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37:35

声乐学习

声乐学习范文篇1

关键词:声乐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

近几年来,从不少声乐学习的学术文章中,我从中认识到,一些声乐学习者,之所以能取得好的声乐学习效果,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走向辉煌,是由于其学习中正确的理论思维与声乐学习实践紧密地相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中具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现结合一些声乐教学实际状况,对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一、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声乐学习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声乐大师沈湘说,歌唱需要三个条件:头(头脑)、心(感情)、身(发声器官——歌喉),三者的配合统一才能完成美的歌唱。这三者之间的配合统一,其实质就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若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例如,我们学习声乐过程中老师要求“以情带声”,但是许多人对其理解比较简单、笼统,流于表面,认为有了情就有了声。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故“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声”的基础之上的。为此,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必须坚持进行长期严格、系统、正规的专业声乐技巧的训练,同时要培养自己感受、鉴别美好声音的能力。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往往会停留在声音的纠缠之中,没认识到声音应与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有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这个角度是:“演唱者把歌曲思想、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那么歌声就具有了美感。”将歌唱技术与传情达美恰当结合,这才是声乐的真正意义。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中应注意将发声技术、歌唱心理、音乐美学以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把握整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在声乐学习中树立整体观念,防止片面性。

二、处理好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对立而统一,并且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声乐也是如此。例如,歌唱中的声音与呼吸是矛盾的问题。“气”和“声”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气催声响,声靠气传,气停声止,无气不发声。若在发声中单纯追求喉咙打开或过分强调呼吸的作用有可能导致声门与呼吸失调,造成声音病变,正确的方法应是注意喉咙的打开与气息的配合,即发音时喉头打着哈欠向下叹息挡气,使气息的压力与喉头相对抗而又保持平衡,才会发出较理想的声音。再如声音高位置的训练,一些同学,为了追求“高位置”而把气息和喉头都上浮起来,发出尖、卡、虚、紧的声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高位置”与“低控制”协调起来。这一高一低是一对矛盾,若在提示声音的高位置同时又保持气息下沉的低控制,歌唱状态就会处于平衡,发出理想的声音。其实,在声音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声乐学习范文篇2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

声乐学习范文篇3

关键词:朗诵歌唱教学实践音区共鸣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声乐学习范文篇4

关键词:发声原理;正确的呼吸;用气发声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甚至比语言文学还要早。最初的歌唱是发出各种声音来传情达意,然后逐渐加上语言,形成简单的各国、各民族的声乐文化曲。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形式、风格的歌唱。

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谈到声乐的学习,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歌唱训练。它包括发声训练、用声技巧训练、语言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与学习中,上述四项训练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即在我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前,用声技巧、语言技巧及音乐表现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准的。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是基础,而我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基础的基础。

首先,了解人的发声原理。

我们知道,声音的发出和传播是通过“声源”施加一种外力使其产生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一种“波”,人耳的鼓膜对某一频率范围内振动的波有感知,即是通常所说的“声波”。有些“声波”的频率、节奏通过人耳的鼓膜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了美好的信息,如好听的乐曲、歌声或演说,对人是一种享受;反之,便是嗓音或声音污染。

人的呼吸器官是提供使声带振动的能源、动力,它的作用犹如手风琴的风箱,它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胸、横隔膜等组成,并通过它们的协调运动,给予歌唱发声的动力。

发声器官是声带(喉头发声为特例),它是位于喉头中的两条坚实的韧带,并在其表面附有一层弹性粘膜。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声带靠拢,这时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条声带靠拢,这时声带受气息的作用而发声,从而产生基音。声带闭合不好,气流送到声带后没有产生阻力,则声带不能振动,而声带闭合过紧,也无能为力,因此,声带应与适量的气流配合运动,这是美好声音的基础。发声器官是用呼出的气流振动发声的发源地,故又称为声源器官。它的作用犹如吹奏单簧管时簧片的振动。

