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6:36:42

声乐教学法论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2

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对于演唱发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世界著名男高音卡鲁索就曾指出:“喉咙是发出声音时的必经之路,若是打开的不够大而却想获得一个饱满而圆润的声音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喉咙还会气息呼出和吸进的地方,若是喉咙紧闭着,声音便只能寻找其他通道,否则就只能闷在里面”。由此可见,“打开喉咙”对于歌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诚然,“打开喉咙”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演唱中“打开喉咙”绝不是张大嘴巴这么简单,这样仅仅是外边打开了,而里面却仍旧处于闭合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将会是苍白、发挤、干涩。尖亮的声音效果。“打开喉咙”不能通过强制性压舌根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将会把声音堵在喉咙当中。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应该是使喉结稳定在喉位上,喉咙部位具有一定张力的放松,促使声音在紧拉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想象法应用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相反它总是在多个方面和其它有关学科融汇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为己所用,就像想象和声乐的共融发展一样,实际上也是心理学和声乐艺术学科的良好结合,在有关学科中去体会自身没有的方法,这样将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最终将其彻底解决,进入到新的高度。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任何事情都处于相互渗透的状态,声乐教学亦是如此。声乐教学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固守章程,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声乐学习中的问题。所以说,将想象法应用于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本身便是一个极抽象的词语,并没有说明具体要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也没有绝对的说不能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而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历、经验来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是生活没有的,只是自己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事物,只要能够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此种想象就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声乐课堂上,教师要想提供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就不能束缚他们思想,将他们的思维限定到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自由想象,充分发展学生对于创造事物的可能性,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将抽象化概念应用于声乐教学中。

三、结语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3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4

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是其教学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音乐教育需要体现民族这一特性,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它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集中体现民族个性,来传承民族声乐文化。

在声乐教学的方法上,由于长期延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大多崇尚美声唱法,其实这并不是发展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要从教学方法上抓起,力求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平衡,这是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声乐教学的民族化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落实这个话题,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使命,发展为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保护和发展,这并不是强加的历史责任,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它有绝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从古代的琴歌、宋词、戏曲、京剧等,到现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说它们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关系。而这些传统艺术的种类,是中国历代人民缔造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文化和审美取向。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把握中西声乐文化的契合点,研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点,从而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体现民族性。

在声乐教学的作品内容上,民族声乐作品本身就彰显着民族性,我们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民族声乐作品这本身就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民族声乐作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第一,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有可能不用听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表露出中国民族特征,优美的旋律线条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表现手法;第二,艺术审美取向同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母语教育,在母语教育的环境下,无论是人文、地理、社会等都带有民族的个性,用百姓的话就是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民族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便于理解和学习。第三,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没有演唱方法的界线,在声乐演唱学习中,大量的采用民族声乐作品就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观念的民族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积淀,教育本身的职责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它能够凝聚和融合一个民族。声乐学科是传承艺术文化的桥梁,是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个性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对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宣传、渗透和融合的作用,对形成民族自强意识、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题。

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民族意识,并通过声乐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能落实高师声乐教学思想的民族意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民族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潜意识下传递民族精神,这是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声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观念要体现民族意识,它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高师声乐教学既要体现民族性还要体现多元性,多元的声乐教学内容符合现今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路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已被世界各国认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为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基础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符合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方法。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声乐教学也应坚定的开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竭力的吸收不同地区、民族的声乐文化为我所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声乐文化交流相对来说甚少,高师声乐教学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由于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文化风格各异,所以我国的声乐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多元化的特征,如将其整合应用到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它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联系起来,潜心研究它们各自优缺点和文化特征,并从各民族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声乐作品,将其节选出来,并应用到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这不仅能使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融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声乐文化的交流,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中西结合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5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日前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本届论坛在进行民族声乐学术思想、教学经验交流的同时,还举行了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音乐会、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汇报音乐会,以及国内声乐界专家的学术报告和讲座。论坛中,笔者感慨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感恩于从事声乐教育事业;感动于我国声乐教育界的专家、教育家、学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对声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时代性与民族性共融的主题思想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等风格的演唱方法。而我们所指的民族声乐则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声乐艺术,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韵味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又借鉴了美声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的发声技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民族声乐的主旨在于认识和把握中西声乐艺术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使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唱训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民族声乐论坛的宗旨是更好地总结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理论科研与学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最终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

