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2:42:32

改革教学论文

改革教学论文篇1

1、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普通存在一个弊病,实践能力不强。我国法律专业的人才,从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发展,99年开始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学环境,师资很多学校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学生的素质不高,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满足企业对法律高级人才的需求。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在科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积极主动性就有了,知识才能会融会贯通。现在法律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典型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案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都违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是第几条等。通过这类实例教学,学生能很快记住法律的一些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能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基础知识的应用灵活性,对整个法律知识能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整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搭建好平台,学生能演好各个角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法律高级人才。

改革教学论文篇2

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地域不同,教师资源层次丰富,学科特点差异,势必造成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改革还要注意包容性。如“三、二、五”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五个环节“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拓展”,学校明确各学科根据不同的特点、课型进行调整。以语文为例,反馈拓展环节可以是练笔,也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演讲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是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但是在改革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的平衡性。陶西平教授在《把握教学改革的平衡点》一文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以单一的教育模式应对不同的学生;既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又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要有稳步推进教改实施的策略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比较容易接受,但在现实中,只要涉及到课堂行为的改变,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所以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能够成功的学校凤毛麟角,学校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整体策划,培训到位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教学改革的强力推进,成立以校长为首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与改革目标相对应的若干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推进行事历、检查评价制度、问责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层面强力推进,所有管理干部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革方案和重要的工作计划经教代会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案研制和编写的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实施办法》等。加强培训。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培训,如我校分批次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学习,部分骨干教师到山东、北京、上海、香港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研究员、北京十一学校张素兰老师、北师大教授安文铸、首都师大附中教师张文娣,佛山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等。二是学生培训,引入引桥课程,培养小组长,制定了《学生学习十大能力培训方案》等,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各种规定和要求。

(二)低点起步,掌握节奏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仅影响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决定着教学改革的结果。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较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到位。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起点太高,首先在专业素养上跟不上,势必造成更多的质疑与徘徊,弓没拉开就已回头。因此,必须找到容易突破的环节切入,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困惑,在一定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有事要借助外力解决。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性,要想改革走向成功,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不然会陷入沼泽中。因此,我校提倡小步子、快节奏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集中解决某一个问题,能感觉在改革路上前行,有愿景更有信心。

(三)定科定人,以点带面

实践中任何改革都会出现一部分人干、一部分人看、一部分在热潮冷讽的现象。改革需要的是带动,有时只有看到改革成绩时才学着做。这都要了解学校科组文化、学科内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我校的做法是,先全校总动员,按照改革整体策略全面铺开。在一个月后,教师的基本情况就已显现出来。当然,学校改革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跟踪交流。改革小组要不定期地进行反馈,让校长或主管教学的校长有较真实的材料,以便在下一步推进改革中找到应对策略。特别是让一部分老师先做起来。要讲究艺术,找到愿意改革、有能力改革的教师进行先行先试。同时,要防止其他教师制造无端是非,形成改革的阻力。首先按照学科组分别进行再动员,说明先行先试的保障措施和培训福利,再深入动员有不同意见的教师,避免不愿意做的教师给予口实。同样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定的阶段性改革成效时,不断鼓励其他教师参与,逐步扩大改革队伍。同时对改革中成功的案例和教师创造平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信心。如召开区级、市级、校际联盟展示活动,提供展示成绩的舞台,同时给予奖励。

(四)制度保障,福利跟上

改革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不可能全让改革者承担。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有共识,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改革过程中压力较大,在工作量上如何体现,在绩效考核上如何保障等问题要提前做好界定。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在目前办学体制情况下,不可能在工资、奖教奖学方案中有所体现,只能把培训、学习、考察作为最大的福利给先行改革者予以倾斜。这些都须经过学校改革小组讨论并报学校行政会议讨论方可实施。

三、要处理好几对关涉改革的主要矛盾关系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从教育理念上更清晰,而且更需要制度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势必会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同时延伸到不同层面的矛盾产生。对于影响改革的因素也要进行必要的预设与预防,以减少改革阻力。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学科的关系

