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20:56

素质建设

素质建设范文篇1

一、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今年六月初,区科协在素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关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就相关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广泛参与。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区科协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为调动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素质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区科协在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决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担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为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三、履行职责,提高素质。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区科协在科普和提高素质方面今年着重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普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首先,在《科普法》颁布两周年之际,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为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区科协会同区司法局于六月中旬组织区管干部进行《科普法》知识考试,有二百五十多名区管干部参加了答卷,占全区区管干部的90%以上;基层科协还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开展百题问卷调查,传授科普知识,发放问卷6000余份,上千名科普志愿者在活动中积极工作,视科普工作为己任,深受群众欢迎。在“6.29”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以此为契机,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橱窗和科普基地等,动员广大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以“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为主题,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大型宣传活动。区科协在六月二十九日还在全区科协系统举办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在大连市科普日启动仪式中,展区的布展工作受到市科协的好评。

其次,区科协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现禽流感以情后,区科协立即制定工作方案,向基层科协、学(协)会下发了文件,部署科普宣传工作,重点对涉农镇街加大宣传力度,消灭空白点,区科协会同区农发局、区卫生局印制5000余份宣传挂图,分发到基层单位和养殖专业户中。六月初,区科协与区科技局联合举办了“科技周”活动,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展出科技展板600余块。七月份,区科协与区稳定办在全区举办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百题答卷活动,群众反映很好。九月份,又与区农发局、科技局、妇联等部门组织了“万名农民看科技”活动,展出特色农业科技项目,深受农民的欢迎。十月份,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为全面落实市科协关于开展创建星级科普社区的要求,区科协及时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率先在全市开展区级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今年八月份,向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开展区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考核细则,形成了“由区到市,一星到二星”的梯次创建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工作向社区延伸,扩大了科普工作面。为切实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九月下旬,区科协还在街道召开了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街道海鸥社区的科普工作,街道办事处和两个社区居民委在会上介绍工作经验,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科普阵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科普阵地和设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载体。今年,区科协注重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把科普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硬件投入上,区科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投资近十万元建设高标准的科普画廊100多延长米,结合建造科普画廊,区科协还协调有关单位,培育十个科普广场,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科普教育。为充分发挥网络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区科协还投资开通了区科协网站,在网站科协工作信息,宣传科学知识,使网络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渠道。科普示范基地也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并对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20余个基地授匾,这些首批授匾的科普示范基地必将对全区科普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青少年科普活动特色鲜明,体现针对性。为培养我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科协与区教育局坚持常年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今年我区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国家、省、市、区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最佳创意活动”、“科技小明星”和“科技创造未来”等活动。有20件作品在国家获奖,有97件作品在省市获奖。

(五)、第十六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成效显著。

区科协适应我区实行新体制,推进城市化的新形势,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这种传统活动赋予新的内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克服以往开展活动“上边热,下变冷”的倾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镇街,向基层延伸,各镇和涉农街道举办十几次科普大集,区科协编印了6万余份科技知识宣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民。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会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沈阳农业大学的王克、房德纯教授就果树、蔬菜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进行巡回讲课。邀请哈慈集团董事长张焕全讲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50起,培训5万余人次,城市街道还举办了科普一条街等活动,科普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素质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分层次、划范围、选重点地实施科普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二是科学普及方面上的包容涵盖不广,个别领域和群体还有空白点。上述问题有待在明年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OO五年,区科协将继续把科普工作作为加强全民素质建设的主要措施,使素质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加强科普阵地和设施建设。深化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除继续建立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外,重点要发挥好基地的示范功能,使其成为提高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普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争取社会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科普画廊或科普广场。

2、加大力度推进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全区街道和社区居民委的努力,区科协统筹指导,全面规划,力争50%的社区达到区星级科普社区标准,30%的社区达到市星级科普社区标准。

素质建设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是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当前新课程教材改革,通过学校改革和科学实验,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我区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的基本要求与任务

“素质教育实验校”是指努力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能在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实验,有较成熟的成果与经验,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水平较高,并能对其他学校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学校。

为了使“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建设更符合教育的实际,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层次学校的发展,“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分“单项实验校”和“综合实验校”两个层级。其基本要求与任务是:

(一)“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基本要求与任务

1、学校依法办学,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自主与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学校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考,有切实可行的创建“区素质教育实验校”三年发展规划,达到上海市中小学“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指标纲要中的“学校办学基础性指标”,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单项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课题研究或实验项目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解决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形成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

