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8 21:04:48

当代信息技术

当代信息技术篇1

在传统 文化--教育 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桑新民 教授

一、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有远见的战略家们将这种从教育入手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对策形象地比喻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中华民族能否在这场“赛跑”中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界必须回答的课题,而且也是全民族、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参与的重大课题。当前迫切需要邀集多学科专家和多方面人士在多层面的碰撞与交流中探讨中国教育如何步入21世纪。

本文仅想从其中一个侧面,谈谈当前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对21世纪文化--教育的基础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二、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弦律。尤其是自93年美国确立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之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三、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

八十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十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把为应考而准备的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十倍!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四、成功者的启示

其实,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十年跋涉,并不都是悲剧。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们选取了几个学校的班级,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研究持续了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

该项实验研究实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第一学年末,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尽管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逐渐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学生毫不厌烦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

,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生主动要求做额外的作业。”过去人们经常担心:学生整天跟计算机打交道,会因缺少和同伴的交往而变得孤独。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们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导演这场教育改革喜剧的显然不只苹果公司一家,但所有成功的演员和幸运的观众都会获得以下共识:高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因此,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变革不仅不会发生,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相关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仅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探讨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和将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再由此探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这场跨世纪的挑战?

六、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这个数字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

,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FONT FACE="楷体_GB2312" LANG="ZH-CN">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FONT FACE="楷体_GB2312" LANG="ZH-CN">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因此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像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倾倒了!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里程碑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多媒体”技术的含意并不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而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并自如地分解、组合,这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来实现的。如今,从图书馆中的巨著,到用声音、图像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后浓缩、隐身于微小的光盘之中。这些高密度的压缩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每时每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与乐趣,开创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亮相”的时间还不足五年,但却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变越“小”,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我们探讨了从印刷时代转变为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之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但仅从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跨世纪文化--教育变革之急剧与深刻!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查高科技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七、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使命与标志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这至今仍是众说绘坛、极其模糊的概念,甚至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此,我不想多加评说,仅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现代化显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从当代世界任何一个被公认为已经基本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的行业和部门来看,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使本部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部门或行业。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部门或行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使命,也是步入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现在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都已发展成最庞大的部门或行业(无论从从业人员、教育对象、经费投入还是社会影响,都超过社会中任何一个部门),因此这个最庞大部门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至今教育部门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因此,我国的教育必须加速实现走向现代化的这场历史变革,使教育领域更快地完成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岗位不仅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有人可能会认为,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工艺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哪有条件投资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呢?其实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提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小平同志历来强调面向现代化必须参与世界舞台发展高科技的竞争,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纪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

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小平同志的话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八、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时代?

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探讨由现实走向未来之路,则属于教育的战略或对策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不同,因此中国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教育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绝不能强调这种差异而甘居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教训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而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落后则会被开除“球籍”!因此,我们更应研究异中之同,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去!

下面,我们仅从我国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战这一侧面,作一些对策思考。

1、首先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建立部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配备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与条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技术专家,而且要有心理专家、教育战略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教育专家,并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的研究群体。建议在北大、北师大等博士点比较全的综合性大学设立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中、小学教师开放。

2、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

与国家实验室结合起来,组建教育软件的搜集、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巨大浪费,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在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先学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语言,应使他们了解与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教育软件,并使每个师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派。

4、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在全国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

当代信息技术篇2

信息技术是指依托计算机等载体,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的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研发、安装并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和软件,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方式。 

远程教育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电话以及面对面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远程教育中,来自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从而更方便地学习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整个远程教育系统既可以将不同地方的学生、教师、教育单位结合在一起,又能有效地保证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对于远程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应该是其贯穿始终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两者相加,而是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远程教育中。这里的整合不是“混合”而是“结合”,是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远程教育系统中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要求我们根据实际的教育内容灵活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率,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升华。 

二、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积极意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能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学形式多样性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多是一种单向的传输,很难得到同学们的实时反馈,因此,他们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做得更形象更生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以方便同学理解。因此,远程教育中教材的类型往往要包含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结合无疑给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过去,教育受教学地点所限,很难实现跨国交流,而出国留学等形式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教育资源很难实现共享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融合以后,各国的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共享网络,为世界各国渴求知识的同胞分享书籍、报刊、教学视频和课件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使资源的共享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增强教学方案的个性化 

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学方案个性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杰出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给远程教育的建设注入最新鲜的活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建立智能导师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的采集,建立学生行为表现库,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其自身的天赋或优势,从而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这个学生行为表现库我们还可以分析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步。 

