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9 22:58:28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篇1

由于教育实践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上讲台单独试教的机会少。多数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不能从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效果不佳。缺乏去当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生源素质,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目前高校就业率排行前十大热门专业中,学前教育排在第七位,就业前景无忧。另一方面,幼儿园对音乐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需求量大,这对原先准备报考艺术类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专、本科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肇庆学院等。这种办学思路值得效仿和推广。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为目标,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为改变普遍只设有一门声乐课的现状,考虑设置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特别对于学前教育专、本科,声乐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具备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明确目标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不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训练美声或民族唱法。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声带还处于发育期,发出的是童声,音域较窄,根本无法获得美声或民歌的声音,更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两种声音,幼儿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因此训练幼儿教师唱好儿歌才是声乐教学重中之重。就目前能供学前专业选择的声乐教材是少之又少,并且十分缺乏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从198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唱歌)教材,一直沿用到1998年12月的再版,以及后来到2005年针对五年制幼师教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声乐),虽说各种版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缺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学前的歌唱教科书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拯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更好的选择符合学前声乐专业的歌唱教学曲目,也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任课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学前声乐教学的实际,在现有的幼儿歌曲基础上,多关注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儿歌,以及幼儿园目前正在使用的儿歌,融合进教学中,丰富幼儿歌曲的曲目,增加内容与深度,使其真正达到专、本科层次。我们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高师学前声乐教材的出现。

(三)注重教育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高师声乐教学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高师声乐教学篇3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1-01

一、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与分级教学管理结合的教学探索

声乐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声乐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为完成声乐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即采用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以及一定量的声乐表演课和声乐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管理上配合分级教学管理,这样才能体现声乐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教学成果。声乐个别课,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声乐技能训练,可以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特点。通过个别课能够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

声乐小组课,就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同时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比较灵活,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可以集体练声、单独指导唱歌或者互相对比练声、单独指导唱歌等多种形式展开声乐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声乐技能上的共性要求、对学生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演唱水平以及今后从事教学都大有裨益。二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小组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重唱、小组唱、表演唱)、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声乐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大课、合唱教学课以及声乐表演理论课、声乐作品欣赏课等。它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在声乐教学理论上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为目的。

声乐表演课,也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声乐表演课由表演基础理论、重唱、合唱、歌剧排练、形体和舞蹈等课程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声乐艺术实践(活动)课,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实践检验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使学生的声乐技巧不断巩固和完善。同时,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就是把本专科的声乐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在低年级(本专科的一、二年级)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在高年级(本科三、四年级,专科的三年级)为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为《声乐基础》,属专业必修课,高年级为《声乐》,属专业选修课。作为基础课程阶段,以小组课、集体理论课为主,个别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课,把有关歌唱呼吸、发声、共鸣等共性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开设普通话、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至于声乐技能课则是以小组课为主,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安排个别课;小组课可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等多种模式进行,主要以入学和期末考试的专业成绩来划分,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变动一次)。85分以上“一对一”授课;80-84分“一对二”授课;75-79分“一对三”授课;74分以下“一对四”授课。这样的分级动态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选修阶段的声乐学习,应以个别课、小组课为主,集体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教育和教学理论、声乐表演理论以及重唱、合唱的理论和排练。声乐技能课主要是“一对一”的个别课和“一对二”的小组课。个别课是针对声音条件突出,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的学生,少数特别突出,考试在9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声乐理论知识,提高歌唱的技能技巧,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并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而“一对二”小组授课的主要是针对有选修声乐意愿且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努力使其在声乐理论知识、教学理论和声乐文化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还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重唱、合唱、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艺术实践的能力。

二、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讲解分析法,主要要求声乐教师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发声训练或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启发学生调动用于歌唱的所有器官的机能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时,有时要运用讲解和朗读歌词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讲解主要是针对歌唱的方法,声乐的疑难技巧、错误发声、模糊概念以及作品的音乐表达方式等要求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