3、学校重视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党政班子能团结协作、有进取精神,教师敬岗爱业、为人师表,奋发向上成为校园风尚,学校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较健全的机制,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

4、学校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和研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改革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减负增效方面有成效。

(二)“素质教育综合实验校”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1、达到“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基本要求,完成“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各项任务。

2、主动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管理经验和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和扩大学校特色的品牌效应和办学声誉。

3、用科研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承担的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能统领学校的整体工作。

4、校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有一批素质优良、区内知名的骨干教师。

5、根据需要承担区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实训指导任务以及其他带教和培训工作。

6、学校成为我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并承担相关任务。

三、“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与管理

(一)建立“素质教育实验校”的申报、评估和退出等制度。

凡申报参与“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的学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合法的办学资格,校舍、场地、设施等硬件设备能基本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严格遵守国家、本市有关教育政策法规。

3、办学有一定的积淀,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经验和成果。

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申报,在创建过程中不愿继续创建的学校可以申请退出。

“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估,按“学校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实施终结性评估”三阶段进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二)学校在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法办学,遵守各项教育法规、法令和政策,如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发生,将延迟评估(最少6个月)甚至取消“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资格。

(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并积极配合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随访、评估等。

四、保障和奖励

(一)成立“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名单另外发文)。

(二)对参与创建的学校给予支持。对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的规划制定和承担的课题或实验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创建规划中涉及到的硬件建设部分,经专家论证和教育局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纳入局建设计划;教育局将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工作与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考核和校长任期制考核相挂钩。

素质建设范文篇3

一、思想素质是前提,只有打牢思想基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切实增进两情、改进两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要通过学习教育,真正从思想上克服当官做老爷、为己谋私利、捞好处的模糊认识,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根置于头脑之中,才能保证我们机关工作人员正确的工作方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从源头上克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及中梗阻现象,对每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热情和蔼、周到服务,对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满怀激情。

二、业务能力是关键,只有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想干、愿干是前提,能干、会干才是关键。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有着一心为党和人民做些工作的满腔热情,但缺少必备的工作能力,对组织交给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见他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工作没有效率、缺少方法,甚至会好心办坏事。轻者给工作造成被动,损害了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重则给党的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在效能建设中,要注重提高机关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一是要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是要组织机关干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哲学被称作聪明学,掌握其基本原理,并熟练地运用它,就能科学判断和分析问题,不至于在工作中拍脑门,想当然。三是要认真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业务技能。俗话说卖什么吆呵什么,干一行就要钻一行。有的同志工作中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钻研自己的本职业务,不能与时俱进创新开展工作,满足于做了,单纯完成任务,不求质量,致使工作年年岁岁花相同,跟不上形势需要,满足不了群众需求,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搞清楚、弄明白,成为行家里手,而且要加强对经济、科技、历史、法律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做个多面手,成为让人民群众服务问不倒、难不住的干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

素质建设范文篇4

首先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发展也是村书记的第一职责,是农村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基础。如果不发展,没有相当的村级经济作后盾,没有农民群众的富裕和增收,村党支部也难有威信,村书记说话也不会硬气,很多社会公益事业你想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构建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在这方面,上级党委和政府与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想法一致,目标相同。调研中,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就直言,“你做村干部的,自己穷的叮当响,还谈什么带领群众致富,没有说服力吗?”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村书记发展经济的本领,尤其是对那些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无资源条件、经济薄弱、群众基础又不好的农村,村书记发展经济的本事和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一问题,从短期来讲,在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原则下,优先把那些招商引资能力强的,有外出务工经商和办企业经历的,农业种养业搞的好的率先致富的,脑袋活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且具有为民服务思想的农村优秀分子特别是党员,纳入到村干部任用的视野,经过组织和合法程序,任命为农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是经过其他村干部岗位的锻炼后再培养为村书记。为这些人提供了舞台,实际上为群众致富带来了希望,也使村级经济的发展有了可能,这也是东部地区和村级经济搞的比较好的农村的一条普遍经验。从长远来看,加强对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尤其是针对性、实用性和案例式的培训,坚定他们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富)”能力,培养他们抢抓机遇的意识,锤炼他们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品格,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的本领,在率先致富的基础上,肩负起领富和共富的责任,是提高村书记队伍素质和本领的固本之举。而在一些地方实行的组织动员和支持公务员和各方面专业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也为提高村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队伍结构,开阔了思路,受到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其次要有公道清廉的作风。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农村的每项工作都可能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村书记家人、亲戚和朋友。处理好这些问题,仅凭讲大道理未必管用,群众更多的是看你处事的作风是否公道,看你为人是否诚信?在调研中,一位村书记介绍了他的“公道观”。他说,在处理户与户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站在中间的立场,不偏不倚;在处理户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时,要尽可能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因为这时农民是弱势群众。平时对群众承诺的事一定要办到,不能信口开河,说了不算,更不能随便许诺。如果你对群众承诺的事办不到,一件或许可以说个理由,二件勉强群众也会原谅,但时间一长,群众就会认为你这个村书记不讲诚信,从此以后也就不会有威信。而对于个别总喜欢占小便宜、不讲道理、甚至霸道的人,村书记要有包公铁面无私的勇气,敢于碰硬,敢拨钉子,不怕得罪人。

