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48:33

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1

目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及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加强思想建设.因为知荣明耻的目的在于践行,要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大学生!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讲话既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的主题内容,积极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个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听党的话,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2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公务员之家: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异化;理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新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都会对国家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储力军,他们的消费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好恶的体现,还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现如今,他们的消费观产生了异化,出现了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超前消费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还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消费观产生异化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成了一种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异化的表现

消费异化,是在生产力和经济高度发达,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不健康的消费现象。所谓消费异化,就是人们购买商品时并不是为了满足生存与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虚荣感和提高别人眼中所谓的社会地位。这也使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异化。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就与之相似,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商品拜物教也就是人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到最后成为束缚人的工具,人们最后都受制于商品的统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现如今,消费异化现象也在当代大学生中显露出来,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感性消费

感性消费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的时候只注重消费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在购买商品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商品的质量,考虑不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物品,而只是“买时一时爽,买后泪汪汪”。特别是在当今网购发达的情况下,在足不出户,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把东西买回来的年代,面对淘宝“双十一”“双十二”“女神节”等大型网上商品促销的活动,当代大学生更是禁不住诱惑,只知道买,却不知道用。从商品买回来的那一刻开始,它就变成了宿舍的废弃物,学生要不就是把商品拆开放在一边不去使用它,要不就是使用了几次就丢弃它。这不仅产生了浪费的现象,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还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奢侈性消费

所谓奢侈性消费,就是超出自己最大经济能力范围的消费。随着国家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吃穿住行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人们对物品的追求不再是数量更是质量,同样作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从小父母就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吃、喝、住、行上都比较讲究,更不愿比别人差,这就是他们产生奢侈性消费最主要的原因。看到同学穿名牌,自己要跟风买;看到同学用最新版的电子产品,自己也要跟风买。总之别人有什么,他们就要买什么,从来都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也不考虑这些东西对自己而言是否有实用价值,他们唯一考虑的就是不能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或者是彰显自己在同学中高人一等的地位,这也就是所谓的攀比与炫耀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奢侈性消费的产生。奢侈性消费也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学生把精力和金钱全都放在购买奢侈品上而对学习上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会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不仅止步不前,还会产生倒退的现象,这不仅对大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就是人们常说的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也就是所谓的提前预支。超前消费其实是一种超出了自己当下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一种消费方式,是一种不太成熟和理性的消费方式。然而对于每月生活费都由父母提供且金额相对固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想用自己的生活费来买自己特别想买且又相对较贵的物品时,超前消费方式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超前消费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就是用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贷产品来购买自己当下经济水平不足以支付的商品。超前消费如果使用恰当的话,可以帮助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使用不恰当的话,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超前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比积极影响要多得多,因超前消费在次月还不起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而进入黑名单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因超前消费大学生选择过激行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产生异化的原因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他们的行为处事能力和消费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可能产生错误的消费心理进而产生消费观异化的现象。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家中可用来支配的金钱数量越来越多,这时家长对子女合理消费观念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的家庭消费观对子女消费观的建立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家庭都缺乏对子女消费观念的教育,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有求必应。子女只要需要,家长就给,要多少给多少,却不过问子女拿这些钱买的东西是否实用,是否有必要买。家长误以为子女上了大学他们所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必需品,殊不知子女因攀比、炫耀等因素而去购买的物品大量存在。家长在金钱方面对子女的有求必应,也导致了子女误以为挣钱很容易,殊不知那是家长的血汗钱。大部分家长因怕耽误子女学习,从不跟子女说家中的真实经济状况,这就会出现家长在家中省吃俭用,而子女在学校内肆意挥霍的现象,这些都会对子女的消费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进而导致子女的消费观产生异化的现象。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校教育如果实施得好的话就会对学生消费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部分大学的教育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讲求就业率,对学生消费理念的教育是忽视的,甚至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考研、考证通过率还鼓励学生去报高额的培训班,这就忽视了部分大学生实际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疯狂地去报培训班,这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给他们学业上带来的收获也并不明显。同时许多高校不仅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提到的消费观知识少之又少,而且在课堂之外很少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论宣传与引导,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也很少组织有关消费的活动。这就说明现如今高校教育只关注到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合理消费这方面的知识是空缺的,从而就容易产生消费观的异化。

