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02:19

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范文篇1

强调练声曲对于系统化声乐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解答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声技巧难题、培养学生兴趣等问题,并安排了实训环节,通过曲谱与文字的结合,强调具体的发声曲在练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点。在第四部分,作者在发声的基础上,就腔体共鸣展开论述。如果说发声就像拍摄了一张图片,那么共鸣就是在图片基础上对图像进行美化,只有通过共鸣,才能形成通透美妙的歌声,让声音具有穿透力,并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作者首先对歌唱共鸣系统进行生理基础的解析以及理论概念的阐述,将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共鸣四种类型,并在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强调训练方法,引入经典实例,例如在讲到头腔共鸣时引入《太湖美》的曲谱。

完成了演唱技巧内容的叙述后,从第五部分开始,作者从整体的声乐作品入手,解析演唱过程中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作者就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从文化背景开始,把握作品特定的文化背景,并表现作品的特色内涵;其次,进行题材与体裁的分析,因为生活的多样性与艺术家的多重情趣决定了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因此,不同题材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再次,进行主题、风格、歌词与曲式结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表现一首作品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以曲谱为依据和基础,完成对演唱速度、力度、表情以及音色的处理,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润腔与衬词,做到精雕细琢。在对作品的二度处理中,作者强调了呼吸的运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通过经典曲谱的展示,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因为歌曲演唱的处理过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作者在这一章节中采取了大量举例的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关于表现手段快慢的处理中,作者列举了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奥菲欧在地狱中》的音乐被圣•桑用在(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动物狂欢节》中的处理手法,说明了歌唱者在表现作品时,可以在作品原有速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更强的表现力。在第六部分,作者回到声乐教学这一主体,说明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声乐教学应该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促进教学改革,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的教育模式。作者将高校声乐教学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中,通过对比的方法,回顾了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改革意见。在这一章内容中,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考模式,引入了文化及社会内容,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作者看来,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背景都告诉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重新进行定位,因为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构“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第七部分的内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学变革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中国声乐教学理念的变革、目标、内容体系的建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以及评价体系的革新等内容。在这一章中,作者用开阔的视野,通过对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借鉴,强调我们应该把观念、思想、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之中。

在该书中,作者基于声乐及教学理论,将大而泛化的概念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内容,并不断引入经典实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歌唱发声技能的基础训练内容中,关于打开喉咙,作者讲到衡量一个歌者的喉咙是否完全打开的标准,是要看他的喉结是否保持在最下面,用具体的喉结位置作为衡量是否打开喉咙的标准,这样就便于读者或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自我检测。在关于扩展音域的练习内容中,针对这一抽象的概念,作者解释道:要想训练出丰满的高音,需要长期进行正确的发声练习,要保持喉头稳定,不要追求音量或撑大喉咙,而要将声音集中送入哼鸣的位置点上然后再打开,同时感到高音似乎钻入头腔,最高音甚至有冲向顶部、飞出头外的感觉。作者用送、钻、冲、飞四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这一发音过程。同时,这种具体的叙述方式也应用在关于声乐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让作者的整体叙述落在实处,避免了空谈的弊端。例如,关于新声乐教育目标的阐述,作者就从“唱”“表”“讲”三个层面具体提出了教学要求。关于教师,作者认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演唱技术的多样化审美、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审美以及演唱形式的多样化审美,强调多种演唱技术的互相融合与“跨界”,避免单调纯粹的艺术形式让人产生听觉疲劳。这样具体的叙述模式填充了作者整体的理论框架,就好像血肉与骨头的关系,让整本书的内容都充实丰满起来,不仅体现了声乐与教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还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价值。另外,作者在书中关于声乐教学变革内容的部分举例,与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紧密相联。例如,在讲到声乐演唱技术的多样化审美时,通过列举莎拉•布莱曼、谭晶、龚琳娜等歌手,说明“跨界演唱”这种多种演唱技术互相融合的唱法已经日渐成为声乐技术的审美层面需要突破、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并以“吴碧霞现象”“谭晶现象”作为例证。在作者看来,吴碧霞既能够把中国传统声乐中地道的戏曲、民歌和歌剧歌曲演唱得韵味十足,又能娴熟地驾驭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的演唱,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地相互借鉴与融合,所以在声乐演唱中,不存在演唱方法上的绝对不同以及根本性的矛盾冲突,只要有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路径,就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演唱出受中外人民欢迎的歌曲。这样的举例拉近了书本内容与读者生活的距离,不仅体现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的与时俱进,还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声乐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种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着晦涩难懂的部分,而作者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这种阅读难题,让书本内容显得更加生活化。同时,在关于演唱技巧等内容中,又大量运用了演唱实例以及经典曲谱,并引入声乐术语的内容,平衡了专业化与日常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这本书在降低阅读理解难度的同时落入俗套的可能。

