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先例判决制度

时间:2022-04-06 05:36:00

探究先例判决制度

当初建立先例判决制度的目的不过是规范一下我们法院内部的判决,使法院工作更能够体现出公正和效率。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关注和讨论,始料未及。鉴于许多同志对先例判决尚不十分了解,有必要予以澄清,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先例判决制度的产生和构筑

所谓“先例判决制度”,是指经过某种程序被确认的“先例判决”对今后处理同类案件具有一定的拘束力,其他合议庭或独任审判人员,在处理同类案件时应当参照。它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先例判决制度中的先例判决首先是根据成文法的规定做出来的,其他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在处理同类案件时参照该先例但并非援引该先例,而是应当根据成文法的规定做出后来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所以,先例判决不是法官造法,更不是法的渊源。该项制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目前成文法制度的不足之处,并吸收判例制度的精髓部分,摒弃判例制度中与我国现行法律冲突的部分。

1.案例遴选。先例判决的范围应确定为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对人民法院有指导意义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典型案例。具体包括: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审判技巧、运用证据、适用法律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件;本院审理的新类型案件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确容易产生歧义的案件;审理中较成功地把握住相关立法原则和法律精神的案件;其他对本院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件。各个审判业务庭定期挑选符合条件的优秀的裁判文书报法院的研究室初审。

2.审判委员会的审核。一个案例是否作为我们的先例判决,应当由审判委员会决定。一旦案例通过审核,就由案例转变为先例判决,并在本院范围内公布,成为本院的先例判决。

3.先例判决形式方面的统一。实行先例判决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因此,一个先例判决,要重视实体部分的分析和说理。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对该裁判文书的点评,阐明该案件得以做出该裁决结果的要旨,这才是对此后同类案件指导的重点之所在。

4.新旧先例判决的更替。随着法律的颁布、修订,先例判决的修订也在所难免。在本院适用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第一个案件的裁判文书,经审判委员会审核确定为先例判决的,就可代替旧的先例判决而成为新的先例判决,从而保持先例判决的可持续性和指导性。

5.被再审改判的问题。被确定的先例判决,应当是一审生效的判决或二审被维持原判的判决。但鉴于我国诉讼法中审监程序的存在,先例判决同时也面临着有被再审改判的可能,这就会有先例判决的废止、修订问题。这仍应当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关于先例判决的和汇编。先例判决的包括在本院的内部对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和向当事人的。前者是要达到一个法院对同类案件大体一致的裁决结果的目的;后者是要通过先例判决使当事人能预测本身纠纷的最大可能的诉讼结果,使当事人了解同类案件会在法院产生的裁决结果,向当事人展示司法的公正。

而先例判决的汇编,是在先例判决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由专门的机构或研究室定期汇总,分门别类,按照刑事、民事、行政等成册,以期更好地实现先例判决的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先例判决制度的实践及其效果

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经过调研和论证,本着“例以辅律,非以破律”的原则,结合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依法建立了先例判决制度,确定了一批具有指导性、代表性的案件和审理中较成功地把握住相关立法原则和法律精神的案件,作为该院的先例判决。

>比如,在刑事方面,通过先例判决对常发性案件的量刑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统一了裁判尺度。如法官在审理(2002)中刑初字第219号被告人和振兴盗窃一案时发现,该案和作为先例的(2002)中刑初字第198号判决的庄彦博盗窃一案的情况相似,两个被告人的身份都是学生,采取的手段、盗取的金额以及悔罪表现方面,都十分雷同,遂比照(2002)中刑初字第198号判决,也作出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的刑罚。在民事方面,通过先例判决,对法律中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予以明确,诸如什么是公平合理,什么是合理期限,什么是正当事由等。如该院在原告刘政军诉被告河南泰隆商场有限公司买卖合同质量纠纷一案的先例判决中明确:不能确定是打假行为还是购物自用的,合理购买商品的行为人均为消费者。这就为今后审理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1+1”赔偿的案件统一界定了“消费者”概念。

在实践中,先例判决的施行基本达到了设立该制度的初衷。

1.正确指导适用法律,减少了改判和发回重审的情况。

2.更有效地利用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司法效率。经过审判委员会审核的先例判决,体现了本法院最高审判组织对这一类型案件的意见,经过后,同类案件就不需要再次提交审委会讨论。与去年同期相比,该院审判委员会召开会议的次数下降了50%,研究的个案下降了近80%。审理案件的法官通过对先例判决的了解,大大缩短了做出判决的时间。许多案件是由于当事人通过类比推测的方法预测了诉讼结果,主动要求调解或以原告撤诉结案的。比照去年同期,该院的上诉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

3.合理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司法公正。

4.统一法律概念的认识,总结法律原则。

5.改善裁判文书的质量,树立司法权威。

6.保持判决的基本一致,发挥法的指引作用。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先例判决是衡量自由裁量是否规范的标尺,是给自由裁量行为一个“度”的规范。它本身不创设立法原则,而是在规范法官使用法律,是在法律规定的弹性幅度内,合理地规范统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详细、可直接操作的规定或规定模糊的情况下,需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时,合理地统一裁判规则。我们注重的只是遵循先例,只是在正确适用我国法律的同时保证本院裁判结果的大体一致。除此之外,还需说明的是:

第一,关于先例判决是否可以具有一定的拘束力的问题。我们认为,先例判决对其后审理的同类案件应当具有一定的拘束力。其一,《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审判委员会是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对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具有指导和监督职能。但这种指导又不能通过规范性文件进行(那是司法解释),因而,只能通过具体的案件来实现,先例判决是将审判委员会对审判业务的指导具体化了。如果先例不具备任何拘束力的话,那么,审委会对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指导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其二,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判决具有一定的拘束力这种事实谁也无法否认。而从宪法的角度讲,上下级法院之间业务上也是一种指导关系,并非领导关系。因此,审判委员会对本院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应当具有一定的拘束力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其三,法具有继承性,法也应当有稳定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这决定了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先例判决必然对其后审理的案件产生影响,其后审理的案件应当对其参照处理,即先例判决约束其后审理的同类案件。但先例判决的拘束力不同于判例法的在同级法院之间先判决对后判决的拘束力。它是一个法院内部对自己以往先例的遵从,不存在其他同级法院遵从该先例,更不是要上级法院也遵从。最后,“一定的拘束力”显然不是像法律那样具有“强拘束力”。这种拘束力是只对本院后来审理的同类案件具有指导的效力。

第二,关于创立先例判决的主体资格问题。基层人民法院也是一级审判组织,无论哪级法院、哪位法官对案件的审判权力和对法律适用的权力是平等的。每个法院、每个法官都有对法律理解的权利,先例判决制度只是更规范、更准确地适用法律,使某一地区在适用法律上达到统一。如果连一个地区的法制都不能统一,就根本谈不上一个国家法制的统一。所以,先例判决制度根本就不应当涉及主体是否适格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基层法院无权制作先例判决,规范本院法官对法律的适用和自由裁量权的话,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制作下级法院应当遵照的个案批复权力又从何而来呢?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最高法院同样没有造法的权力,它和其下级法院做出的先例判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拘束力和拘束范围大小不同,因为它和下级法院之间也只是一种指导关系。另外,即使在英美法系国家也并不排斥基层法院创设判例的权利。

总之,先例判决的出台正是为了规范法律的适用,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客观上也达到了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