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3 19:35:24

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8-0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吃透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切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作者结合实践作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学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让他们自己做主,决定自己的体育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将体育课上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点,对体育的兴趣十分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是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的教学,应是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学生追求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体质因素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1.多种形式,寓审美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设计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力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队列教学,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觉性这一特点,在整洁的运动场上,画上各种清晰的、悦目的标记或队形练习的图案,学生也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地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

2.榜样激励,寓审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对教材中的动作要求给学生讲明解释清楚,通过教师完美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作的连贯的整一体的形体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励促使成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信心,这样也能使学校教育者及参研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1.在体育课基本活动中设计游戏。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新鲜的感受,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又享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注重体育课的每个细节,让游戏和模仿成为教学的主渠道。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把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模仿、游戏作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以及自己在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体能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55―02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那么,体育教学有哪些素质需要培养?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怎样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三个问题是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各种素质

1.1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活动中身体各器官系统表现㈩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当然后天的锻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状况,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1.2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生命活动包含了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三个方面,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等。它们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来完成的。

1.3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思想素质,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的关系,具有奉献精神;二是道德素质,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1.4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即智育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智能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1.5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以及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1.6 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包含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良好心态。

2 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2.1.1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教育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1.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只有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㈩优异成绩。

2.1.3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闲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2.2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2.2.1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体育教学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2.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2.2.3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8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2.3.1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3.2 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活动能伴随人的一生,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能起到健身的作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教学

3.1 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起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智能,陶冶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而且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积极和稳定的动机,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方法论的启迪,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使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教学篇3

一、挖掘化学教材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师的使命,为了在化学课上更好的进行素质,教师要深度挖掘现有教材中所体现的各种素质教育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所以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

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四要:要“打牢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要“加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化学“双基”教学,,切不可认为可以淡化“双基”教学,也不能认为,强化“双基”教学,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要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做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学生一定要懂得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要学会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素质教育教学篇4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教学篇5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早在八十年代初,教育界有些人士就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提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一九九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其酝酿到提出,其根源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我国一九七七年考试制度恢复以后,在教育领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情况已经严重地搞乱了基础教育,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后果;其二,八十年代在我国的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普遍存在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丢弃的倾向,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出现了大滑坡,从而导致了八九春夏之交的那场,因此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其三,当前我国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民族素质已成为我国能否在下一世纪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是刻不容缓的因素;其四,近年来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社会上不良风气日益滋长,究其原因很多,其中国民素质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教育本来属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应突出其基础的特性,即(1)教育程度的基础性。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应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教育;(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要坚持“五育”并举,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3)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使他们的个性特长也得充分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第二,文化科学素质,其中包括智力发展素质,善于创新素质等;第三,劳动技能素质,其中包括热爱劳动,熟练技巧等方面的素质;第四,身体素质,其中包括体质、卫生等方面的素质;第五,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从中学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不难看出,其一,中学素质教育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又要重视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我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是指让全体学生吃“大锅饭”,素质教育中所指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应该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发展目标和教育方式都能落实并适应每个具体学生的教育;其二,中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三,中学素质教育应重视教育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所要求的目标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过程。

三、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教学篇6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教学篇7

(1)寓思想品质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事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提出圆周率?仔的密率355\113值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的儿子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总结出“等积”公理(即祖恒原理),比意大利的“卡发雷利”的同类发现早1 200多年;珠算是我国发明和最早使用的;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堆累素数论”和“优选法”;数学家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等等,都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结合数学教学介绍这些事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爱国主义教育之效。

用祖国经济建设成就和家乡人民生活提高、经济发展及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数据,结合数学教学编练习题,就会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例如,林城贵阳有一片树林中现有树木30000米3,植树造林后每年增长5%,经过x年,树林中有树木y米3,写出x,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经过多少年,树木可以增长到40000米3。学生们热情很高,很快就计算出,经过大约六年,就可以达到目的。

(2)数学教学中渗透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中学数学中的数的推广、角的推广等,由实物到抽象;一些概念、定义、性质、法则等由特例过渡到一般规律;几何初步知识中由实物、图形等推导出特性、公式;应用题(特殊规律)总结出解题规律(普遍规律)等等,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由特殊规律到普遍规律,特殊规律寓于普遍规律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中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单纯,看问题容易片面。比如对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甚至缺点也认为是优点,即使犯了错误也要为他掩盖、辩护;如果对和自己不要好的同学,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甚至优点也认为是缺点,即使做了好事,也要想法贬低、歪曲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教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例如实数的分类,可分为正实数、零、负实数;还可以分为有理数、无理数,这两种分法都是可行的。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天赋不佳,而是缺少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做到困难面前不畏缩、不低头,勇于前进;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不敷衍了事;考试不作弊,不图虚名;因材施教,使原来学习好的学生继续进步,防止产生自满、过度自信等不良情绪;调动差生学习积极性,克服自卑、自弃、怕苦、怕累思想,奋起直追。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渗透到教学的预习、讲授、提问、练习、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之中。比如采用自学辅导法、尝试法等,调动学生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课堂练习恰到好处,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布置作业以及考核,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述数学家刻苦钻研,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