声乐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声乐比赛;高校;声乐教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尤其是对声乐艺术有更高的关注和要求,近年来,随着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国声乐大赛、“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比赛、金钟奖声乐比赛等国内专业、权威的声乐比赛举办得如火如荼,各种类型的电视声乐比赛也声名鹊起,如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超级女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电视选秀节目引起各大高校学生非常高的关注和亲睐,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高校的声乐教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高校学生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声乐比赛都是比较专业的比赛,选拔的标准和要求都非常高,对想要晋级的选手提供平台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磨炼自己的机会,参赛选手必须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一轮一轮晋级赛中清楚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找到自我的特点和优点,同时也要深刻认清自己的缺点,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我的不足。所以在高校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通过讲解和分析声乐比赛中那些成功晋级决赛的选手是如何成功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认识自我、挖掘自我的好处,同时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丰富自我。(二)有助于高校学生提升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声乐比赛尤其是大型的比赛,对参赛选手的要求非常高,那些表现不俗的选手基本上都有着良好的唱功,娴熟的歌唱技巧,良好的心态,以及优秀的舞台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是声乐比赛中的要求,但也是每个与声乐专业相关的高校学生对自我设定的目标。高校声乐课堂上,教师不仅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唱功,还应该更加注重关于歌唱技巧、舞台表现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通过分析每一个歌手在参赛中的表现实例来帮助学生们培养如何提高对声音的认知,如何高效发挥技巧,如何突出个性、提升舞台表现力等能力。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参加一些专业的声乐比赛,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三)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讲授都是一笔带过或简单照本念经,很难引起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重视。而在专业的声乐比赛中,不仅仅是对唱功的考核,不是仅仅把歌唱好就够了,而是需要对音乐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选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比赛中从容镇定、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以及处理突发事故;当然,竞争意识也是一名优秀的选手在声乐比赛中所必须具备的,在日渐竞争的比赛中,尤其是经历过一轮轮选拔后,选手要承担非常大的压力,如何在更加残酷的竞争中,在一群都非常优秀的对手中脱颖而出,需要选手要有强大的竞争意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成功突围。所以在声乐比赛中,对选手的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比赛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对音乐的片面认知,提升自我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其能够均衡发展自我的综合素养。也打破了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的弊端,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为社会培养歌唱能力、音乐素养、心理素养、竞争意识等综合素养兼具的人才。(四)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声乐比赛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这对于高校音乐课堂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在声乐比赛的舞台上,选手选择的曲目不再是以流行音乐为主,而是糅合多种风格、多种情愫、多种故事等特点而进行展现的演唱内容,可以是新歌,也可以是经典歌曲,可以是大众流行歌曲、也可以是小众歌曲,可以是流行时尚风格,也可以是民族纯朴风格,可以是原创歌曲,也可以是经典改编歌曲,可以是边舞边唱,也可以是深情独唱,可以是激情对唱,也可以团队轮唱……声乐比赛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为高校声乐教学增加了更多可供选择和学习的素材和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创新的机会,高校声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分析优秀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改编歌曲,自己去创作与歌曲相符合的表演形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启发他们创造更多的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高校声乐课堂更加丰富。(五)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近年来,声乐比赛中评委对选手关于歌唱的技巧、气息的运用、高低音的转换、音色的处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提升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标准和艺术标准,同时在近年来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唱法和特殊的声音,比如在CCTV-3《中国好歌曲第二季》中脱颖而出的苏运莹,其声音和唱法都非常特别,表面上可能大众无法深刻理解她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她的风格深深地印在大众的脑海里,并且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而且逐渐被大众所喜欢,她的原创歌曲《野子》更是成为热门歌曲;这说明声乐比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审美标准。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特色,启发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特色,挖掘他们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二、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