4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掌握学习的技巧,增强自学能力是学生进步的根本方式,因此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而远程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便利的渠道。远程教育本身就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平台,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便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接受远程教育,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己喜欢的教师,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增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代信息技术篇3

一、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的不适应

1、缺乏人事档案的知情权。近年来,由于人事档案的不透明、知情权不落实而造成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因原单位在当事人的人事档案中记录了不实之词,甚至塞进了缺乏事实根据的材料,造成了对当事人的伤害;有的因长期无法了解个人档案致使档案丢失而无从知晓。因此,由人事档案丢失而引发的纠纷、诉讼频频出现。

2.人事档案保管权的局限。按国家规定,目前我国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才有人事档案保管权,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经济成分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这些单位按国家规定没有人事档案保管权,只能把档案寄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并向它们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这种做法,由于用人单位与人才交流中心不存在行政权约束,因此,不能有效地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的不适应

1、“档随人走”的传统管理方法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人员流动现象日益增加,人档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规定》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作了规定,但实际操作中管理部门与流动人员之间的权益和管理矛盾日益显露。有的单位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以档案为关卡,造成了“弃档”现象日益严重,淡化人事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

2.传统的手工管理制约了人事档案的质量与效率。人事档案多年来采用传统的十大分类制,一份材料归属什么种类常常存在许多主观因素。近年来,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但也只是采用电脑进行目录录入,并没有带来管理方法质的飞跃,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低。

三、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不适应

1、人事档案收集缺乏力度、材料质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是收集归档的工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少数管档案部门只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内容不具体、不全面。即使建立了制度也存在不同程度上执行不严格的现象。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其次是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不准确。特别是交给人才交流,代管的人事档案,职工考核材料、人员鉴定材料和反映个人能力水平的材料等,不能及时收集到个人档案中。

2、缺少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长期处于凌乱、无人问津的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没有定期检查,使水事档案管理有空可钻,新增加材料的连续性出那断裂现象;部分人员档案材料遗失;一些单位趁人员调动、单位合并之机把未整理的人事档案顺水推舟移交出去,推卸责任。

3、材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有的个人或单位出于某种考虑或避开某种风险,刻意更换材料或隐瞒事实,使人事档案信息虚假或不全,可信度大大降低,这必然使用人单位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现在录用人员都是采用先进人后调档的方式,一旦用人单位发展问题为时已晚。

四、改变档案管理现状的几点对策

1、要具备现代化的观念。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和正在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划时代的巨大影响。随着机关、企业单位办公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机读档案录音、录像、照片等新型电子文档的形成已纳人档案管理。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就是我们档案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把传统的管理方式搬到网络管理上来,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档案管理中不适应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尽快树立起现代化的观念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紧迫的必修课,是档案管理步人现代化的第一步。

2、要有适应时展的内部管理。对于各级档案部门来说,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为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3.要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这有利于人才的吸纳、流动,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管理。传统模式在过去人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还有它一定的适用范围,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模式。对于那些企事业单位职工、教师及流动人员的值得保密的东西不多的档案,可以逐步进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

4、要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目前就大多数档案馆(室)特别是基层档案馆(室)来说,先进设备不可能引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改变我们设备条件,为现代化打下基础,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培养人才,使现有的设备尽可能地与自己的馆藏实际相结合,在档案管理和提供使用中发挥作用。这方面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使之充分发挥效用,总结经验,培养人才。二是在整理、编目等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上多下功夫,为进一步引进设备创造条件。三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着眼点要高,立足点要实,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管条件,翻拍复印、装订等方面的现代化需要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手段。现有的立卷人员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要通过组织培训及业务学习等,尽快掌握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总之,在购买和采用现代化设备上,必须以相关人才的调人和培养为前提,因为没有懂技术的相关人才,设备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购买和引进设备一定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实际,重点搞好基础工作,只有基础工作先行,现代化设备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用。

内容摘要:我国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一直是档案管理追求的目标,而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是我国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契机。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不能协调。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对我国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希望能为我国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状;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当代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

传统教学主要以“黑板+粉笔+口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已不能满足当代中职学生接收知识的需求。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慢慢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仅是在课堂上,尤其需在课前充分准备,包括收集学科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等信息资料,便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政治课教学容量和效果,对经济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教学过程更具表现力、交互性