学校顶层设计往往更多的是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整体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学科教学设计又有其个性特色,而且不同的课型也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学科教学改革中既要遵循学校整体改革的理念,也不局限于一定的范式教学。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展示课、阅读课、写作课要体现不同课型的教学特色,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既可以是小练笔,也可以是阅读训练。但必须清楚学校改革的总要求,应毫无折扣地去落实。如学生学习策略、教师问题导学策略、结构化预习策略、表达交流策略等,都应落实在平常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学生可能产生厌学、畏惧心理的过程。如果出现不默契也可能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影响教师改革的热情。处理好这种关系,最好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引桥课程,指导学生适应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多地是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三)处理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牵扯到家长的神经,家长关心的是改革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中考的成绩。家长基本上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不让孩子过度进行巩固性练习,转为自学为主的前置性预习,语文减少重复练习为海量阅读等,家长是否适应?有时会经常看到家长在网上评论。如果引起曲解,就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校在改革初期,通过多次家长学校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当前教学改革的现状。另外,学校改革需要在资源配备方面要家长自行购置,又会引起误会,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投诉。如学生需要海量阅读,自行购置书籍;学校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有愿意试验和不愿意试验的,家长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学校不得不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调节。

(四)处理好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关系

学校改革最大的支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内部问题,但引发的效应又是社会问题。学校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至少在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资源要比学校更为厚实,他们的声音比学校更为坚实。

(五)处理好学校和社会媒体的关系

改革教学论文篇3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作了很具体的规定。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就确定了听说读写是整个中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听话笔记:其中包括听课笔记,要求记准要点,记清思路,记住难点,突出重点。

改革教学论文篇4

扩大课程的开放性。目前,各大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有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师无法跳出教材的框架自由发挥。教师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授课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合理设置勾勒文学史和赏析作品时间的比例。根据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给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做到教学时既扣教学大纲,又不囿于教材。给学生开列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设书目时,要有针对性开一些文艺美学乃至哲学书目,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而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学流派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当代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一特性使得当代文学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不可比扰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代文学的优势。如在阅读“新写实主义”小说时,不能简单地以“零度写作”评价这个文学流派的审美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不动声色的叙述,把生活事实和盘托出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只有从生存、生命的角度还原当代作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真正魅力。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四、变革考核模式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革教学论文篇5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绝对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改革教学论文篇6

由近及远,从未知到已知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一维随机变量之后,讲述二维随机变量时,就可利用其相似之处,加以说明讲解,而对高维随机变量的定义性质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并与前面一维、二维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分析、比较与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再比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通过对频率与概率,条件概率与交事件的概率,事件的互不相容、对立和相互独立性,一维随机变量与多维随机变量,参数的估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拒绝域等基本概念、方法的联系对比,分析、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推行“由简到繁”的教学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入.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贯彻这种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教学改革方法.如在讲授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时,我们先介绍条件最强,适用面最窄的定理,然后放宽条件,得到适用面较宽的定理,再次减弱条件得到能够一般应用的定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课程所讲授的知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研究工作正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和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会受益匪浅.

3注重统计文化的渗透

从本质上看统计文化是统计人与统计学科的生存、发展方式.统计文化在宏观上包括统计史、统计哲学、统计科学、统计美学等,从微观上看它包括统计思想(思维)、统计的精神和方法、统计群体中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统计与其它各科的交叉等.显然在教学改革中统计文化的渗透意义极大,教师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引进有关概率理论的起源的一些经典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用“分赌本问题”的例子.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例子,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中奖率问题、隐私问题的调查以及一些常见的有关概率计算问题的例子,同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关于概率统计在应用中的趣文趣事,概率统计学家的生平简介(如帕斯卡、费马、伯努里、拉普拉斯、泊松、高斯、皮尔逊等),使该课程增加一些人文气氛,对学生进行统计文化的熏陶.

4正确处理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注重应用性,学生只有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之后,才能尝试应用.启发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先思考,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决,原因在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些内容是非常抽象和复杂的,这些知识如果完全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效果不佳,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有利时机,针对不同的教学改革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只流于形式.

