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4-05 08:10:35

声乐艺术心理学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1

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表演

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声乐艺术为什么这么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歌唱能够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歌唱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对声乐基础,音乐理论基础,音乐的联想,情绪情感,音乐的感觉与知觉,表情动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同一首作品为什么有些人表演的好,而有些人总是做不好,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在声乐演唱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情境与情绪、语调与句法的作用

歌唱者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演唱的情境与情绪,情境是基础,情绪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歌唱者首先要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境,通过歌词表达歌曲的情绪,唤起大脑里内部视觉的想象,歌唱者在表达时要情真意切,真诚可信,才能把听众带入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中,使听众得到情感美的享受。想要做到情真意切,真实可信,吸引观众,歌唱者唱的词就像在说话,情真意切的说出来,演唱时的情境就变成自己说话的情境了,随着歌曲的发展,情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样说着唱出来的情境就比较清楚了,听众自然也会一直在歌曲的情境中。也就是歌唱时的“场”,自己在场中,听众自然也在场中。

歌唱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离不开语言。歌唱就是一种生动热情的说话形式。著名的法国音乐家卢梭指出:“旋律(是)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人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却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模仿,而那不分音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①想要生动热情的说话就要会用语调,句法。语调、重音、停顿、继续是语法的重要表现手段,都能直接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歌唱者要准确的理解认识和使用语调和句法,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2歌曲演唱的处理

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谱面上的每一字句,对每一个装饰音,每一处强弱,每一处停顿要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对歌曲要有整体的把握。每一位演唱者都想让自己的演唱打动人心。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打动人心的唯一途径。想要打动人心就不仅仅要求演唱者能够控制声音的大小,共鸣,而是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肢体语言,情感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来表达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在力度变化上要有一定的对比,一首歌曲不能从头强到尾,也不能从头弱到尾。只是做到作曲家标识在谱面上的强弱是不够的,强弱要有层次感,也不能太过夸张,装腔作势,要做到自然,曲尽意未尽。颜色有成千上万中,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亦如此,愤怒是声音粗壮,愉快时声音明亮,演唱时同样要通过音色的变化,多比来表现感情,增强演唱的感染力。伟大的歌唱家卡鲁斯曾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在演唱表演中没有一个正确的速度,演唱表演等于是失败的,也不能完全按照作曲家速度标记进行演唱,在尊重作曲家速度标记的情况下,根据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仔细推敲,研究。速度不同情境自然也不同,情境变化演唱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速度直接影响着情境、情绪。不同的速度反映了不同的情绪,速度快慷慨激昂,速度慢平静深沉。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有中国歌曲的风格,外国歌曲有外国歌曲的风格,不同的作曲家风格也不同,同是歌剧咏叹调,罗西尼风格,威尔第风格,瓦格纳风格等都各具特色。每位歌唱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演唱风格,各有千秋。演唱者要掌握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3演唱者应具备个性与气质

个性与气质是影响歌唱表演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位演唱者由于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不同,理解层次不同,演唱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有深情款款的演唱,有高亢嘹亮的演唱,有纤细美妙的演唱,有深沉质朴的演唱,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演唱的个性与气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感觉的到的。演唱者的个性是建立在心灵上的表演艺术,通过心灵的演唱才能给歌声真正的生命和灵魂。

演唱者在演唱时气质的表现很重要,演唱时的情绪情感,肢体语言,形态动作等都能反映出演唱者的气质。不同的演唱者有不同的气质,有些情感产生的迅速并且强烈,在面部与肢体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情感想暴风雨样爆发,这就是激情性的气质。有些演唱者,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快,表情丰富,如喜、怒、哀、乐变化迅速,这类演唱者属于抒情性气质。气质可以样每位演唱者的演唱都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人记忆由心,让整个表演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表演色彩。

歌曲作家在创作时同样在作品中变现自己的气质,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以歌曲作家精神气质为主,自己气质为辅,尽量让两种气质融合无间。因此,演唱者在选择作品是最好尽量选择符合自身气质的作品。

4结语

歌唱表演艺术是演唱者通过自己的歌声,用上真挚的情感和肢体语言去把作曲家写在谱面上的音符表现出来,同时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自然的动作表情,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记忆,音乐的影像等多方面的能力。表演是对演员的全面才能的考验。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演唱技巧精湛,而且也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注释:①引自《艺术特征论》。

参考文献:

[1] 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的训练[D].2006.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 王茹湘.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1996(02).

[4] 王时.论歌曲中的感情[M].北京: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5]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联单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7] 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2

一、声乐艺术与审美

审美价值是声乐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声乐艺术的根源在于审美,艺术是通过审美的多样性来反映生活的,只有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时,它的其它社会价值才存在。

审美是艺术产生的前提,反过来,在艺术中审美才能得到充分、完整的表现。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

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的一部分,也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声乐作品从创作到表演,是一个综合意义上的实践过程,当然,它又是一个以体现人声表现为主导的实践活动,因为人声的其它因素(器乐、歌词)早已和人声的表现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富有理性和创造性。

1、声音审美

所谓声音的美感,主要表现为声音的情感内涵,演唱者把歌曲思想、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歌声就具备了美感。

对声音的音色审美是声乐审美的重要因素,声音的音色是歌唱者审美思维的反映,没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就不能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歌者只有在心理上建立音乐的审美观念,潜心研究声音音色的美感,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歌曲情感的变化,声音才有艺术感染力。

2、情感审美

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情感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声音的美感与情感的审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声情并茂才是声乐艺术的最高造诣。

