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1 17:54:25

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中专;声乐;基础教学;探讨;课堂

中专声乐教学教师需要结合高效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明确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能够精心的因材施教,带领学生进行入门教学,让学生熟悉声乐的声音条件、音乐素质、包括歌曲的演唱能力。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之间拥有和谐融洽的学习与教学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中专学生声乐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发声

中专学生学习声乐的技能基础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发声,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将声乐的抽象性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思维逻辑,找到符合人体发声的规律,唱歌时发声的具体器官,在不损害器官的基础上能够发出正确的声音。教师首先可以教会学生建立正确的呼吸。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喉咙打紧,喉头上提,舌根音等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接着,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共鸣腔的运用,让中专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声音共振效果。让学生发出更加细腻、更加动听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例如:中专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学生配合歌声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人类语言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元音另一种是辅音,教师要告诉学生唱歌最重要的是要唱好元音部分,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结合汉语中的“aoeiu”以及复合元音“aieiaoou”等来进行大量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曲目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深刻的领会声乐的精髓。通过这样的方法,中专学生能够将技术基础打牢,就能够自由驾驭不同风格的曲目。

二、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学习声乐,最重要的是嗓子。每个人的嗓子条件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嗓子条件比较好,学习起来比较方便,有些人嗓子条件不太好,学习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就教会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不要一昧的去模仿别人唱歌的方式,而是应该唱出自己的艺术特点。艺术是有特点的,就是需要个性,失去了个性就会变得普通不足为奇了。教师应当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替学生考虑一些歌曲演唱时的呼吸深浅程度,声音的运用,音乐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怎么舒服怎么来,发挥自己的个性,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能够正确的把握声乐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阎维文等演唱的视频,让学生亲自感知艺术家是怎样在声乐声乐课程的教学探讨部门的演唱中能够收放自如,巧妙的运用声乐技巧演绎出动人的歌曲。这些艺术家各自都有特点,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要引发思考,要学会挖掘自身学习声乐的潜能,能够独立思考,唱出自己的风格来,加强音乐知识储备,提升音乐修养,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努力提高声乐学习效率,并且能够领略声乐学习的精髓。

三、教师应当巧妙结合艺术歌曲

众所周知,艺术歌曲是声乐基础教学的重要演唱部分,艺术歌曲的韵律非常的优美,并且在音域的应用上能够完美的符合声乐中声区的训练要求,教会学生大量的演唱中外的艺术歌曲,可以让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来学习声乐技能。艺术歌曲是声乐教学中首选的曲目。中声区音乐是衔接高低音的纽带,况且很多曲目的音域都是是中声区的演唱环节。中专学生选择艺术歌曲来演唱正好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够树立正确的发声状态,正确的运用声乐技能,建立自身演绎的风格和状态,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训练,努力的提升声乐学习的效率。例如:黄自的《花非花》这个艺术歌曲曲目结构比较简单,篇幅也比较短小,音域的跨度不太大,情绪上也比较平和。这些都很符合中专学生巩固声乐的发声状态,让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进行演唱,同样的也赋予了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艺术歌曲是文学性知识,学生要想很好的演绎歌曲,就需要深究艺术歌曲的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歌词的背景,为自己的演唱作下铺垫。让学生重视艺术歌曲,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歌剧唱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效率。

总之,声乐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声乐教学知识,积累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启蒙教育入手,让学生掌握“姿势、发声、呼吸、共鸣、咬字”这些声乐方面的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加强规范化示范,为学生的学习之路打下夯实的基础,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欣鑫.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与创新—以扬琴教学为例[J].当代音乐,2017,20:32-33.

[2]李晋.青少年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2013,11:263.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2

受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史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部一直来比较单一,基本是男、女高声部独唱主导了民族声乐界,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框架中,对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中,再加上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曲目风格、演唱技术以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男女声高、中、低音声部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被持续边缘化了[2]。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大音乐工作者也曾一度创作出如《杨白劳》、《嘎达梅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许多优秀经典的中、低声部作品,并涌现出了如刘秉义、杨洪基、德德玛和关牧村等一大批融美声演唱技巧于民族语言风格特点之中的男、女中、低音歌唱家,可惜这并未形成一套规律和系统的经验方法,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低音歌手的培养模式、声型特点、演唱风格及教学方法等也还不具备普遍意义[2]。以高音声部类型为例,中国民族声乐的声音类型一般常见于男、女高音声部的抒情类型,而少见戏剧和花腔声部类型。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发展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大幅提高,在中国民族声乐界出现了以、万山红等为代表的民族戏剧高音类型和以吴碧霞等为代表的民族花腔高音类型,但由于人们欣赏习惯和演唱曲目有限的影响,导致后两种声部类型的发展远不及抒情高音类型,而广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民族民间演唱形式中的多声部重唱和合唱却难以产生和发展,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和演唱艺术的“音色趋同化”不良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高等师范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多样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民族声乐的歌唱形式单一,训练环节薄弱。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基本为男、女高声部独唱的影响,教学中忽视了对男女中、低音声部独唱和多声部重唱、小合唱的训练,削弱了基础音乐教育中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节目编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等。这种教学状况又制约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表现为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内容、演出形式和表演风格比较呆板单一。这也就凸显出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严重不足[2]。

