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联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08:21:16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1

1、社团招新

(1)外联部要积极配合迎新工作,并各尽所能帮助新生更好更快的解决刚入学所遇到的问题,并向他们介绍本社团的工作,为社团迎新做好准备

(2)积极配合社团招新工作,招新本部人员要认真把关,挑选出认真,活力,有优秀沟通和交流能力的社干,为更好的服务本部做准备。

2、联谊

(1)招新结束后,首先走访其他友好社团的外联部,增强社团间的联系,初步打算建立各社团外联部的一个交流平台,方便行内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请教,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各社团中外联经验丰富的干部向新成员传授经验知识,同时创造机会给成员进行锻炼的机会(由经验丰富的干部带领新干事出去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本地厂商情况,与企业建立联系)。提高彼此的工作技巧,引导各成员,激发其工作热情。

(2)与瑶湖其他高校共同举办一次活动,如协商一致,可举办“爱——城市”为主题的环境保护相关的垃圾处理设计,为保洁阿姨和大叔省一份力,让他们的工作不那么艰难。

(3)对外的联谊,还有和企业间的联谊即拉赞助。由协会内经验丰富的人带着社干拉一次赞助,同时传授他们拉赞助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后可进行社干间的小比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和交际能力。

3、自身建设

(1)每月召开部门例会,总结经验,改善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奖惩分明。并明确近期工作任务,时间安排,分工到人,责任明确

(2)营造部门和谐融洽的氛围,活泼但不松懈,例会和活动都要签到,严明纪律。

(3)每次活动之前召开统筹会议,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参加活动的部门成员要上交活动工作经验总结分析或口头总结。

(4)开展策划书、拉赞助、商务礼仪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以提高社干的知识宽度,同时使他们更加了解本部门的工作。

学生会外联部新学期工作计划书【二】

外联部将继续以往的工作,将以前的工作一如既往的做下去,并且结合学校团委及学院团委的要求开展新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部建设与外部联合两个大方面的内容。内部建设主要包括个人员职责分配、个人能力培养、工作技能考核、内部量化管理等;外部联合包括小型讲座、外场宣传、赞助、公关关系拓展。具体如下:

一、内部建设

1、人员职责分配:上学期主要让部员们了解外联工作流程并简单负责了一些相关人物,这学期准备让每位部员自己全权负责某一方面,例如办小型讲座,让部员接手从拉讲座、谈讲座、借教室到讲座举办的全过程。我们把9位部员分成了三个组,每组三人,暂且命名为考研组、司考组与留学及其他组。既能锻炼个人能力,又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2、个人能力培养:主要是让外联部所有人员的业务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主要通过个人公关、培训座谈会、举办活动等方式,并且以个人总结等文字方式,将经验落实到笔落实到实践。

3、工作技能考核:外联三位部长分别负责一个组三位部员,给每位部员在办讲座与其他活动时的表现给予评定或者打分,有优异表现予以加分,作为奖励与换届的一个标准。

4、内部量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对于例会迟到进行扣分,参加外联所举办讲座加分,拉到讲座赞助加分并安10%左右拿奖励等方式,督促所有人员积极工作,共振部门风采。

二、外部联合

1、小型讲座:一般小型讲座都为考研、留学和极具文法特色的司法考试讲座,办这些讲座不仅可以为准备考研、出国留学和参加司法考试同学解答疑惑、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以为学院的活动筹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缓解学院资金压力,让同学们办活动不受物质条件所限制。

2、外场宣传:现在学校对外场宣传的管理比较严格,不允许商业色彩太浓的外场,我们可以多半一些以体验为主的宣传外场,即没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又可以提高知名度。

3、赞助:这学期咱们文法有一个超级精品的活动——戏剧节,精彩绝伦的戏剧节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学院对于戏剧节给予很大的支持,外联也有拉到强有力的赞助,这是我们下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2

200*年10月16日

二、活动地点

文科楼320教室

三、活动主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四、前期筹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材料组(李文婷)

1、油印《天水师范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财务、赞助管理办法》45份;

油印《天水师范学院学生社团刊物管理办法》15份;

2、起草打印主持词,03——05年社团工作总结和05年——06学年工作计划;起草04——05学年度学生社团先进个人评奖说明;

3、打印专业学术类学生社团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和王定玺在大学生论坛上的发言稿。

(二)联络组(杨乐宁)

1、收注册表、制活动统计表、学生社团负责人通讯录;

2、统计社团党员、团员人数;

3、统计社团成立时间和章程简介(宗旨)、(或收先前的许可证复印件)为更换社团许可证做准备;

4、通知与会时间和获奖人;

5、联系社团活动团支部建设汇报单位(时事学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总结单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三)会务组(朱涛)

1、收集获奖人名单、打印证书;

2、准备会场教室,桌布(与秘书处联系)、花盆、座签、笔纸;

3、打印更换许可证;

4、联系广播站和电视台、照相人员;

五、活动实施

(一)会务组

1、布置场地(黑板);预计与会人数;

2、作会议记录和照相;

(二)联络组

1、活动前负责人签到;

2、引导与会人员按预定安排就座;

(三)材料组

1、发放各类资料(专业学术类社团工作经验交流总结和王定玺发言稿以及刊物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理办法)

2、发放纸笔;

3、摆放证书;

(四)主持工作

1、支持人宣布会议开始;

2、陈小娟代表社团管理部作03——05年工作总结和05——06学年工作计划;

3、学生社团05——07年工作规划;

4、宣读表彰04——05学年度学生社团先进个人的决定;

5、颁奖;

7、更换社团许可证;

8、为新成立社团口才与演讲协会颁发成立许可证书;

9、社团负责人工作建议;

10(休会10分钟);

11、负责人进行工作经验交流

1).学习《天水师范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

2).社团活动团支部建设汇报(时事学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总结(青年志愿者协会);

六、活动总结

1、全体新成员写工作总结、宣传组写团讯;

2、与社团负责人合影留念;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3

工作总结

,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成都市社科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不断整合社科资源,逐步构建大社科格局,切实加强对全市社科团体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大力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我市“争当灾后重建的样板和试验区的示范”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服务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

年初,按照市委提出的落实“四个优先”、实现“四个突破”要求,社科联确定了年度社科课题研究计划,围绕全市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组织开展集体攻关。组织市委党校、市委政研室、统筹局、重建办、农发局、旅游局、教育局、卫生局、统计局、文广新局以及灌口镇、幸福镇等乡镇和部门,紧紧围绕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全市重点工作,积极开展社科课题申报,集中集体智慧深入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目前,各相关部门社科课题已全部结题,并分别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5月份,会同市委宣传部开展了灾后重建群众精神家园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了《__市重建精神家园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文章刊发在《四川日报》上。6月初,牵头组织市统筹局有关人员,对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查问卷》,被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并成功结题。9月份,按照成都市社科联的要求,组织我市相关部门历时3个月,完成了2万余字的《__市发展报告()》的调研撰写工作。该《报告》作为成都市社科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认真总结了我市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市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时期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新举措和新办法,研究并谋划了我市今后的改革发展思路。目前,《__市发展报告》已上报成都市社科联,并将作为《成都发展报告()》的分报告于明年1月正式出版。

