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3:42:18

翻译症

翻译症范文篇1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greatestglorywasthatin1609heWaSthefirstpersontoturnthenewlyinventedtelescope0ntheheavenstoprovethattheplanetrevolvearoundthesunratherthanaroundthe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doesn’tmattertomeaslongaSIgetsomethingbetweenmyridsand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betweenonffsridsandmyback-bone等价于getsomethingto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studentsinaclusterand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are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ebynomeanscompare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ac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1wouldhavesacrificedalltherestoflifeforafewhoursofthis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翻译症范文篇2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greatestglorywasthatin1609heWaSthefirstpersontoturnthenewlyinventedtelescope0ntheheavenstoprovethattheplanetrevolvearoundthesunratherthanaroundthe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doesn’tmattertomeaslongaSIgetsomethingbetweenmyridsand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betweenonffsridsandmyback-bone等价于getsomethingto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studentsinaclusterand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are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ebynomeanscompare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ac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1wouldhavesacrificedalltherestoflifeforafewhoursofthis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翻译症范文篇3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1)Kinohurryingtowardshishousefeltasurgeof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又如:

(2)Hermannerwerepronouncedtobeverybadindeed,amixtureofprideandimpertinence;shehadnoconversation,nostyle,notaste,no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既傲慢,又不懂事,连句话也说不好,没有风度,毫无风趣,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mixtureofprideand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实际上,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忠实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表达译文。

2.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在因形害义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形式不放,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1)Hespokesowellthateverybodywasconvincedofhis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照汉语的行文习惯,纯属多余,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试看下例:

(2)Wetookoffandflewoverthecityandslowlygained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that;and)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

3.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包括特有的措辞,特有的比喻等,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1)“It’’sagloomything,howevertotalkaboutone’’sownpast,withthedaybreaking.TurnmeinsomeotherdirectionbeforeIgo.”

原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走之前,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sbinsomeotherdirection”,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2)TheGermaninvaders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ecitytoaman.Suchatrocitieswereblamedthroughoutthew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ecitytoa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三、翻译症的克服方法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戒除重信轻顺的思想,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其次,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限制,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翻译症范文篇4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1)Kinohurryingtowardshishousefeltasurgeof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又如:

(2)Hermannerwerepronouncedtobeverybadindeed,amixtureofprideandimpertinence;shehadnoconversation,nostyle,notaste,no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既傲慢,又不懂事,连句话也说不好,没有风度,毫无风趣,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mixtureofprideand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实际上,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忠实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表达译文。

2.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在因形害义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形式不放,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1)Hespokesowellthateverybodywasconvincedofhis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照汉语的行文习惯,纯属多余,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试看下例:

(2)Wetookoffandflewoverthecityandslowlygained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that;and)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3.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包括特有的措辞,特有的比喻等,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1)“It’’sagloomything,howevertotalkaboutone’’sownpast,withthedaybreaking.TurnmeinsomeotherdirectionbeforeIgo.”

原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走之前,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sbinsomeotherdirection”,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2)TheGermaninvaders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ecitytoaman.Suchatrocitieswereblamedthroughoutthew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ecitytoa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三、翻译症的克服方法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戒除重信轻顺的思想,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其次,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限制,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翻译症范文篇5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共病;抑郁症;晕轮效应;心理卫生院

早在2011年,笔者就论述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与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概念整合问题[1]。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拉越高,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将学生抑郁症检查列为体检项目。网络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传抑郁症案例和预防,凡是自杀身亡的干部、教师、医生、老板、员工、学生都被定义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经产生扩大效应,成为所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代名词。媒体可以科普宣传和教育报道,但必须纠正片面的错误导向,使社会民众更加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基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变态心理学共病现象理论分析

变态心理学按照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分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其中认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综合为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严重者被称为躁狂抑郁双相障碍;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缺乏,行为障碍包括攻击行为、虐待行为、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成瘾行为、厌食行为等。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心理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还有部分心理行为障碍属于综合交叉型疾病,如性爱心理障碍,包括同性恋(尚有争议)、异装癖、易性癖、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等,最严重的是精神病中的躁狂抑郁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还有青春型、妄想型等亚型。身体疾病临床诊断往往是采用仪器检查和生化检验,患者首先有呕吐、肿胀、疼痛、出血等表征,虽然各种部位的疾病会发生辐射和弥散,但通过机器透视和经验判断,总可以找到主要患病部位。而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因为按照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分类分型,而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内部存在时间交融,认知的同时产生情感,情感反应的同时交叉意志冲突,意志冲突的同时发生行为,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是基于生理心理学的形式逻辑需要,结合人类文化社会思想积淀,按照要素主义理论,进行相对分类分型研究。应用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便出现知情意行障碍和疾病类型症状交叉重叠,这就使变态心理学为基础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出现困难。以至于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越来越复杂,逐步脱离变态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成为临床心理学体系,许多章节一级概念与二级概念、总概念与亚概念并列,许多行为障碍单列研究和治疗。因为个体心理是知情意行和气质性格的同时性综合体,根据精神疾病治疗历史积累的概念,如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与变态心理学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组合成新的精神病学,便出现学术概念与临床症状的冲突,比如神经症与神经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但这个概念很容易被人误解为神经病。比如精神病这个概念,与民族精神、奥运精神、精神焕发、精神抖擞、精神文明、精神实质等无关,但容易发生联想。比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都有人格基础,而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症状与四大神经症广泛深入交叉,即使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的症状也是相互交叉,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人格障碍类型症状和行为更是严重交叉,这就是变态心理学无奈提出的共病现象[2]。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将焦虑症、恐惧症诊断为抑郁症,将自恋人格障碍诊断为表演型戏剧型人格障碍,也就可以理解。网络媒体和社会民众将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全都归入抑郁症,也就可以理解。

