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35:43

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范文篇1

关键词:声乐作品;声乐训练;作品选择

一、声乐作品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

(一)选择合理的声乐作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声乐素养。在选择声乐作品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实力,在衡量这两个标准之后,尽可能地选择优秀的声乐作品,因为优秀的声乐作品本身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选用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来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学到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掌握更多的结构形式以及声乐技巧,从而在练习过程中使自己的声乐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的鉴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二)选择合理的声乐作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咬字、发音。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不仅仅具备深厚的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还能够使学生的发音得到训练,在声乐训练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声带舌头等部位来辅助自己进行发声,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咬字发音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也是声乐训练中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难关,有些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声乐训练时,由于很难掌握发声技巧,甚至会放弃学习声乐,而一个好的声乐作品可以在学生练习发音咬字上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声乐训练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训练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通过合理选择声乐作品来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示范,避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形成不良的发音习惯。(三)选择合理的声乐作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存在较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使得学生训练速度和效果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给每一位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材料,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一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无法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影响了他们的训练速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会觉得学习材料难度大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面临更大的训练压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课程中合理地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声乐训练作品,让不同基础不同天赋的学生都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声乐水平的声乐作品,满足他们训练的需求,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训练的信心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上升,进而使教学效果更佳。(四)选择合理的声乐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教学所使用的声乐作品,很多都是专业人士根据声乐学习中所必须要训练的技能而相应总结出来的,很多声乐作品都是专门为了声乐教学而创作出来的,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对学生换气的位置以及所使用音乐的速度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且这些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也非常多样化,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带来不同种类的练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声乐练习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前一阶段的学习能够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合理选择声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优秀的声乐作品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艺术魅力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于声乐训练的积极性,而且在使用这些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为学生选择合理合适的声乐练习作品,不仅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二、声乐训练中声乐作品的选择方式

(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选择。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自身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也存在区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如果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声乐作品来进行训练,那么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很难有一个声乐作品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训练需求,因此这种每个人都采用同一种训练作品的方法,会降低声乐训练的整体质量,所以再选择声乐作品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选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薄弱点来选择针对的训练作品,从而使他们的水平得到提升,而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择训练作品时,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够针对性的为他们选择声乐作品。除了声乐基础上的差别,每一位学生在音色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经过专业的训练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表演的作品,适当的改变自己的音色,但是不管如何训练,还是会存在细微的区别,所以在选择声乐作品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声部特点,避免学生因为声部不符而难以掌握相应的声乐技巧,而且长时间训练不合适的作品,也会对学生的声带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训练作品是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职责。(二)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在选择声乐作品时,也需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选择的作品比较难以驾驭,超出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范围,那么即使这个作品再好,也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因为教师难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所以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声乐作品,当然,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三)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进行选择。声乐训练和学生自身的音乐天赋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但是他自身的天赋不佳,那么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作为声乐老师,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还应该了解他们的音乐天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声乐作品,对于一些音乐天赋比较强的学生,在选择作品时,应该展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只要没有超出既定的范围,都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方式可以最快的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对于一些天赋欠佳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必须要针对性的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作品,在最开始时要选择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保证他们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打好基础,便于后续较难技能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训练声乐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好发声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声乐训练作品的选择,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训练发声技巧,可以说合理选择声乐作品是提高声乐效果训练的重要保障,当然在选择声乐作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的技巧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两点来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声乐作品,在学生正式的进行训练过程中,教师也要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演唱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璐瑶.声乐作品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0(24):93-94.

[2]徐丹.分析声乐作品的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23):62+64.

[3]芶添鑫.声乐作品的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探究[J].黄河之声,2019(13):49.

[4]张晓红.关于声乐作品的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2):146+148.

[5]李扬.声乐作品的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17):178-179.

[6]刘善文.声乐作品的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8):79-80.

声乐作品范文篇2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作品;依存关系;声乐艺术;研究分析

在声乐艺术领域,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异常密切,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依存关系,伴随着近年来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大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促进国内声乐艺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国内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针对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依存关系进行研究,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探究声乐艺术新时期的可行发展路径,这对于国内艺术领域整体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和效果。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依存关系进行详尽阐述。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的概念阐述

(一)声乐演唱的概念

声乐演唱,简单理解下来其实就是声乐艺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演绎,表达出声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场景。声乐作品正是以声音和情感为载体的[1],只有高水平的声乐演唱,才能使得特定声乐作品的价值和艺术性得到充分地体现,观赏者也能通过声乐演唱,感受声乐作品的抽象意境。另外,不同的声乐演唱方式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的,不同的声乐演唱方式能够给予声乐作品不同的活力和情感,进而使得相关的观赏者能够体会到同一个声乐作品不同的特点和魅力。总结下来,声乐演唱的本质是一种演唱技巧,在以不同的声乐作品为基础之上,进行声乐作品和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这是声乐作品、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纽带,高水平的声乐演唱能够加强作品、创作者与听众群体之间的联系,声乐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能够被世人所认可[2]。因此,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声乐演唱高度的重视,演唱者需要实现声音与情感之间的结合,更好、更准确地诠释不同声乐作品的情感,使得声乐作品的价值得以体现。相关的演唱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演唱知识,还需要掌握对应的发声技巧和方式,使得自身的情感和表现力融入到声乐作品之中,一方面将声乐作品原有的价值和魅力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表现,使得不同的声乐作品能够在新时期具有全新的含义。

(二)声乐作品的概念

追根溯源,声乐作品最初是在诗歌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声乐作品也开始逐渐脱离诗歌的影响,二者成为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从本质角度上来说,声乐艺术与诗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有很强的联系,并且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声乐艺术与诗歌在语言使用方面具有相似点,二者都要求语言使用具有一定的韵味,因此声乐作品具有轻快和富有节奏的语言和意境,听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理解,并且具有深刻的记忆,声乐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整体上是以文字与符号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传播的,这也是声乐作品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随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都诞生了较多的经典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是声乐艺术的精华所在,在新时期需要重视这些经典声乐作品的重新演绎[3]。