声乐比赛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对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元素以及可供参考和研究的案例,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对高校学生心态、对声乐教学模式消极的影响,需要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规避这种消极的影响。(一)扰乱高校学生的心态。随着声乐比赛的创新和变革,深受高校学生的青睐,尤其是一些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引起高校学生的热切关注,声乐比赛让很多学生看到了站在舞台上成为焦点的兴奋,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加了他们坚持音乐梦想的信息,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和心态。一些节目中出现的炒作事件,“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扰乱学生原本安分的心,开始对音乐、对学习产生浮躁心态,他们为了成名甘愿放弃自己的学业,为了追求名利而违背自己学声乐的初衷,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声乐的情感态度,扰乱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和风气。(二)对声乐教学理念的冲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唱功的锻炼、技巧的学习和表现力的提升等,但是声乐比赛的盛行,让很多学生更加关注哗众取宠的唱法:“盲目飙高音”“随意炫技”“花样”表现力等,反而忽视了高校声乐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同时,一些同学开始喜欢模仿某些歌手的唱法和声音,从而忽视了自己本身的特色,学习声乐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特色,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一味的模仿只会让学生忽略了技能的提升,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偏离学习的目的,这显然和高校声乐教学的理念是相悖的。

三、结语

由此可见,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是利弊兼具,但是整体来看,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大于消极影响的,而且在高校声乐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正确引导下,所产的消极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所以要用积极的心态正视声乐比赛产生的影响,高校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这些声乐比赛的精华之处,并善于将这些精华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来,善于运用一些比赛中的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便更大地发挥声乐比赛所产生的建设性的作用。同时,高校声乐教学也要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改革创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为社会输出具有扎实唱功、浓厚音乐素养、强大心理素质和优秀舞台表现力等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雷.试论社会音乐选秀现象对普通高校声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1,6.

[2]曾敏.浅析音乐选秀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J].速读•上旬,2016(1).

[3]薛微.浅谈《中国好声音》对当前声乐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3,3.

声乐教学范文篇3

(一)声乐演唱侧重于练习者与演唱者的主观情感,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的处理方式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它应当追求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动力。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声乐演唱者应当同时尊重演唱的共性与个性,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三、结语

声乐教学范文篇4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二)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单一的练声和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后来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脑子、用心练声、唱歌,使学生投入歌曲中的意境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演唱歌曲的演员,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三)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谈起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老师授课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而没有时间去顾及文化及德育。往往学生也不在乎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学生知识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中,在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比如当让学生唱诗词的时候,他们不了解“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位声乐前辈说得好:“唱歌等于朗诵,你能把诗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那么,演唱也就有意义了。”有些歌曲,需要思想集中,去造成幻想与意境,并保持这种气氛,使它聚合不散,听众因你的想象力,而被带到故事里。”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欢快兴奋的歌曲,也毫无表情的演唱,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的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如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戏曲、曲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碟及唱片,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包括一些杂志报刊。知识丰富了,声乐的表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或提高,声乐教师在这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督促他们去掌握这些辅助知识。因为直观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非常有影响。记得有一位男高音学生,在唱世界名曲“我的太阳”时,高音总是唱不上去。但让他跟着声乐大师帕瓦罗蒂的唱碟唱高音的时候,他能很轻松地上去,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当他听到大师唱这首歌很轻松,他想的是“自己也能唱上去”。当关掉唱碟后,他就唱不上去,他失去了直观的感染力,也失去了自信,就唱不上去。针对这类情况,声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用歌曲中的“情”来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情”可以带出“声”“,声”可以传“情”。以“情”来减少歌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压力,使他们局部(喉部)放松,以免造成喉头肌肉紧张。声乐学习、演唱和表演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美的台风

表演和人类任何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声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联系到认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才能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训练学生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势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表演都是转瞬即失的一次性过程,既不能重复,也无可补救。每次临场表演都能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到最好,都能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即兴表演。创造性表演是不太容易的事,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明戈说他临场表演时全心全意地精神集中在表演中“,在我头脑中一瞬间出现了真空的感觉”这时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词和表演中所要求的东西。临场表演时,那些平时研究和练习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与心得,都已成为表演者的潜意识和潜技能,支持正在进行的表演创造。表演者从发出第一声开始,就必须一方面用自己的听觉去检验已经发出的音响效果,同时还要在想象中捕捉即将发出的声音的表象,如此往复直至表演结束,力求完美地把在准备过程中完成的表演设计,以一种新的即兴状态表演出来,全神贯注是保证表演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对学生讲,声乐表演应该自然流露,不要造作和卖弄,只有从表演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