二、抑郁症媒体报道数量扩大效应的正向和负性后果辨析

抑郁性神经症简称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持久情绪抑郁,程度较轻、病程迁延症状。患者具有持久性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无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抑郁症表现,日常生活学习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夫妻争吵、亲人分别、意外伤残、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造成抑郁症。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喜欢思考、精神不足、凡事悲观、回忆过去谴责自己、展望未来缺乏信心、面对现实困难重重,都是抑郁症的人格基础。偏执的认知模式也会造成抑郁症。躯体疾病如癌症等也会因为焦虑情绪而抑郁。身体的生化物质改变如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减少也会形成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抑郁情绪,消沉、沮丧,有躯体症状如头、背、四肢疼痛,无器质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胀、腹泻、便秘,典型特点是失眠和自杀倾向[3]。21世纪2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经济转型、科技发展、文化建设速度持续加快,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规范变化持续推进,干部民众都处于持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跨思想发展过程。个体社会心理的适应和发展是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部分民众因为需求膨胀、压力过大、适应不良、发展受阻,产生系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自我等心理活动障碍和强迫、焦虑、恐惧、抑郁等神经心理症状,属于常态社会的个别或部分心理机能变态,正常运行的异常疾病,就和身体疾病同样,如感冒发烧、咳嗽吐痰、痔疮肛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颈椎病、腰椎病、脚气病,没有个体大惊小怪、媒体大呼小叫的必要。强化民众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社会认知范围,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要求,社会心理建设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培育理性和平、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社会心态,首先需要社会心理建设者和心理健康服务者自己的社会心理理性和平、积极向上、乐观自信。最近十年因为媒体点击量的商业需要,片面宣传、污名报道,而且部分江湖心理咨询师为了招揽培训和门诊收费需要,随意扩大抑郁症的发病数量,形成晕轮效应,干扰了民众的科学认识,造成了抑郁症发病数量的扩大效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部门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需要科学地宣传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病数量、预防措施、治疗技术,随意编制问卷测评诊断推论、根据小样本推理大样本数据,随意解释抑郁症,将所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特别是严重精神病,都归类为抑郁症,造成民众误解误会误知,以至于常识概念中的抑郁症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有违心理学和卫生学的科普道德原则。这需要心理教师、心理医师进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知识普及活动,以免以讹传讹,造成科学心理学的江湖心理学冲击,形成概念定势,影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科学治疗。

三、精神障碍及其治疗机构改为心理障碍及其机构的实践意义

汉语中的“精神”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是宗旨意识,如建设精神文明、学习讲话精神,也可是情绪状态,如精神焕发、精神抖擞,也可以是文化学和政治学概念,如民族精神、奥运精神,更可以指长相英俊,如那个年轻人很精神。也可以是医学领域的概念,如精神病、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分裂症等。因为长期以来民众怀有精神病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因此随着心理学逐步普及,民众逐渐习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中外语言学术概念比较分析

据学者考证,精神和心理这些概念都是我国翻译西方心理学、卫生学著作时,参照中国古代哲学、医学著作的概念,对应出来的新概念。比如“mentalhealth”,20世纪初都翻译为精神卫生,现在有的学者则翻译成心理健康。最近几十年,因为中国精神病学的习惯,“mentalhealthcen-ter”被翻译为精神卫生中心。但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翻译为“physicalhealth”。这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将心理与精神混用,二是将健康与卫生混用。早在30年前笔者的论著就辨析这个问题[4],按照汉语习惯,卫生是动词,是维护健康的活动,健康则是身体或心理的状态。因此将“health”翻译为卫生违背汉语习惯。西方的英语单词“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概念,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化,现在我国翻译成心理学,这没有问题。英语单词“mental”表示心理活动,也是经过长期演化。精神通常用“spirit”对应,卫生则通常用“hygien-ism”对应。所以笔者主张将“mentalhealth”翻译为心理健康,将“mentalhygienism”翻译成心理卫生。“mentalhygienismcenter”翻译为心理卫生中心,将“mentalhygienismhospital”翻译成心理卫生院。

(二)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标准

20世纪这100年是中国医学和心理学学习西方的100年,因此有西医和中医之分,心理学也有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之分。因为20世纪初将心理疾病翻译为精神疾病,简称为精神病,使民众将精神病理解为胡喊乱叫、打人毁物的疯狂者,或者简单地将精神病理解为精神分裂症。到新世纪,则因为将许多心理疾病宣传为抑郁症,使民众将精神病狭隘理解为抑郁症。现在的心理学和卫生学家都意识到,经过百年进化和学术研究、临床治疗和咨询实践,美国精神疾病标准DSM、世界精神疾病标准ICD、中国精神疾病标准CC-MD都已经吸收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成果,调整出更加符合逻辑和实践的分类分型、分级分别标准,精神疾病成为心理学家和卫生学家共同的领域。无论是世界精神疾病标准ICD、美国精神疾病标准DSM,还是中国精神疾病标准CCMD,都倾向于不再使用精神病、精神疾病的概念,转而使用精神障碍、心理疾病概念,同样,变态心理学也不再使用认知变态、情感变态、意志变态、行为变态、人格变态等心理变态的概念,而使用心理障碍的概念,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为了适应民众的认识和排斥,全国的精神病院都改为了精神卫生中心,这说明医学界始终抗拒心理学的概念,难以放下精神疾病、精神障碍这些概念,不接受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卫生院等概念。鉴于此,笔者重申,为了推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建议医学家特别是精神病学界与心理学界概念契合,将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卫生中心改名为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心理卫生院。以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为基础,将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卫生学整合为卫生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