经济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片、视频、音频、景观、动画等多媒体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一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法讲清楚的抽象的内容向学生展示,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让经济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经济政治课教材里面有大量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原理,是经过无数次抽象概括出来的,对于学生而言,显得那么的遥远,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若播放视频资料,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最新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济政治课是贴近生活的。例如,在学习价值观的内容时,传统的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作为典型人物,这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很难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掘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分享。可以用“如何看待‘超女’这些青春偶像”等时代感强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激烈辩论,在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扩充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课堂容量它包括:知识容量、学生的练习题量、学生的答题数、学生的动手参与程度、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传统的经济政治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三尺讲台,课堂容量是很难增大的。

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大大减少过去花费在乏味的黑板板书的时间,教师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概念理解、心得交流、思维训练上。

四、促进师生交流,完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经济政治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照本宣科或在黑板上写满板书,学生必然对课堂 充满厌倦和反感。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制作新颖、富有特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为学生讲解案例的时候,直接放一段视频或提供一幅图片,学生觉得很累的时候,为学生放一段轻音乐舒缓一下课堂气氛等等。不仅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快速的吸收所学知识,而且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总之,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课整合,能使教学活动信息化、立体化,使课堂更加开放,增强经济政治课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经济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有利于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繁荣,杨小萍.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研究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

[3]黄可周.信息技术让思想政治课更加充满生机.防城港日报.2011

当代信息技术篇5

1 物联网的含义和基本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目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uto-ID中心主任Kevin 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及欧盟2008年的(EPoSS,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Systems Information)IoT2020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拓展,不再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从体系结构上来说,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及公共技术。

1.1 感知层

感知层将大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通过各种手段,实时并自动化的转化为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物体识别等功能,感知层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自组织网络、二维码和实时定位技术等。

1.2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通信的处理,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及信息快速安全的传递到信息需求方,方便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的传输手段包括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例如GPRS/SDMA网络、2G/3 G/4G网络、互联网等)。

1.3 应用层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最终融合,将感知层和网络层的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应用于需要的行业,为最终的系统集成、协调、决策以及智能化提供服务[1]。

2 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了物品与网络之间的有效融合,明显提高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效率,物流领域成为联网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借助对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物流服务不同环节的效率,能够充分于发挥物流业的各项优势,对物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近年来,在物流业中,EPC和RFID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可视化跟踪管理,同时,使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快速提升,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就仓储环节而言,物联网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物流企业在仓储环节逐步引入了EPC技术及智能管理系统,促进了中间环节和出库作业时间的减少,防止了作业成本的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库存管理效率及库存管理能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配送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物品分拣和挑选的时间,对于提升配送速度也起著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大增强了客户满意度[2]。

3 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意识相对落后

当前,物流信息化建设逐步向横向整合方向发展,在行业内部逐步形成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在物流技术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这种意义上讲,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物流企业发展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然而一些企业囿于成本等方面的压力,缺乏具备前瞻性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意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不强,使部分企业不愿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尤其是一些小型信息技术开发商为节约成本,倾向于开发一些仿制和盗版信息化软件,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建设步伐,使物流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

3.2 信息化监控不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

从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方面,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射频标签(RFID)、和商业智能(BI)等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联网信息技术在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快速化、专业化、信息化,引领物流信息化建设步入新时代。然而一些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信息化监控能力,信息化建设作为是企业一个全面和完善的工程,很多物流企业图省事省力,更愿意通过外包形式,将软件信息系统开发交给一些软件开发商,虽然借助此种形式促进了物流中的某一环节的解决,但由于外包开发商对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性把握能力的欠缺,加上物流软件缺乏必要的协调,经常会导致物流软件之间的一些冲突,乃至发生严重的不兼容,影响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降低了物流监管效率。

3.3 信息化建设层次较低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我国很多物流公司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应用了物流自动化系统、RFID技术、物流条码、通信网络、GPS等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也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然而,就其比例而言,目前真正引入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在全行业所占的比例不超过45%左右,在多数企业,其操作方式还较为原始,或者一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3]。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应用

4.1 物流信息自动化组织实施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物流体系中,生产企业、客户与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了物流信息组织实施过程自动化进行的目标,对物流配送、物流作业以及智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为:客户向生产企业下达订单后,生产企业委托物流公司配送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中嵌入与海关港口采用的RFID技术配套的芯片,利用RFID技术,物流公司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位置信息,自动进行产品的包装、拣货、出库等操作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实现产品通关自动化控制,并根据产品种类及特点自动选择仓库并进行配送。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产品供应高效率、高准确度,推动了物流配送中各方企业的发展。

4.2 物流决策智能化运行

物流智能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大宗商品也逐渐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流决策智能化发展,实现了商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供应与物流信息的同步。

