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17:51:52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 翻译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口译实训 笔译实训

一、引言

自教育部2006年批准在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兴外语专业,也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公认的“金领”人士的敲门砖。然而,从翻译专业的教育现状看,其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翻译本科专业开设许多相关的核心课程,如:翻译概论、英汉笔译、汉英笔译、中国文化概要,但学生步入翻译行业应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鉴于此,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以翻译工作室为依托,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开展翻译实践环节,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深入体会课堂所学技能,夯实翻译基本功和实际翻译能力,从而胜任不同领域、不同难度的翻译任务。

二、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构想

1.翻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通过翻译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凸显华外翻译专业的龙头特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较熟练的翻译实操能力,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综合运用翻译理论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担一般性实用文本的口笔译及涉外交际等工作。

2.翻译实践教学平台保障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是承接翻译项目、组织学生实践,是一个面向翻译专业优秀学生的精英实践平台。

2016年初进行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旨在建立一套包括实训指导原则、实训制度、实训方法、实训环节、实训评价、实训科研及实训资源建设在内的完整的翻译实训体系,为翻译实践指导、翻译成果展示、翻译精英选拔提供有效平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过硬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三、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1.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翻译实训管理制度,例如撰写翻译实训指导教师职责明细,编写《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实训手册》本科生版与研究生版,制定翻译实训指导大纲、质量评价标准、实训环节教学日历,建立翻译工作室、翻译项目、学生翻译实践工作日志与完备的学生实训档案和书面指导记录等。

2.资源建设

初步建成包括翻译工作室、翻译成果展示室兼口译现场模拟室、口笔译工作坊等实训中心;完善实训中心人员配备,逐步形成专门从事翻译实训的“中教+外教+职业人”在内的实训团队,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管理规划、指导答疑、测试评级与总结归档。

3.环节建设

建立以“三目标”(能力目标、技术目标与数量目标)为实训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翻译俱乐部、翻译兴趣小组、师生联动实战模拟团队为支撑的“集中+自主+基地”实践方式的口笔译实训环节体系。

4.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

翻译实训验收采取阶段验收与最终验收、过程验收与成果验收、实训练习与定期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分别建立口译实训评价标准、笔译实训评价标准、翻译实训回收标准;同时建立翻译实训奖励措施,每个年级翻译实训结束前,开展年级翻译大赛,鼓励并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赛事,翻译实训结束后进行“优秀实训生”表彰,并开展口译专场与笔译专场翻译实践经验交流会。

5.科研建设

师生根据真实翻译实践的相关材料,建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术语库、语料库;编辑出版根据工作室翻译材料撰写的《翻译赏析手册》;完成与翻译实训相关的科研、教研项目与等。

四、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

自2016年3月开始,以翻译工作室为依托,在学生的课程中加入翻译实训课程,目前有专门教师负责翻译实训课程指导,学生修完该课程获得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将实践练习量扩大到口译训练50小时,笔译训练5万字。实践体系的调整与翻译实训内容的调整,大大解决学生自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指导。

1.口译实训

实训课的教学一共十五周,第一周进行常用口译录音软件的学习,主要是介绍Adobe Audition和狸窝的常用功能,如添加空白、多轨录音、调节语速、格式转换等。

第二周进行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强化学生笔记记忆的逻辑性、条理性,帮助学生通过笔记进行有效的口译记忆,从而进行口译输出。口译理论和口译技巧的介绍不进行独立设置,穿插在口译实践演练的过程中,总计不超过6学时。

根据授课教师口译实战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国外大学交流项目宣讲会模拟和孔子学院理事会会议模拟等,口译模拟一学期共进行两次。

口译实践进行8周之后,进行口译实践教学期中质量测评(包括口译录音测试和教学质量反馈调查问卷),根据测评情况进行整改,再进行8周口译实践,最后进行口译实践教学期末质量测评。

2.笔译实训

笔译实训主要有译前工作、翻译流程、译后总结三个环节。不管是真实翻译项目,还是模拟项目实践,在译前准备阶段,都应该进行文本的选择和分工,每四名学生组成一个翻译小组,组内每名学生均需担任翻译和校对,并且要合作查阅平行文本,初步统一术语。

翻译主要是在课下完成的,共有翻译、一校、二校、三校四个流程,多道工序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学生在实训课上主要进行翻译重点、难点的分析讨论,以及翻译日志和项目报告的汇报;于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笔译实践教学质量测评。

五、结语

在学校“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教学保障措施落实得力,运行良好。

翻译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成果比较丰富,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柴明G.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翻译,2010(01):54-56.

[2]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中国翻译,2013(02):50-55.