(三)精神障碍治疗机构改名心理障碍治疗的理论实践意义

当代世界科学研究学科分化特别激烈,每个学者都希望创立新学科,西方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领域,分化出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临床心理学等分支或交叉学科。这些学科只是研究的方式和内容略有差异,其目标都是维护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学者始终致力于翻译西方心理学和卫生学的著作和概念,缺乏根据汉语文化和民族文化整合的取向,以至于形成西方英语世界的学科概念霸权。很多概念与汉语习惯差距过大,形成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巨大错位。如心理学的气质概念与日常概念内涵差别很大,将健康和卫生混同,将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分开开设课程。研读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精神卫生学,其理论和概念相同,只不过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更加偏重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关系的基础研究,而精神病学、精神卫生学更偏重预防和治疗。所以抛弃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卫生中心改名为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心理卫生院。以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为基础,将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卫生学整合为卫生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是学科建设的必然,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同样,因为学科地盘竞争,心理卫生实践领域目前存在抢占地盘的问题[5],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虽然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但咨询师的目标是既要做心理教师,更要做心理医师。因为利益驱动,许多咨询师不满足于心理咨询,而扩展到心理治疗领域,有的则扩展到心理辅导领域。现在的后果是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试图占领学校和公司的心理保健、心理辅导地盘,学校的咨询中心、辅导中心则希望占领医院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地盘。其后果是医院做成学校教育模式,学校做成医院治疗模式。因此,统一学科研究内容和学科概念以及机构名称的同时,需要分化领地,学校的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就做心理课程教学、心理问题咨询、团体教育辅导。医院的心理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保健师做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这样就可以形成学院派研究理论,医院派研究临床,社工派面向社区和企业公司,政工派面向学校和司法机构,根据各自的对象和问题,选择相应的咨询、辅导、治疗、保健技术。总而言之,变态心理学的共病现象问题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抑郁症的晕轮效应问题,则既要规范媒体科学普及活动,更需要将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改名为心理疾病、心理障碍。这种改名既有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也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保健的实践意义。学科要整合,专业要分化,建议将精神卫生中心改名为心理卫生院,建议学校心理教育辅导恪守教育本位,立足心理素质提升,破除心理卫生模式,医院心理保健治疗恪守卫生本位,立足心理疾病治疗,破除心理教育模式。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障碍、重度心理疾病分级分类开展预防、咨询、辅导、保健、治疗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海钟.论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和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体系整合[J].河西学院学报,2011(6):79-81

[2]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2-137

[3]钱明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56-278

[4]张海钟,赵志勇.论心理教育与心理卫生[J].健康心理学,1997(2):91-93

翻译症范文篇6

然而,同义SNP真的是“沉默无声”的吗?是否仅仅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压力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密码子使用偏好”在基因组中的遗迹?情况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某些同义SNP与疾病风险相关,有些则影响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例如角化粒(corneodesmosin)基因的同义SNP与牛皮癣发病相关[5],ApoE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6)基因同义SNP增加携带者阿滋海默综合征发病风险相关[6~8]。

以往研究显现,同义SNP或同义突变虽不改变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但可能影响蛋白的表达水平,主要通过三种机理。

1影响翻译效率

密码子与其对应的tRNA决定翻译速度,如果密码子对应的tRNA的频度高,则翻译速率高。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生物体中高表达蛋白一般选择使用频度最高的tRNA及其对应密码子,如变异产生罕见密码子则翻译效率降低[9]。同义密码子的选择和tRNA的频度偏向性存在同步进化机制,即存在同义SNP与tRNA频度的正反馈,使得二者相协调[10,11]。此种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也有一些研究报道密码子与翻译效率没有明显关联[12,13]。

2影响mRNA稳定性

由于同义SNP改变mRNA的核苷酸组成,影响mRNA的二级结构,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当mRNA中G/C含量增加,尤其是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由A/U被G/C所替代时,减少酶对富含AU基序的识别,降低酶降解机会,将增加mRNA的稳定性[14,15]。例如DRD2基因同义SNP(C957T)改变mRNA稳定性,增加精神分裂症及酒精成瘾症的发病风险[16]。角化粒基因同义改变mRNA与DNA结合蛋白的亲和力而影响其稳定性,增加牛皮癣发病风险[5]。

3影响拼接控制

同义SNP可产生隐含的拼接位点[17]或影响拼接控制元件,如外显子拼接增强子(exonicsplicingenhancers,ESEs)、外显子拼接寂静子(exonicsplicingsilencers,ESSs)[18,19],从而导致转录子的异常拼接。异常拼接还可能影响非同义SNP及氨基酸的使用[20,21]。这是目前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有许多同义SNP通过此机制影响疾病发生的报道。例如APC基因(R623R,H652H,R653R)与家族性腺瘤样息肉[22,23]、ATM基因(S706S,S1135S)与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2]、CYP27A1基因(G112G)与脑腱黄瘤病[22]、PAH基因(V399V)与苯丙酮尿症[22]、TGFBR2基因(Q508Q)与马凡氏综合征等[24]。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Sauna等对多耐药基因(multidrugresistance1,MDR1)的研究。MDR1编码P糖蛋白(P-gp)参与多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毒性反应(ADEMT)[25]。1236C>T/2677G>T/3435C>T是中国、印度及日本等人群中最常见的单倍体型,分布频率可达31%~49%[26],其中1236C>T,3435C>T为同义SNP和2677G>T为非同义SNP。此单倍体型携带者对环孢素A及维拉帕米的逆向转运能力降低[27]。依照生化经典理论,“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氨基酸序列相同,一般不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最初推测P-gp的功能改变由其非同义SNP(2677G>T)所决定。Kimchi-Sarfaty等采用瞬时表达系统表达了多种MDR1变异体,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变异体蛋白对荧光标记底物的转运能力。结果发现单独非同义SNP并不改其转运能力。而且此单倍体型变异基因可转录完整的全长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定位无变化,氨基酸测序完全正确。排除了因使用罕见密码子导致蛋白翻译速度、mRNA稳定性及拼接异常等可能机制。那么是否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随后,采用结构特异性抗P-gp抗体(UIC2),发现单倍型和野生型P-gp存在抗体反应性的差异,证实存在细微的空间结构改变。这无疑对“同义SNP不影响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翻译症范文篇7