(三)社会因素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消费至上的理念,人们消费并不是因为自身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消费欲望,人们把快乐和幸福感都建立在消费上,大把花钱消费成了他们表达快乐和幸福感的唯一途径。同时人们为了加深与同事朋友之间的联系,靠吃喝玩乐以消费为主的娱乐活动成为他们维系感情的唯一途径。这些做法无一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他们正确消费观的建立。同时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不断兴起,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所宣传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部分商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大肆对其商品进行虚假的广告推销,这对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异化。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虽然总体上思想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但是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价值观还具有不稳定性,同时消费观又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观。在正确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中,正确消费观的树立更是微乎其微,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还不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又容易受到身边高消费同学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进而导致了盲目、攀比、从众的消费行为。同样作为都是“0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这就滋生了他们的享乐主义。部分大学生贪图物质享受,迷恋于对商品的占有,无节制地进行消费,忽视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使自身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异化。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的路径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感性、奢侈性和超前消费的原因不仅有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就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这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理念的引导,给他们营造一个勤俭节约、健康和谐、绿色的消费环境。

(一)家庭——家长要发挥引导表率作用

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大学生能否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提高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学会合理分配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其次,家长要尽量避免产生对子女的补偿心理,不要对子女过度地百依百顺、对子女的需求有求必应,这样不仅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还会助长子女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带来浪费等不好的消费行为习惯。最后,家长要学会培养子女自立自强的品质,合理控制子女的消费支出,每月给予他们固定的生活费。同时要鼓励子女通过外出兼职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要让子女知道金钱来之不易,让他们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支出,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同时通过兼职,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金钱是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的,有付出才有回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之间因盲目攀比、虚荣而产生的奢侈浪费的异化消费心理。这样不仅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如何花钱,还可以学会如何存钱、如何赚钱。

(二)高校——增加有关消费观的教育内容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关键的四年缓冲期。在这四年期间,学校不仅要教会他们专业课的知识,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校应该加强学生消费知识的相关学习,把有关消费的理论知识引进课堂,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合理地花钱,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存钱和赚钱,这就需要高校把投资理财、基金、债券、银行等相关金融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的正确疏导,从个人、社会、自然这几个层面来教会大学生如何避免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超前消费这些异化的消费心理。高校也要加强相关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相关的高质量人才,提高课堂的专业度,丰富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汲取相关知识。此外,高校要组织相关的消费实践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正确消费,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如何正确消费,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三)社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在社会中,政府应加强合理科学的消费文化宣传,要积极抵制不合理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资本扩张的主要手段,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扩张,诱导人们进行无节制的消费,把快乐、幸福和满足感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这无疑会使人们受制于商品的统治,使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异化。同样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心智还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极易受到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了理想信念的缺失。所以政府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抵制不合理的外来文化,从而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和网络平台的监管,要增加商业媒体和公众人物的责任感,建立奖惩制度,坚决抵制各大商业媒体为追逐利益而进行虚假夸张的广告宣传,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消费文化的传播。