[3]刘慧.翻译实践教学中的项目管理探析――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为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1):19-23.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2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

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

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

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

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三、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贴近译者,注重沟通

首先,编辑要让译者了解当前译著质量普遍下降的形势。近些年,引进版科技类图书翻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的不满。《中华读书报》曾连续载文对此进行讨论,并尖锐地指出:“某些专业译著,不是这一句或那一句错译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法读懂”。在这种形势下,一本翻译精良的外版书会成为译者的一张名片,帮助译者提高知名度。

编辑要从译者的角度出发,把握译者的心理动态。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加强沟通,向译者申明他们的工作对提高译著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是译者的选择和组织。

另外,编辑还要协助主译加强管理工作。主译通常有这种想法:对译稿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有编辑人员,编辑人员的编校质量足以弥补稿件的不足,把稿件质量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孰不知抓好先期的组织编写工作,是提高译著质量重要且关键的步骤。编辑要让主译者明白,如果不重视先期的翻译组织工作,启用了不合格人员作为译者,会生成不合格的且靠编辑加工无法整理的译文,造成返工甚至影响最终的成书质量。所以,译者或主译人员与出版社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可不断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

二、选择译者,参与组织

编辑人员在组织初期要了解主要责任人的名单、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翻译工作经历。除主译之外,包括负责其中一部分译稿的责任人。编辑可以制作一份《翻译人员情况调查表》,目的是加强编辑在成稿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帮助编辑在翻译未动工之前就对所选择的译者心中有数。如果有不符合自己标准的译者,可以与主译交流协商,考虑是否可以替换。在翻译工作初期,编辑人员可以与各责任人联系,督促他们审阅各位译者的试译稿,再一次对译稿质量和译者能力把关,判断译者的专业水平和翻译能力是否合格,如果不能胜任,要及时更换。因此,主译可集中精力进行全稿的审稿工作,在质量上把关。在以往的工作中,编辑人员主要与主译单独联系,把联系范围扩大至各部分负责人,可以更便捷、更系统地协助主译组织翻译人员,掌握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进度并加以调控。

此外,编辑还应辅助主译把前期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做细、做好,组织有能力的译者团队,聘请高水平的审阅专家,根据出版社的问题解决指南、相关参考资料,掌握原著的特点,总结出较具体的翻译要求,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在翻译工作开展初期,可亲自也可由审阅专家仔细检查、核对译者的样稿,要对所有译者的译稿样稿进行先期审阅,不要等待全书译成后再开始审读。对译者的指导要贯穿翻译工作的全程。分阶段召开审稿会,以便及时讨论和解决问题。

三、总结问题,严格把关

总结译稿中常发现的错误,提醒编辑和译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加注意。

1.避免漏译有些译者将自认为不重要的内容,或者翻译起来有困难的部分,自行删减了事,这是不符合翻译规则的。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不得自行删减和随意改动。

为杜绝漏译,译者须注意:避免漏译难点,遇到新奇、疑难部分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避免漏译图表后标明来源的注释;避免漏译括号中的注释,避免漏译图内的文字,如果不能在图上直接标注,请在图下面写出释义;不要遗漏图表。

2.避免错译常见的容易错译之处包括新的或生僻的专业术语、专业理论和技术,复杂的句式。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具有较高的外语及专业水平,还要具备虚心求教的精神。有些译者遇到高难部分或不熟悉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敷衍了事,影响了译著的质量。

有时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果任意硬套或逐词直译,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不能确切表达原义,甚至造成误解。这种情况,依据经验、利用工具或求教于专家以得到准确的译文非常重要。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翻译课; 顺向教学; 逆向教学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

一、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先生讲“, 目前我国外语系的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就是这仅有的两学时,也不能保证一个学年的完整教学。大四学生需要停课实习,需要停课写论文,甚至还需要停课进行专业过级考试复习或缺课去找工作,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提前停课考试等等。这样一来,真正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其实只有不到一个学期,也就是说不到40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描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经过几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继而又由教师讲评,最后教师再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有其合理性,它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没有理论基础,缺乏技巧学习。由于材料是教师所选,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主动积极配合翻译教学。由于评讲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模式很容易使翻译课成为精读课的翻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这种教学方法更进步的,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法还流行“结果比较法”和“过程教学法”。“结果比较法”,即教师课堂讲解理论、例证分析、课后留作业等。与前一种方法相比,这是一种规定性的重视译文结果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理论系统性较强,知识灌输结构完整;弊端在于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听讲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就显得翻译理论有过于空泛,晦涩难懂,学生听课味同嚼蜡。这几乎成了所有翻译课教学的通病。如果理论和翻译技巧不能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学生对翻译课就不感兴趣。而“过程教学法”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教学理念,它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其自主学习。基本模式是课前预习———课堂对比讲解(理论灌输) ———作业。是一种顺向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预先缺乏陌生信号刺激,不能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课后的作业疲于应付,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理论教学弱化,学生对理论消化能力不足,停留在具体例句的模仿上,不能娴熟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致使实践环节和课堂理论脱节。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结果比较法”的思维影响。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翻译课的“逆向全过程”教学法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翻译教学按其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第二类是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第三类是非语言方面的。作为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上述三类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均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既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又不排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要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很强的翻译书面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时间以及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目标明确了,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何使翻译课收到最好的社会效益,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效果”。教学遵循思维,这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但发现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他们不会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针对这种现象,发现先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然后再用这种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该模式符合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初次感触(陌生信号刺激) ———课堂分析纠错(好奇心的调动) ———再次练习(验证的求知欲) ———理论技巧总结(成就感) 。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学生自我完成理论的升华,而并非机械地灌输。具体来说就是由课前作业———课堂对比讲解———课后验证练习———学生总结理论技巧———教师辅导概括等环节构成。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1. 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在实际翻译中,没有谁会首先考虑用哪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来翻译,而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原文意义。如所谓的“加词”、“减词”并非意味着增减原文语义,而是将原文中的潜台词予以隐或现。因为翻译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文语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总之,多练精讲“润物细无声”,方可达到翻译教学较好收效。