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感情的发展与表达肯定要受理智的支配,歌唱者的情感表达要力求真实,即要具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主要指作品中人物的信念,以及人物内在的真实感情,它必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所以能广为流传,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力量,即情感的力量。

3、音乐感觉审美

音乐感觉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觉。声乐艺术的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来传达的。一个对音乐毫无心理感受的人是不能感受到演出内容及演唱音乐的特殊美感,音乐感觉的美感只能意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感觉。音乐感觉的美感是声乐审美的重要方面。

4、形象审美

声乐艺术主要表现的中心是人――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人不仅具有理智,而且富于感情。只有情与理密切结合的艺术形象,才称得上是美的艺术形象。演唱在表现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形象时,应注意情与理始终密切结合在一起。即使某些描述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声乐作品,看似无人,实则也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歌唱家在表演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艺术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更加具有美感。

三、声乐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于声乐艺术的审美心理问题,在欧洲国家早已有专家论述。1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将联想与想象、感受能力及审美能力较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他指出,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使学生对技能技巧及声音的音响、音色情感等,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因为歌唱最终是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

1、声乐艺术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在实际的声乐审美活动中,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音乐感觉为基础,以音乐知觉为反映形式。

2、声乐艺术的审美想象

声乐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声乐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创造性。由创造性而产生的审美的自由想象,可以对审美感知提供的表象进行改造。

3、声乐艺术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构成审美心理结构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个体能否真正获得音乐美感的重要心理条件。声乐审美理解直接影响着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水平。声乐审美理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秩序、规律,在与其它审美心理机能关联、渗透、组合之中起着统一、规范、限定的作用。同时,声乐审美理解还具有升华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

4、声乐艺术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及体验,它反映的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以及审美理解,都是因为审美情感的介入程度和支配力度,而形成具有高低不同的审美能力水平。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3

关键词:想象;声乐艺术实践;特性

一、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

声乐艺术中的想象与声乐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隶属于人体科学与思维科学的交叉性学科。想象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加工而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内容来源于客观自然,它是人脑反应现实的一种客观形式。想象在声乐艺术活动中都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心理活动,缺乏想象力的去诠释声乐作品,从艺术总体来看是不健全的。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没有将音乐作品所描绘和表现的内容呈现出来,是很难让观众接受的,声乐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源于歌者对现实的再现,以及解释生活本源的体验。想象作为不可获取的元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声乐艺术实践的效果,不论是平日的联系,还是舞台上的艺术实践,想象力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代替的。想象是人的一种创造潜能,它对声乐艺术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的,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想象力不仅能够调节歌者的心理活动,还能让歌者更自由的发挥,演唱的音乐作品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得到好评。

二、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特征

(一)声乐艺术实践中想象特征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声乐艺术实践中的想象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是将歌者大脑中的想象记忆的声音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音响。声乐艺术实践中的想象源于生活,但又脱离现实超越现实,它具有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声乐艺术想象的独立性,是指歌者善于运用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设想,并处理音乐现象攒攒的特点,这与歌者自身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二是声乐艺术想象的新颖性,是指歌者在丰富的表象内容的启发下,对其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和组合,从而让声乐艺术实践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原型的特点。三是声乐艺术想象的广阔性,是指歌者的想象范围较为广阔,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掌握,包括政治、经济、艺术、宗教、文学、民俗等内容。四是声乐艺术想象的创造性,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处理是全面的,不仅对作品的本身进行分析和理解,还对作品延伸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挖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设计,使得自己的演唱风格获得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二)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调控作用

声乐艺术想象的调控作用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声乐演唱想象可以增强歌者对声音的认知力。学习声乐演唱不仅要有适合歌唱的嗓音条件,还要具备敏锐的听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正,常常要求学生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只有在声音正确的基础上才能将声乐艺术转为具体的感知,声乐艺术的想象,能促进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发出纯美的歌唱声音。其次是合理科学的运用想象,对声乐法神的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想象有助于歌者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只有在脑海存在了正确的声音走向和声音位置,才能保证发声的效果,由此可见大脑中的想象是具备调节发声机理的功用。第三是声乐训练中,想象对错觉具有调节作用。对于初学者而言,错觉最容易产生在呼吸的状态,教师授课的要求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会告知学生吸着唱,但是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逻辑和生理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借用错觉进行呼吸想象的调节。第四是想象可以强化歌者的记忆能力。声乐演唱的过程是一个瞬间存在的印象,歌者通过多次的练习才能捕捉到一点正确的发声感觉。倘若我们在声乐演唱充分运用想象功能,让大脑充分的与各感官的表象结合起来,在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从而演唱过程中的声音通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最后形成强化记忆中的声音。

三、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培养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由此可见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声乐艺术实践中的想象力进行培养,重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建议。一是要求歌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声乐想象力的培养确定正确的方向。二是要求歌者要善于观察生活,要用储备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声乐想象力打好基础。三是要求歌者要激发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要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激发丰富的声乐想象力。四是要求歌者在掌握声乐训练技能技巧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为充分发挥声乐想象力提供必备条件。对于综合音乐综合素养而言,声乐的想象力并不是单纯的声音、技能、生理机能等方面的想象,而是对每个音高、节奏、和声的细化想象,综合素养还包含歌者良好的生理条件和健康的身心。

四、结语

声乐艺术的想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经过歌者内心逐渐的心里化、情感化、简单化等过程,最终让人们感受声乐艺术美的听觉。声乐艺术的实践依赖于想象力的支撑,内心的听觉也是通过想象过程中记忆的音响来实现的,想象是声乐艺术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艺术行为和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力求从新角度、新走向,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4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技术第一”“重声轻情”“演唱技术等于声乐艺术”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存在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声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误解;第二,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和创新,技艺结合,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