在公道的前提下,保持清廉的作风,对于提高村书记的威信也很重要。这几年,村官腐败的案件屡有报道,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领域。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村书记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就是党的形象。因此,村书记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从政准则,做到嘴不馋,手不长,严以律己,干净干事。不但要管好班子,还要管住自己、管严家人,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在当前,尤其要落实好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要让党员和群众知道事是怎么办的,钱是如何花的,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村。在这方面,江苏省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堪称楷模。吴仁宝有一个座右铭:“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在他几十年村书记经历中,吴仁宝坚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而正是有一个以他这样为好书记的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才铸就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一个典型。

三是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本事。村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官”,直接面对群众,天天打交道的是农民,涉及到的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因此,树立强烈的群众观念,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事,是新形势下提高村书记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第一要提高村书记的政策理论水平。特别是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对村书记的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过去那套老经验、老习惯、老办法,甚至是“高压”、愚民政策、吓唬人的老作风已经不行了。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行政,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工作的一些法律法规,如土地法、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邻里纠纷、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的法律法规。二是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在基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折射出了在发展经济、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面前,一些村级领导班子束手无策的现状。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同一个工作对象,有的村干部一到现场就能解决,有的就是解决不了。这其中,固然有权力因素和人格魅力的关系,但科学的工作方法对解决矛盾和纠纷也是至关重要的,是解决棘手矛盾的“桥”和“船”。在这方面,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到群众中,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意见,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其次,村书记要提高“说”的能力。做农村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有的村民能言善辩,是老百姓俗称的“好嘴把子”,你当村书记的口才讲不过他,又怎么能说服得了他呢?三是要为民多办实事。行胜于言。办一件实事就暖一片人心,多凝聚一份力量。群众就是从一件一件实事中认识我们党的,我们党的事业也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不断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尤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下,村书记已从催粮收款等事务中解脱出来,应该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农民群众服务了,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实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后,村干部的工资发放有了保证,社会保障基本得到解决,这个时候村书记就更应当集中精力,去为民解忧排难,多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多关注一下困难群众。

素质建设范文篇5

一、新世纪英语教师应当更加开放并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钻研和学习,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英语教师也应当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能讲解,还要能阐释,能发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发育成长的沃土,能使学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使这块知识的土地不致干涸、贫瘠。

在世界发达国家,语言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职业资格。后者包括语言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可见,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还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在教学中,使教师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及自身的素质进行调整。

目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跨文化意识。英语不应只是一门课程,还应当能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接受不同模式的文化异同,为他们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创造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无论怎样的参考书都不能帮我们解决教学中的‘背景知识问题。我们需要向百科求助,向英特网求助,向各行业的专家求助,我们会迷惑到不知是在教语言还是在教知识”。英语教师将以系统的语言知识向学生解释语言使用中的潜在原则,使他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及其相关的人文学科的范式。

二、充分运用人文主义教学法,营造充满移情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是高高在(讲台之)“上”;而学生则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是安安静静在“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人文主义教学提出“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有情感需要的完整的人(awholeperson)来对待,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对其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情商(EQ)的培养”。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也是促进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

语言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中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文主义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交往中去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其次,应当让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他们的情感同认知方式一样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以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感需求,真正了解学习者各自的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并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教师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的精神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经济、科技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位置。”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英语教学所担负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任。论文百事通