2. 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错误可能是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书刊或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中共同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些需要在课上进行讲评或讨论的问题还必须能与我们准备向学生介绍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绝不能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要提高到理论和技巧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及外汉两种语言对比这两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借鉴前人的经验,迅速掌握翻译要领,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翻译水平。同时,这些翻译理论的总结又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 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因此,再次验证,安排学生再次进行一次练习是翻译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对这次练习材料难易度的掌握,可以略深于初次接触时的练习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技巧要求也应高一些。练习最好当堂限时完成,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用符号标出学生哪些句子译得好,哪些译错或需要改进。也可以发下参考译文,让学生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自行修改、提高。另外,再次练习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把讲评中所学的一般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际中予以观察,可通过外汉对比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名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核资料等(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第三通过社会翻译实践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比如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贸公司承揽一些翻译业务(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 进行有偿服务。比如,通过翻译公司等承揽包括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外语的法律书籍等让学生翻译并予以指导、把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教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教师进行再次概括辅导,完成理论技巧的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态、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翻译理论一般把翻译看成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翻译理论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翻译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课绝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必须在总结课中注意从文化高度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如文化的概念,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等。翻译理论会触及很多问题,包括人类文化,行为,语言本身,语言和交际,词汇和事物,语言修辞和语言符号,文学翻译和文科翻译,文学应用和语言应用及译者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非常枯燥。因此直接对学生讲解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但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之后再去领悟。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可系统介绍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既注重系统性,又突出重点。要大胆引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的“动态对等”(Dynamic E2quivala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ce) 等翻译理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 的“语义翻译法”(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m) 等理论和技巧。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上翻译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翻译研究的初步能力。对任何一套翻译理论必须对其基本问题,即翻译的概念、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引进新的观点。例如,在讨论翻译的概念时,可以从分析韦伯斯特(Webster) 的辞典学定义到斯莱普(Slype) 传统定义再到奈达(Nida) 的信息论定义,最后引出我们的定义:翻译是达到相当高程度文化交流的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从事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通过艰苦的比较、介绍、吸收等工作来寻求尽可能高程度的文化交流。

对于翻译中具有探究性的理论和技巧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开始就将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跨学科展开,把学习心理学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调成就满足感教学,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当然一切教学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放眼其他国家的翻译教学,虽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模式才不失为明智之举。[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2 ]蒋招凤. 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 ]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 , (3) .

[ 3 ]刘再起. 专业外语翻译课教学之我见[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 (12) .

[ 4 ]郑声滔. 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初探[J ] .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 (2) .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5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本文旨在对Moodle平台人机互动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自然班级。研究工具主要为由笔者设计并依托Moodle平台创建的“大学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线练习” 系统(TTP-CLEO)、前后测试和SPSS分析工具。本研究者首先对受测学生所使用的翻译基本技法总体频率进行归类,然后运用DescriptiveStatistics和One?WayANOVA分析法对两种班级的样本数据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与控制班学生对于主要测试之九种基本翻译技法的使用频率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二种不同班级学生的单个翻译技法使用频率均值亦有较大不同,且前者的总体频率均值明显大于后者。实验班学生对于所学翻译技法的使用已接近“初步使用”水平,而控制班学生则介于“基本不使用”和“初步使用” 之间。基于Moodle平台的人机互动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国内较为少见,对于打破传统翻译教学的诸多局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Moodle平台;人机互动;在线翻译练习;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108-06

翻译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活动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先凭借PPT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和象征性的课堂讨论,然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书面翻译练习。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方面的互动活动较少。翻译理论学习量和课后翻译实践训练量的严重不足,是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特点(每周2课时,大多只开设1~2个学期)的限制,“翻译教学” 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翻译”[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Social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认为,知识是依靠个人的经验或体验而获得的,它不能脱离认识主体(即人) 而独立存在;而知识的建构,不能单纯凭借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而独立产生,而是需要外部世界一系列活动的刺激才能够全部完成,它是一种社会互动的结果[2]。可见,知识的获取,必须是通过学习者个体主动与其他学习者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为了达成一致而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构建出来的。社会-文化认知学习理论(Socio?culturalLearningTheory) 主张,相互讨论与互动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3]。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则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学” 而不是“教”。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然违背了这些理论,从而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翻译》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许多学者纷纷倡导运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为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多重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做学习的主人,有的学者主张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李静认为,真正有效的网络化学习,必须是教学设计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优化整合,这样教师才可以在作业布置、授课方式、评估模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平台,让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的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自主学习,以达到通过技术促进学习的目的[4]。

一、Moodle网络平台与翻译教学模式改革Moodle(音译为“魔灯”) 系“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 (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的缩写,由澳大利亚MartinDougiamas创立。它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免费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包,教师可以通过它创建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从而建立课程管理系统平台。Moodle功能强大,迄今为止,已有近百个国家2000余个机构采用了Moodle网络教育平台[5]。Moodle平台能够满足翻译课程设计的需求,促进翻译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Moodle,把备、讲、批、复、查的教学的五大环节架构在计算机网络上,翻译教师可以实现以Moodle为支撑的教学信息化和一体化。Moodle网络平台翻译课程平台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让所有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思想通过平台予以实现,并把使用平台开始的课程设计完整地记录下来。另一方面,Moodle平台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推行学生考试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因此,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让英语专业学生有目的地收藏自己在学习翻译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 或“翻译作品”,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