二、壮族多声部山歌融入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设想

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提高,它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承认,因为它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扎根于祖国的音乐沃土之中,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唱上,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笔者认为,壮族多声部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不同歌唱声部所实施的歌唱发声技能训练,还应包括声乐教师对不同歌唱声部进行不同声乐组合后所实施的集体演唱发声训练。民族声乐课程融入壮族多声部山歌教学,有助于声乐教师区分不同歌唱者的嗓音条件,界定各种演唱曲目的艺术风格,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一)发展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

为改变中国民族声乐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状况,推动新世纪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满足当代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地方民族高校在完成“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借鉴西方声乐“歌唱声部划分”理论的同时,可以积极参照和吸收壮族多声部山歌的“多声部唱法”,探索和发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声乐特点的歌唱声部、声音类型、嗓音声音形象、及科学的多声部声乐教学方法[3]。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尽可能准确、简单、灵活、见效,避免复杂化和神秘化应当根据个体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不通的解决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使练习者尽快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语言、风格、表演、音色、感情、修养等方面都要体现民族特色[1]。

(二)改善民族声乐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分声部个性化教学

在民族声乐单独课上,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发声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部特点、学习悟性和专业基础进行分声部个性化教学。譬如在进行民族声乐发声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强调对各歌唱声部的高、中、低音演唱声区的全面拓展,从而尽可能的挖掘歌唱者最大的嗓音潜能。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培养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地方民歌演唱、民族戏曲和曲艺赏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将当地优秀的民歌手、戏曲和曲艺专家请进民族声乐课堂,对学生就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艺术特色、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专门的风格性讲授等方法解决;同时,学校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声乐学生走近民间,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歌演唱、歌曲创作及表演形式进行采风学习。而对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借鉴壮族多声部山歌的表演方式,将歌曲体裁与演唱形式相结合、形体表演与演唱内容相结合,对声乐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动作训练。

2.将壮族多声部山歌纳入民族声乐传统教学内容

多声部声乐集体教学是更具教学挑战性和表现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演唱内涵也更为丰富。将壮族多声部山歌编排成男女声小组唱、表演唱、联唱、对唱、重唱和小合唱等集体演唱形式,还可以加入对这些演唱形式表演动作的编排。通过壮族多声部山歌与声乐课程教学的结合,对现行高师声乐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声乐集体课堂上,具体程序可以是:教师首先根据演唱者相似或不同的嗓音条件进行歌唱声部的分类与组合;其次,选择合适的多声部练声曲或演唱曲目对学生进行发声技能训练或歌曲演唱排练;最后,再根据重唱(重唱是两人及两人以上或两组及两组以上的人同唱一首多声部歌曲作品,各人或各组演唱规定的声部,在艺术上讲究相互协作与整体调和的声乐表演形式.按声部的类型或声音的性质不同,重唱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八重唱,或男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混声四重唱、混声八重唱乃至更多声部组成的重唱等)、轮唱、表演唱和合唱(大合唱、小合唱、同声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舞台表演动作的分配和设计[2]。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3

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是一种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更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强调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最终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近年来,“OBE”教育理念在国内专业认证中已被广泛接受。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习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生毕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实践中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与改革,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包括对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感受、认知和表现能力。教师的艺术素养关系着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表征能力的发展,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幼儿园艺术领域中音乐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音乐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的表现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的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别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关注学生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声乐技能诠释歌曲情感的能力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这一专业背景之下,通过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较好地把握音准、节奏、情感、声音控制,完整地演唱儿童歌曲;同时,通过赏析、讲解不同体裁的幼儿歌曲,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儿童歌曲的审美价值和潜在教育价值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幼儿的歌曲,同时,在声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职业需求,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储备坚实的音乐素养。在当前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运用“OBE”的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与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被定义为艺体技能课,在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知识、技能及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基本都是参照师大(院)音乐系(学院)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对科学歌唱方法(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强调声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因而会出现学生只会运用美声或民族唱法演唱歌曲,进行幼儿歌曲演唱时不会科学地转换声音位置,在儿童歌曲弹唱时常常顾得了弹顾不了唱,顾得了唱忘记了弹,即便有的学生声乐歌曲演唱水平已较高,仍然不能很好地演唱儿童歌曲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都缘于教师缺少在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下对声乐课程目标进行思考和定位,教师没有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这一职业需求的角度来定位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何种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把掌握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在课程目标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错位或缺失的课程目标,使得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与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脱节。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已成为幼儿园教师一致认同并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倒逼课程”的基本原则,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应体现儿童视角的课程观和教育观。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仍然更多地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声乐学科知识和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前教师的音乐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音乐素养的实际需求。声乐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布置四首到五首声乐曲目,曲目的难易程度由任课教师决定,每首歌曲练习两周到三周然后在学习下一首歌曲。这样的单一脱节的课程内容导致声乐教学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音乐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要掌握声乐、琴法、边弹边唱以及基本乐理知识等多种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应形成一定逻辑关系,但在当前的现状中,音乐领域不同性质的课程安排较随意,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呼应,未能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来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提升。(三)声乐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固守着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声乐课只强调声音位置、共鸣等技巧的训练和掌握,每节课教师都是运用“我教你唱”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教授声乐技能,缺乏对学生在音准、节奏、强弱、音色等音乐的基本素养提升方面的指导,更加少有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结构和风格等的分析解读,失去了声乐课程本应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中也仅仅以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无暇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导致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不喜欢上,甚至感觉到枯燥、不耐烦,最终造成学生只会声乐技能,缺乏在幼儿园实践中协调声乐知识技能和学前教育行为的能力。声乐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与职业需求的声乐课程目标相违背,教师的声乐教学和学生的声乐学习极易沦为肤浅的声乐技能训练。(四)声乐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在以往的声乐课程的教学中,评价内容仅限于每学期学习的4-5首歌曲,评价的标准注重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在歌曲的表现力、音准、节奏、强弱等音乐元素和对歌曲风格的把握、歌词的理解等综合素质上没有设定标准,随意性很大,也很主观。评价方式采用学完一首歌曲考核一次作为一次平时成绩,最后一首歌曲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认定。这样的评价只关注技能掌握不注重过程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努力的过程和阶段的进步,学生会对声乐学习失去自信。