形象直观法,主要是通过声乐教师形象直观地对正确声音的范唱以及对学生错误发声的模仿比较,使学生更明确地从视觉、听觉体验上分辨出声音的对与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忌教师一句、学生一句的“模唱”式的教学,而应该边范唱、边讲解、边听辨、边思考,要让学生知道对的声音对在什么地方,错的声音错在什么地方,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以动辅唱法,主要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体态动作配合讲解和范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要求和方法。例如:学生漏气发声、唱歌,教师可以用两指并拢,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

启发诱导法,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开动学生的脑筋,去思考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使其明确概念,领会并塑造音乐的形象。

高师声乐教学篇4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传统声乐训练历来重视练声,并有专门的练声课。不容否认,通过练声训练,可使学生知道发声原理,加强声音机能,从而增强歌唱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练声很好,但好声音却用不到歌曲表现中去,造成练声与歌唱的脱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缘由:1.练声时的元音及其辅音相对简单,容易发声。如单一的元音“a、e、i、o、u”,能使学生比较便捷地找到正确的声音,即共鸣、音色、音质、音量等声音质感的直观体验;2.在歌曲演唱中,会遇到庞杂的辅音与元音,干扰了学生记忆中的正确发声。以中国汉字为例,它有十三辙韵,这就决定了有十三种不同的发声状态,那么在演唱中,学生也就难以找到单一元音训练时好的声音状态与轻松感,因而形成发声制约歌唱的“瓶颈”现象。意大利语仅有五个元音,单一并相统一的元音发声,造就了意大利自然的美声唱法。因此,科学的发声训练,须从简单的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中,寻求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规律,以及其他语言发声中所不可替代的简洁、便捷、自然的发声方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主张运用发声训练与歌曲片段演唱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即发声训练与歌曲难点、重点相结合。这包括高音在内的歌曲片段;乐句中发声困难的元音与相对应的意大利语元音的训练相结合;甚至还可以把中国语言中的元音跟意大利语中相近的元音进行训练,做适当的元音发声“变形”处理,即发“混合音响”,既不影响“字正”,同时又可“腔圆”,其目的是使声区、声音相对统一、连贯,歌唱状态稳定、自如,同时高音及难点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这种练声与歌曲片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大大加强了声音与演唱的相关性,相互自然过渡,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须从良好的音乐表现开始,在发声练习的同时,应强调乐感训练。让学生知道,即使在最短的声音练习里,也有着富于内心的情感表现,要做到对声音强弱明暗的控制,充分体验不同色彩的声音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所以,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们充分领悟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声音,才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此次比赛中,不少选手一味唱声音,无音乐表现,情感与声音脱节,味同嚼蜡,这都是重技轻艺造成的!中国的《唱论》中,历来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因此,声音是载体,情感为灵魂。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情感抒发下的一切声音表达!

二、风格把握

作品风格是指作品文化思想层面的一种精神形象的抽象表达,通常通过具象作品中的音乐装饰音或特殊的音乐动机,来表达鲜明的音乐个性。所以说,风格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表达鲜活的精神载体。譬如,蒙古族民歌高亢悠远的长调,西部民歌中苍凉呐喊、悲情的音调,西南地区“线描式”平缓起伏的曲调等等,无不代表着各地民歌浓郁的风格特点。风格中折射出各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唱法的多样化均由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所决定,如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声音对比强度大,需要强有力的声音张力来得以体现,若用威尔第歌剧作品的演唱方法去阐释莫扎特,那么就会破坏莫扎特歌剧亲切、优雅、宁静的艺术风格。所以,演绎作品的风格,要做好演唱的案头工作,详细做好文本研究工作,找准风格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决定着唱法风格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这样说,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唱法。比如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唱法各异,个性鲜明突出,呈现着多彩的鲜明个性。风格还体现在歌者的嗓音类型中,抒情性嗓音应选择抒情性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彰显其抒情性的演唱风格。切不可人云亦云,你唱威尔第,我也不甘心,其结果背离了自身嗓音的特点,从而过量地用嗓,高音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音色、音量及强弱对比控制等基本功训练,建立丰富的声音“音色库”,以应对多种风格作品所需要的声音及个性化色彩。要坚决杜绝用一种音色表现多种风格的做法。笔者发现,目前演唱民族作品的女生太过于追求声音的甜、脆、亮,从而造成了声音表现的单调、贫乏,音乐表现空洞、缺少生动性。试想,用一种音色能够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吗?所以,民歌唱法的学生应避免单一声音“同质化”抑或“多孔一面”的问题。无论中外作品,只有把握了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决定用什么色彩的声音去完整地、正确地表达作品。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风格,就把握了作品的灵魂!所以,笔者历来主张,在学习时,可以广涉各类风格作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表演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性!

