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9:14:50

改革发展

改革发展范文篇1

继续解放思想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大动力。

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实现更大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30年历程。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的发展目标已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优;我们的发展要求已不满足于“又快又好”,而是要“又好又快”。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应对新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单凭既有经验远远不够,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

继续解放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解放思想,过去着重强调抢抓机遇,现在则需要强调改革创新;过去注重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则应当注重发展质量;过去注重强调改革旧体制,现在则要求着力建立新体制;过去注重强调经济增长优先,现在则必须强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对于发展较快的苏州来说,只有既看成绩更看不足,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对照科学发展找差距,解放思想才会动力十足;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保持头脑清醒,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努力找到发展的新途径。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核心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改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不能只看到发展的总量和平均数,而要更加关注大多数,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走好科学发展之路,这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苏州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先后抓住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产业高度化三次大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然而,当前苏州也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苏州要继续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走在前面,通过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提高精度、拓展广度、增加深度上下功夫

实践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必须在提高精度、拓展广度、增加深度上下功夫。

提高精度。如果说以往体制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那么现在就应整体谋划,对各方面改革进行科学精细的设计;如果说以往解放思想需要敢打敢冲,那么现在更要强调“精确制导”,努力实现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发展成果。

改革发展范文篇2

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市委和大会主席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会议期间,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分别对《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对政府工作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诚挚的谢意!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嘉峪关市市长,这是组织对我的关怀,是各位代表对我的信任,是全市人民对我的支持,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决不辜负组织和各位代表的期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派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政府一班人,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酒钢公司和各驻嘉单位,从我市实际出发,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面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此,我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是要继续学好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认真学习好“5.31”重要讲话,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政令在全市政府系统畅通无阻。二是要虚心向老领导、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和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三是要以身作则,切实抓好政府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工作,以此推动政府系统公务员队伍政治理论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发扬民主、科学决策

要牢固树立团结一致的全局观念和严密统一的组织观念,坚决维护市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凡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情,都要积极主动地向市委请示汇报,向人大、政协通报,广泛征求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沟通情况,求得理解和支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政府班子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每个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大决策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体研究决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支持。

三、突出重点,很抓落实

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坚持市委确定的工作思路,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依托酒钢,发展前沿和后续产品,加快全市工业发展的步伐,千方百计培植地方财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树立经营理念,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打造“戈壁明珠”城市品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商家来我市投资兴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更加重视和支持社会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要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努力改进政府机关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全面完成这次大会确定的十项目标和八项工作任务。

四、强化服务,支持发展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为全市人民服务,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认真组织开展营造“三个环境”的活动,针对当前全市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整改,努力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要千方百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好务,特别是为酒钢的改革发展服好务,努力把酒钢扶强做大,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要为基层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对基层单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全力帮助解决。要为各驻嘉单位服好务,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克已奉公,清正为民

改革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发展

武术作为我国主要体育项目,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国粹。结合当前情况发现,武术不仅受到人们热爱与欢迎,而且还是当前人们主要锻炼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体育项目,在向体育教学提供优秀素材的同时,还能吸引许多高校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实现弘扬国家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目的,从而加强学生自身体质,使其具有较高健身意识、体育意识,以此提高高校武术整体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体育的有序进行。

1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现存问题

1.1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初次进行武术课堂教学时,其学习兴趣相对较高,即认为武术相对比较神秘,使其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由于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激情逐渐弱化,仅将其作为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最终造成武术教学质量的持续下降。1.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对于体育类院校来讲,武术普修课中教师数量相对比较充足,且多数为专业运动人员,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者是由武术专业研究生等组合而成。但是,在普遍高校中,武术课程主要为其他课程教师兼任进行,在进行实际教学时,由于教师自身缺少丰富技术和理论知识,导致武术技术要求和动作要点等内容无法进行有效传授,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下降。1.3忽略理论知识教学作用。任何技能形成均应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武术教学同样如此,因为武术具有丰富内涵与独特技法特点,所以,对武术理论和传统养生等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极其重要,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武术这项运动。但是,当前高校进行武术教学时,普遍会将技术作为教学重点,逐渐忽略了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普通院校教学中,武术课程每周两次,理论课时间均在1~2个学时左右,为了尽快实现技术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直接忽视理论课时,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1.4缺少有效安全保护。在高校体育场地中,通常是以足球场与篮球场等为主,在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时,往往会选择室外空旷场地教学,但由于环境比较复杂、自然因素较多,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出现安全问题。而部分学校领导与教师在考虑学生安全基础上,经常会展开简单教学活动,对于武术课程中难度较高动作等,则采取直接忽略的态度,从而对武术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2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2.1教学方式的改革。高校应该对武术教学方式予以合理应用,即将学生发展作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武术锻炼习惯,由被动教学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实现武术教学多样化特点,同时培养师生间的交流能力。对此,在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根据武术特点进行,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和攻防特点的融合,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器械进行对抗训练与双人练习等;毽球等器械的合理应用,将其模拟为暗器,以便于学生徒手与防御训练;以武术情景的方式进行创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适当进行户外教学,强化学生野外武术学习能力。2.2考核标准的改革。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实现分数考核标准的淡化,即利用学生特长爱好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具有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与此同时,在对武术课程考核标准予以改革后,还能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热情,避免受分数考核标准的不利影响,使其出现枯燥等情绪,进而造成武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2.3教材体系的改革。在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其主要课程教学为教材内容,同时还关系到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对此,高校武术教学过程,教学教材应该满足科学教学理念,在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同时,还应提高武术教材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除此之外,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进行融合,以便于彰显武术文化和国际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突出国外先进理念,而且还能确保武术文化具有整体性特点,从而彰显武术课程的时代感。对此,在进行武术教材体系的设计时,应该将素质教育和个性体育、终身体育等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统一性、灵活性原则进行。