共鸣器官是指胸腔、喉、咽、口腔、头腔、鼻腔以及头上的“窦”,这些器官是歌唱中调节声音的色彩、音量等的重要部分,如声带发出基音,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了腔体里空气共振,同时腔体本身也发声了共振,共振使声音传出和扩大,并且美化了声音,同时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只有产生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共鸣。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洪亮浑厚有力,产生低音共鸣作用;口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清晰,产生中音共鸣作用;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丰满,产生高音共鸣作用。其实,发声训练非一朝一夕,只有当我们做到知其然,更知道其所以然,那时我们才会更自觉地、科学地进行发声训练。这一点要通过我们平时专业课的学习、我们的专业老师的授课上能充分理解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带动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声音的甜美与否取决于各共鸣器官来自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而所有这些气流都来自人的呼吸器官。因此,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成为发声训练的重要内容。正如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的代表人物兰培尔蒂所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我国的民族传统唱法也常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若没有呼吸人就不存在了。人们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用不着去想怎样呼吸,就会本能而很自然地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循环往复的呼吸着。呼吸,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有时吸得很深;有时吸的很浅,有时还需要憋一下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得各种不同的呼吸。这些生理现象的呼吸很自然,谁都有,谁都会。但是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比生活的呼吸要吸的深,用的长。歌唱的呼吸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运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则吸得深。有人以“闻花”或以“打哈欠”来比喻歌唱的吸气,吸气时口腔应当是放松的。吸气时要有控制,要求保持吸气的感觉,保持两肋腰围的扩张,缓慢地、有节制地将气呼出。歌唱的声音是要有生命力、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这些都需要呼吸做动力来调整,用呼吸来控制、支持。呼吸对歌唱的支持,就象拉琴的弓子和琴弦的关系,二者要对上劲,弓子好比呼吸,琴弦好比声带,二者配合得合适,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吹管乐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来的声音圆润、饱满,没有支持力连一个整句都吹不全。有人曾说:吹管乐是人练了深呼吸来吹管乐器,唱歌是人用(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深呼吸来吹自己。

发声训练的目的并非是只学会方法,还需要练出效果,改变呼吸能力。

再次,要学会用气发声,避免用喉力发声。在发声训练时应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忘记喉咙,一定不要想到用喉咙发声。在意大利,喉音被称为魔鬼。我们开始学声乐时,为了追求音量,不论是唱歌还是发声,用喉力、使蛮劲,结果越唱声音越僵。所以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发声时力是来源与呼吸,气是丹田之气,当我们呼气时下面应用力抵住,以得到气息的支持,有了气息的支持,喉咙方能自然放松。或者我们采用弱声唱法,摆好口型,找好位置,用中等音量发声,这样也可以避免喉音出现。

歌唱中“气”、“力”、“声”是一种能量互换关系:吸进的是气,得到的是力,获得的是声音。正如《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所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因此,在我们歌唱或发声过程中要获得腰部的支撑力,并且在保持吸气状态发声时,腰部要有明显的支撑动作。气和力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气力的发声。

最后,掌握歌唱的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以后,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应该说没有共鸣的歌唱是没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谈不上美好的音色,而发声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鸣运用自如。

我们说呼吸要深而放松,吸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共鸣腔体就随之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歌唱共鸣的通道像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震动。例如小号,如果只是吹嘴子,声音又小又难听;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纸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

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震动的感觉,因此称之为头腔共鸣。我们提到最多的,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共鸣。还有一种是面罩共鸣,所谓面罩共鸣,是指声音的共鸣在中咽喉腔以上鼻咽腔,两腮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这些内部腔体和外部姿势是引起震动的区域。要实现面罩共鸣,首先是声音位置不能变,一定在额前、两眼下面一点、两边颧骨前和牙关打开处,这就是正确的声音位置。而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对声音位置的关键。其次是掌握正确地呼吸方法,因为呼吸是获得面罩共鸣的动力。最后要打开喉咙,使得通向面罩共鸣得通道畅通。另外,u母音练习也是一种掌握面罩共鸣的训练方法,正确的u母音状态也正是歌唱关闭状态。

总之,歌唱的发声是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它要通过练声使日常发音的语言自然状态在歌唱时进入艺术发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声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声乐学习范文篇5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借鉴对策

戏剧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在歌舞基础上,综合音乐、表演与曲词等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特有的咬字行腔以及舞台表演方式成就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均是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以充分利用戏曲的精髓来提升民族声乐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学习和借鉴戏曲中的精华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值得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唱”