三、关于男高音训练

男高音难在高音,这已是世界性的一个话题了。所以,解决了高音问题,也就解决了男高音歌唱的主要问题。男高音训练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男高音的高音一定是真假声混合而成的(有人称轻机能与重机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二,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是一种机能训练,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力量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发声能力。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入科学的实践和训练阶段了。笔者认为,在训练时,应该让学生选用“e”或“i”元音从高向低地进行练声。高音可以先用假声引入(结实的假声,从小字二组g2开始逐步向上递进),用下行音阶演唱,比如“”。先轻声唱、后逐步放大声唱;轻声是用假声唱,并把假唱结实,有明亮度;然后逐步引入真声进来,直到混合声无痕迹,声音通松明亮,嗓子无负担,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这样既可以解决高声区真假混合声问题,又容易找到高声区的声音感受。这种状态唱出的高音,具有圆润、有光泽和金属感,并具有穿透力的特质。练习时,自然打开喉咙,脖子周围肌肉放松,气息下沉并保持,高音起点高,意识上方向要稍往头的后上方倾斜牵引。千万注意,要先轻声唱,待通畅自然之后再逐渐放声唱。如果开始就使用上行音阶演唱,那么容易出现真假声打架或破音现象。同时,随着音高的递进,学生容易产生高音恐惧心理,害怕唱高音,挫伤高音演唱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从高往低唱可大大缓解学生紧张恐“高”的心理,在自然轻松的情绪中,会不知不觉地找到唱高音的办法。待“e”元音的高音唱稳之后,下一步可进行元音迁移转换练习:即在一个音高上,实行元音平滑转换,如“ea”,“eo”,“eu”,“ei”等等,这样可以使各元音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同时也能使高声区元音转换方便,高音歌唱状态稳定。无论哪种类型的男高音,其高音训练的原理都一样,只是有时要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成分与比例。有了高音混合声体验,再加之长时间的长效机能训练,并结合歌曲片段、难点进行衔接练习,那么,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艺术实践

高师声乐教学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 师范性 综合能力 教学形式

Abstract: Being teaching-emphasized constitutes a major feature distinguishing vocal music education at normal colleges from that at music conservatories in terms of goal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t music conservatories aims at producing singers while normal college education aims at fostering teaching faculti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particular. Therefore, vocal music education at norm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singing skills but on students’ all-round ability so as to lay solid foundation for being a competent teacher.

Key words: vocal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emphasized all-round ability teaching approaches

高等师范声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师范性”应该是高师音乐专业与专业音乐学院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歌唱演员为目标,师范院校应该是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上不应该只是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传授者,其自身要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感才能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使命。那么,如何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与声乐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

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收到应有的成效。甚至有教育专家提出,“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美没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失去了审美的耳朵”。这么说虽有点夸张,却反映出高师音乐教学(特别是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声音技巧和发声方法,忽视了声音的美感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审美标准,歌唱者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体味声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唤起内心的共鸣,使歌唱失去了灵魂。学习发声方法,掌握发声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在声乐教学中应始终把这一理念播撒在学生的内心里,要懂得用心去歌唱而不只是用技巧。在用心歌唱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美获得情感的共鸣。