声乐教学范文篇5

一、多元化与民族声乐

1.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背景。(1)民族自身的多元化特征民族声乐根植并滋生于民间土壤,是长久以来历史发展的凝结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伴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民族声乐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审美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以及文化等内在旨韵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凭借着强化的融合和吸收属性,民族声乐敞开怀抱,兼容并蓄地包纳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消融了文化的差异的和隔阂的坚冰,日臻打造和构成除了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体系。(2)世界范围的多元化格局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隔阂状况被打破,相互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幅提升,政治经济往来也愈加频繁。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产物,在不同国家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多元化发展的冲击,进而呈现处多样性的发展特色②。而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世界话语权的加大,华夏传统的民族声乐也开始接受世界的瞩目和赞扬,携同多元化一起呈现全新面貌。高师声乐教学作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培养载体,就需秉持民族化的内在发展旨意,顺应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过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模式等途径来优化和完善教学效果,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2.民族声乐的单一与多元探源。(1)单一:独属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之下,民族声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既区别于其他艺术和音乐形式,也集中反映了多元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底蕴的折射。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具化到华夏儿女这一共同身份,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被消融,差异性的民族文化升华成为固定的艺术形式,并将民族声乐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代表之一。由此彰显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共同相融之下的全新魅力,也肯定了不同文化为民族声乐这一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所作出的贡献。正是在漫长而久远的发展征程下,民族声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集中了各民族最突出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2)多元:伴随时代变迁而演进在庞大的民族文化体系中,民族声乐是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最具特色和代表的一部分,集中体现和折射了民族气量与民族精神。历经长久发展,民族声乐已不仅仅是“高处不胜寒”的艺术文化形式,更是渗透和滋生到民众生产生活点滴的烙印。在演唱方法和演唱内容上面,民族声乐与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根基与源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民族是声乐也在多元化的浪潮下走向发展创新,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演唱方法,都有所突破,并奔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在多元发展时代,民族声乐的内在民族属性、民族特征在愈加引起国际关注的同时,其承载的民族使命感也更加沉重,弘扬和激发民族声乐潜力,任重而道远。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民族声乐能流传至今并名扬内外,不仅仅因为其艺术形式高雅,内在精神饱满,更在于其承载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鉴于民族声乐在文化审美以及艺术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就需通过高师声乐教学这一载体来引导更多民族声乐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共同挖掘民族声乐的精华之处,确保民族声乐在多元化的浪潮下能够运筹帷幄地发展,传承与保护也更为有效。

二、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变革了社会发展,更重建了教育体制,扭转了长久以来对艺术不甚重视的局面,催生和带动了一批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基于此背景,民族声乐专业也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批热衷和致力于从事民族声乐研究追求者。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幅加快,公众传统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日臻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对于民族声乐的关注程度逐日剧增,而潜心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数量也大幅攀升③。毋庸置疑,高师声乐教学依托物质和精神等多重环境支持实现了良好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仍过度沿用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缺乏与多元化发展相契合教学理念,从而在影响了高师声乐实际教学效果的同时,迟滞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因而,针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予以审视,剖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极为迫切。1.民族特征模糊。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组建,民族声乐专业便随之兴起,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更是吸引了大批重视拥趸,由此为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当时,处于起步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以单纯的学习为主,主要是对民族声乐表演家以及演唱家的风格进行探索模仿。但随着后期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民族声乐不再瑀瑀独行,而是伴随着流行、美声等演唱形式的渗入同步发展。毋庸置疑,多样化的演唱方式在丰富和壮大了音乐体系,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民族声乐造成一定的冲击。部分艺术院校对流行和美声音乐等投以巨大热情,并将重点倾斜与其,忽略了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过度追随与日渐淡漠的民族声乐逐渐形成明显反差,高师声乐教学也成为冷门。当下,国内虽有众多高等院校设有高师声乐课程,但教学的浅析性弊端可见一斑,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深入讲解探讨,高师声乐仅仅局限于演唱、技巧的单一层面,未能针对民族声乐背后所隐藏的民族精神与气韵进行深入挖掘,日渐造成教学向西方化的倾斜。在此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将民族声乐本身的民族性逐步抽离,导致教学中的民族特征模糊,发展根基不稳,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更无从谈起。2.教材内容滞后。为了给民族声乐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与力量,推动民族声音的发展,国内一众艺术类高校都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组建专人对高师声乐教学进行了探究,成立了教材编审小组,制定了专业教材。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其具体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教材在内容设定上明显滞后与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背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轨道。而其中,甚至包含了若干西方和流行文化元素,明显有悖于教材编审初衷。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对于高师声乐教材缺乏足够的认知,仅将其作为学生的业余和选修书籍,导致学生对基本功和声乐背景文化的忽略。毋庸置疑,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下,采撷域外经验对于丰富和壮大民族声乐体系至关重要,但背离了民族声乐的根源,撼动民族声乐发展根基也势必导致民族声乐的没落④。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强化认知,提升对民族声乐理论的关注程度,将其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共同学习,进而打破当前高师声乐教学因教材内容滞后而造成的背离现实,切实通过教材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并逐步提升其在民族声乐方面的综合艺术底蕴。3.教学创新不足。时至当下,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呼声一直高涨,但西方艺术和流行音乐也始终是当前中国社会艺术发展和审美趋向的主导,民族声乐看似威严,实则边缘化的发展处境着实令人堪忧。民族声乐虽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得到了愈加高度的关注,但高校对于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却显然不足,在宣传与推广等方面的力度难以企及其他重点学科,教学的倾斜力明显疲软,由此造成其民族特征的淡化。在此之下,难免造成高师声乐教学对此方面的淡漠,缺乏对特色和创新化教学手段的探索。实践中,高师声乐教学大多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过度注重演唱技艺,将重点置于对学生声乐的强化训练智商,未能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解决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极容易造成学生在走出高校课堂后与实际教学的脱节。缺乏特色且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明显有悖于音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原则,高师声乐教学本应遵循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被人为阻断,学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背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技能开发和思维创新,也束缚了其实践能力的抬升。