从字面上来理解,当然是指位置的移动。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位移是指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英语原文中的成分进行技术性处理而产生的位置变化。直观地说,假定某英文句子的结构形式是:主语s+谓语V+宾语O+状语A。而翻译成中文后,其结构形式则成了状语A+主语S+谓语V+宾语O。显然。原居英文句尾的状语,一跃而成了汉语译文的首部。类似这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转移,也即是位移。这种位移现象在翻译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Shelostherpurse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

在超市购物时,她丢失了钱包。

分析:该句的时间状语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由句尾移位至句首。

Differences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haveresultedindifferentexpectationsaboutprivacyinelectroniccommerce,

世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电子商务中对隐私的不同期望。

分析:介词短语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位置互换。

It''''sveryhardtochangeone''''straditionalbeliefs,

人们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

分析:宾语one''''straditionalbeliefs置于动词change之前。

Shelookedtiredwithcooking,

她由于忙着做饭,看上去有些疲倦。

分析:原因状语withcooking位移至谓语动词之前。

以上几例只不过是位移现象中的冰山一角。而且也是翻译中最常见的一些简单位移。但事实上。还有许多复杂的位移现象。下面几例摘自费致德先生编著的《现代惯用法词典》,请读者细细查看与体会这些句子的位移情况。

Moremiddle-agedpersonssufferfromhyperten-siamthanisgenerallyrealized,

患高血压症的中年人比一般了解到的要多。(p.534.);

分析:此句在翻译时将主语middle-agedpersons与谓语部分sufferfromhypertension的位置进行了互换。结果由原来的“中年人患高血压症”变成了“患高血压症的中年人”。

Theseareeasilyavailablefromcollegelibrariesormovementbookstores

这些书无论是从大学图书馆或是从青年激进派的书店都很容易搞到。

分析:该句中的地点状语fromcollegelibrariesormovementbookstores移到了表语easilyavailable的前面。

Underthecircumstances,we''''llhavetodotheexperimentinasmallway,Isuppose.

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实验得小搞一些了。

分析:插入语Isuppose由句尾位移至句首。

Fromtheeditorialwecangaiaaclearpempec-tiveoftheworld''''sthoughtandachievement.

从这篇社论我们可得到对世界思潮和成就的清晰的展望。

分析:介词短语oftheworld''''sthoughtandachievement与其所修饰的名词clearperspective进行了位置互换。

Everythinspointstothefactthatthepeoplearephasingouttheirconfidenceinthatreactionarygov-ernment,

有事实都说明。人民正在逐步撤消对那个反动政府的信任。(p.655)

分析:此句有两个位移现象。一是宾语thefact与主语Everything的位置互换;二是介词短语inthatreactionarygovernment位移到了名词confidence的前面。

解读到此,或许读者会继而问道:为什么会产生位移现象呢?解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人手。

冯庆华先生在其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P.821-4)中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许多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更换原文的前后次序。对原文的词序照抄照搬,丝毫不顾译文的习惯,这样的机械性翻译,定会显得滑稽可笑,译文会丝毫无通顺可言。翻译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使译文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通顺。这就是换序译法。

根据前面对位移所下的定义,笔者以为,冯先生在这里所指的换序译法其实就是位移现象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番理论清楚地表明:位移(或日换序)的产生最终是归因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别。但事实上,语法结构上的差别只是产生位移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觉位移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差异所至。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表达习惯、语法结构、还是修辞手法上等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英语习惯上将用作定语的短语或从句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而汉语的习惯恰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要将Wecanex-poseourchildrent0thebestvalueswehavefound,翻译成“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所发现的最佳价值观(卢伟、高永《新实践英语翻译》p.247)”的原因;从语法结构上来说,英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遵循的是“主+谓+宾+状”。而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则遵循“主+状+谓+宾”。因此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位移现象。如:IwatchedalotofTVprogramsalonelastnight,我昨晚独自观看了许多电视节目;而从英汉语修辞手法上来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义转移或位移修饰方面。如:Butaftersixyearsofastormymar-riage,Cewedecidedtoendit,六载婚姻生活,风雨交加,Cewe决定结束这种婚姻。二、位移的种类

根据翻译中的位移规律。其种类罗列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八大类型:

(一)状语类:英语语法成分中,状语修饰的对象是最多的。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分词、不定式、介词、乃至于整个句子。状语的位置也是最难捉摸的。时而被修饰的词前,时而在其后,时而在句首,时而在句尾。真可谓神出鬼没。而汉语中的状语位置相对比较固定。通常只能位于被修饰语的前面。也正因为此,导致了英汉翻译中大量的位移现象。例如:

Alwaysdototheothersasyouwouldbedoneby,

你希望人家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

Let''''sgooutforawalkunlessyouaretootired.

(二)后王定语类:英语中的后置定语常见的有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定语从句等。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转移到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例如:

Theyrush,edovertohelpthemanwhosecarhadbrokendown.

那人车坏了,大家都跑过去帮忙。

Isthisthere&sonwhyherefusedouroffer?

这就是他拒绝我们帮助他的理由吗?

(三)否定前移类:在带宾语从句的英语复合句中,如果主句的谓语动词是think,believe,suppose,expect,guess,fancy,feel,inane等表示“观点、信念、推测”等心理活动的动词时,否定谓语从句的not往往转移到主句,成为“形式否定主句。意义否定从句”,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否定转移。而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转移,因此翻译时也就产生了位移。如:

Idon''''tthinkhewillcomethisafternoon,

我认为他今天下午不会来。

Idon''''tbelieveIhavethepleasureofknowingyou.