3高效武术课程改革发展措施

3.1对教学内容予以优化。武术运动形式具有搏斗性等特点,在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可以按照不同专业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学生不同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既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还能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对此,在对教学内容予以优化时,其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将学生健身功能作为基础。由于武术能够强身健体,并具有修身养性特点,因此,武术教学能够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正确了解武术知识与技术。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主要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相对较少,要求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确保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强化技击性教学。在高校武术课程中,技击性属于此项运动的主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和其他项目进行划分,并将擒拿与散打等项目进行融合,使学生更好掌握武术的整体内容。3.2将武术作为选修课。为了促进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应该将武术作为选修课,以学生兴趣为教学主导,基于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能够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武术课程教学具有人性化特点。在此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相对比较理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为教师更好进行教学提供便利。3.3强化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在高校武术课程改革中,构建一支较强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师资团队,除了可以提升其教学质量,还能强化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对此,高校需要通过扩招的方式,改善当前教学能力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还应落实岗位津贴和教师聘任等制度,以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结语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武术课程的展开,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体育意识之外,还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仍然存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导致其教学效果较差,对此,加大武术课程改革力度,在进行改革发展时,应以弘扬民主文化为基础上,结合武术教学相关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明确,以此调动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推动高校武术课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2-98.

[2]陈云海.浅谈高校武术课程改革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21-122.

[3]马锦梦.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4):97-98.

[4]方桂芳.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64-65.

改革发展范文篇4

**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设立直辖市以来,**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市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市新的使命。加快**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将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居民住房、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等重要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把**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做好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战略任务。

——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经济圈(“一圈”),加快建设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两翼”),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以**北部新区及保税港区为龙头和平台,把**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

——实施科教兴渝支撑战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加快培养和引进多层次、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实施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森林城市。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主要目标。

——到2012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

——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二、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确保库区和谐发展

(五)落实移民扶持政策。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要适时将工作重点转向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建立促进库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逐步增加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切实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完善移民就业扶持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创业引导和就业援助工作力度,提高移民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快库区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库区移民就业再就业实施资金和政策倾斜,提供更多本地就业岗位。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将农村进城镇安置移民、城镇占地移民、生态屏障区及地质灾害避让移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移民搬迁安置的遗留问题要做细致工作,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抓紧编制实施三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解决库区当前突出矛盾和长远发展问题。

(六)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适合库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主要途径。加强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审批项目,都要对库区给予优先支持。积极发展能源及矿产资源深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支持库区城镇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增加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鼓励优质产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万州、涪陵等库区城镇布局,探索创新产业园区多元共建和异地投资利益分享新机制。严格执行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禁高污染行业企业落户。认真落实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规划纲要,鼓励更多的省市、企业向**提供人才、资金和项目援助,探索更加有效的对口支援方式,增强库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继续发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作用。依法开征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尽快编制并报批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统筹考虑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资金需求,抓紧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政策出台后的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

(七)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确保三峡工程正常运转。强化库区工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禁止水库网箱养鱼,加大水库清漂力度,解决支流“水华”等影响水质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并实施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强化生物治理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在水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区和生态保护带。尽快制定落实消落区治理方案和相关措施,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落实库区防灾减灾保安措施。加强三峡工程蓄水后的生态变化规律和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八)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农业布局,科学确定“一圈两翼”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一圈”城郊都市型农业示范区、“渝东北翼”库区生态农业走廊和“渝东南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稳定基本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继续实施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确保粮食产量不低于1100万吨。推进大中型农业灌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各种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区综合开发,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柑橘优势产业带建设,继续实施柑橘种苗补贴政策。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畜牧业发展和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在**开展“通村公路”建设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水泥(沥青)路建设,将已撤并乡镇的公路改造纳入“通村公路”工程统筹安排。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集中沼气。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和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加快渝东南等地区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有机结合,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促进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扶持2-3个特色产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范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让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贫困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协作扶贫机制,加大对口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逐步取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制定扶贫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发挥**产业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对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落实中央在融资、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快南桐、松藻、天府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加快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