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只有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尽管对于利用Moodle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参见BRANDLE[5],BUNCHUAS[6],CORICH[7],王江虹[8],丁永莉[9],兰青等[10],马小强等[11]),但是,基于Moodle网络平台人机互动式翻译教学至今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却非常罕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依然占有统治地位。为此,专门用于翻译教学的Moodle网络平台的创建与实践,对于改善翻译学科的研究与应用环境,提高普通高校翻译学科的研究水平,拓宽应用领域,进一步深化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带动其它课程的网络绎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网络平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本研究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2个自然班级,由研究者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experimentalgroup),另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班(controlledgroup)。这两个班入学时的学生名单是按照成绩高低均匀打散编排的,故两个班的英语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作为研究对象的有效样本量也相应对等(各为40人)。实验班学生在本研究者使用传统方法与Moodle平台紧密结合的翻译教学模式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活动。控制班则在无任何Moodle平台的传统课堂教学情况下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研究假设(RH)

本研究假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班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比控制班学生能够好地将所学翻译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

(三)研究工具

1?TTP-CLEO人机互动平台TTP-CLEO系笔者运用AdobeCaptivate软件自行设计制作的“大学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线练习”(“CollegeLearners′ExercisesOnline”for“TranslationTheoryandPractice”) 的英文缩写。

为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相互脱节,让二者能够互相照应、相得益彰,本系统专门设计了可实现译法讲解、答题对错提示、答题得分统计、答题过程与参考答案(参考译法) 回放等人机信息互动功能的两大专项训练模块(韦建华,2015),并在Moodle平台中建立了丰富的翻译学习资料库等资源,可供学生自主上线阅读。本TTP-CLEO以安装在校园网服务器上的Moodle作为依托平台,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教师-学生-平台” 合理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边从事理论学习,一边尝试翻译实践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认真锤炼、反复推敲、不断斟酌、推陈出新”,有效地掌握、巩固灵活而合理的“变通”式的翻译技巧,直至熟练掌握相应翻译技法,最大限度地接近“标准答案” 为止,从而最终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水平。

2?文本分析

本研究将点对接受测试学生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英译汉答卷中对九种基本翻译技法的使用频率逐一归类,以便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这九种翻译技法是: “增词翻译法”、“重复翻译法”、“省略(减词) 翻译法”、“正反翻译法”、“反正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结构转换(换序或倒译) 翻译法”、“分句(拆句) 翻译法”和“合句(并句)翻译法”。3?SPSS(V16.0)本研究运用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 作为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

(四)数据收集

对两个班的学生实行前测与后测。两次测试均采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CATTI)2004年5月英语三级《笔译实务》试题,每一次测试前都不提前告知学生测试的试卷来源和考试内容,以便能够收集到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对于同一试卷英汉翻译技法运用于翻译实践的真实情况。

(五)数据分析

对于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的两次测试,研究者主要结合实验前后翻译测试答卷的原始材料,重点对九种基本翻译技法即“增词翻译法”、“重复翻译法”、“省略(减词) 翻译法”、“正反翻译法”、“反正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结构转换(换序或倒译) 翻译法”、“分句(拆句) 翻译法” 和“合句(并句) 翻译法” 的使用情况频率逐一归类,得出每一位受测学生对每一种技法的使用频率分值等级数据(1为“完全不使用”、2为“基本不使用”、3为“初步使用”、4为“较好使用”)。然后,运用SPSS软件将这些数据集中输入电脑,以计算出对每一翻译技法的频率均值(DescriptiveStatistics), 并采用One?WayANOVA对两种班级的样本数据均值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前测结果比较

根据DescriptiveStatistics得到的分析数据(见表1)。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对九种基本翻译技巧的使用频率均值(M) 大体相当,分别为2?20(SD=0?2572) 和2?16(SD=0?3466),两个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差不大。One-WayANOVA的对比分析数据(见表2)显示,P值大于0?05(P=0?561),说明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都接近“基本不使用”的分值。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班学生所翻译的大部分英语句子,发现他们多采用逐字照译的方法,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性较差,甚至对不少译文还存在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情况。有趣的是,两个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技巧均为“结构转换(换序或倒译) 译法” (M=3?24,SD=0?485),略高于“初步使用”水平。这或许是因为,受测学生在“结构转换(换序或倒译) 译法” 的使用上,可能受到以往在其它英语课程上学到的一些翻译知识及其汉语表达习惯上及的固有影响,故而虽未系统学习此翻译技法,亦能够大致掌握和使用。

(二)后测结果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对九种基本翻译技巧的使用频率均值(M) 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控制班学生的最小值为2?89,最大值为3?67,其均值为2?87(SD=0?1968),比前测均值高出0?55,总体上接近“初步使用”的分值;而实验班学生的最小值为2?67,最大值为3?78,但均值为3?19(SD=0?2522),比前测均值高出1?03,总体上超出“初步使用” 的分值。表4显示,P值小于0?05(P=0?01),说明二者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采用本Moo?dle人机互动教学平台进行翻译训练的实验班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与未采用此平台进行翻译训练的控制班学生相比,更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翻译技法于翻译实践,译出来的文字和句子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表5显示的是控制班学生在后测中的单个翻译技巧使用频率。该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技巧为“增词翻译法” (M=3?17,SD=0?452),其次为“省略(减词) 翻译法” (M=3?35,SD=0?483),然后是“词类转换翻译法” (M=3?12,SD=0?483)、“重复翻译法” (M=3?10,SD=0?616)、“结构转换(换序或倒序)翻译法” (M=3?08,SD=0?435)和“合句(并句)翻译法”(M=2?94,SD=0?517)、“省略(减词)翻译法”(M=2?85,SD=0?421)、“反正翻译法” (M=2?75,SD=0?588),均值略高于和接近于“初步使用”水平;“分句(拆句)翻译法” (M=2?52,SD=0?765)、“正反翻译法” (M=2?32,SD=0?335)的使用频率最低,使用频率均值介于“基本不使用”和“初步使用”之间,并接近于前者。