别样的咬字行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大魅力,也是其他音乐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学习和借鉴戏曲中关于“唱”的一些技法和要点,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唱字。字是实现传情达意的重要基础。在演唱戏曲的时候,声音和字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也是戏曲唱功的一个基本要求,具体需要做到清楚、准确地吐字和发音,确保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要使节奏需要始终保持稳定状态,确保可以伴随着语言来调整声音。其二,用气。在民族声乐或戏曲演唱中,“气”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歌唱念白过程中,口腔、喉腔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实现发音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丹田气”。在戏曲演唱期间,能否将一个唱段唱的顿挫有法、抑扬有;能否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唱出感情,均需要巧妙地运用呼吸气口,准确地拿捏“用气”,这样才能使听者感觉更加自然和亲切,反之错误的用气则会使听者觉得演唱非常生硬,不舒服。其三,用嗓。在戏曲中,嗓音主要包括小嗓(假声)、大嗓(真声)以及二者结合(二本腔或子喉)这三种形式。这三种用嗓方式均讲求发音的时候要做到纯净、圆润、达远。比如,如果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声音不够响亮,咬字吐字比较乏力,气息控制也不够稳定,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一下戏曲《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个唱段,引导学生思考刘胡兰当时兴奋的状态,确保可以做到吐字清楚有力,声音清脆响亮。如此一来,通过借助戏曲曲段的延长,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情”

不同于西方戏曲,我国传统戏剧更加侧重抽象化表演,彰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所以会适当地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凸显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的欲望,这种既贴合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觉,再配合上适当的音乐和舞蹈动作,那么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戏曲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达实现传“情”的作用。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具有非常好的声音和声色,但是却在学习过程中过多注重演唱技巧的掌握,以至于使演唱的时候表现的比较生硬,无法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如同喝白开水,非常平淡。民族声乐表演的最佳状态是要实现“声”和“演”之间的高度统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戏曲学习与借鉴一,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演训练中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形”的因素。而我国传统戏曲可以在小小方寸间通过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展现出大千世界中的各种情景,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家除了需要具备好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外,还要掌握恰当的舞台情感表达方法,这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歌唱基础进行巩固外,同样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戏剧在舞台表演方面的一些经验。通过使学生学习戏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神”

“神”是我国传统戏曲表演的一大特征,具体就是通过戏曲表演者面部表情的灵活变化来进行表达,尤其是眼睛更是戏曲传神的关键,所以我国戏曲演员非常重视眼神的应用,力求可以将戏曲表演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中,要想提升整体的表演效果,除了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外,更加需要表演者可以做好相应的舞台表演。因此,在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戏曲方面的一些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戏剧表演过程中表情的展现以及戏曲故事情节该如何进行演绎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传神”表现方式,可以在民族声乐演唱表演中做到“声情并茂”,从而可以更好地用歌声与舞台表演来感染台下观众,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效果。

四、结语

总之,戏曲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乐理知识和舞台表演技巧,这些均是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过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戏曲中的“唱”、“情”和“神”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以便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琳.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7,01:233-234.

声乐学习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歌曲教学;声乐学习

幼儿声乐教育是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声乐是用人的声音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演唱是推动幼儿表达自我内在情绪、培养其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全社会对声乐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和不利影响:考级证书、音乐大赛造成了很多家长和声乐教育工作者的盲目跟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变化,导致幼儿声带受损,对声乐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声乐教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要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策略,让幼儿有兴趣演唱,享受声乐。

一、幼儿声乐教学现状

每个幼儿园都有幼儿声乐教学,一些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完善声乐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声乐教学成果的有效落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够忽视幼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幼儿演唱往往以先天嗓音条件为依托,很多幼儿没有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演唱,以至于在演唱过程中一旦超出了幼儿的音域范围,幼儿便会扯着嗓子唱出高音,长此以往,会对声带造成严重的磨损。男孩会在14—16岁经历变声期,幼儿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节制地大声唱歌,未掌握科学运用声音的方法和演唱技巧,稍不注意便会殃及声带,对未来的嗓音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声乐课堂主要采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练声,在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示范演唱,在学生学唱的过程中从旁对其进行发声、呼吸、共鸣、声带振动等方面的指导。这种“老师伴奏教唱,学生学唱”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无论声乐教师面对什么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都采用这套固定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未根据学生先天条件、嗓音特色、性格特征、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为学生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基于此,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者应当以演唱作品和学生个性化特征为基础转变教学方式,对幼儿的演唱方式、吐字发音、姿态气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教学,提升幼儿学习水平,让幼儿将相关演唱知识很好地内化为自身技能和修养。