三、高师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民族声乐是融合和集结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统一体,它打破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代表了华夏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审美观念。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下,民族声乐日臻突破国界,在迎来其他艺术形式冲击的同时,也加速与其他形式的融合互通,进而向多元化转型。高师声乐是培养民族声乐实践人才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其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于人才培养效果意义重大。因而,新时期的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顺应和迎合多元化发展现实,积极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在秉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1.秉持民族特色和民族根基。从高师声乐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其对于演唱技能和技法的过度推崇导致教学中的民族性特征被人为去除,致使民族声乐背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造成教学的本末倒置。而高师声乐教育对民族性内容的淡薄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仅从表明知晓民族音乐,无法窥探到民族音乐背后的深远精神。面对来自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文化形式的冲击,民族声乐的发展根基被撼动,如何在激烈的多元化洪流中稳固自身的民族秉性,扎实民族根基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有鉴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审时度势,对当前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汲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有益经验,选择适宜的多元化路径。与此同时,高师声乐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声乐技巧和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强调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将民族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之中,促使其在走出校门,走上实际教学岗位后能代代相传,真正实现民族声乐的有效继承。2.创新教材,突出实用。当下,高师声乐教学对教材编审与选用规定不严造成其与实际教学的脱节,进而难以发挥教材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也有悖于教学初衷,与高师声乐教学实践性、人文性、可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背离。基于此,高校必须认真审视高师声乐教学现状,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其不适宜之处予以删改,并加快编制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高师声乐教材。在具体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尊重民族本位原则,强化和突出民族声乐的本土化特色,体现多元化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与冲击,制定适宜的应对策略,以确保高师声乐教学既能保持和还原民族声乐的本来面貌,也能促使其焕发全新光彩。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上,除了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对演唱技艺的重视,更需突出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梳理,确保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进而全面提升民族音乐素养。高师声乐教学要以创新性的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注重和强化理论素养,自觉树立多元化发展思维,寻求民族与多元的平衡点,更好发挥其作为民族声乐传承者的使命。3.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长久以来,在滞后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制约下,高师声乐教学仍未能挣脱固化的发展枷锁,方式陈旧,模式老套等问题既无法全面展现民族声乐的本体性特征,也束缚了其奔向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加之部分高校对科学教学模式的忽略,导致其刻板套用其他艺术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高师声乐教学陷入程式化和无效化之中。一些高校的高师声乐教学表面讲授民族声乐,但无论是艺术体系还是演唱方式,都明显西方化倾斜,造成本土文化的缺失和西方文化的过度渗入。因而,在势不可挡的多元化发展浪潮下,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针对当前教学模式众多不足进行改进,通过方式、手段等的革新突出民族声乐的本土性和兼容性特征,进而将多元文化有机融入民族声乐体系中,促使学生明确知晓民族声乐的“跟”与“本”。对于来势汹涌的西方音乐文化,要秉持辩证观点,汲取其内有益于民族声乐发展的部分,将其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补充,以丰盈和壮大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使之适应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势⑤。同时,高师声乐教学要牢记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考虑和兼顾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音乐认知水平、实际演唱技能以及实践授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立足音乐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强、素质佳、能力优的民族声乐后备力量。