二、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依存关系阐述和研究

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声乐作品,其都属于声乐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结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其中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的主要内容,缺少声乐作品,声乐演唱不复存在;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缺少声乐演唱,声乐作品也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接下来将对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作品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其是声乐演唱的重要基础部分,也是主要的内容。只有声乐作品的存在和流传,才能使得声乐演唱富有意义和价。当一首声乐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声乐演唱可以使得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到发挥,由此声乐作品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而是饱含思想和价值的艺术作品,而且通过不同的声乐演唱方式,还能够使得声乐作品的情感和价值得到丰富,从而促进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后续的声乐艺术领域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尤其重视声乐演唱的发展。从声乐艺术领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看出[5],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在正式演绎一部声乐作品之前,演唱者需要针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分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作品创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含义,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身的理解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使得不同的声乐作品价值和魅力发挥的同时,在新时期融入不同的元素,实现对声乐作品内涵和价值的完美呈现,这样就能够对声乐演唱和声乐艺术作品之间的统一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新时期声乐艺术领域发展的必经路径。

(二)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的重要载体

声乐艺术是人声音调在音乐中发展的直接领域,属直觉艺术。它是通过人体自身(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所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结合的艺术。根据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及表演方式上的差异,通常将演唱方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一部完整的声乐作品是由作曲家和词作者共同完成的,这也是声乐作品最基本的组成,从本质角度上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都是音乐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声乐作品又是声乐演唱的载体,简单对其进行理解,如果声乐作品自身的歌词、旋律、作曲创作不够完美的情况下[6],那么即便是高水平的声乐演唱,也难以将声乐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体现出来,听众群体也难以对其产生认可。一方面,一部高水平的声乐作品,其所体现出来的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认知,从艺术角度上来看,声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作者对于美的感受、追求,这也是声乐作品的主要价值之一;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者是推动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相关的声乐作品演唱者需要重视声乐作品的创作,另外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强化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得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样才能在情感上与听众群体进行互动,将不同的声乐作品,在新的时期、以一种全新的演唱方式,将其内涵、价值、魅力展现给每一个听者,这是声乐演唱者自身的艺术追求,是实现声乐演唱者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声乐演唱可以赋予声乐作品灵魂和生命

在前文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提及,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离开了声乐演唱,声乐作品就只是单纯的文字和符号,而离开了声乐作品,也就不会出现声乐演唱。其中,声乐演唱能够赋予声乐作品灵魂和生命,因此,作为声乐演唱者,需要针对声乐作品的词曲作者的意图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艺术内涵进行揣摩,通过自身演唱技巧的使用,将不同的声乐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进行体现[7]。演唱者需要格外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包含表演经验、专业水平和情感表达等等,使得不同的声乐作品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活起来。鉴于目前社会大众对于声乐作品的基本了解程度和意愿俱有提升,作为声乐演唱者,需要重视自身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声乐演唱者需要对自身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优化,使得声乐艺术达到普及大众的效果,这也是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经路径。譬如,声乐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放松和紧张的战斗,要有紧张,也要有放松,应该有对比[8]。作为学生,要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从而找到自己的办法。在唱弱声时,气息也要和唱强声一样的支撑,只不过唱弱声时力量要用得少一点而已。

三、结论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想要使得声乐艺术领域得到发展,就需要重视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艺术的发展。另外,还需要以不断的实践工作为载体,通过实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保障国内声乐艺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依存关系研究[J].艺术品鉴,2020,(24):174-175.

[2]张歌.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依存关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21-222.

[3]窦木子.论声乐演唱与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的关系[J].作家天地,2019,(08):59,61.

[4]沈欣.论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辩证依存关系[J].黄河之声,2017,(19):98.

[5]高睿.声乐作品与演唱的依存关系探究[J].北方音乐,2015,35(02):82.

[6]胡子明.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依存关系探究——以方石声乐作品〈土家女儿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398.

[7]石硕.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依存关系探究——以方石声乐作品〈土家女儿会〉为例[J].音乐时空,2013,(08):44.

声乐作品范文篇3

1.声乐艺术的属性

声乐艺术的构成很复杂,声乐艺术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所有的构成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声乐艺术不是音乐和声乐的组合,也不是声乐与音乐的组合,是独立的,有框架的有一原则的综合艺术。声乐和纯音乐有相同表现手段,但是在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很显著的差异,所体现的是声乐的规律以及个性特征。声乐艺术的构成有多方面,各种因素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声乐作品中的旋律,从构思到形成与器乐的旋律形成有显著的区别。音乐主要是以歌词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歌词的制约,音乐的创作人的主观意愿不能够脱离歌词,声乐是自由体现主观意愿的创作。声乐艺术当中的旋律与器乐中的旋律有很大的区别。声乐作品当中是加入了人的声音,声乐的旋律都显示出人的声音的基础。旋律没有固定的乐思表现,相同的旋律如果没有歌词,乐思就会有本质的变化,这是声乐当中的歌词来决定的。声乐旋律注重的是在横向发展,注重旋律中线条的流动,器乐作品还需要在纵向上发展。

任何的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声乐艺术的创作是很特殊的,它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情感来表现的,这是声乐艺术创作的特征。作词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主观现实,而主观因素的依据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它必须要尊重主观化的选择,按照音乐创作的规律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再创造过程。

声乐作品的感情机制是建立在明确的对象之上的,是一种具象的情感的反映。这种情感的效应不是一种具象所独有的,从文化背景来看,代表着某一种区域的审美追求,具有直接表现情感的作用。声乐艺术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在矛盾当中变化,在变化当中统一,所以,声乐艺术的显著特征就是综合的理论体系。由于这种综合理论的构成框架,让声乐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声乐艺术是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也就人类从要求实用到要求审美的过程,今天我们认识声乐艺术的属性的时候,这种综合的功能有丰富的感染力。

2.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声乐演唱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分别是旋律运行轨迹,歌词旋律和韵律结合。旋律的运动轨迹的变化包括旋律起伏流动和节奏类型的往复,这种运动没有指意性的符号意义,但是有长短、强弱以及快慢等等情绪的变化,体现了旋律运行过程当中丰富的音乐性质。它的表现范围相当广泛,有可能与清晰的歌词结合起来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歌词旋律有明确的指意,它的自身语言的音调性构成了长短、强弱以及快慢的对比,歌词本身有音乐化的性质。这种音乐化不是直接指的是音乐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旋律选择的具体位置,也就是说,音乐性的展示,需要选择好音调性与韵律性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一个总体,不是单纯的两个因素的组合。韵律结合是歌词的明确指意性与旋律的非指意性结合起来,并且使得音乐性向着明确的指意性转化,而且指意性不断向着音乐性生成,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音乐性的体现方式就是旋律,但是对歌词的语气以及语调的把握和处理也会潜移默化去影响音乐性以及综合的表现性。因为语言的音乐化与旋律的音乐性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后成为一种新的东西,但是如何把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完整表现给欣赏着,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的过程。