声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协调发展

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现行声乐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快速、高效和声音表现的技巧,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都普遍偏低。科学与艺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互进退。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题,使声乐教学在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过分地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最终将导致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突破纯技术的声乐教学观,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1正确理解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任何用“科学”来审视艺术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音乐艺术是用现实来表现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态,因此,音乐永远也不会成为纯粹的“科学”。然而,在以“高超技巧为美”的审美诱导下,以科学化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在教师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共性模式。在这种训练模式中,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准确性,造成学生只一心埋头专研技术,甚至卖弄技术,而忽视了声乐艺术自身的风格和灵魂。“技术第一”“程式化”“重声轻情”的错误观念层出不穷,歌曲难度、演唱技巧和高音等逐渐成了衡量歌唱的一把标尺,演唱技术与声乐艺术画上了等号,形成当今“千人一腔”“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科学的理性帮助我们解决了声乐教学中各方面的技术难题,但过分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造成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最终导致声乐教学的发展走进只注重科学发声(技术)而淡化艺术的本质的怪圈,声乐艺术走入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错误框架之中。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若将科学化当成声乐教学中的全部,而忽略音乐自身艺术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不再科学。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对待“科学化”,打破纯技术的教学观,坚持“技艺并重”“声情并重”的原则。

2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声乐艺术,而不是创造高超完美的歌唱机器。音乐是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想象,需要通过音乐审美创造活动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审美主客体需要在人的想象中实现。唯有将音乐、艺术、情感、个性放在声乐教学的第一位,才更加容易触及艺术的本质,学习者个性化的情感才会更加容易凸显。声乐教学艺术化,首先应树立不断的创新意识,释放个性,拓展第二次创作空间,关注教学中即兴歌唱行为的发挥。只有自我意兴在创新中自由地舒展,歌者从中得到自娱和审美需求,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遵循“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将声音技巧发展、转化成为情感的体验和深化的过程。“情”在声乐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艺术修养“,唱情”应该是有情有声、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过程。放眼当下“,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声乐教学正是因为丢失了艺术最具价值的生命因素——情感,才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单调、苍白。情感体验是声乐艺术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种标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艺术感染力的蓄积。最后,还要遵从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和声音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3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发展

在声乐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声乐教学切不可孤立地要求声音,防止只追求声音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声技巧上,造成僵化的状态。精于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技术最终是为歌曲服务的,这是基本原则,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辩证统一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宗旨。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技艺结合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二者是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将科学技术和艺术分离对待都是不科学的。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艺术性。声乐的科学性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也不同。只有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原汁原味风格的作品相结合,我们的演唱才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只有方法那仅仅只是一部会发声的机器。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演唱生命更加持久,声音更加圆润、健美,但对技巧的过分追求则会导致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情感表达空洞而苍白。反之,只顾艺术化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也不可能很好地贴近作品,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演唱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尊重科学的时候,还要尊重于艺术自身的规律。假如我们把一切艺术纳入标准化、模式化的轨道和体制里,我们虽然尊重了科学,但却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灵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歌唱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培养歌者的艺术表现能力。歌唱的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将声情完美地结合,演唱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高境界。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探索其中符合艺术规律的特定思维方式,还要通过训练指导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如果把声乐教学单纯定位在传统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模式上,而忽视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只能导致专业素质畸形发展,最终将被变化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学与艺术协调统一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促进声乐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陶定美 单位: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明.论“科学唱法”与个性化艺术特色的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报,2009.

[2]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5

关键词:中专;声乐教学;声乐管理;艺术性教学

1.引言

声乐是歌唱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被音乐化了的语言。在中专教学中,声乐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教学形式,更形象地说是一种艺术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中专教师需要遵守一些自然规律以及教学的原则。原因在于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教学的实质较为抽象,教师时则应首先明确其艺术性质,然后再加上一些手法与语言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来进行声乐艺术的讲授。中专教师要在把握中专生的基础上,实现声乐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以及管理。

2.艺术化的情感融合中专声乐教学

语言与歌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声乐是一种集歌唱性、语言性、动作性的多元化语言表现形式。而语言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形式,歌唱则是语言的一种升华。在音乐的世界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歌曲,每一部作品无不是情感的载体,饱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描绘着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对于当代的中专生而言,不仅要从他们的语言作为切入点,而更为关键的是能够抓住他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中专生的情感,进而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的真谛,这才是声乐教学的艺术核心。在此基础上,让中专学生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提高声乐表演的能力。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性形式,他似乎可以穿透人们的心灵,进入人们内心的世界,中专生们如果只是通过语言的理解去体会音乐的本质,那无疑只能了解到表面的内容而已。只有自身具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音乐的本质。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应该让学生们先有情,多多用情去演唱一些作品,这才是对中专生声乐的一个最佳的教育。

那么,要想培养学生们的情感,首先要给予学生们一个能够培养情感的学习氛围。生动新颖的学习氛围,优美的环境是可以更容易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感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感情得有升华,引导他们用自身的经验与阅历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一旦学生,白勺某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产生了共鸣,就能够极大地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因此,强调在声乐教学中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这样,才能让中专生深刻地感受到声乐教学的真谛,领略其中的艺术气息。

3.中专声乐教学的情感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上面主要强调了声乐教学中对于中专生的情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呢?这也是决定中专声乐教学的成败所在。声乐教学注重对于歌唱的表演,歌唱表演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最能够激发学生们进行歌唱的因素就在于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首先富有情感,把这种情感落实到每个教学节点上,并完善到每个艺术实践上。只有这样,中专生们才能够把情感体验与再创造有机的互动起来,形成良好的循环与学习模式。