中国民族声乐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在当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阶段,从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李光曦到今天的、宋祖英,从中国歌剧发展里程碑式的《白毛女》《江姐》到《党的女儿》《屈原》等,都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好的创新。中国民族声乐可以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有较为丰富的演唱形式,更有着独特的文学合理性和艺术上的优势。

民族声乐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因为她深深地植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中,并以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适应当代人的思想感情需要。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土壤、离不开乡土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二、每届论坛都是创新的过程

论坛期间,中国声乐界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围绕着“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中国声乐”“中国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的报告让笔者记忆深刻。

刘辉在讲座中着重讲解了他多年来总结出的“先腔后字、以腔带字;先声后字、以字带声;声韵同出,腔圆字正”的演唱方法。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声乐演唱理论,创新了中国声字关系理论。随着时展,声乐作品难度和音域都有所变化,这需要我们不断丰富“以声带字”的理论,从而更好地适应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

廖昌永主要阐述了如何在保持民族唱法艺术特色的同时并有所创新以及声乐艺术融合的问题。在讲座中,他表达了对民族声乐发展的热情,整场讲座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并举出了很多实例,易于理解,感染着每一位听众。多年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两大焦点,哪个更科学,抑或是相互融合,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之一。

笔者体会到,论坛中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涉及的问题都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看似熟悉却时而陌生,且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丰富、完善的内容。这对于每一位声乐教育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把握时代的脉络,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三、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的声乐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也要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笔者把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多数学生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划分过于清晰,甚至对于民族声乐有偏见。中国的民族声乐可以说是相对于美声而言的。两种唱法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产物,只能说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民族声乐文化历史悠久,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我们除了研究一般声乐规律外,特别要重视研究我国民族声乐的特殊规律和弘扬民族声乐的科学性。

第二,民族声乐的学习不能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多数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忽略了戏曲、 曲艺、说唱艺术、地方民歌等中国式的文化。殊不知这些才是对民族声乐学习真正有帮助的艺术形,各民族的地方特色不能偏离。虽然我们的民族声乐向着科学性、世界性发展,但其深深植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

第三,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少。实践是需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的,没有了理论,演唱会失去方向,歌唱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是难以升华。民族声乐理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经典的声乐文献和论著,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民族声乐理论文献是很重要的,使学生对艺术上的迷茫有能力依据理论知识自行解决,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结语

如今,民族声乐已经走向了世界,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我们接受外来的、新鲜的事物和先进的理念为我所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带某一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需要保持其民族风格与独特的表演个性。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声乐演唱 声乐教学 辩证关系 差异性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声乐学科的两个分支,虽核心内容均为声乐文化,然而,二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它能使人们对声乐的理解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解,更有利于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演唱则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检验判断标准。二者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用唯物辩证的角度以及矛盾普遍联系的规律来分析,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是弘扬和发展声乐文化的关键所在。于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同为一体,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但二者无可避免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二者对声乐艺术的不同演绎,无关好坏。

1.声乐演唱偏重主观感情,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客观理论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比如一首曲子在乐谱上的音符往往是固定的,在成千上万的有关声乐书籍和资料中这首曲子往往只有一种固定的乐谱音符,因为理论观点是客观的。如果不同的书中同一首歌的乐谱并不相同,就不能成为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

而声乐演唱则偏重于主观的情绪,即人的实际表现。对于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因为,不同的人心中对同样的声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另外,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有不同的主观情绪控制,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观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他们的声乐演唱效果自然也会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果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具有共性、普遍性,那么,声乐演唱则具有个性、独特性,这就在感情偏向上产生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

2.声乐演唱偏重心理感受,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生理表现

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中,往往把声音及强调的变化表现为人的发音器官的表现,比如声乐教习者往往会对学习者说平稳气息是发声的关键,或者说张大嘴巴、让嘴巴以“O”形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像漂浮在头顶的云朵,还有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的振动等等,这些声乐教学理论观点都偏重于人的生理表现,即将声乐演唱的关键理解为人对声带、鼻腔、嘴巴的控制,而不同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与声乐演唱效果。