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在课堂发声练习时,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建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中外大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内涵,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对歌声的审美、音乐感觉的审美、演唱情感的审美。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感。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重点除了演唱能力还应包括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体现“师范性”的特点。

1、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是高师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根本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课教学中应经常组织学生互相听课,也就是在上课时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在观摩学习中逐渐掌握教学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以后,比如在三年级时,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实践课”。每个声乐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按年级为一组,每个学生轮流当老师给小组其他学生上课,老师给予指导。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这种教学实践课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只有在“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主动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的提高只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舞台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演唱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它体现着歌唱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想象、审美和创作,也是对歌唱者心理素质的训练。当前,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个别专业突出的学生有参加演出或比赛的机会,大部分声乐学生都缺少艺术实践。声乐教师要为自己的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从三年级开始。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演唱会。专业好一些的学生可以独唱、对唱;专业一般的学生可以为其编排重唱、小合唱等。另外,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声乐教师要鼓励学生走上舞台,不要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在锻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实践中受过历练的学生,将来才能更好的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自如的为学生范唱还可以登上舞台为学生展示美好的声乐艺术。

3、 培养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

作为中小学音乐老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并具有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中小学的唱歌课、音乐欣赏课以及课外辅导中,都要求老师善于分析、理解和处理作品。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不仅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歌词内容、人物性格,对于演唱的音色、强弱、语气、速度、情绪甚至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与伴奏织体的结合等都要进行分析。四年学习中学生能自己演唱的作品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或经常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观摩、听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理解、学习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声乐教学曲目的设置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曲目设置的范围狭窄、类型单一,几乎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独唱歌曲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教学,这和中小学歌唱教学以及课外辅导的内容是严重脱节的。在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集体性的演唱方式比独唱更具有实用性。

高师声乐教学在曲目的设置上应该突出“师范性”的特点,不能盲目的追求作品的难度和专业性,要大量扩充一些更通俗易懂,更能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曲目要尽可能丰富一些,打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束缚,甚至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曲目的类型上也应该打破陈规,打破只有独唱歌曲占领课堂的局面,把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各种演唱形式,比如:二重唱、对唱、四重唱、小合唱的曲目引入声乐教学的课堂中,为适应将来的唱歌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准备。

四、结合声乐理论的教学

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因其“师范性”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更应该侧重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但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仍然照搬声乐表演专业的模式,教学以专业技能课为主,有很多学校还没有开设声乐理论课。而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声乐基础理论都很薄弱,很多学生对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特别是歌唱的发声器官都不了解,由于缺乏理性认识,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一个问题重复多次的讲解也难以解决,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改进原来只重技能的声乐教学模式,将声乐理论课融入到声乐教学中。那么,在一年级就可以把“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课堂之中,使学生不仅靠感觉去学习发声方法还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开设声乐理论课的目的一方面着眼于师范性学生将来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广博的文化背景,拓宽声乐理论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将来能更胜任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在四年的声乐教学中,应该系统的开设声乐理论课。包括歌唱的嗓音保护、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艺术、歌唱的心理等课程。声乐理论课可以作为声乐主修学生的必修课,而其他方向的学生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近些年来,高师声乐教学正在探索和实施新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沿用的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形式应该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一些学校除了声乐个别课,还开设了小组课(大组课)、声乐集体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为了突出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特点而设置的。

1、声乐小课(个别课)

声乐个别课是针对有一定程度的主修学生采取的授课方式,是音乐学院传统的授课模式。它的优势是:在教学中可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歌唱和发声中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细致、具体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这种授课方式对于专业学习比较突出的学生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由于个别课教学只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有利,而在其它能力的培养上则存在很多欠缺,只有单纯的个别课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高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2、声乐小组课(2-4人)或大组课(4-8人)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以集体歌唱、练声,并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教学,可以为一、二年级学生和声乐选修的学生设置。他的特点是:有利于对歌唱共性问题的掌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浏览大量的声乐曲目和学习对歌曲的分析、处理能力。当然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个别辅导,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再因材施教。另一种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这种授课方式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和观摩的机会,还能激发竞争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训练的内容也比个别课丰富。可以把重唱、对唱、小合唱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正符合普通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声乐集体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专业课,一种是声乐理论课。声乐专业