实践性是声乐教学的根本,所谓的演唱技巧必须经过长久的训练才能够得以实现。完美的歌唱表演一定是通过长期的发生训练以及感情体验相结合而实现的。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给学生们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去参加一些音乐鉴赏会或者是一些观摩课,参加汇演等等。把学过的知识与技巧,通过实践的方式表演出来,才能实现不断的进步。将歌唱的情感体验与歌唱技巧相统一,将其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转变为心之所想、口之所唱,由此中专生也就从学会审美过渡到创造美。

中专音乐的教学,是需要更多的艺术性在里面的。中专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更深入一些,专一度也是非常的高的。音乐的教学与学习都是一种艺术,加强中专声乐教学的艺术性,不管是在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都是非常有益处的。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与再创造的能力,最终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为重要的。最后要强调的是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多给予学生们艺术实践的机会,让艺术性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田婧.“以情带声”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1.(14)82-83.

[2]唐宁艳.浅论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158-158.

[3]王秀丽.声乐教学中的情绪与情感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9)83-83.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6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要使声音体现出声乐艺术的审美,首先要了解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通过研究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更好地把握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歌唱艺术美的构成,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还在于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的体现。从美学角度来看,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但它们都认为歌唱艺术是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对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和美好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之中,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歌唱声音的审美,不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即是说,不仅耳朵听到美的声音,还要眼睛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味觉能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份量。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从而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交互作用,产生“通感”。

歌唱者的音乐美感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应当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和歌唱情感审美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

歌唱艺术形象审美首先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歌唱者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声乐作品的表现,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其次,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第三,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要求歌唱者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突破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第四,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声乐艺术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要求演唱者在塑造作品时也应当从多方面来把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才能掌握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

二、加强体验,掌握声乐表演艺术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

体验生活和作品

在声乐表演的最初阶段,必须强调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而最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不是一般的把生活现实作为艺术表演的素材,而是必须仔细选择、提炼、生活的细节,表演者的动作要做到既注重生活又不完全抄袭生活,使这些生活素材艺术化,具有审美价值。

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这个事实决定了演唱者必须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必须在音乐创作中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是认识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首先要认识作者,体验作品的背景、心情、环境、时代以及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时代、创作风格、常用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作家了解作品,懂得作品中自我的定位,表现作品的方式。

声乐演唱者除了音乐专业知识之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地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感情。多接触社会,增加丰富的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多学会一些感动。培养开朗积极的心态和善解人意的心胸,积极感受和品味喜悦、愤怒、忧伤、离别、思念、恐惧、兴奋等各种情绪。

体验和表现的关系

声乐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有艺术化的情感表现,是传达感情和愉悦心灵的综合艺术。声乐与其它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表现性。表现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表现的基础是体验,生活是声乐艺术的源泉。体验的目的是表现。歌唱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表现与体验的关系,使之在声与情、演唱者与作者、作品与观众、以及生活与艺术中达到统一,更好地指导声乐表演实践,更好地诠释艺术。

三、歌唱技术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声乐艺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声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实现其审美价值。歌唱者通过正确娴熟的演唱技术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及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通过准确完美的艺术展现,使歌曲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出色的歌唱技术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两个方面。

歌唱技术是手段,艺术表现是目的

技术对于歌唱艺术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声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声乐训练的最终目标,只是实现声乐艺术完美展现的手段,只有当歌唱发声技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优秀的歌唱家们的表演并不以炫耀技巧为目的,而是将高超的技术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艺术表现之中,他们的歌唱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而感动人。

在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达到歌唱技术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不仅是对一度创作中音乐信息的简单传达和再现,而且是充分体现着歌唱者纯熟的歌唱发声技术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的二度创作。通过歌者声情并茂的演唱及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可以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情感更为丰富,内涵更为深刻,风格更为鲜明,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和个性化的艺术表演。

感情使艺术作品具有生命力。在歌唱艺术中,“技艺并举,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表现最佳效果的体现。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声音是歌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是歌唱情感表达的载体,声为情之本,同时以情感表达为内容;而情为声之魂,它以声音为依托同时赋予声音以丰富的内涵,给声音以情感的魅力。声乐表演其实就是歌唱者在内心强烈的艺术情感的驱使下,借助自身嗓音器官发出歌唱音乐音响来传达感情的音乐艺术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歌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以一种精神动力而激起发声,并且对所发声音的音色,力度、音值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当歌唱者内心情感体验与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相融时,才能发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现所需的声音;同时也只有当歌唱者发出的歌唱音乐音响与作品情感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时,才能准确,真实且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歌唱表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以情感带动发声,以充满感彩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要依靠歌唱发声的技术技巧,但又不能只唯技术。在歌唱时要求的“唱情不唱声”,要通过“以情带声”而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从而真正达到“声情并茂”这一歌唱表演艺术的最佳境界。

声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不仅需要忠实的再现原作,更需要通过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表演对原作予以丰富和润色,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这一艺术化的创造过程中,声乐表演的基本技术,即歌唱发声的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的歌唱技术方法灵活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或者说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性的运用歌唱基本技术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歌者在面对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形成其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四、声乐教学中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原则

对比统一是演唱歌曲艺术处理的关键原则之一。处理声乐作品的原则应是“掌握整个歌曲的统一,突出它的变化”。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绪等方面把握和运用。