(十二)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的优势和活力。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和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形成实力雄厚、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柴油车,推进零部件产业的优化升级,建设有利于自主开发的汽车综合试验场,增设国家摩托车质量检测中心,加快建成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振兴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风力发电和轨道交通配套装备。鼓励发展重型铸锻件、齿轮箱、大型柴油机配件等基础零部件产业。建设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传动部件生产基地,创建西部特种船舶、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高水平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拓展产业规模和产业链。优化提升材料工业,做好重钢环保搬迁和产品结构升级改造。增加氧化铝有效供应,提高精加工的水平。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十三)积极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挥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优势,进一步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促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要商品储备基地、三峡库区中药材集散地、粮食流通体系和农业科技贸易城建设,构建现代物流基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促进实现流通现代化。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到**投资落户。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挥集散地枢纽功能。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现代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景点。依托三峡工程、三峡文化和三峡生态长廊,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十四)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设立**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在重点研发基地布局、支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和创新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培育、节能减排、资源利用保护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的研制。逐步建立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健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集聚人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十五)增强“一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一圈两翼”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在“一圈”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适宜在“两翼”布局的相对优势产业。鼓励主机成套企业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两翼”。支持“两翼”的农副产品、特色矿产、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创新园区共建和资源共享机制,支持“两翼”特色工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依托“一圈”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优势,扶持“两翼”发展特色加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各类服务业。完善“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机制,推进异地办园、协助引进项目、援建标准厂房、对口扶持企业等工作。探索建立要素和收益共享的“一圈两翼”互利共赢发展新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产业带动和就业吸纳能力,减轻“两翼”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五、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十六)加快北部新区和保税港区建设。设立**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北部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经外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北部新区内各类部级园区的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区多园、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加快**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保税港区功能和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洋山保税港区的相关规定执行。合理配置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和监管设施,确保有效监管。认真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

(十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挖掘出口市场潜力,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的转移。积极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注重与外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贸易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购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十八)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同周边省市、长江沿线、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深化周边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推进成渝经济区产业协作,加强渝黔、渝陕资源开发合作。推动沿江合作,建立沿江省市产业协作联动机制,打造沿江产业带。强化东西合作,引导西部企业利用**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十九)改善内陆开放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改善产业配套条件。积极探索沿长江建立大通关模式,推进区域通关改革,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进江海直达,实现长江水运通关便利化,推进电子口岸建设,解决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瓶颈制约。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建立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投资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快改善三峡库区和贫困山区的开放开发环境,对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等优先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解决工程性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原则,提高城乡水利设施建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继续支持“泽渝”一期工程建设,优化“泽渝”二期工程规模,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大足玉滩水库,开展巴南观景口、南川金佛山等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加快城镇供水工程、沿江沿河县城及重点集镇防洪护岸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农业灌溉用水、防洪减灾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水价机制改革,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水利良性发展。

(二十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加快对外通道建设,优化运输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襄渝复线、宜万、兰渝、渝利铁路和遂渝复线,尽快开工建设渝怀复线、**至贵阳铁路、**至万州铁路、成渝客运专线、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规划建设郑渝昆等铁路,形成以**铁路枢纽为中心,多条便捷化、大能力对外通道为骨干的铁路网布局,推进团结村铁路枢纽与保税港区物流联动。加快**辖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稳步开展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成“一环两射一联”市内高速公路骨架,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实现“四小时**”和“八小时邻省”的公路通达目标。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岸线资源和港口布局,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实施改扩建工程,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发展支线航空,尽快建成黔江机场,开展巫山机场前期工作。尽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合理规划地下管网,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加强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城市道路的衔接,构建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支持**进行综合交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考虑在**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支持建设直达国际的专用高速通信通道。

(二十二)加强能源开发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资源开发与区域合作并举,加快建设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电力建设,抓紧研究**电厂、九龙电厂环保搬迁有关问题,积极推进奉节、石柱电厂项目的建设。稳步提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积极开展小南海水电工程前期工作,抓紧论证布局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和炼化项目。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按规划稳步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作。适当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煤矿瓦斯利用和安全生产管理。大力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适当增加对**的天然气供应,支持天然气就地加工。扩大跨省能源交易。

(二十三)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实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体化。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发挥规划对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乡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机制,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收益债券、业主招标等方法,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城乡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探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的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二十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遏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做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建成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

(二十五)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城乡污染的综合防治。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对纳入规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等项目,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补助。加快落实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力求在“水华”控制、消落区整治、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二十六)积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确保基本农田和耕地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逐步将重点区域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新造林纳入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通过多种资金渠道扶持低效林改造。加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保护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生态走廊。继续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工程,有序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普通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配置逐步达到统一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继续对**高校招生计划适度倾斜,扩大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招生比重。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综合定额,尽快达到部属高校水平。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二十八)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支持重点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急救治能力,以及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能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加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