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是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挑战、结合和补充,并非易事。因为作为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教师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比较缺乏。如果教师强调学生要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对固有模式进行批判,而教师自己的思维跟不上“形式”,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评判,将会逐渐被学生“抛弃”。毋庸置疑,教师首先应当重视并加强对自身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作为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教师应当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以扩大知识面,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跟得上青年学生活跃的思维,才能适应他们不断求新的特点,才有足够的“底气”在课堂上进行创造和批判,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创造和批判。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将学生呆板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活跃主动的学习状态。事实上,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是思维灵活的、真正幽默的。他/她能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细节的即兴处理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人情味。他/她可以将课堂安排得有韵律感、节奏感、甚至是音乐感,并将教学中的美学规律发挥到极致,使学生“享受”课堂而非“忍受”课堂。

四、提倡反思性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兴起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时间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学的实质就是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调整教学方法和技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能够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对自身的言行带给学生的影响、自身的素质建设进行审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不断作出判断、不断解决问题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中的不断反思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效果采取一种批判性态度,通过系统地监测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考虑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思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当前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形成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素质建设范文篇6

要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实践。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要以此为契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解放、新进步。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高度关注换届后班子的运行情况,跟踪了解换届后班子成员的工作及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二是强化政治标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历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定不移地强化领导干部的政治标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大力培养选拔政治坚定,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干部。要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工作力度,使基层和生产一线成为干部成长进步、脱颖而出的基础阵地。今年,要研究制定树立“领导来自基层”、“一线出干部”用人导向的具体措施。一方面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另一方面注重从基层选拔大批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坚持凡提拔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一般要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继续坚持每年从自治区厅局选派一些后备年轻干部到地州挂职锻炼。从今年起,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基层领导干部到自治区机关挂职学习,从自治区、地州市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等基层任职、挂职。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工作制度,每年继续精心挑选一批优秀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去锻炼。自治区各级机关招录公务员,除技术性很强的岗位外,新招录公务员一般应面向乡镇、社区,在基层锻炼二至三年。县以上机关补充公务员,坚持从基层选调。

素质建设范文篇7

首先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公务员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构成的,包括目的原则、手段原则、规则原则和制约原则等。在整个公务员价值体系中,公务员精神应视为公务员队伍的“目的价值”,而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则是实现这一目的价值的“手段价值”。就公务员精神而言,作为“目的价值”,它需要“价值载体”来承载。也就是说,为实现“目的价值”还需要有作为工具的“手段价值”,在这里,作为“手段价值”的公务员能力素质就成为了实现作为“目的价值”──公务员精神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手段和途径。从本质上看,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是“公务员精神”之所指,是公务员精神面貌的表现,是承载公务员精神的载体。

其次,作为价值主体的公务员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整体的公务员队伍。作为个体的公务员的目的价值与作为整体公务员队伍的目的价值可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个体作为整体的一员,必须向整体的价值体系“归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公务员队伍精神建设的道理。而且,公务员精神对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诚然,具有高尚精神面貌的公务员不一定就是能力很强的公务员,但他会在事业的锤炼中矢志不渝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精神品质低劣的公务员,即使有很强的能力,最终都会走向它的反面而堕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破坏,成为腐败分子。所以,公务员的精神建设应该贯穿于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的始终。

最后,公务员精神的具体内涵也突显出对公务员的核心能力素质的要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对公务员的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对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对公务员的执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要求;“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对公务员的战略协调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的要求。上述能力素质构成了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核心,抓好这些能力素质的建设才能最终造就一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具备中国特色公务员精神风貌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这就是我们将公务员精神建设与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一致起来的理由。

当前公务员能力与公务员精神要求的差距

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与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建设(尤其是核心能力素质)是紧密联系的,然而,公务员目前的能力素质现状与公务员精神所预期实现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一,“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要求公务员时时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坚持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国建功、为民造福。但是,有些公共部门和公务员个人却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担心行政决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损于本部门与领导的权威及形象,回避对决策后果的跟踪反馈。另外,有数据显示,对于个人的权力来源,职务级别越低的公务员越认为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级,而不是人民,所以,“忠于人民”之心明显不足。

其二,“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要求公务员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极端负责,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行政部门中“必须办的事情慢慢办,有关系的事情加快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情看心情办”的现象,持这种工作作风的公务员根本没有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服务对象的受益程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水平的标准。

其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要求公务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是,一方面,公务员队伍中的虚夸之风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有的公务员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欠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公务员对他人(如同事)的创新性意见的认同程度也不高,行政部门中存在抑制创新能力的氛围。