声乐作品范文篇4

关键词: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内外度

在歌唱中我们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声乐作品。在表现中如何掌握好演唱技巧、演绎好作品的内涵,这与把握好作品内容的内外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钢琴伴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歌唱的关系犹如鱼水,相依共存。虽然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看处于次要地位,但是,只有当两者实现完美结合时,歌唱艺术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才能使歌唱艺术迸发出耀眼的光彩。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外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内外关系

我们都知道,从歌唱作品与观众(听众)的交流类型及内容的表达方式来看,声乐作品一般可分为三类:直接交流型歌曲(“直射型”)、间接交流型歌曲(“内在型”)和混合交流型歌曲(“混合型”)。这三类歌曲在内容表达的内与外的尺度上各不相同,在演唱风格上也各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方法。

(一)直接交流型歌曲歌曲题材大多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性题材,一部分通俗歌曲和少部分表白型的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属于此类型。这一类型歌曲的内容在内外的关系上大多处于“内”“外”均衡或“外”大于“内”的情况,歌唱作品内容的表现多为“直射型”。

比如:聂耳的《毕业歌》、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莫扎特《唐·璜》中的《小姐!请看这份名单吧》、香香演唱的《健康快乐动起来》、闲云演唱的《幸福拍手歌》等等。

在演唱此类型歌曲时,演唱者就如同在演讲台上演说一样把要表达的内涵直接传递给观众或听众。演唱时眼睛要随着作品的思想变化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唱者的手势也可以根据作品的情绪自由的发挥或者与观众直接接触。这一现象在通俗歌曲中尤为突出,比如: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李宗盛演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庞龙演唱的《你是我的玫瑰花》、黄鹤翔演唱的《九妹》等等。在这些歌曲表现中,演唱者始终让观众的思绪随着演唱者的情感而动。同时演唱者还十分夸张地“占用”舞台,在舞台上不停地来回走动、用语言和手势调动情绪并与观众直接交流,使演唱者所表达作品的主张和表白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和理解,观众不仅加入演唱,同时也一起与演唱者动起来。另外在服饰的穿着上也显得同样的夸张,极富青春、时尚的气息,这是直接交流型歌曲之所以十分流行,并受到广大青少年喜爱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在伴奏直接交流型歌曲时,首先,要明确伴奏所处的地位及作品风格。此时伴奏应在演唱者的情感引导下积极配合,并随作品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比如:与歌唱者同表现或形体、眼睛与演唱者、观众交流等方式,来展示“直射型”作品外在的热情及情趣,使整个舞台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其次,也应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把握好与演唱者、观众交流的尺度,同时又不失舞台的整体表现效果。

(二)间接交流型歌曲题材大多取材于诗歌、古代题材、历史故事和小说,它包括绝大部分艺术歌曲和独白型歌剧选曲。比如: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冼星海《思乡曲》、托塞里《悲叹小夜曲》、普契尼歌剧《图兰多特》中的王子咏叹调《不得睡觉》等等。

演唱这类声乐作品时,演唱者的眼神、手势、服饰、舞台灯光及走动等都十分讲究。眼睛一般都不与观众直接交流,演唱者眼里所看到的是作品的内涵及画面,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自言自语地用歌声来表达。在演唱的手势上也不能像前面谈到的“直射型”作品那样,随心所欲地表现。演唱此类作品,有的可能没有一个动作,即使有也有一定的分寸和要求,而且动作的大小弧度、快慢以及方向等均与作品的内在含义有紧密的联系。在舞台上的走动也要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在音乐形象相符合。因为这类声乐作品大多“内”大于“外”或“内”“外”均衡,此时的情景及含义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中夸张地演说,而应是内心深处的声音,演唱者只能一心一意地深入意境,观众或听众只能从演唱者的声音、音色、面部表情以及简单的手势、伴奏的和声织体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内涵及音乐形象。

在伴奏这类型的歌曲时,伴奏者应发挥其意境的描绘、气氛的营造,起着深化音乐形象的积极作用。这类作品的伴奏是作品完美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伴奏既具有烘托的作用,又具有表达一定音乐形象的独立空间。伴奏者不仅应注意调性、和声织体、伴奏音型、伴奏音色、速度、力度等变化和演奏技巧,还应注意音乐作品中前奏、间奏、尾奏等钢琴伴奏音乐形象的引入、作品角色转换、作品音色变化以及作品形象的延续及补充等作用。此时的伴奏者有时处于从属地位,有时又扮演主要角色,有时又是演唱者或作品内容思绪的补充者。因此,要演绎好这一类型的声乐作品,必须具备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声乐知识和文学修养等素质。

(三)混合交流型歌曲题材介于直接交流型歌曲和间接交流型歌曲的内容之间,在声乐作品中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方韧的《我站在铁索桥上》、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聂耳的《码头工人歌》、舒曼的《两个掷弹兵》等等。演唱此类作品时,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内容的变化及音乐形象来进行表演和处理。如: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那一天……家人和牛羊”这一段落属直接交流型。演唱者应如同前面谈到的直接交流型作品的表演要求一样,注意与观众交流或诉说自己的思想,表白自己的观点要直接。“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此段属间接交流型。演唱者也如前面所谈到的应注意眼神的运用、手势的表现、形体的音乐感觉等,切忌用前一段的状态来诉说和演唱,否则将会破坏音乐整体的内涵及作品所表达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在伴奏这类歌曲时,要注意与演唱者在音量、音色、速度及角色等方面上的融合及转换,切忌用一种力度、一种音色、一种伴奏织体来完成伴奏,同时伴奏者还应该把握好内、外形体的“度”。前面已经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二、注意演唱者与钢琴伴奏几种关系度的把握