课教学中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做教学示范,其他的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集体课形式也适合开设声乐理论教学,可以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正是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体现。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建立起符合高师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邹本初,《歌唱学》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静玉,《声乐排课实用教程》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王国安,《从实践到决策》 广州,花城出版社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刘九思,《创建有高师特点的新声乐教学体系》,人民音乐

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东出版社

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东出版社

徐辉、徐仲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师声乐教学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师范性;声乐小组课

高等音乐师范院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在现在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音乐教育的师资,如何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同时又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批判与合作精神的新世纪音乐人才的重任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高师音乐教师队伍的面前。

一、我国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主干课程,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就是通过声乐专业考上大学的。这样以来,在国内的大多数二本类高校的音乐院系中,一个问题日益突显出来,那就是:声乐课教师的严重不足与声乐专业学生人满为患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十年代初,国家教委颁布的《高师音乐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声乐教学采用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虽然这样的国家性质的政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声乐课可以以集体课、小组课的形式出现,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意识中,大学里的声乐课就应该一对一的上,只有那些在声乐方向特别没有天赋的人才适合以一对多的形式授课。这样无形中就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对声乐小组课的抵触心理,以至于时至今日,声乐小组课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开设情况不佳。

教师面对因扩招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几乎成了上课机器,整天只是为了上课而疲于应付,不仅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受到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因此学生的素质也逐年下降,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历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发展学生声音个性,针对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施教是有效的,但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多,素质低,师资缺。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国情出发,以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为背景,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对声乐课的教学采取小组课的形式更能突显“师范性”。

二、声乐小组课对“师范性”的体现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我国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具备的所指和能力就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规格目标。这个目标的实施是“个别课”声乐教学形式远不能胜任的,也不是通过集体课和大班课讲讲就能获得的,它是理论与时间的结合需要一定的形式和时间才能获得。因而,小组课将历史性地担当起这个使命。

声乐小组课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至十名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授课。教学内容有共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可以采用合唱、重唱、小组唱等多种歌唱形式的教学。这些歌唱形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形式,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不只是具有演唱能力和开教学法课程就可以替代的,而是这两者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整合为一种组织歌唱教学的能力。这一方面突出了“师范性”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唱的能力,又锻炼学生具备“听”的耳朵和教学协调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一对一”上课的教学形式大量占用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教师教学压力过大,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教学形式下,课堂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只注重演唱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多种唱法、演唱形式、教学方法及伴奏、弹唱等能力和一些音乐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只强调“专业性”而忽视了“师范性”,不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但声乐小组课就不同,课上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对演唱、教学等更多方面的知识都能得到一定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既兼顾了专业性演唱技巧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观摩教师上课的过程,学到教学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师范性。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声乐教师,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唱,更重要的是要会教,要上得了讲台。合格的音乐教师不能只会唱,更要会听,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声乐小组课是一个教师对几个学生上课,首先找到学生会出现的共同的问题,如声音位置、呼吸控制、喉头位置、咬字吐字等。把这些共同的问题同时讲给课堂上几个学生,使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演唱概念,又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逐一讲解。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基础技能训练开始,逐步把科学的演唱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然后对学生个体进行训练,教师逐个指导,找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举一反三,自我学习,增强理解分析能力。在结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进一步在小组课中详细讲解,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观看聆听,在教师的启发下,相互参照、观摩,相互评述,取长补短。学生既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又可以避免出现别人的错误。学生通过这样反复多次对自己及小组同学正确方面的肯定,错误方面的感悟,能较快地掌握歌唱的要领,取得较快的进步。

三、声乐小组课的优越性

如前所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模式就已经提出,时至今日,国内的各大高等师范类院校也都在逐步加大这种授课模式的力度,声乐小组课的优越性也越发的体现出来。