表6显示的是实验班学生在后测中的单个翻译技巧使用频率。与控制班一样,该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技法亦是“增词翻译法” (M=3?72,SD=0?452),但其余的翻译技法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与控制班相比有明显差异,分别为“合句(并句)翻译法” (M=3?45,SD=0?677)、“省略(减词)翻译法” (M=3?35,SD=0?483)、“词类转换翻译法”(M=3?35,SD=0?483)、“结构转换(换序或倒序)翻译法” (M=3?35,SD=0?483)、“重复翻译法” (M=3?07,SD=0?616)和“正反翻译法” (M=3?12,SD=0?335);“反正翻译法”(M=2?75,SD=0?558) 和“分句(拆句) 翻译法”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其使用频率均值仍接近“初步使用”的范围。

数据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班学生通过笔者创建的Moodle模式人机互动平台(TTP-CLEO)的反复操练,已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使用翻译基本技法。在翻译实践测试中,实验班学生合理使用所学翻译技法的频率水平在总体上明显高于未得到此平台进行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控制班学生。两个班学生在单个翻译技法运用方面,虽然频率最高者均是“增词翻译法”,但实验班学生对于此技法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控制班学生的使用频率,而且实验班学生其余七种翻译技法的使用频率均值大都超过和接近“初步运用” 水平,只有1种技法分句翻译法的使用频率接近“基本不使用” 的分值。实验充分说明,实验班学生通过Moodle模式人机互动平台(TTPCLEO)的反复操练,已基本上能够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翻译技法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而控制班学生由未有机会从事类似的反复训练,在运用所学翻译技法于翻译实践的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班学生。

四、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odle平台人机互动翻译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翻译技法合理运用的能力和水平。本研究实验结果说明,当前翻译理论学习量和课后翻译实践训练量的严重不足,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翻译训练平台的开发来进行弥补,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关于知识依靠个人的经验或体验而获得,并需要外部世界一系列活动的刺激、相互影响才能够全部完成的理论主张。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学” 而不是“教”,基于Moodle平台的人机互动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将课堂所学到的翻译基本技法合理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因为它本质上遵循了这些学习理论并超越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局限,进而促使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较好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建华.对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0(1):38-41.

[2]成晓光.2005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哲学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3-7.

[3]VYGOTSKYL.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MA:MITPress,1962.

[4]李静.基于AdobeCaptivate5的小型校园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的构建[J].中国外语教育,2011(4):50-58,78.

[5]BRANDLEK.Areyoureadyto“Moodle”?[M].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2005,9(2):16-23.

[6] BUNCHUAS.From blendedlearningtoE-learning:ExperiencewiththeMScICTprogram [DB/OL].ht?tp: //www.ijcim.th.org/v14nSP1/pdf/p37.1-4-fin-54-Santhitorn.pdf.

[7]CORICHS.IsittimetoMoodle?[C] //SMANN,TCLEAR.Proceedingsof18thAnnualNaccOConference.Tauranga:NACCO,2005:155-188.

[8]王江虹.用Moodle平台实现网络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10-11,15.

[9] 丁永莉. 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课程研究[Z].2006.

[10]兰青,严超.魔灯(Moodle) 在网络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15-16.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翻译教学;小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43-03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的教学实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随着研究的深入,合作学习逐渐被引入高校英语教学,并得到学者的认可。庾鲜海、南波等指出,合作学习能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张法科、赵婷、张晓兰、张迅等积极评价了合作学习理念在阅读、写作、口语等课程中的应用;李星亮还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王初明从外语学习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教和学外语应该充分利用语言使用的合作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协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在互动中听说紧密结合,读写紧密结合,学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可见,合作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经覆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然而,关于合作学习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效果影响,目前学界还缺乏实证研究调查。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最早提出合作学习的学者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在他们看来,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学习。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小组自加工、个人责任、积极互赖、社交技能以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格斯基对于合作学习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合作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些由多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互助来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依据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的课堂教学技术。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合作学习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梅瓦里克女士根据斯莱文的定义,提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观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体现在:(1)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教学,强调异质分组,即让小组成员在成绩、性别、经验、能力等方面差异化分布,从而具有互补性。(2)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和信赖。小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小组成员还须彼此信赖,“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没有积极互赖,就不存在合作学习”。因此,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3)合作学习以目标为导向。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4)合作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激励。各个小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合作学习奖励和评价的依据,因而小组成员的个人竞争被弱化,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得到加强。各成员在本小组中尽其所能,自身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5)合作学习强调老师的引导和监控作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比,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负责进行教学前的决策,解释教学任务,建构积极互赖的合作机构,并对小组活动实施监控和干预,评价和审查小组活动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与工具

实验对象是四川农业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60人。其中实验班的学生30人(女生26人,男生4人),对照班有学生30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9人)。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采用分组合作翻译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法授课。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时间均为一学期。