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于生理表现不同,声乐演唱往往比较偏重于心理感受。虽然人是靠发声器官来表现声音以及演唱,但是不同的人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往往是不同的,这与演唱者的情绪有关,同时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关。首先是情绪,心理情绪往往能够对发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等往往会使发声效果受到压迫使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受到限制;除了情绪外,演唱技巧也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经验丰富的演唱者往往对呼与吸、气与声、字与腔等演唱细节有纯熟良好的把握,演唱的效果自然也会比初学声乐的人好一些,这就是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3.声乐演唱是即兴、多变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持久的、稳定的

理论出于实践,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通过人们长久的对声乐演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而形成的,以一种规则和原则的身份存在,它往往是稳定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形成是长久的,同样的,它的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首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声乐演唱变化才能够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改变,另外,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发生改变后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声乐实际演唱来检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关系接近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通过足够多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量变是持久的长久性积累,而质变是跳跃的飞跃性改变。

相比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声乐演唱往往具有多变性和及时性。不仅每个人对每首歌具有不同的唱法,而且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声乐演唱受主观感受以及心理情绪影响很大,声乐演唱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即兴的特点,由于这样的原因,声乐演唱是多变的且它的变化是持久的,可以说,对声乐演唱而言,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偶然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中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客观的、固有的、普遍的,总结来说,正是这些矛盾共同组成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问题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存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问题的方法。

1.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学习

因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上或者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若太过急躁,则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也将无法使教学理论和演唱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原则和态度进行声乐教学与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首先,教育者即声乐老师应先细致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必须保证学生们均能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理论观点,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后,再进行声乐演唱的初步教学与练习;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不同于理论教学的刻板和严谨,教习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演唱;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演唱的结合后,教习者应让学生们去思考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并在适当时间之后告诉学生答案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二者差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融汇理论观点和实际演唱。

2.在声乐演唱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同理,声乐的演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样的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声乐的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而事实上,声乐演唱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途径。或许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之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减小。

具体而言,声乐演唱者应遵循个性与共性的原则,即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在现实中,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具有自己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来进行他们的演唱,而是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心,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比如: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好声音》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里面的很多选手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老歌新唱从而俘获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背叛,相反,这是一种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够使声乐艺术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才能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调和,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固有的,因此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具有差异性是必然的。一定的方法虽能够调和、减小差异,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

三、总结

声乐是歌者来自心灵的倾诉,是歌者的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艺术,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听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自古以来,声乐都是一种博大精深且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艺术,并通过人们长久以来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理论与实践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并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不会颠覆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且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其中需要很多歌唱家和教育家以及其他对声乐艺术充满热爱的人的努力。相信经过声乐热爱者们的努力,声乐必将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3]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音乐创作,2010(4)

[4]刘莉朋.普通高校流行声乐演唱之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08(27)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7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但在目前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却没有形成完备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民族性及个人特色风格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一味套用西方美声唱法,没有体现本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而且传统音乐与创作歌曲的比例严重失衡;二是在教学中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自身特点不够关注,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美声发音方法,不能突出学生自身的演唱个性。以上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视角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它也逐渐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包括音乐领域。在多元文化音乐视角下,音乐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被赋予新的职责、新的步骤和新的内容。几十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观念,从而在运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同时,凸显了我国民族唱法的自身民族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但音乐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现有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大众的审美标准,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提倡不同民族、种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生,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平等基础上的异文化间的教育,它强调个体文化与共同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就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在民族声乐教育的改革中,我们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强化民族音乐理论和民族观念,将外来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民族声乐教育能够继承传统,在保持本民族特性的同时,也能够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与世界声乐文化相连接,构建出多元民族声乐演唱教育的新格局。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声乐教育的实践对策