二、以“百千万”科普宣传和“金沙讲坛”为载体,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3月份,按照省社科联、成都市社科联的要求,会同市科技局在青城山镇、中兴镇、崇义镇、灌口镇等乡镇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和受灾群众板房安置点,宣传科学知识,为群众解疑释惑,受到了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活动累计散发科普资料和宣传挂图20余种3万余份,受教群众达3万余人。5月份,配合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国务院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专题研讨会。7月份,按照成都市社科联的统一要求,开设了“金沙讲坛”__分讲坛科普活动。7月12日,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举办了“灾后重建论坛”;7月30日,会同市文明办在幸福家园板房安置点举办了《板房社区文明礼仪》专题讲座,安置点200多名群众听取了讲座;8月3日,会同市妇联在城北馨居板房安置点举办了《板房社区居民的养生保健》专题讲座;10月9日,会同市委党校邀请四川省心理学会副会长张渝作了《灾后公务员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市级机关和各乡镇公务员代表200多人听取了讲座;11月19日,会同市委宣传部邀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 院长杜受酤祜教授在市委党校作了《全球变暖与成都低碳崛起》的专题报告,全市机关、学校的200多名党员干部听取了讲座;11月20日,依托市委党校邀请了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作《主流电影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全市300余名基层青年干部、上海援建代表和驻高校学生听取了讲座。12月22日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主题为“走近英雄、走向崇高”的《红色文化校园主题巡展》,弘扬革命精神,宣传红色文化。

三、以构建大社科格局为抓手,加强各社科团体的管理

今年以来,市社科联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对全市社科团体的管理和服务。一方面按照《__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的规定,加强了对我市现有的26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工作指导,认真做好新成立社科团体的申报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社科管理档案,规范了社科团体的换届选举工作,并会同市民政局积极做好社科团体的年检工作。9月份会同市民政局审批成立了__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同时,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着手建立了全市社科人才数据库,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__市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报告》。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社科团体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了对社科团体骨干的培训,努力提高社科团体管理和建设的工作能力,积极支持社科团体开展学术活动,充分发挥了各社科团体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协助、支持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写《寻找中国红》长篇红色专著,近日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全年共接待了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社科专家,并陪同走访调研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升了我市社科联在省、成都市社科系统的影响力。

四、以灾后城镇住房重建为重点,积极参与社区住房重建工作

()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工作总体安排,社科联抽调专人参与了宣传部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包街区工作组工作,协助蒲阳镇上阳社区开展灾后住房重建工作。自今年3月工作组成立以来,围绕上阳社区灾后住房重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上阳社区灾后住房重建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受到了市重办的通报表彰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为使社区群众能尽快签定灾毁房屋置换协议,工作组多次以宣传部的名义至函市房管局、国土局、信息办等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为社区群众尽快办理各种手续提供方便。工作组成员多次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到有关部门查询信息,沟通情况,协助社区居民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等相关手续。6月初,工作组以市委办名义印发了《中共__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宣传工作的通知》(都委办110号),要求《__》编辑部、市广播电视台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开展灾后住房重建宣传工作,为全市灾后重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科联20__年工作要点

20__年,是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的关键之年。社科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繁荣发展__市社会科学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为把我市建成灾后重建的样板和试验区的示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开展应用性对策研究

全面整合全市社科资源,充分调动社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理论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一)开展“城乡统筹、科学重建”社科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我市试验区建设、灾后重建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邀请省内外专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确定十五项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调研、集体攻关,力争出一批优秀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冲刺成都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编辑出版《城乡统筹、科学重建--__市20__年社科课题优秀成果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省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及红色后代和__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一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及红色藏品大联展。

(三)评选__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引导、激励我市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用优秀的社科成果为我市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市社科联将于年底开展__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

二、加强管理,服务基层,充分发挥社科团体的主体作用

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全市社科团体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各社科团体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社科团体的规范管理工作。按照《__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的规定,加强对我市26个学会、协 会、研究会的工作指导,认真做好新成立社科团体的申报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社科人才信息库,规范社科团体的换届选举工作,会同市民政局做好社科团体的年检工作,积极支持社科团体开展学术活动,加大对社科团体工作经费的支持,着力改变部分社科团体管理工作软弱涣散的局面,积极组织参加成都市第九次先进学会和先进学会工作者评选活动。

(二)做好社科团体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强对社科团体骨干的培训,努力提高社科团体骨干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社科团体管理和建设的工作能力,举办全市社科团体骨干培训班,组织社科团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外出学习考察。

三、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大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

抓好社科知识普及既是社科联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__年,市社科联重点在整合力量、扩大影响、增强实效上下功夫。

(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好三月的全省科技活动月和五月的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继续开展好“金沙讲坛”__分讲坛社科知识普及宣传活动,邀请省、成都市知名专家来我市作报告;配合省、成都市社科联继续开展社科知识普及的“百、千、万”工程活动,科学规划、精心制作社科知识普及宣传栏,编制社科宣传资料,免费送科普书籍、宣传资料到乡镇、社区、企业、学校,主动融入“城乡统筹和灾后重建”工作主线;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巡展》,送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配合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五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社会科学走进新农村”科普活动。

(二)编辑出版社科读物。深入挖掘__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广泛收集整理__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献资料,配合省、成都市和__市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__市党史第二卷》(1949--1979)。编辑出版《红军歌谣200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军精神,宣传红色文化。

四、抓好社科联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科联

抓好社科联自身建设,是开创社科工作新局面的前提和保障。市社科联将大力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加强社科队伍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社科联和社科界。

(一)认真组织召开“两个会议”。召开__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认真组织召开社科工作会,总结、安排部署社科联一年工作。

(二)加强和谐社科联机关建设。进一步健全社科组织机构,严格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社科团体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努力把社科联建设成为真正的“社科之家”。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4

2017年高中外联部工作计划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外联部的工作应该是长期性,持续性的。在平时就密切注意一些与同学们相关的厂商,发掘潜在的赞助商。洞察潜在赞助商的合作意向,及时收集信息。开展在同学中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利益所在和共同需要,并以两者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与同学及赞助商进行双向沟通。

2.在十月至十二月份之中,外联部可以牵头搞一些活动,如组织联系参观一些厂家,举办学生会阶段性成果展等,并拉动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协作,并争取厂商的支持与赞助。

3.在本学期中主动联系一些符合学生消费的商品经营商,,挂横幅,打宣传等形式等等。

4.为本学期医学系达人秀活动及十佳歌手大赛争取更多赞助。

5. 在对外活动中引进工作组概念,使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大家不分彼此,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活动的代表性和轰动性,加深活动品牌效应的概念。以学院组织的活动为主,部内组织的活动为辅,使活动成系列、成规模,更有气势的开展下去。其次,在宣传上,我们力求迅速,集合网上、海报、宣传板等多元化、立体化的宣传方式。

二、关于部内的自身建设

1. 优化,完善人员内部机制,招生认真把好入部关口,保证新招收的干事能够有能力有责任心把部内工作做好。

2. 部门分为策划组和外联组,分工细致,各行其事。

3. 外联组平时应有一定厂商资料,以备不时之需;策划组平时手中应有多种成型的策划方案,可作不同活动和厂商合作方案使用。

4. 部门干部层定期召开小型会议,明确分工。

5. 确认每学期大小工作时间安排,分工合作,责任到人。

6. 集中力量搞好每学期活动的重头戏。

7. 定期召开部门例会,总结经验,改善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奖罚分明,并 明确近期工作任务。