三、“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OBE”课程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应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准绳,建立“产出导向”的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合格幼儿教师[3]。(一)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为依据确定声乐课程目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目标是学生在技能、保教和素质、师德规范等方面达成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二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确定了以下4条课程目标:第一,通过学习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能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这一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对音乐的音准、节奏、强弱、快慢等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在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歌曲的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然后进行大胆表达,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歌曲中的相关信息,学会反思,能够更有情感的演唱歌曲,所有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基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第二,通过学习幼儿歌曲的选材要求及方法,能够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具备的保教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前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嗓音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幼儿歌曲选材的要求及具体方法,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该具备保教知识;第三,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幼儿歌曲相结合,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幼儿歌曲,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应用于幼儿歌曲的演唱之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调整发声位置),能够结合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求选择幼儿歌曲,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分析歌曲、设计动作,有表情的、亲切地演唱幼儿歌曲,从而使得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深度融合,明确音乐技能的工具性价值,最终追求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综合提升,是音乐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正确定位;第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在师德规范方面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渗透在教学中,通过演唱积极向上的歌曲、中国经典歌曲、健康向上的幼儿歌曲,达到文化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上述4条课程目标均指向一定职业要求的实现,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二)打破传统教学内容,重组课程模块。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打破传统单一的内容组织,重组课程内容,以模块方式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规定,《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一个项目:即,技能模块、保教模块、赏析模块、舞台实践和综合项目,在模块和项目中嵌入两个实践应用模块、两个练习模块、一个舞台实践和一个综合项目。下面分别对各个模块内容及设计依据作以说明。声乐学习有别与其它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本身就是以练习为主的技能课程,因此,模块的设计上不能脱离声乐课性质,前两个模块都是围绕歌曲的咬字与吐字、歌曲的分析等技能上进行训练,并且在相应的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课堂应用的实践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践练习为途径达到技能目标的实现;保教模块是学生具备教育能力的训练,是第三个模块歌曲演唱的处理,通过课堂练习的嵌入学生在歌曲演唱时注重音乐的综合表现因素,如,歌曲的乐段、音乐的强弱、快慢、歌词表达的含义等音乐的综合素养得以练习与体验;视听模块的设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对艺术领域兴趣、爱好和感受,通过讲解、试听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形象的感受到如何选择幼儿歌曲,并通过小组实践练习选择幼儿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共同设计的表演、演唱,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保教能力;在模块设计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舞台实践,艺术周前全体学生大量、集中地练习、训练,然后在舞台上呈现,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得到了提高,并且很快地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目标更加明确。模块内容的设置坚持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满足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原则,以毕业要求为依据,内容模块与实践模块地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见图1所示。图1是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路径,下面对每个模块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及逻辑关系作以说明。在本课程的前序课程中,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分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与幼儿歌曲唱法上的不同,本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包括模块一、二、三以及实践模块一、二、三,从咬字吐字这一基本的歌唱技能训练开始,在技能的练习中除了发声训练、歌曲演唱以外加入音程的训练,加强音准、声音控制感受以及声美的训练。通过曲式分析,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歌词背后的时代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最后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清晰地演唱表达歌曲;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由模块四、实践四、艺术周、项目组成,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明确演唱幼儿歌曲发声的音色、声音位置与美声、民族唱法的区别与不同,用幼儿喜欢的声音、表情、动作演唱幼儿歌曲,在幼儿歌曲选择上以儿童为出发点遵循不同幼儿的歌唱能力、歌唱音域,从幼儿歌曲的内容和旋律等方面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和舞台实践展示学习了的幼儿歌曲和声乐歌曲,合唱歌曲。学期末利用综合项目整合所有模块知识,综合指向幼儿歌曲演唱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将思政始终贯穿于所有模块的教学中,模块中歌曲的选择以歌唱祖国、热爱祖国等中国经典歌曲为主,从而达到文化的认同、歌曲情感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幼儿歌曲的选择中,尽量选择美好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地生活态度。课程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为有效解决前文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或缺乏逻辑联系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强调形成教育合力,其理念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利用教育合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通俗地讲,教育合力就是劲往一处使,团结就是力量,各种教育有效的凝聚在一起。本课程中所说的教育合力,是指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舞台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声乐歌曲库、幼儿歌曲库、合唱歌曲库和赏析曲库。声乐曲库中的歌曲在教学中便于教师选择教学歌曲,学习的歌曲可以进行舞台实践;在声乐课程的模块教学中有幼儿保教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了达到效果同时选取了C、F、G大调幼儿歌曲,每天早自习进行视唱练习,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同时,这些幼儿歌曲也是钢琴课中的弹唱教学内容。钢琴课负责解决学生如何弹的问题,声乐课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通过歌曲库的建立统筹、完善音乐领域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三)改变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练习。为有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要达成4项基本目标,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实践练习、主题讲授、小组合作、多媒体试听、舞台实践、双主体讲授、项目制综合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教学,启发学生体验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声乐课技能的学习重在实践练习,三分讲七分练,在练习中掌握发声的技能技巧;主题讲授方法围绕某一固定主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梳理该主题的相关逻辑关系;多媒体试听的方法是教师根据选择幼儿歌曲的原则选出有代表性的幼儿歌曲,如,在音域上、在趣味性、旋律、歌词内容等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大、中、小班幼儿演唱的幼儿歌曲进行赏析,将讲解分析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生具备一定的幼儿生理知识,初步掌握选择幼儿歌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强调组中、组间经验流动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与表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分享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小组互助体验的能力,能使学生们相信,大家正在向同一个方向努力,拥有共同的期望和价值观,合作性目标的确立,它能使成员有信心克服困难,愿意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案且能自我更新[4]。通过双主体讲授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课程实践相关信息的习惯,提高反思分析能力,如表3。(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是按照高校课程理论设计的一种质量评估程序,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考核评价既不能过分强调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也不淡化对音乐本身审美价值的评价,改变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评价占40%。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技能的掌握、实践练习、歌曲情感的表现、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舞台展示的考核评价,提出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期末考查为终结性评价,从学生对科学发声方法的掌握、幼儿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表达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的获得。具体考核内容与实施细则如表4所示。“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符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核心,确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声乐)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8.