四、总结

包尔生认为合理地节制欲望是人类的基本美德之一,而勤俭节约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面对感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超前消费等异化消费现象,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判断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牢记于心,不能被消费主义思潮带着走,要提高自身消费心理的成熟度。当然,大学生这些消费异化行为不仅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家长要发挥正确的表率作用、学校要增加有关消费观的教育内容、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廉洁观;现状研究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经济社会发达、社会思想多变、人心趋利的复杂新形势下。与传统的高校生态与社会发展相对隔绝不同的是———新时代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当代高校校园生态与社会发展整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语境上均趋于一致,商业社会重利本质已经深刻影响了大学校园及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时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时展带来的变化,改变头脑、改革教育方式、构建新的思想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廉洁观,为国家培养能在未来肩负起国家发展任务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拒腐工作,腐败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党内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建立了有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在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廉洁教育的必要性。仅从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来看,我国公务员的录用条件几乎已经限定了未来国家的管理群体大多来自大学生群体。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高度重视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国家未来管理建设者们的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做出适当纠偏、引导是新形势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历史重任。廉政制度的建设与廉洁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廉政建设主要表现在法律层面的约束功能,廉洁教育则体现在道德层面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形成内在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公务机构还是大学校园教育,廉洁教育都是廉政建设的基石。只有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从国家法律、社会舆论乃至校园文化共同提倡诚信清廉的氛围,才能确保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效长期、标本兼治地开展下去。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身处物质主义影响巨大的现代社会,其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深受冲击;同时现代社会网络和媒体的高度发达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形成极大影响,网络不良舆情和利己主义思想渗透了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双重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在爱慕虚荣,追求过度物质享受,在人生道路上追求速成“捷径”,进而对一些社会贪腐丑陋现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批判,甚至对一些所谓“成功人士”在心底竟然有追崇的想法。当代高校校园并非身处世外的“象牙塔”,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者高度的重视。对大学生讲授必要的廉洁文化知识、帮助其树立廉洁道德情感、增强其廉洁自律意志,对其进行必要的廉洁教育,助其“守信守心”,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必要因素。适当及时的廉洁教育,能让大学生夯实廉洁理论基础、区别是非对错、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规划人生道路。因此,从战略意义上讲,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国家廉政建设的第一环节。