很遗憾,我并不认识你。

(四)形式主语类:这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即:将it用作形式主语放在句首,而真正的主语(通常由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充当)则置于句尾。例如:

Itisnotaneasythingtomasteralanguage.

掌握一门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Itmakesnodifferencewhetherhewillattendthemeetingornot,

他是否会参加会议都无关紧要。

(五)形式宾语类:英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出现在复合宾语中。即:将it用作形式宾语,紧接在动词后面,真正的宾语则放在宾语补足语之后。例如:

Shefeltitherdutytotakegoodcareofthem.

她感到好好照顾他们是她的责任。

Themanagerhasmadeitclearthatthestaffmeetingwillnotbeputoff.

经理说得很清楚职工会不会推迟。

(六)插入语类: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通常与句中其他成分没有语法上的关系,一般用来对一句话进行附加说明或解释,通常由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构成。其位置几乎处于游离状态,但翻译成汉语时则往往是位于句首。例如:

Sheknowsmuchmoreaboutcomputersciencethantheotherstudentsdo,forinstance.

例如,她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就比其他同学懂得多。

Oneday,itissaid,Newtonsawanapplefallfromatree,

据说,有一天牛顿见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七)移位修饰类

在修辞中,将本应该用来修饰某一类词的修饰语用来修饰另一类词。如英语句中原本修饰名词的定语,翻译成汉语时则变成修饰动词的状语了。这种情况多见于词义或语义的转换。

ThepastfivecenturieswitnessedgreatchangesdevelopmentinChinesedrama.

五百年来,中国的戏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教程》p.73)

Asamanager,youmayfindthatyouareshowngreaterrespectandcommandahigherdegreeofobedi-encethanyouwouldexpectinamoreliberalizedsoci-ety.

作为管理者,你会发现,比起那些较为自由化的社会,这里你更受尊重和更能让人服从。(《新编实用英语教师参考书》p.91)

Thisexperimentisanabsolutenecessityindeter-miningthebestprocessingroute,

对确定最佳工艺流程而言。这次实验是绝对必要的。(《新实践英语翻译》p.137)

VietnamWashisentreetonewadministration.histhirdincarnationasaforeignpolicyconsultant.

越南战争成了他进入新政府的敲门砖。他担任政府的对外政策顾问,这是第三次了。(《新实践英语翻译》p.145)

8.倒装类:英语中,倒装有两种情况:部分倒装(主语和助动词倒置)和全部倒装(主语和谓语完全倒置)。之所以使用倒装,一是为了句子的需要;二是为了语法结构的需要。这也是汉语中所不具有的语法功能。因此翻译时需要靠位移的办法来弥补。例如:

HerecomesthetraintoBeijing.

去北京的火车来了。

三、位移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翻译中,我们遇到了大量的位移现象。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遇到所有上述情况就要使用位移呢?笔者以为未必如此。根据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特性,笔者发现位移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非得通过位移不可。如以上列举的状语类中的句子“Let''''sgooutforawalkunlessyouaretootired.如果不太累,我们去散散步。”其实也可以不位移而译为“我们去散散步,除非你太累。”;“We''''llmakeatripeventhoughtheweatherisbad.即使天气不好,我们也要去远足。”也可以译为“我们要去远足,哪怕(即使)天气不好。”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使用位移比不使用位移的翻译效果要好;

所谓绝对性,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使用位移的办法,否则就无法翻译。如后置定语例句中Houseplantsrequitingconstantattentionarenotsuit-ablefprworkingcoupleswithlittlesparetime,如果不将后置定语requiringconstantattention(经常需要护理的)移至它所修饰的名词Houseplants之前,就势必造成“业余时间不多的双职工不宜养育家种植物经常需要护理的”的病句。以下是笔者从冯庆华先生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P.81-82)中摘录了部分有关例句,以供读者参考分析和对比。

Formerlyaworkerhimself,heWasnowanengi-neer.

他过去是工人,现在当了工程师了。(以前的工人,他是现在一个工程师。)

EventhewildavimMsofhishomeland,itseemedtoKuanta,hadmoredignitythanthesecrea-tures.

(AlexHaley:Roots)昆塔觉得,即使他家乡的野兽也比这群人自尊自重。(×即使他家乡的野兽,昆塔觉得,也比这些家伙有更多的尊严。)

Fromthemomenttheysetfootontheterritoryoftheirmotherland,theywerewarmlyreceivedbytheircompatriots.

从他们走上祖国土地的时刻起,他们就受到同胞们热情接待。(从那个时刻他们走上祖国土地起……)

Neverbeforehasourcountrybeenasunitedasitistoday,

今天,我们的国家空前团结。(从来没有以前我们国家……)

四、结语

翻译症范文篇8

一、词义引申的理据

我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经常是这样进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没有生词、难词,我们往往会从大脑现存的词汇库里面搜寻各个词项的意义,然后依据语境,选择其中最适合的那一个对译原文相应的词项,如果遇到了生词、难词,我们大多要查词典,从诸义项中进行巡查摸排。这一过程有时是艰难的,严复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踌躇”来描述这一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过程。问题是,尽管如此,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我们自以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选择的忠于原文的词义,放在译文中读起来却怪腔怪调,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语焉不详。这种译文“常常存在着许多洋化和不合乎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翻译独有的一种通病,不妨称之为“翻译症”(translationsyndrome)。这种病症的症结在于译者抱着先入之见,意欲以不变应万变。翻译过程中遇到“旧词”,往往选择大脑词汇库里的已有义项,这些义项是学习外语过程中积淀在记忆中的,与学习的材料和体验息息相关,而这材料和体验就构成了具体的语境,是按图索骥,依样画瓢,在翻译中直接选用这些已有义项,还是适度调整、变通已有义项,往往可以决定译文的优劣。遇到新词,往往要查词典,选用其中所列意义,而词典所列的则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意义(primarymeaning)或称根义(rootmeaning),规模大些的词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义和例句。如果原文语境与词典用例一致,词义理解就容易了,有时译文也可像词典用例的译文那样如法炮制。然而,实际上文本中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往往需要译者从根意出发,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变通引申出最佳词义,亦即“贴切具体上下文的词义”。