其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要求公务员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在同一行政部门内部和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展开充分的协调与合作。然而,有调查数据显示,公务员不太“注重团队协作,增强组织凝聚力”,不太重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组织沟通中偏重上行沟通,而忽略了平行沟通,这都是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组织文化的。上述客观存在的差距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有精神理念上的原因。在精神理念成因方面,问题主要出在由“官本位”衍生出的“关系本位”和以“学而优则仕”为导向的“学历本位”上。这两种价值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公务员主动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公务员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有损于公共部门的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的有效性。这些都是与公务员精神格格不入的,需要我们在公务员精神建设中予以解决。

以培育公务员精神推进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

我们认为,突破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的瓶颈有赖于将公务员精神建设贯穿于能力建设之中,并针对以上症结进行一系列创新。

第一,在公务员能力指标的设计上,应注重精神理念与指标体系相结合。在设计公务员能力指标体系时,应将相应的公务员精神与公务员能力指标相契合,并将公务员精神贯彻于指标之内,把各项能力指标建立在公务员精神的基础之上,实现公务员精神建设与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相互促进,做到二者表里一致。

第二,在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的内容中,应注重将公务员精神目标落实到公务员能力素质上。要按照公务员精神发展的需要确认能力范围,并将公务员精神目标对个人能力要求落实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中,既使广大公务员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得以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固化下来,又能在制度层面使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和公务员应有的精神有机结合。

第三,我国公务员中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之别,有不同层级与类别之分,因而在公务员个体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与侧重点上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无论何类、何层级的公务员在公务员精神的要求上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务员能力素质的建设中,一方面要贯彻“公务员精神”实质不走样,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公务员的不同职位和级别,提出具体的“公务员精神”规范。

素质建设范文篇8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运用到行业管理上就是要注重人本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新时期的邮政工会工作要以提升职工素质为着力点,牢牢把握创新企业文化的主线,着力从打造邮政企业特色文化上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文化作为铺垫,企业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员工素质的提升,就谈不上丰富的企业文化的创建。更不会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经过广大职工长期积累、创造、升华而形成的一种企业服务理念、企业价值导向、企业发展愿景和企业社会责任。邮政文化的形成浸润了广大邮政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它是涵盖了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美好的奋斗憧憬在内的一种软性管理模式。邮政工会工作要从打造企业文化上细致研究提升职工素质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一是将建设邮政文化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动力。文化是经济的无形推手,建设先进的邮政文化,一方面可以促进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尽情施展才华,在为自身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有效推动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领导管理体系的形成。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光靠空洞的说教和苛刻的规章,这与建设和谐社会是相悖的。只有在科学规范的领导组织下,形成企业强大的发展合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实现行业管理的提档升级。只有在先进邮政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形成一种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从业氛围,从而引导邮政员工在有序竞争、奋进创新的工作环境中互帮互促,这样的工作环境在无形中就转化为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动力。二是将建设邮政文化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旗帜。职工素质的提高要有目标,要有衡量标尺。那么邮政文化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面旗帜。邮政文化使邮政员工明确了应该达到怎样的工作业绩,应该为企业发展做一些什么。通过邮政文化活动的开展,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直接影响到了职工日常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使员工在活动中能够深刻体会到:邮政文化需要邮政员工共建,每一位邮政员工都代表邮政行业服务的整体形象,打造邮政形象品牌,对于每一位邮政员工来讲都责无旁贷。进而将自己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这就是邮政文化对职工的引领和启发作用。邮政文化的创建对于警醒员工要时刻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谈,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了旗帜作用。

邮政文化的建设、发展和丰富归根结底要取决于职工素质的提高,职工素质的提高是邮政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将二者统一起来,是邮政工会工作提升职工素质、打造邮政文化的有效措施。一是将职工素质的提高作为建设邮政文化的基础。首先职工必须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要树立起大局观念,能够为企业发展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要切实将自己作为邮政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要有“以企为家”的思想觉悟,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形成一种人人爱企业、人人为企业谋效益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为发展邮政事业贡献力量,为建设发展和不断丰富邮政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是职工必须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邮政行业开拓经营市场、拓展业务范围的有力武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没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就注定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低下,这样的行业服务注定会没有市场,连企业经营发展都谈不上,就更不要说企业文化的发展了。专业素质的提高需要每位员工在工作上主动把握学习机会,认真总结学习方法,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上持续提高,从提高专业服务素质上着手,赢得客户的认可,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将职工素质的提高作为建设邮政文化的保障。建设邮政文化,没有职工素质作保障,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声势再大,也难以源远流长,即使枝叶再茂,也难以华盖参天。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工素质的提高赋予了建设邮政文化的实践内容。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逐步使得邮政文化发展起来,渐渐形成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服务标准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不断趋于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每一个进步都是职工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反过来说,就是因为职工素质在不断提高,才推动一系列邮政文化内容的变化和发展。从这一层面上讲,职工素质提高是建设邮政文化的现实保障。二是职工素质的提高赋予了建设邮政文化的思想内涵。作为服务型企业,与千家万户的生活休戚相关,取得客户信赖是我们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与客户交流沟通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是这种需求促使邮政员工在和客户的接触中总结出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更为得体、在和客户的合作中能够达到怎样的远近期目标,也正是这些原始的想法演变成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企业愿景等。而这些企业文化的各个范畴也同样在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发展演变、凝练沉积,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企业文化,所以说,职工素质的提高是建设邮政文化的理论保障。