二、当代大学生的廉洁观问题分析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是先研究教育对象,尤其要研究教育对象在此项教育上的知识背景和情绪表现。欲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廉洁教育,首要要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在廉洁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既廉洁观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廉洁价值观问题。古时教育家孔子朦胧的提出了“知、情、意、行”的教育概念,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梯次推进,努力实践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开发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也强调要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结合廉洁观在教育实践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廉洁观定义为大学生对廉洁问题的认知因子、情感取向、意志精神以及行为表现等四个方面在内在思想上的统一,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在廉洁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根据上述理论,我们需要一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发现问题,方能对症下药。(一)当代大学生在廉洁基础知识认识上存在理论支撑不够、体系不全、教育内容过于宏观的问题。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廉洁知识的了解渠道是多元化的,主渠道一般为课堂中各科目老师尤其是思政课老师的教诲,同时还通过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得到相关信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完成意见交换和价值趋同。但这些知识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体系中比较边缘、散乱,缺乏学科体系支撑,不够完整完善,且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引导自身素质发展。例如对于廉政与廉洁的科学内涵分析不清,对于加强廉洁教育以养成诚信品德、职业道德的作用缺乏认识,对中国传统廉洁理念所知不多,对从业人员廉洁廉政的职业道德要求认识也比较肤浅。总而言之,高校各专业除少部分特定专业会强化廉洁认知教育,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对廉洁基础知识,无论是从道德观念层面还是法律体系层面都不够深入。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言,这种缺陷会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社会公德等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们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社会新形势的变化带来的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而采取具体的教育措施,毫无疑问,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教育是弥补缺陷的重要措施。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目前高校廉洁教育工作积累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理论支撑、教材支持到课程建设还未形成高校廉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首先,从学科支撑上看,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典型的跨学科教育模式,至少涉及到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历史学;目前高校廉洁教育学科建设是单一的,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理论支撑必然是不够的。其次,从课程建设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廉洁教育课程,大多将廉洁教育概念和理念混杂于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思政教育过程中讲解,较为粗浅、无序;这导致若干问题的产生,一是廉洁教育队伍的建设无法积累,缺乏长期的教育队伍储备,廉洁教育无法可持续发展;二是教育内容和过程非常宏观,达不到细致微观,对教育对象的情绪心理品德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很低,感染力不强,理性和感性认识都不够,教学效果不彰。再次,目前高校廉洁教育注重教育而缺少训诫,廉洁教育是为国家的廉政建设打下的第一道基石,廉洁教育是非常严肃严格的教育,其目的是明确的,既培养廉洁诚信的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其意义是重大的———国家的有序发展需要廉洁教育。因此,廉洁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是刚性的、是非区分非常明确,需要学生去思考且不允许出现价值偏离,需要学生去分析但不能出现思维混乱。(二)当代大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存在部分学生取向无序、是非混淆的问题。情感取向即为情感态度,在廉洁问题上表现出的就是大学生对廉洁、诚信等问题的是非认知。虽然我国的廉洁教育存在起步较晚的问题,部分高校还未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但得益于我国传统廉洁文化的熏陶和高校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上的关联,大部分经过高校教育的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是正向的,心理上是健康的,尤其是表现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憎恶情绪。但深入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廉洁情感取向问题,还是有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较多的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的正向表现,仅仅是表现在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敌视,却缺乏廉洁情感更加持久更加坚固更加深入的表现———对清廉公正观念的支持及对奉公为民精神的信仰。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贪腐现象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社会清廉公正的模范榜样在内心上较为疏远,或者是敬而远之。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微研究学生心理,找出社会根源和教育缺陷,利用教育规律来慢慢化解,达到内化于心的教育境界效果。其次,在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趋利是大部分人正常的思维行为范式。但受社会大思潮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缺乏外在教育和内省内警,情感取向出现明显偏差,具体表现为对社会腐败和自身行为失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例如对物质享受、对同学关系、对师生关系都存在不正确的想法做法,例如近年校园内出现的“校园贷”问题,部分同学沉湎于物质享受,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和警醒,致使重大校园问题屡屡发生。分析内在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外在关联,有学生品性道德内在修养的问题,也有社会风气导致的攀比、炫耀等因素的影响,但廉洁情感取向出现偏差是根本因素。廉洁的情感取向是廉洁教育中最难把握、最难进行教育实践的部分,也是廉洁教育实效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情感取向不可能仅仅依赖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甚至不是独自依赖校园教育就能完成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对廉洁诚信等问题内心的思索到最终正确的情感认同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家庭、校园协同配合、共同完成。