(二十九)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试点,对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日常运行经费及博物馆免费开放给予补助。创建多元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和大众体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竞技运动水平,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力和组织水平。积极开发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三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支持**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支持开展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在渝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加强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对农村敬老院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范围。

九、积极推进改革试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

(三十一)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金融扶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统筹市区、城镇与乡村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及大中城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十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长久不变。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土地整理工作,支持和指导**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承包方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在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试行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年度指标、后几年相应减少年度指标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三十三)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及机制建设,探索发行用于市政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中外合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开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允许1-2家符合相关条件的**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快研究**大企业集团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有关方案。依托全国金融市场中心建设整体布局,待时机成熟后,优先考虑在**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期货交易所在**设立当地优势品种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支持在**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与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合作,探索并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示范项目。

(三十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省(区、市)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十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任务

(三十六)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抓紧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支持**市改革发展的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指导**编制实施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方案,保障专项规划与全国规划相衔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市纳入本部门已启动或拟开展的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实施部市共建协议。着眼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市统筹城乡发展,把中央财政对**市建市补助列入中央对**的体制补助基数,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对**的投入力度,提高**市的财力水平。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帮助**市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市的对口帮扶力度。

(三十七)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市要加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允许先行先试,推动改革试验尽快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程序性规范及推进机制。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和纠错机制,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引导改革试验积极稳妥推进。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协调和指导**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有关情况。

改革发展范文篇5

**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设立直辖市以来,**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市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市新的使命。加快**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将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居民住房、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等重要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把**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做好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战略任务。

——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经济圈(“一圈”),加快建设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两翼”),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以**北部新区及保税港区为龙头和平台,把**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

——实施科教兴渝支撑战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加快培养和引进多层次、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实施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森林城市。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主要目标。

——到2012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年下降20%;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

——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二、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确保库区和谐发展

(五)落实移民扶持政策。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要适时将工作重点转向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建立促进库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逐步增加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切实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完善移民就业扶持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创业引导和就业援助工作力度,提高移民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快库区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库区移民就业再就业实施资金和政策倾斜,提供更多本地就业岗位。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将农村进城镇安置移民、城镇占地移民、生态屏障区及地质灾害避让移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移民搬迁安置的遗留问题要做细致工作,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抓紧编制实施三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解决库区当前突出矛盾和长远发展问题。

(六)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适合库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主要途径。加强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审批项目,都要对库区给予优先支持。积极发展能源及矿产资源深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支持库区城镇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增加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鼓励优质产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万州、涪陵等库区城镇布局,探索创新产业园区多元共建和异地投资利益分享新机制。严格执行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禁高污染行业企业落户。认真落实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规划纲要,鼓励更多的省市、企业向**提供人才、资金和项目援助,探索更加有效的对口支援方式,增强库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继续发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作用。依法开征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尽快编制并报批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统筹考虑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资金需求,抓紧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政策出台后的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

(七)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确保三峡工程正常运转。强化库区工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禁止水库网箱养鱼,加大水库清漂力度,解决支流“水华”等影响水质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并实施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强化生物治理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在水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区和生态保护带。尽快制定落实消落区治理方案和相关措施,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落实库区防灾减灾保安措施。加强三峡工程蓄水后的生态变化规律和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八)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农业布局,科学确定“一圈两翼”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一圈”城郊都市型农业示范区、“渝东北翼”库区生态农业走廊和“渝东南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稳定基本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继续实施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确保粮食产量不低于1100万吨。推进大中型农业灌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各种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区综合开发,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柑橘优势产业带建设,继续实施柑橘种苗补贴政策。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畜牧业发展和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在**开展“通村公路”建设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水泥(沥青)路建设,将已撤并乡镇的公路改造纳入“通村公路”工程统筹安排。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集中沼气。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和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加快渝东南等地区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有机结合,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促进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扶持2-3个特色产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范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让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贫困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协作扶贫机制,加大对口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逐步取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制定扶贫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发挥**产业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对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落实中央在融资、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快南桐、松藻、天府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加快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

(十二)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的优势和活力。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和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形成实力雄厚、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柴油车,推进零部件产业的优化升级,建设有利于自主开发的汽车综合试验场,增设国家摩托车质量检测中心,加快建成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振兴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风力发电和轨道交通配套装备。鼓励发展重型铸锻件、齿轮箱、大型柴油机配件等基础零部件产业。建设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传动部件生产基地,创建西部特种船舶、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高水平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拓展产业规模和产业链。优化提升材料工业,做好重钢环保搬迁和产品结构升级改造。增加氧化铝有效供应,提高精加工的水平。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十三)积极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挥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优势,进一步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促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支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要商品储备基地、三峡库区中药材集散地、粮食流通体系和农业科技贸易城建设,构建现代物流基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促进实现流通现代化。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到**投资落户。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挥集散地枢纽功能。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现代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景点。依托三峡工程、三峡文化和三峡生态长廊,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十四)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设立**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在重点研发基地布局、支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和创新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培育、节能减排、资源利用保护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的研制。逐步建立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探索建立比较完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健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集聚人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十五)增强“一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一圈两翼”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在“一圈”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适宜在“两翼”布局的相对优势产业。鼓励主机成套企业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两翼”。支持“两翼”的农副产品、特色矿产、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创新园区共建和资源共享机制,支持“两翼”特色工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依托“一圈”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优势,扶持“两翼”发展特色加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各类服务业。完善“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机制,推进异地办园、协助引进项目、援建标准厂房、对口扶持企业等工作。探索建立要素和收益共享的“一圈两翼”互利共赢发展新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产业带动和就业吸纳能力,减轻“两翼”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五、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十六)加快北部新区和保税港区建设。设立**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北部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经外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北部新区内各类部级园区的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区多园、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加快**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保税港区功能和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洋山保税港区的相关规定执行。合理配置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和监管设施,确保有效监管。认真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