[2]吕明凯.课程建设应是幼儿园工作的永恒主题[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45-48.

[3]徐俊华.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47-49.

[4]秦旭芳,孙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大班额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100-103.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程合唱教学;声乐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教学目标的。目前全国开设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200所左右。虽然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声乐课程都是其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必修课,是以声乐大课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声乐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声乐课?始终都是教师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明确的是合唱属不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声乐课要不要学习合唱作品?能不能学习合唱作品?如果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何时进入?如何考核?教师需不需要培训?如何培训?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之合唱教学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之声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我校有三种学制:初起专、初起本、高起专。这三种学制都开设声乐课程。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当中,包括幼儿歌曲、儿童歌曲、童声合唱,成人歌曲;成人歌曲当中有独唱、重唱、合唱。题材和体裁范围都很广。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声乐课程的形式是大课,教师们通常只能让学生以齐唱的形式练习所有的歌曲。在选择歌曲时也只选择齐唱和适合齐唱的独唱歌曲。合唱歌曲虽然是声乐教材中的一部分,但是,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在声乐课的初级阶段教师们选择一些音域窄、节奏规整、好学易唱的单声部歌曲。学生们通过练习,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建立歌唱的基本的声音概念。在低年级,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乐理论和一定的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演唱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五个学期或者九个学期(针对不同学制)都如此进行声乐课教学,就会出现无论你是男声还是女声、高音还是低音、嗓音条件是纤细、灵活还是宽泛、厚重,更不论你是适合唱民歌还是美声,全班同学都同唱一首歌、同唱一个调。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唱歌时有的高不上去、有的低不下来,声音宽厚的唱民歌拐不了弯、声音纤细的唱美声共鸣达不到。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声乐课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果在声乐课堂上选择了合唱作品,会使以上出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众所周知,在合唱训练当中,由于作品是多声部的,它的旋律、和声及织体的丰富性,就解决男女声的音色问题、高低音的问题、旋律单一导致的兴趣问题、风格问题等等。前面论述了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大课能不能进行合唱教学?怎样进行合唱教学?很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二)声乐课程中的合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合唱教学中通常会碰到三个问题。1、视唱练耳的问题。在学习一首合唱歌曲时最先碰到的就是识谱问题。最初学习声乐的时候,学的都是单声部歌曲,它的旋律线条单一、清晰,全班同学都是一样的,没有干扰,自然是容易掌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声乐知识和视唱能力,应该可以进入合唱训练了。但之前的单声部训练给学生们养成一种单声部作品的听觉习惯,学生们缺乏声部间倾听、配合、调整的能力。所以,无论是识谱还是听觉,加入多声部作品之后,师生们都会不适应,会感到吃力。多声部作品是以和声为基础的,对于音准、节奏、节拍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们的视唱练耳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唱准多声部,需要反复的练习,有时候会让人失去成就感,感觉乏味和枯燥。2、课时的问题。对于不同学制的学生,他们在校就读期间,除了毕业实习的那一学期,其它分别有九个学期和五个学期的声乐课程的学习。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起专为例。声乐课程如下: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平均只有十六周三十二个学时,声乐课每周一次两课时。那么,完成一首单声部作品,简单的作品需要一周,一般难度的需要两周,难度大的作品甚至需要三周时间。以一般难度的作品为例,第一周解决作品的音准、节奏、歌词、难点等问题,第二周解决作品气息、音色、情感、形象处理等问题。多声部的声乐作品,通常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更多。由于和声、织体的复杂,一首合唱作品的学习需要师生们有足够的耐心,所需要的时间是单声部歌曲的二到三倍,甚至更多。即排练一首合唱的时间能够学习三到四首单声部歌曲了。如此,二声部最少需要三周六课时,三声部最少需要四周八课时才能把作品表达的较完整。那么,要进行合唱训练,课时问题就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3、师资问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能弹、会唱、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素养,就可以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的声乐教学了。而声乐教师要完成合唱教学,就成为另一个专业学科——合唱指挥的范畴了。