声乐小组课中,学生的歌唱状态容易形成,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和示范对比等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找出实例,比较直观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练习;学生则从集体连声、个别抽查指导评比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中,学生辨别声音优劣的能力得到提高。个别课中学生在声音练习中如果唱的方法和音色不对,教师就得模仿一个错误的唱法,再示范一个正确的唱法让学生鉴别,学生有时听不出来,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障碍;而小组课中酒可以解决个别课辅导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个学生唱,其他同学听并作评议对比,还可以学到更多的声乐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高师声乐教学篇7

一、高师声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声乐老师对于歌唱艺术的真谛把握不到位,对于歌唱艺术观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无法进行正确引导。倘若一个声乐老师自己对于声乐的理解不到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难免带入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学生带进学习的误区,使得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迷茫、疑惑,无法把握真正的艺术,从而导致艺术水平停滞不前,进而对自己的音乐天赋失去信心,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声乐知识。

(二)学生的自身条件差,学习声乐的心理,对于音乐的把控能力,以及学生自己的嗓音不适合声乐的学习。声乐的学习是一门很注重天赋的课程,有些学生生来就有一副好嗓子,稍微加以锻炼就可以发出优美的歌声,吸引更多听者引来赞叹。另外一些人可能天生五音不全,虽然加以专业指导,仍然难有大的成就。其次,学生对于音乐的把控能力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副傲人的好耳朵和一个向往音乐的大脑。再次,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上课不认真练习,再好的老师也是无济于事。

(三)声乐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不能因材施教,盲目吃大锅菜。声乐老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努力遵循声乐教学的心理,努力找出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不盲目,不讲大课,随时把握好学生的最新学习状况。对于成绩好一些的同学施用一种教学手法,使之更加努力奋进,对于成绩差一些的同学,教育的同时不忘激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

二、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效率进步的方法

(一)增强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重视自身的素质培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提高进步。自古至今,世界上已经产生过无数位的音乐大师、歌唱大师,在他们成功之前,没有一位大师的背后不是靠着一双更为有力的声乐教育家将他们培育成才,没有师父的栽培,再有天赋的苗子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今我国的声乐教师,绝大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之中,不乏专业知识不过关、基本素质不达标的,因此,对于声乐教师来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刻苦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在文学修养、语言锻炼方面狠下苦工,并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声乐方面的人才。

(二)选择天赋较好的学生。当然这里不是说天赋不好的学生就不收了,不是这样的。但是,天赋对于一个音乐人才来说尤为重要的。比如大音乐家贝多芬,天赋异禀,十几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到成年以后接连创造出交响曲,闻名世界。由此可见,良好的天赋对于一个想要在音乐方面做出成就的人来说有多重要。没有好的音乐基础,再优秀的老师,即使世界级声乐老师也无能为力。想要选准合适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对于专业知识突出,嗓音、形象较好的,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考生思想以及心理素质的考查,以免出现艺高德低的现象。因此,选择生源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控生源素质,专业课、文化课不过关甚至五音不全者,一定不能招入。这样一来,保证好生源质量,才能保证好高师声乐教学的效率。

(三)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对于学生开始进行教学之前,老师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关于学生的嗓音、发音技巧等方面都要做到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声音、形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在保证每个学生声音个性化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切不可模式化、一刀切”。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不同的声音。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切忌去模仿歌手,学生可以多听多练,然后从中借鉴歌手的风格,倘若一昧模仿,反而丢失了自己的风格,最终也是得不偿失。

高师声乐教学篇8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

。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 06(1):132.