(一)注意声乐作品前奏、间奏、尾奏的关系。伴奏者的感情往往都比歌唱的声音先现又比歌唱的声音晚收,常常起到作品情感的引导、烘托和补充作用。在实际的声乐作品演唱中,有的演唱者在声乐作品前奏时常常因心理等因素,造成失误。一是没有进入作品的思想内涵或存在技术压力;二是伴奏者的引导情感不符合要求或随意性较大。在间奏中,首先要明确间奏音乐往往是歌曲段落间音乐情绪转换的关键,它起着前后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音乐情绪在这里得以延伸和先现。此时伴奏者起着速度及角色转换的引导和担任着烘托、引领作品的主要角色作用,演唱者与伴奏者同步表现。在尾奏中,有的演唱者往往在伴奏音乐还没有结束就过早退出音乐情绪或行礼乃至离台,直接影响到伴奏者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延续和补充,从而破坏了音乐形象表达的完整性。

因此在演唱中应注意伴奏音乐感情的先现、间奏音乐中角色的转换、尾奏内涵的补充与延续,同时还应注意伴奏者在音量、音色、呼吸等方面与演唱者的紧密联系。

(二)注意休止符绝不是空白和休息。在任何一首声乐作品中我们都会发现休止符的大量存在。一些演唱者往往忽视了它存在的作用及意义。常常出现以下现象:一是遇到休止符就乱换气,破坏了作品的连贯性和流畅感及作品内容的延续;二是遇到休止符就休息或“走神”,歌唱者的面部表情显得呆滞,眼睛也毫无作品情感的影子,影响了对作品完美的表达。

(三)注意歌唱中的几个“度”:

1.注意声音的规范和到位。即演唱中,演唱者对作品解释的准确性以及运用好歌唱在音量、音色、强弱、速度等方面与作品内在含义的融合。

2.用情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歌唱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的时代及风格,在对不同时代作品的风格、感情的运用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性,不能仅仅为情而歌唱。它包括诸多方面:比如:声乐技术与作品的内容的融合,音色、音量与作品风格统一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歌唱中要表达好情感,离不开一定声乐技术的支撑,并把握好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作品在音色、音量等方面的演绎度。

3.歌唱中监听、监测的作用。歌唱中我们随时要注意监听、监测自己的歌唱声音,这是我们歌唱的关键之一。在训练中我们不仅要时常监听自己的声音状态,同时也要监听指导者的声音感觉,这是形成良好声音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才能调整和运用好、表达好作品的思想内涵及音乐形象。俄国伟大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曾说:“我在歌唱时,一个夏里亚平在台上唱,另一个夏里亚平在台下监听。”

4.注意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条件以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对声音、作品的理解及二度创作均有所不同,对作品的解释和运用歌唱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注意自己的发声器官条件和技术程度。切记盲目地追求音量或演唱一些超越自身条件或程度的作品,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损伤自己的嗓音或器官。约翰希勒(JohamesHiller1725—1804)在他的《如何教优美的歌唱》一书中说:“永远不要为了惊人而强迫使用嗓音,永远不要唱得比优美更响。”美声学派的一句箴言:“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有”。

声乐作品范文篇5

关键词:陈田鹤;艺术歌曲;抗战歌曲;儿童歌曲

陈田鹤(1911-1955),原名陈启东,浙江永嘉县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田鹤在辗转之中来到上海国立音专的音乐系就读,并跟随黄自学习作曲。陈田鹤在1930-194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他在战火纷呈中,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顺应时代需求创作了抗战歌曲和儿童歌曲,它们与时代相依存。陈田鹤的音乐创作在积极响应时代精神的召唤的同时,也在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喜爱内在的诗意,因此创作优雅、情感细腻的艺术歌曲;在战乱年代,内心压力巨大,他创作抗战歌曲和儿童歌曲,为民众提供强大的音乐后盾。

一、音乐与诗词

历史上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诗经》,它最早记载了关于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可见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跨越了时间界限,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在音乐发展史上,谈到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就会顺其自然的想到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将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以优雅、高品位著称,有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特点,与陈田鹤的性格极为契合,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内心敏感、情感细腻的人,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因此他写作大量艺术歌曲。正如他的夫人陈月娥给他的评价:重灵魂、重事业比重一切尘物都来的伟大①。陈田鹤的音乐创作之路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创作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从选词上可分为两类:古典诗词创作和现代诗词创作,古典诗词创作有《谁伴明窗独坐》、《枫桥夜泊》、《春归何处》等,《山中》等,其中有来源于宋朝诗人黄庭坚和近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这些诗词艺术表现力丰富,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时重要的文本来源。以下将以陈田鹤艺术歌曲中流传较广的一首歌曲《春归何处》为例,分析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词相互作用的关系。《春归何处》的词使用的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诗词大意讲的是作者在被发放广西宜州时的失落心经,通过对春天的热爱及对春天随时光流逝的失意和不舍,作者被流放边远地区时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作曲家在诗词失落意境的共鸣中开始创作,《春归何处》与其创作的其他的艺术歌曲比较,它的情感类型与音乐表现相对比较单一,但在音乐与诗词的相互加强之下,深刻的描述了人们对“春天”流逝的悲伤与无奈。歌曲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音乐在降E大调-g小调-降E大调的调性中进行,声乐旋律线条多使用一字对一音的简练手法,不用音乐对诗词做过多的渲染,但却优美动人。音乐中保留诗词的独立性,造就了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同时贯穿在钢琴伴奏中,钢琴伴奏配合词的意境而进行,在音乐中调节气氛、加强情境表达,当中使用到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乐曲在主调上的分解和弦拉开了序幕,缓慢的陈述着为寻找春天而询问黄鹂的过程,以黄鹂飞过蔷薇的绝望结束,在无奈与绝望的情境中将音乐结束在主调的柱式主和弦上,音乐伴奏与诗词相互切合,共同作用,加强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二、音乐与时代