有人认为词义引申只发生在原文中,即原文作者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已经完成了赋值编码(encoding)的过程,如果说某些词汇具有引申意义,那么它们的引申意义首先是被原作者使用的,译者的任务不过是传达出这种引申意义,因此他们断言词义引申甚至不能视为一种翻译技巧,所谓词义引申的理据也不存在。我们承认在翻译开始之前,原文作者已经完成了赋值编码的过程,也至少确立了文本语境,为译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词义判断、选择的依据。然而翻译作为一个解码(deeoding)和(用译文语言)重新编码的过程,往往不会仅停留在词义的判断、选择上,而是要进入一个更加能动、更能体现源语信息的阶段,那就是在判断、选择的基础上对词义做适度引申和变通,这是将源语信息赋值于译语词汇,进而实现译文顺畅自然的重要途径。我国译论家对词义引申的理据论述丰富,但汉源在他编著的《翻译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写道,“词语的意义要受具体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有可能确定其真正的细致的含义。词典里提供的种种解释往往缺乏应有的细节,那是一种概括的孤立的说明。”因此他断言,“翻译时为了符合实际的人物和情节,必须对词典里的措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或引申,即依顺该词的基本意义,紧扣具体语篇的实在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汉语词语予以表达。”丁树德也分析了引申的理据,他指出:“由于词汇中包含着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仅依靠词典上的释义来选择词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法,从某一词的基本词义出发,根据上下文,引申词义,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述出来。”范仲英从诊断“翻译症”病因人手,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译时受原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字斟句酌,或者对原文扣得太死,译文的用词、结构、比喻等采取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与原文(形式)一致。这样的译文(往往)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就势必出现翻译症。翻译症的广泛存在也为词义变通和引申提供了充足的理据。运用这类技巧就是要尽量杜绝翻译腔;那么引申的依据又有哪些,合度引申的“度”应该在哪里呢?

二、词义引申的的依据和程度

许多译论家都提到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译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即“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Nocontext,nomeaning)也表达了这个理念。词义引申的依据就在其所处的语境之中,这是事实。但除语境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依据呢?根据上文引言,我们还可发现另一个依据,那就是译文语言表达习惯。这一点在《商务英语翻译》对引申的界定中得到了认同,定义如下:“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将原文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提及了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就是原文的语义逻辑,这是词义判断、选择和引申的出发点。“由表及里”则是由字面意义向深层隐含之义发掘的过程,然后便是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引申出隐含之义。

尽管我们说译者可与原文保持互动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是根本无法对原文施加任何影响的。原文语境的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词义判断、选择和引申的依据,为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翻译的根本任务却是在表达中完成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便成为路标和依据。这一看法与奈达对翻译的定义一致,他主张“翻译”就是用接受者的语言在意义和风格层面上复制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语。这一主张到目前为止被许多学者视做所有翻译的定义中最具科学性的,因为它“明确地说明了要翻译的是到底是什么(信息,message),同时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也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依据上面的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将这一主张表述为三个简单的命题:第一,翻译就是准确地译意;第二,译文要体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只有做到这三点,尤其是第三点,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才算发挥出来,因为“用某些词语来表达某种思想,即说法,必须符合语言的习惯,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严复也断言,“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以此强调译文自然顺达的重要性。

翻译中的引申必须规矩有度,否则可能陷入胡译、乱译的泥淖,所以许多翻译论家在“引申”前冠以“合度”二字,以此表达操作有度之意。那么“度”又在哪里呢?众所周知,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语义逻辑。两种语言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或者表达方式相同而意义又不同是很常见的现象。操本族语者相互交流使用的是同一语言.只要他们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除非一方或双方都使用了方言土语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或者故意胡言乱语,一般都不会说出或写出不符合本族语表达习惯的话语,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共通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流活动,必须有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参与其中,同一原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因译语表达习惯不同而必须对某些词义进行引申。如Anewreportcameinjustamomentago.可对译为“一份新报告刚送来。”但主语构成完全相同的Thenewfatherworeaproudsmile.却不能译成“那位新爸爸骄傲地微笑着。”因为汉语不这么说。这类失误在初学翻译的人当中并不少见,原因在于他们片面追求(字面)忠实,结果生造出不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的说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般译文读者能够接受的地道性就是词义引申的“度”。如果读来不顺,不符合他们内在的母语语感,即便语法结构上没有问题,也必须斟酌重译。当然“一般读者”和“能够接受”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所谓“一般读者”在众多“特殊”情况下是不足为凭的。这大概也是在译论中引入读者反应论以及接受美学屡遭攻讦的缘由吧。上策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词义引申三法

现有的翻译教程主要讲解了两种词义引申方法:抽象化引申(generalization)和具体化引申(specialization)。《英汉商务翻译》称“词的概念范围常常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调整,或扩大外延而缩小内涵,或缩小外延而丰富内涵。”这是相向而动的两种手法,涵盖了引申的基本内容。但笔者把抽象化引申中的特殊一类分离出来,专事研讨,依据其表意方式命名为“(专有名词)普通化引申”(commonization)。现举例演示三法如下:

(一)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表示具体意义的词往往可用来表示事物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概念,译时可将具体意义引申为某种属性或抽象概念。例如,

例1.Hemanagedtomakealivingwithhispen.

他靠写作勉强为生。

例2.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

智慧胜过武力。

例3.Hispenwouldprovemightierthanhispickax.