以建设邮政企业文化为抓手,旨在不断提高邮政职工的综合素质,赋予了我们邮政工会工作在新时期下探索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的新内容、新方式。

素质建设范文篇9

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应对国际国内和党内形势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这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迫切需要我们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执政党来说,党的建设重点是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础在于全体党员素质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要反映在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要靠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的战斗力的提高,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不断扩大,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卓有效地工作;党的良好形象的树立和维护,要靠广大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执政党党员的能力素质、执政党党员的先进性,如同万丈高楼的基础一样的重要。因此,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一支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

4、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先进性是指党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带领社会前进并为全社会作出榜样和表率的一种性质、素养和能力。党的先进性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抽象,而是蕴藏于党员素质之中并在其具体言行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稳定的、连续的领先性和进步性。党的先进性离不开党员的先进性,而党员的先进性是以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依托和作为载体而发挥作用的。党的先进性与党员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党的先进性是根本,没有党的先进性,就谈不上党员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是基础,没有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党员的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是辩证统一的,党员能力素质高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前提条件。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关键是看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能力行为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以优良的作风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性。

加强党员的素质建设,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强身健体,方能拒腐防变。只有备好灵丹妙药,方能确保不被“病毒”感染,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各行各业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从总体上看使我们的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改观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广大人民群众从贫穷步入了基本温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随着改革浪潮的突飞猛进,难免会有一些不健康的时尚“流行病”随波逐流而进入市场,并侵蚀着我们的党,特别是党员干部还存在着思想上的“亚健康”,稍不警惕就很容易被这些“病毒”感染。并且,我们还正在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解放、观念改变、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经济实力上的竞争与日俱增,特别是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渗透”和经济制裁,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旧体制遗留下的“疑难杂症”,都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暴露出来,逐入机制落后,包袱沉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政企不分,职责不清,以政代企等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不仅没起到真正的政腐职能调控作用,反而困扰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因此,导致官僚主义严重,消极、腐败、渎职、失职现象滋生蔓延。这些诸多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会碰到的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要迎接挑战,我们就必须把握机遇,制定对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方可药到“病”除。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

一.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要有一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队伍,而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使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适应改革的要求,不仅要和党保持一致,还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达成共识,就必须灵活运用、完善和发展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才能不失原则,才能使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顺畅落实和实现。所以,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以思想发展起来的,并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战胜的坚强堡垒。它是“地球村”里社会主义这面大旗的象征,共产主义的创造者,它以“三个代表”为宗旨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所以,我们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因为党内少数人的错误现象,就动摇了对党的信任,而要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真理,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才是我们改革开放,乃至富民强国的根基,这是我们每个党员加强素质建设的保证。

三.加强党性建设,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说,是我们全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宝,理所当然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重要理论课题。通过学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人民还不富裕,所以,我们不能拿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与资本主义现实的暂时领先相提并论。由此,邓小平同志才科学地指出“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用这一科学论述,教育全党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它的长期、复杂和艰巨性。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初论”为发展阶段,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和平与发展为外部条件,以坚持“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借助和平发展的机遇为前提,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好多种党建活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这条路。

四.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同样也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所遵守的工作作风。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最庞大的依靠――力量之源。所以,我们就必须改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一杯茶水来上班,一张报纸看半天,文件来了划个圈,事不关己等等看,贪图享受我优先,群众疾苦看不见,刮风下雨随你便,你喊你的怨,我做我的官,欺上瞒下任我编,成绩突出我升官,出了问题换把轿椅当新官,不管人事就管钱,咋!到头来不还是我说了算”的不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信并依靠群众,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始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一切权力的行使都必须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只有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党真正做到切身实地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信任了,走近了,理解了,沟通了,满意了,才能证明我们的党先进了,纯洁了,可靠了。