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音乐本体中,都依附着时代精神而存在,陈田鹤所创作的儿童歌曲和抗战歌曲,也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中国近代史中可知,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十年,国家的格局不断变化,社会硝烟弥漫,人民无处安身,所有人都心惊胆战的生活着,社会各阶层都在承受着战争的毒害,或者深浅不一的心理压迫。1933-1934年间,出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文化界如鲁迅开始担忧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黎锦辉曾经为了儿童的教育问题,创作《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和《麻雀与小孩》等音乐作品,陈田鹤也为了让儿童健康成长,创作了许多儿童歌曲《小鳄鱼》、《爱丽丝漫游仙境》、《采莲曲》等,这些歌曲抒发了陈田鹤对少年儿童们的关怀,曲调极其天真活泼,充满童趣,为缺乏教育的儿童们开辟一片净土。音乐所发挥的力量是巨大的,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还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陈田鹤的音乐中除了表示对儿童的关注,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在《战歌》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抗战期中的作曲问题》的文章中说到:“在这伟大的抗战期中,我深信中国一定会产生伟大的音乐作品!敌人的铁骑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我们每一个民众的心中都坚决的发出了反抗的呼声……抗战到了那一阶段,音乐也跟着发展到那一阶段”。正如丹纳②所说:艺术家的作品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符合③,陈田鹤也认同音乐与时代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有《巷战歌》、《制寒衣》、《桃花源》等,为人民服务,为民众发声,为前线战士提供后盾。陈田鹤创作的革命歌曲《巷战歌》是一首由方之中作词的抗战歌曲,它歌颂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换取国民安宁,而选择负重前行的战士们,同时表达了抗战士兵击退敌人维护国土安全和国民利益的决心和信心。歌曲围绕着c小调展开,其织体单一,体现了革命歌曲的功能性作用,为鼓舞士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钢琴伴奏以在c小调上的柱式和弦沉重有力的开始,注重陈述性,祛除抒情性,与歌词所表达的抗战精神相结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巷战战士的身影,在黑暗荒凉的环境中为人民而战斗,在歌曲结尾,使用了充满力量的主调柱式和弦结束,充分象征了战士们为取得最后的胜利,不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结语

声乐作品范文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分析;歌唱艺术;应用技巧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价值在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学习声乐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嗓子,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人们分析一个作品大多会从创作背景、创作人物、作品结构、所属类别、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将音乐作品分析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融入角色,做到人与音乐高度契合,完美演绎音乐。

一、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现状。在我国声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应用的是老教材,各个学校的教材也并不相同,导致教学系统不完善,教学内容不统一。在声乐教材中,曲目都较为陈旧且与时代脱轨,内容设置的重点偏重于声乐技巧的提高。这样的教材脱离了当代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曲目进行分析,可能由于歌曲陈旧,导致许多学生理解不了其内涵,且时代相差太远,缺少当代特有的风格与某些特定情感,学生即使跟着教师进行分析,也会出现理解不了该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现象。陈旧的教学,过时的歌曲,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领悟、接受知识,再加上音乐本身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基本技巧的重复练习,而许多学生基础较差,作业要求又太高,则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这成为了声乐教学面对的难题。音乐作品分析是立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从整体结构、艺术手法到使用技巧等,方方面面都进行分析,其中就包括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创作背景等的研究。因此,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现代歌曲,与旧的歌曲穿插进行,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二)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音乐作品分析是音乐学习、创作的基础。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各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在精确解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感情。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对曲目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歌曲。且每首曲目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演唱技巧,分析不同的声乐作品,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学习不同的演唱技巧,熟能生巧后就能通过融入自身的感情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现以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为例阐述音乐作品分析。《十面埋伏》可谓琵琶曲的巅峰之作,完美演绎了楚汉之战,乐声雄浑,十分激扬,人听后热血沸腾。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时,先从乐器入手,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其声音清脆,不仅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奏和弦,是民族乐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接下来了解曲目背景,此曲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残酷悲壮的战役,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厮杀,双方最后在垓下一决雌雄。最后分析曲目本身的特点:第一部分演绎了战前准备,从列营起,至吹打、点将、排阵,最后以走队结束;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第三部分描绘了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音乐变化万千、凄切悲壮。对其三部分进行分析,让学生融入该音乐作品中,梦回古战场,看楚汉之战,品人物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扬长避短,科学选择曲目。量体裁衣,能让教师和学生都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声音特点、声音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作品分析,现场展示,以更好地演绎作品,达到人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在分析作品时,应当科学选曲,扬长避短,同时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例如教师本身声音较高、音域较宽,则可以选择一些为高音定制的曲目,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黄河怒》等等,其中极为华丽的歌词配上抒情的曲调,展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歌曲,如《我的楼兰》、《万物生》、《泉水叮咚响》、《踏浪》等等适合一些音域较宽且声音清脆、嘹亮的歌手的歌曲。如果教师是中音,可以选择《爱江山更爱美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你等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歌曲,还可以选择世界著名歌唱家切奇莉亚•芭托莉等的歌曲,中音有着低沉、浑厚、委婉、妩媚而又动人心弦的特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声音。如果教师本身声音低沉、浑厚,则可以选择《Vincent》、《阴天》、《偏爱》、《眼泪》、《七月上》、《呼吸》、《原点》等歌曲,这些歌曲要求声音低沉且富有磁性,深厚婉转,让人有置身于歌曲所处年代的感觉。教师在选择歌曲时除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还应结合当前作品分析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于一些旧的经典曲目,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内涵的新歌,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把握主题,分析作品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自身声线特点、学生年龄段等来选择一首合适的曲目进行课上分析,还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分析流程。先从背景开始,再到作曲家风格,再到曲目特点和结构框架,最后进行曲目剖析,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身的曲目,在无形中学会分析,在每日的熏陶和积累中提高学习效果。例如《黄河大合唱》,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部多乐章的声乐套曲,该歌曲首演就引起极大反响。该曲由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八章都在讲黄河,但却不是具体的黄河,而是借黄河演绎一个时代,展现了那个时代里中华民族的伟大,及中华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一系列歌曲音调雄浑,气势磅礴,不仅仅在那个时代鼓舞着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也是现在红歌比赛中的热门歌曲。它号召中华儿女要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可以选择其中一首歌曲进行细致分析。如《保卫黄河》,这首歌先齐唱、后轮唱。齐唱和轮唱差异不大,却也应有层次。演唱时应有抑扬顿挫的感觉,高峰则需有低谷来衬托。这虽是一首雄壮的歌,但也有基本的结构,如发展和高潮。唱到“河西山冈万丈高”时应有跌宕感,唱到“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时应将游击队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表现出来。到三个声部时,层次分明,表现出伟大的人民如雨后春笋般站出来,彰显最终一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气势。(三)融入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某一首作品,而是应该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做到无论如何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方法来了解、学习音乐作品。再者,每一首作品都灌注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情感,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势必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将情感注入其中,以此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中的深厚情感。例如,学生在学习象征山西文化的民歌《走西口》时,便可以强烈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地域情调。《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在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山西文化的符号,其曲调十分简洁,但却悦耳动听,虽然只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故土难离,亲人难舍,歌曲中充斥着生活的无奈与辛酸,使听者动容。在学习这样的民歌时,学生必须将自己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其中所彰显的地域情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进行作品赏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主题,理解其内容,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要时刻注意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自己对所学音乐作品的理解。(四)融会贯通,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意识与能力,指的是我们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不同于别人的、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取得新颖的、独特的成果。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时,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有主见、创新性地去对一部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自己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陕北民歌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可以让同学们先阅读相关资料,查询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所学作品的不同认识,让学生们加以讨论,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批判,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一方面使用富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分析方法与情感体验,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慧琳.音乐作品分析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阳关三叠>和<黄河怨>为例[J].四川戏剧,2012.