8. 营造部门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活泼但不松懈;例会和活动都要进行签到,严明纪律。

9. 培养部门成员工作能力,发现人才,提拔人才,设立重点培养对象,给予机会,重点培养。

10. 每次活动之前召开统筹会议,结束之后召开总结会议,参加活动的部门成员要上交活动的工作经验总结分析或口头总结。

11. 跟学生会其他部门搞好关系,以求外联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总结

外联部是学生会与外部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会树立对外形象的窗口,是与各高校联系的纽带。

如果说,学生会是全校学生的代表,那么,学生会外联部就是全校学生和学生会走进和走出,进行对外联系的中流砥柱。

学生会将从这里走出去,与各高校、企业以及社会进行多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也将从这里走进来,融入工人的生活,参与各项活动,亲身体验生活的精彩。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5

在这校社联换届之际,为什么我要再一次的选择这个组织,因为我深爱着它,为什么我要继续在为社联明日的辉煌在奋斗一年,因为我的感情寄宿在里面了。据我的感觉社联的发展这正是由一种感情的凝聚力所推动的,这种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实话讲,社联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也正是有感情在里面,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一家人的感情在里面慢慢升华。,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让我的工作充满了激情。

再者,这也是给我们锻炼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这里教会了我做一个合格的领导应该具有的素质。也许我在众多的竞选者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认为我是最自信的。因此我在这里陈鄙陋之言见笑于方家了。

如果我当选网络部部长我会这样做:

1.坚持团结合作的理念,将团结二字放在首位。首先从本部人员的团结做起,正确处理好与副部长和部员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团结和睦的氛围中工作。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定会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将会紧密的团结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如社联举办的活动及图片资料,网络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得到,这需要各部门配合将资料给网络部,以便网络部及时更新在网页上。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宣传部和秘书部做好海报宣传工作以及资料的汇总工作。

2.对于部门的建设方面,我认为应从部员抓起。毕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组织的发展靠的还是这些新鲜的血液,因此部员的培养就相当重要,我会定期组织部员们学习,将自己所学会的和已经掌握的所有软件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尽快的投入到社联的工作来,化劳动力为生产力,以便更好的推进社联工作的开展。

3.在网络宣传方面:对于学校的网页宣传。我上任后我会首先更新网站,接着就是升级网站,由于社联的网站版本过于陈旧,致使样式单一,从而导致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我会更改其版面风格使其更适合学生适合社联。除此之外,我还会从新建立一个崭新的网络宣传平台,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平台,可以用网络日志和百度空间等一些形式来表现,它不在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里面包括对社联、社团的介绍宣传;社联、社团的活动内容的及时;社联、社团的规章制度;个人小角落;论坛以及商家合作等等内容。尤其以论坛为主加强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广泛的听取学生们的心声,以便更好的改正社联工作中的不足,让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并让这些人员感觉到我是校社联举办活动中的一份子,我为这些活动出过一份力,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社联的活动中来,更好的了解了社联认识了社联,从而进一步的树立并确立社联在同学们中的良好形象。

4.对于资料的整理与汇编:我将申请并建立一个网络资源库,将社联的一些常用资料以及活动之后的资料,按一定的分类汇总进去,并保证其时效性,这样就可以避免要用资料却找不到人要的现象,是资料能够随时随地的传到使用者的手中,从而使社联工作能更好的更顺利的开展。此外,我会不定期做出感人或者趣味性的视频,不定期播放,以用来弘扬社联人员奋斗的精神以及宣传感人事迹从而增强社联活动多彩性。

5.对于社团的工作:我认为对于社团的活动,我们网络部应该配合督导部对社团的活动进行活动的影像监督,对那些不举办活动的报督导进行撤销。在社团开展活动时网络部应该参与其中并对其相应的网络部的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收集照片和文字等材料以便网站的及时更新以保证活动的时效性。也可以让社联的网站丰富精彩起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社团了解社联。亦可以树立社联在社团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毕竟社联的工作宗旨是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为同学服务。

6.如果我当选之后,我会总结以往工作中失败与教训,让以后社联网络部的工作中不要再犯同样错误。一年的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会将这些经验与教训传接与下届,借助前车之鉴,以防后车覆让社联、社团少走弯路。使校社联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 键 词:五四宪法,本土化,国际化

引言:“我们的宪法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但也带有国际性,是民族现象,也是国际现象的一种。”——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尽管她颁布于五十年前并早已失去了法律效力,但五四宪法的精神永存。五四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基本内容和结构基本上为以后的中国宪法所继承。可以这么说,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奠基石。不仅如此,从立法的角度说,五四宪法的制定体现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本国经验和国际经验的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这一制宪模式也对我国后来的制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宪法是泊来的法律文化。自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之战后,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蒂的时候,始终都把制定宪法、实施宪政放在突出的地位。戊戌变法,康梁倡导 “变法维新”的“变法”首先就是“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先生在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于1912年3月制定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希望用宪法巩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建立他心目中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后围绕着这部临时约法,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展开反复较量,甚至进行了“护法战争”。尽管这部约法甚至没有真正实施过一天,但它在中国起到了宪政启蒙的作用,使得宪法的敌人也不得不打起宪法的旗号。于是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就有各种各样的伪宪,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曹锟的《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蒋介石的《训政时期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等。刘少奇同志说,从清朝、北洋军阀一直到蒋介石国民党所制造的都是伪宪。[①]所有这些真的、假的宪法性文件从立法体例到具体内容基本上都来自西方。[②]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出过宪法旗号,1934年1月中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尽管这部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是第一部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宪法文件,充分体现了人民性、革命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萌芽,但它只是一个大纲性的文件,且连基本用语都来自苏联,泊来的痕迹也很明显。真正从内容到立法技术都值得称道的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五四宪法,尽管它参考了苏联的1936年宪法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但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自己的经验,较好地体现了本土化。从某种意义来说,五四宪法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典范。

一、国际化——借鉴苏联三六宪法其它国家宪法的经验

五四宪法充分借鉴了苏联三六宪法和其它国家宪法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③]在起草五四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于1954年1月15日给刘少奇和中央其他同志写信,要求:“各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从现在起即抽暇阅看下列各主要参考文件:(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有单行本);(二)1918年苏俄宪法(见政府办公厅编宪法及选举法资料汇编一);(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见人民出版社《人民民主国家宪法汇编》,该书所辑各国宪法大同小异,罗、波取其较新、德、捷取其较详并有特异之点,其余有时间亦可多看)”。[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十分注重对苏联1936年宪法的学习和研究。在笔者找到的1953年由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的《苏联宪法教程》书后所附的1936年苏联宪法(根本法)中,就明确写明“据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校译本,新华书店1949年11月版”。这表明,至迟在1949年11月,已经有经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校译的权威的1936年苏联宪法的中译本公开出版发行,供学习和参考。比较五四宪法和苏联三六宪法,我们可以发现苏联三六宪法对五四宪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1954年宪法的结构,就接近于苏联 1936年宪法的结构,关于总纲、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章的某些条文,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有关规定。”[⑤]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初探苏联三六宪法对五四宪法的影响。