歌曲所包含着的力度变化和对比,是随着歌曲情感的起伏而进行的。力度的对比,必须从歌词和音乐的思想情感出发,力求自然得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作品句法的规律,找出整体的结构层次,做出合乎情感、合乎意境需要的力度变化的处理。这种处理既要服从作品内容的需要,又要服从作品情感起伏的要求,从而达到作品整体统一的效果。

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现的重要环节之一。速度的快慢,常与歌曲的情绪分不开。速度可分为快板、急板、慢板、中板等。一般在歌曲中作曲家会标明速度符号,但这样的速度术语差距较大,只是作个大概的指示。作品真正内涵的速度变化,需要从歌曲的内容、节奏和旋律等方面去推敲,由此决定适宜的速度。对于有速度变化的(逐渐快慢或突然快慢)的曲子,必须按照曲子情绪的变化作速度上的变化处理。

声音的音色是有很强的潜在力的,不同的语气音色也不一样,不同的音色取决于词语。在歌唱中音色的不同取决于歌词和曲调。教授时,必须首先让学生领悟词意,指导学生分析曲调,灵活领悟歌曲内在情感,再按照对比统一的原则,设计出既合乎“情理”,又有艺术感染力的音色对比度来。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声音特质的基础上,发展更丰富的音色,用声音色彩的对比,表现不同的情感。

歌曲的情绪,对于歌曲内容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的理解、体会,再做出相应的对比统一。

参考文献:

1.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赵梅博:《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7. 曹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7

关 键 词:情感 声乐 歌唱艺术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元素于一体,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最终反映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声乐要求声音自身包含艺术上的美,但仅仅声音上的美是不能代表声乐中需要表达的全部艺术含义的。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为了追求发声和气息的准确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达美和情感,最终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声乐的真实意义所在。

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因此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是需要相一致的,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因此,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并且恰当表现出人们各种层次的共通的情感思想。成语“对牛弹琴”指的就是思想感情基础不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技能技巧,通过声音的调节,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表现中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尽管科学的歌唱使声音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美的艺术价值,但歌唱情感表现的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经验是更重要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曾利用异质同构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阿恩海姆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主要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异质同构),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艺术式样)时,通过欣赏旋律(力的式样),仿佛看到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到了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组织活动)。演唱时优美的歌声,饱含深情的发声(内在情感),仿佛能把自己和听者置于白雪的世界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净化了彼此的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异质同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试图从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声乐中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握和运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

一、 以情为本,情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就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之观点,表明了有情才能有声,人为情所动、声为情所发的道理。“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是我国传统唱法中重要的美学思想,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西方历史上,感情论音乐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数法国的黑格尔,他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及情感的表现,认为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哲学上讲的情感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情感表现的两个方面是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前者是外在表现,后者是内涵。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是表演者、创造者,这就要求歌者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对情感要有准确的把握。而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对作品中传达的情景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这就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则。

二、真情实感是情感表现的重要依据

明代张琦说:“如果以为情而情止矣,如果之情以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这说明了情感的真实性在歌唱表现中的重要地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是不能装腔作势的。歌者应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寻找情感基调,表现内在的喜、怒、哀、乐。在演唱过程中,用真情去体验情感,从而点燃听者内心的情感火花,使其产生共鸣。这和演唱者的气质、个性、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同时要求演唱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这些产生真情实感的可靠依据。

三、丰富的想象力是情感表现的心理基础

歌唱者的情感不只是来源于对作品表面的理解,渗透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之一。想象的来源是生活的体验,歌唱者要不断扩大并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各种生动的自然景色的生活内涵,捕捉记忆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场面,以便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唱情感中的作用。

想象是歌唱深化表现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帮助演唱者理解发声的生理机能及心理活动状态,找到正确的发声感觉。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之前没有美好的声音音响的想象,就不会创造出美好的声音。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想象比语言的讲述更有感情的理解价值。歌唱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创造过程,一般情况下,思想上的声音形象总是指挥并协调着发声器官的肌肉活动,通过想象形式的内在听觉,总是不自觉地预先支配着发声、呼吸、声音的吐发。要处理一个音,歌者必须首先对那个要唱的音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想象,因此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简单化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对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想象还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歌唱艺术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转化为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头脑中,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出歌曲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想象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流动,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感受歌曲需要表现的情感。

四、文化艺术修养是情感表现的文化基础

所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在内,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结合艺术实践的磨练,才能在演唱中通过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容,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借助自己的丰富经验与艺术修养来演绎作品,实现艺术的二度创作。

五、歌唱情感与表现内容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主题思想。在演唱前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分析,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意图,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作曲家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复杂的艺术技巧,演唱者要在歌唱的文学语言和作曲家的旋律起伏中把握住丰富的感情因素,准确而充实地表现其完整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抓住作品的情感格调。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灵感,都是在强烈情感冲动下产生的,要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就必须以情感人。音乐中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要依靠不同色彩的声音才能生动地表达出不同情感格调的内涵,声音色彩会随着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情绪。

再次,准确把握作品中体现的情感风格。就声乐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相比,民族唱法往往表现得热情、直接、激昂;美声唱法往往表现得内在、含蓄、深沉。东西方艺术表现由于文化底蕴、民族情趣、审美习惯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在我国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往往把握不住美声唱法的风格,在演唱中不知不觉地带出民族风格,意大利语歌曲会发汉语的语气来等。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就需要演唱者有大量的知识积累,需要学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和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色,这样就可以依据作品的风格,从声音和表情到形体动作都会有适度的把握。