(三)当代大学生在廉洁意志上存在不够坚定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经营单位,总是有部分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贪污腐败的初次犯罪过程中体现出其“一念之间”的心理活动,既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继而把持不住,持续犯罪。但深入研究其心理和行为过程,廉洁认知不充分、廉洁意志不坚定才是其走向歧途的内在因素。强化廉洁意志、形成自觉本能、构筑防腐“保护膜”才是对关键职务人员的最好保护。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已经证明,当代大学生由于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长期家庭“中心地位”的烘托,在心理上晚熟,形成隐性的内心矛盾:在个性上追求自由以及独立、在生活中却又高度依赖网络和他人,表面成熟与内心幼稚交织,使得其行为和语言较为极端化,意志力较为薄弱,经受挫折以及抵抗“病毒”能力不足。在对待廉洁问题上,语言上正向的表述表态并不能确保他们在意志上真正拥有抵抗不健康思想的精神境界。首先,受商业社会大思潮影响,部分学生未能得到家庭和学校及时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诲,导致价值观产生偏差。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有部分同学表现出廉洁态度不够坚定的问题。据调查,部分学生对待廉洁问题的表态,在公众场合的表述和在私下场合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态度会渐渐影响其对廉洁意志的坚定保持,在校园中,就有可能使得其对不健康现象采取漠视乃至默认的态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使其缺乏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无法正确承担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其次,很多人认为意志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主体根据各种行为的价值收益率的多少来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自身的行为活动,使主体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表现在廉洁意志问题上,就是考量———抵抗———行动———坚持一直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锤炼当代大学生的廉洁意志,促其形成廉洁“保护膜”,将廉洁观养成个人直觉甚至是本能反应,方能助其在未来社会工作过程中健康成长。正如前文所述,部分学生语言表态上对社会贪腐、利用职权拉关系走后门、不劳而获等现象持否定意见,但内心却艳羡社会某些人士的上述行为,甚至部分学生对“能者非法多得”现象持肯定态度。这些内心真实必然在其走上社会岗位后影响其最终行为抉择,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作为教育者,务必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四)当代大学生在廉洁行为表现上存在部分学生行为失范的问题。外化于行是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的“知、情、意”教育结果归根结底要在大学生行为上表现出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必须是长期化的,既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全程体现。首先,大学校园比之于社会和工作单位,面临的诱惑较少,贪腐问题相对简单,大学生在廉洁行为表现上更多是情感意志上的,进行行为抉择的机会不多,出现腐败问题自然不是很严重。但新时代的大学校园绝非一尘不染,社会思潮的转变已然深刻影响校园。大学生廉洁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是否能维持诚信、抵制物质诱惑等方面。长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行为抉择时都较为理性客观,以自身的素质维系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学生仍旧存在一些行为失范,主要出现的问题是诚信欠缺、物质享受过度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导致惰学、作弊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校风学风;二是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上不踏实,个人前途上盲从捷径,没能在青年时期夯实职业本领,影响个人今后的一系列职业发展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其次,部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廉洁问题认识不深刻,对党性理解不彻底,自觉接受廉洁教育的意识不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少部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这都反映了高校教育对该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缺失空白。大学生中的廉洁问题大多是细微问题,主要依赖大学生自身素质养成过程中对事物的判断力来选择行为,这些行为抉择最终使得其价值观成型稳固。因此,针对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要及时进行纠偏纠正,防微杜渐。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浅思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也认为,制度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也是制度建设的理想。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不是校园教育本身就能独自完成的工作。大学生廉洁教育应主动适应我国廉政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形成校园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成为我国廉政建设的前置环节,为我国廉政建设打下基础。大学生群体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上工之术,先治未病;上工之心,先治其身”,此时他们面临的廉洁观问题主要还是道德层面,但未来进入社会就将直面权利、金钱问题等现实层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及时的廉洁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廉洁价值观念,将廉洁视为本能,是我们国家进行廉政建设的第一环节,也是确保我国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是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如何进行高校廉洁教育,为进一步的廉洁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只有在深入分析研判当代大学生在廉洁问题上的行为及思想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探索实效化的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从实践路径的探索到有效载体的尝试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但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基础仍旧薄弱,廉洁教育过程和内容也过于“宏观”,缺乏“微观”落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较为边缘,缺乏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底气。简而言之,我国廉洁教育尽管意义重大,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将大学生廉洁教育融合思政课堂契合“课程思政”要求,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赋予廉洁文化内涵,建立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廉洁教育专职机构等工作,多措并举、齐抓共管,理论与实践并行,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均是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课题。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5