[2]孙傲.声乐教学中的歌曲二度创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6):105-106.

声乐作品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师教育;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

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音乐技能训练中的核心部分,在学生声乐技能发展、音乐素养提升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民族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日益凸显,大量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被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范畴中,为推动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割裂声乐作品的艺术属性与文化属性等,影响了教学价值的全面发挥。对此,文化自信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优化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文化自信内涵与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指对民族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心以及民族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从文化自信的构成内容而言,其内涵主要有三点,首先,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其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最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愿景的自信。(二)文化自信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的意义。文化自信不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同样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的利器。就以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为例,文化自信的教学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指引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提升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声乐记忆与文化底蕴的融合。

二、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声乐民族化趋势的影响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且在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作品选择缺乏科学的依据与明确的标准。当前,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选择中存在重技艺轻文化的现象,作品选择范围集中于对歌唱技艺要求较高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声乐作品的文化属性,导致声乐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其次,艺术性与文化性相割裂。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中深化作品的文化背景分析、文化内涵讲解以及文化精神阐述,是优化教学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多围绕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将重心落在了学生歌唱技能的训练与考察中,文化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这样不仅割裂了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对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优化对策

(一)优化作品选择,凸显文化气息。对中国声乐作品教学而言,作品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作品的选择是否契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师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优化教学中,必须以作品选择的优化作为首要内容,从以下三点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措施,首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艺术性是声乐作品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文化价值的载体与依靠。其次,注重作品的文化性。好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性与文化性是紧密融合的,艺术性是文化性的载体,文化性是艺术性的升华。最后,注重作品的民族性。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心与积极践行,因此,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中要重视其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以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民族性格的声乐作品作为选择的主要对象。(二)坚持民族本色,彰显文化自信民。族性是中国声乐作品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中国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灵魂所在。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坚持民族本色,不仅是充分呈现声乐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客观需要,也是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逻辑要求。因此,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首先要全方位把握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格,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民族文化底蕴,为文化自信的彰显铺平道路。演唱作为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彰显文化自信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师在声乐艺术作品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对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从歌唱实践中围绕音乐和语言进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演绎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使歌者的个人情感与作品的感情内涵形成有效的融合,使歌曲的演绎成为抒发民族情感,表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在文化自信的彰显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文化自信作为我国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国家、社会层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当前高师音乐教学的开展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推动高师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高师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中,需要从作品选择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有效的优化措施,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龙建.文化自信的三重审视:内涵特征、现实依据和价值意义[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06:37-39.

声乐作品范文篇8

关键词:当代声乐作品;时代性;创新性;意义

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对传统声乐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在满足当代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创新。优秀的声乐作品只有满足时代性与创新性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能对当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进行良好的反映。因此声乐艺术在进行创作时不能脱离社会,一定要建立在时代性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作品。

一、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1.建国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术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特性,在蓬勃的发展中对时代进行有效的反映。建国初期的作品通过对传统声乐作品的继承,吸收国外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音乐形态。在这个时期最有特征的声乐作品莫过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大气滂沱,且充满革命的气息。在整首音乐中G大调进行合理的贯穿,而这也符合进行曲的特征。该作品的节奏也十分有力,前奏部分是由一个大三和弦1、3、5构成主旋律,对当时军号吹响一起战斗的氛围进行很好的渲染。在末尾部分,具有短促有力的特征,观众听到后能够感受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在该作品中,在对“中华儿女”处理时,采用重音记写,而这也是整部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2.时期。1966年在我国爆发,无产阶级大革命对我国的文化艺术造成致命性打击[2]。当时“”对我国文艺界进行肆意的残害,使得文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失去文艺该有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特性。但就在这种环境中,依然有《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样的优秀作品。当《打起手鼓唱起歌》响彻华夏大地时,极具时代特性的民族音乐家施光南出现在人们眼前。该歌曲是对“”的一种挑战,也在当时显得尤为耀眼。在整首歌曲中手鼓贯穿全曲,手鼓更是作为新疆特有乐器在该音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该歌曲热情欢快的曲风,有效表达了人们的心情。但就是这样优秀的歌曲彻底惹怒了“”,他们认为该歌曲有“资产阶级”倾向。《打起手鼓唱起歌》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作品中表达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通过人情欢快的旋律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形象进行合理的表达[3]。该作品在当时是劳动人民的最强音,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所在。(二)声乐作品的时代性研究的意义。1.对艺术价值实现的意义。我国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声乐艺术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元素,同时也为实现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并在不断丰富中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多元与繁荣做贡献[1]。因此在进行声乐作品创造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声乐艺术创造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阅历,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更好的表现时代性,为时代与人民发声。2.作品二度创作的意义。创造者在进行声乐艺术的二次创作时,要在保证时代性的基础上,灵活创新,再次激活作品的时代灵魂。声乐作品的时代性在二次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赋予传统作品新的生命与价值。

