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确立有效青少年犯罪吓唬机制论文

时间:2022-12-31 05:24:00

探究确立有效青少年犯罪吓唬机制论文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以云南省晋宁县人民法院2004年度的案件统计为例:该院2004年的刑事案件中,判处刑罚的青少年罪犯占全部罪犯的32.97%。从犯罪类型看,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具有明显暴力倾向的案件。从犯罪特点看,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团伙化等特点。从犯罪对象看,青少年犯罪的受害人也主要是青少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严重,在犯罪过程中,很多青少年轻则出言恐吓、拳打脚踢,重则拔刀相向、不计后果,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极大危害,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广大青少年,在同龄人暴力犯罪过程中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社会各方面在青少年犯罪恐吓这一问题上,又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预防机制?本文试从如何应对恐吓这一角度给出几点建议:

一、学会心理战术,动摇犯罪人的决心,促使其打消犯罪念头。

据有关犯罪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年龄的局限,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在犯罪时心理十分脆弱,如果在受恐吓人此时能迅速镇定下来,采用心理战术,便能获得最佳的效果,采如在犯罪人属于临时起意的这一情况之下,其犯罪故意还不坚定,还处于犹豫不决的阶段,这时,受恐吓人可以把握好机会,利用同龄人之间语言较容易沟通这一优势,使用劝解的语言,缓解其紧张情绪,并最终促使其打消犯罪念头。

二、见机行事,巧妙周旋,伺机求救。

在用语言缓解战术无效的情况下,受恐吓人就要见机行事,巧妙周旋,伺机寻求外来援助。求救的对象可以是公安司法人员、过往行人和就近的单位保卫人员。求救的方式可以大声呼救,快速拨打110报警电话,书写求救纸条等方法,如在一起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件中,该案的被害人就是在警察检查交通时故意闯红灯引起警察的注意而巧妙脱险。另外,如果身体被控制,还可以采用表情如用眼神示意等方法引起他人的注意,以积极争取有利的救助机会。

三、在面对财产类型的犯罪时,危急情况下应当适时作出取舍,保护自身安全。

如果犯罪的主要目的不是人身伤害,而是单纯的财产类型的犯罪如抢劫等,在无法对外求助且恐吓已经有转化为实际伤害的情况下,青少年要切实认识到自身的安全其实才是最大财富,这时,可以交出身上钱物后脱身再随即寻机报警。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应当首先考虑保护好自身安全再寻求对犯罪人的惩罚,所以我们不鼓励广大青少年用自身的安全去冒险。

此外,由于青少年犯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犯罪过程中的恐吓,要避免单纯的以被恐吓人与恐吓人行为对行为的方法。作者认为,除了被恐吓的青少年的努力外,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真正构筑起各方面联动的抗恐吓机制,才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好:

一是家庭要要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家庭抗犯罪恐吓的预警机制。因为许多青少年犯罪恐吓总是有一定的苗头,比如孩子的情绪低落、某个时期的向父母索要的零用钱突然增多以及身上有伤痕等现象,就有可能是被犯罪恐吓的征兆,这就应该父母的高度重视,此时,父母应及时询问孩子并积极与学校取得联系,必要时及时报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由于在校青少年占了犯罪人数的绝大部分,所以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迫在眉睫。通过法制宣传,使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用法,这样一是从源头上解决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而是使青少年懂得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在面对犯罪恐吓时,能够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刑法中针对暴力犯罪时所规定的无限防卫权,就为青少年的积极抵制暴力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是可以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保健医生。青少年面对同龄人犯罪的恐吓时,要具有一个的镇定心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犯罪的青少年也是因为缺乏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恐吓就是一种非正常的宣泄表现。所以,设立心理保健医生不仅可以教给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良好效果。

四是开设专门的抗恐吓课程,教授广大青少年在面对犯罪恐吓时应当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训练,以增强其抗恐吓的能力。

总之,面对青少年犯罪恐吓这一问题,只要社会各方面真正发挥其作用,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良好的应对机制,我们就一定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