一原因浅析

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2.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A.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

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众多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例如:目前社会比较敏感而又众多的女大学生、大学生扮大款现象。

B.个人化个性化倾向: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他们心理的脆弱性上面,这种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A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能力;B客观生活环境困难;C父母过度关怀。

曾经被媒体热炒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恋爱失意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4.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5.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

1.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

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果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6

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2.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A.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

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众多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例如:目前社会比较敏感而又众多的女大学生、大学生扮大款现象。

B.个人化个性化倾向: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他们心理的脆弱性上面,这种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A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能力;B客观生活环境困难;C父母过度关怀。

曾经被媒体热炒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恋爱失意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4.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5.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

1.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

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果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反映了这种情感。大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自然、社会、家人、老师、朋友所带来的帮助心存感恩之情,并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他人,将感恩之情贯彻到一言一行中。当今大学生由于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理所应当,导致其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现象。感恩教育就是把感恩和教育相融合,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满足其情感需求,丰富其文化积淀,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教育,并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实现受教育者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它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为目标,着重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能够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形成情感和行为上的正反馈,成为一个感恩图报、善待他人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时代的背景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比起在集体主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上代人,现在的大学生们往往更多地受到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生群体往往情感冷漠,缺乏同理心,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道德品质,在校园乃至社会中形成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在情感上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行为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而很少懂得去回馈、感恩他人。开展感恩教育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自我、学习、工作高度负责的人。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注与爱护中,常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过度关注自我,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感恩他人,懂得回报他人的付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衷心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共同营造互帮互助、友爱和睦的氛围。同时,推进感恩教育,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学习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三)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为德育活动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而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另一方面,推进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摒弃小我,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仅仅拥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处于混乱、难以抉择的状态。对于到底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感到不知所措,对于当前社会道德观念的断裂与重建的混乱状态感到无所适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市场刺激下,金钱至上主义引发的种种失德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诱发了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而这些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因为年轻和缺乏阅历,往往在思维判断上受到错误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大学生在价值观抉择上的困惑,导致了其道德感淡薄。而这种道德感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二)家庭家庭、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忽视。由于政策原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受到家人长辈们的过度呵护,容易养成骄纵任性的性格。而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难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从家长方面来看,由于升学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足够关注,这种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缺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得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缺位,推动感恩教育,应从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出发,使家长们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认识到感恩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基础地位。要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就业问题成了各大高校关注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逐渐沦为找工作的工具,重就业,轻德育,在就业率面前,高校德育教育已经沦为一纸空谈。而高校的这种导向作用,导致当代大学生自身也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功利心明显,重视文化课程,轻视道德修养,一切以就业为目的,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上,对于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也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再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比较陈旧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难适应变化巨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三)高校思政工作中德育的低效性。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流于表面,难以贴近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政工作的低效性一方面在于工作效果差,未能真正地实现德育目标,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感恩意识深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的投入和输出不对等,虽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究其原因,在于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高校的思政工作仍然因循守旧,没能与时俱进,在教导方式上仍然秉持理论灌输理念,忽略了当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教育着重强调外力和管理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家长式、封闭式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心理,难以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首先,高校应扭转重就业、轻德育的思想,给予感恩教育充分的重视,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重视感恩教育,高校可以将对感恩教育的考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作为考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体会感恩,践行感恩。最后,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可以把感恩教育纳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当中,使高校辅导员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政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不忘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二)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对于人的思想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对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远赴异地求学,思想观念都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和学校更应该重视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塑造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懂得感恩的人。首先,家庭教育应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第一步就是要从让家长们改变“重文化成绩,轻道德修养”的思想做起,注意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都是靠家长的辛劳工作得来的,不是理所应当享有的。让孩子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激父母,感恩生活。其次,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帮助学生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三)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基于这一点,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认知同实践相结合,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与感悟融入日常一言一行中,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感恩、践行感恩的人。为了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上,而不是流于表面,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渠道。如感恩征文比赛、感恩演讲、给父母的感恩信、关心身边有需要的人的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感恩,体验感恩,增强自我感恩意识,塑造一颗感恩之心。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家庭,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真正体验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从而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做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五、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对于继承发挥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2]程煜,冯博.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6(6):71-73.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4]楚杰,路海东,许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17-19.

[5]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6]谭天.浅谈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06-107.

[7]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8]刘亦明.论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5(9):54-55.