物流决策智能化体现在物流配送的每一个过程中,供应企业根据产品配送特点,通过智能决策选择最佳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接受配送订单后,根据自身物流网络的分布,选择产品最佳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物流决策智能化根据配送产品的不同实现了不同的物流环,例如生产原料的配送中,在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后形成了物流闭合环,商品的配送中,商品进入商场后实现了物流闭合环等。此外,对于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物流决策智能化为其提供了物流保障,通过对食品或药品的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食品或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4.3 物流管理虚拟化

物流虚拟化管理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的管理,间接实现对物流产品的管理。物流虚拟化管理的典型就是在GPRS导航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产品的入库、出库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车辆等进行实时调度与监控,实现物流配送工作透明化管理,无论物流产品在哪里,都能通过虚拟化掌握物流产品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产品质量。物流虚拟化管理是通过采集物流信息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对动态信息进行处理,获得物流产品的流通数据,对于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物流产品配送高效率、高质量进行。

4.4 物流信息共享

物流信息共享是通过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依靠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产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以及服务、管理等优势,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供应平台,解决了第三方物流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的问题。第四方物流以物流信息为支撑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是产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中介,也是保证物流过程中各方协调一致,保证物流安全、可靠进行的重要保障。

当代信息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当代教育;渗透;多样化;实现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普及,同时也为当代教育开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当代教育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正在进入当代教育领域之中,不断渗透和融合,并充分显露出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的引领功效,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入到当代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并建构而成新型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实现了多样化的当代教育理念和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当代教育改革进程,也预示着我国当代教育的未来走势。

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进程

当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融合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进程规律,主要显现为以下阶段:

1、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渗透和融合的初期阶段

在信息技术初始渗透到教育领域之中时,还较为简单和粗浅,教育教学还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方式,一些教学管理软件也还在学校之中尝试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管理之中,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育教学中的逐渐渗透,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功能已经逐渐了解和重视,并成为教学中的普遍性、广泛。

2、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渗透和融合的应用阶段

在这个“应用”阶段之中,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运用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质量提升和方法创新,逐渐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之中。在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也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发展,并使教师充分感知和体验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震撼和优势,然而,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信息技术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性的影响,如: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技术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存在不足等,因而,使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

3、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渗透和融合的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之中,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体现在对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之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可以充分实现对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直观而形象的引导和辅助,从而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信息技术已经深度引入到教师的专业培训过程中,为教师的专长成长与发展起到了有益的辅助作用。部分发达地区还开始在这一阶段之中,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项目协作学习和网络协同教研,整合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从而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

4、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渗透和融合的创新阶段

信息技术在深度渗透和融入当代教育的进程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主题和最强音,它全面体现在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管理组织的创新方面,学校的管理活动都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新自身的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流程。教学活动也在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创新过程中。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创新融合,提出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的概念,注重和倡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重大教育结构性变革,转变原有的信息技术融合中的教育进化式的方式。可见,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创新是一种并不遥远的真实,然而,我国距离这一阶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技术与中国当代教育教学还存在无法完全融合和创新的问题,显现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和弊端。

二、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全球化、共享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集成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它在Web的框架之下相互关联,并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万维网”,在这个“万维网”之中涵括有取之不尽的教育信息资源,它使教育信息资源成为了全球化、共享化的资源。

2、教育评价多维化。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光盘、云存储、大数据以其大容量的优势属性,而使教育资源成为了多媒体形式,生成了教育资源的文字、声音、动画、三维场景等,并在信息技术的超级链接之下,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相联结,实现了“互联网+考试”和“互联网+评价”的多维化。

3、教学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自主化、个性化的资源平台,全面落实了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上教学互动、网络自主学习、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在线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性人格,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4、加速终身教育的实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也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从而解决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的挑战

1、信息技术挑战当代教育教学管理秩序

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渗透到当代教育的过程中,极大地转变了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学知识的讲解之中,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效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有下述设备进入和渗透到当代教育课堂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管理秩序:

(1)新型“智能板”的出现改变了教学秩序。黑板在信息技术时代下被新型的“智能板”所替代,它可以使教师将自己对于教材的注释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也可以直接进行视频播放,而无须投影仪等设备。

(2)交互式远程学习替代了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渗透到当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网上在家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式远程学习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借助于视频实现教学内容的学习、小组讨论、案例练习等。