声乐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声乐;舞台表演;模式;教学

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科学发声与技巧训练,纳入新型的教学课程,不断扩展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实际的演练技巧,使学生最终达到具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掌握适合自己进行歌唱的技巧,而教师则是结合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声乐的理念和规律,最终能有一定的登台表演的能力。

一、注重声乐的教学理念,刺激学生的表演天赋

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在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和教育艺术的强强联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抓好细节和完善教学形式,运用当前声乐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音乐细胞发展,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形式,构建新型和科技化的声乐教育课堂。之所以说声乐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全面的加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自觉融入到声乐环境中,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才能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舞台表演成为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感受,让学生充分的热爱音乐,用心感受每一首声乐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热爱舞台剧,热爱生活。

二、强化声乐的特殊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

声乐入门训练的方法,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训练模式,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优秀的教学题材和训练模式,才能让学生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对待课堂,激起学生对声乐的渴望和兴趣,给学生营造积极和有趣的声乐课堂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许多经典的舞台剧能让学生找到一些声乐表演形式的感觉,更放松和自信。比如《梁祝》、《荆轲刺秦王》等,这些都是经典,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形式,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并鼓励学生自学自唱,利用讲台作为虚拟的舞台形式,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和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舞台应变技巧,全方面提高。在强化声乐特殊教学形式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主要是通过歌唱的形体,对歌唱者的呼吸、节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唱歌的同时,要充分的融入到舞台环境中,对共鸣腔的打开、面部表情等都要有效的管理,以及简单的发声练习四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反复感知,才能让学生找到自我的感觉,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声乐带来的无穷享受和体验,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入声乐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

声乐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更注重歌唱者的情绪管理,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是,演唱者必须有“挺拔而放松”的感觉,才能让表演者和舞台充分融合在一起,逐渐吸引观众的目光。这对于初学者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合理的引导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放松自我,增强学生在实际表演过程中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综合提高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训练时,要注重形体的扩展,即演唱时,两脚要自然分开,约5公分,而左脚要稍稍向前,与右脚呈现30度左右,右脚稍稍向后,才能形成较好的站姿,对声部的发声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演唱时必须把腰椎挺起,让胸腔充分的展开和放松,上身直立并略水平前移,全身心呈现放松状态,才能极好的适应舞台形式,摆正姿态,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身体的重心也会落在两个前脚掌上,保持全身的平衡状态,两肩也要平展放松,并带动后背、胸口及两臂一起放松,对于演唱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舞台的感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和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适应舞台,进行声乐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松而不懈”,并不是一种慵懒的状态,必须是一种积极的放松,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教力量的不断完善,艺术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教学内容。其中,声乐作为典型的一门艺术,深受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声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刺激学生的表演天赋,逐渐形成表演意识,强化声乐的特殊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并不断的引入声乐的教学训练,才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

[参考文献]

[1]邱雅州.将戏剧表演角色体验理念与思维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04:12-14.

声乐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音乐

一、高校声乐需要明确教学目的

高校声乐课是向高校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正是公共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国的高等学校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普通高等学校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诸多事物,面对伴随科学而来的西方的文化、道德标准、价值观等问题,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困惑,他们在思维上受到各种现代哲学思潮的侵扰,对正面的教育产生了怀疑和逆反心理。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知识面扁窄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及世界优秀的艺术文化不甚了解,艺术素质普遍偏低,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心里障碍,在受到困难与挫折时,艺术作为最普遍和最深入的精神形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时期,一部分消极低俗的艺术正迎合了这种消极情绪,客观的增长了大学生的苦闷心理。中国学术期刊网论文中心。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鉴赏能力,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