(十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挖掘出口市场潜力,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的转移。积极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注重与外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贸易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购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十八)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同周边省市、长江沿线、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深化周边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推进成渝经济区产业协作,加强渝黔、渝陕资源开发合作。推动沿江合作,建立沿江省市产业协作联动机制,打造沿江产业带。强化东西合作,引导西部企业利用**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十九)改善内陆开放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改善产业配套条件。积极探索沿长江建立大通关模式,推进区域通关改革,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进江海直达,实现长江水运通关便利化,推进电子口岸建设,解决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瓶颈制约。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建立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投资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快改善三峡库区和贫困山区的开放开发环境,对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等优先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解决工程性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原则,提高城乡水利设施建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继续支持“泽渝”一期工程建设,优化“泽渝”二期工程规模,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大足玉滩水库,开展巴南观景口、南川金佛山等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加快城镇供水工程、沿江沿河县城及重点集镇防洪护岸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农业灌溉用水、防洪减灾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水价机制改革,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水利良性发展。

(二十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加快对外通道建设,优化运输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襄渝复线、宜万、兰渝、渝利铁路和遂渝复线,尽快开工建设渝怀复线、**至贵阳铁路、**至万州铁路、成渝客运专线、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规划建设郑渝昆等铁路,形成以**铁路枢纽为中心,多条便捷化、大能力对外通道为骨干的铁路网布局,推进团结村铁路枢纽与保税港区物流联动。加快**辖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稳步开展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成“一环两射一联”市内高速公路骨架,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实现“四小时**”和“八小时邻省”的公路通达目标。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岸线资源和港口布局,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实施改扩建工程,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发展支线航空,尽快建成黔江机场,开展巫山机场前期工作。尽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合理规划地下管网,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加强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城市道路的衔接,构建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支持**进行综合交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考虑在**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支持建设直达国际的专用高速通信通道。

(二十二)加强能源开发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资源开发与区域合作并举,加快建设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电力建设,抓紧研究**电厂、九龙电厂环保搬迁有关问题,积极推进奉节、石柱电厂项目的建设。稳步提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积极开展小南海水电工程前期工作,抓紧论证布局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和炼化项目。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按规划稳步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作。适当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煤矿瓦斯利用和安全生产管理。大力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适当增加对**的天然气供应,支持天然气就地加工。扩大跨省能源交易。

(二十三)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实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体化。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发挥规划对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乡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机制,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收益债券、业主招标等方法,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城乡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探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的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二十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遏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做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建成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

(二十五)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城乡污染的综合防治。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对纳入规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等项目,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补助。加快落实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力求在“水华”控制、消落区整治、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二十六)积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确保基本农田和耕地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逐步将重点区域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新造林纳入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通过多种资金渠道扶持低效林改造。加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保护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生态走廊。继续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工程,有序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普通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配置逐步达到统一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继续对**高校招生计划适度倾斜,扩大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招生比重。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综合定额,尽快达到部属高校水平。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二十八)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支持重点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急救治能力,以及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能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加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

(二十九)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开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试点,对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日常运行经费及博物馆免费开放给予补助。创建多元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和大众体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竞技运动水平,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力和组织水平。积极开发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三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支持**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支持开展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在渝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加强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对农村敬老院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范围。

九、积极推进改革试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

(三十一)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金融扶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统筹市区、城镇与乡村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及大中城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十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长久不变。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土地整理工作,支持和指导**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承包方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在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试行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年度指标、后几年相应减少年度指标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三十三)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及机制建设,探索发行用于市政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中外合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开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允许1-2家符合相关条件的**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快研究**大企业集团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有关方案。依托全国金融市场中心建设整体布局,待时机成熟后,优先考虑在**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期货交易所在**设立当地优势品种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支持在**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与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合作,探索并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示范项目。

(三十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省(区、市)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十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任务

(三十六)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抓紧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支持**市改革发展的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指导**编制实施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方案,保障专项规划与全国规划相衔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市纳入本部门已启动或拟开展的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实施部市共建协议。着眼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市统筹城乡发展,把中央财政对**市建市补助列入中央对**的体制补助基数,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对**的投入力度,提高**市的财力水平。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帮助**市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市的对口帮扶力度。