(3)电子教科书占领课堂。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背景下,电子教科书现身课堂,它将传统教科书驱逐在外,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科书的搜索功能,实现对字词句的查找和检索,还可以运用互动式的数字教科书,实现自主学习。最为先进的“技术书”还可以实现对语言的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4)传统纸质考试转向屏幕。传统的面向纸张的考试已经过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于学生的考试已经转向了屏幕,学生由“低头考试”转变为“抬头考试”。

(5)别具创新的教育游戏。游戏在通常的概念之中主要是玩耍的涵义,然而当其与教育相链接时,则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教育涵义。现在的课堂游戏已经具有了多种教育功能,这些教育游戏进入到课堂之中,可以使教师极为迅速而直接地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

2、信息技术挑战教师传统权威地位

(1)重新定位教师的概念。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入当代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的过程中,彻底转变了教师作为知识承载者的角色,在知识电子化的时代下,教师的知识承载者的角色需要加以转变,要由传统的教师角色向“教练”角色D变,要成为学习者的良师益友,而不再存有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和地位。

(2)课堂教学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角色转变应当是全方位的,要以课堂知识传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让学生自己调查、查找资料和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重要性地位的降低,正相反,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教学水平、教育智慧等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1)信息技术转变了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化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学生被称为“数字化的学习者”,学生在学校提供的laptop和iPods等数字化形式下,可以转变原有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秩序和架构。

(2)学生的学习由学习中心转变为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掌控学习,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加以合理的分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自己实现自主学习,并在网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3)学生由学习逐渐走向研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逐渐由纯粹的知识习得和内化,转变为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这种研究型学习模式和状态下,学生可以使自身的学习更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性,这也成为了当代教育革命的重大特征。学生的这种研究型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引之下、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者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素材和研究专题,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网络索取和知识的网络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4、信息技术挑战学术生态体系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习者的学术生态,进入到了“数字化学术”阶段和时期,所谓学术,也即探索、综合、应用、教学四个方面的总和,它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依托和支撑之下,孕育和衍生而成的,在这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而“数字化学术”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或电子技术手段,将研究成果加以公布、传播和存储,其公布和存储平台包括有网络杂志、数据库、学术图书馆等。

(1)信息技术使文献资料转变为信息数据库。 在信息技术之下,文献资料逐渐转变为信息数据库,教育学术研究者可以进入并畅游于庞大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之中,如:CNKI(学术信息数据库),它可以向教育领域提供最为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提供知识传播和数字化的学习平台。

(2)信息技术使传统书斋向网络学术平台转变。传统的知识储藏方式是相对私密的书斋或实验室,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更为公开和互动的公共网络学术平台正在建构,传统的纸质媒体也正在转变为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个人学术成果的传播。

三、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渗透与多样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开放的、互动的、共享性的信息技术显现与当代教育相渗透和融合的趋势,这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领域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国当代教育的渗透和多样化融合,我们需要用全局的眼光和战略思想,进行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以促进我国当代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

1、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渗透融合的深度开放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在与当代教育渗透融合的过程中,部分人对其难免持有一种消极性的认知,如: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网络空间道德缺失等,在这样的消极性认知和思维定势之下,要实现信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开放难度较大,为此,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普及性引导,要使教师和家长解放思想,转变固有观念,否则,信息技术与中国当代教育的渗透融合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2、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优化

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要以制度创新和优化为先决条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应用的优势和规律,并建构与此相契合的配套制度,如:办学制度、学位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等,从而在规范化、严格化的制度之下,最大限度地防范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中的负面不良影响,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实现对当代教育服务的功能。

3、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对外开放性

中国当代教育要打入国际教育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的教育竞争优势,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经验,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持续发展。在这个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要给予教育政策运行和资金支持,要重视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学习、电子书等互动、开放式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的整合,并不断创新其应用模式,为当代教育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支撑。

4、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远程教育的多样化应用

信息技术在与当代远程教育的整合应用进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显示出极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1)Web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应用。Web信息技术主要是以网页、网络、互联网为信息传输渠道和途径,它在与远程教育整合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教育资源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在Web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交互平台之中,为全球学生带来了足够丰富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有:用糇⒉嵊氲锹肌⑼络阅读课件、在线练习、远程测试等。同时,Web信息技术还创设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上传的电子课件之后,进入到视频室,与其他学生一同讨论,动态地进行学习和讨论,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活学活用。

(2)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应用。这主要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应用于远程教育之中,它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富于张力,避免了枯燥、冗余的讲解,提高了学生自主远程学习的主动性。如:将对实物的讲解进行多媒体图片的参照理解;结合PPT方式,使学生对电子课件的理解更为深入等。