实验前(前测)和期末(后测)分别组织时间为30分钟的两次英译汉翻译测试,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大纲要求保持一致。前测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参加实验前英语水平是否相当,评分标准参照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评分标准,根据该标准本研究提取出衡量“翻译能力”的四个分项指标:内容、结构、词汇和语法(其中语法包括“语法正确”和“语言恰当”等语法和语用范畴),并按照“忠实60%+通顺40%”的标准整体打分。即翻译能力(100分)包括:内容(30分),结构(10分),词汇(30分)和语法(30分)。评分由四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评判(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5),然后取均值,目的是尽量使评分客观。

(二)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班学生依据下列原则分为合作小组:(1)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愿、自主结合为主,教师参考前测的成绩进行适当地调控。(2)每组成员由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和协调。(3)小组活动以讨论、分析和讲解为主。教师根据英语专业八级(TEM8)考试大纲的要求给出翻译任务,引导学生主动与本小组成员及教师交流、讨论、合作,从而寻求学习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翻译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完成交流与研讨、探究性分析以及形成最终译稿,然后将译稿在组内交流、讨论,并在小组之间评阅。每个组员须对自己批阅的译稿做出具体评价,并在定期讨论会上就该组所评价的译稿发言。教师的主要工作则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及时解答学习中的问题,监督学生独立完成译稿,引导学生将译稿在组内以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判,由此作为学生个人成绩和小组总成绩的评定依据。最后,在实验结束时,教师组织实验班学生就合作学习进行座谈。

(三)实验研究步骤

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1.实验前,根据英语专业八级(TEM8)考试大纲的要求在两个班内组织一次翻译能力测试(前测)。

2.在实验前与实验后,两个班的学生分别接受与翻译兴趣有关的问卷调查,如:你能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吗?问卷的评分从“非常能”(5分)到“完全不能”(1分)。

3.实验班采用分组合作翻译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法授课进行一学期的实验。

4.实验结束后,根据英语专业八级(TEM8)考试大纲的要求在两个班内组织一次翻译能力测试(后测)。

5.实验后,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再次分别接受与翻译兴趣有关的问卷调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两次翻译能力测试成绩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3.0进行信度分析,检验之后所得的数据呈正态线性分布。问卷调查分数进行卡方分析,前测与后测所得的两次成绩分别进行卡方分析和t检验(即检验由样本到总体推论的准确性)。

(一)合作学习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试卷的信度系数均接近0.9,说明试卷整体设置是可接受的。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的平均数与标准差都很接近,p=.126>0.01,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翻译兴趣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平均分数不是很高,显示出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不够浓厚。不过,实验后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却有很大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15.915,变化明显;对照班的分数增加1.108,变化不明显,而且p=.00

(二)合作学习能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实验班的前测总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的前测总平均成绩仅高出0.32分,总标准差正相差0.41;p>0.01,说明两个班在前测时翻译能力水平基本接近。总差异进行卡方检验(p=0.119)和t检验,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仍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前测与后测的数据显示,两个班的总平均成绩、语法和词汇成绩纵比都有所上升。不过,两个班的总平均分相差6.97分,总标准差相差0.51,实验班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班。总差异进行卡方检验(p

(三)翻译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何优点和不足

本次实验结束之后,召集实验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主题是讨论小组翻译合作学习的感受,并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优点。具体包括:(1)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思广益。小组交流讨论有利于打开思路,唤起记忆。对于翻译中出现的难题学生可以协商讨论,共同解决。(2)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更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翻译教学环境宽松,压力小,可以减轻学生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增强自信心。(3)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翻译任务,培养积极互信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努力翻译好每一句话,认真完成翻译任务,避免学生随意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工具书的解释东拼西凑,胡差。因为学生自己的译文要被其他同学批改,而且要在定期集会上讨论自己的译文。如果没译好,不仅会让同伴产生负面评价,也会给小组带来不好的声誉。(4)合作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翻译技能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相互评阅同伴的译文,从评阅别人的译文中,学生可以从另一角度(批改者)学会怎样准确选词、避免语法上的错误,同时也学习了解到好的译文“好”在哪里。这是学生自己的体会,比教师单纯的灌输记忆理解更加深刻。

不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翻译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小组成员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过于依赖组长或其他组员的想法或思路,不利于对翻译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导致“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存在。(2)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抑制。合作学习的学习风格、氛围由大多数人的学习风格协调统一形成,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进度、认知风格、态度、技巧等)可能和其他组员的学习风格缺乏共同性,导致个别学生抑制个性需要,因而不能顺利地完成翻译任务,影响了学习效果。(3)由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强弱以及小组分工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较其他组员更能积极参与,表现突出,从而主导了小组进程、学习任务整体思路,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每次合作学习随之产生思维定势,但又不能及时发现、修补思路缺陷和学习的问题。与此相反,参与性、积极性不足的学生容易产生依赖、甚至是自卑的情绪,不利于自身的进步。(4)由于教师通常注重小组翻译学习的整体情况,不能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很难及时地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不容易对于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全面有效地操作。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互联网+ 翻转课堂 翻译教学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内外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如何顺应时展的要求,培养新时代的翻译人才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其初衷是为了通过视频授课的模式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它通过学生和教师角色的互换,达到了知识内化的目的。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着课程的进程和内容,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翻转课堂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翻转课堂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可视化技术、影音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既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促进的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更为开阔,必将在翻译教学中有所作为。