后来,事实证明他(马克·吐温)的写作能力超过了他探矿淘金的本领。

例1-3三个原句中都有pen,应该说这是所有接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的单词,词典上所列义项简单明了。但如果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地翻译,译文虽则保留了原句的形象,语义却失之模糊,由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文读者理解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恐怕译者还需解释这里的pen喻指什么。三句原文中pen表达了具体生动的形象,都是换喻(metony-my),这种辞格使用具体可感的日常事物名称来指代与之密切关联的属性或突出特征,而联想和引申就是理解其意的基本机制。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指称到本质属性的概略化或者说是升华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虽然因联想和引申具有一定开放性,但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这样翻译是合度的。

例4.Instead,anassassin’sbulleterasedinthemindsofAmericansanyfaultshehad.

事实正好相反,一个刺客的暗杀行径反而使美国人忘却了他所有的毛病。

例5.Theenginehasgivenaconstantlygoodperformance.

这台发动机性能一直良好。

例6.That’salongstory.Youaregettingintodeepwater.Phil.

说来话长啊,你问到我难以启齿的话题了,菲儿。

例7.ArabsrubshoulderswiththeJewsandhavebeendo-ingsosincetheearliestsettlementofthisterritory.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比邻而居,而且有人在此地定居以来一直如此。

例8.Asfarastheheadgoes,atleasthehasdonecredittotheon-goingeducationalsystem.就智力而言,他起码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增了光。

在以上五句中,例4的bullet由“子弹”的本意引申为“暗杀行径”,一是考虑历史事实(即美国林肯总统遇刺身亡,这也是原文上下文提供的依据);二是译文的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说“……子弹使美国人忘却了他所有的毛病”;例5中的performance本意为“表现,表演”,汉语中通常用于指人的行为,所以有人认为这句原文使用了“拟人格”(personification),但笔者觉得说一台机器表现“良好”听起来未免别扭,译味太浓。当然译成“运转良好”应该不错。例6、例7中都包含着隐喻(metaphor),利用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或行为)的相似性,强调和突出某种概念或状况。英语里getintodeepwater本意为游到深水区,喻指陷入困境,在译文中引申为“问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凸现其生动形象。有人给例7rubshoulders找到一个假朋友“摩肩接踵”,只可惜它们是貌合神离,字面相差无几,喻意相去甚远。例8又是一个换喻,跟pen在上文三句中的理解思路是一致的。

(二)具体化引申

将原文中词义比较宽泛、笼统的表抽象概念或一般行为的词引申为具体的意义或动作。总的趋势是缩小外延而丰富内涵,这样做可以避免照字面迻译造成的模糊性和辞不达意,以确保译文准确到位,符合译语的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例如:

例9.Dobbinhadbeeninthecoffee-roomforanhourormoreHehadtriedallthepapersbutcouldnotreadthem.

杜宾在咖啡室少说也待了一个钟头。他翻遍了所有的报纸,可什么也没看进去。

例9引自萨克雷的《名利场》(VanityFair),叙写的是一位叫Dobbin的绅士向朋友的遗孀求婚前的忐忑不安,非常生动。Tried是常用动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全句也没有一个生词,但第二句着实让人为难。保留“尝试着做”这一本意,怎么译都不顺,特别是与第二分句所表述的事实不合。必须由该词的本意出发,作适度变通或做明晰化引申,才能确保动作含义明晰,所说事实准确。例10.ThelocalpresschallenaedthelicenseoftheTVstation.当地的媒体要求吊销那家电视台的营业执照。关于chullenge,常用的义项是“挑战、质询、考验(某人能力)”等,但所有这些义项似乎都无法译出原意。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上的释义3:toquestionthelawfulnessorrightnessof(someoneorsomething)[质疑(某人或物)的合法性],同时依据汉语表达习惯作进一步引申,我们最终选择了“要求吊销”。

例11.ThefirststepmightbetobringaboutanefficaciousUNpresenceinthearea.

第一步也许应该在该地区设立联合国有效的办事机构。

例12.Inmychildhoodmemory,shewasalwaysavaguelyembarrassingpresence.

我记得小时候,不知为什么,她一到我身边我就不自在。

例11、12这两句中presence的都需要引申,硬译为“在场、出现、出席”,整句读起来怪怪的,一听就是翻译腔,所以还得借助引申和变通的技巧,使译文顺畅自然。

例13.Evenwhenwereducesalttoafinepowder,itstilltastessalty.

盐捣成粉末仍是成的。

Reduce根义为“减少,降低”,在此句中必须由此义出发,结合在特定语境下汉语日常表达习惯,引申出“捣、碾、磨”等具体明晰的动作含义。

例14.At22,hehadfirstlearnedwhatitsitoaNegro.

22岁那年,他第一次尝到了做黑人的滋味。(或“了解了黑人的境遇”)

同样,对大多数学英语的人来说,本句没有一个生词,表意简洁明白,没想到翻译的时候会卡壳。原因在于原文whatitis表意太笼统、太宽泛,简直无法确定具体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融会原文上下文,再利用母语的语感作标尺。当然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大多时候需要反复琢磨和考量,经常还需运用“反推法”即从译语中具体语境下相应的说法,推测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地道性。

(三)专有名词普通化引申

英语经历漫长的发展进入当代,其中沉积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原本是指称独一无二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的,但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所指意义逐渐泛化,独特的本真意义转化为普通意义,表达的是从诸如《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之类的“元典”随岁月沧桑衍生出来的老道而又新警的意义,它们大多已成典故,既表现古朴的形象,又蕴涵着诗意的隐喻。英汉翻译中,我们大多会舍弃原文形象,力求准确传达意义,这也是具体意义泛化为普通意义的引申之法,目的在于使译文通顺自然,减轻译文读者理解的负担。例如,

例15.IwanttobeTV’sCzarofscriptandgrammar.