二、幼儿歌曲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解析作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幼儿歌曲教学中,教师进行示范和伴奏,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演唱知识和技巧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歌唱是物理的、生理的活动,依赖的是一种心理感受。[2]声乐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细致解析乐曲作品,依据内容和歌唱形式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利用丰富的元素和教学方法,区分出不同的声乐课堂形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性。例如,在学习《香格里拉》这首歌曲时,由于歌曲的内容中蕴含藏族的风土人情,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基于相关内容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幼儿播放香格里拉的景色图片、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演唱风格,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获得歌曲氛围的熏陶。“香格里拉”的词义为“心中的日月”,这个地方生活着许多藏族人民,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声乐教师可以带动幼儿穿上藏族的民族服饰,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边唱边跳,体会歌曲中描绘的香格里拉地区令人如醉如痴的景色和其中蕴藏的浓烈欢快的情感。依据歌曲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打破传统声乐教学对幼儿个性的束缚。(二)字正腔圆,注重吐字清晰。歌曲中的语言虽然源于生活,但同时也高于生活,是生活化语言的创造性发展和精简提炼。幼儿教师演唱歌曲的首要要求是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听觉体验,同时在自身的示范作用下引领幼儿在唱歌时注重发音的圆融性和表达的清晰完整,提升幼儿的演唱质量。要想使幼儿的发音字正腔圆,就应当从吐字和咬字两个方面对幼儿加大教学力度。咬字是在发音时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音节咬准出声。首先,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为幼儿进行示范演唱,读准每一个字的发音。其次,教师可带领幼儿一字一音地阅读歌词,与幼儿一同标注出每个字的声母及其正确发音,明确幼儿认知。吐字是要将某个字的字音清晰地表达出来。许多幼儿受到方言或家人日常说话方式的影响,发音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甚至无法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韵和边鼻音的发音方式。基于以上特点,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吐字训练的同时应当教导幼儿背靠墙将身体站直,将嘴巴放松,一字一字地进行歌词的慢读。在此过程中,教师纠正幼儿错误的口型,可让其通过触碰教师的身体以及根据教师的示范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在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后,教师也要指导幼儿进行充分练习,保证幼儿咬字规范、吐字清晰。(三)仪态端正,保持得体的演唱姿态。演唱歌曲时要发音正确清晰,歌唱的姿态也对展现歌曲情境和演唱者的气质具有重要作用。演唱姿态主要包括演唱者唱歌时的身体形态和演唱者的面目表情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演唱姿势以坐姿为主,因此声乐教师在演唱歌曲时也需要保持坐姿的端正和上半身的挺拔,双腿并拢,双手放于膝盖之上,放松牙关,抬起笑肌,跟随歌曲之中的情绪表达出或欣喜或感伤的情感状态。[3]学生在观察教师演唱时的坐姿和状态后,在演唱歌曲时保持自身的良好姿态,力求展现出自身的丰富表情和青春活力。此外,声乐教师还应当着重注意,有的幼儿在唱到高音时,容易将下巴扬起,头向后仰,扯着嗓子喊唱,教师需对这种错误的演唱姿势及时进行纠正,保护幼儿的声带和嗓子。声乐教师和学习声乐演唱的幼儿应当认识到,保持正确的歌唱姿态是歌演唱的基础,并贯穿于声乐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时,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发音正确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是一首轻快且富有趣味性的校园民谣,向听者呈现出了快乐的童年往事。因此,教师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当放松身心,保持一种轻快的姿势,注意抬起笑肌,保持微笑和表情上的愉悦和生动。此外,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还可站起身来,模拟小鸟煽动翅膀向上飞翔的形态,边唱边跳,向幼儿展现欢快且富有生机的动作情态,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演唱姿态,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四)声情并茂,表达歌曲内在情感。歌唱是一种具有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只有声情并茂地将自己与作者具有情感共鸣的部分表达出来,才能使艺术与情感相辅相成。但是,情感表达方法的教授并没有引起声乐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普遍认为幼儿年龄较小,无法把握歌曲的深切情感。但事实上,幼儿也具有生活经验,如若教师对其进行歌曲思想内容的细致讲解和悉心指导,幼儿也能够尝试理解简单通俗歌曲中的内在情感。当前,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很多幼儿在歌曲表演和比赛中通常只是机械地模仿成年人的表情和声音进行演唱和表达,没有主动将歌曲的情感融入呈现效果之中。这一现象说明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利用真实感情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演唱方式,对其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例如,在学习《想妈妈》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依据歌词将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寄托在演唱过程之中,以深情动容的声音和表情感染学生。教师让幼儿聆听教师演唱,给予幼儿一段时间阅读歌词,回忆自己日常和妈妈的相处过程以及妈妈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爱意。教会幼儿将体会到的温暖、感动和对妈妈的感激思恋之情均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有效提升演唱水平。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能为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声乐教师应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了解歌曲演唱基本知识和规范方法,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的音乐素养得到发展。幼儿成长的路途有音乐做伴,时刻感受到快乐才是声乐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栩含.长春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实践与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张兆南.关于声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构想[J].艺术教育,1996(6).