这要求教师们在声乐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们完成单声部的声乐技能训练,还要组织学生们进行多声部的识谱学习和合唱排练,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指挥学生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虽然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合唱指挥法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是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在最初走向教学岗位的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断实践,指挥这一技能会越来越生疏,最后只好放弃。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如果教师胜任不了合唱教学,即使规定声乐课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合唱作品,教学效果又如何呢?显然,需要对所有的声乐教师进行合唱指挥法的专业培训。而且要不断的为其提供合唱指挥的舞台实践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面临的这三大问题,导致了我们的声乐教学是学生入学开始学习声乐,到毕业最后的考核都是单声部的声乐作品,教材上的多声部作品基本成了永远的待选。在课程进行到中间阶段,很多学生放弃了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尽管她们仍然坐在教室里,但是参与的积极性显然得到了遏制。因为,全班同学声音条件各不相同,歌曲的难度在加大,音域在加宽,她们的自身条件限制了她们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从未登台演出实践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何教学、如何组织幼儿园的孩子进行音乐学习都成问题。如果合唱走进声乐课堂,而且每学期都为学生们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现状将大大改观。

二、合唱教学的实施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舞台艺术

近年来,声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高校的重视,并积极从舞台艺术实践与开设组合演唱课程方面进行着手,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一、组合演唱概述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对于声乐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为该专业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组合演唱的方式逐渐出现,该种方式主要是指两位及以上的人员进行载歌载舞的声乐表演[1]。例如:“黑鸭子组合”、“东方神起”等等组合。该种组合演唱表演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能够利用优美的歌声以及形体表演吸引观众的目光,而且还有利于歌曲内容的表达,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组合演唱具有着以下几种优势。第一,组合演唱具有视觉以及听觉双方面的的感官享受。第二,组合演唱的方式能够将组合成员的演唱风格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独特的、鲜明的演唱风格,为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

(一)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作用。随着我国组合演唱形式的不断出现,组合演唱的课程安排也逐渐优化与进步,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对声乐学生进行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时,主要应积极对课程的以下几方面教学作用进行发挥。第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声乐教学的演唱形式普遍比较单一。该种情况的出现影响着我国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声乐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故而,在教师实施组合演唱教学时,应重点对其教学的演唱形式进行填充和丰富。例如:利用小组唱、表演唱、重唱、对唱、小合唱等演唱方式进行具体教学,提升声乐教学的演唱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方面,组合演唱教学的进行还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以及协调意识的培养[2]。组合演唱的教学工作开展时,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声音协调训练、和声训练等练习后才能够进行正常的演唱。故而,该种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合作以及协调意识进行培养。第三方面,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还有利于学生表演能力以及舞台感知能力的提升。(二)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方式。由于组合演唱课程的特质导致其与普通一对一的声乐课不同,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也要对学生之间的组合、配合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配。所以,在对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应用与选择时,应重点对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关注与实施。第一种,应多采用小组的教学方式。组合演唱主要是指两位及以上的人员进行载歌载舞的声乐表演,该种特质要求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演唱默契,具有较好的配合能力。而小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默契程度以及配合能力进行较好的提升。第二方面,可以采用单声部乐曲与多声部乐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组合演唱是由两位及以上的声乐演唱人员构成的,不同的人员在声乐方面具有不同的音域,不同的演唱能力。而单声部与多声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好的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能够展现较为丰富的声乐表演。

