化,信息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过时的学习方式,加强主体自控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学生所忽略。他们在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时,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技能课的学习时,不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巧练加勤练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常以机械练习来消磨时间。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应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改的一个中心问题。教会学生学习,应成为各类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所有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会学习”的过程即是科学思维培训和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取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实践能力――音乐师范生所必备的教师素质

大学是直接培养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地。因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好参加工作的各种准备,应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音乐师范生全能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是以一种器乐或声乐专长考入大学,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偏科现象,因而不利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全能比赛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修养和教学能力。传统的考试只考察了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所掌握的程度,无法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举行音乐师范生全能比赛在某方面上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全能比赛的内容应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技能,主要有:钢琴、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自选器乐、舞蹈、朗诵、板书、音乐理论知识笔试,等等。全能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为毕业后的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的技能,以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巩固专业思想,为学生顺利地参加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并且把学生在各种实践中的表现作为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三、审美素质――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准则。审美素质是新时期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修养、文明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会极大地促进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一般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亦即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内含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来实现。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看,情感、性格等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要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充实精神世界,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大学社团应运而生,社交、娱乐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在人们的生活中构造一种完美的情感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客观需要。从中我们领悟到:不能把美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艺术的领域。除了艺术美的教育外,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因此,应该让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广泛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共鸣,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显然,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完善美好人格、发展和谐个性等精神生活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强记忆力,在智力开发方面也有一定的功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应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中级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音乐专业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着音乐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此外,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必定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高师音乐专业篇8

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教学 问题 方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育随着最近十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上也在努力的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例如:面对钢琴演奏水平程度各异的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上好钢琴课,将教学的思路加以调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掌握钢琴弹奏技巧,增强音乐表现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一些教学方法。

一、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的钢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来看,在钢琴演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对于钢琴的学习只能从零开始,但是却在声乐和其他的乐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身拥有初步的钢琴水平,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弹奏不够规范,在演奏上存在较多的错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身已拥有较高的专业演奏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基本功不扎实、音乐缺乏表现力、练习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对于高师的钢琴教师来说,如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二)学习中,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敏锐的听觉

其一,学生缺乏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就算弹奏钢琴小品,也存在大量读谱方面的错误。另外,很多学生缺乏速度与节奏的意识感,刚开始学习曲子时,无法在统一的速度上练习,就算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也常出现时快时慢或越弹越快等方面的错误,尤其在考试时,紧张的心态使他们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二,学生在听觉意识上较弱。音乐属于一门“声音的艺术”,所以,听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如今的高校存在“以眼代耳”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是依靠眼睛视谱进行弹奏,完全没有用耳朵来分辨音准、音色和聆听自己的演奏。此外,由于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古典音乐很少接触,也降低了学生耳朵对音色的敏感度。

二、钢琴教学方法的探讨

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学派奠基人涅高兹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多少的音乐存在,就会出现多少的技术问题”。由于钢琴技术的种类繁多,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弹奏技巧时,应该像修建一栋大厦那样,先要打好最下面的“地基基础”。

(一)熟悉钢琴,热爱钢琴,规范基本弹奏方法

对于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初期,最好是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去熟悉、去感受钢琴这件乐器。教师在一旁先讲述钢琴的基本构造和发展历史,然后在琴上给学生示范乐曲,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用单指发出各个不同音高的音,教师及时阐述音高的具体概念,通过键盘教会学生七个基本音级的唱名和音名。另外,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状态也要在第一堂课教授,例如:弹奏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要放松,要求沉肩—坠肘—落腕,手型端正等;接下来规范断奏、跳音、连音等基本弹奏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养成良好的触键习惯,并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带着这种标准与情感去演奏。

(二)养成精心研读乐谱的习惯

“窥探作者内心奥秘最主要的途径是精心研读乐谱。” 这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首作品是否能够弹奏好,最关键在于乐谱的掌握。乐谱的精心研读能够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作曲家想要表述的音乐语言,从而正确的解释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意境。

让学生从心底明白正确识谱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老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分析读谱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对读谱有一定的了解。看清乐谱上的记号,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这里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看清谱表。让学生区别同一位置的音出现在不同谱表上的明显差异。第二,看清楚调号与拍号。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新曲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的弹奏,从而导致不是漏了这个降号、就是忘了那个升号的情况出现。为避免这种随意性的练习,在学习新曲之前,我要求学生将调号和拍子分析清楚,再让他们弹出这首曲子的音阶,将乐曲中的升、降号完全记在心里;打出拍号的强弱节奏,用较慢的速度统一练习。第三,分析乐曲的结构,正确区分伴奏与旋律部分。对于乐谱上的各种表情符号与外文标记,都要求学生明确意思,并在旁用中文标注清楚。例如:演奏方法、指法和表情术语等,教会学生使用《表情术语字典》。

(三)养成聆听自己弹奏的好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绝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时,都没有倾听自己弹奏的习惯,就算是手放错了位置或者是弹错了升降号也没有丝毫察觉。由于没有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就算学生能看懂五线谱,也不能准确的将五线谱上面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其次,让学生建立起“好声音”的概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让良好的听觉监督触键的优劣,从基础的发音就具备优美的音质,防止任何的砸琴、压琴。再次,应让学生严格遵循乐谱上的力度及表情记号演奏,做到强弱分明,层次清楚,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与声音控制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比较,因为只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所有的音乐家都有一个共识“仔细聆听自己弹奏的音乐,耳朵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听觉训练必须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的过程。

高师音乐专业篇9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设计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科目,其不但具备声乐表演功能等一般属性,而且具备“师范”专业的鲜明特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流的音乐教育人才,并肩负起美育、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任。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中,需转变传统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通过新思维不断发扬和传承“师范”的音乐教育精神。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需从其以下几点出发。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四、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目前中小学对外招聘的音乐教育人才要求,并在对口培养中凸显出“师范”特征。在声乐课堂中,高师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曲目的选择及组织教学的多样化等培养,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具备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面对各类舞台或社会实践的检验,从而在声乐教学设计中实现美育和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晶.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高师音乐专业篇10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有小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在声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每个年级都将这几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