[9]袁林鹏.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青年探索,2008(1):35-37.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在成为高校的主力军。感恩教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知恩、报恩历来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力传承弘扬的价值理念,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词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往往都是把感恩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如,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叫作慈。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爱子之恩的最直接体现。子女报父母之恩叫作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所谓尊亲之恩就是孝。总之,感恩承载着我们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生命中的大智慧。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力军,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延续我国传统美德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恩、感恩、报恩,用实际行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知恩图报的氛围,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也非常关键。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很多事情基本都由家长包办代劳,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会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他们从小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对父母无止境的索取,缺少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既不懂识恩、知恩,更不懂感恩、报恩。2.高校感恩教育环节薄弱。目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的方式主要为公众号推送、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海报横幅、学生活动及课堂教学等。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感恩教育方式虽然多样化,但由于掌握专业技能和今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学生和高校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很多高校教学的重点基本都是侧重于专业化教育,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高等教育对专业化教育的盲目追求,再加上,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对社会反响较大、舆情汹涌的有关事件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反而一味地回避问题、避重就轻,轻轻提起、轻轻放下,久而久之,高校的感恩教育主题课程就变成了班会、自习课。可见,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已经迫在眉睫,也说明我国高校的教育不仅需要延伸长度,还要扩展广度。3.学生本人对于感恩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感恩教育需要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一个人对人生、对世界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绝对不可能会感恩、报恩。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仅仅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一个只有灌输道德知识而缺乏对学生主体道德情感和行为关照的过程”。这种单向注入的道德教育模式因为学生体验的缺失,必然会严重挫伤学生在感恩意识养成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也会影响学生视野的扩大,从而造成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或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家校共同打造。家风是道德之根,任何教育都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合力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榜样。父母要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懂得人性的善良,不知感恩的人不仅会被人看不起,人生之路也会走得比别人艰难。2.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强大作用。感恩并不是人的天性,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培养。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方面,任务迫切、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一是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当代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是最接近学生,同时也是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因此,辅导员在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要注重融入感恩教育,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求知道路上不忘感恩、常怀感恩,要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更要让他们时刻牢记“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二是高校要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和熏陶功能。高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标语和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这些举措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社区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体悟感恩,增强感恩意识,并最终践行感恩。3.充分激发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大学生一定要有自我参与的意识。因此,应当充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并主动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注重加强自我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体会并践行感恩。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立德树人;礼仪素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德育格局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在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文化育人”一节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①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通过礼仪教育所形成的个人礼仪行为,对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促进事业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大学生缺乏文明礼仪素养,不知礼、不懂礼、不学礼、不践礼等行为大有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也将影响高校立德树人事业的顺利推进,关乎践行中国大学之道的方向性战略价值。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对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具有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因此,推进立德树人,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前提是德行完善。德行完善的一个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就是礼仪素养表现。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德行的重要性,认为礼仪素养是德行的主要体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实际中,大学生经常出现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礼仪素养堪忧。(一)礼仪知识缺乏。礼仪包含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和礼俗等内容,这其中每一个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把礼仪规范看成了禁锢个性发展的藩篱。不正确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礼仪规范上的懈怠,从而出现遵守课堂纪律不严,人与人交流不顺畅,宿舍人际交往不和谐等问题;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与长者抢道、与幼者斤斤计较;课堂服饰另类怪异;顶撞、评论、辱骂教师;在公共场合喧哗不知收敛、语言不文明等。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仅有29.65%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婚、丧、嫁、娶、祭、冠”等礼仪有所了解;仅有64.35%的大学生了解电话礼仪和社交基本礼仪知识;“外在行为的表现是内心信息的映射”,①从以上大学生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礼仪知识的欠缺,对一些基本礼仪规范的了解相当匮乏。(二)礼仪意识淡薄。“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②大学是青年学生通往社会的炼炉,可以说,大学生社交礼仪和能力的高低将会对其进入社会后能否成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不少青年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和淡然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存在忽视日常基本礼仪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缺乏基本的个人形象礼仪和社交活动礼仪而浑然不知的现象,有的还存在知礼但不用礼的现象……这些都反映着不少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漠视,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无所谓或是无关紧要。