(一)五四宪法社会主义方向

五四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虽未马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五四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当时处于过渡时期,过渡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是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⑥]1954年6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我国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对此也有清楚的表述“人民民主国家是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也具有同样的特色,也都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们的宪法草案的全部内容表明,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过渡时期的宪法,是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我们的宪法草案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类型的特色,它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是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⑦]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的。”[⑧]因此在五四宪法中到处都有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容。如在五四宪法序言中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必要的条件。”[⑨]在第一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在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出路是什么,是资本主义呢,还是社会主义?对于这一个问题,五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已经作了生动的解答。五年以来的生活充分证明,由目前复杂的经济结构的社会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社会,即由目前的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应当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⑩]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论

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11]他明确提出要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12]

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在宪法中体现这一必然并不是一回事。在当时,不仅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苏联三六宪法的相关规定也为我们制定五四宪法提供了借鉴。加列瓦在论述苏联三六宪法的特点时指出:“斯大林宪法(指苏联三六宪法——作者注)则巩固对我国国内资本主义一切支柱及原则的消灭,巩固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胜利。”“斯大林宪法则巩固对我国国内的剥削阶级的铲除,巩固友好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存在,并巩固工人阶级的专政”。[13]苏联三六宪法第一条规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五四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虽不是照抄照搬,也未明确将“社会主义”字样写入宪法,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人民共和国”的前景只能是“社会主义”;且“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其领导阶级、联盟阶级与社会主义的苏联三六宪法表述的“工农”几乎完全一致,故借鉴成分明显。又如苏联三六宪法第五条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第七条规定:“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五四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规定:“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七条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五四宪法的规定虽充分考虑了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我们能清楚地看出苏联三六宪法的影响。

(二) 五四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规定

五四宪法在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立上与《共同纲领》的规定明显不同,这既与《共同纲领》的临时性有关,也与苏联三六宪法的影响有关。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谈到我国的政治制度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能够成为我国适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能够便利人民群众经常经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刘少奇说,之所以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我国人民革命根据地政治建设的长期经验,并参照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14]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作过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没有合适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这种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15]实际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只是由于当时革命经验的不足,才连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俄文称谓也一起照搬了过来。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新中国既是新生事物又不是新生事物。正如1954年7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国家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一文所指出的那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并不是陌生的,它代表着我国长久的革命传统。当革命还只在局部地区取得胜利的时候,就曾经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建立了革命的国家机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四年多来,又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地方各级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我国人民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6]所以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不仅天经地义,而且水到渠成。

在制定五四宪法时,苏联三六宪法有关国家制度的规定和设定这种国家制度的思想仍然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的唯一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它中央机关、选举或决定国家其它中央机关的领导人;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这些规定,都有苏联三六宪法的影子,我们都可以从苏联三六宪法中找到相关的对应条款。如苏联三六宪法第30条规定:“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第32条规定:“苏联的立法权只能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第36条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每届任期四年”。第65条规定:“苏联部长会议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闭会期间,对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负责并报告工作。”第102条规定:“苏联最高法院、加盟共和国最高法院和自治省法院、州法院、依照苏联最高苏维埃决议设立的苏联专门法院、人民法院,行使苏联审判权”。第113条规定“苏联总检察长对于所有的部和这些部所属的机关以及每一个公职人员和苏联公民是否严格遵守法律,行使最高检察权”。

斯大林及苏联法学家有关于苏维埃国家制度的思想对我们制定五四宪法产生的影响,是我国五四宪法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理论因素。如前文所述,毛泽东同志于1954 年1月15日给刘少奇和中央其他同志的信中不仅要求各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1936年苏联宪法,还要求大家学习斯大林报告(指斯大林936年 11月25日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作者注)。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斯大林坚持维护最高苏维埃的最高权力地位。他说:“必须铲除不由某一个机关而由许多机关立法的情形了。这种情况同法律的稳定性的原则相抵触。而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法律的稳定性。立法权在苏联只应当由最高苏维埃一个机关来行使。”“在苏联不应当有和最高苏维埃同等地由全国人民选举而能同最高苏维埃对立的总统个人”。[17]加列瓦在解释苏联三六宪法的相关规定时说:“苏联最高政权机关,是国民直接选举的最高苏维埃,任期四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是整个苏联国民意志的表现者。我们国内没有那种位置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以上

的国家机关或者按照职权与它平等的机关。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所享有的一切职权,由苏联最高苏维埃或它所组成的、并且在一切活动上均向它报告的各机关来行使”。[18]就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斯大林及苏联法学家有关最高苏维埃的最高性的论述是科学的,道出了“人民主权”学说的真谛,是符合基本法理的;有关“立法权在苏联只应当由最高苏维埃一个机关来行使”的观点,对我国混乱的多头立法的实际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三) 五四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五四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在理论和制度两方面深受苏联的影响。斯大林在论述苏联三六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时指出,苏联三六宪法不象资产阶级宪法那样,虽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有很多的附带条件和限制,将权利实际化为乌有。“苏联新宪法草案的特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这类附带条件和限制。它根本不分什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认为所有的公民都是积极的。它不承认男性和女性,‘定居者’和‘暂居者’、有产者和无产者、受过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有权利上的差别,认为所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新宪法草案的特点,就在于它不限于规定公民的形式权利,而把重点放在保障这些权利的问题上,放在实现这些权利的设施的问题上。”[19]斯大林强调要用立法手续保障权利平等、保证劳动权,保证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加列瓦认为,“所谓苏联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其内容来看,乃是这样最重要而种类繁多的权利,即这种权利整个行使时,能让公民积极参加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生活。苏维埃公民的这种权利,就是:劳动权;休息权;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物质保证权;受教育权;不分性别、种族及民族的平等权;信仰、言论出版的自由;集会及结社、游行及示威的自由;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权;身体不可侵犯;住宅不可侵犯;通信秘密。所有这一切权利,均经苏联宪法和盟员共和国及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宪法给苏联公民规定了,并由这些宪法加以全面的保证。”[20]在规定基本权利的同时规定基本义务,并从理论上要求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一致。这一理念,一直影响到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和我国法学的基本理论。加列瓦认为:“苏联公民当然不仅有权利,而且还有义务。苏联宪法就在载明公民基本权利的那一章内指明了苏维埃全体公民的基本义务。因此,也强调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不可分关系。在苏联不可能有仅负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也不可能有仅享权利而不负任何义务的公民。苏维埃全体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而对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整个社会的同等基本义务也有全体公民来负担。”[21]在制定五四宪法时我们实际上接受了苏联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论。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在我们国家,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一致的。任何人不会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任何人也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22]在1954年7月6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也表达了和斯大林及苏联法学家同样的看法。社论指出:“我国的人民真正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何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或口头控诉的权利,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等等。”“我们宪法草案所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民主权利,都是全体人民能够享受的,不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有剥削阶级才能实际享受他们所谓的民主权利。这里表现出我国公民权利的真正平等性、普遍性和真实性”。[23]

正是由于理论上的接受,所以五四宪法和苏联三六宪法在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上有许多类似之处,只是五四宪法比苏联三六宪法的条文要简洁合理许多。