二、高校声乐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2.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强调“综合’夕。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学生起码要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学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不仅要有基本的识谱与歌唱能力,而且要有处理和表现歌曲的情感能力,还要具有了解与歌曲有关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能力。中国学术期刊网论文中心。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还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想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音乐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与音乐学科相关的姊妹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走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学习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和研究的主题,在开放的情景中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设情景、注重实践,营造声乐学习的氛围。中国学术期刊网论文中心。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寻找歌唱的感觉和歌唱的感情,使学生能对歌曲的情感作到真正的把握和投入,犹如自己是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这种创设情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提高学生的歌唱情感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注重发展,展开声乐文化学习的研究。高校的声乐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让大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在掌握声乐知识的同时,在声乐文化方面能进行学习和研究。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重大的。

2.3合作性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合作性学习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声乐时容易出现的怯场、紧张等心里现象。

2.4分层教学

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声乐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教授技能技巧知识非常合适。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强调(l)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老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多种方法相互渗透着使用,有的放矢,实现全员调动,教在学中,学在教中。平等、民主、和谐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是基础,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需要教学双方的合作进行。实践出真知,以上所举几种方法只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常用到的几种方法,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提升。

三、高校声乐教学需要科学规范的评价

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音乐为纽带拓展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本着以上一下主要原则去评价。

3.1着眼整体

(一)在声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是否使学生真正的爱上了歌唱,使歌唱成为了他们每一个人自身的需要,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约束。

(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学习歌唱基本技能技巧知识的同时,主要评价学生对歌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是否提高,提高的程度如何。

(三)对于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是否得到提到。比如:除学习唱歌外,学生的表演、听赏、分析、创作等全面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四)声乐教学过程中是否结合普通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以音乐为纽带,使学生学习和感受与文化相关的姊妹文化,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拓展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空间。

(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创造欲望,并有创造的行为。

3.2重视发展

教育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受教育者一人,是一个具有思维能力的有能动性的、有创造力和无限潜力的对象,因此在评价中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一)根据其原有的声乐基础,看其现在的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其提高的程度来进行评价。

(二)根据现有的声乐能力预测其发展的可能性,对各种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动程度的、恰如其分的鼓励,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王圣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2).

声乐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歌唱思维;教学声乐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J].山东工会论坛,2015,(3):12-15.

声乐教学范文篇9

接触新学生交流时,大部分孩子会出现拘束、紧张、不自信等等表现,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语言尽量速度放慢、表情微笑,与孩子交谈,慢慢消除孩子内心的紧张,首先初次接触孩子需在询问孩子对唱歌的感受与想法后,进行发声,用较为简单的发声训练让孩子来进行模唱,聆听孩子的气息的运用、声线位置以及咬字嘴型,大概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继而听孩子演唱一首孩子最熟悉的歌曲来再次判断孩子目前的状态,时长大约半小时后,确定孩子目前的状态和适合的歌曲及指导方法。对于少儿教学,教学者最重要的鼓励指导,不要出现语气过于激进、不耐烦等等现象,主要以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老师的过于严厉会让初学者产生惧怕、厌学的倾向,所以一定要打消孩子的这种紧张心理。再而声乐是所有音乐学科中最为抽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是细心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让孩子去吸收,用生活的例子来启发孩子。例如打嘟噜发声方法要让孩子充分放松,首先跟孩子说早起的打哈气伸懒腰的轻松的感受来打嘟噜,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会紧张,可以利用肢体放松的方式缓解压力,牵着孩子的手上下浮动来缓和孩子身体紧张的感受,也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二、普遍少儿学生存在的问题