二、声乐作品的创新性

(一)声乐作品的创新性特征。创新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国家都十分重要,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同样在声乐艺术创造中,没有创新性的作品也是缺乏灵魂的。在一部声乐作品中,作曲是根本,作曲的创新是激活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内容。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艺术作品的生命。因此在作品创造中要对风格、内容、形式等进行创新,对作品进行创新性的表现。1.古为今用。在古代,诗词与音乐是一起的,在古代也形成很多音乐艺术形式,而本文分析是借黄自的《卜算子》。在其中有桂月、幽人、孤鸿等,作品中的意境对作者的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行进行良好的表现,同时整个作品极具朦胧美,再加上五音节的利用,使得作品更具民族特色。给人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气氛。黄自的作品是对古代诗词的一种有效利用与创新,通过创新使得声乐的生命力得以展现,也给人一种朦胧美。作品在创作中进行大胆的创新,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使作品的灵魂更加饱满。2.中西结合。在我国音乐艺术界中西交融的典范是人们熟知的《梁祝》,该作品是利用小提琴对传统作品的完美表现。作品在进行表达时,结构采用的是西洋奏鸣曲。《梁祝》通过鸣奏曲对梁祝的唯美爱情进行合理的演绎,在乐器选择中大胆的选用西洋乐器,是对我国传统乐器选择的一大突破。也因为西洋乐器的选择,也让世界接受了《梁祝》,而《梁祝》也在国际上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良好的展现。3.声乐与戏曲的结合声乐与戏曲的结合代表作为《旗正飘飘》。在我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4]。戏曲同时也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艺术与戏曲的结合,是对声乐艺术的大胆创新。在作品的第一阶段就应用大量的戏曲元素,在第二部分则是将音乐再次推向高潮。整部作品完全听不出声乐与戏曲的违和感,同时对我国男儿当自强的男子气概进行有效的展示。(二)声乐作品创新性研究的意义。1.对作品艺术价值实现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声乐艺术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声乐艺术的生命力与活力,也才能保证声乐艺术得以发扬。在进行声乐作品创造中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乐器,也要古为今用,结合西洋乐器与音乐形式,不断创新声乐艺术,进而提高声乐作品的价值内涵。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展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并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我国声乐艺术的魅力。2.对作品二度创作的意义。声乐作品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也才能展现声乐作品的生命力。二度创作是基于原作品基础上进行的,是通过创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增添新的内容与形式,赋予作品新的内涵。灵活的二度创作,是作品永葆青春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方法。

三、声乐作品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声乐作品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是作品创作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只有在作品创造中展现时代性与创新性,才能为人民大众推出更加优质的作品[5]。在创新性中,时代性是其重要一面,也是创新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创新性的实现需要时代性作为基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创作出更具时代性与创新性的作品。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在声乐创作中提升作品的价值内涵。声乐作品的时代性使得作品具有时代性,而创新性则让作品具有生命与灵魂。我国声乐作品在创作中只要在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提升声乐作品在当代的价值,从而为人们奉献更好的音乐艺术。

四、结语

在声乐艺术创作中对时代性与创新性进行有效的理解,并通过理解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们创造声乐作品时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内涵。同时如果认识到二者的价值,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与意境。对当代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研究,有助于实现声乐艺术的繁荣,保证声乐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永葆青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声乐艺术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

参考文献:

[1]吴晓丽.声乐作品———歌词创作的时代性结晶[J].音乐创作,2017,(09):182-184.

[2]韩兴.试析印青民族声乐作品创作风格的多样性[J].北方音乐,2017,(04):14.

[3]龚丽君.探析施光南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立功喜报寄回家》为例[J].音乐时空,2016,(04):61-62.

[4]赵青.浅谈新时代声乐多元化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8,(06):51.

声乐作品范文篇9

关键词:声乐,释义,表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声乐作品给我们愉快的心情和另种迷人的陶醉,还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和品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的脑海中就烙上了这么一句话:听音乐的人不会变坏。所以笔者本人是很爱听音乐的,相信和笔者有共鸣的人也不少,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音乐界上的声乐作品的释义呢?现在就让我为我们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讲述一下这个释义。

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他根植在不同国家的土壤中,可以由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民共同创造。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歌曲、流行歌曲、网络歌曲、还有各种各样的戏曲或名族歌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人们的心声和对声乐艺术的喜爱等的特点,是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以人们心底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歌唱艺术。各种各样的声乐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各个人群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不同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现代的社会中,声乐是否越变的更为重要,人们对他的喜爱也越来越深。这从我们日常的生活出现的一批批的新歌和那些疯狂流行的网络歌曲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了。我们都深有体会,一首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这首的旋律,也就是说,一首歌的流行是否的第一个要素是这首歌的旋律是让人们喜爱。

旋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调子”。是指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亦称曲调。它可以是单声部音乐的整体,也可以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声部。在音乐作品中,曲调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同时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所以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构成曲调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那就是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在连续的曲调的进行中,对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的直线或曲线被成为曲调线,也就是在进行中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的线成为曲调线。由相继发出的不同的和声音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曲调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

也正是因为这种长短、快慢、停顿等的节奏形成能让我们听起来赏心悦目,令人陶醉。也由于旋律本身的节奏性才会使得歌曲展现出她美丽的一面,同时也造就了那么多歌手滋润了那么多人。

谈到音乐我还需要简述一下声乐作品的文字表达也就是伴着旋律唱出来的的歌词。

如果说旋律是一个美的享受,那么歌词可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心底最真的感情的透露。我们可以从音乐的旋律中去感受一首好歌背后故事的感情,但我们还是需要通过歌词的表现方式去知道了解作词者想要讲述的故事。这样才会使得听歌者知道这首歌的内容和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歌词也是一种文化得交流和传承的过程,因为我们不同的声乐是表达不同人群的思想的,也是一代代人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一首音乐作品必须经过艺术家的释义和表演,才能变成具体生动的东西.除艺术家的即兴创作外,任何音乐作品的表演,都必须是作曲家已经设想好的并写在谱纸上的东西,但记在谱纸上的各种符号,仅仅是象征性的,实际的音响在它们那里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在音乐艺术中,我们应把声乐表演看作是创作的本身.