(3)信息安全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应用。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安全性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充分融合之后,在空前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安全威胁。为此,还需要将信息安全技术整合应用于远程教育之中,为远程教育提供安全保障。如:对远程教育网站实现访问控制;限制不同的访问用户的访问权限;加密技术的运用;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通过这些信息安全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较好地保障远程教育系统的通畅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是多方面的,它已经是当代教育的发展主题,对当代教育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信息技术给当代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代教育要进行自身的深刻变革和技术应用的持续创新,要普及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理念,使之呈现普及化、深度化、开放性的特征,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多样化整合应用,更好地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吴F瑜,刘欢,郭海骏. 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1)

[2] 陈琳,陈耀华.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 2013(11)

[3] 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 教育研究. 2012(06)

[4] 杨现民,余胜泉. 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 教育研究. 2014(05)

[5] 孙莹莹.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黑龙江科学. 2015(08)

当代信息技术篇7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趋势

石油石化企业规模庞大、点多线长面广。为了增强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均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并将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工作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ERP系统将财务管理与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等业务综合集成,促进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中石油集团ERP系统作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软件平台,按各专业领域集中部署,形成既具有业务特点又紧密集成的适度集中式技术架构。每个专业领域的ERP系统使用统一的业务流程,集中在一套服务器上运行。集团公司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平台,保证了各专业领域之间ERP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中石化集团以ERP系统为基础的一体化数据仓库系统,为总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手段,ERP系统已经成为总部加强管控的有力工具。ERP系统的应用已由资源计划、经营管理逐渐向经营分析、决策支持纵深方向延伸。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石油石化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业务内容来看,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和高性能计算应用;从业务模式来看,作为集团型巨型企业,ERP系统的大量应用同样需要极强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这两者,都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部门的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特别是IaaS技术,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IT开发环境,为开发人员提供快速可部署、可迁移、可恢复的开发系统。而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应用动态负载均衡,实现虚拟化分区间动态地调配资源,将多个应用特性互补的应用放在一起,既可以减少系统数量,也可以在单个时间段使某个应用充分利用系统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出于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考虑,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整合也是石油石化类企业使用其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通过虚拟化平台,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有效监控IT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IT管理的自动化,避免人为的失误,保证IT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石油石化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将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普遍通过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立安全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和运行监控等措施,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石油石化企业将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通报、监控和应急处置平台,形成有效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保证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石油石化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包括安全评估、安全规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安全管理手段,建立信息安全培训体系,对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应用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横两纵,四横自上而下分别是展示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基础设施层,两纵分别是IT管控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展示层采集专业应用系统信息,实现生产、分析信息、决策指挥信息一体化展示,提供生产指挥决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信息应用范围。

生产调控、应急指挥等信息不仅可以在指挥大厅看到,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或者户外也可以实时掌握生产情况。通过界面集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相关生产信息,实现能源输送物流链的上下游一体化展现,为生产运行决策服务。

以可视化技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展示层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可视化技术能够把企业运行的数据,包括生产获得的数值、图像或是计算中涉及、产生的数字信息变为直观的、以图形图像信息表示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移动设备远程登录企业信息展示平台成为可能,提高了管理效率。

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覆盖了企业决策支持、经营管控、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以及各板块专业的应用。应用层目标是面向企业各业务应用领域,全面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智慧型、科技型、知识型石油石化企业。

移动作业将掌上电脑与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完成移动中的设备定位和数据采集。近年,开始逐步采用红外技术、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等手段将后台企业信息到掌上电脑,与现场工作人员分享企业经验。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方面,移动作业技术实现管网巡检作业标准化,提升风险事件预警与及时干预能力,提高巡检工作效率;对于高风险作业环境,移动作业技术更是能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顺畅沟通渠道,降低作业风险。

在信息保障方面,移动终端的接入要求后台信息服务环境具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避免非授权终端的入侵,通信数据的窃取和篡改。

集成平台建设共分为1个体系、1套规范与3个层次的集成应用,分别为:统一编码体系、集成标准规范和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

信息集成层的核心在于业务协同,是以云计算、SOA架构、Web2.0和社会化协作的思想融合企业协作资源,转接人、信息与流程,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方便的业务协作服务。业务协同是在SOA架构的基础上,搭建整套协作环境,并将这些资源和服务共享给用户。业务协同支持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于云计算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办公变得简单、高效、易于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运营效益。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在短程、中程、远程各传输距离均获得了突破,对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促进基于IP的SCADA和高级表计体系的广泛应用,为设备状态检修创造了数据条件;智能耗油设备的网络接入及其本地通信能力帮助石油石化公司与用户建立起全新的客户关系,推动营销的应用创新;高速的可融合的通信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乃至多网融合,石油石化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由此具备了深入介入传媒行业的技术条件。