(四) 五四宪法的结构

正如吴家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苏联三六宪法在条文结构上对我国五四宪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宪法的内容相比,宪法的条文组合属宪法的结构,宪法典属宪法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说,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结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它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和形式特征。尽管具有形式特征,但并不要求必须把它归于形式,因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即结构组合上有所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会可能不一样;形式是事物存在的表现方式,形式指的就是事物存在的形状样式。它不是事物内容和表现方式,而是事物存在的表现方式,即包括内容、结构在内的事物实体的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结构是事物存在的中介。内容是丰富的,结构是复杂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决定形式,结构也决定形式,并且更为重要。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内容,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形式,特别是最佳结构和最佳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结构也反作用于内容,并且更为重要。我们要依据事物的形式,来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特别是最佳的内容和最佳结构。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内容决定形式,是内容通过结构来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是形式通过结构去反作用内容。[24]

从形式上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应采用法典的形式似乎不是问题,因为自从美国人1787年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之后,制定宪法的国家都采取法典化的形式。而宪法的结构则五花八门,制定五四宪法时在条文结构上也是参照苏联三六宪法和其它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宪法的篇章结构上,五四宪法采用苏联三六宪法的篇章结构,在章下分条,条下不分节。我国现行宪法仍采用这样的篇章结构。苏联三六宪法为13章146条,我国五四宪法为4章106条。

第二,相关内容排列次序相近。苏联三六宪法将最基本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及相关原则列为第一章,称为“社会结构”;我国五四宪法也将相关内容放在第一章,称为“总纲”。

第三,苏联三六宪法将有关国家机构的内容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前,这既反映了某种国家主义倾向,也反映历经艰难困苦建立和巩固的苏维埃国家和人民珍视自己的国家;我国的五四宪法和随后的七五、七八宪法均照此次序,1982年在制定现行宪法时才将两者颠倒。

第四,将国旗、国徽、首都写入宪法,作为最后一章。国旗、国徽、首都均属国家标志。各国宪法在国家标志的入宪问题上五花八门,有的完全不写,有的全部都写,有的只写一到两项。但象苏联宪法那样只写国徽、国旗、首都的并不多见。[25]我国五四宪法在第四章写入了完全一致的内容,只是将国旗放在国徽的前面,成为“国旗、国徽、首都”,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国歌”写入宪法,使的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标志完整、合理。

综合以上,苏联三六宪法从内容、结构诸多方面对我国的五四宪法产生影响,但与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不一样,五四宪法不是苏联三六宪法的翻版。五十年以后看五四宪法,尽管能发现不少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四宪法是中国人制定的中国宪法。

二、本土化——中国革命和宪政经验的历史总结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举世瞩目,新中国的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宪法的起草工作。他认为五四宪法是一部好的宪法,“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26]这里的原则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原则。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就

是苏联三六宪法描绘的“社会主义”。灵活性是相对于原则性而言的,这里的灵活就是考虑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实际,也就是五四宪法的本土化。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制定宪法是以事实作根据的。我们所根据的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我国人民已经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取得彻底胜利的事实,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的事实,就是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的强有力的领导地位、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在一步一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事实。”“我们提出的宪法草案,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当然,我们的宪法草案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27]

(一)五四宪法有关国家性质的规定

五四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与苏联三六宪法表述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这反映两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正如加列瓦所指出的那样,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对于建立新国家精诚努力的总结”;1924年的苏联宪法是建立苏联的宪法;1936年的苏联宪法“是胜利的社会主义宪法”。[28]而我国社会还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要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五四宪法在序言中界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贯彻第四条规定的方针,五四宪法在总纲的其他一些条文中又作了许多规定。用刘少奇的话说就是“这些规定既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总目标,也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步骤。”[29]从后来的实践看,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过渡时期的任务并未完成。从这一意义上说,1978年以后国家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仍然是在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只是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又有了全新的内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正确的。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总的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五四宪法的相关规定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应充分肯定。但现在看来,过急、过激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为地提高了生产关系,使之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破坏。在有些方面,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打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旗号搞封建的极端平均主义。

第二,反映两国的阶级结构不同,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级的组成情况不同。在苏联,不仅从阶级上,而且从肉体上消灭资本家、富农等剥削阶级。在1936年宪法制定的时候,苏联社会只有工农阶级。苏联三六宪法第9条虽承认“小规模的私有经济”,但仅限于农民,而且“以自力经营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30]这实际上就是个体农民。而我国社会在当时则明显不同于苏联社会。在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人民”的范围广泛,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还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劳动人民中,除工人农民外,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和乡村的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他们是依靠劳动过活的,或者主要是通过劳动过活的。……团结这些劳动人民,是属于工农联盟的范畴之内的。”[31]五四宪法在序言中指出:“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表明,在过渡时期,工人阶级领导的包括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仍然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而又较工农联盟更为广泛的联盟,即劳动人民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之间的一种联盟”。“我国在过渡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就不但有斗争,还曾经有过并且现在还存在着联盟关系。……在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32]

五四宪法能在当时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上明确“人民民主国家”,这反映了制宪者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理论勇气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深刻把握。

(二)五四宪法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

一般地说,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制形式;二是分配方式;三是经济体制。在这三方面,五四宪法都作出了与苏联三六宪法不同的规定。在所有制形式上,三六宪法规定苏联只有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所有制形式;在分配方式上,三六宪法规定在苏联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经济体制上,三六宪法规定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五四宪法根据我国处于过渡时期的现实,在强调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的同时,承认我国四种所有制并存: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同时提出要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在分配方式上,五四宪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肯定了四种所有制并存,实际上也就确认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在经济体制上,五四宪法提出“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五四宪法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

(三)五四宪法关于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式的规定

五四宪法在政权组织形式方面的规定与三六宪法相关规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而苏联三六宪法则在第33条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苏维埃和民族苏维埃两院组成”。斯大林在论述苏联为什么要采取两院制时说:“如果苏联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那么一院制会比两院制好。但苏联不是单民族的国家。大家知道,苏联是多民族的国家。我们有一个不分民族而代表苏联一切劳动者共同利益的最高机关,这就是联盟院。可是,苏联各民族除了共同利益以外,还有与民族特点有关的各自特有的特别利益。可以忽视这些特别利益吗?不可以。是不是需要一个正式反映这些特别利益的专门最高机关呢?绝对需要。无疑,没有这样一个机关,就无法管理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样的机关就是第二院,即苏联民族院。”[33]我国也是多民族国家,我国为什么不实行两院制?从历史文化传统来说,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一直就生活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人”是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而苏联的历史到1936年宪法制定时才十几年;从法理上说:“一般认为两院制是历史的产物,是两种势力集团分享立法权的表现。法国资产阶级比较彻底,1791年宪法实行一院制。近年来西方国家的趋势是从两院制蜕变为一院制,1979年瑞典王国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即是一例。那么,这种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根据何在呢?一些国家采两院制,除了特殊利益占优势外,从理论上说,两院制并无任何科学根据。正如斐那(Benham)所说,

假定两院的意见相同,那么第二院是多余的累赘;假定两院的意见不同,那么第二院是渊藪。……鉴于以上种种考虑,除联邦制国家外,各国议会就有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趋势,一些小国和新独立的国家大多采一院制。”[34]