现在学生大部分主要出现以下三种问题。第一:气息问题;第二:声音位置问题;第三:咬字吐字问题,以下将细致分析:第一:气息问题。大部分的孩子对于气息没有太多的认识,甚至不知道气息是什么,在初次接触的学生或者有一段时间声乐学习的学生初次来都存在吸气位置错误以及不会用气这两个严重的问题。关于吸气,许多孩子都存在严重的胸式呼吸从而导致气息太浅、气口太大、胸部过度隆起等等不自然、不放松的体态。由于吸气的错误就会导致气息运用不上,当气息受到压迫时就会出现身体其他机能开始用力,例如声带过紧、撑吼、胸部用力,身体倾斜等等其他后续问题。通过打哈欠的方式去模仿,感受打哈欠的生理状态,从而模仿,最终慢慢体会出正确的呼吸方式。第二:声音位置问题。有大部分孩子在接触唱歌时出现音高不准的问题,准确的说就是声音位置过低而导致的,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知道位置应该在哪里,“上颚”的概念还不够完善,整个声音是一个完整的线条,每个音都应该在相同的位置,这时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解释方式,如同“彩虹”方法,想象每个音符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自然而然声音就会有位置,往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咬字吐字问题。少儿在咬字吐字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白声,嘴角横咧,咬字吐字不清晰,位置不统一,唱歌的咬字不规范。解决最佳方案就是通过元音发声练习来解决。“a、ei、i、o、u”排列组合进行练习。控制嘴型位置,遵循最自然的说话的位置来演唱。对于声乐来说,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如同生病的病人,声乐教师就如同治病救人的医生,每个病人的病症不同,就算是“感冒”也有“流感、肠胃感冒、热伤风”等等不同的临床问题,声乐亦是如此,就算撑喉,也有身体机能各种不同的用劲反应,教授这类“病着的学生”就跟没有生过病的学生教授方法不同,“病着的学生”也许已经产生了抗药反应,这就教师使用各种药方进行医治,主要是医治孩子们的心理,有的时候孩子们可能练习一万遍都是错的,不如想清楚,灌输给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反复说给他听,慢慢他就会开窍了。毕竟少儿教学主要是为以后变声后孩子的声乐发展打基础,幼儿时期的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声乐道路发展,身体机能任何一个多余的力量都会改变音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三、乐理知识不能与声乐教学分开

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乐理知识的传授,首先声乐离不开节奏与音调,这就与乐理知识息息相关,很多孩子在上声乐课时并不理解谱子上的所有含义,对于初学者声乐谱可以先以简谱为主,再随着熟悉简谱的所有乐理知识之后,再教授五线谱声乐教学。简谱是最基本的声乐学习谱例,首先教学要讲节拍和音调而后进行打节奏练习,需要了解所有基本的节奏型,例如附点、前八后十六、大切分等经常出现的节奏型进行重点学习,基本节奏知识吸收后进行音调学习,这就对音准控制非常的重要,需要一段时间的唱音阶练习。当所有以上功课做完之后,进行要唱歌词,开始纠正声音问题。只有这种的系统的对谱子分析过后,才能掌握歌曲,在声音纠正时才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模唱,就会出现节奏凌乱、跑掉等等问题,一旦孩子记住了错误的节奏和音调后,再次修改就很难记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始记忆非常重要。五线谱是简谱知识基本掌握后所需要接触的,需要讲述五线谱与简谱的区别后,套用知识就会对五线谱吸收的很快,乐理知识扎实的孩子在学习新歌曲的时候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可以用大把的时间对声音进行分析,不耽误上课进度。

四、舞台表演也是教学任务

声乐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在了解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具体内容如下:1.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关键。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民族声乐音乐价值的重视,树立多元化、新型、灵活性的教学观念。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处理民族声乐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认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声乐好,而是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音乐意义平等的教学理念。第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多途径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着优秀的古典民族文化,教师要在教学时从基本理论、演唱技巧、民族背景等中挖掘潜在的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重视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创设,又要重视民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教师要优化教学观念,并能够使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体现“民族性”与“艺术性”。2.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对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民族声乐课堂,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加大民族声乐课程的比重,增加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多花时间在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上,推广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意义,都将有利于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进行民族音乐表演,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提问题,请艺人来回答。很显然,这种互动的模式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强化师资力量建设,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化对高校声乐学院教师的系统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工作,改善当前民族声乐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学校要引进民族声乐教学人才。可将优秀民族歌手聘请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经典、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发声法与歌唱法;专门引进素质高、技能好、经验丰富的民族声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另外,在民族声乐教材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教材选择,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感兴趣的民族声乐作品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的优秀民族声乐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民族声乐课程的探索研究,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民族声乐。4.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从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方面下功夫。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丰富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活跃、温馨与高效的前提,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生机活跃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归纳起来,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常用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有四种,一是赏识教学法。民族声乐教学相对枯燥,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方位立体化展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三是教师垂范教学法。对于民族声乐初学者来说,无论是发声位置、发声方法,还是咬字吐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发声垂范。四是比赛法。在练习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达到强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学教师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积极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

[10]舒心.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

[3]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

[4]张塘林.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5]黄志强.从龚琳娜“新风格”音乐看民族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

[6]李佳佳.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及改进策略[J].大舞台,2014(07)

[7]应秀文.试析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J].艺术评鉴,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