对于一首好的声乐的表达,并不是由作词家作好词,作曲家作好曲,歌手长出来就可以了的。在歌手的表达出来之前,曲子还是需要歌手进行他的二度创作,才可以达到完美。

演唱一首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歌唱的各种技巧,还要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发展,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语言,对作品给予准确的解释。通过演唱者的诠释和表演,充分体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就需要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而且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必须要做到与作品融合一体,完整地、全面地、真诚地表达出作品中的精髓与作品中所要创造的意境,达到令人回味的效果。

在舞台上的表演,除了演唱者的真心实意得演唱之外,还是需要演唱者的一些动作去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也就是用肢体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因为个人的感情常是通过我们喜怒哀乐等等的情绪去表达的,但在舞台上我们就不能再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我们都追求完美,同时如果在舞台上使用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

声乐作品范文篇10

关键词:歌曲体裁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艺术处理

作为一名声乐爱好者,我们经常接触的歌曲体裁主要有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歌和流行歌曲,那么它们的艺术处理有什么异同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他们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熟悉各种风格的歌曲,掌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调。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经常接触的外国歌剧咏叹调、古典艺术歌曲民歌以及流行歌曲的一些基本风格,希望能为声乐爱好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一、歌剧咏叹调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等。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员必须具备歌唱与表演的艺术才能,根据剧本与作曲家谱写的歌曲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器乐除伴奏声乐以外,并担负着刻画人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等任务。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咏叹调往往安排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着重表现剧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这时,剧情的发展暂停。咏叹调的旋律比较优美动听,并且强调声乐演唱技巧,是最有艺术魅力的唱段,也是最易于流传的。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西方惯例由戏剧女高音唱图兰朵,总是把中国公主表现成为一个头脑简单,愚昧白痴,凶狠傲蛮,冷酷无情的女人,看了令人反感。可是卡索拉饰唱的图兰朵却与众不同,虽然一些戏剧处她也采用了有力和激昂的唱法,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spinto女高音的声型,用声不那么猛,用情不那么狠。如第二幕中的“在这宫殿里”,唱得激昂有力,声情兼优,那个Highc很有穿透力,以铿锵有力的歌声来表现角色复仇的心态,在声音的造型上效果很好。最妙的是,她在第三幕中所唱出的“泪汪汪”。轻柔而优美,明亮而羞人,角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温顺抒情的图兰朵。这也是卡索拉的成功所在。

又如比才的歌剧《卡门》,女中音史蒂安斯塑造的卡门,性格是多方面的,时而热情、倔强,时而直率、放荡。最成功的一点是她将卡门那罕有的女性魅力给表现出来。“爱情好像一只小鸟”(哈巴涅拉舞曲)一曲,一下子把卡门高傲、热情的性格表露无遗。史蒂安斯以性感的声音唱出的“城墙外有家小酒店”(塞吉迪拉舞曲),声线粗犷,活跃有力更有极强的诱惑力。自始至终史蒂安斯的歌声都是那么浓厚、饱满、舒展、稳健。由此可见,我们在演唱一些歌剧作品的时候,并不可以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中,而是表现到角色中,演唱时要单纯、深入。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采用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在德国称为“lied”,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歌为歌词,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艺术歌曲大致有两个特点:(1)是诗与音乐的结合: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2)是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是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的衬托作用,往往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容。

现今很多人对于该怎样演唱艺术歌曲,特别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认为,应该以想象中极戏剧化的夸张手法来诠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才能将其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用这种过度渲染的夸张手法,时而低吟呢喃,时而情感激昂、爆烈以及速度急速、渐慢……等等的诠释手法,我想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惊慌、恐惧感。利奥波德·冯·桑莱斯勒说过:“我曾亲自聆听过他(舒伯特)伴奏排练自己的曲子不下一百次,不说其他,光是速度方面来说他的节拍总是维持一定,除非常特别需用加强表情的乐句。才会有适当的渐慢。回复原速,加速等表情术语旁注,否则他绝不允许在演唱时有任何过度激越的表演方式。”由此可见,演唱艺术歌曲的歌手只能间接地反映他人的经验与情感,而不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八其诠释的角色中,也就是说。无论诗人,作曲家或者歌手都必须将歌曲视为一种抒情的,而非戏剧性的表达。演唱舒伯特作品时尤其如此,作曲家早已将其深刻的表现力、深挚的情感,表现在优美的旋律中,再加上钢琴伴奏的画龙点睛之效,实在不需要无端的缀饰掺杂其中,任何有碍旋律的流畅或者干扰伴奏的手法,绝对是违背作曲家意愿的残害音乐之举。

三、中国民歌

所谓的民歌就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它是历代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唱形式。另外,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民歌基础上编创的,并能为群众作为民歌传唱的歌曲,也应称为民歌。如王洛宾先生根据新疆民歌《洁白的前额》改编而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另外还有尹宜功填词,黄虹采用云南民歌《十大姐》和《大田插秧》编创而成的《小河淌水》等等。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歌曲演唱中,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去熟悉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尤其是我国的民族唱法中,由于民族和地区的区别,演唱风格也不一样,如北方地区的民歌粗犷豪放,而江南地区的民歌则柔婉秀丽,因此在演唱用声上也有不同。如果将不同的风格混淆起来,将各国各地区的民歌曲唱成一种风格,那就会破坏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点,所以唱民歌我们不但要唱得有声、有情,还要唱得有色、有味。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技巧是相当丰富的,是我国声乐传统的瑰宝。此外,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在时代的风格特点上也有所不同。新民歌在气质上更加开朗,格调上更加明快,在感情表达上也更加舒展、豪迈,这说明在演唱民歌时还要注意时代特点。

四、通俗歌曲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严格地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阔,这些称谓都不是很确切的。流行音乐包括有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谈的是前者。

就通俗歌曲来说,群众性、即兴性、生活性、创造性、旋律节奏鲜明性、广阔包容性都是需要注意保持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必须力求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歌曲的写作和表演上,就要注意音调动听,流畅顺口、词句通俗、读字清晰、亲切生动,不然就达不到流行的目的。有不少流行歌曲并不流行,而且寿命短暂,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此可见,流行歌曲也像许多艺术现象一样,它的词、曲、表演,有格调的差异,有高下之分,有好坏之别。所以,通俗歌曲的艺术处理也要遵循一般的艺术规律。比如声音的虚实,真假声的比例调整。节奏的对比等等,所以不能把通俗唱法定为业余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俗歌曲以及通俗唱法也将变得更加专业,更加绚丽多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现在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新现象,比如美声歌曲的通俗化,通俗歌曲的民族化,民族歌曲的通俗化等等,多种唱法趋于融合,把不同唱法不同题材的作品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了美通唱法、民通唱法,因而也诞生了一批美通作品和民通作品,这些作品的演唱怎么处理,每个歌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风格特点来选择作品和处理作品。要不然将使自己的演唱大打折扣。所以不同题材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唱法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前提是,无论是那种艺术处理方式,都应该遵循基本的美学原理,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