(三十七)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市要加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允许先行先试,推动改革试验尽快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程序性规范及推进机制。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和纠错机制,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引导改革试验积极稳妥推进。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协调和指导**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有关情况。

改革发展范文篇6

2008年注定将是当代中国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短短数月之内,我们先后经历了来自各方面的重大挑战和考验。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是大悲;规模空前的北京第二奥运会,精彩纷呈,无与伦比,是大喜。大悲和大喜,都是对13亿中国人勇气、能力、智慧的全方位考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并没有因为四川汶川大地震而影响举办一场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也没有因为举办奥运会而影响抗震救灾和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我们为什么能够通过两场极具挑战的“大考”、赢得世人的高度赞誉?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具有了抗击风浪、经受考验的雄厚基础。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加快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发展、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也只有不断发展、加快发展,才能为真正办成一些大事、从容应对各种灾害灾难和突发事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对于这一点,以前的历史已经证明,而今年的经历则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既需要采取迅速的行动、进行高效的组织,又需要动用众多的机器设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就很可能是被困难和灾害压倒。而我们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做到了挺立不倒、从容应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归根到底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巨大发展,我们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较好的社会条件。

举办奥运会这样一个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不仅需要建设大量的比赛场馆、改善各种基础设施,而且需要做好安保工作、提高服务能力,更是对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一次综合考验。如果没有精心的筹备和细致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后果都不堪设想。而我们在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面前,做到了兑现承诺、不负重托,让国际社会满意、各国运动员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这归根到底也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人民增添了底气和自信。

的确,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更应该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发展范文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书记和**市长分别听取了汇报,对2009年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做好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今天,**副市长亲临会议,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去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市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扎实工作,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保持了国有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国企改革重组迈出新步伐

一年来,在市级有关部门(公司)的支持配合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市国资国企改革重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25户国企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去年初,我们将25户企业改制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10个企业主管部门(公司),加强督导、协调和指导,经过市级相关部门艰苦、扎实细致的工作,去年底,25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其中,实施依法破产8户,股份制改造10户,兼并重组7户。至此,全市国企改制面累计达到98.5%。

二是10大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项目进展顺利。我们从优化调整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出发,重点推进了"陕鼓集团与上海鼓风机有限公司"、"国电集团与西安热电公司"、"西化双30暨搬迁改造"、唐华集团破产重组、交大博通股权置换等10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其中,投资55亿元的西化"双三○"搬迁改造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完成安评和环评等工作,与战略投资者延长集团已签署了重组协议;投资52亿元的国电集团重组西郊热电公司三、四期扩建工程方案,在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后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中水投集团投入9000万元整合延河厂破产资产,发展风力发电产业,技改扩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105%;唐华集团破产重组工作全面推进,研究确定了《西安三棉公司等五户企业整合改造搬迁总体方案》,新组建的西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挂牌营运,纺织产业搬迁改造整合重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取得新突破。在充分发挥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两个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作用的同时,组建了市建工集团,打造全市建筑开发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组建了水务集团,形成城市供排水一体化运营主体。另外,还将财政投资的金融类国有资产整合起来组建了市投资控股集团。这些集团的组建,为在全市范围内融通资金、整合资源、发挥效能,做大做强我市国有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依法破产工作进展顺利。以西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为标志的8户企业依法破产工作进展顺利,年底前已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西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整体破产是我市局级公司实施破产的首例,在全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市外经贸局等部门特困企业依法破产后续工作,解决了职工安置和破产工作中的大量实际问题。

五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制定了《中央政策性破产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意见》,对分离移交工作进行了规范,并按照"成熟一户,移交一户"的原则,圆满完成3538厂、3507厂、794矿等3户中央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同时我们还深入到20多个企业协调解决企办学校移交遗留问题,正式启动了市属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试点工作。

(二)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企稳回升

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企业解近忧、谋远虑、渡难关,及时出台9条有效措施保增长,多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跟踪指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水、煤、电、气、资金等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不停产、不裁员。先后为监管企业争取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卷104.8亿元、技改贴息和流动资金贴息2553万元,帮助困难企业缓交或减免电费、土地使用税等,保持了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正常。同时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组织企业储备和实施了近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65.5亿元,其中,市属国有企业列入我市重点项目计划6个,计划总投资10.26亿元。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企稳向好。2009年,监管企业总资产1987.25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销售收入20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亿元。

(三)强化监管,依法履职,国资监管工作又有新进展

一是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国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真正有法可依。为深入学习贯彻好这部法律,我们邀请专家为国资系统300余人举办了专题讲座,并采取知识竞赛、录制电视专题片、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企业和社会各界进行普及和宣讲,在全系统形成了学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浓厚氛围。