二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称国务院,而不是苏联三六宪法所称的“部长会议”。中国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起,就将中央政府称作国务院,所以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称国务院便于老百姓接受。

在国家结构形式上,苏联三六宪法规定苏联采取联邦制,我国五四宪法规定国家采取单一制,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上,我们辅之以民族区域自治。苏联三六宪法和我国五四宪法的相关规定,为两国后来的宪法所承继,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情况看,多民族国家采取联邦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选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家,苏联的解体和南斯拉夫内战均说明了这一点。而我国采取的单一制辅之以民族区域自治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是成功的;单一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起的作用也是积极的。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原因[35]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在充分参考苏联三六宪法和各其它人民民主宪法的基础上,反映了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制宪经验和革命经验,实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究其原因,最主要有二:

(一)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宪法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将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移植到我国,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过程。法律移植是法律文明交往与传播形式中的一种特殊情形。据说,法律移植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现象,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前后一些古老的法典中就似乎存在了。法律移植的过程是主动的过程,是主权国家的自觉行为。无论法律移植的远古形式如何以及它后来是怎样发展演变的,这一特殊的法律文明交流与传播形式的本质性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动地、有选择地自愿采纳和接受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的过程。很显然,法律移值同主体一定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表明,一定社会的主体根据对本国或本地区社会生活条件及其需要的认识,主动自觉地选择外域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或某些制度,直接或间接地移入本国相应的法律的创设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本国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36]五四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对苏联三六宪法和各其它人民民主宪法的学习与借鉴,就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对外国宪法的移植不是起自五四宪法。1840年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包括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宪政和法律。但如前文所述,旧中国在这方面是完全失败的。那么为什么五四宪法对苏联三六宪法和各其它人民民主宪法的移植是相对成功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同样,这种‘一部分’,已经不是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3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苏联著名法学家法尔别洛夫在《人民民主国国家法》一书中指出:“人民共和国是新兴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38]在“新的世界革命”过程中,按共同的指导思想指导革命;革命胜利后,都在建设或追求社会主义方向。这就为中国五四宪法移植苏联三六宪法和各其它人民民主宪法的有关社会主义原则和制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法律发展国际化趋势的最深厚的价值底蕴在于: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任何其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39]苏联人民在制定三六宪法的时候,确信社会主义是摆脱剥削和奴役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我国人民在制定五四宪法的时候仍然沉浸在推翻三大敌人和抗美援朝胜利的喜悦中,中国人民确信,一部向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宪法能够使他们永远翻身做主人。正是由于这样共同的信念,使得五四宪法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

(二)五四宪法是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与制宪经验的总结

法律发展的共性决不是对法律发展个性的排拒,法律的国际化并不排拒它的本土化,只强调法律的国际化而排拒法律的本土化,法律就会丧失其生命力。许多东欧国家的宪法几乎照抄照搬苏联宪法,不考虑本国的实际,毫无个性,结果也毫无生命力可言就是例证。法律的本土化来源于法律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殊性。一切法律进化与发展过程,只有理解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之特点,并且从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其底蕴。那些不依赖于个人的意志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形式,乃是法律发展的现实基础。这些现实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结构形式,并不是法律现象所能创造出来的,恰恰相反,它本身正是法律发展的根源和基础。而不同的法律体系是以不同的社会结构形式为前提和基础的。[40]宪法作为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当然概莫能外。

五四宪法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五四宪法在总结中国革命与制宪经验的基础上,反映中国社会的实际。从中国制宪史来说,从《钦定宪法大纲》到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无一不是骗人的东西,甚至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居然是贿选的副产品,是花钱买来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只是中国资产阶级善良愿望的一种反映而已,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在革命根据地制定了一些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一般体现着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它们是世界宪政史上的特例,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这些宪法性文件的制定,获得了宝贵的制宪经验,了解了怎样使社会主义宪政文化与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为五四宪法的本土化创造了认识基础。

制定五四宪法时与苏联制定三六宪法的条件十分的不同,如在阶级形态上,苏联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在所有制形态上,几乎完全实现了公有;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在民族关系上,苏联的民族问题比中国还要复杂。这些因素,决定了五四宪法在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阶级关系、所有制形态、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等方面作出与苏联三六宪法不同的规定。这些不同的规定,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是五四宪法本土化的表现。

五四宪法自颁布至今已过去五十多年了。尽管这部宪法颁布后,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运动,法律虚无主义盛行,五四宪法也没能得到有效实施。但不能因此把五四宪法当成纯粹的“纸上宪法”,五四宪法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宪法所设计的国家制度,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仅得到完全的实现,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五四宪法对八二宪法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八二宪法的蓝本;五四宪法的领导机关意见和群众意见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本国经验与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制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制定、完善宪法和法律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本国经验与外国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就是法律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过程。我们今天研究五四宪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为我们实现法制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所说的国际化,主要是指移植先进的国外法律于国内;本文所说的本土化,主要是指根据本国的特点,将从国外

引进的法律理念、法律制度等内化,并应用于国内。

注释:

[①]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②] 民国35年的蒋记《中华民国宪法》可能有一些例外:其一,它将国家权力分为“五权”;其二,蒋称“五权宪法”思想来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五权宪法》和《三民主义》,但孙中山先生强调的“五权宪法”是“五种治权并立”的民主“治权”体制,“五权宪法”的五权分立吸收了英美等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长处,发展了中国传统治国经验的选官制度——考试和御史制度——监察,目的在于避免西方宪法制度中考试和弹劾制度不独立的弱点。从而使资产阶级政制趋于完备,五权相对独立,又互相制约,保证政府效能的发挥。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则确立的是一种五院对总统负责,总统实际对任何人都不负责任的独裁政体。就是这样一部宪法,实际上也没有得到过一天实施。

[③] 《毛泽东文选》,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④] 《毛泽东文选》,第六卷,第320—321页。

[⑤]  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⑥] 《毛泽东文选》,第六卷,第329页。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与法的基础参考资料》(第二编),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材科1956年版,第280页。

[⑧] 《毛泽东文选》,第六卷,第329—330页。

[⑨] 本文所引用我国1954宪法的条文均来自《宪法资料选编》(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文所引用苏联1936宪法的条文均来自《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下引不再注明。

[⑩]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2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08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18页。

[13]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62页。

[14]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56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37—638页。

——毛泽东同志在此处所谈的“民主集中制”即是指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民主权力的方式,实际上将“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划了等号。笔者认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民主集中制”的最准确、最科学的解释。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将民主集中制泛化为一种工作方法,值得研究。——参见拙文《论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宪法地位》,《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与法的基础参考资料》(第二编),第361页。

[17]《 斯大林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7、108页。

[18]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第160—161页。

[19] 《 斯大林文选》(上),第93页。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为了不冲淡主题,在涉及到斯大林关于宪法问题的论述时,我们只引用他的言论,不研究他的行为,不对他作全面的评价。

[20]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第195页。

[21]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第229页。

[22]《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62页。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与法的基础参考资料》(第二编),第743、744页。