我真想成为电视这一行的霸主,所有节目我说了算。

Czar本指俄国十月革命前的沙皇,源于古罗马皇帝Jul-iusCaesar之名,翻译时将个体名称泛化为普通意义,经过了由凯撒到沙皇再到霸主这样一个引申的过程,表意更明确。

例16.Churchill,abentPickwickinblueuniform,lookedupathimwithmajestiegoodhumor…

邱吉尔身着蓝装,背有点驼,俨然一个好老头,抬头望着他(罗斯福),显得庄重而又亲切,……

Pickwick原本时英国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Dickens)笔下的老绅士,在赫尔曼·沃克(HermanWouk)的《战争风云》这部小说里指邱吉尔,对于熟悉这个文学形象的译文读者来说,保留要比舍弃好,但如果对之一无所知,则需舍弃或加注解释,我们选择舍弃原文形象,对之做普通化引申,译成“好老头”,似乎更简洁明快些。例17.ItiswithprocrusteanthoroughnessthattheSovietgovernmentsquelchesalldissent.

苏联政府用一刀切的办法清除异己。

例18.Thissummervacation,Ihadaquixoticadventureontherailroadtrip.

今年暑假我乘火车旅行,有一次匡扶正义,保护弱小之举。

原文中专有名词有时保留原来的词形,如例15、16两句,这时做普通化引申,辨识没那么困难,只需弄清楚词义引申的过程即可。但更多的时候词形已发生了变异,如例17、18两句,大写变成了小写,并加上了形容词后缀。这是语法结构所需要的,但对译者来说却等于多了一重障碍,必须沿着词形演变的轨迹追溯该词的原型和本意。例17中的pro-crustean来自Procrustes,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他开了一家客栈,里面有一张床,晚间投宿者躺在上面,个儿矮的被生生地拉长,个儿高的被斩断四肢,以便与床等长,该词喻象生动,但要解释才能明白,似乎不如直接把寓义引申出来好。例18的quixotic来自DonQuixote,这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人物,梦想成为游侠,匡扶正义,保护弱小,翻译时只保留这一般意义,否则可能给读者造成理解和欣赏的难度。

翻译症范文篇9

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感量表(OSES)该量表含有12个条目,分为两部分:骨质疏松症运动效能分量表、骨质疏松症摄钙效能分量表,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为0.9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英文版OSES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预防骨质疏松症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有学者将原来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改为Likert11级评分法,经调查研究中文版OSE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内部一致性高。

2临床应用

2.1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现状

了解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可帮助临床护士为骨科患者制定合理的自我效能管理方案。冯晨秋等利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92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在抑郁和屈服型应对方式对疼痛调试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证实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邓伟等对3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水平较低(平均59.8分),需要建立社会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2.2骨科患者自我效能管理

自我效能管理是自我效能理论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实践内容。实施有效的自我效能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骨科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减轻主要不愉快感,促进患者康复。刘鹏等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获取替代效能信息、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自我管理不良行为的影响、引导和鼓励正向效能5种途径,运用自我效能训练5步模式对45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术后3个月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膝关节评分(HSS)明显优于对照组。王爱平等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患者的自我效能,通过心理支持、行为成就、社会支持、间接经验四种途径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黄苑芬等利用自我效能理论,采用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调动潜能、启动支持系统四种途径为骨科自控镇痛患者提供术前教育,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木荣等对11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以自我效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后,2个月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对照组。VandenAkker-Scheek等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制定了格罗宁根骨科患者出院康复计划,证实术后6个月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康复效果有直接关系。

3小结

翻译症范文篇10

1.1注重人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前的外语教育以人文培养为重,80年代初的文化热继而引发了语言文化教学及研究的大讨论,外语界开始反思本国文化的阐释和表述问题,由此确定了90年代开始盛行的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即:复合型(人文专业+英语)、双语型(英语之外的外语语种+英语)、主辅型(英语+人文专业课程)。1.2功利实用主义上行。在服务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翻译人才、商贸人才、国际法人才等需求的推动下,各类人文课程、课时被大幅度消减,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东方文化生态失衡。人文教育被实用功利的课程设置取代,以局部或近期的功利驱动和实用为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的教育现实导致了社会人文精神的衰落。1.3思辨缺席症出现。外语教育界在20世纪末提出了“思辨缺席症”。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核心,与社会实践活动脱钩,忽略了思考问题、特别是批判性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1.4文化关注回归。21世纪以来的英语教学中注重了文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强调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行为规范,反思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族文化差异,提高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鉴别力,培养世界意识,提高文化修养。21世纪以来的外语教育呈现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景象,学习者、教学实践者思辨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力度逐渐回归。

2.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2018年教育界各大会议均强调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基本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辨的能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媒体素养、国际公民性、领导力和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外语技能是主要目标,大学本科的英语教育摆脱危机的出路不在于如何与市场接轨或与多种知识复合,而在于适应本身特色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策略

3.1英语紧缺型人才培养。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需求量最大的语种是英语,最急缺的英语人才是商务类和翻译类英语人员,人才类型倾向于专业型和通用型,人才技能重视口语能力、再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指明了英语人才缺口方向,调整专业布局、明确培养目标、扩大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供需数据库等措施亟需施行。3.2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外语教育中的思辨能力是指在积累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对外国文化、语言有相当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质疑、推理、探究、辨别、跨文化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对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外语发展战略、中国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身份意识、文化身份意识的回归与理性认识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思辨缺席”的根治需要从英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制度、英语教育政策规划等源头做起。教师和学生如果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具体实践中有高层次的思辨能力参与的话,就能够客观、真实、理性地形成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3.3英语沟通能力培养。英语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语境和更多的交流机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培养其实战能力。这就要求语言课程的设置要以全英或双语培养为主,保证输出人才的质量,促使其能力的真正习得。其次,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为学生提供便于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锻炼实际语用能力。3.4英语自主创造能力培养。知识的积累是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主动性的开启是比知识获取更重要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实现从注重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向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的转变,让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增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和勇气,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