五.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

素质建设范文篇10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创办,可谓一枝独秀;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又陆续有三四所高校创办了这个专业。2000年以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已达400多所,开办院校数目的膨胀带来了招生人数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教师数量的严重匮乏、教师素质的相对薄弱等问题。比如有些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依据自身培养方向的不同,建立于其他学科背景之下,有的隶属于表演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等,受学校体制制约、课时分配、招聘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是由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接受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之后成为专业教师;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招生规模庞大,但对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甚少,甚至有的高校从来不安排专业小课,连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教学水平可见一斑。但是,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近几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深入人心,各大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逐渐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目标。为适应本专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也在逐步扩充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力求从整体上解决教师队伍素质薄弱等问题。近几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一些滞后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围绕传媒人才需求特点,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有关方面应当被重新定位。

二、新媒体时代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策略

(一)师德修养建设。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核心。新媒体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共处,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道德基础。“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队伍本身更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加大师德修养建设力度,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1、职业道德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中,首先要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职业道德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里的职业道德建设,主要指教师应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新媒体时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面貌与敬业的职业操守等以外,关键点是要紧跟传媒业发展特点,突出对职业伦理道德的加强与垂范。媒介融合使媒体传播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大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面对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手机媒体等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伦理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比如大众的话语权平等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话语的主体,对其伦理道德的监管更难。“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使得信息的更为便捷,这种便捷也使得信息的者体现为多元化态势,其身份、教育程度、民族、信仰等都不尽相同,人性善与恶的释放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伦理道德观表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教师对新闻价值的识别、挖掘与引导的教学中,如何坚守伦理底线、加强新闻敏感度,成为影响学生分析鉴别新闻价值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其中不乏一些落后的、低俗的文化元素,比如崇洋媚外的文化侵蚀、利己主义的文化渲染、拜金主义的文化追求……会导致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甚至在播音主持中刻意模仿嗲气乏味的音调、展示暧昧低俗的动作,使广播电视传播丧失了庄重性。教师应着力加强新闻意识和新闻敏感度,加强自身传媒伦理教育实践,注重在教学中正确引导舆论、纠偏错误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鉴别能力和抵制媚俗文化的能力。比如加大文化素养课程的比例;训练学生能在稍纵即逝的各种新闻信息中,敏锐地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的能力等。2、团队合作建设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传播途径中,受众接收到的信息趋于多元化。播音员、主持人不是“明星大腕”,他们需要回归大众。不仅如此,播音员、主持人与制作团队、嘉宾、被采访者等的合作要加强。因此,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团队精神、道德素质更高的播音员主持人。传媒人才合作精神的培养依托于教师队伍的率先垂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队伍一般采取“稳定、引进、聘任”并重的建设路线。“稳定”即保持稳定充盈的师资力量,围绕专业教学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教学团队;“引进”既包括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也包括引进有一线工作经验或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聘任”即从社会上外聘教师。教师队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本专业专职教师指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指从事其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他们来自于校内其他专业的教学管理单位或教研室;校外兼职教师也就是外聘教师,指有一定专业建树或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以团队为对象的。这些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一的人共同组成一支教学团队,如何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氛围?作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应与校内兼职教师主动拉近距离,使其了解专业相关背景及艺术生特点,排除教学疑点、难点;与校外兼职教师之间要排除内外之说,内外联动,主内尊外。教学中,要倡导团队的精神力量,教师之间博学众长、优势互补,通过“集体会诊”、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中,搭建团队合作平台,凝聚人心,比如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教研室为一个研究团队,组织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使科研向纵深方向发展。相信团队合作建设必将培养出传媒人才精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也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建立树立榜样。(二)知识素养建设。全面、系统的知识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范围跨越几个学科领域,因此,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语言传播专业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培养,这就使得教学要从以往单一的业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复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常言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要让学生喝到一杯水,教师必须有装一桶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各领域知识的学习,以精深渊博的知识技能实现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南京交通台《智勇在线》是一档收听率很高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智勇凭借犀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深受受众喜爱。