[24] 参见 坚毅《内容、结构、形式——关于唯物辩证法立体化范畴》,《求实》,2000年第2期。

[25] 1918年苏俄宪法只写国徽、国旗,1924年苏联宪法和1936年苏联宪法只写国徽、国旗、首都。

[26] 《毛泽东文选》,第六卷,第325页。

[27]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33、133—134、139页。

[28]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第55、59、61页。

[29]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9页。

[30] [苏联]M.P.加列瓦著,梁达、石光等译《苏联宪法教程》,第76页。

[31]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6页。

[32] 《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7—148页。

[33] 《 斯大林文选》(上),第106—107页。

[34] 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比较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221页。

[35] 2004年10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上,有学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五四宪法以苏联三六宪法为参照,而不是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或欧美宪法?我觉得,下述两个原因就是答案。

[36] 参见 公丕祥《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9—630页。

[38] [苏联]法尔别洛夫著,党凤德、邱则午、傅昌文译《人民民主国国家法》,上海新华书店1951年版,第13页。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7

4月1日下午,中轻联会员部组织召开了“2013年评估工作会议”。杜同和副会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秋林主任主持会议。31个尚未参加评估的协(学)会理事长及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首先,吴秋林主任传达并解析了民政部关于开展2013年度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以及国资委关于今年年检相关工作的会议精神。他希望各协(学)会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甩掉包袱,迎难而上,积极而认真的做好评估工作,会员部将全力以赴的配合工作。

会上,洗涤用品协会理事长郑舞虹、乐器协会秘书长曾泽民就评估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介绍经验时,郑舞虹理事长首先肯定了中轻联在评估工作中的榜样作用,并就评估前准备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绩效、内部管理制度、办事机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做了详细介绍,为协(学)会开展评估工作提供了系统、有条理的参考依据。曾泽民秘书长重点介绍了评估工作的三个阶段,即基础准备,整理材料和工作修改,自查、指导和正式评估。并对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和相关注意事项作了详细介绍,为其它协(学)会在今后评估中少走弯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资财部杜先平主任就评估工作中财务注意事项提出了一些建议对其中相关重点问题做了详细的解析。她要求各单位应认真对待,千万不可马虎。并表示资财部会积极的配合工作,协助各单位把今年的评估工作做好。

会议结束时,杜同和副会长做总结讲话。首先,他总结了近几年来,中轻联以及代管协(学)会的评估工作,肯定了工作成绩,指出了工作不足。再次强调各协(学)会参与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积极意义,并鼓励积极参与评估工作。他希望尚未参加评估的协(学)会领导要认真对待这次评估工作,即当作一次挑战,也当作一次机遇。评估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评估促进自身建设,促进规范管理,少走弯路,增强对行业及协会自身的责任心,要考虑逾期未参加评估所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同志们要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学习兄弟单位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为协(学)会工作建设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配合抗震救灾工作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按照步正发会长的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机制,研究部署行业内抗震救灾工作;主动与有关部委联系,积极配合;要求中轻联、总社应急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人24小时开机,保持信息畅通;要求机关各部室、相关行业协会及时了解震区轻工企业受灾情况、了解轻工企业捐赠款物,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及时上报,组织企业及时掌握和提供救灾物品的供应信息,服从中央救灾机构的统一调度。

截止4月22日中午,轻工几十家企业如茅台、美的、玖龙纸业、娃哈哈等已通过不同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相关协会如礼仪休闲用品协会积极与帐蓬企业就捐赠问题进行沟通,目前企业捐赠帐蓬1250顶,可调配帐蓬11000顶。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行义务植树活动

4月17日上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十三陵绿化基地举行义务植树活动。中轻联会长步正发、名誉会长杨志海、张善梅、副会长王世成、陶小年参加了植树活动。

中轻联在京机关及协会、学会和绿化责任区百余人在现场参加了植树活动。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中轻联已经在十三陵绿化区内成功栽植并成林30万株,为北京市的环境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世成副会长参观杭州娃欧商场

4月25日上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成在杭州参观娃欧商场(WAOW PLAZA)项目,听取有关娃欧商场建设运营情况,了解有关品牌入驻情况。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才大颖、杭州市余姚商会会长徐八达、娃哈哈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郭晓玲、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赵禾等陪同参观。

王世成会见浙江省老区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八达一行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项议程到今天已经全部进行完毕。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这次代表大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大会通过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从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过去,筹划未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鲜明主张、指导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个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一致赞成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长期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大会选举产生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向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这一切,必将极大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满怀信心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大会期间,许多国家的政党和组织来电来函对我们的大会表示祝贺,国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也向大会表示祝贺,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向大会表示祝贺,大会主席团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体起立,奏《国际歌》。

(《国际歌》毕)

现在我宣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2.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开得好,主要是因为大家的努力;开得好,还因为会议的题目选得好。最初提出的会议题目叫总结经验,问我如何,我说很好。后来有的同志提出,总结经验需要提高认识,建议加上学习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论述,我说很好,之后又有的同志提出,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把今后的工作搞得更好,建议加上研究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我也说很好。我这样是不是随声附和?不是。在我看来,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码事。

我们历来强调学习理论。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还因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许多都涉及到理论问题。学习理论,当然要读书。要认真地读,刻苦地读,重点文章要反复地读,读原著,读相关的书籍,读报刊上的文章,学习理论,光读书不行,必须联系实际。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目的。为什么学习,不是为了摆样子、给人看。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动力。学习见不到实际效果,就很难有兴趣、有劲头。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学习的成绩如何,不是看背多少书,而是要看实际结果。毛主席讲,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大量事实证明,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弄通。有些同志学习时喜欢查书,从这本书查到那本书,从这个词典查到那个词典。现在有一些争论,都引经据典,谁是这样说的,谁是那样说的。你说他引的不对,是断章取义,他说你引的不准,是歪曲原意,来回争,来回查。查书无可非议,是学习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我体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到实际生活中去查一查。实际生活这本大“词典”最丰富、最准确、最生动、最易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什么是具体?列宁讲,具体之所以具体,表现为过程,表现为综合,表现为质的多样性。这话单从字面理解比较费劲,如果从生活中去理解就比较容易。比如,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许多问题用列宁所说的那种最平凡、最常见、每天碰到无数次的小事去理解,用自己最熟悉的实际去理解,就比较容易弄清楚。只有联系实际,理论才是生动活泼的。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因为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它最容易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是丰富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同它一联结,就变成活生生的。僵化教条最主要的毛病是脱离实际,书本很熟,条条很多,不联系实际,有什么用处?毛主席说过,教条主义不如屎,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教条主义既不能喂狗,也不能肥田。只有联系实际,学习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现在都很忙,时间有限,事情很多,加上业余活动丰富多彩,要长期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真不容易,结合实际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方面,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结合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成为研究实际的过程,工作的过程也就成为学习和应用理论的过程。由于工作实际的需要,迫使你研究理论,迫使你读书、查书。这样工作不间断,学习也就不间断。联系实际,有各种各样的实际,总结经验是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实际。经验是以往的实际,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实际,是人们亲身经历、印象深刻的实际。把理论与这种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可以更容易、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理论。