1.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转变音乐文化价值观,建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让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汲取外来文化艺术中的精髓,以多元化的视角推动民族声乐教育改革,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讲,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国传统民族演唱理论的研究。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浸润在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成就了中国声乐丰富的艺术理论,推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科学性的深入研究,探寻传统声乐艺术理论与现代声乐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扬传统声乐艺术理论中的精华,并将传统声乐理论的研究与声乐艺术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声乐艺术民族风格。二是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平等的观念。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是指允许多民族多种文化共存,并且要保障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平等发展。多元文化思想对我国的声乐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指明了发展方向。民族声乐教育只有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摒弃单一的文化视角,在弘扬本民族艺术的同时,学习、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汲取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改革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

为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民族声乐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对目前声乐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素质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必须遵循多元化、民族化的原则,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民族声乐教学氛围。与此同时,课程结构设置也要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演唱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在演唱中达到声、情、表的高度完美结合。

3.改革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等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的特点,但也有其局限之处,极易造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唱法和表演单一等不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就要建立以“小组课”“一对一”“公开课”和民间双向互动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形成互动和竞争,开阔他们的视野,增进相互交流,使学生的演唱方法和风格也呈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4.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8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 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03-01

随着中省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措施政策出台,学前教育已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热门和重点专业,这种发展趋势给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声乐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传统或普适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必须主动进行变革和探索,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声乐课程的现实选择。

1 “知+技+能并行”声乐教学的内涵

“知”指知识、理论,是人们在完成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认识和经验。“技”指手艺、本领,通常是完成活动的方法、技术或技巧。“能”指才干、本事,通常是完成活动所表现出的特征。

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课程”)教学上,“知”指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技”则指以“知”为指导的唱歌技术、声乐演唱的技巧,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应用的方法。而“能”则是指有效的运用“技”而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能力,除了自身二度创作能力外,还要有指导他人(含儿童)演唱的能力、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以及驾驭声乐课程教学的能力等等。“知技能”在同一时空上,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三位一体,并行照应,协调发展;在不同时空上,积累、充实、完善和丰富、增强。

2 “知+技+能并行”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知+技+能并行”必须遵循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考虑学生现实和能力的不同需求,反映声乐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

第一,学会“唱”。掌握基本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基本的歌唱方法和必要的声乐基础知识,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等。熟悉不同类型的少儿歌曲。

第二,学会“教唱”。掌握声乐教学的原则,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掌握少儿声音特点,正确分析、表达和教唱少儿歌曲,培养少儿声乐教学能力,能够发现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辨别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三,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艺术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技能,具有二度创作的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

3 “知+技+能并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施“知+技+能并行”教学模式必须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声乐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接“学、教、演”三大教学模块,循环往复、递进地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础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1 基础模块化、项目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应立足于对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法和学生艺术实践、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师要了解区域内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与声乐教育所需要的人才,深刻认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对声乐技能形成的支撑作用,将基础模块化、项目化,拓宽学生在声乐教育理论上的知识面,如发声的原理、发声技巧、歌唱生理和嗓音的保护、幼儿唱歌教学理论和童声训练或童声合唱训练基础理论等,并尝试讲述“儿童歌唱生理与心理”,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的需要。切实完成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声乐教学和培养任务。

3.2 紧扣教学环节,促进技能训练

以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岗位需求为依据,多层次选择教学内容。如一年级注重正确呼吸方式,喉咙打开,咬字部位准确,在自然声区中训练歌唱的平衡;二年级注重拓展音域,加强演唱的艺术处理;三年级在注重会唱的同时更要学会教,学习和了解声乐演唱和儿童作品的诠释和演绎。

选用练习法、欣赏法、讲授法和演示法等,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选用示范模仿比较法、观摩纠错比较法、自我与互评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等培养声乐理论知识和学生音乐素养。如采用示范模仿比较法,对学生演唱某一乐句时声音方法出现的错误,做两次示范,一是正确的声音;一是模仿学生发出的错误声音。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差别,主动调整自己的发音方法,完成正确发音训练。

发挥多媒体形象和感染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完整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直接感受运用声音、音色、气息、力度、节奏、速度所表现的乐曲思想内涵;利用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生理感观,激发其积极心理因素,引导其发现问题、校正错误、纠正缺点。