(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目前,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数学虽然是抽象思维的学科,但是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美的因素,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圆、球等图形,给人以对称美;数轴把无数个实数按顺序全部排列,等差、等比数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给人以次序美;数学符号+,-,=,,,×,÷,∑等的运用,使得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柏拉图命名的“黄金比”即“黄金分割”0.618,被公认是造型艺术中最富有审美价值的比例,其对建筑艺术、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体的结构也符合黄金分割律,即上、下身比例接近黄金比能给人以和谐比例之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明、逻辑性强而又风趣,引人入胜;声音要抑扬顿挫,洪亮而又柔和给人以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力争使他们做到体现美。教师的板书应该设计合理,位置适中,字迹工整,行距均匀,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色彩搭配合理,给人以美感,并以此为示范,使学生的书写体现美。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美,如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认真不敷衍,考试不作弊等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素质教育教学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教师;学生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英语作为我国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要求我们摒弃一切有碍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在教学中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出具备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当务之急。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重点是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让学生学会发展,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提高教师素质,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学为师表,行为师范。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全面发展。

简要地说,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要改变这些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1.深入挖掘和钻研教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道德知识、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

2.善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目前,为素质教育所肯定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学生中心型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中,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并都各具特色,在知识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教师只有立足实际,博采众长,灵活机动地配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才能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要把对话、情景表演、辩论、演讲等活动引进大学英语课堂,而且还要尽可能利用音像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语言教师,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设计时,应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精心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除了不断丰富词汇、训练运用语言规律之外,还应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使他们施展其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事先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以此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其潜在的能力得以开发,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5.重视独立性培养,发展创造能力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大大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成份,多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作文、翻译习作等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质疑、辩论,集听、说、读、写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完善地掌握语言技能,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抽象思维及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内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使素质教育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得以体现。从心理情感维度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具体作法可以选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敬师长、扶贫、国情报道、祖国建设等话题,融于情景对话,利用角色扮演、编戏剧、作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把德育有机地融于外语教学中。

2.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学校教育应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英语教学必须要与科学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3.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沟通;二是教师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精神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重组性、迁移性、逆向性和质疑性。这些都有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和培养。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精心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二是精心设计提问,制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景;三是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l),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它涉及很多因素和方面。它不仅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且还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有测试方法与评价方法的改变。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次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张海涛.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素质教育教学篇9

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示等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的常规管理,是维持政党的教学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些规章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历来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缺乏完整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我们构建了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中,既包括第一课堂,又包括第二课堂,并且第二课堂中“社会调查”的内容还规定了一定的学分;在校四年,有两次社会调查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爱心;克服了过去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教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施培养计划,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以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或免听某门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校让曾经获得过“北京地区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的学生,申请到重点大学听课,同时使其可锡听学校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作业,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此类学生还可争取获得校内奖学金。另外,对优秀的留级生可申请免重修某门课程;对构成学籍处理的学生可跟班试读(既重修留级课程又修读原班新课程);放宽学生的试读次数,由原来的一次试读改为两次;学籍处理改变一年处理一次的做法,实行两年一处理。以便给学生较大的自和改正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的补考存在较多弊端,与正常考试相比,缺乏有效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向学分制过渡,在“教改试点班”的试点和已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我校从99级开始全部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从素质教育出发,适当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数框框;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并试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试中心,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上机测试;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测试等。总之,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教学篇10

一、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师

应当说,国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地提倡并推广。但是客观地讲,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校提出了美好、诱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快乐学习,希望学生在德、智、体、美四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然而在大多数地方只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或者只是说给别人听听而已,广大的中小学生作为一部学习机器的不正常状况并没有改变。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失真、失灵了。

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仅就教师来说,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实现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学,其中关键是学校和教师的活力和竞争力。同志曾经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素质是教育之本。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其意义上都是由教师素质决定的。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言。

所谓素质教育,第三次全教会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这样明确阐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质量上层次、上境界的理想,素质教育实践是一种有理想、追求的漫长的艰苦过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任何的急功近利得到的只能是雕虫小技,而不会是人才的全面素质和发展潜力。中小学的教材内容是浅显的,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借助浅显的教材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很明显地呈现出素质教育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然就很难实施素质教育。然而,面对素质教育的诉求,现今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教师素质一般停留在只要懂得中小学教材里面的内容,能口耳相传地告诉学生或搬运到学生的大脑储存库中去,就可以充任中小学教师工作了。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劳动,科学化水平很低的手工劳动,所以有人将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比作搬运,将教师比作搬运工。问题是,不管这些教师们把这种搬运工作搞得多么复杂,也不是素质教育。“搬运工”――这是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的典型描述。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推行素质教育第一位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可能、有资格、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这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老问题,仅就素质教育而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走向高等院校。思维定势与成长的惯性决定了当好搬运工是一条驾轻就熟的路。学生忙于题海,教师则忙于制造题海,搞得双方都很苦很累,但却和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广大的教师一定要率先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要对过去的“应试”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研究。如果教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没有切实的了解,就不会有推行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

其次,培养、呵护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综合性的劳动,要有主张性地加以创造。当前在岗的中小学教师在素质上可能有各不相同的欠缺,但都是表象性的问题,症结性的问题和通病在于主体性欠缺。表现为重操作、轻思考;重执行、轻批判。对别人的成果,哪怕是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参考书,不反思、不自觉,津津有味地照抄照搬。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激发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活力,更不能使教学成为散文诗和精神漫游。他们是在隐形地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