我们一贯提倡总结经验。因为总结经验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环节。实践可以产生理论,但必须经过总结这个环节。我们党的历史上两次大的飞跃都得益于总结经验。七大的总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总结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为总结经验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一项工作要想不断地提高,必须坚持及时总结,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深化认识,作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还因为总结经验是每个人提高与进步的有效途径。我们周围有许多很好的的同志,有的相互之间天赋相近,学历相同,经历相似,实干的劲头也差不多,但他们提高和进步的程度却相差很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何对待总结经验。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要有材料,材料要全,不能缺东少西;材料要准,不能虚假差错。材料不全不准不能加工出好的产品。第二个条件要有武器,也可以叫工具,没有工具没法加工。工具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工具。第三个条件要有加工的本事。有了材料、工具,没有手艺不行。同样的工具和材料,手艺不同制作出的产品一定不同。手艺怎么来?就得学,就得练。怎么学,怎么练?就得不断地使用工具加工材料,也就是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加工实践中的材料,即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去总结工作。总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编顺口溜,凑四六句,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经过艰苦思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而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

我们十分重视研究工作。因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自觉的能动性,人们的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都要通过认真的研究,形成一套构想和思路,形成判断、决心和部署。因为客观世界十分复杂,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全体,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就不能凭主观想象,不能靠一时热情,而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还因为“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我们的领导方法,而研究工作正是实行这个方法的结合点,所谓研究,就是集思广益,把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加以集中、条理,然后变成计划、部署,贯彻实行。郑重的、系统的研究工作,一是要找一帮合适的人,这些人应是了解情况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而不能只是编词作文的人。二是要有必要的材料,现在浮夸造假现象十分严重,要真正把情况搞得实在、明白,很不容易,但这是基矗三是要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经验是人民群众实践的总结,重视经验、解剖典型是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四是要在理论指导下深入地思索,要不间断地思索,方方面面的思索,连贯起来思索。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材料、经验分分合合,难解难分,各种设想,方案、景象不断闪现,浮想联翩,肯定、否定、修正对照比较,反复选择。所谓“一觉醒来,疑团顿解”,实际上是一夜未眠,冥思苦索。讲艰苦,这种头脑的加工最艰苦。思想上的艰苦,勤于和善于思考问题,是长期训练而形成的,头脑这个加工厂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工出各种高水平的产品。我们有些同志只看到人家决策时的果断,而看不到人家事前所下的功夫;只看到人家处置问题的自如,而看不到人家平日长期的积累。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张口就说,说了就对;拿来就拍板,拍板就正确。某项工作干得不错,各方面反映很好,其实都经过了一个相当复杂乃至相当长时间的谋划研究过程。没有“十月怀胎”哪能“一朝分娩”?我们现在有些部门、有些工作,第一缺乏研究,塌不下心来,舍不得时间,豁不出辛苦。第二研究的方法不对,对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对典型经验重视得不够,特别是在理论指导下连贯起来思索不够。我们常讲,“为着领导,必须预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预见、运筹、准备,都是研究,都需要认真研究,研究工作是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基本工作方法。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9

这三个月,在社团管理部,失去颇多,收获却更多。

辞去学生会主席职位,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以备考研。意外地进入社团部,开始这一份暂无休止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失去课内外学习的时间与精力。这是为自己的选择作出的代价。既然选择了,当然就不会后悔。现在看来,不仅不后悔,还颇感幸运,庆幸自己能在此学校进入如社团管理部这样能最大化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功劳不仅在部长,更在每位部员。

这个世界总是很神奇。曾经与社团部失之交臂,后来居然又被特招进来,作部长助理。是玩笑吗?不好笑!感觉到的,是更大的责任与压力。

很清楚:在这个部门里,相比之下,自己最缺少的是经验,最富足的也是经验。缺少的是与社团交流沟通、帮忙解决问题的经验,而拥有的是想问题、出问题的经验。

不可否认,从上学期当主席的经验来看,自己出问题、犯错误的几率是相当大的。觉得该做的事,任性到底也要做。挨批受骂是常有的事,连系主任都肯定过我的任性。吃力不讨好,辛苦努力付东流的无奈也是经常有的,可自己总能找到安慰,并坚信:过程重于结果。

说来是好像有些夸张,有谁天生就是甘愿“得不偿失”呢?问题是,错了不要紧,改了依然能继续向前行。认定了的事,做了才是重点,“不做不错”的谬论是最可笑的。

记得在竞选社联外联部正副部长、秘书部副部长的面试上,部长安排我与另一部员负责制作选票。这工作看似异常简单,但要想考虑周全与保证公正,操作起来却是很有难度的。当时辛苦了一晚,还调动了舍友帮忙,针对到场人数一份不多、一份不少地书写选票。等到投票前找部长核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没考虑到弃票、重选等可能发生的问题,更不用说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了。虽然后来并没有出问题,但那次工作失误的阴影却总笼罩在心间,难以挥散,提醒着我以后对看似容易的事情不可小看。

由此可看出,这里并不缺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否把握住,关键在于自己。

社团管理部即将改名换姓成“社团联合会”,而社联成立后,现在只是一名助理的我将“飞升”进入主席团,成为副主席。这一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异议。“如何服众”是社联成立前我的重要功课之一。

这个学期,我在社团部这边的计划:一是与部员建立基本的朋友关系与工作关系,二是了解社团部及未来的社联的运作方式,三是增强对社团及其活动的关注度,培养与社团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再反核实际与计划,发现前两项已基本达到目的,而第三项的效果远不及计划。

通过反思得知,自己这学期的工作重心不稳。为什么?因为一边要想着即将成立的社联,一边要支着正在准备成立的文学社,一边还要顾着自己的学业,争取拿奖学金。虽说三角形的稳固度最高,但在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三角矛盾总也无法平衡。尤其是中后期,不停地冲击着自己,难以透气。

现在,站在这学期的尾巴上,心中倒像舒了口气般地“偷得一回轻松”。

社联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工商联系统的宣传、信息工作,积极发挥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中国塑料城商会在工商联宣传、信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经研究,现就做好工商联宣传、信息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中贯彻落实,大力宣传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实践和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及代表人士先进典型,及时交流各地基层商会工作的新经验,进一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扩大工商联、商会工作的影响力。

二、主要内容

1、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党和国家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

各基层商会组织要把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宣传、信息工作的始终,广泛宣传工商联、基层商会组织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生动实践和典型事例,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时介绍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出台背景,解读主要精神及意义,追踪贯彻落实情况。

2、积极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宣传报道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税收和解决就业、促进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及时宣传报道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光彩事业”、扶贫开发、安置就业、村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活动的情况。

3、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要积极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对那些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重视党群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活跃、企业和谐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对近年来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先进典型,要进行深度报道和系列宣传。

与此同时,要及时收集、整理、反映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呼声要求、意见建议等信息,起好党委、政府联系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

4、加强对工商联、商会工作的宣传。

要及时反映各地基层商会工作中的动态信息,认真总结在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对工商联、基层商会组织开展的重大活动,要精心组织好新闻报道,努力扩大工商联、商会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工商联、商会自身的整体形象。

三、措施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宣传、信息工作是工商联、商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基层商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工商联宣传、信息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计划中。

2、拓展宣传渠道。一是要努力办好工商联系统现有的各种宣传信息载体平台,通过市工商联主办的《商会》报、“商会网”等进行宣传。对优秀的稿件由市工商联负责向上级工商联主办的报刊、杂志、网站推荐投稿。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报、党刊和电视台、电台等大众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多写好新闻,多出好新闻。三是认真做好党委政府系统的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向市两办报送高质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