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时间:2022-11-06 09:40:49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摘要]与上代人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复杂多变,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对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高校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对此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反映了这种情感。大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自然、社会、家人、老师、朋友所带来的帮助心存感恩之情,并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他人,将感恩之情贯彻到一言一行中。当今大学生由于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理所应当,导致其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现象。感恩教育就是把感恩和教育相融合,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满足其情感需求,丰富其文化积淀,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教育,并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实现受教育者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它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为目标,着重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能够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形成情感和行为上的正反馈,成为一个感恩图报、善待他人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时代的背景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比起在集体主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上代人,现在的大学生们往往更多地受到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生群体往往情感冷漠,缺乏同理心,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道德品质,在校园乃至社会中形成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在情感上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行为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而很少懂得去回馈、感恩他人。开展感恩教育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自我、学习、工作高度负责的人。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注与爱护中,常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过度关注自我,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感恩他人,懂得回报他人的付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衷心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共同营造互帮互助、友爱和睦的氛围。同时,推进感恩教育,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学习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三)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为德育活动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而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另一方面,推进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摒弃小我,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仅仅拥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处于混乱、难以抉择的状态。对于到底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感到不知所措,对于当前社会道德观念的断裂与重建的混乱状态感到无所适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市场刺激下,金钱至上主义引发的种种失德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诱发了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而这些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因为年轻和缺乏阅历,往往在思维判断上受到错误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大学生在价值观抉择上的困惑,导致了其道德感淡薄。而这种道德感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二)家庭家庭、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忽视。由于政策原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受到家人长辈们的过度呵护,容易养成骄纵任性的性格。而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难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从家长方面来看,由于升学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足够关注,这种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缺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得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缺位,推动感恩教育,应从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出发,使家长们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认识到感恩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基础地位。要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就业问题成了各大高校关注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逐渐沦为找工作的工具,重就业,轻德育,在就业率面前,高校德育教育已经沦为一纸空谈。而高校的这种导向作用,导致当代大学生自身也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功利心明显,重视文化课程,轻视道德修养,一切以就业为目的,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上,对于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也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再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比较陈旧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难适应变化巨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三)高校思政工作中德育的低效性。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流于表面,难以贴近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政工作的低效性一方面在于工作效果差,未能真正地实现德育目标,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感恩意识深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的投入和输出不对等,虽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究其原因,在于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高校的思政工作仍然因循守旧,没能与时俱进,在教导方式上仍然秉持理论灌输理念,忽略了当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教育着重强调外力和管理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家长式、封闭式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心理,难以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首先,高校应扭转重就业、轻德育的思想,给予感恩教育充分的重视,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重视感恩教育,高校可以将对感恩教育的考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作为考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体会感恩,践行感恩。最后,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可以把感恩教育纳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当中,使高校辅导员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政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不忘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二)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对于人的思想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对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远赴异地求学,思想观念都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和学校更应该重视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塑造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懂得感恩的人。首先,家庭教育应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第一步就是要从让家长们改变“重文化成绩,轻道德修养”的思想做起,注意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都是靠家长的辛劳工作得来的,不是理所应当享有的。让孩子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激父母,感恩生活。其次,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帮助学生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三)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基于这一点,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认知同实践相结合,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与感悟融入日常一言一行中,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感恩、践行感恩的人。为了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上,而不是流于表面,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渠道。如感恩征文比赛、感恩演讲、给父母的感恩信、关心身边有需要的人的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感恩,体验感恩,增强自我感恩意识,塑造一颗感恩之心。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家庭,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真正体验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从而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做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五、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对于继承发挥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2]程煜,冯博.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6(6):71-73.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4]楚杰,路海东,许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17-19.

[5]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6]谭天.浅谈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06-107.

[7]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8]刘亦明.论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5(9):54-55.

[9]袁林鹏.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青年探索,2008(1):35-37.

[10]刘建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4(17):26.

作者:罗昕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