3.3 多元化实践教学,助力能力提升

将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学习基础,实施个体化分层次小组课实践教学,解决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问题;用个别实践课提升具有一定声乐条件和潜力的学生的专业水平或提高不具备声乐演唱条件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个性问题。定期举办班级、院系的音乐会、沙龙、校内观摩交流、专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积极有益的声乐实践活动,组建学生合唱团、艺术团,开展儿童歌曲演唱赛和少儿声乐教学试讲活动等,巩固学生声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声乐技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训实习场所,与歌唱艺术团体、群艺馆、少儿活动中心及幼儿园、社区建立长期的声乐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提高声乐专业技能,将课堂上的声乐知识在实践实训中变成实际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频次,延长顶岗实习时间,使学生能将在课堂上学的声乐知识、技巧、方法及时运用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检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的舞台。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和企业文化活动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个人、集体)、文艺下乡、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活动和政府、企事业搭台的节庆、旅游促销等文化活动中,在真正的舞台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锻炼。

4 结语

实施“知+技+能并行”教学模式必须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声乐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接“学、教、演”三大教学模块,循环往复、递进地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础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洲.浅议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J].神州,2012(14):26-27.

声乐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乐大课;培养;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7-01

中小学音乐老师基本以歌唱教学为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会唱歌又要能教学。这就把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彻底的区分开来,我们不能一味的像声乐表演专业教学那样只注重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我觉得应该打破单一的声乐小课模式,实现课程多元化,设置每周一次声乐大课,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促进课上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老师能兼顾对她所带的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具体理由有以下四点:

一、将教学模式定位在“师”字上——着重师范性

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要将它的教学模式定位在“师”字上,让学生们从一入学就做好做教师的准备。在大课上,可以采用给某一学生上课,其他学生听课,学生们通过观察老师对某一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示范,了解老师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启发方式;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活动,或高年纪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总体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教学观摩,使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找出自身缺点、吸取他人长处,提高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避免学生因适应能力差而歌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并且,教师还可以总结一些好的、先进的针对不同问题的教学方法和规律交给学生,充分做到师范性。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提问法、演唱法、点拨式指导法、纠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传教去进行声乐教学以弥补学生个人学习中的不足。

二、普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理论性

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欠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就算了解一些、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总体来说都不是特别明确。这对于她们对声乐技能的掌握没有好处,更别提以后在中小学承担教学任务了。因此,声乐大课就可以很好的弥补声乐小课的欠缺:在课堂上,全方位、多角度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利用生理解剖图、实物标本、声乐理论书籍、多媒体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谈及某些问题的时候恰当的请学生做示范,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们讨论,从而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的学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以后她们将从事的教学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有着充分的、科学的一整套体系,避免她们走入学习的误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同学的演唱,听到不同风格、不同作家、不同表现内容的歌曲,增加自己对声乐艺术的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听多想,增强自己的声音概念及对不同声部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的视奏、即兴配奏能力——突出实用性

由于中学音乐课的内容包括欣赏、唱歌、音乐理论这三大块,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会唱会教,还应具备相当的弹伴奏的能力。因此,伴奏是非常重要的。在大课上,声乐教师可以注重发展学生独立伴奏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把自己从弹伴奏的干扰中解放出来,而且更有利于教学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她们在课堂上相互弹伴奏,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形式,发挥她们的集体智慧、创造合力解决问题的精神,使她们在声乐技艺的完整性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她们的伴奏意识和完整的审美意识。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全面性

声乐是一种瞬间表演艺术,有的学生自己单独在琴房练习演唱时还唱得不错,但一旦有了听众就会“怯场”,出现心神慌乱,气息不稳,声音发紧,面部表情僵硬,歌曲没有表现力,更有甚者忘词、卡壳。如果他不能打破“怯场”时的僵局,跨出这种思维呆滞的状态,一旦长期形成心理障,必定对以后公开的演唱、教学带来相当大的恐惧、负担。因此声乐大课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这样形式的大课,并不是单纯的集体课,而是带有集体特点的个别课。让学生学会在众人面前如何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调整好心态,去稳定、正常的演唱、表达、表演。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应该树立将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并重的教学观念,将声乐大课与一对一的声乐小课相结合, 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既注重师范特色、又符合当今需要,更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得以长远、健康、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