5结语

改革教学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特征,从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讨论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中的一些热点新问题及教改实践。根据我校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办学定位,结合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初步建立了居于“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标准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型大学。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作为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材料科学基础”有必要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加强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的性质

材料科学是一门揭示探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探究表明,材料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而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材料的加工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材料科学也需要探究材料在各种过程中的行为,这些过程包括加热过程、冷却过程、反应过程、界面过程、扩散过程、相变过程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人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学科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重要基石。根据我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必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材料工程师,紧贴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需求,结合本校材料科学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侧重进行材料开发应用、材料改性和材料加工的工程教育。

2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材料学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宽专业知识面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既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基本原理,又通晓材料制备和加工、组成和结构、性能和应用等系统知识的宽专业人才。作为材料学科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平台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在学科知识构建中起着“基石”的功能,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宽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培养中有关材料学知识的基础深度和知识面的广泛程度,并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展开、实施及教学效果。本着“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教学原则,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2.1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指向性。一方面,应打下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学习材料专业其他知识做预备,同时也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做预备,为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区别地加以培养;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新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思维方法,为今后自学材料领域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强调学生对材料科技进展和人类文明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认知,能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研发、选择和应用材料,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使用材料。

2.2课程体系和内容

在课程体系上,贯彻“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在保持金属材料为主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在材料科学理论模型的介绍上尽量拓展其适用的材料范围,如晶体结构,位错模型,界面结构模型等。教学内容的取舍以“精、宽、新、用”为原则,从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以固体材料结构为重点,从微观、宏观、物质内部、表面和界面、静态及动态过程等不同层面角度,阐述固体材料结构、结构缺陷及变化规律,以及固态材料的相平衡、相图、扩散、相变等,在材料应用方面,结合材料科学的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材料组成和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材料结构和性能间关系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

2.3实践教学环节

在加强实践的教学改革中,采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和学院平台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践教学的全面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内实验,现配置了16学时的实验课,二是单列了一门“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时间布置为连续的3周。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重新讨论制定了课内实验内容,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如金属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综合实验、金相分析综合实验等,编写了新的实验教学指导书。课内实验以学生材料学基础技能练习为目标,如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材料塑性变形过程组织变化的特征,强调对不同材料显微结构基本特征的把握。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实施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素养,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材料科学基础核心内容,即“材料结构决定材料性能、材料加工过程和材料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知。课内实验和综合实验内容互为补充、相益得彰,取得了新教学培养模式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编CAI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一些实验室目前难以实现而对学生的学识教育较为重要的内容也通过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熟悉。和此同时,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授课力求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强调教学互动,提倡师生间平等讨论,倡导探索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达到理论融会贯通的目的。

2.5考核方式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为此有必要改进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对此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更为全面均衡的考核方法。具体考虑为将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和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将上课听讲和课堂交流、作业习题解答的独特性及完成质量列入考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有自洽性合理性的不同见解。在阶段学习后,设计一些随堂考试卷,随堂考试答应学生参考课堂笔记和教材,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将实验报告作为独立考查的重要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的能力,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适当调低期末考试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权重,例如由原来的70%降低到50%或更低,试卷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对基本知识的把握、熟练和提炼的程度。

2.6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依靠教师推动。近年来,我们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在职教师再培训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重,着眼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队伍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团队中,有校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校青年学术骨干等,科研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反哺教学的结果,促进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材料工程意识的形成。教师团队通过公开课观摩学习,加强教学法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

3结语

作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的“材料科学基础”正在我校材料学院相关专业范围内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只有通过对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具体的探索和调查探究,不断地实践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才能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师昌绪.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新问题[J.自然科学进展,1999,(1)摘要:1-12.

[2杨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文汇,2006,2摘要:81.

[3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摘要:18-20.

改革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改革;基本功训练;创新精神;内容现代化;硬科学

围绕物理课程改革,中国物理学会前两届教学委员会曾举办过一系列研讨会.第一次1992年11月在重庆,主题是基础物理教学的现代化问题;第二次1995年4月在合肥,主题是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后来,1997年在无锡、1998年在南昌,又举办过两次会议,物理教学的改革一步步地深化.新情况下有新问题,下面仅就我近来想到的、听到的,和被问到的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1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我们曾多次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观点:中美传统教育方法的区别之一是中国教育按部就班、严谨认真,而美国的教育是渗透式的,允许跳跃.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课程的核心,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舍此谈不上什么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作一定程度的跳跃,可使学生不过分地依赖教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我们赞同杨先生看法:中美双方教育传统的长短是互补的,若能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教育上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然而,对我国物理教育传统施行伤筋动骨的手术,必须慎重.

2内容现代化不能只是新闻报道

20世纪科学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物理教学要富有时代感,但不能流于新闻式的报道,而应讲出其中的物理内涵.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课中介绍现代科技成果时,应突出它们的近代物理原理.