声乐学习范文篇7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声乐学习范文篇8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声乐学习范文篇9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公务员之家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声乐学习范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戏曲

近几年来戏曲一直在不断地走下坡路,喜欢戏曲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剧院也几近关门停业,似乎戏曲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人们对于戏曲的热度也逐渐冷却下来。前段时间有在《奇葩大会》第四季看到老生的扮演者王佩瑜,看到她对于戏曲的痴迷与追求,只要有人的地方她都会用自己的办法去宣传戏曲,我们也借机看到了戏曲的魅力所在。她声色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不同形式的笑,有着不同的韵律和音调,眉毛会有不同的表情,神态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注意到声,更要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演唱者,更是一个表演者,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表演的舞台效果,也应该注意到艺术的展现形式的重要性。民族声乐要想得到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得自身的艺术内涵更为丰富。

一、戏曲的艺术魅力

民族声乐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代表,而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戏曲的元素,让学生能够更精准的摸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好的学习民族声乐。戏曲应该可以说它陪伴中华文化的发展多年,已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那么戏曲究竟有何魅力呢?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何要向戏曲进行借鉴与讨教?这都是由于戏曲的魅力与它的表演形式所决定的,接下来,笔者将向大家阐述艺术的具体魅力所在。

1.戏曲中的用气

用气在戏曲的表演、展现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这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成与败。试想想,我们在唱戏剧的过程中用气不平稳,唱腔颤抖不够洪亮这样的表现形式戏曲的效果会好吗?戏曲中的用气则会使得喉咙声带的综合作用效果达到巧妙的地步。所以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用气的重要性,用气则是多年来勤学苦练的本领,合理地控制呼吸、调整呼吸,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到你声音的破绽,这便是戏曲的完美展示了。只有平稳的用气才能展示完美的唱腔,让人们看到戏曲的魅力。我们经常会为戏曲表演演员的唱功所喝彩叫好,殊不知这正是戏曲中的用气作用的效果。而在民族声乐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借鉴戏曲中的用气,这样便能够使得演唱者的声音自然演唱出来,长期高强度的演唱也不会发出颤音,也不会由于劳累而使得声音断断续续。

2.戏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我们都知道戏曲演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服装是否得体,唱功是否过关,妆容是否细致、道具灯光是否适当等都会影响到戏曲的展现效果。而中国戏曲的展现更是我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展现,戏曲的魅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戏曲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差异性,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唱腔及表现形式将戏曲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京剧、昆曲等。不同的戏曲有着不同的唱法和展现形式,这便组成了戏曲的大花园。而民族声乐也有着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们会选用不同的方言去进行艺术表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戏曲的研究和学习,找到民族声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便于我们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都会融入到戏曲中,所以戏曲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华文化百花园之中。更有一些戏剧是人们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如《穆桂英挂帅》等,而我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是对于中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的认同与欣赏。所以戏曲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它自有其魅力,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借鉴戏曲的精髓使得民族声乐能够传承中华文明,赢得大家喜爱。

3.用嗓对于戏曲的重要性

唱功对于戏曲的展现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习声乐的同学在清晨练嗓子,使得自己的嗓音更为清净、更为圆润。沙哑、不平稳的嗓音则会影响到戏曲的表现效果。而在戏曲中有着不同的用嗓,而最为大家熟悉的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大嗓(声腔必须得全部打开要用最洪亮的声音去展示),小嗓(用最轻柔最婉约的声音将戏曲完美的展现出来),而第三种形式便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而它也是最为常用的用嗓形式。对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唱词我们应该有着不同的用嗓,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表演过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用嗓是戏曲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之处,我们在民族声音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借鉴戏曲的用嗓,这样才能将表演者的声音完美地展现在听众耳际。不同的用嗓学习也会对于演唱者的发声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声方式、不同的发声部位其戏剧展现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戏曲虽然仍然处在小众的娱乐范围之内,但是它的魅力不可阻挡。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认为它与时代脱伍而一味地抛弃它、冷落它,而应该深入地了解戏曲的魅力并对于它的优点加以学习与借鉴,使其再次繁荣,展示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只要我们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所有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戏曲的情感性