二是认真做好业绩考核和节能降耗工作。按照《西安市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西安市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全年有15户国有企业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认真开展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时,西化热电公司等8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利君集团等4户企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加强企业投资和产权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牵头市财政局等四部门,对部分区县及开发区等企业产权转让事项进行了联合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先后完成86户企业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审计评估等审批事项,全年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72宗,涉及交易资产总额23.8亿元,成交总金额9.91亿元。去年十一月,省上六部门联合对我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协助市财政局积极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为我市实行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奠定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企业外派监事会试点工作。在20**年3户企业外派监事会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我们重点强化了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当期监督,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决策过程、重大事项的监督,规范了企业的投资和决策行为。并以委托审计方式,顺利完成直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在全市机构改革中,落实了监事会编制及经费,为全面推行我市企业外派监事会工作提供了保障。

(四)落实责任,化解矛盾,企业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新成绩

通过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企业生产运行稳定正常。同时,我们始终把保持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在维稳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稳妥地做好维稳各项工作。先后处理群体性上访20余起,接待群众来访540人次,办理上级批转信件54件次,办结率为100%。截至去年底,直管企业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进京上访事件,圆满完成了信访维稳任务,实现了市委、政府提出的"两控制,一下降"的工作目标,保持了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

(五)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在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机关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扣主题和实践活动载体,结合我市国资国企工作实际,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21名各界代表对我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满意度评价,满意率达到100%。下半年,我们在市属282户国有企业和国资委直管的17户企业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后抽调机关12名干部,深入企业,通过调查研究、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扎实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经统计,市属国有企业共向在岗党员发放学习资料45707本,企业党委中心组学习1514次,撰写心得体会3717篇;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645场,党员领导干部参与调研1293人,完成调研报告848篇;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489件。省、市检查指导组对我委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目前,学习实践活动已圆满完成第二阶段任务,顺利转入第三阶段。

(六)创新方式,健全机制,企业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们按照《关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企业党建"提高年"活动,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市国资委党委重点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先后指导2户企业党委进行了换届选举;对市机电化工(轻纺建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西安热电公司、西安西化氯碱公司和西安纺织集团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领导班子33名成员分别进行了调整任命;对标准集团、利君集团等10户企业21名领导人员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了调整任免。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首期"市属国企领导人员培训班",提高了企业领导人员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能力素质。以隆重纪念建党88周年为主题,开展了党建"提高年"活动。"七一"前夕,我们组织召开了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推广了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利君集团等6户企业的经验做法,为提升我市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四好班子"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务员之家:

与此同时,我们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研究出台并实施了《西安市市属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形成了有效的惩防并举、综合治理制度建设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领导干部廉洁承诺书,通过自查、督查、考核等形式,抓好廉政责任落实工作;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案件检查工作流程》规定程序,加强对交办企业案件的指导和查处力度,全年落实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9件(次);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制定下发了《市国资委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扎实落实专项治理工作;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和领导干部廉政鉴定制度,有效地增强了领导干部自觉改进领导作风和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意识。

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由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我们超额完成了年度国企改革任务,国资监管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里,我代表市国资委要特别感谢市委、市政府及省国资委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感谢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区县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事权不清、责任不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我市国企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后,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施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的任务依然很重。三是国资监管新手段的推行难度很大。由于体制机制性障碍,重大事项报告、外派监事会、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监管制度推行落实的难度很大。四是信访稳定工作压力很大,以前年度企业改制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等,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矛盾,克服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于我市来讲,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市国企改革目标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应成为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把2010年确定为"产业发展年"。

今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主线,突出抓结构调整,突出抓技术创新,突出抓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活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重点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围绕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在抓好企业经济运行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促进我市国有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优势产业的特色更加突出;通过实施企业名牌战略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分析和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状况;通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扎实做好水、煤、电、气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供应,全力促进国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在我市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要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处理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认真调查研究,大胆创新,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和市级有关部门、局级公司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问题。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外派董事试点工作。在对市属国有企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西安市企业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有效途径,稳步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

(三)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加大产业整合、资产重组和提升产业水平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在去年全市国有企业重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形成大产业,推动我市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全面升级。抓紧西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章程审批、资本金认定,充分发挥其资本运营平台作用;特别要重点推进陕鼓集团、西化公司、热电公司等重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的实施,强化项目督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推动陕鼓动力上半年完成上市;积极支持交大博通股权置换和紫微地产、曲江文化借壳上市;认真做好水业集团、五环集团、秦华天然气和高科建材等企业的培育上市工作,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做精做强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与整合。为了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水平工作抓紧抓好,这次会上印发了《西安市国资委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指导意见》,希望大家从全市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我市资产重组产业整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抓好落实,为提升我市国有企业产业发展水平作出新贡献。

(四)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在提高国资监管能力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是按照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两个办法》规定,力争今年在市属国有企业中全面开展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二是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协助财政部门研究出台西安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和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报请市政府审定同意后,逐步开展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和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切实维护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三是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工作。目前我市编制部门已经落实外派监事编制12名,今年将在监管企业中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重大投资等方面的监督,控制风险,提高效能。