二、翻转课堂运用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1.实现个性化教学,尊重个体的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学内容的流水线式教育生产模式,使得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照顾处于中等水平的一般性学生的学习要求。而翻转翻译课堂则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通过快进、倒退、重播等手段观看教学视频,使得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保障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2.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面授课程之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将关于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知识传授过程前移至课前。如此以来,教师在面授过程中便可以从翻译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将理论知识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由此提高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促进翻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尤其是在录制教学视频这个环节,尤其所录制的教学视频要被学生反复观看、揣摩,因此其视频内容必须做到质量上乘,经得起时间和学生的考验。这也从反面倒逼翻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加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课前教学视频录制。课前教学视频的录制是体现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着重做好录制工作。首先,在教学视频的时间把握上要合理,视频播放时间不宜过长,掌握在15-20分钟即可。其次,在教学视频内容上要有针对性,作为面授课程的预热环节,视频内容应与课堂内容相衔接,为面授课堂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同时,教学内容的录制要摆脱传统翻译教学中强制性灌输的陋习,可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手段,将真实的翻译任务模块化,如商务名片的翻译、菜肴的翻译等,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避免视频教学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最后,在录制技术上,由于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翻译教师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知识,这就要求翻译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学习相关的录制手段和知识,成为“视频录制达人”。

2.面授课堂答疑解惑。面授课堂的答疑解惑是针对翻转课堂第一教学阶段开展的。教师可先对教学视频的内容做下简短的概况,然后就学生对视频内容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答疑解惑阶段结束后,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每个翻译工作坊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确定一个主题,如旅游、商务谈判、面试等制作翻译主题的PPT,然后,由小组成员派代表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小组学习的形式,真实实现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良好教学效果。

3.课后总结提升、强化技能。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翻译教学翻转课堂模式中同样应该加入总结反思的环节。总结反思的学习任务主要安排在课后进行,翻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视频教学和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要求学生以书面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结,既要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还要对用词的恰当性、句式的巧妙安排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等进行总结。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2]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3]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依托项目;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依托项目模式教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国外关于依托项目学习的研究成果丰富,理论成熟。西方国家大学在很多课程中引入了依托项目的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依托项目学习的模式。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依托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增幅很大,在依托项目模式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研究,依托项目教学模式是一种应用宽广、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可以应用在高等院校很多专业课程。就英语教学而言,已有学者将之应用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商务英语教学等课程中。本研究将借鉴依托项目模式,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二、依托项目翻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有利于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英语教学出现了“翻译转向”,这不仅体现在四、六级考试翻译类试题难度和比重的增加,同时也体现在如火如荼的MTI教育发展中。依托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易于使高校在翻译教学方法上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英语教学的变革,推动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本研究成果将作为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的校本教研项目,其成果直接用于该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英语专业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及推动该校的翻译教学改革多有裨益。本研究拟通过河北工业大学2012级英语专业学生(114人)在翻译教学、相关毕业设计中开展依托项目的教学活动,以求得教学效果、学生翻译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而此转变是在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它对提高教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锻炼;同时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素质是有利的。因此翻译教学中依托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可以为深入开展依托项目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三、实施策略和教学内容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技能,翻译教学应当注重与职业化特性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相符合。依托项目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些目的。教师应将真实的工作项目,工作环境引入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在项目中学习,熟悉翻译项目工作流程的每一环节,在实践中讲授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将课程内外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可囊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材料的选定。依托项目的翻译教学要求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作为翻译知识的载体,教材起着导向作用。除必要的文学翻译材料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外,还应更多地充实与实际翻译工作相关的实用文本材料,应包括科技,经贸,法律,外交,教育,人文,影视,艺术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这些材料更贴近翻译实际工作,学生在练习时也能更真实地体会翻译职业的工作过程,了解翻译市场特点,从而积累更多实际翻译经验。

(二)适当的职业行为指导。高校教学的一大缺点就是缺乏社会实践,有鉴于此,在运用依托项目的翻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能够了解职场译者行为和生活的内容。如每堂课内可安排5-10分钟左右由教师或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或借鉴他人经历讲授译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活,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协调与其他译者的合作关系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邀请职业译员来给学生举办相关讲座,以更加真实的案例同学生一起分享实际翻译工作经验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

依托项目模式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协作的形式,以完成真实或模拟商业翻译项目为目标,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承接的翻译任务。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项目启动

首先,在实施教学前,学生应了解翻译项目运作流程,包括与客户接洽,签订合同,分配任务,监控翻译质量,团队的协调,译文提交,译作质量反馈,报酬的发放和项目后期总结等环节。其次,教师须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带领学生在本地翻译市场寻求翻译项目,亦可根据学生水平引入模拟商业项目开展教学,自己则充当监控者,组织者,质量审核者等角色。

(二)译前准备

将学生分组,5-8个人为基本单位,组成一个翻译小组,确定一位组长,并为组里每个学生分配任务,如译员,校对,术语查找和建库,资料搜索等,并明确译文的格式与提交日期,要求学生统一术语和翻译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与译文相关信息,如平行文本,背景知识从而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等以扫清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

(三)项目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研读并讨论原文,在进行独立翻译的基础上,小组内统一翻译风格,进行译文的初步修改;同时,项目教学进行中,教师可通过各类通讯工具,如QQ,微信,MSN等即时通讯工具随时了解并指导监督项目的进度,特别是可通过与各个组长的沟通了解翻译进度,难点,译员的表现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改译文。在初步完成翻译项目后,要努力向客户征求对译文的反馈意见,组内讨论并再次修改译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引导方式监控教学,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可要求学生及时书写翻译日志,撰写翻译反思,记录下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项目翻译的评估