高师声乐教学篇9

声乐教学是高校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众多专业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代在进步,声乐艺术和教学也都在发展中。声乐属直觉艺术,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学校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基本技能,还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同时也为高校声乐教育提出了挑战。当然,作为一名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经常对所任教的声乐教学进行分析及探究,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样也能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随着教育发展不断的深化,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同样也存在许多亟待探索的问题,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一般所采取的方式是一对一教学,无异于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模式,当然也存在声乐大课的授课方式,对于高师来说,这些教学模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首先,高校教师应转变声乐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符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学得更有乐趣,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对于声乐教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上升,文化教育紧抓的同时仍不忘对于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所以说,学校需要将声乐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更加需要将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融入到自我的教育行为之中。对于声乐教学工作者来说,国内外有许多在声乐教育方面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富有实效性的声乐教学活动。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则有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将学生造就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让教师从传输者转变不引路人与协助者。这样的声乐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活力,教学才会达到优质的效果。

其次,高校教师应改进教学内容、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声乐技能教学,致使毕业生进入教学岗位后,只会歌唱而不会教学。教育部声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王耀华教授曾在一次声乐教学研讨会上提出,高校声乐师范生的声乐学习应是不求专而求全,不求深而求正,指出了高师声乐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从过去单一的声乐个别教学的小课堂中走出来,摒弃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化,偏离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特点的做法,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显然,声乐教学应与其它的音乐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提高学生自身音乐修养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工作。更要善于研究、总结、创造一些新的方法并付诸实践,以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体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师范声乐教学增添教学实践也是非常紧迫的,声乐教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是舞台实践课,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心理素质和舞台综合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了解舞台,了解舞台表演以及与舞台表演相关知识的重要形式。实践课的加入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让学生对表演充满渴望。每一位学生的表演虽各有不同,但正因为每个人都极具特色,教师才能发现其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方面多注意知识的实践运用,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这对于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当然,声乐教学实践形式应多样化,如专业汇报演出、专业排练、声乐社会实践等。但笔者认为专门的、长期的舞台排练或实践课更能发挥作用,也应该列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登台实践的机会,因此,以教学小组为单位组织声乐实践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在加强独唱排练与演出的同时,要充分重视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排练与演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将来要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创造演出锻炼的机会,让实践课的教学与舞台实践演出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如何站在台上演唱歌曲,而且懂得怎样教别人上台演出以及与演出相关的舞台知识。

总之,同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趋势相比较,高校师范的声乐教学改革是必要的、紧迫的,应加紧从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高师声乐教学篇10

在学生实践中发现,日常的声乐专业学习中,对于中小学生本身对声乐课堂的接受能力、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等,实际上并没有很充分的了解。这使得高师学生在投入实践中时有些举手无措,这与高师声乐专业学习期间,与专业学习最终定位于中小学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轨有着内在关系。而作为在校的专业学生学习来说,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能够通过自己学习调整,来获得更大的适应。首先,在校学习期间,专业学生应该时刻关心当前中小学生声乐学习改革情况,关注国家对于声乐专业教育提出的新的培养要求和发展目标,并根据国家培养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发展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学生支教活动,通过实际的互动了解中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况,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小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第三,要更多的关心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学习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的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这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声乐教育实践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多掌握一些现代潮流歌曲

实践中发现,处于最具朝气和最容易被影响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对于一些新的歌曲更加熟悉,而声乐教育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并不被他们认可。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中小学教育更加有效,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师声乐专业学习期间,应该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一些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作品,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当下正在流行的一些潮流歌曲。因为近些年来流行起来的一些潮流作品,被学术界批判为没有内涵、没有音乐素养的不入流作品,在教育中多被排斥,这实际上不利于声乐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讲述这种相对简单的作品,概括性的指导一些基础性的声乐知识,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需求。所以除了关注这些潮流作品之外,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去研究、分析这些作品,积累一定的知识,为自己的声乐教育做好铺垫。

三、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

互动、相互成长是新课改对中小学声乐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培养目标,这也是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但是因为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实践,对于教学的联想常常是一人教学,遇到真正的实践,需要展开教学互动时,不容易适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更多的了解一些新提出的教学方法,掌握其实践技巧、实施办法,多阅读一些老师的教学论文,总结经验,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日后应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时灵活自如,还有助于自己在实践中主动创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