最后,准确表现作品的情绪变化。通过对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情绪和情景的把握,达到对作品“情和意”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情感表现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品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演唱者音色的变化和演唱者情绪的变化,从而去准确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最终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声乐和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的内涵,是声乐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演唱的体会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但笔者学识浅薄,经验不够,因此,谬谈之处请前辈及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便将来对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有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朱琪《浅谈声乐课学生正确的心理和心态的引导》,原载于《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3卷第2期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8

深刻理解和领会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是歌声乐艺术表现中投情的基础。只有真实而生动地传达出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才能打动受众者的心灵,也只有升华了的、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声乐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本文通过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等话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与情感;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02-01

1.声乐是情感的艺术

古人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的不同心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准确地说明了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都是着重指出了诗、乐、舞创作中的情感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表现于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是由一定的审美对象引起的。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人与音乐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 "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

在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赵宋光在《论音乐的形象性》一文中说:"音乐则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过表达情感来使人联想起那些曾引起类似情感反映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以摹拟因素为辅助。"因此,我们认为提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或"音乐主要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总之,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

2.声乐是三情合一的艺术

歌唱艺术即我们所说的声乐艺术,他是由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声和诗、词两者共有的艺术功能。情感表现则恰恰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从而使表情成为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功能之一。声乐艺术的表情有"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这"三情"所形成的整体情感,都要通过最后的声情来加以体现,声情是音乐艺术整体情感再现的核心环节,它是集多重主观情感于一身的重要载体。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认为的:"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是"情感要求表现"的。故而,歌唱者的声情应该由取自作品本身的客观情感和来自自身能动的创造情感两个部分构成。

3.声乐艺术情感表达的条件

欲把声乐艺术作品中的声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优秀的歌者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3.1 善用脑。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对歌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能够通晓,认识上有一个深度。作为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能够理解;对自己唱法上的问题能够明确;能够有效地把握练习的方法,不断地提高歌唱能力。对自己的歌唱做到心中有数,有"自知之明",有独到见解和创造性,这是发展歌唱能力的主导力量。在歌唱中要善于用脑,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歌唱艺术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3.2 善用心。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好嗓子,却因唱出来的歌很平淡、少激情,虽背的很熟,就是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3.3 善修身。俗话说:唱歌的过程就是把自身变为一件乐器和如何使用这件乐器的过程。因此,要拥有良好的歌唱乐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用歌唱乐器来唱歌,就要学会重新制造它、调理它、使用它、爱护它,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歌唱乐器的最好功能,保持它持久耐用,唱得动听、感人,这就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否则,即使你有好的嗓音本钱,好的歌唱乐器,没有好的歌唱方法,你的好的嗓音本身得不到正常发挥,就可能被损伤或被埋没掉。所以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音素质,还需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和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歌唱训练过程,这样的歌唱训练过程,是对歌唱乐器的制作、调理和再整顿的过程。一个好的歌者必须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三者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者要想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需要通过歌者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协调自身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在运用恰如其分的眼神、表情、形体动作等,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接受歌者演唱的声乐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可见,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过:"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的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艺术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一个工具。"

参考文献:

[1] 程昌明译注《礼记》,儒家经典丛书,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 彭立勋著《美感心理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9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种赋予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忽视演唱者心理素质在演唱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试图从声乐实践和声乐艺术核心两个方面来探讨心理素质在声乐艺术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素质声乐艺术修养

声乐本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将人体的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优美的“乐器”的过程,即将自然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的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每一名从事声乐艺术人员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作为学习歌唱艺术的学生应怎样把握这门艺术的客观规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这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一、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时,患了感冒,由于她是整场音乐会的核心人物,所以很多人都为此而担心焦虑。在关键时刻,宋祖英以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带病演唱,一举轰动了世界音乐名城。这个事例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质,主要包括人的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品质、意志能力等,它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中,心理素质始终是影响演唱者演唱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声乐学习和实践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演唱者的自我评价

在声乐学习中,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演出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拼劲。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类人在心理上人为地就将自身的能力降低至可以达到的程度以下,并对高难度的学习考验望而生畏,不敢尝试,怕遭受失败,而内心又充满幻想,急功近利,企盼早日功成名就。故导致学习和演出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由此而严重挫伤了自尊,并影响了日后的学习和实践。

所以,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前从容自若、有自知之明,可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知难而进,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反之则处处被动,顾此失彼,难免遭受失败和挫折。

2.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与其他美术、文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要求演唱者在现场能够一次性完成声乐作品,而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展现在听众面前,并丝毫没有修改的余地。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风险性大,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演唱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此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有一位歌手说过“唱一首歌容易,唱好一首歌也不难,但真正唱出歌曲的撼人心魄,才是一位歌唱演员的最高境界”。所以,每个演唱者必须赋予歌曲以新的生命,这不仅要求演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还要用“心”来演唱,对歌曲进行情感和艺术上的再创造。

然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时会看到有的演唱者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而且也具备了较强的歌唱能力,但在舞台实践上却表现失常,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战、忘词、跑调等,这种不良的心态使得精心准备和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缺乏演出实践的锻炼,思想压力过重,过强的虚荣心,患得患失的表现欲,对舞台、考场环境不适应,观众、考官等演出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演唱者身体状况等等。

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素质差,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歌者在表演时能把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正常发挥出来,能把教师教学成果正常地反映出来,同时把功名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悟、艺术处理和良好的发声上,就有助于减轻显意识的压力。歌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镇定、勇敢,从实践和锻炼的目的出发,积极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心理,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自己鼓舞干劲,放松紧张的肌体,更加自信地演唱好作品。

二、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

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声乐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关于声乐艺术核心即声乐原点的问题。