驾驭这档节目的关键是主持人精通交通法规,能通过网络论坛、短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与听众讨论交流,解决听众遇到的困难,对交通执法部门的判罚进行监督,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新媒体时代传媒领域的信息量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知识贫乏的教师很难适应传媒工作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传媒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一方面,对于知识素养方面的建设,应进行系统、长期的研究与思考,建立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构架体系。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言,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还应紧密依托其它学科背景,譬如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除此之外,还需全面涉猎相关学科知识,比如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另一方面,面对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手机媒体等多元化的传媒形态,教师必须精通其传播要领和相关知识背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量的增加,而是一种知识素养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变化,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随着传媒形势的变化不断优化。比如面对网络媒体,必须知晓网络用语、相关网络操作知识及网络道德规范;对于新闻价值的识别与挖掘,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面对新媒体,教师应提升相关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播音主持实务训练,比如广播播音主持实训、电视播音主持实训,还要在教学中拓宽研究领域,比如开设网络节目主持人、移动电视节目主持人等播音主持风格研究;再比如虚拟主持人的节目配音等。以上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加大新媒体背景下有关播音主持方面的研究力度,以个性化的风格特点适应不同新媒体的传播需求。相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教师知识素养建设必将对传媒人才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三)业务素质建设。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应始终把业务素质建设摆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激烈竞争,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专业技能方面精益求精,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必须紧跟一线动态,提高实践教学与研究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1、专业能力素质建设。主要指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教师在提升业务水平方面的相关建设与调整。这种业务水平的提升既落实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方面,也落实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1)语音与发声能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趋于开放,大量的音频、视频等资讯将通过各种互动性、个性化的平台传播出去,这对于信息的传播者、组织者——播音员、主持人而言,其语音与发声能力应随之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信息量加大,势必带来语速的提升,对口腔控制、气息控制、声音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训练及对学生相关业务的教学指导。比如绕口令或大篇幅文章的朗读训练,确保语音准确的前提下实现声音的有效传播。(2)语言表达能力。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呈现出分众化的传播特征,这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样态、话语方式、传播心态等会有一些变化,其语言表达能力应随之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传播对象的分众化趋势,使得播音员、主持人要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用更加平和自然的腔调、更加平等化的交流心态、更具互动性的交流语气与受众进行沟通。教师要在对象感部分的学习与教学指导中潜心研究,比如“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想象性训练和感受性训练、情景再现等内部技巧相关训练。此外,要最终落实到有声语言的声音形式问题,也就是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的掌握。通过大量的实践性训练,找到贴切的表达方式,适应新媒体的语境特点。(3)播音主持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但也不乏批判的声音,比如“有稿播音实践多,节目主持实践少”。确实,很多院校过于重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播音主持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教师自身也存在“重技能,轻主持”的想法,播读、朗诵信手拈来,现场主持、即兴表达等顿显生涩,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与引导。笔者认为这两方面应当并驾齐驱,甚至在媒介融合下的今天,应更加重视播音主持能力的挖掘与提升。因为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节目当中,不再只是一味地拿着编导撰写的稿件“播”,其中渗透了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前期采访、现场组织、现场报道、即兴表达等,这对播音主持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应加大“无稿播音”的训练内容,比如思维训练、即兴口语训练、现场采访训练等,通过长时间、大幅度的训练,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把控能力。2、实践能力素质建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教学要紧跟一线动态,随时结合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实践能力素质应大力加强。(1)“走出去”。教师要大胆“走出去”,积极争取研修、访问等机会,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访学、深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文赴会,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保障;积极创造条件到广播电视一线岗位实践实习、任职锻炼,体验新媒体时代媒体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实战要求,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为教学做好储备。同时,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平台的搭建创造条件,实现双赢;积极投身于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手机媒体等多元化的新媒体领域,通晓各个传媒领域中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以及播音主持技巧,知识结构随着传媒形势的变化得到不断优化,以经验回馈教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比赛活动,以演带练、以赛促教。(2)“请进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一线从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一是充实教学队伍,带动专业实践教学;二是组成“专业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与本专业教师定期交流与提供指导,提高教学团队业务水平,带动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签订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锻炼、教师任职锻炼创造机会。同时,聘请实习基地相关负责人、播音员主持人、新闻记者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教师沟通交流,开阔他们的专业眼界、增强实践能力。(3)“考出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学历水平、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提高整体专业素质。

新媒体时代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带来了冲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教学水平,善于围绕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机遇与改革同在,思考与创新同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应在师德修养建设、团队合作建设、业务素质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的广播电视优秀语言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连喜.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