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28.9%的大学生私下里直呼老师姓名或其他长者姓名,尊人敬人意识淡薄;有23.86%的大学生在上课前3分钟仍然在教室喧哗、说话,不注意维持课堂纪律;有29.50%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后没有主动将残羹冷炙收拾进餐盘的习惯或意识;有25.60%的男大学生在厕所小便后没有按压冲洗阀门的意识。(三)礼仪行为失范。礼仪行为失范主要是指在遵循礼仪行为规范中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虽然认知上认同礼仪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付诸实施。当代青年礼仪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对礼仪行为的践行相对低下,且将礼仪行为标准自行放低。例如:课堂上迟到现象严重,不喊报告无视教师推门而入,下课后铃声一响蜂拥而出,先于老师甩门而去;还有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化和经常听到的脏话、污语,在公共办公区域旁若无人大肆喧哗、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这些现象表明不少学生在实施礼仪行为中自行降低要求,缺乏基本礼貌。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21.2%的大学生在会议、讲座、课程结束后,有过不避让老师(嘉宾)直接一走了事的经历;有79.8%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玩过手机,其中4.68%的人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有19.7%的大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室上课(自习)。(四)对礼仪文化缺乏敬畏和自信。包括礼仪素养在内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高校及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主阵地和主群体,对发展和弘扬礼仪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媒体的“膨胀式发展”,不管是高校本身抑或是高校大学生都迫切需要深化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娱乐至上”已成为了部分年轻大学生的信条,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甚至对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元素进行嘲讽,成为一些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做法;针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总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无用灌输”;对外国文化的无限崇尚和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不屑一顾,归根结底是对文化缺乏自信和缺乏敬畏。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32.42%的大学生喜欢西方文化,这其中又有18.65%的大学生崇拜西方自由、民主等文化;有34.7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有30.2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动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礼仪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某件事物的问题是由主客观条件共同造就所形成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主客观的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主观上来看,是由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从客观上来看,则是由于家庭、高校、社会等不同层面教育引导缺位,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无序和缺失。(一)个体立德意识欠缺,传统伦理道德基础薄弱。礼仪文化是社会有序发展的调节器,是大学生行德做人的根本遵循。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追求,导致社会及个体只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一方面,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里,青少年群体耳濡目染深受其害,个体往往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甚至不能忍受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艰辛过程。对青年大学生来讲,“上大学———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才是大学的基本发展套路,文明礼仪之“德行”这一并不实用的“高尚的”、“过时的”文化已不再是部分大学生的关注点。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礼仪文化存在片面误解,对礼仪文化缺乏认识、认同,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偏差使得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意识。(二)家庭礼仪教育忽略,树人标准有所偏差。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①对于这样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家长再熟悉不过,但是由于家长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家庭礼仪教育就很难保证。另外,应试教育下,很多父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树人标准有所偏差:把学习好、事业顺当作做人成功的唯一标准,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忽视了对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教育,放松乃至放弃了礼仪教育这个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②(三)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弱化,“大德育格局”的化育性战略执行缺位。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讲话对高校如何开展立德树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高校加强礼仪文化素养教育的立德树人工程势在必行。然而,部分高校对礼仪素养教育缺乏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弱化,没有形成“大德育”的教育格局。一是普遍认为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地方,礼仪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部分高校将大学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直接挂钩,教学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很少去探究,割裂了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四)社会教育缺乏有效引导,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偏位。现代社会发展为中国公民带来一对孪生兄弟:“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当前,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和政治体制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伦理和道德方面出现了紊乱。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负面信息、谣言谎话满天飞,加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大学生对应当遵从何种社会规则产生质疑和迷茫,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产生抵触甚至反抗;二是虽然政府也在各方面极力推崇文明礼仪,如祭祀典礼、成人礼等,但大多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社会引导,效果并不大。此外,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已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但是由于媒介宣传力度缺位,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选择传播内容的时候,偏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道德建设,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与发掘,缺少对受众礼仪文化形成的指导与熏陶。(五)文化自信的缺乏导致文化引领力不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文化、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等思想的错误引入和曲解,使得国人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对西方盲目崇拜和向往,言必称西方等,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就是“信神不信人”、“称西不称东”、“言西方自由不说中华传统”等现象。文化自信力不足、文化自觉性不强,导致文化引领社会能力不足,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出现偏差,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基因未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这一问题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不信礼、不学礼、不践礼、不守礼”。大学生因文化缺乏自信和自觉而造成思想上的拒绝、排斥,导致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范文篇10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

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

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