歌唱基本机能范畴包括:歌唱的气息、发声、共鸣。

歌唱艺术形态范畴包括:歌唱的声乐规范、歌唱的字音规范、歌唱的风格特征。

上述两个方面是歌唱基本机能和艺术形态的分析概括,从中不难看到,声乐是一门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感情的艺术。若想达到完美的表演境界,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地把握声乐学习的基本规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如“口腔彻底打开”“放下喉头”“声情并茂”等,这些与歌唱的直观状态有关;又如“气吸向下、沉到丹田处”“喉头自然放松”“以情带声”等都与歌唱的意念有关;再如“声音竖起来”“声音靠后”“声音通畅、流动起来”等,是根据主观听觉臆造的。

而正是这些声乐术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声乐教学的意图,促进了声乐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还充分证明了声乐学习的特点,正如行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在声乐教学中常给人以跟着感觉走的印象,要求学生要强化心理感悟能力,悟性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干着急却不得要领,只能学到一点皮毛,甚至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研究声乐原点问题,必须注意心理素质的因素,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循序渐进,逐个击破。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声乐艺术核心问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做到“淡泊名利,为艺术献身”。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歌唱技能,更好地协调和发挥个人身体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乘势而上,早日成才。

三、心理素质的修养与完善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受每个人心理素质中个性、情绪、意识、气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修养与完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端正学习动机是心理素质修养的前提条件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人处于某种心理或生理需要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具有一定的目标的能得以实现的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学生来讲,动机则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因素。学习目的性明确与否可以体现出学员心理素质状况。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在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如为什么要从事声乐艺术,怎样对待日常枯燥、单调的练声,怎样对待参加演出、比赛等等。如果学生只凭着一种纯兴趣来学习声乐,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只注意发声技巧,一味追求声音的响度,很难安下心来刻苦钻研声乐理论和基本功,上述情况最终将会影响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就为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奋斗目标,就会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也能更加稳定成熟起来。

2.培养自信与自知意识是完善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这种反映过程复杂而微妙,不同意识反应引发不同的效果。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

歌唱者在正常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的“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到某处的力度、速度和情感处理,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故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在平日的发声训练中,不断使有关肌肉、器官按一定的运动轨迹活动,形成一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二次性组成,由潜意识控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科学地认识这一心理特点并合理运用好这一特点,是声乐演唱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由此而言,培养自信和自知意识,是对意识反应的科学训练,从学习声乐的角度来讲,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信意识。学生走进声乐殿堂,接触到中外各国声乐理论和艺术作品,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希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失望,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勇气,进而克服困难。信心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有信心就有热情和干劲。丧失信心就失去干劲和热情。

同样,自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声乐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两种学生。一种是由于先天嗓音条件好或者有较好的歌唱基础,从而产生一种自负心理,主观上忽视自身歌唱所存在的其他问题,孤芳自赏;另一种是先天嗓音条件一般(甚至稍差),歌唱基础也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学习缺乏信心,演唱时心理高度紧张放不开。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实施心理调节法,对自负的学生需经常泼点“冷水”,让其在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使其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要多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帮助,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让学生拥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害怕和恐惧,使之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被信任的学习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压力。

3.提升意志能力是实现心理素质完美的佳径

意志,是人类自觉确立目的并以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来自于人的坚定信念、自觉意识及自制能力,这同样适用于声乐这一学科。演唱者除了在技术上和艺术修养上要有较高的能力外,还需要注意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与情绪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即使其发声器官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当其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也是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唱的。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这一特殊因素影响或支配,只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意志能力,才能使人精神振奋,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更加健康完美的目的。

总之,学习声乐和从事声乐艺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台上的艺术表现能做到“真情的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这需要歌唱者在生活中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感情创作等手法再现出来。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感情,才能真实地表现它。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没有平坦的大道。学生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在声乐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激励推动自己,勤奋努力,刻苦攻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声乐之路,为祖国声乐艺术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等.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声乐艺术心理学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 演唱技巧艺术素养 技艺并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66-02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如何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引导他们提高艺术素养,用优美的声音演绎出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歌曲,这是值得每个声乐教师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探索中体悟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达到“声情并茂”,关键做到“技艺并举”,即掌握系统的演唱技术和提高艺术修养。

一、“技”——掌握歌唱技能技巧,以声传情

声乐演唱讲究其歌唱技能,演唱者如果缺乏良好的歌唱基本功和演唱技术,就达不到歌曲在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在歌唱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演唱技法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声音的“声、情、字、味、表、养、象”技法是演唱的基础,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使演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长期、刻苦、系统的训练,有的人认为唱歌容易入门,是一门简单的艺术,而这种对声乐基础不重视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学生的声乐考试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演唱水平发挥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演唱技术不扎实。长此以往,学生便会由于专业成绩的不理想,容易产生挫败感,渐渐地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只有苦练坚实的基本功才能为成熟稳定的演唱奠定基础,这也是学生保持浓厚歌唱兴趣与自信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要掌握好歌唱的基本功就要做到科学练、系统练。

科学练,指通过科学的发声技术训练,掌握好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更完整地表达歌唱内容。

第一,在歌唱中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歌唱时喉咙正确的打开状态就如日常生活中的“半打哈欠”,要求舌头平放,牙关张开,软腭抬起,鼻咽腔扩张,喉头没有任何负担,保持口腔自然、松畅的打开,能够很快获得喉部的肌肉放松和呼吸力量的支持。歌唱练习时以“半打哈欠”的方式投入训练,能解决喉咙紧张的状态,是声乐训练中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呼吸运动包含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用口鼻将气息吸入肺的下部,可以用“闻花香”的感觉来体会(闻花香指吸气较自然、柔和而深入,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呼气时,要有保持的力量,以免气息全部泻完,控制呼气的力度要适度,保持的力量过大会使气息不流动,不能顺畅地呼出,影响发音的质量;保持的力量过小,气很快就会用尽,声音也不洪亮,特别是唱高音或延长音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呼吸应根据演唱的要求灵活加以变化控制,不要僵硬。