(五)深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是善始善终抓好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指导企业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继续抓好市属282户和国资委直管的17户企业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完成第三阶段即整改阶段工作任务,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制定出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整改落实方案,真正在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在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使广大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同时,要做好市属国有企业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建立和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际,谋划企业发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尤其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途径,研究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认真开展企业党建"巩固年"活动,全面总结企业党建三年规划的成效,表彰一批"领导科学发展好班子"以及"四强四优"企业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建设水平。三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在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着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小组;抓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与企业签订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深入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案件、积极探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建设,为国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上下功夫,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在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改革发展范文篇8

深刻认识学习方永刚事迹的重大意义

方永刚是思想理论战线的楷模,是新时代的先锋,学习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架起了理论与实践、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方永刚的身上,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品质。向方永刚学习,就必须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这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方永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向方永刚学习,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学习方永刚活动同推进工作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把学习方永刚活动同**市的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央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对外开放的双重机遇,把**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龙头作用。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结果。应通过深入开展学习方永刚活动,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市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近年来,**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深入开展学习方永刚活动,为**文明城市建设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新动力。应把学习方永刚活动与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与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与加强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发展范文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第一,从大会召开的时机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专门划出其中20年时间,即21世纪头20年,要求全党紧紧抓住并用好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20年,既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历史性跨越。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如果举措失当,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步伐,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继续努力奋斗。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关键中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正是在这个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第二,从大会确定的主题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确定这样的主题,就是要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这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十分紧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突出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表明,我们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个主题是内在统一的。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内在逻辑,也是党的十七大后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

第三,从大会担负的使命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发展范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商会(以下统称行业协会)发展较快,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行业协会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作用不突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加快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采取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改进监管、强化自律,完善政策、加强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法制健全的行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要求。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化结构和布局,提高行业协会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坚持政会分开。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改进和规范管理方式。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四是坚持依法监管。加快行业协会立法步伐,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依法设立、民主管理、行为规范、自律发展。

二、积极拓展行业协会的职能

(三)充分发挥侨梁和纽带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在出台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前,应主动听取和征求有关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行业协会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深入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及其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提出行业发展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参与制订修订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完善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

(四)加强行业自律。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行业协会担负着实施行业自律的重要职责,要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企业的利益,必须切实为企业服务。行业协会根据授权进行行业统计,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收集、行业信息;依照有关规定创办报刊和网站,开展法律、政策、技术、管理、市场等咨询服务;组织人才、技术、管理、法规等培训,帮助会员企业提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参与行业资质认证、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及推广、事故认定等相关工作;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六)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行业协会要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在维护国内产业利益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联合行动,开拓国外市场;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联系相关国际组织,指导、规范和监督会员企业的对外交往活动;主动参与协调对外贸易争议,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诉、申诉等相关工作,维护正常的进出口经营秩序。

三、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的体制机制改革

(七)实行政会分开。行业协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切实解决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及依赖政府等问题。要从职能、机构、工作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彻底分开,目前尚合署办公的要限期分开。现职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任领导职务,确需兼任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批。行业协会使用的国有资产,要明确产权归属,按照有关规定划归行业协会使用和管理。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八)改革和完善监管方式。要按照政会分开、分类管理、健全自律机制的原则,加强和改进行业协会登记管理工作。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简化和规范管理内容和方式,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体制,为行业协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选择若干城市和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条件成熟时,调整和改革行业协会间的代管关系。对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履行特殊职能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行业协会,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指导。

(九)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的重组和改造,加快建立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建立行业协会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跟踪评估,对诚信守法、严格自律、作用突出的要予以表彰。行业协会之间可通过适度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在具有产业、产品和市场优势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可以将地方性的行业协会依法重组或改造为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可将总部设在产业集中、便于开展服务的地区和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一批按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在行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

四、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

(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制度,认真执行换届选举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理事会成员要严格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会长(理事长)应由理事会提出人选,通过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并逐步实行差额选举。鼓励选举企业家担任会长(理事长)。秘书长可通过选举、聘任或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产生。

(十一)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行业协会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行业协会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进行职称评定。

(十二)规范收费行为。会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由行业协会自主确定,经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半数以上代表同意后方能生效。行业协会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依法所得不得在会员中分配、不得投入会员企业进行营利。未按照规定履行批准程序,不得针对企业举办全国性或行业性的评比活动,经批准举办的评比活动不得收取费用。行业协会举办展览会、交易会、研讨会、培训等活动可以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公开收费依据、标准和收支情况;对依法或经授权强制实施具有垄断性质的仲裁、认证、检验、鉴定以及资格考试等活动的收费,应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规定。

(十三)加强财务管理。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人员,并对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建立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制度,并按有关规定接受监督检查。

(十四)加强对外交流管理。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对外交流管理制度,在对外交往中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五、完善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五)落实社会保障制度。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属地管理原则,参加当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十六)完善税收政策。财政等部门要根据税制和行业协会改革进展情况,适时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协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