三、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一)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用。在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作用。第一方面,该种方式能够对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学生的接受情况、理解情况以及具体的实施能力进行检验,促进学生组合演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二方面,该种方式的实施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清晰了解,进而促使学生实际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第三方面,该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自信心进行树立。(二)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在具体的组合演唱课程教学中,将其与舞台艺术的实践相结合能够对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进行积极的提升,而且该能够对学生之间配合的协调性进行提高。因此,在实施组合演唱课程教学时,应将其与具体的舞台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在教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可以应对以下几方面要点进行具体的教学。第一方面,应对两者教学实施中的结合程度进行重点关注。应将组合演唱的声乐理论讲述与舞台实践进行合理的结合,并制定规范的课程结合方式。例如:10节声乐技能知识教授后进行1次实际的舞台艺术实践。第二方面,还应对学生的声乐演唱基本功水平进行重点关注。通过组合演唱课程对学生基本功水平进行提升,进而保障学生舞台艺术实践的效果与质量,保障学生能够在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得到组合演唱水平的高质量提升。第三方面,将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分析点评。

经过本文对课题内容的详细研究,得出结果表明在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还应对组合演唱课程与舞台实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孙萍.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探索实践——以济宁学院教学实践为例[J].艺术教育,2017,17(07):60-61.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校;改革

伴随着近年来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加强教材教学资料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建立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推进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大纲的制订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核心专业课程。因此,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1]1、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各个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学生的录取批次不同,决定了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好高骛远、拔苗助长,一味的以“音乐学院”标准来培养学生。声乐教学曲目的难度、曲目类型的广度和比例等都需要遵循因材施教。2、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把深植于声乐作品中主旋律的价值观“基因式”地融入声乐课程,沁入到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这样既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也符合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如歌曲《松花江上》、《不忘初心》等等,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正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印迹。[2]3、传承传统文化。民歌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记录了各个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灿烂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习俗。它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给予人们思想上的启迪也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歌,有效的将声乐教学与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结合起来,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去,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这既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避免同质化。[3]4、丰富实践教学。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以及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熏陶,在此背景下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情景剧、舞台剧等等。高校在声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入校外演出单位及各类音乐机构的具体项目,甚至可以聘请相关的行业专家补充教师队伍,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丰富声乐实践教学,这也非常符合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些优秀的儿童剧恰恰需要很多年轻的、专业的各类演员,在校大学生也恰恰需要通过这样的机会实践、锻炼自己的专业所学。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反转课堂。可在低年级尝试声乐主修2人/节的课堂教学型式,这为反转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学生从另一角度观察技巧展示中出现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声乐教师首先依次完成给每位同学教学任务,旁听等待的同学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范唱、引导方式并认真记录,最后两位同学分别做为教师身份选取各自歌曲中难点部分,尝试进行解决,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予总结。2、伴奏形式。长期以来声乐课堂多以教师钢琴伴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速度、音调等。但学生在声乐考试或者演出中经常使用的是钢琴演奏正谱伴奏或者播放MIDI伴奏音乐。因此,在声乐教学时可经常安排学生在作品演唱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利用如今日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搜索该歌曲钢琴演奏的正谱伴奏音乐或者播放MIDI伴奏,使学生更加适应这样的伴奏音响,也更加符合实际的演唱环境。

三、课程资源建设

1、授课记录。结合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出适合且符合本专业特性的“教案”——授课记录,更加直观、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现状。声乐课堂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就是练声曲和歌曲演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不断采用讲解、启发、示范等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在谱面上进行记录,课后再整理出完善授课记录,非常有助于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2、声乐作品集。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是本课程最具特色的“习题”,其种类、内容、难易度等范围广、跨度大。根据声乐专业学生实际的专业技能,逐步构建起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并能有效驾驭的作品集、曲库等。条件充分的院校可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编写相关的声乐教材、声乐曲集等。这对于从事声乐教学的专业教师来说,可谓一项非常重要,且需要长期建设的一项工作。3、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录制在线教学视频或者微课程、共享并整理兄弟院校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首先,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把声乐理论与实践的技巧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而后再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的演唱问题。其次,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声乐课后也可以自由复习学习内容,让“声音”有音可听、有图可看,更直观,提高学生对声乐艺术的认知能力。[4]

四、课程考核办法改革

1、演唱形式。在原有以独唱呈现声乐作品的基础上,鼓励一定比例的学生以重唱、对唱、小组唱、联唱等型式展示呈现作品,这样既丰富演唱形式,又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多样性。2、分数评定。声乐考试中常见打分方式是以全体监考教师集体打分后算平均分的方式,可尝试采用主考教师先定分数等级(与艺术类高考情况结合),监考教师根据各自情况酌情浮动的打分方式,避免分数误差过大所引起的争议。此外,把学生参加的艺术实践,课堂考勤,课堂表现等,列出专项分数并给予一定,声乐考试成绩,最终给出该生的综合成绩。最后,认真撰写成绩分析报告,对于成绩分布、曲目种类与难度、学生整体表现予以总结,以便指导下一学期的声乐教学工作。3、考试作品。尝试考试作品随即抽签的方式,在正式考试一个月前左右进行,即从所在学期学生已完成的艺术作品中进行“N选1”,以此促进“量”和“质”的全面提升。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导师制。高职称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引导和培养青年,不断落实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2、结构优化。中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优化职称结构,鼓励有条件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教研活动。为专业教师尽可能多的、各种类型的创造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以教研室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定期举办主题性的教学示范课、声乐作品演唱交流、科研团队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研互动。4、专业实践。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各种大型演出等艺术实践互动,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教学。

总之,声乐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声乐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5]因此,不断加强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声乐课程建设,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云.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实践大纲解析[J].当代音乐,2016,(21).