云计算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交付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平台、软件功能等服务。云计算呈现深化发展趋势,从虚拟化、网格计算等向软件服务化(SaaS)、平台服务化(PaaS)、基础设施服务化(IaaS)等方向发展。用户通过服务方式访问整合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和软件功能,从而降低信息资产总拥有成本、简化IT环境、增加信息平台的整体可用性、提高信息化运营效率,对信息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和保障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

特别地,对于跨地域多组织实体的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云计算为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管理、人力资源集约化配置创造了技术条件。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传感器材,使物品间相互通讯。其无线的、面向物品普遍适用的、随需连接的特性促使其行业应用蓬勃发展,熟知的包括不停车缴费、包裹定位与跟踪、农产品溯源等。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中,大型石油设备资产内部结构复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近距离感知大型设备资产内部二次设备、附属设备的位置、获得基本台帐信息,进而指导检修与替换策略,大幅度提升运维检修的工作绩效。应用还可推广到通信管路、综合布线、基础设施等信息化维护领域。物联网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远不止此,物联网技术支持智能表计、石油天然气管网节点的传感器、控制器等以约定的协议连为一体,为管理智能化创造物质基础。

石油石化行业的典型应用

“数字油田”是在在信息化整体架构之上,以井、站、管线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为主,完成数据的采集、过程监控、动态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持正常生产;并与多个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国内多个油田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数字油田”的建设,包括,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

建设内容主要有:”数字油田”的总体技术框架、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油田的应用、多学科地质模型研究、勘探开发业务与信息一体化模式、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企业信息门户(Portal)、海量数据存储方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数据与应用系统的标准体系、企业的数字化概要模型、信息流、业务流、物流、知识管理、协同环境、决策支持等业务模型、人力资源的数字化、“数字油田”的发展战略等。

1. 数字油藏。数字油藏是油藏的一种虚拟表示,使得人们可以探测汇集有关油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并与之互动。数字油藏应用场景具备以下特征:油藏建模及可视化;强调动态性和实时性;共享综合研究成果、井筒数据、油气水生产数据;多学科协同,共同决策。达到科学决策、优化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2. 油田的虚拟开采。油田的虚拟开采是根据某一区块地质构造、油藏储量与分布的特点,在实际开采前,运用三维仿真和虚拟现实的手段,对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可视化的虚拟实现,如井位的布置,工艺流程等,从而可以比较各种开发方案的效果,为实际开发方案选定提供辅助决策。

3. 可视化动态监测。油水井的可视化动态监测与诊断是一种在线对油水状况的实时描述,根据油水井的动态监测数据和测试信息,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对任一油水井在地下的状况进行模拟,并根据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手段,实时地对油水井故障情况作出判断。

4. 虚拟化油田。虚拟化油田是”数字油田”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可以全面展示油田的人文、地理、地质等真实环境,实现油田全业务流程的模拟与虚拟控制。利用其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可以在其中进行探查、研究,并实现与真实油田的互动,真正消除人、过程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5. 协同工作环境。协同工作环境是指为油田各业务间能够协同一致,高效完成业务活动而提供的统一软件平台。该平台提供了根据业务流程及业务逻辑组织的相关专业和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跨地域的网络环境上进行协同工作的能力。协同工作环境应具备以下特征:信息透明,决策后移;共享资源,共享知识(特别是专家知识);协同研究,协同决策;突破专业、部门、地域、系统等方面的限制。达到高效工作、优化流程、科学决策、提高效益的目的。

当代信息技术篇8

关键词:21世纪;信息技术;时代;初中数学;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可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几大困境

1.城市与农村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差距大

尽管数据显示,我国乡镇网络覆盖率也已经超过了70%,但这70%的网络覆盖率,并不能直接转化成我国乡镇在教育上也用于70%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的运用中,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这明显的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对城乡教育提出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乡镇由于设备简陋,网络不通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并不能达到新课改下所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前教育的一大创新,也是当前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未来对人才的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乡镇不能很好的落实这一政策标准,不能保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那么,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势必扩大,这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未来生活的必要工具,换而言之,不懂利用信息技术的人,在未来极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是淘汰,他们是没有竞争力的。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不科学、不充分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中成长的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了多种良好的影响,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前沿的学科知识。但就目前各个学校对多媒体技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显然不够科学和充分,不少学习只是把多媒体作为黑板以外的另一个展示平台,而不是利用技术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同时,信息技术不等于多媒体,它应该是远大于多媒体技术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想当然地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画上等号,将多媒体作为另一块备用的黑板,那么很显然,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它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这些都是对信息技术的浪费,也是教学的损失。