依托项目翻译教学的评估是衡量学生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教学手段和学习评价手段,形成性评价对于翻译教学相比终结性评价有着较大的优势,因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翻译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还通过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翻译进展情况,改进教学,为学生调节学习策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可采用教师,客户,学生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计分的方式量化处理。客户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包括译文的可接受性,术语的统一,翻译速度,工作态度等方面;教师评估可包括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译文的质量,工作态度以及通过学生翻译日志衡量其自我提高的轨迹;学生自我评估可包括自我翻译能力提高,翻译理念的变化程度,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速度的变化以及互相讨论的收获等。自我评估可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体验成功。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五、实施效果

从一学年的依托项目翻译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该模式从课程内外极大地拓展了翻译课堂,提高了教学的职业化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通过依托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自己的翻译过程进行全程负责,从了解客户要求,任务分配,到数次翻译,与客户沟通直至最终交付终稿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全部环节,从而培养翻译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翻译应用能力。它对提高学生适应真实市场的协作性、实践性和参与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托项目模式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征,即使教师能够成为监督者和指导者,又真正培养了学生对翻译的理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为今后的翻译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通过应用依托项目的教学模式,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它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同时,通过依托项目的翻译教学模式,运用实际翻译案例融入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翻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合作性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又从根本上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新型教学模式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和互,如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翻译以及同学间的翻译互评和学习表现的集体评议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都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合作互助的素质。其鲜明的实战性,翻译项目化运作方式。依托项目模式应用于翻译课堂教学,是从翻译实战中学习。通过学生接下翻译项目,成员任务分布,展开翻译,并进行校对、交稿、讨论、反馈,从实战中学习翻译,了解当前翻译行业对人才的岗位要求及其发展趋势,以使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相应专业的发展方向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篇10

1921年,董秋斯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之后,董秋斯先生担任燕大学生会主席之职,与同学一起成立燕大文学会并合编《燕大周刊》,积极向国内宣传文学革命。1926年,在经历了“二一八”爱国运动之后,董秋斯先生更为殷切地向往着光明社会。在同一年内董秋斯先生完成了大学学业,来到了广州并在此任教,并接触到了一些马列主义刊物,这里当时是全国革命的策源地。在同年12月初,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国民政府因此由广州北迁至武汉,遂即武汉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因此,与同学一起,董秋斯先生也随即奔赴武汉,加入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并在其第十一军的政治部中从事宣传工作。在1927年2月,董秋斯先生主编《血路》这一理论周刊,继续向中国民众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思想。然而这一情景没过多久,蒋介石、汪精卫就相继背叛了国民革命,董秋斯先生亲眼目睹这一全过程,深刻地认清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理。

在1928年,即便卧病在床,董秋斯先生但凡精神体力稍微好转,就开始一头扎进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中,并以高度热情阅读所能找到的苏联文学作品,尽力从中汲取营养,从中汲取力量。在读鲜明地刻画苏联结束内战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中一连串重要问题的《士敏土》一书过程中,董秋斯先生为其人物情节所深深感动。该书描绘了那些问题逐一得到解决的艰苦历程。于是,董秋斯先生决心将该书翻译介绍给中国民众。当然,鲁迅先生在精神和物质上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为本书作了《代序》和《图序》。从此,他便和翻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本书也是他所翻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123。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党中央宣传部的挚友张采真的大力举荐下,病中的董秋斯先生接办了《世界月刊》,这是我党的一个刊物。在该刊刊载了“田中奏折”一文之后,董秋斯先生便与史沫特莱及其国际反法西斯战友建立了革命情谊。在1931年,经史沫特莱的推荐以及中共地下党的批准,董秋斯先生与国际共运中隐秘战线的杰出人物、第二国际东方局领导佐尔格直接建立起联系,并积极参加该局的工作。

二、董秋斯毕生取得的翻译成就

尽管中国翻译实践历史源远流长,但中国翻译理论的体系性却显得相对薄弱,往往只是个别翻译者对自我实践的总结,常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早在1950年,董秋斯先生就在其《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中强调,反观中国,翻译史虽有几千年,翻译者也以千计,但专门研究翻译的人却奇缺,翻译多为片断的经验之谈与供临时参考的条例。尽管这些宝贵的经验有很大功效,但是终究不能自成体系,不是广泛调查研究之大成。由此可见中国翻译理论问题之所在。在1934年,董秋斯先生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其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右肺完全被压缩,被迫截去八根肋骨。自此之后,在上海生活的11年中,除下治病与开展地下工作之外,董秋斯先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翻译引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事业上来了,开始不分昼夜地为中国民众奉献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一过程中,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翻译是费时最多的,要保持原著的语言风貌,130多万字的巨大翻译工程是从1938年就开始翻译的,1949年该书的上半部得以出版,再到1958年最终完成。这是一项多么需要坚韧的毅力与扎实翻译功底的工程。后来,茅盾先生也指出,与旧译本相比,董秋斯的英文转译本更好。董秋斯先生还翻译了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索溪》,向中国人民译介了该书中描绘的上世纪30年代在索溪原始森林的苏联人民如何与大自然作斗争并最终建起一座大型造纸厂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