[2]解本康.声乐教学的理念创新路径初探[J].当代音乐,2016,(10).

[3]黄健君.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03).

[4]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08).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是重点课程,关乎着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建设。随着新幼儿指导纲要的提出,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有所调整,更加侧重于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其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讲,中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中职生素质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过于看重理论基础教学,而对于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思想重视[1]。导致声乐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知识、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未根据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所组织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创新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生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在中职声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2]。作为新时期声乐教师,需要顺应人才培养转变要求,树立生本理念,重点关注中职生在声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合理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纵观当前学前教育市场环境,以及具体的职能要求,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保证中职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技能,更加贴近学前教育职业要求,以便中职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比如说,在设置声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中职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新幼儿指导纲要,并且以此为依据合理融入律动课程内容。让中职生有效掌握适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声乐专业知识、技能。(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中职声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兴趣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3]。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比如说,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堂情境,将具体知识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声乐思维。再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的主观学习体验需求,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声乐游戏活动、任务驱动等多项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中职生声乐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当中,体会到的声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声乐教师合理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为中职生的职业规划和素养建设,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让中职生今后在参与学前教育活动时,可以结合自身以往的学习经验,就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中职生教育专业水平。(三)引进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在中职阶段的声乐课程教学领域,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需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拓展和丰富课程学习空间,全面提高中职生声乐学习效率和品质。首先,教师可以将声乐课程内容转化成微课视频,之后,构建开放性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声乐课程内容探究活动当中。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网络为载体,自主学习。让中职生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从而丰富声乐课程专业知识储备。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搜集相关的声乐课程资料,并且结合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从而保证自身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环境。(四)强化校、园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在中职声乐课程领域,为提高中职生综合素养,从而为学前教育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贯彻校、园结合理念,为中职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从而强化中职生声乐专业素养。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校内实践活动的组织,模拟学前教育工作环境构建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演唱,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教师需要与当地的幼儿园机构建立联系,为中职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中职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学前教育实习工作当中,深入体会续学前教育工作环境,并且针对幼儿的具体的需求,组织声乐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让中职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声乐课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上,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三、结语

综上,在新时期教育领域,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声乐课程教学活动,并且根据中职生今后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发展需求,就声乐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树立生本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信息化教学载体,强化校、园结合等,从而保证声乐课程教学环境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提高中职生声乐学习质量,为其今后在学前教育职业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邬斌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2019,05.

[2]李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8,07.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互动;交流;声乐;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总之,课前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欢乐的歌唱前“热身运动”,为课间的歌唱教学奏响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能体现个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并带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走进声乐课堂的学习中。

二、“互动交流”——来自相互倾听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双向活动,教师在讲授发声方法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相互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师生间相互倾听,互为主体,缺一不可。

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首先都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声乐学习的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在倾听中辨别声乐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在倾听中辨别音高、节奏、位置、共鸣、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通过倾听学生的练习和歌唱,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惑和错误。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倾听中的比较”——正误之间的比较。“倾听中的思考”——学习的要领及方法。“倾听中的探索”——通过录音的方式倾听自己歌唱,确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音像资料倾听歌唱家们的演唱,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展示塞北风光,为课堂营造了一种音乐气氛,学生们在倾听中产生了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迅速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也是通过多次的倾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模仿等,来解决歌唱的各类问题。通过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互动交流”——来自平等和信任声乐教学是建立在平等、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这是先决条件,一旦违背了这一先决条件,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差,对声乐课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现象都是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笔者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钢琴旁),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段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也就决定了平等与信任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四、“互动交流”——来自情感的体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容忽视,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差使得教学组织显得重要而艰难。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用鼓励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从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现方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让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师语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学环节的情感把握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绣红旗》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歌剧《江姐》的有关资料和片段,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与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怀。这就象人们常说的“上课如演戏”,“戏”的好坏离不开导演(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编导,演员就是教师(也可以换位为学生),观众就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一场戏的好坏来自于台上与台下的共鸣。演员的好坏来至观众(学生或教师)认可和肯定。因此师生情感的互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这就是较好的一块敲门砖。

五、“互动交流”——来自课后的知识巩固课后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业和课后辅导。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受、收获、难点、困惑及要求写成书面作业交给老师。

这是检测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关,这种反馈形式让教师能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了解学生群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后面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到可以将每一首歌曲的难点集中、汇册。还可以使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学习薄弱群体,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对课堂互动的补充和弥补。公务员之家

课后辅导就是将这些在声乐学习中的薄弱群体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班级中的薄弱群体,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的增大和教学负面因素加大。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整个集体,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由于他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开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后的辅导中教师辅导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理念,增加他们的信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音准、咬字、头腔共鸣、位置等。

总之,学生课堂互动与交流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得重要的多,学生的课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有效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何仙.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2]杨方.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音乐天地,2006,(1).