3.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氛围不浓

尽管大多数中学都已经联上了网络,增加了多媒体教室,增加了远程教学设备,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拿着自己的备案在讲台上讲,然后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模式,完全没有为学生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也没有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没有概念,不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各大学科的学习当中,甚至不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查找必要的新知识,这显然也不符合目前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在英语教学中,或者是在数学教学中,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以数学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1.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前提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适当的融合现在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观念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中,虽然有很多优秀的部分,而且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实践者的试验的,是历经时间的打磨沉淀下来的,这部分内容当然应该被保留和传承下来。但我们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教学的方式和观念中,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东西,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却恰好能够弥补这种不足。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科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在数学课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来改变从前的学习方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自主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探索数学世界里的精彩。

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学习归根到底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但是,对学生今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也必须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如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信息都是开放的,许多知识都是共享的,以往学生不会做的题目只能等着老师讲解,但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家有一了网的电脑,你就可以通过搜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既方便又快捷。而且,通过这种自主的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才能明白答案是如何得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搜索功能和互联网知识共享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

学习最重要的动力都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更是如此,信息时代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在一些学科教学活动中,因为对老师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够重视,尤其是数学这种抽象的学科,更是有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无用武之地,这种观念很容易造成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使用失去兴趣。从新课标对于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重视起信息技术在这门学科中的运用,并带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代信息技术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当代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取得飞速的进展,这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现今人们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处处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产业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因此,为了更进一步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形势,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是尤为必要的。

一、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简析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通常来讲,便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分析处理相应的电子信息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工程手段。纵观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知识体系,我们不难看出,其大致要点主要在于获取电子信息、正确处理电子信息、规划及建设和开发及使用等方面。目前随着社会形势的进一步变革,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也在不断拓宽,其研究方面也在不断更新。这些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程度之提高都大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具体的运用中,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不是一种孤立的系统,而是要同其他学科知识体系有机结合,使不少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应运而生,也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得到拓宽,其使用价值也在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尽管我国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与各局部现状有待发展和提高,但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领域及各行各业已发挥出巨大作用。现在,我国正朝着努力克服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当中的技术难题、进一步推动其普及和提高方面而努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稳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状主要体现为:

1.核心技术普遍缺乏

核心技术是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我国不少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企业当中,核心技术的缺乏一直是困扰企业业务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瓶颈”。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较差,导致在技术研发方面缺乏原创性。许多技术不得不通过从境外引进的手段。这样不仅提高了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产品的成本,也造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开发同企业的发展方向难以保持同步

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我国企业对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研发力度普遍不足,导致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现在,不少企业都认识到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重要价值。对其研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企业资质方面的因素,不少企业在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的开发上,与企业的发展方向难以保持同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转型方面的力度不足

随着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普及,目前,我国急需要建设大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平台,以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这是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实现转型方面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技术平台的开发中,从实现平台的“四化”,即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面入手,以适应技术转型的具体需求。然而,现阶段我国在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转型方面的力度仍然不足,主要在于我们尚未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技术转型方案。

三、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1.提高政策扶持的力度

不论何种技术项目,要想快速地完成市场转化,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都离不开政策的有效扶持。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同样不例外。要想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政府的大力扶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下功夫,探索出一套适应于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之发展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在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帮助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并制定出完善的激励措施,来为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为其解除制度上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资源是一个领域、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尤其是在各行各业的内部竞争均日益激烈的今天,完善的人才梯队更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来说,由于这是一种方兴未艾的高科技产业,更是需要一支完善的人才队伍来促进其发展。所以加强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第一是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海归人才的引进,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留学海外的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人才回国创业。第二是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队伍培养更多的人才。

3.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良好的发展平台有利于技术人才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充分跟发挥出他们的才智和创造力。为了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技术研发经费,提供完善的生活待遇,尤其是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配偶工作调动、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此外,作为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企业来讲,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方针政策,力图在工作中做到规范化,使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建设能够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四、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堪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变革。在21世纪的今天,关于如何有效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扶持、人才建设和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三个角度入手,进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2(23):57-58.

[2]符永贵.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3,8(2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