3科学教育不能“软化”

自然科学都是严谨的“硬科学”,物理学尤其如此.对青少年进行硬科学教育,对他们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普通国民受到扎实的硬科学教育,且不说对提高生产率和发展经济有利,对各种迷信和的抵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今年8月在桂林召开的“‘99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上日本代表汇报了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的决定,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科目合并为一门“综合理科”课,总课时大幅度地压缩,因而课程内容也大幅度地删减.例如,物理课程大纲中只保留了“能量”的概念,将“功”和“功率”砍掉.会上各国代表听了为之一震.欧洲物理学会的代表说,这种将科学教育“软化”的趋势在世界上有一定的普通性,其实质是使国民教育廉价化.

4如何看“综合”

据说“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错,现代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当前又呈现综合起来的趋势.当初的分化标志着认识的深化,现在的综合标志着进一步的深化,即所谓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目前许多综合性的学科,如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培养人才的一般模式,是本科仍按传统学科分科培养,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综合.这是有道理的,否则在低层次上“综合”,会造就出一批“万金油”式的毕业生,他们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哪门也不精通.这样的人在综合性学科的攻坚战中是很难动“真格”的.其实一门精通,才能触类旁通.

5要不要“破体系”

有人说:生物课过去的体系是“门、纲、目、科、属”,现在改为“器官、细胞、蛋白质、DNA”,体系大变;而物理课的体系过去是“力、热、电、光、原子”,现在仍是“力、热、电、光、原子”,体系该破了.我们认为,“体系”是形式,形式应服从内容.教学改革应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核心,“体系”破不破,是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破体系”不能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文化革命”时代的教训,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

改革教学论文篇9

[论文摘要]数学是各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存在学生基础薄弱、一些学生放弃数学学习,教学方法传统,缺少和职业的结合等新问题。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本探究,改革考核方式。

一、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1数学是学生各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知识在许多学科里有广泛的应用,如会计基础,统计原理,计算机电工基础,建筑、测量程序设计等。没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学科是没有办法学习。因而数学在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一定数学的基础,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2数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功能

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新问题、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学生素质的提高。

3数学教育是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了基础,尤其是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创造了条件。参加就业的学生数学知识不够,工作效率就低,升迁的机会肯定就少。这在已就业的学生中体现得很充分,凡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发展得都不错。但数学不好的学生情况却相反。即使升学到了高一级的学校,数学基础差了学习将很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学业。数学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生存和发展。

二、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新问题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初中是中等偏下的,有许多学生在小学的学习状况就存在新问题,初中的学习已没有了信心和喜好。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这样基础的学生要想让他们来学职业学校的数学难度很大,不太可能把大部分内容学懂。

2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放弃数学学习。不少学生不仅是数学成绩差,他们从进入学校来学习的那天开始,就认为可以不学数学。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不专心学数学或根本不学数学。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数学学习,在行动上体现勤学好问,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形成一种认真学习数学的良好风尚。

3教学方法传统缺少和职业的结合。大多数的教师现在用的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这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教师大多数是在为教学而教学,和专业课,和现实生活结合太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们应该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并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教学方法改革。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中要求学生基本概念必须把握。对于定理,公式,任课教师要强调使用的前提条件及方法,免去推导过程。同时,通过做大量和专业联系密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太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摘要:使中职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会做题,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一旦形成,用它思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改革教学论文篇10

在传统的教学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方式,强调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形成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氛围。这种硬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不平衡,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方法

1.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技工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应用能力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创新能力。授课教师要了解千变万化的国际状况,注意观察国际最新动态。因为市场营销与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市场营销。同时老师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因为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相关度很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

2.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1)专业能力。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应该具备市场营销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消费者是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学习市场营销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要。这就需要学生对社会情况进行调查,他们需要制定计划、安排方案及执行调查。

(2)精神能力。技工院校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在学校进行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克服困难、摆脱挫折,能够在挫折中前进。因为学习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还要利用好市场这个资源库,学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参加一些活动,以便对市场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3.建立专业指导制

在工商系的老师中,建立市场营销专业指导制,要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很容易碰壁的专业,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轻易放弃,缺乏克服困难的自信,这时候学生往往容易自报自弃。而教师作为指导员就应该对学生指点迷津,带学生走出误区,帮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们在市场营销专业上能够有质的提高,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最终使培养的学生得到市场的认可,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4.参与者

老师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要过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要与学生争论,更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课堂讨论时,老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言,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市场营销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