文学、艺术的展现都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为主,创作者会带着情感去创作以吸引读者、听众,表演者、读者带着情感去融入创作者构筑的情感世界去理解去感受,这便使得戏曲有着丰富的情感。更有听众时而会为剧中人的不作为捶胸顿足,时而会为剧中人的悲苦命运而泣涕涟涟。情绪波动很大,这也是戏剧的情感性的体现。任何没有情感的东西它都是了无生机的,为了使得戏剧更为生动形象,我们必须注入情感使得戏曲更为丰满。在戏曲的表演过程中声音的展示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情感的声音根本不会有代入感,你不会懂得剧中人的凄惨与悲苦,只有当你完全融入到戏曲中,与戏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戏曲的使命便完成了。所以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情感带入声乐中,这样注入情感的声乐表演会更为出色,也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表演者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表演过程中,这样更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得听众的情感、表演者的情感以及剧作家的情感都处于接近的状态,这样才是声乐表演的最高境界。

二、戏曲和民族声乐的相似之处

既然戏曲有着诸多出彩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向戏曲借鉴其优秀的地方。当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借鉴所有的优秀成果,而是以一定的基础去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优势。戏曲和民族声乐看似有着诸多的不同,更有人认为戏曲和民族声乐是不同的表演形式,所属不同的领域,我们应该维持其独特性而不要去借鉴融入其他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里笔者将向大家讲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戏曲元素的必要性。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它们都属于同一领域,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也是完全一致的。戏曲有着一定的地域性,而民族声乐亦有着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体系,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是可以向戏曲借鉴与学习的,通过对于戏曲地域性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民族声乐的地域性,也能够更恰当地将艺术展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两者艺术表现形式源于同样的根———传统民族文化,才使得相互借鉴成为了可能。

三、如何在教学中借鉴和学习戏曲

既然民族声乐与戏曲均源于传统文化,只是其展现表演的形式不一样,而戏曲又十分的吸引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那么我们必然要学习和借鉴戏曲表现形式。我们都知道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看起来,这些基本功夫与民族声乐毫无关系,可是在民族声乐的表演过程中也需要这些基本功夫。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戏曲元素进行学习和借鉴呢?或者说如何引入戏曲的表演形式才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学习戏曲。

1.多媒体的介入

从我们入学以来,各科老师都在以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而如今随着专家团队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提出了新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可以说我们的财政支出有一部分是给予科教文卫事业的。我们的教室也越来越明亮、宽敞,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现在的中小学也普及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横刀直入、苦口婆心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于当前的教育发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广大教师喜欢应用的教学手段。同样,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学生了解到戏曲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之后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将戏曲的元素带入声乐教学课堂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已经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异同点。

2.戏曲的唱腔

戏曲的唱腔与民族唱腔的方式自然是不同的,但是接触不同的唱腔可以准确找到民族声乐的发声方式,能够精准地展现民族声乐的唱腔方式。当然,戏曲的唱腔虽然不同于民族声乐的唱腔,但是戏曲的唱腔更便于发声练习。而声音对于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够将戏曲独特的唱腔融入到民族声音的教学过程中,这应该是一项伟大的举措。戏曲唱腔的融入使得民族声乐的唱腔更为多元化、更为完善,可以说戏曲唱腔的融入是对于民族声乐唱腔的重要补充。

3.借鉴戏曲表演的声情并茂

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较为重视的就是声。所以很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于寻找发音技巧与练声。但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发音技巧到位,声音很纯净,但在表演过程中似乎缺少了一种东西,细细想来,便是缺少了情感的注入。如果没有情感的注入,一切的表演都是作秀,它并不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于观众眼前,而是让观众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能融入其中。所以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重视声以及表演形式,更要学习戏曲表演的精髓即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将观众拉入你所演绎的场景,使得观众产生共鸣。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戏剧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优秀成果,中国戏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万花筒,戏剧是不可以缺席的。戏曲的魅力无人能挡,正是由于戏曲的魅力,我们更应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戏曲的教学,当然,有许多专家基于对戏曲和民族声乐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技巧,这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也是十分宝贵的,这样也更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虽然民族声乐的发展长路漫漫,但我们也应该持之以恒地去发展它,充实它,使它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邓慧群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春梅.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中国音乐,2016,(01):115-116.

[2]赵琳.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7,(01):233.

[3]陈琼琼.民族声乐教学中向越剧演唱借鉴的探究[J].艺术教育,2016,(03):252.

[4]韩晓霞.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戏剧之家,2016,(23):65.

[5]李丽莉.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3):5-8.

[6]危瑛.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6,(0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