系统练,指系统练习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它包含了歌唱的呼吸、发声、咬字吐词、共鸣等多方面技巧。在声乐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悟性等实际情况,分层次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成功演绎各类歌曲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本功的练习不仅要注意歌唱姿势的自然松弛,也要注意生理和心理的放松。生理的放松即头部、脸部、眼睛、下巴、脖子、肩膀、腿以及整个形体的自然放松。演唱时身体直立,双脚稍分开,重心站稳,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面部、眼神自然生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演唱中不要用手、脚打拍子,更不能点头打拍子。只有掌握好正确的歌唱姿势,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

而演唱者的心理放松也同等重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一旦登台演唱就紧张不已,导致演唱大打折扣。笔者在读书时期也曾这样,集体练唱时表现还比较正常,但当站到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单独演唱时,心里会忐忑不安,导致演唱很拘谨,甚至“卡壳”,这是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表现。当我的启蒙老师发现后,并未过多地责怪我,而是鼓励我勇敢克服自卑心理,帮助我提高歌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去获得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最终形成坚定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亲切的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让他们放松歌唱,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艺”——提高艺术素养。丰富演唱内涵及艺术表现力

当具备了扎实的歌唱基本功和技巧,还需要在技术基础上加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才能让歌唱艺术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演唱技术基本达到要求,声音也比较流畅,但演唱时却面无表情,呆滞木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乐理知识的学习,对歌谱中所标记的表情记号,如速度、力度、装饰音等要引起高度重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心中有数,对歌曲处理更细腻,让学生学会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艺术表现力,就是歌唱的灵魂、生命力,它有赖于演唱者艺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多思考、多想办法,使学生在日常声乐学习中感受到各种艺术的熏陶,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声乐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从多个角度讲解歌唱艺术的内涵,拓展学生多元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营养。此外,教师在讲解歌曲时要注意语言的文学性,对歌曲做出精确的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作品。如《思乡曲》,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此曲以“思乡”的音韵为主线,以悠长缠绵的曲调表达身在异乡而心系家乡亲人的游子那种千丝万缕的迫切情感。只有教师加深对歌曲写作背景、词曲内涵、曲式结构、民族风格、特色、韵味等知识的讲解,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发他们更多的遐想空间,提高演唱的意境。

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许多经久不衰的歌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如《沂蒙山小调》,以浓郁的山东民歌曲调描绘了沂蒙山区富有诗情画意的好风光,洋溢着沂蒙山区人民热爱家乡的炽热之情。歌词的创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结构严谨,真诚地表达了内心情感。曲调的起承转合看似有些不对称,实际即很规整,与歌词的内涵结合得非常完美,因而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又如《绣红旗》是歌剧《江姐》中经典唱段之一,讲述江姐临刑前在狱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表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对新中国的渴望和热爱。如此博大的情怀如何才能演唱到位,这需要教师跟学生讲解曲调的内涵及风格,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精神层面更贴近歌曲的灵魂,从而加强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民族声乐历经磨砺而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如《卖布谣》是赵元任根据无锡方言创作的歌曲;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花非花》则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创作,以古诗谱曲而成;江苏常熟市的《白茆山歌》既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又有小调体裁的特点;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信天游最具代表性、富有民族特色;罗念一创作的《洗衣歌》则融合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等藏族民间音调素材;《咏梅》、《唱脸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等“戏歌”借鉴和吸收了相关戏曲的音乐元素,把京剧和歌曲巧妙地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纵观这些深受各族人民喜欢的优秀的经典歌曲,都体现着与民族音乐音调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让学生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对学习声乐充满更多热情,对声乐艺术的把握更有深度,演唱作品才能得以升华,取得更好的效果。

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才能激起观众或听众心灵的共鸣。我们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用心灵去感受在每一首歌曲里的画面,融入画面,以歌声来描绘动人的画卷。无论多么高超的声乐技能和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都是用心灵在歌唱,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的歌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舒展,表演才能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才能恰到好处。

三、“技艺并举”——走向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声与情,技与艺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不可分割。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纵观世界歌坛,造诣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精熟演唱技艺及表现方法的歌唱家们,因为他们全身心投入演唱艺术,使自己的表演从内心体验到形体表现,从声音造型到情感处理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他的演唱以抒情性见长,充满情感和戏剧性的征服力,他的表演细腻准确,舞台感觉极佳,表演上的才能甚至高于演唱的技巧;而澳大利亚著名女高音萨瑟兰的贡献在于把卡雷拉斯的声乐戏剧激情和歌唱技巧独具一格地结合起来,以此证实声音的真正美妙之处是把歌唱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融会在一起,达到完美艺术表现。因此,声乐教学应该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

声乐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培养过程,既有发声技术方面的问题,又有声乐艺术表现层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发声技艺和开发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习声乐的学生唱歌比较呆板,缺乏奋进的激情,如练唱《康定情歌》,学生在演唱中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表现出事无关已,与故事情节脱离的感觉,无法抒发出四川康定地区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歌曲演绎是失败的,因为演唱中“情”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发声方法的同时,也应重视演唱中“情感”的表达与训练,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化技为情、声情并茂”,使歌唱富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