[3]严凤.声乐演唱与教学指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必要性研究;新方案改革

声乐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声乐教学具体较高的综合性、层次性以及较广的普及性,声乐教学能培养高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学科综合能力。由于高校学生在对声乐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学习、领悟能力的不同,需要教师通过声乐教学的途径来引导学生来正确认知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原则

(一)高校音乐教师现状的有效分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实际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教材选择以及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对声乐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对课程的设置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也缺乏逻辑性,随意性较强。教材的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关联性不强,大多数的高校声乐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新元素的注入,致使教学水平相对滞后。

(二)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分析

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是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基本原则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状况,更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1.思想与艺术的结合

声乐教学是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思想与意识的结合,凸显音乐教学的意义,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中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全面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急于求成只会让学生失去声乐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采取循循善诱的引导方法。

2.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声乐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课外自主学习、分组比赛以及现场观看演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实践形式,提高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审美教育则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声乐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原则需要将素质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声乐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声乐审美教育,在娱乐活动中,扩大学生对不同声乐类型的选择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一)教育角度分析

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声乐教学的普遍性特征,要求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课堂、千篇一律的知识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束缚。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改革,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声乐课程的学生中发现乐趣,更加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角度分析

声乐教学课程的改革,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声乐教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改革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强化学生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情感表达以及领悟能力的培养,感知音乐中的文化及魅力,以多种思维及不同心理来思考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音乐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

三、探究高校声乐课程改革的新方案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以其一对一、一对一组的方式受到了更多学生的欢迎。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模式即为,一个教师针对一学生开展的单独教学,教室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辅导,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声乐技能水平,为更好的推进一对一教学授课模式的开展,高等院校可开设关于听觉方面的课程,以歌剧欣赏、演唱教学课等形式开展,在培养学生声乐演唱鉴别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一对一组的授课模式即为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小组的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每组学生的声乐条件、基本状况没有较大的差别,小组授课模式的优势在于,让小组内成员之间能加强学习、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写作能力,为更好的推进小组授课模式,高校需在教学课程上开设以小合唱或者是多重唱为主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授课的优势。

(二)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相比于传统较为呆板的声乐教学手段来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满足声乐教学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技术,成为当前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具,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中的练习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课后对照音频或视频来回顾自己表演时的状态,找出自身不足,扬长避短,提高自身音乐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设备,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资料,丰富阅历,开拓视野。

(三)开展实用性的就业指导课

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学生。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多层次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发展人才,而以往的课程设置则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就业指导课,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凸显声乐教学的实用价值,教育学科与声乐教学的结合,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之中,对学生就业后所面临的问题,以实例的形式加以教育,增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声乐课程的理论研究水平及实践能力相对较低,声乐教学课程的改革逐渐放置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及综合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发展模式,是促进改革及新方案实施的基础。随着高校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等的不断完善,声乐教学课程改革也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高校必须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增强声乐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

作者:滕晓冀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沛.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方案研究[J].大众文艺,2015,(13).

[2]吴卫洁.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方案研究[J].通俗歌曲,2014,(08).

[3]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年.

[4]刘会娟.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微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在了解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具体内容如下:1.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关键。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民族声乐音乐价值的重视,树立多元化、新型、灵活性的教学观念。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处理民族声乐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认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声乐好,而是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音乐意义平等的教学理念。第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多途径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着优秀的古典民族文化,教师要在教学时从基本理论、演唱技巧、民族背景等中挖掘潜在的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重视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创设,又要重视民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教师要优化教学观念,并能够使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体现“民族性”与“艺术性”。2.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对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民族声乐课堂,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加大民族声乐课程的比重,增加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多花时间在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上,推广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意义,都将有利于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进行民族音乐表演,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提问题,请艺人来回答。很显然,这种互动的模式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强化师资力量建设,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化对高校声乐学院教师的系统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工作,改善当前民族声乐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学校要引进民族声乐教学人才。可将优秀民族歌手聘请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经典、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发声法与歌唱法;专门引进素质高、技能好、经验丰富的民族声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另外,在民族声乐教材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教材选择,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感兴趣的民族声乐作品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的优秀民族声乐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民族声乐课程的探索研究,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民族声乐。4.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从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方面下功夫。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丰富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活跃、温馨与高效的前提,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生机活跃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归纳起来,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常用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有四种,一是赏识教学法。民族声乐教学相对枯燥,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方位立体化展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三是教师垂范教学法。对于民族声乐初学者来说,无论是发声位置、发声方法,还是咬字吐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发声垂范。四是比赛法。在练习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达到强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学教师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积极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

[10]舒心.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

[3]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

[4]张塘林.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5]黄志强.从龚琳娜“新风格”音乐看民族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

[6]李佳佳.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及改进策略[J].大舞台,2014(07)

[7]应秀文.试析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J].艺术评鉴,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